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十三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017-0023
请掀开经本第十三面第六行:
【辩才如海。广大无尽。具佛功德。尊严可敬。知众生根。如应化伏。】
这三句是第二个小段,利他行满。前面的三段都是说自利行满。这就是佛法里面常讲「三轮化益」,教化众生的利益,三轮是讲身语意。第一句是语业,『辩才如海,广大无尽』。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如来果地上成就圆满的四种无碍辩才,如一般所说。菩萨也有四无碍辩才,没有佛那么圆满。凡夫要想得无碍辩,才能够讲经说法,但是必须要得佛力的加持,得佛力加持一定要以真诚、清净、慈悲心,这才能有很显著的感应。「辩」,意思是说很巧妙的,将佛所说甚深之理能够显示出来,我们常讲深入浅出,这属于辩。「才」,通常我们讲才华,说的是应机施教,观察众生的根性,应当怎么说,说得非常恰当。
同样是一部经,众生的根性不相同,说法的这些大德们讲法就不一样。这个例子非常明显,我们一定要能够体会。我们试看自古以来经典的注解,就能体会到这个意思。譬如《金刚经》,注解最多,几百种的注解,每一个注子说法都不一样。如果是一样就流传不下来,你的注子跟人家一样,那有什么意思?不一样。为什么有这么多不同的注解?实在是众生根性不相同,注解的人必定很适合那个时代、那个地区众生的根性,他这种说法大家很容易领会,能听得懂,能得利益。实在说注比讲范围要宽得多,注想到什么?还有没有在现场听经的人,统统都要顾及。现场讲经决定是以现场对象为第一,不在现场那些人没有涉及这个范围,所以这个范围就更小,更容易契机。正是佛所说的,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示现什么样的身分,应当给众生说哪个法门,就跟他说哪个法门,应机说法这叫才。说法的人为了要适应一切众生的根性,世尊一生当中为什么说那么多的法门,都是根性不相同。
佛说法无问自说很少,不多见,多半都是有启请。有启请,请法的人代表一类的根机。实在说凡夫没有智慧,不懂得请法,见到佛欢欢喜喜,一句话说不出来,这是常有的事情。谁来请法?都是菩萨,都是再来人。他们示现各种不同的身分,就在他自己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当中,代表为他这一类同行有了疑惑、有了问题,向释迦牟尼佛请教,请佛开示,经典都是这么来的。我们晓得佛说法是应机而说,辩才无碍,人家来问什么,他就跟他讲解什么,内容无量无边,浩如烟海。
佛的智慧,我们从旁边冷眼来观察,确确实实他那个智慧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三世、十方好像没有一样他不知道,他说法巧妙之处,实在讲他也是有原则,原则是依二谛,二谛就是真谛跟俗谛。真谛是依佛自己境界而说,这是讲宇宙人生真相。不是凡夫的境界,凡夫很难接受,而且凡夫听到总不免疑虑重重,所以佛经里面就有很多这些随顺众生而说的,这叫俗谛,随顺我们的知见,随顺我们的常识,我们听起来很容易接受。佛给我们讲五戒,很容易接受;讲十善,想想也很对,也很容易接受,这是俗谛。如果佛讲「空不异色,色不异空」,我们就很难接受,一般人听了就有疑惑,那是随顺真谛说的。这是说法两个原则。因此,我们将佛说法以大海来形容,佛法大海。
我们在此地要学佛的辩才,要学佛的智慧,要学佛面对一切不同根性这些众生,有能力善巧去应付。平常要真诚的学习,唯有真诚才能感应道交。当然,如果为接引一切众生,常识的确是要丰富,平常多看多听。多看多听,给诸位说不必强记,你看多了、听多了,有印象就行。印象是阿赖耶识里面含藏有种子,在感应道交的时候,这些种子自然就起现行。这是我们有准备,不能说毫无准备,有准备也要求感应,两者都重要。
第二句『具佛功德,尊严可敬』。这说的是身业,身要具足如来果地上的功德。佛的身是什么?戒律。戒是佛身,经是佛语,禅是佛心。戒律广义来讲,守法、守规矩,不失律仪,显示出甚深的智慧。所以接触大众,大众自自然然他就生尊敬之心,所谓是恭敬之心油然而生。内有诚敬,外有威仪,也就是我们一般常讲,一定要给一切大众有好感,所以身相就很重要。接触一切大众,对你都能产生好感,他才愿意接受劝导。我们今天讲教诲不敢说,我们可以讲劝导,他乐意来接受。这就是具佛功德。
末后一句『知众生根,如应化伏』,这是意业。众生的根性不相同,差别就太大,无始劫以来习气的熏染,造成种种不同的根性。佛菩萨没有问题,他一接触就了解,佛是六通、三明都达到究竟圆满,所以遇到佛是大福报。佛一看你,你过去生,再过去生,你过去无量劫前的事情他都知道,所以他说法契机。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向佛请法的人,佛只给他说了几句话,听了之后他就开悟、就证果,好像开悟证果是很容易的事情,一点都没有感到困难,真的。这就跟大夫治病一样,好大夫、高明的大夫一看就知道你病根在哪里,真的是药到病除,你马上就恢复健康。遇到不是一个好大夫,那就很麻烦,他找不到你的病源,还要拿你当试验,用这个药试试看,灵不灵?不灵,赶快换一种,他没有把握。由此可知,除了佛与大菩萨,他们行,他们没有问题,权教、声闻、缘觉都象是护士一样,你要找他给你看病,总得要试验很多次。你运气好,试验灵了,病就好了;运气不好,那吃很多苦头。我们在佛的末法时期,情况就如此。
不过佛家常讲「诚则灵」,关键还在我们的诚意,如果有真诚心求法,佛家常讲「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你有诚意求佛,佛菩萨就有感应,必然化现其身来帮助你开悟,帮助你解决疑难,佛菩萨有应化身。这个事情常有,在中国、在外国我都常常听说。凡是遇到佛菩萨,缘胜,你感的力量强,所以佛就很明显来应。另外一种你的善根成熟,善根里面发出来的感;感像电波一样,虽然不是很强,自己也没有觉察到,佛菩萨那边接收到,也能起应,给你做入佛的因缘,增长你的信心。在一般一些同学初学佛的时候,闻到异香,见到光明,也是感应。有些同修来告诉我,初学佛的时候好像常常有,现在这么多年没有了,是不是退心?不是的。如果常常有就不是好境界,魔境现前,那是魔境界,不是佛境界。佛境界决定不是常常有的,必要的时候他给你明显的感应。初学佛的时候为什么会常常有?增长你的信心。初学很难相信,总有一些不思议的境界,让你感到非常惊异。
我在初学佛的时候,这个事情也遇到很多,前后三年当中应该有十次这么多。闻到香,很好的檀香,可是我们附近,可以说附近二、三里路距离这个范围都没有人烧香。我们读经,刚刚学佛,什么规矩也不懂,展开经本来读经就有异香。到以后学佛的时间久了,我们也知道供养佛菩萨形像,虽然早晚课还不会,但是我们早晨在佛像面前烧一炷香,拜三拜,也有感应;让你觉得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亲身感应,不是听人家讲。有一次在美国达拉斯,有五、六位同修,夏天晚上在院子里面乘凉,聊天谈佛法,忽然闻到异香,从来没有闻过,时间大概有五分钟这么久,五、六个人统统都闻到。那个时候我不在美国,他们打电话来告诉我有这么一桩事情,而居住附近没有人烧香,问我这是一桩什么事情?这种感应,一个是佛菩萨,你有感,他就有应。另外一种是天神,天神从这边经过,看到你们念佛、讨论佛法,他很欢喜,他在那里合掌致敬,在那里停留一会儿;他这一停留,香气你就闻到,这是小的感应。
最殊胜的感应,像从前周邦道居士的夫人。抗战胜利之后,他们住在南京,他南京房子很大,房子外面有庭院,庭院外头有围墙,要经过两个门,经过庭院才能到他居住的房子里面。他太太见到地藏菩萨,这个感应不可思议。地藏菩萨示现是个出家和尚,到她那里化缘,问她化五斤香油。她问和尚:你从哪里来?他说:我从九华山来。问了以后,也没给他;这和尚没有化到,走了。走了以后,她突然想到这个事情很怪,进到她家里客厅要经过三道门,没有人开门,这个和尚怎么来的?怎么进来?走了以后,忽然离开这里不见了,大门也没有开,他怎么走的?这个疑问她终身不忘。她没学佛!以后到台湾,她住在台中,亲近李炳南老居士,就把这桩事情向李老居士报告。李老师告诉她:是地藏菩萨。她后悔得不得了,当时没有给他五斤香油。地藏菩萨化身,她家里的佣人统统都看到,这是化身。所以以后她接触佛法,学佛能够那么虔诚,有那么样的成就,这就是时节因缘到了。佛菩萨表演给你看看,让你觉得佛法是真的,不是假的,让你不能不相信,你亲身经历的。事隔多少年之后才恍然大悟,遇到一个明白人把它指出来,她才晓得,所以她一生供养地藏菩萨,天天念《地藏菩萨本愿经》。宿世的因缘,感应道交不可思议。
众生的根性,佛菩萨清楚。我们学讲经,这学讲经,《内典讲座》里也很重视观机。我们没有能力观机,那怎么样?多打听打听。要到这个道场来讲经之前,先要打听一下这个道场的性质,这个道场是不是常常有人在这边讲经?哪些人在这里讲经?讲些什么经?有哪些听众?听众听了之后反应如何?我们只能打听这些来做个参考。这一次他邀请我们来讲经,我们想想对这些众生,我们应当讲些什么?应当怎么讲法?做一个参考,希望这个讲经的法会能够收到好的效果,这是我们凡夫能够做的。总而言之一句话,要养成观机的习惯,在一切时、一切处,我们接触大众的时候留意观察,观察这个人的根性,佛法里面讲上根利智、中下根性,有个概略的明了。平时就能这样练习,临场的时候,坐在讲台上,把听众仔细看一看,大概也就晓得。根性利的人多,不妨往深处说一点;中下根性多,那一定要说浅一点,一定要讲清楚、讲明白,让听众真能得利益,他没有白来。
千万不能在讲席上炫耀自己的学问,炫耀自己的知识丰富,那就错误。讲得叫下面人听不懂,自己很得意。真有这样的人,我亲身遇到过。法师讲经讲得非常得意,底下人听不懂。散场的时候有居士向法师请教:法师,你今天讲的东西太深,我们都听不懂。法师怎么说?法师笑笑:我讲的东西你要听懂了,那还值钱吗?这样讲经的态度完全错了,释迦牟尼佛讲经绝不如是。程度再浅的人遇到佛,佛讲的他都能听懂,他都能觉悟。我们一定要晓得,讲经是为大众讲的,不是为自己讲的;这跟一般发表论文不一样,发表论文是表现你自己的东西,讲经是一定要契众生的根性,契众生的机宜,契众生的需要,决定不是表现自己。
「如应化伏」,如应就是应机;「如」是要恰恰好跟他的根机相应,适合他的根性,适合他的程度,适合他当前的需要,叫如。化跟伏两个字都是讲效果,现在讲成绩。我们这两个小时讲完了,成绩在哪里?到底有没有效果?这个要多想想,如果这两个小时讲下来之后,听众没听清楚、没听明白,还有很多疑问,我们讲演失败,没收到效果。收到效果,他懂了,他产生变化,化就是变化。什么变化?原来有疑问,现在疑没有了,这就变化,这是一个例子。伏是降伏烦恼,没有听经的时候心里有烦恼,或者今天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心里很不平静,到这个地方听两个钟点经,心平了,伏,他就得利益。讲经着重在明理,降伏烦恼要修静,很有效果。
我在美国几个大城市参观日本人建的道场,美国人自己建道场,他们多半学习日本。日本人比中国人在语言上占了便宜,所以美国佛教百分之九十是日本人的。他们在美国建立道场,决定大多数都是用禅坐,就是静坐。道场里面有禅堂,进入禅堂一句话不说,给个蒲团你去坐,依照禅堂规矩去坐禅,让你轻松,把所有一切念头统统放下,这个对于美国的社会有很大的帮助。因为他们生活很紧张,能够在一个星期有个一、二次到佛堂里来轻松一下,他们非常欢喜,到这个地方来坐几个钟点,一句话不说。我们问这些美国人,参加静坐的,没有一个不欢喜。不说法、不讲经,一门深入。念佛堂的效果也一样,念佛堂这一句佛号音韵如果念得非常优美,让你听起来很舒适,这是梵音,清净音。这个佛号我们用念佛机带到国外,在美国、在加拿大我们常常都放在身边,有很多人听到之后,欢喜来问:这是什么音乐?从哪里来的?他喜欢,我们就送给他。他把它当音乐来听,他说这个音乐听了心很静,不烦躁,真正的梵音。
今天我们四楼的念佛堂开始。我们出家年轻的法师们,他们早一点到此地来,先到四楼去念佛,到讲经的时间快到了,再排班上来,好。没有听经之前,在念佛堂里面念个二十分钟、半个钟点的佛,心定下来;定心到讲堂来闻法会开悟,讲的人没开悟,听的人开悟,所以会讲不如会听,道理就在此地。你用清净心,你没有妄想分别执着,一心谛听,经上世尊常常嘱咐听众「谛听谛听」,一心谛听容易开悟。化就是开悟,伏就是降伏烦恼,这是教学的成果。从这两种成果也能够体会佛的教学两种方法,我们常讲恩威并施。对于性情柔软的人,佛就慈悲摄受;对于刚强难化的,佛也骂人,甚至也打人。所以从化伏也能够看到他教学的方式、收到的效果。
总而言之一句话,都是希望正法久住,这桩事情必须我们四众同修同心同德,把这桩事情做好,无量无边的功德。真正是像彭际清居士所说「无量劫来希有难逢的一日」,今天在新加坡我们遇到,希有难逢。五楼、四楼现在装潢大都差不多,柱子上,木源居士要我给它写字。四楼的柱子就更多,四楼是念佛堂,我想了一想不大对劲,昨天我跟他说,如果每个柱子上都写几个字,念佛的人到那里去一看,心里打闲岔,决定定不下来;看看这几个什么字,再转到那里看看那什么字。所以我一想,念佛堂里每一根柱子都挂阿弥陀佛的佛像,让你不管看到哪里,统统是阿弥陀佛,一心念佛。讲堂可以,五楼讲堂可以,我们柱子上可以写字,讲堂没有关系;念佛堂不行,不可以打闲岔。我们准备一些佛像,配成镜框,挂到这上面。如果柱子四面,四面都挂,让你无论向哪一面看,统统都看到阿弥陀佛。实实在在的想到,念佛堂最好对联都不要,看到对联都打闲岔,就是佛像跟佛号就好。请看底下一段经文:
【入法界藏。智无差别。证佛解脱。甚深广大。能随方便入于一地。而以一切愿海所持。恒与智俱。尽未来际。】
这段文是讲证入的境界。法界藏,入就是契入,我们一般讲证入,世间一般谚语所谓得道,得道就是契入。佛法里面得道、成佛,他得个什么?『入法界藏』,法界是一真法界,入一真法界。『智无差别』,无差别就是无分别。由此可知,无差别智是能入,法界藏是所入。由此可知,我们有分别、有执着,你怎么能入?什么时候我们离开妄想分别执着,自然就契入。前面都曾经说过,这个地方说的是理法,理就是真如自性,就是禅宗讲的明心见性,法界藏就是自性。佛给我们讲平等真法界,一真,一就是平等,二就不平等。怎样在不平等里面入平等的法界,这是我们当前的课题。我们当前要明了、当前要学习的,在一切差别现象里面入无差别,无差别智就现前。由此可知,一切差别是识,识在分别,智不分别。相宗修行的诀窍叫「转识成智」,这话要是说得浅白一点,转分别为无分别就行了,你能转得过来,就入法界藏。
「藏」是含藏的意思,《佛性论》里面讲有五大类。实在真心本性里面所含藏的智慧德能无量无边,那怎么能说得尽?诸佛如来一起来尘说剎说都说不尽。佛讲经说法有他的善巧方便,把无量无边的性德分为五大类,那就好讲。第一类,「如来藏」,相宗里面常说,《楞严经》里面也说如来藏。如来是我们修行最高果位上的德号,他就含藏在这里面,在哪里?法界。我们凡夫有没有?有,凡夫叫「在缠如来藏」。我们有如来,佛这十种德号我们统统具足,自性里头本来就具足,但是现在被烦恼障碍住、被烦恼缠缚住,它不起作用,所以叫它做「在缠如来藏」。修行修什么?就是把这些缠缚解除而已,所以叫解脱。脱是脱离,必须先要把它解除,然后才能脱离。解除什么?解除烦恼。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把这个东西解除;脱是脱离三界、脱离六道、脱离十法界,这个时候如来藏现前,那叫做「出缠如来藏」,出了缠缚,经上用这么一个名称。出缠就入法界藏。这一条是说明一切众生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诸佛如来出缠,我们是在缠,如来藏没有差别。这一点就是我们信心的基础,信心的根源。我学佛,我学佛能成佛吗?能。凭什么能?凭我们在缠的如来藏,跟诸佛如来出缠的如来藏无二无别,就凭这个,信心从这里建立。
第二种讲「自性清净藏」。这是说哪些人?说诸佛菩萨、法身大士应化在六道,应化在十法界,真的是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现跟我们同类身,好像也在缠,在缠怎么样?他不染。但是他表演的形象跟我们一样,也生烦恼,好像也有五欲七情,也有分别执着,跟我们和光同尘,可是里面不一样,里面我们看不出来,我们里面是真有执着、真有分别,他们分别执着是假的,不是真的。这就是自性清净藏,这是诸佛如来应化在世间,他能应化在世间这个道理、这个基础。我们明白、懂得,我们也不怕下地狱,也不怕变饿鬼、变畜生,为什么?可以示现这种身相,帮助这些苦难众生,自己心地清净,确实一尘不染。
另外还有一个意思,自性清净藏我们有没有?我们也有。我们虽然在缠,在缠,自性确确实实还是不染,自性在缠要是被染污,那个事情可就麻烦大,那我们怎么能成得了佛?成不了佛。自性清净心在缠也不染,但是它不起作用,烦恼起作用。也就是说,我们用智跟识来说大家好懂,我们今天用八识五十一心所,这个东西起作用,这里面有妄想分别执着。可是我们自性般若智慧有没有?有,被妄想分别执着裹在里面,它不起作用,好像智慧没有,确实智慧有。智慧有没有被污染?没有。智慧还是清净的,只是暂时受到障碍不起作用,什么时候你把障碍去掉,它的作用立刻就现前。所以智慧不是从外面学得来,是自性清净心里面本来就有。学佛特别是净宗,净宗最注重清净心,这个诸位要晓得。禅宗最注重平等心,一个得到,统统都得到。我们今天讲五个︰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一个得到,其他四个统统都得到。禅宗是从平等心上下手,从觉心上下手。我们净土宗是从清净心上下手,这个一定要懂得。
第三个是「法身藏」。我们的法身也藏在里面。成佛了,证得清净法身,给诸位说,法身就是法界,法界就是法身。你要是契入这个境界之后,你才晓得身土不二,法性身跟法性土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相上两桩事情,理上一桩事情,所以给你说非一非异。你不能说是二,也不能说是一;你说是一,身跟土好像不是一;你说是二,身跟土确实是一桩事情。身是法性身,自是自性;土是法性土,也是自性。这个我们要留意,我们应当常作如是观,也就是常常想这桩事情,不管你想得通想不通,有没有答案,不要紧,常常想,常常想什么?尽虚空遍法界是自己。常常想功德很大,这就是宗门里面讲的疑情。什么叫疑情?常常想着,虽然搞不清楚,佛这么说,我就常常想。整个世界就是自己,这样慢慢的你的心量自然就扩大,分别执着渐渐的就淡薄,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就会有很大的帮助,帮助你开悟,帮助你契入。如果你要是想不通,想不通不要紧,《金刚经》上教给我们想的方法很好,「梦幻泡影」。作梦,梦中所有的境界都是自己,这个我们想想有道理。梦里面梦到很多人,都是自性变现,哪里会有外头人跑到我梦里来,不可能;梦里面也有山河大地、也有虚空。我们现前这个境界就是梦,一点都不错。
晚上睡在床上作梦,是意识心做的梦,第六意识,现在科学里面讲下意识。现前这个环境,十法界依正庄严,这个梦境从哪里来的?阿赖耶识变现的。你们学过唯识就知道本质相,阿赖耶的相分。阿赖耶的相分,我们能不能接触得到?给诸位说,接触不到,你要以为你接触到,你是妄想。我们眼见,见到外面色相,是不是真的见到?没有。你怎么可能真的见到?真的见到你就入法界藏。我们今天是怎么见到?正如同这个摄影机一样,在现场照,我们在荧幕上看到,不是现场。我们眼睛张开像镜头一样,把外面境界相摄进去,摄进去就变成眼识的相分。我们能够分别的是谁?第六意识。第六意识缘什么境界?缘眼识的相分,所以它在看荧幕,它在荧幕里面看到的,外面境界它没见到,永远见不到,所以第六意识分别眼识的相分。实际上第六意识还不是直接缘眼识的相分,没有那么直接,是从眼识相分传播播到第六意识,第六意识自己现出一个相分,等于转播,眼识转播给第六意识,第六意识的见分缘它自己的相分产生分别。这东西是什么?这东西是毛巾。眼识没有分别,眼识只有了别,没有分别。分别这是白色的毛巾,实际上是眼识见相两分传播给第六意识,第六意识自己的见分缘自己的相分,这么回事情。第七识的执着,又从前面这两个相分再转播进去,第七识也是自己的见分缘自己的相分产生执着。这里头好复杂,这是佛家讲的心理学,绝对不是世间大学心理学课本里面讲的,那跟佛法比差远了。
你在佛法唯识法相里面去看的时候,那很有味道,给你解释你怎么能见到,你怎么能听到,你怎么能接触到。全没有见到外面真正的境界相,没有!外面虚空法界,是阿赖耶的相分。我们给你讲识,识里面有相应的心所,那个就麻烦大,太复杂太复杂。你接触这个东西、看到这个东西,心里想,欢喜它,想要去买它。这好复杂的一套心理程序,但是这么复杂像计算机一样非常灵敏、非常快速,其实很繁杂很繁杂。像《百法》里面讲的简单,《成唯识论》里面讲的那就讲得更详细,它讲六百六十法,六百六十法是一切法的归纳。你再细说就无量无边法,法藏。这是讲我们法身,确确实实,这是给你说明宇宙万有的真相这么复杂。虽复杂,它有体系,一点都不乱,有秩序、有体系。世间人看到这个现象感觉得奇怪,为什么会有这样完美的秩序,大概总是想一定是有人在安排,不安排怎么可能。谁安排?那就想出一个上帝出来,认为这是上帝安排。其实不是。谁安排?从心性一念不觉而起无明,把自性变成八识,八识起作用就变成无量的心所。它这个转变是有程序,丝毫不紊乱。所以尽虚空遍法界真的是自己,哪有自己跟自己过不去的事情?你能常常这样想,常作如是观,你的大慈悲心就生起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它就会生起来。生起来之后,在一切时、一切处你都能法喜充满,佛法讲常生欢喜心。为什么一般人欢喜心生不起来?不了解事实真相,被蒙蔽、被隐瞒;了解事实真相,欢喜心能够生起。
法身是诸佛菩萨果位的依据,功德之所依。我们讲菩萨,《华严》讲圆教,五十一个位次,五十一个位次依什么来安立?依法身。你契入、你证得法身,偏圆上来说,如果你证得圆满,就称之为佛,称为如来;如果证得不圆满,经上常讲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入法界有浅深不同,入的浅深不一样,但是无论是浅、无论是深都是一真法界,所以都称为法身大士。因为四十一个位次都依法身,佛菩萨因地、果地无量功德也依法身,所以你证得法身之后,诸佛菩萨的功德我们也可以拿来用。为什么?共同一法身,把别人修的都变成自己的。我们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果报就那么殊胜庄严?就是因为阿弥陀佛无量劫所修习的功德,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统统享受,把阿弥陀佛的功德变成自己的功德。莲池大师、蕅益大师在《要解》、《疏钞》里都说过,将诸佛如来的功德变成自功德,不可思议。怎样能变?只要你真的没有妄想分别执着。你只要有个妄念,有自有他,你就决定不能用他的东西,为什么?他跟自是二。自他不二的话那就行,那就没有问题,这问题障碍就没有,《华严》里面讲无障碍的法界。障碍从哪里来的?障碍从妄想里面来的,分别是妄想,执着也是妄想,妄想无量无边,这个造成的。
第四种叫「出世间上上藏」。这是说如来在果地上,称赞究竟的佛果,上上没有比它更上的,超过二乘,超过菩萨。第五种叫「法界藏」,法界藏里面通因通果。为什么叫做法界?法是指世出世间一切法,界是讲界限;一切法都有它的界限,所以称之为法界。可是这里面确确实实含藏无量无边恒沙性德,自性本具的德能;世出世间任何一法,都含藏法性里头圆满的德能。如果说人,任何一个人,这是平等平等;如果说法,任何一法。所以《华严》里面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怎么同法?有情是法,无情也是法;相上不同,事上不同,作用不同,体性相同,体性里面所含藏的德性相同。正因为这个道理、这个原因,佛教给我们礼敬诸佛,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条「礼敬诸佛」,这个诸佛里面所含藏的一切万法,没有一法不是佛,有情众生是佛,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无情众生也是佛。为什么?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不是二性,所以说虚空法界是自己,依报、正报是一不是二。
在西方净土里面,大家晓得常寂光土里面身土不二。同居土里面是不是?也是。常寂光里面身土不二太明显,给你说你容易相信。我们现前这个世间,要给你讲身土不二,你很难相信。其实我们现前这个世间,也是身土不二,你要能见到,你就入法界藏。所以我们不能入,障碍就是妄想分别执着,这个东西害我们害得真深,无量劫来一直到今天不能见到宇宙人生的真面目,禅宗里面讲「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就这个意思。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是什么?法界藏。我们在这一生当中,真正是难得读到这个经,听到佛这个说法。这个说法几个人曾经听过?几个人曾经看到这个经?听了之后觉得是有点道理,慢慢就可以契入,要真正能够契入,要做功夫,真正用功夫。真正用功夫就是在一切境缘当中,我们讲生活里面、工作里面、处事待人接物里面,尽可能降低妄想分别执着。你说断,很难,要把它降低。要是断掉,那你是上上根人,你听一座经你就证初住菩萨果位,这是太希有、太难得。我们是中下根人,中下根人听了这个法门之后,听了这个道理之后,能够把妄想分别去掉一半就了不起。然后要年年减少,月月减少,天天减少,到哪一天真的减少到等于零,恭喜你,你入法界藏。减少到零的时候,就超越十法界,你就入一真法界。这是入法界藏的意思。
下面这一句,「智无差别」,无差别就是平等性智。转八识成四智,实在讲相宗也说得很好。相宗修行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转识成智,转八识成四智。可是八识有一些是果地上转的,有一些是因地上转的。果地上转,我们没有法子,无从下手;因地上转,我们就有下手之处,这很值得我们作参考。相宗是讲理论,通一切法。在佛门里面有三个法门,可以说是佛门的共同科目,任何宗派、任何法门都必须要懂得。「唯识」是理,法相唯识是道理,你要通达,这共同科目;「戒律」是生活规范,无论你学哪一宗,无论你学哪一派,你不能不守规矩,这是共同科目;第三个是「净土」,净土是一切法门的归宿,不能不学。这三门在佛法里叫共同科目,而且是共同必修的科目,修学任何宗派、法门,这三个科目决定不能够缺少。修净土的,法相不懂也没关系,老实念佛也能往生,这是占了便宜。你要能够懂得一点更好,懂得一点决定帮助你提高品位,也就是你带业带得少。你在日常生活当中,你的观念转变过来,那就是转识成智。
在因上转的两门,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末那识为平等性智,这两个是因地上转。阿赖耶跟前五识是果地上转;换句话说,因转了,果自然就转。怎么转法?那我们要想一想,第六意识的性质是什么?分别。第七识呢?执着。分别就是第六意识,执着就是第七识,我们明了这个现象,在日常生活当中就有了办法,尽量不去分别它,尽量不去执着它。于一切法不分别,就把第六识转过来了,那个时候观察这一切世间叫妙观察智,比分别更清楚更明白而不沾染,所谓分别亦非意,分别不是意识。世间人用意识分别,诸佛菩萨示现在这个世间教化一切众生,用什么?妙观察智分别。分别不是意,不是意是什么?妙观察智。执着也不是末那,是什么?平等性智。这两个识转过来,阿赖耶自然就变成大圆镜智,前五识自然就变成成所作智,成就一切所作。所作所为没有别的,利益众生,佛菩萨决定没有说利益自己,为什么?他众生就是自己,法界就是自己,他不会说这个身是自己,不是的,尽虚空遍法界是自己。所以他是为众生,实际上讲就是为自己,一切众生就是自己。
转识成智,智无差别,识有差别。法界藏,法界是平等的。平等真法界,要用什么东西来证得?无分别智,你才能证得。我们天天不要说接触世间,接触经典还是分别执着,说老实话,经教的皮毛都没有入,真正是做什么?依文解义,三世诸佛喊冤枉,你把他意思搞错,一毫厘都没有入进去。我们今天明白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如果说我今天这两个小时得好处、得利益,你得什么好处?明白了。明白之后去做,没明白之前我对一切事物十分的分别、十分的执着;现在懂得这个道理,减一分你就得受用。减一分分别,减一分执着,你就入一分,佛所讲道理你就真正懂得一分,真正体会一分;你能够少两分分别,少两分执着,你就能够入两分。虽然是凡夫,有一点相似的境界,不是真的。真的要怎么样?十分的分别都断,十分的执着也断,完全转识成智,那你就真的入,入法界。这一入法界就是《华严经》上讲的初住菩萨,不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完全不一样;你已经超越,可是你身体还在世间。
圆教初住菩萨,给诸位说,就叫成佛。江味农居士注解《金刚经》,《金刚经》上讲「诸佛如来」,江居士的注解他就注得很清楚,诸佛是指哪些?圆教初住一直到如来的果位,四十二个位次,叫诸佛。为什么圆教初住就叫诸佛?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就能在十方世界随类化身,应以佛身而说法者,他就能示现八相成道。天台大师讲六即佛,分证即佛,他是分证佛,是真的,不是假的。他不是相似位、不是观行位,他是分证位;不是圆证,分证,决定不是假的,所以他是真佛。我们在平常能用这个方法改变我们的观念、改变我们的心理,然后再用念佛的方法来加功用行,这速度很快,其他法门真的是比不上。我们的道场就是向这个方向、向这个目标来做,而且是勇猛精进快速度的在做。诸位同修要珍惜这个机会、珍惜这个缘分,缘分相当不容易遇到。学转识成智,修无分别智,我们才能够契入。这是能证。能证跟所证是一不是二,这是一句非常重要的话。民国初年欧阳竟无大师说,佛教不是宗教,不是哲学。为什么说它不是哲学?哲学有能有所,佛法里也有能有所,但是能所是一不是二,这就不属于哲学,超越它的范围。能证跟所证是一,所以叫无差别。
这里面又有两个说法,一个是都没有相,这是说理同,从体性这一面去看。能证的智无相,所证的境也无相,《金刚经》上说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相是假的,不是真的,这无相,从理上说。佛在经上也讲,「无有少法为智所入,亦无少智而入于法」,佛这两句话就说明,能所非一非异而无差别,说明这桩事情。第二种讲法,「同法界」。境是法界,智也是法界,这是讲同事相。换句话说,能入包含所入,所入也包含能入,像两面镜子光光互照。佛在底下经文上又说,「无有智外如,为智所入」,智是平等性智,如是真如理体,包括一切事相。为什么?智就是如,智就是自性,智就是法相,反过来看,亦复如是。「亦无如外智,能证于如」,如也完全包括无分别智。智在哪里?智在如中;智在哪里?智在事中,智在相中,所以它是一味平等。一味平等里面不碍性相,不碍智如,所以给你说是非一非异。菩萨在名号里面给我们显示出来总别,这十位同名的菩萨,普贤菩萨是总,其余九位是别,总是别之总,别是总之别,不二,总别不二。后面列十位菩萨,异名。异名跟前面相应,让我们从这里觉悟,异是同中之异,同是异中之同,同异不二。异在哪里?异在同中。同在哪里?同在异中。世尊用这些善巧的方法,显示出不二法门,显示出一真法界,理事如是如是。
古大德也有发明,这就是说他们有体会,他们有个说法,「智相尽,故不有」,不有就是无,不有就是空;「能令智相尽,故不无」,不无就是有,所以智跟境实在讲是相辅相成。我们修行,豁然开悟了,怎么开悟的?我们现在没开悟,也不知道开悟是什么样子,也不晓得是怎么开悟法,可是我们从经教里面看古人记载的,我们看到很多,有人听经开悟,有人拜佛开悟,有人在日常生活当中,不定什么因缘一触发,他开悟了,千差万别。开悟就是平等性智现前。我们要问,平等性智在哪里?如果不在这一切万事万物上,他接触怎么会开悟?你从这个地方冷静去思惟,虚空法界,佛讲的有道理,一毛孔、一微尘都含摄尽虚空遍法界,里面无尽的智慧德能都在其中。所以根性利的,正所谓头头是道、左右逢源,哪里没有悟处?一定要去找个地方去搞悟处,找不到,到哪里去找?因为那个找,就是个妄想分别执着,正好把你的悟门障碍住,这正是古人说,「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就是这么个道理。
因此,我们对智跟境都不可以分别、都不可以执着,这是总结论。才有分别执着,迷了。迷,正好障碍你的悟门、堵塞你的悟门。不但于世法不分别、不执着,佛法也不分别、也不执着。为什么?佛法从缘生,换句话说,哪里有佛法!佛法是跟世法相对建立的,这一边没有了,那一边也没有了。有世法才跟你讲个佛法,世法没有,佛法在哪里?我们要晓得,世尊说法善巧方便,真正能体会他说法的真实义,我们才会得受用。千言万语,总归一心,所以古德才说,平等无碍是事实真相。所谓不碍真而恒俗,不碍理而发挥事相,理事无碍,真俗无碍;不但无碍,它是一,它不是二。
在佛法里面,讲到修学的总原则、总纲领,实在讲很多很多。「转识成智」是一个纲领。宗门用「照而常寂,寂而常照,寂照不二」,宗门常用,禅宗里面常用,也是修学的总纲领。净土里面用「一心不乱,心不颠倒」,一心不乱是定,心不颠倒是慧,所以定慧也是总持法门,也是总纲领。寂就是定,照就是慧,所以你细细去思惟,他们讲的话不一样,用的字不一样,里面的意思还是一桩事情。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要不在这上下功夫,我们什么时候能成就?定,不是叫你天天盘腿面壁去打坐;就在日常生活当中,甚至在一个很复杂应酬里面,面对着这些境界,你心里面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就是定。样样清楚、样样明了,那就是慧。在复杂环境里,是修定修慧最好的场所,真的是道场。办事也像世间人一样分别执着,不用识,用智!分别执着不是意,第六叫意识,第七末那叫意根,都可以说分别执着不是意。这样生活、这样处事待人接物,怎么不自在?怎么不幸福?定慧等学,寂照双融,理事无碍,在哪里修?原来都在日常生活当中,没有离开我们的工作。佛法跟世间法不二,学佛跟生活也是不二,我们才能真正得到佛法真实无比殊胜的受用。好,今天时间到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