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疏钞演义(第178集)jingkong法师主讲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一七八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03-0178

play-sharp-fill

视频下载MP3下载

请看《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第三七四页:

钞【若据不二门中,贪瞋痴即戒定慧,则善道恶道,悉皆如幻,幻无自性,唯是一心,一心不生,万法俱息。】

这是这一段经称理第二个段落,这一段比前面所讲的「自性本具如幻法门」还要深,前面称理,理事无碍,这一段是到最高峰,也就是《华严经》上讲的事事无碍。请看《演义》注解:

演【贪瞋痴即戒定慧者。】

贪瞋痴叫做三毒,戒定慧称为三学。怎么三毒就是三学?这个问题就很大,决定不能把意思错会了。

演【以无始法性为无明,故今无明即法性。法性为无明,故成贪瞋痴;无明即法性,故即戒定慧。如清水浊水湿性无殊,三学三毒体性不二也。】

这一句注解注得相当清楚,但是初学的人依然看不懂。我们应当要晓得,三毒跟三学都是业用,业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活动,活动就是造业,它是属于用。用当然有体,有体有相有作用,三学跟三毒都是作用,如果追究它的本体,本体是自性,它的现相是十法界。六道凡夫起作用是三毒,四圣法界起作用叫三学。由此可知,三学有浅深差别不同,浅一点的是声闻、缘觉,深的是菩萨、佛;三毒也有浅深不等,浅一点的是天、人,重一点的是三恶道。由此可知,自性的作用归纳起来就是三学三毒,体性统统是自性。自性上面那就没有差别,全是自性变现出来的。知道三毒三学统统是自性起用,因此它是一不是二;三毒是自性的作用,三学也是自性的作用,当然从作用上讲是一。为什么会有不同的作用?这就要说到迷悟之分,觉悟的作用是三学,迷惑的作用是三毒。可是诸位要晓得,迷悟不二!迷悟怎么会不二?迷是迷了自性,悟是悟了自性,迷跟悟都不离自性。自性上没有迷悟,而是我们自己迷了自性或者悟了自性。

就自性上来说,自性没有迷悟,所以说是迷悟不二。这个理要细细去思惟,在佛法里头实在讲不太重视思惟,佛法叫参究,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所讲的要认真仔细去体会。因为这个事实真相,你要是真正体会到,对于你现前的生活会有很大的改变,佛家所讲离苦得乐,你才会真正得乐!真正得乐要从这个地方去体会。否则的话,我们讲的这个乐多半是说苦乐相对之乐,这个乐不是真实的。这个地方的道理明白了,这个乐是真的,为什么?它不是苦乐相对之乐,是自性里面会流法喜。你要是问:什么原因?我们简单的说,你的分别执着纵然不能破掉也淡了,分别执着一淡,你的苦就减少了。说老实话,世间这个无量无边诸苦从哪来的?就是分别执着上来的。你要是一切法里不分别、不执着、不打妄想,你哪来的苦?可是我们的妄想执着就是打不掉,原因在哪里?事实真相没搞清楚。这一段经文要教给我们事实真相,这些事情佛在大乘了义经典里面说得很多!尤其是《华严经》,《华严经》的经文长,可以尽量的发挥,深入的细说。

由此可知,从理上说、从性上说,「三学三毒体性不二」,确实是一个体性。贤首国师当年为了叫大家明白这个事实真相,举了一个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譬如我们现在有一块黄金,把这一块黄金铸成一尊佛像,这就好比是戒定慧三学;过了几天,我不喜欢这个佛像,我把佛像镕掉,金可以镕化,镕化之后,我把它塑成小狗小猫,那就变成畜生像。你说,那尊佛像跟这个小狗小猫有没有差别?都是这一块金!想叫它变成什么它就可以变成什么,随心所欲,我镕了可以再造,喜欢造佛像我就造佛像,喜欢造菩萨像就造菩萨像。十法界的相,随心所欲来铸造!由此可知,十法界平不平等?平等的;十法界是不是一个?一个,变来变去没有离开那一块黄金。

从体上来讲是平等的,所以三学三毒体性不二,体性是一。三毒是迷了体性而起的作用,戒定慧三学是觉悟自性所起的作用,统统都是性德起用。我们凡夫不了解这个道理,看到三学生欢喜心,恭敬欢喜;看到三毒瞋恨厌恶,我们这样做法对不对?完全错了。错在哪里?你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常生烦恼!喜怒哀乐爱恶欲叫七情五欲,欢喜是烦恼,瞋恚也是烦恼,喜怒也是不二,也是一桩事情。凡夫迷惑,所以接触境界就起贪瞋痴,喜怒哀乐爱恶欲统统是贪瞋痴。觉悟的人接触境界,心地清净,如如不动。你修戒定慧,他的心不为所动;你起贪瞋痴,他的心还是如如不动。

一个修行人要在戒定慧、贪瞋痴里面修平等性智、修妙观察智、修明心见性。怎样才能见得了性?如如不动就见性了,不被外面境界所转你就见性了。《楞严经》上说得好,不被外面境界所转,就能转物,对于外面的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就是转物,绝对不为外境所动,这就是在一切法里头、在一切现相、一切作用里面统统见性。在相上也好,在作用上也好,你观察到它的体性本来清净、本来不动,你观察到这个,这就叫做明心见性。自己心地光明,明心就是心一点染污都没有,六祖所讲的「本来无一物」,有一物心就不明;你心里有东西就叫无明,心里什么东西都没有就叫明心。明心,不管见什么统统是真如自性,因为尽虚空遍法界都是真如自性变现出来的现象,除自性之外,确实别无一法,这就平等了。所以贪瞋痴就是戒定慧,就是这么一回事情。

演【又古云:无明业性即法性。】

古人所说的。无明是烦恼,业,善业、恶业都包括在里头,贪瞋痴那就是恶业。业性,性是体性,体性就是法性,法性就是佛性,就是自性、真如本性。无明业性就是真如自性。所以,烦恼要不要断?烦恼要是断掉,自性不就断掉了吗?这麻烦大了,这个问题严重了。经上常常叫我们要断烦恼,特别是小乘经,诸位要晓得,烦恼断不掉的!好像我们在灯光下照了一个影子,那个影子去不掉的。为什么去不掉?影子是有身体的,如果影子去掉,身体也没有了,那怎么行?所以这个断是比喻,不是真正断了,是转变,转迷为悟,那就转烦恼为菩提。所以,烦恼就是菩提。转三毒为三德,就这么回事情。影子还是影子,迷惑时,影子很讨厌,想方法去掉,觉悟了,不碍事,不理它,那就叫三德;常常挂着要把它去掉,那叫三毒。所以,确确实实是一桩事情。

但是在迷的时候,这个业用是很可怕的,要变三恶道的境界,贪心的果报是饿鬼道,瞋恚心是地狱道,愚痴心是畜生道,在搞六道轮回。觉悟之后,六道轮回没有了,永嘉大师说「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梦就代表迷,觉就代表悟,觉悟之后才晓得没有六道轮回;迷时候有,悟的时候没有了。佛法的关键就是在迷悟,我们一定要把它认识清楚,所修学的功夫就会得力;这一点搞不清楚,怎样精进用功都不得力。要晓得这是举两个极端,知道这个极端的真相,才真正明了大乘经上所讲万法一如、性相不二。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4月27日16:50:28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22488.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