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及破龟兹,载什以归。】
打胜仗了,就用车把罗什大师带回来。
疏【中道闻坚已为姚苌所害,遂止不返,什师因不至秦。】
吕光回到了凉州,就是现在的甘肃,得到消息,国家有了变故,秦王与东晋在淝水打了一仗,打败了。他这个打败,实在说是太骄傲了,所谓骄兵必败。那个时候苻坚带着军队有几十万,号称百万,东晋总共军队集合起来不到十万人,这是以寡敌众。苻坚非常骄傲,认为必胜,东晋哪有力量抵抗他?没有想到,自己打败了。败了之后回去,底下大将姚苌政变,把他杀掉,自己作了国王。姚苌跟吕光同是苻坚的大将,现在姚苌作了国王,吕光不服气,所以霸占凉州,在那里建凉国,称凉王。当时他的力量相当雄厚,姚苌对他也无可奈何。罗什大师因此没有办法到秦国,在凉州住了将近三十年。吕光晓得罗什是个了不起的人,自己不能用他,又不敢放他,因为他是个有智慧人,怕他帮别人的忙,于是把他幽禁在凉州。罗什的母亲曾经告诉他,说他与中国有缘,但是要受很大的灾难,遭幽禁。罗什跟母亲说:只要能利益众生,再大的苦难都愿意忍受。
疏【后苌亦闻师名,要请,而光不允。】
姚苌向吕光要求,希望能请罗什大师到长安,吕光不答应。
疏【苌亡,子兴复请,亦不允。】
姚苌死了以后,儿子姚兴继位,又向凉国请求,让鸠摩罗什大师到长安来,也是不答应。
疏【因遣兵伐光,光姪降秦,方得迎师入关,奉为国师。】
这个时候吕光死了,吕光的姪子投降,姚兴方才得以迎请罗什大师到长安。姚兴以国师之礼待他,非常的尊敬,而且把皇帝的别墅逍遥园拿来供养罗什大师,请他从事译经的工作。他在长安住了七年就圆寂。所以罗什大师到中国来弘法,实际上只有七年。当年罗什大师译经的译场,差不多将近八百人,规模之大,在中国历史上首屈一指;以后玄奘大师的译场,大概是六百人。因为他在凉州住的时间长,中国话学得很到家,他所译出来的经典,就像中国人写的文章一样;所有翻经的法师,在中文造诣上都比不上罗什。他对于中国佛教有深远的影响,有莫大的贡献。
疏【师阅旧经,义多纰僻,不与梵本相应。】
罗什大师看到中国以前所翻译的经典,义理有很多缺失,有很多不圆满的地方。
疏【乃集沙门肇叡等八百余人,新译经论三百九十余卷,并畅神源,发挥幽致。】
当时在佛门里面人才盛极一时,后世都没有办法超越。像僧肇、僧叡,都是了不起的人物。僧肇大师那个时候二十几岁,他的寿命很短,三十几岁就过世了,但是成就不可思议,留下来的著作,《维摩经》注解、《肇论》,一直到今天都是性宗的权威。僧叡也是罗什四大弟子之一。他的译场有八百多人,可以说集合全国的菁英来从事于翻译的工作。一共译出『经论三百九十余卷』,每一部都译得非常好。中国人常念的《弥陀经》、《金刚经》、《法华经》,都是他翻译的。『发挥幽致』,幽是幽深之理,经过他的翻译都能很明显的透露出来。
疏【师未终少日,集众谓曰:愿所宣译,传之后世,咸共流通,今于众前,发诚实誓,若所传无谬,当使焚身之后,舌不焦烂。】
在那个时候,罗什大师到中国来,姚兴认为大师是个聪明绝顶的人,如果他能生几个儿子,那一定是聪明绝顶。他是个出家人,国王送十个美女给他,逼着他一定要接受。传记有罗什吞针的故事。他教学生持戒,学生看他自己这个样子,有一点不服气。罗什大师没法子,不得已显了一点神通,就用锈花针装了一碗,当众把这一碗针吃下去,告诉学生:你有我这个能力,你可以学我;没有我这个能力,乖乖的持戒。
『未终少日』,在他圆寂的前几天,他召集大众,向大家宣布,说明他所翻译的经典不会有错误,希望这个经典能够流通后世。『今于众前』,他在大众前发誓,假如他所翻译的经典没有错误,能够符合佛的意思,那么他死了之后火化,舌头不烂,以这个来做证明。
疏【以弘始十一年八月二十日卒于长安。】
他老人家是农历八月二十日圆寂的。
疏【闍维薪灭形尽。】
『闍维』就是火化。火化之后,『薪灭』,薪是柴火,柴火灭了。『形尽』,整个人都烧掉,烧尽了。
疏【舌根俨然。】
果然没错,像他自己所说的,他舌头不烂。整个人都烧成灰了,舌头不烂,用这个来证明他所译的经典符合佛的意思。
疏【今此经者,译于什师,而舌根不坏,与诸佛出广长舌赞叹此经,合而观之,佛语不虚,于是益信。】
罗什大师发誓愿留舌根给我们证明,本经里面十方诸佛出广长舌相赞经劝我们修学,我们把它合起来看,信心就可以增长了。
玄义【二、名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这个经有两种翻译,前面是罗什大师翻译的,我们现在用的本子。以后玄奘大师从印度回来,带回《弥陀经》的梵文原本,也把它翻成中文,但是经题不一样,玄奘大师题的是《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玄义【唐三藏法师玄奘译,二经联比,小异大同,时所宗尚,皆弘秦本。】
『联』是联续,什师译之于前,奘师译之于后,『比』是比较。把这两个本子一起比较,意思是一样的,文字不一样,所以是大同小异。但是自古以来所流通的都是罗什大师的本子。玄奘大师虽然翻译了,自古以来没有人念他的译本。玄奘大师发心到印度,是怀疑历代翻译的经典不太可靠,所以亲自到印度去印证一下,看看中文翻的经跟原文是不是有很大的出入,有没有翻错,他是这个动机到印度去的,在印度留学十七年。
那个时候能够代步的就是马匹,骑马,不像现在交通这么便利,经典从印度运回中国,那也是非常的艰苦。经是贝叶所写的,贝多罗树的树叶就像香蕉树的树叶那么厚,但是质料比香蕉树叶坚固得多。你想想看那个树叶多笨重,一片树叶裁成这么一块写四行,一匹马背的大概就是一部经而已。经书佛像从印度带回中国,所遭遇的苦难不能想象,真是九死一生冒生命的危险。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