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悌忠信:凝聚中华正能量(第十七讲)蔡礼旭老师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好!
几千年来我们的老祖宗说“寓教于乐”,所有的艺术都含摄伦理、道德、因果在里面。所以,我们不得不佩服我们的祖先。汤恩比教授说,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要靠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所以我们面对这个大时代,要共同担起这个使命。
所以师长是我们的榜样,最近老人家搜集了两套书,大力弘扬。一套叫《群书治要》,唐太宗那个时候编出来的一套治国宝典。后来传到日本去了,到了清朝,又从日本传回中国。《群书治要》非常精辟地记录了几千年治理天下的这些道理。另一套书是《国学治要》,收录了《四库全书》的精华。我们有五千年的智慧,五千年的经验,五千年的方法,五千年的效果,不管是治家还是治国,这都是全世界最高的智慧。我们要行道、做出来,进而给世界信心,把中华文化向世界弘扬开来。
我记得自己在念高中的时候,大学联考考得不好。因为我大学联考前一天都睡不着觉,太紧张了,得失心很重。其实得失心很重是近因,大家知不知道远因是什么?远因就是没有福报。有福报的人怎么考都考得好,没福报的人平常模拟考都很好,正式考试就考不好。为什么没有福报?我们现在思考问题,都会一直往根源去想,君子务本。“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我们祖先几千年的思维,都是从根本去思考问题。比方医学,“不治已病治未病”;政治,“不治已乱治未乱”。各个行业都务本,强调的都是商道、医道、师道、君道、臣道,都抓本分,抓根本。
请问大家,现在各行各业重视什么道?金钱之道。本末倒置!我们是不是中国人?我们是不是中华民族的儿女?黑头发、黄皮肤,但如果思维都是自私自利,那我们不是真实的中华儿女,甚至我们的行为是在侮辱我们这个民族。所以这一生能明白自己的问题在哪,心里比较踏实。所以为什么我大学联考考不好?因为从小看同学考试考得比我好就嫉妒,考得比我差就高兴。那时候也没读《朱子治家格言》,幸灾乐祸,无形当中就折了很多福,考试就考不上。后来明理了,心念一转,不要自私自利,要处处为人着想,“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念头一转,怎么考都考得还不错。所以祸福在哪?一念之间。
虽然我大学联考考得不是很好,但是告诉大家,我有一科是全班第一名,哪一科?三民主义。近代一百多年的思想,尤其重视民主的发展,重视制度宪法的设计,花了很多精神,不知道多少专家学者在那里研究。请问大家,国家跟社会愈来愈安定了吗?努力不一定会有好结果。这一句话,大到治国、治天下,小到治家。请问大家,这五千年来,哪个时候的父母花最多时间教小孩?我们这一代。请问大家,五千年来,哪一代教得最不好?付出的心力应该跟成果成正比,为什么成反比?本末倒置。治家的本在哪?治国的本在哪?德者本也,人存政举,有德的人才是国家社会最重要的基础,而时间都耗在枝末上。只要有好人,他自然就能够用到好的制度,可是没有好人,制度再好,变成政客玩弄的工具。
所以我们学习传统文化、学习古文,学习的是什么?智慧。“治国经邦,谓之学。”这才是真实学问。“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叫学问。记一大堆经句跟知识、词汇,那是玩弄文章。“安危定变,谓之才。”能够在家庭社会、民族危难之际扭转乾坤,这叫才能。各个国家都说,宪法是国家的大根大本,没错,法者,国之本也。但什么是法之本?人者,法之根源也,宪法、制度是人来用的,得要有好人!这个人是指什么?圣贤君子。圣贤君子来带领人民,国家就有福,叫人存政举。《才德论》中讲,什么才是真正的人才?“德者,才之帅也。”所有的才能要为他的德行所用。所以,人才是本。什么是人才?有德的才是人才。我们现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没有把道德教育摆在第一位?所以本末不能倒置!治国,要从我们的经典中才能真正找到问题根本解决的方法。所以我们自己要先深入中华文化,才可以去帮助其他不同的民族、国家。大家有没有突然觉得肩膀有点重?用心去领受就不会觉得重,会觉得什么?会觉得很幸福。为什么?这一生没白来,踏实,有意义。人就怕上了年纪,觉得这辈子没干一件有意义的事,那个时候才觉得很沮丧、很没意义。
我们祖先的教诲里面有没有平天下的智慧?有!大家看唐朝时候,各个种族跟宗教融合在一起,这么和谐。历史记载,唐朝时有的国家的语言要经过九次翻译,皇帝才听得懂,然后皇帝回答要再经过九次翻译给那个人听,大家看当时整个汉文化影响的国家民族有多少。唐朝那个时候各个民族的文化都在神州大地弘扬,没有冲突,而且丰富了我们本有的文化。我们的文化兼容并蓄,所以怎么样让天下太平?师长曾告诉我们,宗教与宗教和睦相处,政党与政党和睦相处,种族与种族和睦相处,国与国和睦相处,这四个做到了,世界就能和平。而这个重点在哪?要平等对待,不能有高下,不能批评,不能瞧不起人。
宗教与宗教和睦相处,在我们这个时代非常关键,因为宗教徒非常多,如果宗教徒有使命感,他接受这些经典的教诲,愿意去承担这些使命,宗教和睦了,能带动整个伦理道德的复兴。可是假如宗教徒之间不和谐,不只不能带动社会道德的复兴,甚至还会产生副作用。为什么?非宗教徒一看,你们说仁慈博爱,结果你们彼此都相处不好。请问,他们会相信宗教徒吗?会相信宗教的经典好吗?所以宗教之间不和睦相处,那是宗教徒用自己的行为玷污了宗教神圣的教诲,不只没有功还有罪过。
那怎样宗教与宗教才能平等对待、和睦相处?找到下手处,这个问才有意义。大家看,颜回好学,而且他很会问。颜回问孔子怎么样做到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首先要克除自己这些习气,克除习气是自爱,不能让自己变成欲望的奴隶、习性的奴隶。自爱进而爱人。我们还有这么多贪心傲慢,不要说去爱人,人家跟我们一接触,就被我们伤害了。所以孔子讲“克己复礼”,一个人克除习气,就能恢复对人的恭敬、对人的爱心。颜回接着问,“请问其目”。请问落实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当中,从哪里下手?大家有没有经验,听到一个很好的道理,“太好了,太好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