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八集) 2010/5/29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28-0008
大家好!我们接着看诸葛亮写给他孩子的「诫子书」: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其实这个『澹泊』指的就是寡欲,不要把追求物质的享乐变成他人生的目标去了。所以「澹泊」里面,寡欲,包含格物的功夫。我们今天想要为家庭、为社会民族做些事,假如每天都被这些欲望给控制住了,那那些愿望都是空的了。我们不要说得很远,比方我们以前在读书的时候,立定志向,下一次我成绩一定要好,考好成绩给父母争光。虽然志气立完了,该怎么逛街还怎么逛街,该怎么看电视还怎么看电视,那就不能淡泊,还是这些欲求很重。所以「君子立长志」,立了志就坚定不移的去努力了,百折不挠;「小人常立志」,常常立志都不能贯彻,都被自己的欲望给转掉了。所以这里就提出来了,一定要淡泊、寡欲,才能有很好的人生目标。
而且这个『明志』,「明」是明白。人慢慢欲望愈来愈淡了,心智愈来愈清净,慢慢的明白,我这一生来应该为家做些什么事情,应该为社会民族做些什么事情,他会去思考,他会去体会。但是假如都是在享乐当中,他不会有这些思考的。所以有一句话讲,「欲令智迷,利令智昏」,有了利欲的追求了,他就不可能「明志」了,他就不可能有高远的志向,来实践他人生的价值。所以看到这个明志,这个志向,其实就是我们怎么来经营我们的人生,我们的目标在哪里。孔子在《论语》里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人知道这一生,知命,应该成就自己的慧命、成就自己的道德。一个人有这样的对人生的追求、目标,这个人不简单。
我们在求学的过程当中,您有哪一个同学,你问他,你人生的目标是什么?他说,成就自己的智慧。诸位学长,你们有遇过这样的小学同学没有?高中同学?大学同学?我们都差不多,大学也没遇过这样的人。可是以前古圣先贤教诲非常普遍的时候,人人都有这样的志向,人明白这个道理。成就自己的智慧,「好学近乎知」,是他的目标。有智慧了,能成就自己,也才能够利益到家庭、利益到社会、利益到国家民族。我们自己都没有智慧了,怎么去利益他人?所以这个明志里面,就明白了自己对家、对社会、对民族国家的责任在哪里,他明志了。
可是他有这样的目标,那他要有智慧,所以后面就特别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你学好了才能够去利益家庭、利益社会。所以之前也跟大家提过「青年十二守则」,其中有一条,「学问为济世之本」,我们有了真实的学问才能够济世、才能够利人。我们自己都没有智慧了,那说出来的话都给人家误导了,还利人?今天父母不懂得做人的道理,他再爱他的孩子,还是害了他。因为他不懂、不明理,他会用错的方式去爱孩子。我们这一代人就很明显了,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我们这一代是花最多时间在孩子身上的,可是却教出最头痛的一代。那这个不成比例。努力应该跟收获成正比,这比较正常。所以努力有结果,不一定会有好结果,你得要用对智慧才行,用对方法。所以接下来我们谈的都是父母怎么教孩子的智慧在其中,从这一些文章当中我们来体会。所以「非淡泊无以明志」,人的智慧就是被利欲所障碍住的,能淡泊了,能放下这些利欲了,智慧慢慢就透出来了。
『非宁静无以致远』,人能够静得下来,所谓「静水照大千」,「净极光通达」,人安静、清净到一定程度,他的智慧会流露出来,他看事情就不一样了。其实我们虽然还没有大彻大悟,很多道理可以去感受看看。当我们很烦躁的时候,考虑事情深不深远?当我们比较静下心来,反而很多事想通了,很多事考虑得远又周到。从我们自身的状况就可以感觉到,安静下来的时候,可以看得特别深远,考虑得比较方方面面。那假如我们的心更宁静了,那智慧就更彰显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经验,就是有一件事都想不通,想到很烦,算了算了,睡觉去吧,别想了。然后就睡一睡。早上一醒过来,在那里刷牙,想通了。为什么?你一直想一直想,那就是烦恼在那里转。结果睡觉了,把它放下了,啥都不想,通了。当然不是说让大家想不通都去睡觉。就是说在你很多杂念都没有的时候,反而容易把事情给想通。
所以读经是修智慧,你心定下来、静下来了,烦恼不纷飞了,定在这个经文当中,突然开智慧了,突然好像什么事情明白了,定能生慧。但这个定,一定心要能静得下来,心才能慢慢定。而人心静下来、定下来了,领会道理才对;心浮气躁,领会可能都错。我们说到这里,就想到章嘉大师教导师长,第一次见面,师长请教问题,章嘉大师半个小时才说话。这个就告诉我们,心完全静下来才能真正领受这些道理。所以「宁静」才能「致远」。
而我们现在的人心浮气躁,考虑事情特别浅。就像孔子讲的,「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所以心为什么浮躁?求快,赶快给我立竿见影看到效果。现在不管是父母教孩子,老师教学生,领导教下属,都是太急于求成。孟子讲了一个譬喻,就是有一个种田的人,他去耕作,看着那个稻子,怎么长这么慢,他很着急,我帮它一下。他就把那个稻子往上拉。真的被他拉长了。他很高兴,你看今天都被我拉长了。这就急于求成。结果隔天回来,田里面,全死光了,都枯死了,被他拉得不行了。
大家看,我们现在的孩子有没有被拉?现在的孩子读书读到跳楼的一大堆,那都是「揠苗助长」。只顾眼前,你给我考高分,却不知道他的心都扭曲掉了。所以什么是小利?马上给我看到效果,马上给我考好,看到成绩,这个就是小利。大事不成,什么是大事?他一个很正确的学习态度,他的人格都被扭曲掉了,这是大事。所以他这一颗心好学,他这一颗心健康,这个才是大事。我们现在管不了那么多了,全部都是小利,只顾眼前。什么是眼前?面子好看。所以我们人为了这个面子,自己很辛苦,做人很累,连身边的人都喘不过气来。人比人,气死人。
大家想一想,我们的孩子在什么时候进步得最快?那个小孩,你还不拿他去跟别人比的时候,他进步得挺快的。比方说他学走路,父母站在前面引导他,「孩子,你一定可以的,来,跨出来、跨出来」。孩子跨出第一步,父母欣喜若狂,孩子太好了,太棒了。孩子在父母全然的信任跟鼓励下又跨出第二步,又跨出第三步来了,信任的力量。有没有哪一个孩子的父母,他跨一步跌下去了,「这么差劲,旁边小宝人家都走会了,你还不会走」,有没有这样的?还有没有父母说,「我只给你五十次机会,你再走不好,我买个轮椅给你坐」?我们现在孩子大了,不是这种全然的信任跟鼓励,谈条件了,你不能怎么样,给我丢脸死了,我就怎么样。都是这种利害的言语,都是这种面子的言语、情绪的言语,彼此那种亲情、信任都在被自己的情绪化给破坏掉了。
我自己是很庆幸,我父母从来不拿我去跟人家比,不然我早就扁了。我是没有才华的人,从小考试成绩、比赛都没有我的分。可是我父母对我的信任没有减少过。慢慢的觉得,父母这么信任我,我还不表现好一点,真的对不起他们的信任!当然,更重要的,父母把德行演出来,把好学示范出来,我们学到了处世的态度,我们学到了一个每天读书的好习惯,慢慢成绩在后面就起来了,不要急于求成。「呷紧弄破碗」,吃得太快把碗都给摔坏了。
所以有一个校长,这一点不简单。他的孩子有一次问他,因为他孩子刚转到一个特别成绩优秀的学校,孩子压力挺大的。他爸是校长,他问他爸,「爸,你觉得我这次应该考第几名?」诸位学长,你的孩子刚转到一个新的学校,问你,这一次应该考第几名?我们会怎么说?说实在的,怎么说,得有个前提。人与人说话,我们假如不能体会到对方的心境,那我们所说的话对他能有帮助吗?有一句成语叫「鸡同鸭讲」,是吧?我们都没有办法交心了,那就是他说他的话,我说我的话。那没有交心了,能给予彼此鼓励、给予彼此支持吗?就很难了。所以孔子说,「听思聪、视思明」,看东西看得明明白白,问题出在哪,原因在哪;听东西一听,弦外之音听得出来,听得出别人的心境。
所以这个校长不简单,他一听他儿子说,「爸,你觉得我这次应该考第几名?」他感受到的是他儿子很紧张,这个得失心在起伏。他懂得体恤他儿子的心情,所以他跟他儿子说,爸爸觉得你应该考最后一名。孩子听了很惊讶,怎么会希望我考最后一名?不是,不是希望,怎么会觉得我会考最后一名?讲话一不小心,不行。他爸就说了,因为你刚到这个学校,环境你还没适应;老师讲课,你还没习惯;同学相处,你可能还有些困扰。所以你不习惯、不适应,考不好,正常的。说实在的,考好、考不好不是重点,这一个谈话的重点在哪?让孩子觉得父亲能理解我的心情、体恤我的状况。大家想一想,你的亲人很理解你的时候,你会感觉怎么样?很舒服,有一股力量慢慢出来了,「我父亲理解我,我父亲信任我」,那感觉不一样。
而且在这一段引导当中,也在让他的孩子放下得失心,平常心对待。这个叫素质。我们都在强调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什么是素质教育?会炒菜、会弹琴叫素质教育是吗?会以一颗孝心去炒菜是素质,会以一颗陶冶自己,进而去陶冶别人的心去弹琴,这个叫素质。不能只看到他的技能而已。所以我们看事情得看到根本上才好。所以有一个学校,初中,让学生学炒菜。刚好那一天,这个女孩她是要炒马铃薯丝。结果炒好之后,她就拿着这一盘菜到对面家给阿姨吃。这个阿姨很高兴,今天这个小女孩还端了一盘菜来给她尝。吃了两口,挺好吃,心里这么想。吃没多久,突然这个小女孩从口袋里拿出一张纸,原来是要评分的表,说阿姨,请妳帮我打个分。假如这个孩子请我们打分,我们当下会怎么反应?不错不错,一百。那机会教育就没有了。所以这个阿姨跟她讲,妳假如是希望学会之后能够帮奶奶、帮父母分担这些辛劳,妳炒得不好吃,阿姨都给妳一百分。可是妳假如只是炒一炒,就是为了来打这个分,从此以后妳也不会再帮忙了,那你炒得再好吃,也不及格。这个小女孩听了说,妳还是帮我打个分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