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人生讲座(第三梯次)(第22集)蔡礼旭老师主讲

幸福人生讲座(第三梯次)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二十二集) 2005/8/5 台湾中坜善果林 档名:52-137-0022

play-sharp-fill

play-sharp-fill

视频下载MP3下载

诸位朋友,大家好!学习首重立志。再来学习必要力行,「学贵力行」,学一句要做一句,君子得一善言,终身可以受用,假如没有这个力行的态度,纵使一生读尽圣贤书,也是没有益处,这态度就是很关键。不只没有益处,还有害处,圣贤的教诲就好像药一样,我们不遵守吃药的方法,不去实践,反而会有贻害,就像《弟子规》上面「余力学文」的经句,「不力行,但学文」会怎么样?「长浮华,成何人」。真正的修行人就好像真龙得一滴水,真正的龙得到一滴水,可以把这一滴水转化成遍洒世间的甘露,「真龙得一滴水,可以遍雨一世界;泥龙纵泡之水中,也不免丧身之祸」。

 

诸位朋友,当我们听到一句好的教诲,比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真正领受了,将有多少人得利,多少人因为你做到了这个教诲起而效法。不要小看一句话!您明天回去以后,能时时记住一句「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你将会转动你身旁所有人的为人态度;当然一开始回去的时候,一定会有很多人问你「你还好吧?你没事吧?」,不要小看一个好的教诲。大舜当初还没有听到善言、没有看到善的行持以前,他也是住在深山之中,跟着野猪、跟着野花、野草、野兽为伍,住在一起,与深山的野人并没有什么两样。但是当大舜「闻一善言,见一善行」,他听到别人善的言语,又看到有人把善的行为做出来,点燃了他内在的善良,他不等丝毫的时间,当场就要去做,当场就要力行。孟夫子形容舜王力行的态度,就好像「若决江河」,好像江河快要溃堤那种势不可挡,谁也拦不下他行善,「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完全挡不住他行善的那一股动力,这是舜王。我们跟舜王有什么差别?我们是一堆人挡不了我们行恶的动力,现在知不知道凡夫跟圣人的差别?只在力行的功夫。

 

一个人真正打从今天以后抱持一个态度,学一句做一句,绝对不打包,您这样的态度持续三个月,保证你会有「工夫到,滞塞通」的感觉。很多人说三百六十句《弟子规》,我要从哪里做?那么多,我怕我做不来。别担心,你一个礼拜挑一句贯彻,一个礼拜一句,半年能做几句?半年能做二十四、五句,可能二十五、六句都有;不用等你做半年,你差不多做到第十句的时候,你会突然感觉开始触类旁通。有些道理讲破了就不值钱,「江湖一点诀,讲破就不值钱」。

 

但是有时候跟你讲得太清楚又不行,为什么?因为讲得太白把你的悟门都塞住了。我今天跟你讲得太清楚,你回去就开始「蔡老师说十句以后就会触类旁通」,然后开始在那里算一句、二句、三句,十句没有触类旁通,马上要找我了;是你真正领受每一句,立身奉行。虽然每一句教诲都是一个行为,可是每一个行为都在提升你的存心,当这一句经文提升了你的恭敬、提升了你的孝心、提升了你的仁慈心、提升了你的细心,你这心真的到位了,其他的句子你就通了;可是你没有这个力行的态度,做了五年、十年还是不通!有时候老师为什么话不讲完?怕把悟门堵塞,谁得的利益最大?老实人得利益最大,真的。老和尚说两年打根基,先从《弟子规》学好,我也没有多问为什么,老师怎么说我们怎么做,因为那是几十年的智慧,做了以后就有少分的明白、少分的契入。

 

「泥龙纵泡之水中,也不免丧身之祸」,因为泥龙过河自身难保,泡到最后自己都散掉了。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学了以后不做,就好像泡在水中的泥龙,到最后会因为自己读了不少书而开始恃才傲物,傲慢,而傲慢跟学问刚好背道而驰,一生枉然。《弟子规》每一句不可等闲视之。「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成何人」就是一生枉然,做不成好人、善人;「但力行」,拼命做,可是对经义的理解有限,甚至于解错了,「但力行,不学文」,会「任己见,昧理真」。要能解行相应,学文是解,力行是行。解行相应,就好像我们推著一台车,两个轮子的车,左右非常的协调它就运行得非常的顺畅,其一都不可偏,我们要听经,我们也要行经,听明白了赶快去做,做得愈深入解得愈深刻。

 

《弟子规》这两句跟《华严经》里面有一句很重要的教诲,《华严经疏钞》里面讲的,「有解无行,增长邪见」,有解无行就是「但学文,不力行」,「长浮华」那就邪见一大堆;但是有行无解,「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昧理真你就愚痴了,所以「有行无解,增长无明」。诸位朋友,你不要小看《弟子规》,《弟子规》每一句跟《华严经》是很相应的。很多人每天早上念「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每天都把「普贤十愿」念一遍,请问礼敬诸佛从哪里做?谁是诸佛?堂前两尊佛,你的父母,所以要从「入则孝」做。再推而广之,礼敬谁?「兄道友,弟道恭」,礼敬兄弟、礼敬一切长辈,「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除了父母、长辈要礼敬,还要礼敬谁?「凡是人,皆须爱」,凡是物,皆须爱。你看《弟子规》教你的,自始至终礼敬诸佛。

 

还有「谨」,谨教什么?「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教你珍惜时光;「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教你礼敬自己的身体,你的身体也是诸佛,「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叫会修了。你看到人会恭敬,看到书本乱扔,你的心已经不恭敬了,去哪里修道?一切皆恭敬,一切时皆在道中。中国从小对孩子的教育,那是成圣成贤的根基所在,几个人看得懂?不只对时间珍惜,不只对身体,其实一个人尊重自己的身体也是尊重别人。「冠必正,钮必结」,你衣服都不穿好,肚子都露出来,你不尊重自己,也不尊重谁?也不尊重别人。

 

你看,现在穿衣服都不知道怎么穿,像我们这个比较跟不上时代的,看到一些年轻人,说「你裤子没有穿好」,结果他说那个叫「流行」。没学《弟子规》的关系,谁错了?我错了。那种穿衣服的方法保证身体从小就搞坏了,只要风邪入侵就会破坏五脏六腑,而风邪最容易入侵的地方,在你的颈部后面督脉上有一个风府穴,督脉两旁这边凹进去有两个风池穴,所以你看冬天都围个围巾或穿个高领的。结果现在电视上都说「爱美不怕流鼻水」,错了,「身有伤,贻亲忧」。而且说实在的,什么叫爱美?什么叫美?几个人懂!

 

什么叫美?是要让人见了以后内心很舒服,觉得对你很恭敬,觉得你看起来很庄严,让人家看了以后很舒服,那叫美。现在什么叫美?穿得那么少,走在外面很危险,我们的穿着引起别人什么念头?不是庄严,不是欢喜,是邪念,是危机!从小教孩子就穿那么少,都在引起他往后人生的危机,家长都没注意。穿衣服也是学问,这个再讲下去实在是太长了。衣服怎么洗?衣服怎么晾?衣服怎么晒?衣服怎么折?孩子的细心、耐心、惜物的态度,都从生活点滴教起。现在这些统统没教,孩子长大了啥都不懂,啥也不珍惜,然后一下要让他变成「你要懂事一点,气死我了!」怎么变?只有在梦里可以变。要深入中国经典!

 

有一部书非常的重要,叫《五种遗规》,这往后我们会印出来,到时候大家再好好来研究。真的,我拿着每一本古书都做希有难逢想,这不是刻意的,这是真实的。《五种遗规》是陈弘谋先生走过了几十个省份,他当大官,爱民如子,像在广西,他短短几年时间,办了一百多所学校。他是康熙时代的大臣,一百多年之后,新的官员去上任,非常的佩服、崇敬,说到陈弘谋先生一百多年前的政策,现在在当地还有很大的影响力,让他去当官的时候觉得非常的轻松,他很佩服陈弘谋先生。

 

而陈弘谋先生把他一生看到最宝贵的人生智慧会集成这本《五种遗规》,有「养正遗规」,如何教孩子、有「训俗遗规」,如何移风易俗、有「养女遗规」,如何教一个好的女孩,让她能够当好太太、好妈妈,让她能够相夫教子,让她能够平天下;天下的太平与否,女人决定了大半。一个孩子胎教,六岁以前的教育扎得好,他这一辈子不可能会做出大错事,他这一辈子很有可能成为利益人群的善人,所以女人的教育影响着天下的安危。这样的话我从小到大没听过,这样的话我第一次看到是在《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这样的真知灼见太少人能洞察明白,而陈弘谋先生一清二楚。这《五种遗规》要好好去研究,最重要先把「养正」、「训俗」、还有「养女」先研究好。

 

我们明白到「学贵力行」,面对每句经文、每一个经本,我们要有难遭难逢、希有的态度去学习。刚刚我们也提到「礼敬诸佛」,「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是对一切物品的礼敬,你敬它三分它就还你三分,所以李师公的衣服穿了几十年,依然整洁庄严。你对你的胃很有爱心,不要暴饮暴食,它会不会回馈你?它会给你长命百岁,你不恭敬它,它三天两头就给你拉白布条抗议。对!对一切物要恭敬,这是「谨」的精神。「事勿忙,忙多错」,对事的恭敬,「勿畏难,勿轻略」,都是对事、对人的恭敬。

 

再来「信」,是对自己言语的恭敬,言语一出要负责任。再来「亲仁」,对什么恭敬?对老师、对善友要恭敬。最后「余力学文」,对自己的学问要恭敬,你力行的态度就是对学问的恭敬;你不偷懒,能「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这都是对学问的恭敬。所以整本《弟子规》在教你「礼敬诸佛」,在教你奉行「普贤十愿」,因为所有立身处世的大根大本都是一样的。《弟子规》是依据孔老夫子的教诲编成,完全掌握住了,在《论语.学而篇》说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都抓到了。

 

我到深圳是去年三月十五号,到的当天上了两个多小时的课,一开始底下坐了将近有三、四十个人,我看他们的表情都有一点纳闷「《弟子规》有什么好教的」?因为好多都是老修行,听经也都听了好多年,很多都是我的前辈,听得比我还久。第一堂课,从一开始很纳闷上到最后很惊讶,这些朋友来跟我讲,他说:蔡老师,我还没上《弟子规》以前,觉得我是大乘根性,善根深厚,但是学了《弟子规》以后,觉得我什么都没做好。诸位朋友,是觉得自己善根深厚好?还是觉得自己啥都没做到好?前者状态好还是后者?前者是活得不明不白,后者叫开悟。什么叫开悟?发现自己的过失叫开悟,改正自己的过失叫真修行。这些话语我们要时时放心上,修行才不会偏掉,才不会「学佛三年,佛化云烟」。

 

我每次打开师长的教诲,很多书本前面有一篇师长精辟的开示,那一段文章我当作是灌顶法,「升灌顶阶」。就是这一篇,把佛法的本质、把修行的核心、把修学的纲领都跟你讲得一清二楚,你再不领受,那不是当面错过了吗?这些重要的教诲要时时观照才行。隔天三月十六号当地的老师请我帮他们的幼儿园大班学生上一堂《弟子规》,我只好献丑,因为他们教学的经验也都很丰富,但是我们就做个交流。我一走进教室,对着一班的小朋友说「老师今天来给你们上《弟子规》」,所有的小朋友异口同声说「老师,《弟子规》我们都会了,我们都背起来了」。他的认知里面什么叫会?背起来叫会,跟真实学问差距可大了!慎于始,当他认知学问就是背起来,他一生的学问都是花拳绣腿,都是拿来记问之学。

 

这些小孩在讲「老师,我们都会背了,我们都学过了」,边讲头都是往上扬,为什么往上扬?这个叫傲慢。你看,那个人都不看你的那个就是傲慢。这样叫傲慢,这样叫什么?这样叫自卑。现在当老师还要有几把刷子,不能被境转,我很严肃的告诉他们:诸位小朋友,我们学《弟子规》、学经典,最重要的目的,要做一个有道德之人。而什么叫有道德之人?中国文字含有人生的智慧,这个叫会意字,右边一个首先的「首」,左边一个「辵」部,这个「辵」字旁含有向前进行的意思,也就是实践的意思。有道德的人就是首先能去实践、能做到,才是真正的读书人,有道德的人。

 

很多道理你把它讲清楚,孩子受教的情况会很好,讲完以后我接着就跟他们讲,诸位小朋友,《弟子规》哪一句你做到了?小朋友开始想,「父母呼,应勿缓」,没做到;「父母命,行勿懒」,没做到;「父母教,须敬听」,没做到。你看,马上从傲慢变什么?孩子的习染不严重,很容易扭转,只要你的学问够好,他马上就转过来。不过大人就不一样了,我会了,你哪一句做到了?「父母呼,应勿缓」,没做到,「父母命,行勿懒」,没做到。为什么头低不下来?面子!现在我们台湾面子一斤的行情多少,我这次也带了不少钱来买,因为要成就学问,第一件事首先要把面子卖掉,面子卖不掉提不起「知耻近乎勇」,这个相当重要。

 

接着我就一句一句跟学生讲,其中有一个孩子回去以后写日记,他在日记本上第一行写到「今天蔡老师给我们上《弟子规》,蔡老师说《弟子规》是拿来做的,而不只是背而已」。他把它写在日记本上的第一句,代表他的印象深刻,这样深刻的印象记多久?一辈子。你花的时间是十分钟,孩子的利益是一生,甚至于他这个态度又成就了他出世间的佛法,那是当生作佛,太重要了。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7月13日12:34:05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14287.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