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钟茂森博士(第113集 文字)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锺茂森博士主讲  (第一一三集)  2010/12/2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7-007-0113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大家请坐。我们今天来继续学习《论语》,请看第十五篇,「卫灵公第十五」,第十一章: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这个话我们很多人都常常会说,也是一句脍炙人口的话。这个意思,我过去也有点溷淆,总以为如果一个人没有『远虑』,他一定会有现在的忧虑,总觉得好像人的忧虑不是远的就是近的。这个话裡头的意思也很深,表面上的意思是讲,一个人如果没有深远的思虑,他必然随时遭遇不可预测的忧患,这个『近忧』是随时可以发生。所以这个话不是说人会有远虑和近忧,而是讲如果人没有远虑,一定就会有近忧。远虑范围很广,譬如说我们办事,无论大小事,总要目标远大、考虑周详、预防流弊,这样想得非常周全、非常深远,这样就不会有忧患在眼前,这是从做事来看。如果从做人来看,这是讲,一个人不能说「我只做一个好好人就行了」,没有什麽远大的志向,这样难免也会有诸多的烦恼。要有远大的志向,什麽志向?成圣成贤的志向,要学道、要证道。如果一心向道,怎麽会有忧虑?眼前的忧虑就没有了。如果一个人心不在道上,这是没有远虑,那他肯定就常常烦恼。因为他的心是住在眼前这个五欲六尘的境界裡,起心动念想着自己私利,他就没有远虑,那他肯定很多的忧患,患得患失。所以《论语》讲,「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长戚戚就是忧患的样子,一点小事就忧愁。君子坦然,他不会为眼前的小事而起烦恼,他把烦恼能够控制住,他志在圣贤。

 

我过去工作的时候,工作肯定有很多近忧。我是在大学裡教书的,总是会忧自己教学不能够教好,得认真备课;今年要出的论文得按时出来,很多的想法,这都属于近忧。后来把工作辞掉了,这统统都没有了,什麽都不用忧。现在我自己名下没有财产,银行户口都关掉了,真的是一无所有,没有东西,也就没什麽忧的了。因为你有,你才会忧,没有,你忧什麽?天天我们都在这学习圣贤之道,大家愿意听,我就跟大家分享分享,这就没有近忧了。别人都说我,「你真是现在无忧无虑」,对,真的,我现在无忧无虑。以前还考虑自己的前程问题,什麽时候升教授,什麽时候拿到终身教职,什麽时候涨工资等等。现在统统没有了,不需要忧。为什麽?我们现在只有远虑,这个远虑不是忧,是你有志向,这一生向古圣先贤学习,哪怕是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也不改其乐,天天真的挺快乐,比以前快乐多了!吃饭,现在一天吃两顿,还能用碗,还不至于像颜回那样用箪来食,箪是用竹子编的小篓,他碗都没有,我们还能够用陶瓷碗;喝水,不用瓢饮了,用杯子来饮。颜回当时居陋巷,也满清淨的,现在我们居在香港尖沙咀这个最旺的地方,其实倒不如居陋巷的好,陋巷没人找他,很清静,学道好,在这闹市不太适合学道。不过我们要真正学道,也就不在乎环境,适不适合学道其实在我们的内心,不在外面的境界。颜回居陋巷,他是居自己的房子,我现在居闹市,不是自己的房子,这就更好了,什麽都不用忧。居住自己的房子常常会忧,这房子得修修补补,得缴水电费、管理费等等,现在全都不用我忧。协会给我一把钥匙,让我暂住,我拿着钥匙先用,什麽时候走,我就离开,打上行李我就走,剩下的该谁管就谁管,所以无牵无挂。

 

真正要学圣学贤,确实要勇于担起颜子箪食瓢饮陋巷的家风,以苦为师、以戒为师。这个苦是别人看的,别人以为你很苦,你修道,什麽都没有,没有享受,没有人世间的俗乐,觉得你挺苦的。你觉得他们也挺苦的,为什麽?他们的乐就好像吸鸦片、打吗啡,上瘾了,不打不行,来了瘾就得上一下,吸个鸦片,吸的时候觉得挺乐的,吸完之后更苦。世间五欲六尘的乐都是这种乐,实际上这种乐叫坏苦,不是乐。孔颜之乐不是从外面来的,是从自己内心裡,像清泉一样流出来的,不管外面境界是顺还是逆,你都是一样的乐。学儒的人志在圣贤,学佛的人志在作佛、作菩萨,这跟圣贤是一样的,佛就是圣,菩萨是贤人。当然,佛菩萨是出世间的圣贤,比世间圣贤更高。我们学习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以儒做为我们的根基,这是我们扎根的学问。再向上要入佛,学佛志在作佛。佛法从修证上来讲有三个层次,就好像大学裡面三个学位。第一层是阿罗汉,这个学位是你断了见思烦恼、出了三界,就拿到阿罗汉这个学位。第二个层次菩萨,是你断了尘沙烦恼,你就拿到菩萨学位。再往上是佛,最高学位,那是将无明烦恼都断尽,这是我们的目标。这跟儒一样,儒家讲的圣、贤、君子,这也是三个学位。佛是圣人,菩萨是贤人,阿罗汉是君子,都是对应的。

 

当然佛层次就更高。蕅益大师注解《论语》,这是将儒和佛融会贯通在一起,处处导归佛法,让人能够从儒提升。这一章蕅益大师怎麽解释的?他讲,「未超三界外,总在五行中,断尽二障,虑斯远矣」。这个三界就是指六道,它是指欲界、色界、无色界,凡夫生活的境界,这三个法界都是凡夫。六道包括地狱、饿鬼、畜生,还有人、阿修罗、天,这六道都属于欲界。天道有二十八层天,前面六层天是欲界天,属于欲界,再往上十八层天是属于色界天,再往上四层天是无色界天。色界是没有欲望,但是有形体,形就是物质,这叫色。无色界连物质都没有、形体都没有,我们称为灵界。如果我们没有能够超越三界以外,没出六道,总在五行中。这个五行是可以用阴阳五行来给你算命,就是人有命运,他有数,六道凡夫都有数,都有他的命运。命运怎麽来的?总在自己造善、造恶感得的果报,种善因得善果,造恶因得恶报,因种下去之后,果报是注定的,因此有数、有命运,所谓「一饮一啄,莫非前定」。

 

如果你找一个非常精通《易经》的高人给你算命算卦,他能把你的运程说得很准确。你看明朝袁了凡先生就是这样的人,他年轻的时候遇到孔先生给他算命,算得真的一点不差。你考试考第几名,你什麽时候考;你只能做秀才,没有举人、没有进士;将来你做一个什麽样的官职,拿多少俸禄、吃多少斗米,全给你算得很准。这是他有命运,为什麽有命运?因为有因果,因为有「我」。谁有命运?「我」有命运,如果没有「我」,当然就没有命运,「我」活在这个因果报应当中。所以在三界当中,这些凡夫个个都有我,我执。因为有我,他就受阴阳五行的束缚,就有命运的束缚。当然他能够改造命运,那就要种善因、得善报。像袁了凡先生,他改造命运了,他改造命运的原理就是用因果。可是他有没有跳越三界之外?没有,因为他的我执没断。

 

如果把我执断了,你就超越三界外,佛就送你一个学位,你是阿罗汉。阿罗汉不在三界内,所以算命算卦算不准了,他无我,没有轮迴,可是因果依然存在。因果是只要有相,只要有念头,就离不开因果。阿罗汉虽然无我,但是还有念头,有念头就有相,所以他还在因果规律当中。但是他在因果规律当中,他很明白到底现在受的果报是什麽样的因造成的,所以他不会怨天、不会尤人。凡夫在受因果的时候会怨天尤人,因为他不明白,所以他的近忧就特别多,跳越不出自己的因缘果报,而且很迷惑,他会忧虑。断尽了二障,这个二障是指烦恼障、所知障。阿罗汉断了烦恼障,但是还有所知障,有这个障就出不了十法界,他在四圣法界裡面。四圣法界是在六道之外,包括声闻、缘觉、菩萨、佛这四圣的法界。他们还是用心意识,就是他们还动念头,这是所知障,所以严格来说还是凡夫。真正断尽了二障,他不用心意识,叫转识成智,用的是自性般若智慧,不起心不动念,这就是入圣流,真正的大圣。《华严经》讲的四十一品法身大士,那都是成佛的境界。虑斯远矣,他们就没有虑。这个虑是什麽?心意识,起心动念叫虑。他没有了,不起心不动念,当然更加不会分别执着,到这个地步是没有虑,当然忧就更加没有。忧是什麽?六道裡面的众生有忧,出了六道之外,四圣法界还有虑。忧和虑都断掉了,就不是十法界裡的人物,那是真正的法身佛,真佛,不是假佛。

 

所以用佛法的高度,在这裡是劝导我们要立大志,要作佛去,至少我们要超越三界。怎麽样超越三界?在末法时期,现在是末法。佛预言,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佛灭度后到现在已经是三千年,所以末法时代的第一个一千年过去了,后头还有九千年。这段时期,我们凡夫要想成就,最可靠的方法就是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要立这个大志。到了极乐世界就是作佛,这是佛法界,是蒙阿弥陀佛来接引你往生。怎麽往生?自己真信切愿念阿弥陀佛求生淨土,以此感得佛力加持接引你往生。

 

善导大师,这是淨土宗第二祖,有一首念佛偈,前面八句这样说到,「渐渐鸡皮鹤髮,看看行步龙锺;假饶金玉满堂,难免衰残老病。任你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这是对我们的警策。我们每个人,说老实话,没有远虑就必有近忧。什麽是近忧?渐渐鸡皮鹤髮,这个髮是头髮的髮。看看行步龙锺,这就老了,生老病死谁都免不了,头髮慢慢斑白,皮肤慢慢起皱褶,走路,腿脚慢慢不方便,老相出来了,人都不能避免。你说「我不要衰老」,你不要衰老,你就早死;你不想早死,你就肯定会有衰老,所以这个免不了。假饶金玉满堂,即使你现在家财万贯,甚至富甲一方。难免衰残老病,这生老病死谁都逃不了。任你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所以在现在要觉悟、要有远虑,这个远也不用太远,就想到自己临命终的时候怎麽办,命终之后上哪裡,应该有这种远虑。很可惜现代人迷惑颠倒,有几个能够有这种远虑?享乐的时候就疯狂的去享乐,没有想到乐之后又怎麽办。现在还年轻的时候,不可一世,没想到年老的时候、死的时候该怎麽办。

 

所以佛教我们无常观,要常常提起无常的念头。这人世间没有一样是永恆的,都是暂短的。即使你有富贵、快乐,都是昙花一现,要觉悟!特别是看到老人、病人、死人,立刻要想到什麽时候要是轮到自己,自己会怎麽样。如果现在不好好的修行、发愿求生淨土,到临终的时候一定是手忙脚乱,一口气不来,将来会上哪?上哪裡取决于你这一生造作什麽业,你是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你金玉满堂,你什麽都带不走,连身体都带不走,带走的就是业。行善多的才能到善道,造恶多的将来到恶道。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地狱道主要的业因是瞋恚,常常发脾气,常常有不满的情绪、有嫉妒的心理,这些都是地狱的业因;饿鬼道的业因是贪婪、吝啬、捨不得;畜生的业因是愚痴、不明事理、煳涂,贪瞋痴感三恶道。我们想想这一生造了多少贪瞋痴?不用说远的,就是上一个礼拜到现在,自己好好想想,有没有造贪瞋痴?还有善恶的标准,《了凡四训》裡面讲得很清楚,什麽是善?公则为善。什麽是恶?私则为恶。如果起心动念想自己,给自己打算,这叫恶,自私自利是恶;起心动念想着别人、想着众生,这是善。我们想想,从小到大到现在,我们起心动念是想别人的多,还是想自己的多?是为社会、为众生考虑得多,还是为自己打算多?你就想想自己是善多还是恶多,如果是善少恶多,将来注定是三恶道。这个不能没有远虑,然后要提起警觉心。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5日09:53:40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13600.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