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入门(第30集)刘克雄教授主讲

admin 汉字入门评论3阅读模式
摘要文字、声韵、训诂,本来是三而一,是合在一起的。为着教学方便,所以大学裡面,侧重字形叫它文字学,侧重字音称它声韵学,侧重字义我们称它训诂。

 

翻到下一页,四二六。四十一声类哪些是古本声,哪些是今变声?我们这裡列出来,第一,钱大昕先生,他在《十驾斋养新录》裡面两项重大发现,古无轻唇音,就是非、敷、奉、微这几纽,也就是刚才黑板上我写的英文的f,注音符号的ㄅ、ㄆ、ㄇ、ㄈ(这个f),这是轻唇音。以及古无舌上音,知、彻、澄、照、穿、牀,这是捲舌的,古代没有。注意到,不要忽略过去,钱大昕的重大发现。以后你查《广韵》的反切上下字,你查到上字,四十一声纽的哪一纽,发现它是在知纽,你就应该马上知道,古代这个知纽是属舌头,不该读舌上。再翻回刚才那个表,舌头音有哪几纽?端、透、定、泥,在四十一声类裡面端、透、定。你如果查到一个字母,它在四十一声纽裡面,它属于知、彻这些纽,你就应该知道,它其实古音就读端、透、定、泥。你如果查两个字,一个属端纽,一个属彻纽,你认为是两个声纽完全不同吗?你现在想一想告诉我,应该是什麽?彻纽应该是什麽?古音应该读,端、透、定、泥,也就是说它本来就是双声。听清楚我说的,一个彻纽,一个端纽,乍看好像不同,实际上,根据钱大昕说的,古无舌上,乍看一个彻纽、一个端纽,实际上古音同属端、透、定。现在清楚吗?也就是说,你查出这两个字,虽然一个是彻纽,一个是定纽,实际上它是双声。明白吗?

再翻回刚才,第二是「章太炎先生娘日归泥」。你翻到一个字,反切上字,你查到是娘纽,另一个字你查出来是泥纽,那这两个字算不算双声?当然是双声。太炎先生发现,古声裡面「娘、日」是同属泥纽,叫娘日归泥。

第三,「黄季刚先生古声十九纽」。好,大家算一算,原来是四十一个声纽,去掉钱大昕说的那几个,钱大昕说几个?算一算。非、敷、奉、微,四个,还有,知、彻、澄、娘、照、穿、床,七个加四个,多少?

学生:十一个。

教授:七加四是多少?

学生:十一。

教授:十一,好。原来四十一声纽,去掉十一还有几个?

学生:三十。

教授:再去掉两个,娘、日同属于泥,太炎先生。三十再去两个,剩多少?

学生:二十八。

教授:好,应该还剩二十八纽。可是到黄季刚先生,二十八变成十九,古声十九纽。这是说,声、韵,从《广韵》归纳出四十一声类,就是我们常常要同学翻的那个表,在第几页?就在后面,切语上字表,同学都会应用。这裡是四十一声类,四十一纽,经过钱大昕,以及太炎先生,到季刚先生,这四十一声类变成多少?剩下多少?十九纽,只剩十九纽。这是声韵关于古声方面。

原来我们要同学查后面的「切语上字表」,你们都真正的帮我查过好几次,你已经都会应用这个表了。然后现在我们更进一步了解到,这四十一声类,实际上可以归纳成十九声类,有些变声都是正声。

所以,接下来就看到下面一个发声部位,看到一个正声变声吗?变声都是由正声变来的。看最后那一行,唇音裡面,帮、滂、并、明,它是正声,也就是古本声。古声裡面就有这四个,帮、滂、并、明,它的变声是非、敷、奉、微。也就是四十一声纽,你如果查出来是非、敷、奉、微裡面的一个,实际上它古音,它的声是属于重唇,帮、滂、并、明。依此类推,下面其他的那些,喉、牙、舌、齿都是一样的,明白没有?一定要弄清楚,正声、变声。以上是声方面我们做的分析。

接下来,说到古韵这方面的研究。

明末清初,朴学开山鼻祖顾炎武先生,他分古韵为十部,到江永分十三部,到段玉裁分十七部。这个十七部,就是同学们常常在用的,《说文》裡面注的第几部,就是他的十七部。再到后来他的老师戴震,分为二十五部,到孔广森十八部,王念孙二十一,江有诰二十一,以上是清儒经几百年努力所得的结果,韵,这裡说的是韵,声刚才我们已经说过。

到江有诰分二十一部。到太炎先生承继清儒的总结,分为二十三部;季刚先生以太炎先生的二十三部为基础,定为古韵先是二十八部,到他晚年又细分了一点,成三十部,所以到季刚先生的古韵是分三十部。最后到陈新雄,我的师兄,他定古韵为三十二部。这是最后的结果,古韵。声、韵研究的结果是如此。

由于各家分韵的方法都是相当的深入,我们也来不及介绍,所以要同学们应用的方便,就以段玉裁的十七部为准,因为《说文》裡面段玉裁就注有这个字属于第几部,对同学们应用非常方便。同学们要问,那声呢?声,我也让同学们实际操作过,某个上字,请你翻开「切语上字表」,是在哪一纽,记得吗?某一个纽跟另外一个字的某一个纽,如果是轻重相变,一个非纽,一个并纽,你就知道它是轻唇、重唇的不同。这同学们都已经熟悉,而且能够运用,我非常高兴,这非常重要。

接下来第五节,树师帮我读一遍。

学生读诵:第五节,几个名称的解释。

一、双声:指两个字字音的声母相同。如何知道这两个字古声相同呢?那就要对照「切语上字表」,看看这两个字的反切上字,是否同一古声纽,如果同属一古声纽,那就可以确定这两个字古声是双声。

教授:好,暂时到此。同学们读到这裡为止,现在清楚吗?假如没有经过前面三、四个礼拜的说解, 你光读这些文字,你可能会一头雾水,现在很高兴同学都能看得懂了。接下来,第二:

学生读诵:

二、叠韵:指两个字字音的韵母相同。如何知道这两个字古韵相同呢?为求方便,我们用段玉裁的古韵十七部,我们查阅《说文段注》,如果所要查的这两个字,都属于同一部,就可以确定,古韵就是叠韵。

教授:好,再问问同学们,这裡说的叠韵清楚了吗?

学生:清楚。

教授:真好。接下来:

学生读诵:

三、同音:所要查的两个字,既是双声又是叠韵,那这两个字就是同音了。

教授:到此有问题吗?

学生:没有。

教授:真好。大家摇头,不是点头,真好。再看下一个:

学生读诵:

四、通假:指两个字之间,如果古音相同,或者双声或者叠韵,就可以互相通用,叫做通假。(段玉裁说:声义同源;黄季刚先生说:同音多同义。)

教授:好。所谓通假,你现在要确实弄清楚。两个字查它反切,然后查它的声,是不是同一纽,查它的韵是不是同一部。如果查的这两个字同音,或者双声,或者叠韵,这两个字就可以互相通用,叫通假。一般人都挂在口头上两个字通假,什麽通假?就是刚才我说的,两个字可以通用。何以故?为什麽?声义同源。季刚先生说,同音多同义。所以查出来这两个字,古声既是同音,或者双声,或者叠韵,可以通假。把举例读一下。

学生读诵:举例:

王仲宣从军诗:「但闻所从谁。」魏志:「但问所从谁。」为什麽一作「闻」一作「问」?查一查《说文段注》:「闻」,无分切,古韵十三部;「问」,亡运切,古韵十三部。再查「切语上字表」,「无」与「亡」都在「微」纽,声纽相同,韵部同十三部,「闻」、「问」两字,古既双声又叠韵,是同音,可以通假。

教授:清楚吗?很高兴,同学们点头,不点头就请你回家。「但闻所从谁」,魏志作「问」。

板书:闻 问

教授:在我们课程结束之前,最后烦劳你再跟我查查「切语上字表」。其实我刚才应该要你先查《说文》,把「闻」和「问」先给我查出来,我们这已经先帮你查好了。

板书:闻 无分切 十三部。问 亡运切 十三部

「闻」是无分切,「问」亡运切,《说文》查出来了。闻是无分切,几部?十三部。问是亡运切,几部?十三部。你一看,你一定很高兴,这两个字首先被我们看出来,同是在十三部,同是在段玉裁他分的古韵十七部裡面的第十三部,表示这两个字它是叠韵,清楚不清楚?

学生:清楚。

教授:不能敷衍的点头,真的,再点头。真的,好。十三部,它属叠韵。现在剩下这两个字了,反切上字,「亡」跟「无」,属哪一个纽?现在查那个表。

学生:「微」纽。

教授:真高兴,还没查就能知道了。我知道了,原因是曾经要你们背反切上字表,所以你没查就知道了。「无」、「亡」,因为你背过,你知道都在「微」纽裡面。不信再查一下。都在「微」纽,我这个字写得不好,「亡」。现在你们不但可以毕业,还应该得奖品,因为能够不查「反切上字表」,你就能告诉我都是「微」纽。

学生:老师。

教授:什麽问题,给我看。

学生:这个「闻」字是十二部。

教授:十二部。「问」呢?

学生:「问」是十三部,没错。

教授:你找到没有?

学生:「问」是十三部。

教授:很高兴,你拿回去。这位同学仔细,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的课本上说两个都是十三部,他不信邪,非要给我对出来。结果对出来,「闻」是十二部,还是反过来?「闻」十二部,「问」是十三部。很高兴你这种态度,不放过,确实、确证,要确认它。接下来造成我的问题了,说它两个是十三部,是叠韵,现在查出来是一个十二,一个十三。

学生:老师,我的书是中华书局的。

教授:你的书怎麽样?

学生:我这上面写的是无分切,十三部。

教授:好,哪裡,给我看。好,我看一下。这位同学帮我解了围,这个版本,中华书局的《说文解字》,「闻」是十三部,我谢谢你。艺文印书馆的版本是十二部,中华书局的版是十三部。

学生:老师,这个古韵十七部裡,第十三部有分声。这个也是艺文印书馆的,第十三部有分声,就是在十三部。

教授:十三部有分声。

学生:对,就是无分切,闻是无分切。

教授:更好,更确定。八三四页,同学也翻开,艺文印书馆的八三四页,上半面有一个表格,十三部裡面所用的字,第三行找到一个分声。

板书:分

找到这个「分」字吗?同学们翻的这个表格,是段玉裁古韵十七部他分的一个标准,哪些字属同一部。「分」,还有那一群字,他分成十三部。弄清楚我说的话吗?由此更可确认,中华书局说的十三部是正确的。段玉裁在「六书音韵表」裡面,把「分」也放在十三部。那可证明什麽?说出来,想一想:

学生:印错。

教授:那就是艺文印书馆小字裡面的段注,十三它写成十二,它弄错了,刻版印错。你再仔细看那个字,段注底下的十二部,那二字上面有没有一小点?印刷漏掉了。

学生:漏了一横,上面漏了一横。

教授:上面漏了一横,你的版本我看看。

学生:没有,我猜它版本上面漏了一横。

教授:是怎麽样?在哪裡?我看一下,好像又没漏。这个问题那就不是我和同学们的问题了,是印书馆的问题。真高兴,终于没有搞错。

现在同学们再回到书本上,我们举的王仲宣的「但闻所从谁」这个例子。闻和问,这两字是通假。我说得很慢,你应该马上能消化掉。闻和问,这两个字通假。先明白什麽是通假?字音相同,同十三部,又同是什麽纽?

学生:微纽。

教授:微纽。所以它是同音,同音可以通假。后面有个附录,季刚先生研究《说文》的二十一条例。这个今天来不及说了,我们暂时说到此。先说明这二十一条例,是跟同学们上次介绍过,这是黄季刚先生研究《说文》的结果。他口授给林先生,季刚先生没有发表过,林先生也没有发表过。他讲课的时候,我们记录下来。有时候他少讲两条,所以,我的学长就记得季刚先生《说文》十九条。我们记得都是二十一条,还有一个学长记二十二条,哪裡生出一条我就不知道。这是季刚先生传授给林老师,林老师当作自己研治《说文》的一个方向。所以我附录在后面,给同学们,这可以说是很重要的参考,也很宝贵。

本来还请这两位兄弟带了古琴来,希望让同学们听听他们演奏的古琴,没想到这个问题,十三部、十二部,时间就过去了,来不及演奏了,课馀的时间可以表演一下给同学们看,好吗?希望那天英国来的副校长,演奏古琴的话,最好节奏明快一点的,譬如「普庵咒」,节奏比较明快的,「平沙落雁」有点一高一低。节奏明快一点,他们西洋的朋友比较容易听懂。你演奏那些「潇湘水云」,这些固然是很了不起的好曲子,但是一下让他听到,节奏很明快,还有和音,真好听。该我们唱歌了。好,我们唱歌,功课完毕,一起唱:

学生:功课完毕要回家去,先生同学大家暂分手,我们回去不要游戏,先把今天功课再温习,明朝会好朋友,明朝会好朋友,愿明早齐到校无先后。

 

汉字入门  刘克雄教授主讲  (第三十集)  2015/8/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6-181-0030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5年12月21日10:02:13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7663.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