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正确的修学观念和态度(2)蔡礼旭老师主讲

建立正確的修學觀念和態度    蔡禮旭老師 2016/11/16 檔名:16-001-0002

MP3下载

諸位家人,大家早上吉祥!

我們這幾天聽李老師講「不學禮,無以立」,禮旭自己雖然這樣的課程也聽了不少遍,但每一次聽也都感受到《三字經》上有一句話講,「人不學,不知義」,《禮記·學記》上也說「人不學,不知道」。所以經典是亙古不變的真理,是做人的標準。所以假如沒有學這些經教,我們憑著自己想像,有時候一比較都是跟世間的人在比,反而還覺得我已經算不錯了,我已經算孝順了。

所以古人有一句格言非常重要,這個對我們人生的態度都是很好的一個反思,格言上講「德比於上」,道德、德行要跟誰比呀?要跟程度高的人。那假如依老法師教誨,那這個標準更具體了,「德比於上則知恥」。大家在念《勸發菩提心文》,「尊重己靈」,那念起來那個感受就是「知恥近乎勇」,釋迦牟尼佛都成佛了,我怎麼還在做凡夫?

師長老人家教導到,「學儒就學孔子,學道就學老子,學佛就學釋迦牟尼佛」,而且師父強調要學得像,我們不能只是嘴巴上講。所以師父這一句教誨非常精闢也很具體,那這一句我們領受之後,應該整個身心的狀態會不一樣。這一句話假如真正接受了,「好,老法師這麼教我,我照幹」。那就是說從今天開始,起心動念、一言一行都有這樣的觀照了:我這麼講話符不符合孔子的行誼?跟釋迦牟尼佛的教誨一不一樣?學佛學釋迦牟尼佛,那代表我從此刻開始學佛的標準是誰?你說師父這句法語精彩不精彩?很精彩!這樣就打斷了我們那種因循的態度,不然我們一犯錯了說:那個張三,比我還差呢;那個李四,我比他好多了;甚至有人會說,拜託好不好,假如是五年前的我,我早就把他的手給剁了。你看,眼前就是錯了他還要給自己台階下。

所以那一天跟大家分享到,夏蓮居老居士講的,「真幹」,學道兩字真言、兩字信條「真幹」。我們複習一下,什麼是「真」,「一毫自欺,一毫夾雜即非真」,你說我要求生淨土,念頭都是五欲六塵,那這個不是真,那是幹假的不是幹真的。這個「幹」是,「一毫懈怠」,這是不能蹉跎光陰,「一毫自恕」,就是自我寬恕,自己給自己台階下了,自己給自己找藉口了,別人也插不上嘴了,別人再講話等於是得罪我們了。所以很容易給自己台階下,一般善知識在我們面前他也不會講話。或者是說一提醒我們,我們就臉紅脖子粗了,有一點快惱羞成怒,人家趕快「鏗、鏗、鏗」鳴金收兵了,這個不能再往前,不然就「朋友數,斯疏矣」,勸朋友勸太多次,他翻臉,這就不好了。

所以,我們不能跟中下的人比,我們也不能給自己台階下。大家要知道:我們不真幹,謹防業力發動;真幹是善根發動,人真幹之後,那佛菩薩一下就加持了,他可以過關斬將。為什麼?佛菩薩太缺人手了,誰真幹,鐵定幫助他提升,幫助他利益眾生的因緣。可是我們要冷靜,不善根發動鐵定是業力發動,修行沒有僥倖,也沒有模糊地帶,不進就是往後退,所以修行不是開玩笑的。

佛門有一句話說「非帝王將相所能為」,修行連皇帝、連大將軍他都不一定能幹。你說大將軍厲不厲害?十萬大軍他可以如入無人之境,去砍那個敵軍首領的腦袋,古代有這樣的猛將。你叫他不要生氣,他做不到;你叫他不碰女色,要他的命。他不一定能修行。所以為什麼佛門,我們到一般傳統道場,一進去最重要的建築物「大雄寶殿」,所以大雄是大英雄。誰是大英雄?能調伏自己無始劫的妄想、分別、執著,這是大英雄。

所以好像西方有一個格言說:戰勝別人一千次,不如戰勝自己一次。是吧?對不起,我過去生在西方投胎比較少,所以那些詞語不是很懂。那過去生跟西方比較熟的人,你們就很有責任,because 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 (因為你的英語很好)。對呀,應以什麼身得度即現什麼身而為說法。你懂得他們的語言,人不親土親,人不親言語親。你不要說同樣是普通話,你那個一講出來,你是山西老鄉還是什麼老鄉,聽起來就親切。像我們這個閩南口音,一講就是閩南普通話,一聽就知道了,馬上問:「你是不是福建人?」

所以我們看得出來,大乘佛法能夠在東土開花結果,難道沒有傳到西方社會嗎?有啊,只是他不能長久下去,因為他們的土壤還不能扶持整個大乘佛法的興盛。大乘佛法建立在孝道、師道,這方面他們的文化比較弱。可是假如中華文化以後傳遍世界了,那可能全世界都有聞大乘佛法的機緣,所以大家任重道遠。

所以這個在西方,比方說我們最熟悉的拿破崙,他在西方是英雄,在中國是不是英雄?在中國有可能會給他一個名字叫窮兵黷武。他發動太多戰爭了,而且你看他發動佔領這麼多國土,最後都是自己的家族在那裡分,這個在中國的標準不會把他當英雄。

你看周天子擁有天下,分封建國。分封,所以大家對「封建」兩個字要清楚,叫分封建國。我們看齊國分給誰?姜太公。他是派有德之人去守那個地方,才能利益一方百姓。所以我們這個時代不了解古人,造的口業太重太重了。我以前都造過這種口業,所以現在要多講、要消業。你看天親菩薩,我們佛門相當偉大的一個高僧、大善知識,他的大哥、二哥修行都很好。他的哥哥好像是學大乘,無著菩薩是他哥哥,學大乘。結果他自己是學小乘,他也很有成就,都造「論」,他就批評他的哥哥。後來他真懂了大乘的殊勝,他拿刀要把自己的舌頭割掉,你看古人那種懺悔的勇猛。幸好遇到他的哥哥很有善巧方便的智慧,他說你不必這樣,你以前用舌頭毀謗大乘,你以後用舌頭讚歎大乘不就好了嗎?

所以這些公案都非常好,我們以前做了讓自己很後悔、很懊惱的事,一念之間就變願力了。所以明理的人從今天開始還有沒有懊惱的事?要化悲憤為力量,轉煩惱為菩提。所以後來天親菩薩五百部「論」讚歎大乘,像我們比較熟悉的《百法明門論》就是天親菩薩作的。

所以東西方在整個思想觀念上、價值觀上還是有些不同,但是現在整個媒體這麼發達,全世界是休戚與共。所以師父用他的幽默打招呼,他告訴人家,他是地球人,也提醒我們所有的弟子,生活在當前的世界,我們的念頭最起碼要為整個地球人著想,這個才有盡到地球人的本分。所以盡本分是很重要的修為,一個人假如不懂得盡本分,他就是自私自利。比方我活在地球上,我沒有去想到地球本分,那我不就把地球資源的享用視為什麼?理所當然,那還是自私了。所以人用電、用水,都要考慮到我們這個地球母親一直在消耗,它本來是可以很好的循環的,我們現在人根本就不感恩,又糟蹋它,一直在消耗大地母親的資源。所以我們不只不浪費,要更積極的去做環保工作,有機會造林,甚至於更重要的講經典,讓人懂得愛父母、愛親人、愛眾生,凡是物皆須愛,愛一切萬物,感恩一切萬物的賜予,這就不容易去糟蹋它了。

所以我們一直很期許漢學一定要弘揚到全世界,因為漢學是通性德,禮旭很有把握全世界都能接受,是絕對的。因為我們對佛講的話不懷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

前一陣子有同仁發一個影片給我,有一個影片是兩隻黑天鵝,牠們把自己的食物,在那個湖邊弄了一個給牠們吃飯的地方,結果那個黑天鵝就把牠的食物咬起來,然後就灌給池裡面的魚吃。他發這個圖案給我看。你看人家天鵝還對這個魚都施予恩惠。所以可能這兩隻天鵝也是很有來歷的,因為拍下來就啟發人類,可以人而不如天鵝乎?

又有一次發來,那個應該算是鱉,可能本來是要被殺的,後來佛弟子把牠買回來,結果就幫牠皈依的時候,念了一下「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就念啊念啊,這個鱉當場眼淚,你們看過這個沒有?那個真的,你說眾生沒有靈性嗎?跟我們確實是無二無別的,所以經過很多的人生的體驗,確實感覺佛是真語者、實語者,講的都是事實真相。而尤其人類,他人身難得,其他在三惡道當中要聞法,那個因緣就沒有人那麼殊勝了。

而人剛好是有苦有樂。三惡道是苦得不得了,比較不容易修行;天上是太樂了,都沒有什麼憂愁,明天再說、明天再說,最後他福報享完就墮下來了。人是樂少苦多,你們沒什麼反應?你們好像也是從天堂來的,是吧?一般樂少苦多比較容易有出離心:哎呀,這個世間太辛苦了,三苦八苦。生、老、病、死苦,這個病苦也很厲害。怨憎會,討厭的人每天見面還分到同一個寢室。我不是說你們,你們是眾生皆是宿善友,《華嚴經》上講的。你們是過去生發願,這一生終於再相會,然後就淚眼汪汪,抱頭痛哭。怨憎會。愛別離,這個愛別離也很厲害。佛陀有一個學生,也很想修行,他修了一陣子就要回家看太太,太想他太太,想得都很難過、流眼淚,後來佛陀就告訴他,你這種愛別離的淚你知道流了多少嗎?四大海的水都沒有你這生生世世為愛別離流的淚多。所以眼淚不要再浪費了,OK?眼淚要為佛菩薩流,流下來就是:我要為佛菩薩承擔,我要「但願眾生得離苦」,這樣的淚流才有意義。

《楞嚴經》是開智慧的,《楞嚴經》裡面有一段話提供大家去感受、反思,經文裡面講:「我憐汝色,汝愛我心,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汝愛我心,執著這個情感,「你怎麼這麼不在乎我?」「你怎麼不體諒我、體會我的心意?」「以是因緣,經百千劫」,佛陀講百千劫已經很客氣,應該是經無量劫,常在纏縛,出不去。

所以有機會應該放那個《佛典故事》給大家看一下,你看那個佛陀證道回來在影片當中,因為他離開他太太,回來之後第一句話:「我離開你不是不愛你。」我看他太太聽完這句話可能得開悟不少,一下子心光散出來。佛陀這個話很有味道,這個影片裡面這個編劇也不簡單。所以佛陀為什麼要苦行學道?因為他知道,不修道不可能解決問題,再親的人最後都要輪迴生死。「一死一生,迭相顧戀」,一個先走了、一個後走了,在那思念,很痛苦;「憂愛結縛,無有解時」,你看那個後走的人一想到就哭、一想到就哭。所以這個死了之後有時候誰也不認識誰,「善惡變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會見無期」。所以面對情感很重的親人,你要跟他說:「我們都求生淨土,以後我們都在一起,永遠不分開。」他鐵定能接受,是吧?你不要跟他講,「不要情執這麼重,要看破放下」,他愈聽心裡愈悶得慌,所以要順勢而為。

人家大禹懂得水性,我們講話也要懂得人性。要調劑人情,是吧?順著他能接受的,然後再發明事理,再把道理跟他講,都要以他能接受的方式去提醒、去引導。「教人以善勿過高,當使其可從」;「攻人之惡勿太嚴」,你提醒別人的過失,不能太嚴苛,不然他會受不了。你一講完,雖然他知道你為他好,但是你太嚴苛,他可能信心都提不起來了。你們有沒有經驗?覺得對方講得也很對,但是我好像快喘不過氣來了。大家有這個經驗不是壞事,以後我們勸人就不會這樣了,因為你是印象太深了,終身難忘。你一轉,你這個經歷給你人生一生的受用,所以沒有壞事,看你用什麼心去感受。懂得轉念的人,事事是好事。假如你不相信這句話,突然要轉,卡住了,歡迎下課時間我們喝一杯茶,探討探討、切蹉切蹉,不然卡住挺難受的,有時候一卡就卡好幾個月,最後都面黃肌瘦。

所以《楞嚴經》這句話提醒我們,男女要轉成法緣,才能真正愛對方。為什麼?才能真正解決苦難,你愛他不就是要幫他解決苦難嗎?但是剛剛講,「教人以善勿過高」,有些女眾學了佛了,悟性也很高,當場頓悟,「好,不吃肉了」。然後一回到家馬上跟他先生宣戰,「我從今天開始不煮肉給你吃了」。全家都快翻掉了。嚴以律己,怎麼樣?寬以待人。好,例子,for example也不可以太多,舉一要怎麼樣?反三。所以從這個吃素你要延伸到,我們本來家人之間的互動,你一下子一百八十度,所有的人都翻車,他還不知道傳統文化是什麼,結果他就留了一個印象:哎呀,怎麼才去聽一堂課,迷了,又是去聽那個蔡禮旭那個小子的。我就被你們出賣了,本來我還可以跟他結好緣的,是吧?所以人心地要柔軟。大家要知道,這個心太剛強、太強勢也是幾十年形成的,哪有說聽一堂課就變柔軟,那個都要下很多功夫。但是我們今天話講在前頭,不然到時候回去,家裡人反彈很大,「你不去那一個月還好,回來之後真是沒辦法說了」。那我就「阿彌陀佛!罪過罪過!」所以心法我們要得到,「嚴以律己,寬以待人」,這個主軸要抓住,不能偏了這個主軸,偏掉了修的叫顛倒,不叫修道了。

所以西方發動那麼多戰爭叫英雄,我們中華文化不這麼認為。所以禮旭想到只要這些古聖先王的風範普遍傳遞到西方去,禮旭很相信包含他們辦政治的思想觀念都會調整。為什麼?「人之初,性本善」,他是沒有接觸到,他一接觸到他也覺得這樣好。所以澳洲那些朋友,包含領導人,他看了都很感動,「哇,堯舜是這樣辦政治的。」所以人不學,不知道、不知義。包含昨天李老師提到,學禮從根本下手,根本是什麼?恭敬心。那李老師開解在很多生活上,讓我們馬上警覺:對哦,原來我恭敬心還很不足。我聽同仁說他察覺他自己很多問題。我說:「恭喜你,你開悟了。」老法師教的,發現自己的過失叫開悟。

人今天沒有發現過失,今天白過了,「一日不知非,則一日安於自是」,就自以為都沒問題;「一日無過可改,則一日無步可進」,不知道自己有過的人他就進步不了;「天下聰明俊秀不少」。了凡先生後面總結這一段很精彩,所以《了凡四訓》要多念幾遍,這一部經很多道理談得非常透徹。你看什麼是真善?什麼是假善?「利人者公,公則為真;利己者私,私則為假。又根心者真,襲跡者假」。你不從內心做出來都是做那個表相,而且做表相往往是為了工資,「謝謝您,請慢走!」為了工資嘛。為了人家讚歎,那個反而愈學有可能心跟真誠是背道而馳的。

所以說什麼「做假了也會真」,那個「做假」是說你知道應該這樣,但是一下子擠不出來,所以假也得假一下。可是他假如內心不明理,他愈做愈形成這樣的態度,人前人後愈來愈不一樣,那就不妥了。是吧?所以這個愈假,假到最後會真,也要先明理才行,他那個愈假叫勉強而行之啊。《中庸》裡面講很勉強自己去做的,有「安而行之,利而行之」,最後「勉強而行之」。

昨天跟大家談到,我們修學要建立正確的觀念、態度。有些人念佛他沒有建立正確的目標,他說念佛就是身體健康。念佛,我們聽黃念老講:有人念佛說希望死的時候得多一點元寶;還有是因為看到別人念佛死的時候很安詳,所以他要念佛,說好死一點。所以聞法太重要了。為什麼老法師說講經人才太重要,你沒人講,「正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你再怎麼聰明,他有時候看都會看偏掉,依文解義,三世佛喊冤枉。我們曾經聽師父講說日本佛學專家,結果跟他探討「兩足尊」,他說兩只腳當中最尊貴。兩足是福慧兩足尊,結果他解說「兩隻腳當中」。所以這個「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重要、非常重要!

其實我們要去體會弘法人才的重要,就看師父一生,我們的體會就非常的深刻了。老人家一個人,沒有錢、沒有地位、沒有絲毫的背景,連拜老師都沒有束脩。為什麼?太窮了,養活自己都很困難,但是心恭敬。所以能夠跟著大善知識,不是說我們要有什麼條件,最重要的有真誠,自然感應,佛菩薩會安排;甚至你很誠心,釋迦牟尼佛會在夢中點化你。你們有沒有這個經驗?很多人常常夢到老法師,那個是很有福報,而且老法師講的都是當下他遇到的境界。

所以老人家一生沒有這些條件,可是他為什麼緣分那麼殊勝?佛門講感召、感應。而老人家一生就因為老實、聽話、真幹,所以這六個字是很重要的修學態度。有這個態度的人決定有成就,我們看到劉素云老師這六個字做得非常好,她成就也很高,人家現在西方極樂世界的護照已經辦好了,什麼時候去都很自在。老人家很老實,實實在在聽話。章嘉大師說:「你學釋迦牟尼佛。」師父就答應了,答應之後六十五年從來沒有忘記。

所以學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已經五十八年,達到什麼效果?首先第一個,影響上億人的法身慧命,這個影響還繼續在延伸;第二,對於其他宗教老人家也盡其所有在供養。為什麼?尤其西方社會他是政教合一,所以宗教基本上就是他們思想價值觀的基礎。為什麼全世界這麼亂,老人家一句話就講透了,東方忽略聖賢教育,西方忽略宗教教育。所以老人家到了梵蒂岡,老人家見了所有這些宗教的領袖,都告訴他,回歸經典教育是很殊勝的。因為師父的成就他們看得到,所以他們肯聽進去,他們也培訓弘法人才,那不得了!

你說伊斯蘭教的信徒也多少億,十幾億呀,那有出幾個講經的人才,又用衛星、網絡播出去,那影響力太大太大了。所以弘法人才重要。

那我們今天修學能夠建立正知正見,也都是拜老法師的恩賜、他的教誨,不然真的學佛學得稀裡糊塗的佔滿大的比例。師父在講經的時候曾經都講,在台灣一個已經頗有名氣都是講大乘經典的,老人家問他,那佛四十九年講的教誨你用一句話來表達,他也講不出來。所以你說真正能通達這些教理,除非有善知識教導,而且以師父的根性還要不離善知識多久?加章嘉大師是十三年,那是老法師的根性。那每一個人都要清楚自己,自知者明。

假如我們修學都不得力,人家一邀我們要出去講經,你行不行?跟師父要心跟又不用身跟。他講這句話聽起來挺有道理,可是他已經沒有自知之明了,是吧?他就想去趕快講課,人家就讚歎鼓掌了,是吧?他喜歡這個感受,他就沒有洞察到,「那我跟善知識,我的根基已經沒有問題了嗎?八風吹不動了嗎?」所以以前是開悟才能離開善知識。現在最低標準,是非、善惡、邪見、真妄、利弊、本末,你都能分辯了,你才能離開善知識,不然very dangerous(很危險)。為什麼?大家要知道我們要知己知彼。知彼,請問我們現在的人事環境跟物質環境複不複雜?我們現在的複雜度比一百年前的社會多幾倍?我就不說別的了,禮旭常常在機場,因為趕飛機,尤其到香港機場,我不知道頭要擺哪裡。你看那一幅美女照片就這麼大,然後又穿得很少,馬上想到: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你說現在要當君子也真的是不容易,誘惑太多了。以前是男女授受不親,現在你看一個工作單位裡面多少女同學,有時候這個女同學也沒學過傳統文化,一下就拍你的肩膀,那走得很近啊。印光大師講,用功的修行人,男眾,用功的修行人還很多都過不了女色這一關,都在這一關都倒下來了。那個是用功的修行人啊,而且是印祖那時候講的,印祖那個時候是七十年前,是吧?七十年前的社會跟現在差多不多?所以諸位男學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這一生要成就,我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所以這個時候禮教太重要了,禮教它是防患於未然,你現在這個禮教沒有了,那就像黃河潰堤一樣,真的是大亂。

所以大家現在看五倫關係亂得不得了,你說一年墮胎全世界就五千萬,那是有記錄的,沒記錄的最少會翻倍,中國就佔了一千三百多萬。所以這個辦道德講堂刻不容緩,有機緣成熟的話真的要辦。你看那個上次跟大家講,每一期才二、三十個人,都有青少年說沒學以前就要殺害父母的,殺害老師。結果問他為什麼?他說老師把我的ipad收走了,那明明是他不守規矩,你看人他的瞋恚心這麼重。問題是瞋恚心為什麼這麼重?貪啊!他享用習慣了,他貪著習慣了,你一把他貪的東西一搶完、拿走,他馬上瞋就上來。所以人為什麼脾氣那麼大?「他怎麼可以這樣對我?他太不給我面子了。」都是貪自己的面子和自己所要,求不到了情緒就上來。「諸苦皆從貪欲起」,所以這個真的要從貪下手。

所以章嘉大師教師父從哪裡下手?布施,佛門萬行以布施為先,菩薩萬行以布施為先。你看我們動不動就會提到章嘉大師,有沒有?你看老法師說他佛法的根基是章嘉大師幫他扎下的。在這一個系列,禮旭會將章嘉大師教的,我們一並跟大家做一個探討。所以在當前這個時代能真正當生成就,師父講經的時候說佛菩薩跟古聖先賢都讚歎你,因為現在這個退緣、惡緣太多太多。所以師父很慈悲,教了很多方法讓我們護念自己的清淨心:不要看電視、不要看報紙,這些方法都很重要。盡量手機、ipad也可以放下,除非你要辦事情,但是你不要以辦事情的名義又偷看了不少東西。所以人,這個大乘經裡面說,若能轉物,則同如來,這句話用比較淺顯的意思就是,你能夠轉境界不被境界轉。我們看起來是在用手機,事實上我們已經被手機用了,是吧?明明是我們在用它,讓我們方便,讓我們聯繫感情,現在變成我們中了它的毒癮,沒它好像受不了。所以人時時都要有定力,都要很理智,自己現在是什麼狀況。

那剛剛提到弘法人才重要,你說同樣在念佛的人,幾個人知道念佛的意義在哪,念佛的殊勝在哪,念佛的歸處在哪。這些都要有人把經典講清楚。像《勸發菩提心文》裡面,「念求生淨土」那一段就很精彩,「念生死苦」,所以我們懂得厭離娑婆,願生極樂。可能大家這幾天下來,不知道有沒有學長起了個念頭:明明要去弘揚漢學,怎麼這個蔡某某一直在講淨土淨土,求生淨土。求生淨土跟弘揚漢學有沒有關係?告訴大家,禮旭因為走了十多年,愈來愈覺得這一點太重要了,這一點不重視,「古來征戰幾人回」。真的,傳統文化走了這十幾年,依禮旭的觀察,前面先走的人,敗下來的超過一半以上,尤其已經在講台上的人敗得更厲害,為什麼?他的境界挑戰更大,財色名利的強度跟一般的人比不知道多多少倍。

章嘉大師說三皈依很重要。章嘉大師還做了個比喻,給師父講,這個三皈依就好像你坐火車那張火車票,從你一上車到到達目的地,那個車票有沒有離開身體?沒有吧。這個比喻好不好?皈依,真的皈依了嗎?是名字皈依還是真實皈依?所以覺正淨須臾不可離也。三皈依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不墮地獄,皈依法不墮餓鬼,皈依僧不墮畜生」。「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自皈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

佛門是破執著、破相,所以師父在講經的時候就引了《六祖壇經》,六祖大師怎麼說三皈依的?他老人家講:「覺、正、淨。」為什麼他要強調這一點?可能從東漢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那個時候傳過來的,可能到六祖大師那時候將近有很長久了、幾百年的時間了,可能大家有點著在相上了,著佛是什麼?佛像;法是什麼?經典;僧是什麼?出家人。有著在這個相上,所以進一步講解:佛是皈依覺,法是皈依正知正見。佛是皈依覺而不迷,法是正而不邪,僧是淨而不染。所以出家功德為什麼大?因為他現這個身相讓我們一看,這個身相就是六根清淨一塵不染的表法,就給我們種了一個善根,時時不忘要恢復清淨心。

所以師父提到六祖大師這一點,禮旭很佩服老人家的地方在特別體恤現代人的心,把一般人覺得高深的道理都講得非常的平實,讓人很容易理解。雖然說不要執著相,但說不執著,眾生還執不執著?還是容易。所以師父說:「好,我們皈依佛,就皈依阿彌陀佛;皈依法,我們就皈依《無量壽經》;皈依僧,我們就皈依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蓮池海會眾菩薩。」這樣我們心裡面好像比較有一個踏實感。

而覺正淨是修學總綱領,三個總綱領,任何一個宗派都離不開覺正淨的綱領。覺,像禪宗,他直接覺悟、開悟了,明心見性,這從覺門入;正而不邪,是指從經教入;淨而不染,淨土宗跟密宗,是從淨門入。不管你從哪個門入,入了之後就通了,通了之後什麼經你都能講,但是最重要要入得了境界。一經通一切經就能精通,所以這個修學理念是我們漢學院很強調的,我們不是學知識,不是說你學一才會一、學二才會二,要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最後是一通百通。真的會學的人,昨天一聽到李老師講恭敬心對人、對事、對物,那我恭敬心不可須臾離也,我隨時六根接觸六塵,我就馬上反觀,我恭敬心有沒有失掉。能這樣用功,可能一個禮拜這個人的氣質就不一樣了。真的!好,大家都可以試看看。說:「好,我默默下功夫。」下個禮拜看看家人有沒有說:哎呀,你好像不大一樣了。你就證明,用功果然是可以一日千里的。我們也得一日千里,眾生墮落速度太快了,我們得期許自己像《華嚴經》說的,「勇猛精進,度一切眾生出生死海」,這個是《華嚴經》給我們的期許,要勇猛精進,眾生等不了了。

那為什麼一直強調念佛求生淨土?剛剛跟大家講,禮旭觀察很多一開始走的,現在都出一些狀況。所以魏徵講的那八個字也是給我們鞭策,「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二年,佛在天邊;學佛三年,佛化雲煙。所以為什麼佛法講「初發心成佛有餘」。諸位學長,您第一天到的那個向學之心能保持到最後一天,那你一定可以感覺到,這一個月的學習是你這一生當中最不一樣的一次學習經歷,你可以感覺到人是可以每天有進步的,是做得到的。你有這個感覺,你就愈有信心了。

那我們學傳統文化、學佛,章嘉大師交待,拿著車票就不能離手了,那時時都要覺正淨。覺悟是理智的,容不容易激動?就不會激動。可是大家看,一般人遇到傳統文化的老師都很激動,然後就:「你是孔子再來!我們家都是你救的!」這些話我都聽過。但是我自己反問自己,我講的那些:第一,都是師父教的;第二,我自己也很多沒做到。

所以曾經聽一個故事,就是那個馱經的馬。牠馱著經典走在路上,兩旁的人都拜,拜呀、拜呀,最後這一匹馬愈走愈驕傲。那人是拜經,拜習慣了牠慢慢覺得在拜牠了。所以這個故事對禮旭來講,敲這個棒是敲得挺有觸動的,這事實擺在面前。所以我們一家人,自家沒有祕密,禮旭走過來慘痛的也會跟大家以後有機會促膝長談,我希望你們不要像我這麼壯烈。因為很多人說,你怎麼做那麼多事?我說是做錯很多事,現在是戴罪立功。

所以都太激動了,理智的人鐵定會客觀分析。「萬法因緣生」,因緣叫條件,所以要客觀分析。分析什麼?講課的老師什麼時候開始學傳統文化的,遇到師父?請問他遇到師父以前幾歲了?二十幾、三十幾、四十幾都有。請問他有沒有在社會當中染污?有啊。那請問這一些染污,聽了師父講經以後馬上全身放光,什麼煩惱全沒了,你見過這樣的人嗎?沒有。可是為什麼我們讚歎這些講課的人,好像他現在就是聖人,那不是太激動了嗎?對呀。太激動以後會怎麼樣?會太絕望。為什麼?激動完幻滅是成長的開始,我最崇敬的人居然是……我以前電影看太多了,阿賴耶識這些種子太多。妳們這些女學長怎麼好像心有戚戚焉?妳們人生都這樣體驗過:啊,那個我最欣賞、最愛的人,居然是這副模樣?啊,那幾天都會覺得人生沒有意義,好像突然掉到黑暗之中。告訴大家,色不迷人人自迷。你說我又不好色。這一句話你不要只解到女色,色是你所處的一切境界。境界沒有問題,是我們什麼?自己本身有執著,才會產生這樣的力量,不然你很理智的話,你不會出現那個情況。

昨天遇到好幾個家長,帶著孩子都是十六七歲。有一些孩子是什麼?從六七歲、七八歲,他的父母就給他到了A傳統文化單位,過了半年到了B傳統文化單位,再過一年到了C傳統文化單位,再過一年到了D傳統文化單位。我們大人常常換環境都有點暈頭了,更何況是小孩。所以有時候有執著點的時候,真的是後面會很後悔。

人要冷靜,你今天要把孩子送到一個單位去,請問你對那個負責人跟他的單位認識了嗎?他說:「那一個單位跟老法師很熟。」那這樣就可以了?那跟老法師很熟、打著老法師旗號做的都跟他老人家不一樣的事,也有啊。你不要太激動了。「他還跟老法師拍照」,那拍照的多的是。「他還跟老法師常常出去」,佛陀連魔王來聽經都接受了,那老法師也是效法佛陀,誰願意來親近,老法師慈悲他哪會拒絕,給眾生種善根,你看佛的那個時代都已經給我們啟示了。所以任何時候都要很冷靜去應對。

我們待會要講到修學的內容:儒家五倫、五常、四維、八德,學習要掌握綱領。那五常當中仁、義、禮、智、信,這個智就是理智,要用理智、要用智慧,不能感情用事。那佛家,心有根本,行有根本。我們剛好在聽「菩提心貫注在整個生命當中」:心,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行,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行願。我們整個修學的綱領就掌握得非常好,所以遇到大善知識最大的福報就是你不用走彎路,他完全把他一輩子的修行的功力就直接授給你,這叫「升灌頂階,授菩提記」。《無量壽經》在哪裡?你會體會的人就體會到了。老法師一生講經不就是「興大悲,愍有情,演慈辯,授法眼」。我們沒學以前是非善惡都不知道,你看那個「演慈辯」師父的幽默。在香港一次論壇,人家問說:「中華文化有沒有糟粕?」我們都在底下聽師父的課,師父說:「有。」,我們在底下傻了,師父怎麼說有。接著師父說:「因為他們看不懂就說是糟粕。」哇,這樣的幽默人家聽了一輩子都不會忘。接著師父就講了,「這些經都傳了幾千年,古人心地清淨智慧都比我們高,是糟粕他們早就給它去掉了還輪到我們?」所以「演慈辯」好不好?很重要啊,你一開解,眾生的疑云就散掉了。

因為修行它是有過程的,它不是一蹴可幾的,黃念老用兩句話包括,其實兩句話就是一句話,「生處令熟,熟處令生」。我們本來陌生的是佛號、是正念,什麼很熟呢?五欲六塵、貪瞋痴慢最熟,不用想它自己來,甚至於睡覺的時候它還來。所以「生處令熟」就是把佛號跟正知正見要變熟了,所以讀經就是一直薰習,慢慢的你所想所思都是這些正知正見,生處令熟;「熟處令生」,五欲六塵、貪瞋痴慢太熟了,慢慢把它變陌生。所以我們這一個班的家風,「念念為他人著想」,這一個念頭熟了之後,什麼會生?對呀,這個是師父的法語,也是李老師慈悲護念大家的法身慧命。抓住這個核心,我們終其一生奉行就有大受用了。

而修行要有一個過程,我們這一代人都是成年以後才學的,老法師有一段話很重要:重視胎教可以出聖人,重視三歲以前的教育可以出賢人,成年以後再學能學到君子算很不錯了。那我們是成年以後,甚至是染污以後才學,哪有可能瞬間就變成一個菩薩?瞬間變成聖賢君子?所以感恩領我們這條路的人,但是也要互相護念。所以諸位家人,假如禮旭所講所做,只要跟老法師的教誨不相應,也誠懇祈請大家護念禮旭。因為我這一生也想了脫生死,我們在因緣當中很多人不敢講我們,這個時候要請三寶護持,不然很危險。尤其人聽讚歎聽多了以後,會形成一個慣性,接這個讚歎的頻道接太久了,突然有批評覺得耳朵很不舒服。

所以《太上感應篇》要扎根,「受辱不怨,受寵若驚」。所以感這些講課老師的恩,報他們的恩依教奉行,不是跟這些老師們搞情執,情執深重是求出輪迴終不能得。你一個團體裡面有一些正直的人一講話,旁邊的人說,你怎麼可以這樣講我們的領導人,你怎麼可以這樣講老師?那個就是搞情執,那這個團體就very dangerous(非常危險)。那變什麼?迷信了,「造神」。把他推推推,推得好高,那個人也完蛋了,他都不知道自己是誰了。禮旭能講得出來是因為我都經歷過了,所以現在還活著也已經是很阿彌陀佛了。因為這一條路往後志士仁人都會奮勇而起,禮旭也希望,我們走了很多彎路你們不要再走了。所以當下假如有聽到,比方說你們聽到說「蔡老師墮落了」,你們也要當作很平常,你們也要當作一個很重要的借鑑。

我記得在廬江第一期的時候我跟同仁講,我說:「老法師不幹了你們幹不幹?」我這個問題這麼難嗎?可能有些人馬上動一個念頭:不可能的。那你們就不守遊戲規則,因為發問的人是我。其實禮旭做這一些設想是有道理的,你們不要說:啊,蔡老師懷疑老法師?哎呀,阿彌陀佛!這個只是你們要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要了解我問這個話的含義:就是一個人做一件對的事,不因為有什麼條件他才做,不因為誰做了他才做,這個發心才是正確的;只要做了還參雜條件就不是真心,而且隨時會因為那個條件變化,他就會改變。所以問這些都是有含義在的。所以那一天跟大家共勉,孟子講:「待文王而後興者,凡民也。若夫豪傑之士,雖無文王猶興。」真正立大志的人、有志氣的人,前面沒有前人走,他還是義無反顧,毫不畏懼,這樣才對。

諸位學長,以後你們有可能教化一方,那時候你可不能想:哎呀,大姐不在,三姐不在,五弟也不在。那時候就考驗你要能獨擋一面,就要有這樣的氣概。那當然每天還是要不離善知識,師父的經教每天都要聽。你不能:「好,獨擋一面」,然後都隨性去做事情,那還得了?所以面對自身、面對所觀察到現在傳統文化的種種情況,讓禮旭感觸最深的就是一定要先扎求生淨土的根,不然他很難不染著世間的五欲六塵。因為他先扎了這個根,他知道有來世、他知道有輪迴、他知道西方極樂世界太殊勝了。就好像一個人很清楚娑婆界是糞便,西方極樂世界是黃金,請問大家他會拿黃金還是拿大便?你們要配合一下,我問的問題都very simple(很簡單)。黃金嘛。對呀,那他就不會拿大便。

我們今天相聚在一起,那都是過去生不知道多少世,大家都一起弘法利生的,這樣的法眷屬那是比親人還要親,我們怎麼忍心看哪一個人倒下來?所以我們的信念:一條心、一群人、一輩子、一件事。橫批:一個都不能少。淨土法門,求生淨土是萬修萬人去,一個都不會少的,只要相信,真信切願,哪有可能佛不接的道理!結果禮旭有這個體會,剛好這一次去英國,老法師一講,哦,禮旭覺得這個體會沒有偏掉。老法師說:「知止而後有定。」那要止於哪裡呢?人止於哪裡才不會妄想紛飛,才不會隨順欲望名利呢?他每天都是財色名食,他的心怎麼止?止不住啊!師父就講:「要止在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就有非常明確的方向目標。

這個在《法華經》裡面有講到,人一生要成就要做到這四個法,我們佛門有一句話叫「開智慧是楞嚴」,剛剛也講到很多《楞嚴》的教誨。《楞嚴》裡面還有一句話很重要,「攝心為戒」。什麼是持戒的本質?攝住妄心叫持戒。我們持了戒看別人過失,這個戒已經破掉了,「攝心為戒」。「因戒得定,因定發慧」,所以《楞嚴經》裡面講戒定慧,你走這個路才是正法,走這個路以後可以開智慧。所以我們養正教育扎根實修,扎的就是戒、定的根基,就是三根、就是戒律禮教。守規矩持戒久了,身心就不散亂,就能定得下來,定久了就能開智慧了,所以禪定是開智慧的樞紐。所以老法師講到就要止住,他才不會染著。

接下來講這個四法也都屬於我們修學的觀念。大家冷靜去回想一下,自己跟你所接觸到的修學的人,煩惱多不多?他又想這樣又想那樣,自己也想不通,在那裡很煩惱,「師父說弘揚漢學很好,念佛也很好,這個道德講堂也很好,這個也很好」,全部都做他也做不了,都不做他也不知道要做什麼,那怎麼辦?老法師講經是對全球的人,哪一個對他機他自己要判斷,是吧?所以老人家很慈悲,用淨土法門來詮釋《法華》的這四法,我們就很容易領會。

第一,「接受諸佛護念」。這一段話,大家應該這幾天做「淨修捷要」體會會比較深。「一心觀禮,十方世界,示現廣長舌相,說誠實言,稱讚無量壽佛不可思議功德,欲令眾生,聞彼佛名,發清淨心,憶念受持,皈依供養,所有善根,至心迴向,隨願皆生,得不退轉,乃至無上正等菩提,恆河沙數諸佛」,是吧?「一心觀禮,四維上下,稱讚本師,於一切世間,說此易行難信之法,勸諸有情至心信受,護念十方念佛眾生往生淨土,恆沙世界一切諸佛」,有沒有這兩句?所以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十方諸佛都加持,所以《阿彌陀經》裡面講,「一切諸佛所護念經」。還有「一心觀禮,萬德洪名,能滅眾罪,果能一向專念,自然垢障消除」,難怪你們額頭都慢慢亮起來了,「不但道心純熟,且可福慧增長,臨命終時,聖眾現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亂,接引往生極樂世界。」還有,「一心觀禮,無量光壽,如來世尊,光明普照十方世界,眾生有緣,遇斯光者,垢滅善生」,現在有沒有很舒服的感覺?「身意柔軟,所有疾苦莫不休止,一切憂惱莫不解脫,如是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諸佛所不能及。」所以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接受諸佛護念,你這個佛號是真心念出來,一聲佛號可以滅八萬億劫生死重罪,這佛號力量太大太大了。

跟大家舉過例子,唐朝張善和,一生殺牛,結果他臨終的時候,整個房子全部都是牛頭,他嚇得不得了,眼看就要墮地獄了。剛好一個出家人從他們家走過,聽到他哀嚎的聲音,進來點了一柱香,趕快念阿彌陀佛。他也有福報,過去生的福報,他就肯念。念幾聲,他說牛頭都退了;再念幾聲,他說牛頭不見了;最後念了十聲,往生作佛了。你說他念這十聲,每一聲滅多少罪?所以佛經上講的是真的,你至誠的心那滅罪不得了。

第二,入正定聚。其實入正定聚,禮旭用老法師的一句法語你們就知道,「一個方向,西方極樂世界;一個目標,見阿彌陀佛」,你時時是這樣的信念就入正定聚。有些人目標錯了那住邪定聚了。所以正定聚就是你念念都是這個方向、這個目標,你不會走岔路,你也不會走錯路、不會走回頭路。這個在《無量壽經》裡講,所有善根,心心迴向,願生極樂。你不要所有善根迴向當國王,迴向那個下輩子長得很漂亮,這個就不是正定聚。還有不定聚就是有時候想有時候不想,有時候又覺得世間好像不錯,那就搖擺不定。

第三,植眾德本。就是積功累德的意思,積累往生的資糧,植眾德本。就像我們聽「菩提心貫注在整個生命中」,你菩提心要落實不能發空的,落實在哪?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都是用菩提心去做,所做一切都是功德,都是植眾德本,積功累德。漢學院,我們選擇了。你可以去做各行各業都可以,為什麼?佛法是圓融的,各行各業都可以行菩薩道。但是你現在覺得:好,我要走漢學院這一條,因為弘法人才很重要。那你選擇了這一條路,那你的菩薩道就是弘揚漢學,是吧?那你在做的過程就在什麼?植眾德本。

有些人選擇:我結婚我當家庭主婦,我把我兩個孩子、三個孩子教成聖賢,以此功德迴向西方。可不可以迴向?可不可往生?她假如教出一個范仲淹就可以往生了,還得了。那每個人發的願不一樣。但是你發願要衡量自己做不做得到?你不要孩子生出來,情執愈來愈重。所以當媽媽也很考驗,你光是這個情執不要增長就是滿厲害的功夫。你看我們陳家長一直在點頭,改天讓他來分享,怎麼在面對兒子的時候調伏情執,這真功夫,不是開玩笑的。

最後,發度一切眾生之心。這個擦不掉?沒關係了,因為我寫簡體字,我那一天才說都要用正體字,所以我有點心虛,趕快把它擦掉。所以理有頓悟,事還要在警覺性很高當中修。「發救一切眾生之心」。

我們明天講的重點就是植眾德本,就是我們修學的內容,我們在落實這些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在落實五倫、五常、四維、八德,就是在自利利他,就是在植眾德本。

那後面這三條做得愈相應,佛的加持力就愈大。

大家注意,佛沒有分別心,就像那個天空下雨,他有沒有說這一棵樹我看得比較順眼我多下一點,那一棵樹我不喜歡少下,沒有。可是問題是一場雨下下來,為什麼吸收的水分不同?因為有一些樹根深蒂固,它吸得多;有一些是草,它才吸一點。所以跟雨沒關,跟天無關,天是公平的,但是看我們每個人的根性的吸收。因為你的心量大,因為你的目標很堅定,所以那個加持力你就可以完全吸收。你有時候想有時候不想,你那個不想的心,那個煩惱就障住了。所以障礙不在佛菩薩那邊,障礙在哪?自己。

所以這後面這三個很重要,做得好這個加持力就跟這三個成正比。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好,謝謝大家!

建立正确的修學觀念和態度(第二集)(下)

蔡禮旭老師 2016/11/16 檔名:16-001-0002

諸位家人,阿彌陀佛!

我們剛剛談到《法華經》當中提到當生成就的四法,我們希望這一生了脫生死,只要佛經當中提到當生成就的,那這個眼睛要豎起來,耳朵也要豎起來,這些都是重要的。包含佛經裡面帶表演,有理論、有方法還有帶表演,表演當生成佛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所以這一生就要能了脫生死,要成就、成佛,鐵定自己就要效法善財童子。那諸位學長,我們到今天已經第幾參了?五十三參,今天第幾參?這個善財童子是必學,因為我們已經設定目標這一生要成就,就得像善財童子:禮敬一切,然後見賢思齊,見不賢內自省。

那成就四法,首先第一個,「接受諸佛護念」,這個加持力非常的大。禮旭也很有感觸,因為自己的爺爺一生捕魚,而我祖上我爺爺的父親再繼續往上推全部都是捕魚的,那個這麼多代下來,那殺業不得了。我爺爺捕魚得到的獎狀,整個家裡的牆都貼滿了。所以他很聰明,甚至他很敏銳,他可以觀天象,然後可以推斷哪邊可能魚群比較多。所以都感覺遇緣不同。你看福報是一樣的,但是你用什麼緣去謀生、去賺錢那就不一樣了。同樣可以賺到錢,但畢竟好的行業他在賺的過程同時又在造新的積功累德的因,不好的行業他就變成要造很多的業。所以在《楞嚴經》裡面也特別強調殺業的問題。剛剛講的是男女情欲的問題,就容易纏縛出不了輪迴。那殺業也是,你欠人家命,殺人償命,欠債還錢,天經地義。所以為什麼臨終障礙這麼多?很大的部分都是殺業感召的,就讓他病苦、讓他臨終不安,甚至於就像《地藏經》上講的,臨終很多冤親債主他會變現死去家人的樣子,這個當事人假如跟著去了,就墮到惡道上去了。

結果爺爺捕魚。我父親那一代還很不錯,因為我爺爺很努力工作,也是希望下一代有出息,他自己沒念書,就很遺憾,希望讓孩子都能好好的念書。所以我父親那一輩在我們那個村莊就算是很特殊的。整個都是魚村嘛,結果我父親是大學畢業,我三叔還是博士畢業,所以在我父親那一輩就整個家族就興旺。像我的話,我們家族有六個男的,我是最矮的,學歷最低的,長得最丑的。結果我又學佛之後說,奇怪,那幹殺業怎麼福報這麼好?我爺爺跟奶奶的相貌那個耳垂都比我們漂亮很多。後來我就覺得一定是祖上有德,而且這個還好多代。

我就請教我父親查一查資料,到底我們的祖籍在哪裡,那有沒有祖宗的資料。結果我爸一查說:「我們祖宗到台灣第一代諱字是遠德。」我說:「這個名字不是捕魚人的名字,那代表祖上是讀書的。」所以就有一個願望,一定要回到泉州晉江後湖村去找我們那個家廟,後來兩年多前也滿我的願,去了。而且很感應,我請朋友去看一下我們家那個家廟,結果他們去看那一天,修家廟的族長剛好回國,他在菲律賓做生意,那一天剛好就碰上了。結果禮旭要去的那一天,他下午坐飛機走,禮旭上午到,他也陪了我整個過程。你說怎麼會這麼巧?所以禮旭這些年來對師父講的,一切都是佛菩薩加持、祖宗安排。禮旭對這一點非常相信。

你看我們漢學院在英國,湯恩比教授對整個中華文化的讚歎、宣揚,那可能在上個世紀是力度最大的學者。那湯恩比教授最佩服的是哪個朝代,你們知道嗎?宋朝,清明上河圖。而且宋朝很尊重文官,所以整個文化非常昌盛。湯恩比教授說,假如有來生,我必在中國。算一算他今年差不多幾歲,應該差不多剛好四十歲。你們假如有遇到,哇,怎麼宿世善根,然後講起話來跟湯恩比教授很像的,請通知我們一下,趕快要把他請出來。對呀,人都是接續前輩子的這些善根跟願力。

結果師父去漢學院的因緣,是趙氏公會成就的。宋朝是趙匡胤的天下。所以很奇怪,去英國也是趙氏公會幫老法師打通安排到上議院講課。那《百家姓》也是宋朝編的,「趙錢孫李,周吳鄭王」。結果很有意思,漢學院的這個總監(總務長)姓錢,然後有一個很重要的專家姓孫,這第一批就去了。還有一個也都是很發願的一個學生也姓孫。我就很好奇在那裡觀察,趙錢孫李,所以我們李越老師也是打頭陣的。

我說現在宋家軍跟李家軍勢力都滿大的,我們蔡家軍來湊熱鬧,為什麼呢?因為我的祖先在兩千五百多年前做錯了一件事,讓孔子在陳蔡絕糧,所以《了凡四訓》說,「遠思揚祖宗之德,近思蓋父母之愆」,父母、祖宗以前有做錯事,我們後代要彌補。遠有陳蔡絕糧,近有太重視西方的東西,東方的東西、中國的東西忽略了。所以我們的祖先可能一直在搖頭,所以假如我們姓蔡的一出來,祖宗加持力很大,小蔡的額頭也有點發亮。所以我們人間開會一次,天上開會四五次了,比我們還忙啊,understand?這真的不是假的,這個都是聽師父講經,當時候那個對日還沒抗戰,師父他們那個故鄉,他們不就看到了,那個陰間已經要開戰了。

有一個人好像也是三四十歲而已,結果就跟他父親說,他要跟岳飛去打仗。他父親說,我就這個獨生子,不挑別人幹嘛挑我的兒子。可是他兒子特別崇拜岳飛,然後他一直求他父親,他父親很生氣,一直不肯,最後拗不過他,說「好了」!那個話一講完他就斷氣了。這都是真實的,就在民國時期發生的。所以你看人間還沒有事,陰間已經在動了。所以漢學院還沒開始,佛菩薩跟祖先調兵遣將,這都是真的。

我曾經聽經的時候聽到有個弘法的人,有一位法師他出去弘法,後來在一間破廟住下來,他就有點感觸,嘆了一口氣說:「哎呀,真辛苦。」突然聽到旁邊空中傳來聲音說:「我們比你更辛苦。」我聽那個例子印象非常深。他看起來,「哎呀,今天有個破廟可以住」。問題是那個龍天護法不知道要忙多久,好不容易給他有住的、有吃的。體會到了,念「一心觀禮,盡虛空,遍法界,常住三寶、十方護法菩薩、金剛,梵,天,龍,神,聖賢等眾」,體會到的時候再念不是嘴巴念,是真的不是假的。

請問大家,我們開這個班,你想一想佛菩薩、龍天護法來多少?不然我們平常在家有這種學習效果嗎?這都是我們可以體會到的。那個都是很強的加持力,一到這個地方好像身心就跟在家不一樣。所以這個時代要依眾靠眾,也是很有道理。所以禮旭也感覺應該湯恩比教授也在調兵遣將,所以這個緣就很順利到了英國去。

趙錢孫李。周,剛好在倫敦開祭祖法會那個主要發言人就姓周,馬來西亞的一個觀光大使。吳,吳董事長,都到了英國。所以你看才前面幾個姓氏沒有一個缺的,全部都是重要的人。包含現在周,我們的長老院長就是周邦道老居士最小的兒子,第五個兒子周春塘教授,我們去了就是接受他的領導,他研究漢學四十多年。你說緣怎麼那麼巧?誰安排的?開悟了沒有?所以別瞎操心了,我們就盡自己本分,一切自有佛菩薩安排,不用操心,安住當下敦倫盡分。只要佛菩薩需要的,鞍前馬後在所不辭。願發了,佛菩薩他們都收到,他們是法界身,都收到了自有安排,別著急。

所以禮旭深信因果,所以就覺得一定是祖上的恩德,希望回去感念祖先。回去也剛好都很感應,都有這個修祖廟的族長親自接待。那去祭拜的時候也很有感受,一打開那個門,那一般不隨便打開的。我一開始祭祀差不多過了兩分鐘,突然他們就喊:「把那個打開!」我又搞不清楚,後來才最後一道門打開,一看,幾百個神位立在上面,而且那要立上去的,應該都是對國家有貢獻的。所以後來了解我們這一脈在清朝出過兩個國師,一個是蔡世遠,一個是蔡新,是乾隆皇帝跟嘉慶皇帝的老師,漳浦就知道了,蔡新跟蔡世遠後來在漳浦。所以《四庫全書》的修訂大家都知道是紀曉嵐,但是大家知不知道誰監督?監督是比編排高一級,就是蔡新,他做帝師四十多年,他比紀曉嵐大一輩,這也是我這一次在漳浦的時候才知道這一件事情。所以了解我們祖先很有智慧,「積善之家,必有餘慶」,都給我們講清楚了。

我們了解祖先,我們了解佛菩薩,跟他們就沒有分開了,所以念這一句佛就很感應,「接受諸佛護念」。而且我們要了解,不念佛會起什麼念頭?這個是非常實際的問題,大家不要小看一個念頭。所以修學當中要建立很深的因果概念,要深信因果,而這個因果不只在事相當中,你起個念頭都會感召果報,要深信。這個時候人對念頭就非常的警覺,不敢亂動念頭,戰戰兢兢。

在公案當中講到,安世高大師在前世有一個師兄弟,明經好施。大家讀到這個,「明經」是對佛經佛理他有一定的深入,我們現在很多佛教這些教誨還想不通,他是明經,又是弘法的法師,又喜歡布施,這已經算很有善根。但是有一次托缽的時候,飯菜不滿意,起了個瞋恚心,死後墮到畜生道當龍王。大家注意,瞋恨心很重很容易墮龍神這一道。像那個好像是梁武帝的妃子死後也是墮到蛇道去了,所以瞋恨心很麻煩。大家從這個公案當中,有沒有體會,一個念頭的力量很大。在《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起了個嫉妒的念頭,毀謗了當時候兩個弘法的法師,這一群人死後墮在地獄一千八百萬年。大家要知道地獄一天度日如什麼?如年,那個痛成那個樣子,其實只有五分鐘,在他們來看那不知道過了多久了。

所以從這些公案我們就可以慎重,念頭的力量太強了。這個念放不下,強者先遷,這個念頭就把我們帶去投胎了。所以師父說十法界都有引業,引我們去這一道,貪心帶我們到餓鬼,瞋恨心帶我們到地獄,愚痴帶我們到畜生道,五戒引我們到人道,十善到天道,四諦到聲聞,十二因緣到緣覺,六度到菩薩。接下來很重要,我們都是要頻道要接到佛法界,佛是什麼?平等心,是佛法界。真的聽經聽到這一點,真有志氣的人從今天開始用平等心待人,平等的恭敬、平等的慈悲、平等的供養,其實就是普賢行,普賢法界西方就接上去了,這科學也給我們證明這個道理。

所以徹悟大師有一段法語非常好,就提醒我們:世間最值得珍重的就是人的精神、就是念頭。為什麼值得珍重?因為一念生,則法界緣就起了,法界就要現了,種這個因遲早要現那個果;一念淨,佛土的因就種下去了。所以人肯念佛,西方就有一朵你的蓮花就出來了,這個念頭是很微妙的。所以明白這個道理,能不能亂動念頭?能不能浪費自己的精神?不行。這個時候就要念佛,接受諸佛護念。然後呢?入正定聚,這真的自愛。所以世間最值得愛惜的就是光陰,最值得珍重的就是精神。那珍惜光陰了,「是日已過,命亦隨減」,我們每一天毫不間斷的往死亡在走,這個是從出生就是注定的方向。那這個不是開玩笑的,而且無常迅速,無常隨時會來,我們道業辦得如何?有沒有把握了脫生死?這個是不能開玩笑的事。

那既然知道時間值得珍惜,絕對每一分、每一秒,勤修淨業,積功累德,植眾德本。那我們要知道,求生西方,西方是大乘的境界,小乘人不生,要發大心量,所以在《無量壽經》二十四品「三輩往生」都有八個字,「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所以《勸發菩提心文》,這一次是我們很重要的學習科目。而且發菩提心做漢學就導歸極樂;做漢學不發菩提心、不求生淨土,哇,那修很大的福報,未來到天上做天王,又會遇到很多天女,之後又樂不思蜀。所以真正修行人、想清楚的人不求世間的福報了,這樣才能入正定聚。

所以這個心一定要發出來,你說:「我怎麼想發都發不出來?」你是本有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不用氣餒。本覺本有,一定可以恢復。他只是有障礙,什麼障礙?分別、執著。只要肯把見思煩惱,思裡面貪、瞋、痴、慢、疑,把它放下,慢慢你本有的慈悲心就現出來了。不覺本無,分別、執著是虛妄的,剎那生滅,一定可以去掉。求道之人必遇魔障,道心堅固一定可以突破,這是神光大師的老師教給他的。學道之人必遇魔障,佛心堅定就能突破得了。

佛法是圓融無礙的,為什麼佛弟子很難保持一個法喜?因為只要在境界當中起了分別、執著,他鐵定要煩惱。比方分別:道場好修行,家裡不好修行。這個時候他會無形產生一種障礙:看到家人就不舒服,看到道場的人特別親。那請問大家,換一個角度想,他們家裡的人感受如何?「我護念照顧他幾十年,這些道場的人認識才兩個禮拜,比我這個枕邊人還親。」你說他咽得下這口氣嗎?那你看我們佛弟子不是遇緣當中人情事理都不懂?所以學儒學道重不重要?你有這個基礎不可能是這樣的,他都知道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他要先敦睦倫常。所以印祖很怕我們後世的人執著,所以他開示裡面很常出現的,敦倫。倫是什麼?五倫;盡分,閑邪存誠。

所以師父很慈悲,他的開示都是破我們可能產生的分別、執著。師父說:「家庭主婦如何圓成佛道?」那大家聽到這個題目說:我又不是家庭主婦。這一念又是分別執著,依義不依語,你聽佛法,依它的義理不要聽他的言說而已。你一言說:他講企業家的,不是我;他講什麼的,不是我。其實那個理是什麼?貫通的,心性之學放諸四海皆準。所以會聽的人哪怕是舉其他的行業,他馬上那個理一貫通,他就明白了。所以師父曾經講他在大飯店裡面講,那吳董會學,他就來做了。

師父曾經在一個飯店講:「老闆是佛,員工是菩薩,大飯店就是道場,不分別、不執著。」師父又講:一個家庭主婦,妳面對妳所有的家人,妳都把他當諸佛如來供養,妳這個家庭主婦就是普賢行,禮敬諸佛;把所有家人的善根都能夠帶動起來,那是廣修供養;他們有優點出現,妳向他們學習,稱讚如來;在家庭相處當中一有什麼摩擦,馬上說「都是我的錯」,懺悔業障。那在家庭、在家族裡面不同樣行普賢行,同樣圓成佛道。這樣人的心就平了。不然她比方說現在看到我們在弘揚漢學,她就很難過了,哎呀,我都不能做那個。其實她當下就可以成就了。當然她真的有那個願,發了之後不要執著,說不定她當家庭主婦、當媽媽當了十五年以後,她當得很用心,知道怎麼樣敦五倫,怎麼樣把一個孩子培養有德行,她十五年之後哪怕沒有到漢學院讀書,她一出來就是一個漢學專家。你相不相信?因為她是什麼?她是真刀真槍練出來的。她只要看一下經,她就馬上印證。我們有時候讀了很多理論,實際上還要慢慢去感悟。當然不管怎麼樣都不能離開聽經,經教的指導,這樣解行相應真正做到的人一定可以說。說的人還不一定做得到。

所以每一個人因緣不同,只要真幹,只要有弘法利生的願,以後佛菩薩自有安排,大家別操心,安住當下。

而剛剛跟大家講的接受諸佛護念很重要,但是你只要不念佛就造業、就打妄想。所以三時繫念有一句很重要的話,「須臾背念佛之心,剎那即結業」,你就結六道輪迴的業因去了,「剎那即結業之所」。所以師父教我們隨時要提起佛號,假如有工作要做了、要思惟,佛號可以先放下,但所思惟的事都是植眾德本,都是入正定聚,都是幫助自己發度眾生之心,那個在思惟、在工作也是積累往生的資糧。道場在哪?就在當下,事情辦完了,趕快佛號再提起來了,就對了。

好,明天再跟大家談修學的內容,修學的定義,我們都要把它搞清楚。這節課到這裡,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22年3月19日08:33:27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65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