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学琼林》(卷3卷4)(第1集) 陈愫汎老师主讲

幼學瓊林-第1集

play-sharp-fill

视频下载

  諸位同學好,很開心跟大家一起在這邊學習《幼學瓊林》。

  好,現在我先把原文第一句,就是紅色的那個字念過一遍,然後再跟大家做分享。下面的有一些就是,我也盡量會把這句話的一個典故來由原文把它寫出來,讓大家順便其實也就是學一下這段古文,熟悉一下怎麼樣,就是去熟悉這些古文。其實讀古文,我們現在讀會覺得有點隔閡,是因為語言上的一個年代的久遠,我們現在講話的方式跟古代人講話方式不太一樣,所以我們讀起來才會比較吃力一些。如果常常去熟讀它,你漸漸會抓到那個語感,就比較能夠去讀過之後,你就知道它的一個意思。我也常常跟一些學生們講到就是說,在讀古文的時候,剛開始我們透過注釋、翻譯這樣子的一個學習,到最後其實是要訓練自己就是直接古文念過去,我們不需要透過翻譯,就能夠知道它是什麼樣的意思。

  好,那我們現在先看到第一句,卷三「人事篇」第一句:

  「《大學》首重明親,小子先嫻應對。」

  好,《大學》這一篇滿重要的,所以我下面也補充的資料比較多一些。「《大學》首重明親」,從字面上來理解就是說,《大學》這本書裡邊談到的就是「大學之道」,最重要的是「明親」,明親就是明明德、親民。「小子先嫻應對」,小子是指到小學的弟子,學的是「先嫻應對」,學習禮儀首先要應對,就是學應對的這個話語和禮節。

  那我們現在看到下面注釋的地方,第一個,「《大學》首重明親」這一句話。《大學》的第一句話裡邊講道:「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古人十五歲入大學,學習倫理、政治、哲學等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學問。這句話講到《大學》裡邊第一句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好,這麼樣的一句話,其實歷代對這句話的解釋、體悟非常非常的多,我待會兒下面也會跟大家列了幾個滿代表性的人物對這句話的一個解釋。在古代裡邊,十五歲的時候要入大學,學習倫理、政治、哲學等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學問。所以他除了修己之外還要治人。

  我們中國儒家的一個思想裡邊,修身為本,但是最後你還是要把它用在事上的。所以我們學了這一些傳統文化,我們最後還是要用於事上的,這樣子才能夠落實,而不是我們學了之後,自己關起門來學自己的這些東西,不是,最後它還是要一個治人。所以最後裡邊它就講到,待會我有列出《大學》裡邊的全文出來給大家看,最後它的一個目標就是要平天下。

  再下來,這個「親民」,學術史上一直存有個爭論,就是對親民的這個的解釋,每一個人對它的一個理解是不太一樣的。當時候的程頤跟朱熹主張的親民應該要改成新民。因為這兩個字長得很像,所以在傳抄的過程就會有點不一樣。兩個字的解釋,很多學者也都有各自他們解釋的方式。程頤跟朱熹這兩位人物諸位同學知道嗎?知道,OK。他說「親民」應該當作「新民」,在於使人棄舊圖新,就是在讓人棄舊,把舊的革除掉,然後圖新,讓自己變成更好。這個新當然是愈來愈好,不是愈來愈不好。

  第二個,第二個「小子」,小子是古人八歲入小學。八歲入小學學些什麼東西?學習灑掃應對進退,還有禮樂射御書數,這些基本的這種基礎文化內涵。這邊的小子指到的是小學弟子。我們中國常常會講君子、小人,然後大人、小子、小人,這個的一個稱呼常常會因為上下文不一樣,它所指稱的這個人物不太一樣。這邊的小子就是指八歲入小學這些小孩子,還沒有進入大學學習的這些就叫做小子。

  第三個「嫻」字,這個嫻字就是熟習、熟練。像這個嫻字,我們就知道這個字,我們就必須要去了解它是做什麼樣的解釋、它的一個意思。像這個「《大學》首重明親」,這個除了字面的解釋之外,它後面還有一個很大的典故在後面。所以中國人的一句成語,背後其實含著的是一個很深厚的故事在裡面。所以我常常在講,這個外國人在翻譯我們的中文的時候,實在太難翻了,很難翻很難翻,因為我們可能四個字裡邊代表的後邊是一整個故事,他們必須要把後面整個故事翻譯過,才能夠去理解那個詞彙的意思。所以我一直覺得,把我們的中文翻譯成俄文也好、英文也好、德文也好,這是一件非常繁重的工程。因為除了你自己的中文素養要好,然後你自己的外語能力,就譬如說你英文,你英文也要好,英文好之外,你的中文也要好,你才有辦法去做翻譯,要不然翻不出味道來,你會翻錯。

  好,這邊這個《大學》跟小子,這小孩子的求學的狀況。這裡《禮記》,下面的這個小字的下面,《禮記.學記》裡邊有講到就是:「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比年入學,中年考校。」這樣子,然後,「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夫然後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所以我們看到「大學之道」裡邊就是指這樣,除了你個人,它是由小學,小孩子的那時候的小學的素養,一些基本的學會了之後,進一步再進入大學的一個學習,最後就是要達成能夠要去化民易俗,能夠除了自己好之外,還能夠去改善整個所處的一個環境。

  好,接下來再請同學們翻開到下一頁,好,OK。好,這一段裡邊就是《大學》裡邊,這是朱熹特別再把它做了一個整理,是《四書集注》裡邊的「大學」這個部分,南宋朱熹他所做的整理,他有做一個調整。

  好,在最前面他講到了引用了子程子,子程子就是程頤,程頤他講到這麼一句話,他說:「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於今可見古人為學次第者,獨賴此篇之存,而論、孟次之。學者必由是而學焉,則庶乎其不差矣」。好,這一段話的意思就是講到,他引用了程頤所講到,他說大學是孔氏的遺書,孔子的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在初學入德的一個最先的入門。從這裡可以看到古人為學的一個次第,為學的一個次第是要怎麼樣子的,先後次序。「獨賴此篇之存」,因為《大學》這一篇,然後我們知道古人為學的一個次第,這句話是指這樣子。「而論、孟次之」,《論語》跟《孟子》次之,意思就是說先要學《大學》。「學者必由是而學焉」,由是這個是就是指《大學》,這樣子來學習大概就「不差矣」,就是比較沒問題了,這樣的意思。

  好,跟大家介紹一下就是《四書集注》裡邊,「大學」裡面他把它做了一個調整,就是「右經一章」,經一章,後邊的傳,傳就是指對經的一個解釋,我們稱為傳,「傳十章」。程頤跟朱熹主張「經一章為孔子之言」,就是經這一章是孔子所說的話,然後「曾子述之」。這一段話在備忘這邊的小字裡邊可以看到。好,然後「傳十章為曾子之意,曾子門人記之」。就是傳十章裡邊是曾子的意思,然後曾子的門人,就是指他的學生把它記錄下來的。我現在所錄,就是放在Powerpoint這邊的,你們的手上的資料裡邊有的,是《大學》經一章這個部分,傳的部分我就沒有把它列出來,那個太多了。

  好,讓大家來看一下它的一個內容,我把它念過一遍:「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所以我們剛剛卷三人事的第一句裡邊,大學首重明親就是這一句,就是從這邊來的。所以要了解大學首重明親,這句話其實涵蓋了整個《大學》所講到的內容,所以這句話講到了就整個全部的《大學》的內容。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這邊就要知道它的道理,所以「知止而後有定」,這個止要知道它的方向在哪裡,你要定在那邊。好,再下一句是「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這一句講到是物有本有末,然後事有終有始,知所先後,知道它的先後次序,這就叫做近道。光這句裡邊就其實包含的,這都是一個比較大的原則。物有本末,就要透過你的智慧去判斷,什麼是本、什麼是末要弄清楚。事有終始,這個終始很特別,我們不講始終,而它是講到的是一個終始。這個終字是一個方向,先擬定了方向出來之後,你朝著那個方向去走。始就是開始,去前進,往那個終的方向,你清楚了你自己的目標所在,然後開始第一步慢慢的去實行它。

  再下來是八目,「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所以你會看到他的敘述是一層一層一層一層下來的,這就是我們所謂的八目。

  下面這一句就是對上面那一句的,物格之後,格物,致知在格物,就是說最後一直推下來,到致知在於格物。好,當然反推回來,你如果物格了,那你就能夠致知,致知之後你就能夠意誠,意誠之後你就能夠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之後而後能夠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這樣的一個順序。

  好,光這一句話格物致知,也非常非常多的不同樣的一個解釋,我待會會特別跟大家談到格物致知的這一個意思。因為歷來對於格物這個詞到底怎麼格,到底怎麼格?這個是需要一個確實的,它不是嘴巴講我去格物、我去格物。怎麼樣去做?必須是力行去做。當時候朱熹有他的講法,王陽明透過朱熹,當時候明朝是一直把朱熹的學說放在非常重要的一個地位上。所以就學著他怎麼樣講,怎麼去做,結果發現不行,沒辦法。最後他就以自己的一個修身的方式,慢慢再又去體悟到了他的一個方向出來。待會會再跟諸位詳談。

  我們再往下,「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從天子到庶人,就是老百姓,都是以修身為基本。所以修身是銜接到了前面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這一個部分,這是一個內修。當你修到這個OK了,再往下跳的就是後邊的治的方面,就是外王的一個功夫,就是齊家、治國、平天下。再往下說,「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意思就是說本沒有做好,然後你希望末能夠完成,把它治理得很好,不可能的。「其所厚者薄」,所應該厚的你卻薄待它,「其所薄者厚」,應該是薄待的而你卻厚待它,「未之有也」,你要有所成就是不可能的。在這邊呼應到前面有講到「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就是這一句話,特別用藍色的跟大家標識出來。這就是在做事情的時候,要知道它的先後次序,要清楚。我們再看到下一頁,好,OK。這個部分跟大家介紹一下《大學》的源流,下一頁的部分。《大學》原是《禮記》中的一篇,《禮記》是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們所記述的。漢儒戴聖所傳的,戴聖,漢儒,漢代的儒者,戴聖所傳的《禮記》,我們把它稱為《小戴禮記》;因為還有一個他的叔叔叫戴德所傳的《禮記》,我們稱為《大戴禮記》。現在後來就是以傳下來這個戴聖為主,裡邊共有四十九篇,《大學》是其中的第四十二篇,所以它原來其實是《禮記》裡邊的一篇。

  第二個,《大學》的單行本,就是指《大學》這一本書,從《禮記》裡邊抽出來了,單行本。首見於北宋仁宗朝,就北宋的時候,宋仁宗的時候。據王應麟《玉海》這本書裡邊,卷五十五裡邊記載,宋仁宗天聖八年,天聖是他的年號,是西元一O三O年,曾賜給新第進士,新第就是新考上的進士,王拱宸,當年他十八歲考上進士,很厲害,非常厲害,送他《大學篇》一軸,就是光《大學篇》一軸;自此之後,考試及格者,皇帝一定賞賜《儒行篇》,〈儒行篇〉是《禮記》裡邊的一篇,跟〈大學〉一樣,是《禮記》裡邊的一篇,或者是〈中庸〉、或者是〈大學〉,就送他們。這是一種榮耀,皇帝賜給的,是一種榮耀。

  第三點跟大家介紹的是開始為單行本作註,就是幫它做註解。這個據《宋史》,《宋史》裡面的《藝文志》記載,喻樗,那個樗,《大學解》裡邊一卷;然後還有司馬光等,有六個人,六家,裡邊有《中庸大學解義》一卷;然後司馬光他還另外有《中庸大學廣義》一卷。後來南宋陳堯道有《大學說》十一卷,南宋真德秀有《大學衍義》四十三卷,謝興甫《中庸大學講義》三卷。這些我們都可以在《宋史.藝文志》禮經類裡邊去看到。

  我們中國的史書裡邊,幫我們保留了非常非常多的寶貴資訊在裡邊。有一些書或許這樣子傳下來不見了,透過這些史書的一個記載,我們知道它曾經存在過。像我自己讀博士的時候,所寫的是我們澎湖古典詩的研究。當時候我們會去翻跟我們澎湖相關的這些史書,就發現到有一些書我們現在是看不到了,就沒有流傳,就是在坊間上不常看到,但是知道它曾經有這個東西。後來有的它可能到別的地方去,那就去找,去尋找它;有的是從古墓裡邊出土的時候,發現真的有這一本書。透過這些史書的記載,我們就比較清楚當時候的一個,其實它包含了很多,它記載了社會的樣貌,文學的、史學的各種建設,然後人口的樣貌,在史書裡邊都可以看到。剛剛跟大家念到的這一段,在《宋史.藝文志》禮經類裡邊,也可以看到這一些書目。

  這邊特別跟大家介紹一下,就是這在下面的備註欄裡邊。有的東西我就沒有把它放上去,會覺得比較雜一點,就把它放在備忘這裡。真德秀這位理學家,他號西山,浦城人,二十二歲中進士,官至戶部尚書,他是南宋裡邊著名的理學家,是朱子學術思想最典型的一個秉承者,所以他的思想是秉承著朱熹所談的,為理學取得了一個正宗,起了一個很大的作用。他所編的《大學衍義》,剛剛我們有念到的這一本書,它是在元、明、清三朝裡邊,元、明、清三朝必讀的書,所以被康熙稱為「力明正學」,裡邊它有治國之道、民生之理,還有廉政文化,為後世所推崇。後來明朝有個叫做丘濬,那個字念作ㄐㄩㄣˋ,丘濬,有特別用藍色的把它標注出來,他另外也作了《大學衍義補》,就是補上去的,增加了治國平天下的內容,受到統治者的重視。

  好,我們繼續再往下看第四條,北宋理學家程頤曾改編《大學》。程頤把《大學》,就是《禮記》裡邊的《大學》,那邊的次序做了一個調整。

  第五條,南宋朱熹受程頤的影響作了《大學章句》,章句這個意思就是對原文的一個解說。朱子自己自云,就是朱熹他自己講:「平生精力,盡在此書」,可見他對於《大學章句》這本書的一個重視,他說平生的精力,平生就放在這本書裡邊。並且把它與《中庸》、《論語》、《孟子》並列為四書,從此四書變成了中國文化重要的一個經典,就從朱熹這邊開始,往後元明清的考試的標準版。當時候科舉考試有科舉考試的標準版,國家會公布以哪一個為標準版,以那個為基準。因為真的歷來對於經典的一個解釋,每個人的體悟不同,然後解釋也不同,所以國家必須要頒定標準版,做為科舉考試的一個底本。

  好,第六點,朱子的《大學章句》本子跟《禮記》的本子,次序是有所不同。古本不分「經」、「傳」,而朱子將它定為「經」一章,「傳」十章;把古本的先後次序也變動了。對此這樣的一個情形,明朝大儒王夫之他就講了這麼的一句話。王夫之就對於朱熹把《大學》次序做了這樣的一個變動,講了這麼樣的一句話,這段話是肯定他的。我把它讀過一遍,他說:「《大學》一書,有鄭氏《禮記》傳本,其次序倒亂,朱子因程子所定」,朱子因程子,就是程頤,所定「而更為此篇。蓋諸經之傳,皆有錯闕」,那字念作ㄑㄩㄝ,跟我們現在所寫的缺乏的缺意思是一樣的,不過寫這個闕看起來比較有學問,錯闕,缺少的缺,這邊這個闕,「而《禮記》為尤甚。」他說《禮記》更是嚴重。「讀者以意逆志而察夫義理之安,以求通聖人之旨,非為鑿也。」這個古音讀音念作ㄗㄨㄛˋ。我們有分,就是有一些音有分語音跟讀音,語音就是屬於比較白話的音,讀音就是在文言文裡邊,在書比較文讀的時候叫讀音,有做這樣的一個區分。就像閩南語也是有這樣子分,像馬好了,我現在想到那個馬字,白馬,跟馬到成功,如果用閩南語讀是完全兩個不同樣的讀法,白馬是比較白話的,叫做白馬,馬的台語叫做馬(ㄅㄟ)。諸位,你們聽得懂嗎?我的台語又有點不太一樣,音調會很重。馬到成功叫做馬到成功,就不叫,我們白馬是白馬,ㄅㄟ是比較白話的讀法,馬到成功就不講馬(ㄅㄟ)到成功,我們念作馬(ㄇㄚˋ)到成功,那個馬我們就這樣子念。這邊這個鑿字,我們比較習慣,我們大家都是念ㄗㄠˊ這個音,它有另外一個讀音念作ㄗㄨㄛˋ,我們待會我記得這邊好像有一個枘鑿這個詞彙,這邊注的音是ㄗㄨㄛˋ的音,是讀音,如果語音的話我們是念作ㄗㄠˊ。「是篇案聖經之文,以審為學之次第,令學者曉然于窮理盡性、守約施博之道,可謂至矣。」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說,他透過這樣子去了解它的意思,然後把它的次第弄出來,讓我們更能夠清楚窮理盡性,知道那一些道理,「守約施博」,能夠守住原先,就是說透過簡約了解,那種簡要而能夠往外推,所以「可謂至矣」。所以想見他對他的一個,王夫之對於朱熹,把他做這樣的《大學章句》,把《大學》的次序做這樣的更動,他覺得是很OK的。

  「愚謂十傳之文,鱗次櫛比」,鱗次櫛比這也是一個成語,鱗次就是指魚鱗,諸位都有看過魚鱗,排得非常整齊,我一直覺得很讚歎大自然的景物,這一朵小花裡邊,或小魚,那個魚鱗都還是排列得很整齊。櫛比,這個櫛是梳子,木梳子。比,這個字念ㄅㄧˋ,是並排的意思,比有並排意思的時候就念作ㄅㄧˋ的音。意思就是說排列得非常好,很整齊,「意得而理順,即令古之為傳者」,就是即使令古之為傳者,「參差互發,不必皆如此,而其命意,則實有然者,得朱子之疏通而連貫之」,因為朱子的疏通而能夠連貫下來。所以可以想見王夫之對於朱熹這樣的一個更動,給他很大的一個肯定。

  像宋朝末年的黎立武《大學發微》,還有清朝的錢大昕《潛研究文集》,還有《大學論》,及胡渭的《大學翼真》卷三,民初的時候的熊十力,他們都是支持朱子的一個說法,就是把它做了這樣的一個更動。

  好,這邊是跟大家介紹到《大學》這本書的大略的一個它的歷程。

  接下來這是進入什麼叫做大學,它的內涵。這邊,何謂「大學」?我們看到第一卷裡邊,《大學》開宗明義裡邊就講道:「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我這邊特別又再括號寫個新,因為有不同樣的一個看法,有的主張是新民,「在止於至善」。

  朱子的一個說法,他說,朱子在《大學章句序》裡邊開頭說:「《大學》之書,古之大學所以教人之法也」。古之大學就是古代的大學,所以教人之法,教人的方法。又云:「人生八歲,則自王公以下,至於庶人子弟,皆入小學」,好,這我們在前面有講到,在八歲的時候,從王公以下,到庶人子弟,皆入小學;「而教之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然後還有「禮、樂、射、御、書、數之文」,好,這是小學,剛剛有提到。

  然後「及其十有五年」,十有五年就是十五歲,十然後又加一個五。我們古代就有乘法了,我們古代就有乘法,在東漢時代古詩有「三五明月滿」,三五是多少?十五,所以三五明月滿。古詩,古詩十九首裡邊有這麼一句,三五明月滿,就是三五十五。二八年華,十六。所以我們古代就有乘法了。好,我們再往下看,十有五年我們常就是會加,十多少,二十有五年就是二十五年。這邊是「十有五年,則自天子之元子、眾子」,元子知道?接掌帝位那個,最大的。好,眾子,然後「以至公卿大夫士」,公卿大夫這是我們古代官階,就是爵位。然後有的是公侯,我們在周朝裡邊有公侯伯子男,下邊的這些叫諸侯國,諸侯國裡邊它下邊就有卿大夫,還有士,卿一個、大夫、士,這樣子。天子的地方也有它自己的卿大夫還有士這樣的一個官位。

  你們知道我們古代其實國家是這樣的,周天子其實,譬如說他是這個地方,然後其他就是分封給那些諸侯。有規定,譬如說三年你必須要來,這些諸侯國要來做些朝貢天子;如果沒有來的,不聽話,會告訴你,你這次怎麼沒聽話?再不聽話的話,像是三次,他就會發兵了,就會叫來一些諸侯,然後去攻打他們那個不聽話的諸侯國。天子在這個叫做京畿,也叫內畿,就一個幾乎的幾,下邊是一個田字,那個字。然後他自己在那個地方也是有自己的卿、士、大夫,就是卿、大夫、還有士,諸侯國也有卿,然後大夫跟士,也都會有分等級上中下之分,卿有上中下,士也有分上中下,就是有它的一個分級,有派給他們需要去做的這一些事情。像卿、大夫這些都是世襲的。所以在讀春秋戰國時代的歷史,會非常的錯亂,因為每個諸侯國就好像各自就是一個國家,這是諸侯國。你會看到誰又世襲接掌那個帝位,這不是帝位,那個不叫帝,就是諸侯國這個王,君王。

  好,我們再往下看到,所以到這個公、卿、大夫還有士,這個適子,適子就是嫡子,正妻所生的兒子,所以有看到那個適子,這個正妻所生的兒子,「與凡民之俊秀」者,就是一般老百姓那些比較俊秀的,皆入大學,「皆入大學,而教之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這邊就講到小學跟大學這樣的一個制度,然後裡邊所學到的,該學到的一些內容。

  好,然後再看到第二點,朱熹在《朱子文集.經筵講義》裡邊講道,他說「大人之學,窮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也」。他講到大學,大人之學要學習的就是這些窮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我們前面大學裡邊有提到那八個德目。

  好,再看到第三點的地方,王夫之說大學是什麼?「學內聖外王之道。」內聖跟外王之道,內聖剛剛有跟諸位講到,就是修身以前的這個地方,都是屬於內聖;外王就是齊家治國平天下,後邊的那個部分。

  這邊特別再引用一下相關的一個內容就是「大人」,什麼叫做大人,大人之學?他覺得大人應該最後還有,這個在我們的《易經》裡邊,就講到一個大人應該要有怎麼樣的修為,應該是要怎樣的一個境界。他說:「夫大人者」,文言文的發語詞,那個夫我們讀作ㄈㄨˊ,「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我後來又把這個補上去,從「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這個部分。你們那裡這樣看得到嗎?這裡,從這邊,「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

  我大概把這句話跟大家解說一下,「夫大人者」,就是大凡傑出的人,這個大人是傑出的人,他的品德應該與天地合其德,品德跟天地之道是相合的;「與日月合其明」,就是他的智慧是要跟日月之明是要相合的,與日月合其明;然後「與四時合其序」,他的行為必須要跟四季的變化也要相合的;「與鬼神合其吉凶」,就是他的成敗要跟鬼神喜惡是相合的,與鬼神合其吉凶。這邊「先天而天弗違」,就是依從先天之道,然後天就弗違,上天就不會違背他了,天也不會違背他,意思就是說你做得很好,不用給你示警什麼東西的。「後天而奉天時」,就是依從後天之道,四時也會為他服務。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天上且不會違背他,「而況於人乎」,何況是人呢!然後「況於鬼神乎」,何況是鬼神呢!意思就是說我們必須就是以天地為一體,這是我們中國一直在講到的天人合一的這樣的一個觀念。

  好,這先天就是天怎麼樣的一個形成也有它的一個規律在那邊。後天之道,天地產生之後也會產生一些規律,像四季的變化的這些規律,我們辦事的這些規律,處事之道的這些規律。所以歸根究柢,到最後你就是要與天地合其德,就是要按照規律辦事情,你不按照規律辦事情,你就是違逆。天地有它的規矩在,你要逆它,它可能就示警。最簡單的其實看到,我們像土石流這個問題好了,或許以前可能比較不會有這樣的一個問題,現在我們一直就是要在山坡地開墾,你說那會不會土石流?大雨一來當然就土石流。就是這樣子的一個,你反其道而行,你自己就會去應到自己該需要去受到的一個果報,這樣的一個情形。所以做任何事情,就是要與天地合其德,然後要按照規矩去辦事情。

  好,我們再進一步來再看一下。這個部分的內容大概就是我們大學的時候中文系所學到的宋明理學,我們一個專有名詞,宋明理學。好,這邊「明明德」,明明德的一個詮釋。好,剛剛跟大家簡要介紹了一下這個「大學之道」,那我們在光這個明明德也是有不同樣的一個看法。諸位請看一下,「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大人之學何以,為什麼是在「明明德」?對,古代人在讀到這一篇的時候,大學之道在明明德,為什麼在明明德?

  王陽明這邊《大學問》,大學問那個問,他說「大學者,昔儒以為大人之學矣。敢問大人之學何以在於明明德乎?」為什麼在明明德?「陽明子曰」,就他自己,「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其視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焉。若夫間形骸而分爾我者」,那個爾是你的意思,爾我。我們有個成語叫爾虞我詐,所以這個爾字是指你的意思。而分你我者,這是什麼?「小人」。所以這邊有看到大人,在王陽明裡邊看到這個大人跟小人的一個區別在哪裡。「大人之能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大家看到這一句了嗎?好,他認為說大人之能以天地萬物為一體,非意之也,不是意之也,他是心之仁本若是,心的本性就是這樣子的。好,「其與天地萬物而為一也」,它跟天地萬物是為一的,不是從外求的,它是本自於內心,就是我們人人具有的。

  這邊就是在告訴我們,大學它是一個天人合一之學。想要學大人之道,那就先要「明明德」。所以我們現在要弄清楚,那何謂「明明德」?何謂「明德」?有明明德,然後一個明德,這句話的一個解釋,我們看到第二點的地方。第一個「明」字皆以為是,就是大家對這個詞彙的一個理解,是沒有什麼樣的歧誤,就是第一個明明德的第一個「明」是做動詞用。第二個「明」字是形容詞,形容下邊的這個「德」字,而與合成一詞為「明德」。就是「明明德」的第一個「明」是當動詞,然後第二個「明」字是當形容詞,修飾那個「德」,德是名詞,「明德」。

  我們再看到下邊第三個,漢儒裡邊鄭康成鄭玄,他解釋「明德」叫做什麼?「至德」。第一個明把它當動詞,就是把它弄亮的意思,明是亮的意思,當動詞就是有把它發揚光大,讓它明亮這樣的一個意思。重要是明德的內容是什麼?在鄭康成裡邊他講到「明德」是「至德」。那什麼又叫做「至德」,大家知道嗎?什麼叫「至德」?所以因為他們的語言都比較精簡一點,所以後邊的這些儒者都有進一步的一個詮釋。明明德為「顯明其至德」。好,明明德,如果鄭康成解釋明德為至德的話,那明明德就是顯明,第一個明當動詞,顯明其至德。但是至德是什麼?鄭康成沒有進一步說。接下來唐代孔穎達的注疏裡邊他就講道:「在明明德者,言大學之道在於章(彰)明己之光明之德,謂身有明德而更章顯之。此其一也。」他就講到,進一步孔穎達的解釋就是說:好,這個明明德這是大學之道,就是在什麼?就在彰明,這個彰明就是那個明,第一個明當動詞的解釋,彰明什麼?自己,己之光明之德。那什麼又是叫做光明之德?這很像還是沒講到。這個的解釋我們很清楚看到,孔穎達他沿用了鄭玄的意思,然後以明德就是光明之德,那就是至德了,就是這樣。但是德是什麼,他是也沒有特別再講。

  好,我們再繼續再往下看,會漸漸比較具體一些,那這時候朱熹就註解了「明明德」,他說:「明,明之也」。第一個明,所以第一個明大概大家都沒有太大的爭議,明就是當動詞,就是把它彰顯開來。現在大家理解比較不一樣,就是那明德到底是什麼?他就講道,「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虛靈不昧」。諸位有看到,他講到明德者,明德這個東西是什麼?人之所得乎天而虛靈不昧,昧是暗的意思,不昧就是不暗,虛靈不昧,「以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也」,它具備眾理而且能夠應萬事。好,這個明德是這樣,但為什麼?這麼一講,很像大家都,這個是本乎自己,本來就有的虛靈不昧的,具備眾理而且能夠應萬物的,但是為什麼常常會社會上很多很多奇怪的事情發生?他說「但為氣稟所拘,物欲所蔽,則有時而昏。然其本體之明,則有未嘗息者」。他講到為什麼會有一些,就是會有一些狀況不是這樣的一個顯現?就是因為稟氣所拘,然後被物欲所蒙蔽,然後所以有時候就會很昏昧。但是它的本體是明的,未嘗息,從來不會停止的。「故學者當因其所發而遂明之,以復其初也。」意思就是說,學者應當因其所發而讓他,就是去找回,把那個明顯現出來,以復其初,初就是本有的那個東西。這是朱熹在對「明明德」的一個進一步的解釋,顯然已經比前面的又多具體了一些。

  接下來我們再看一下王陽明的,這邊有一個字要請大家做一下修正,就是紅色的那個字的,怵惕,第二個那個惕,我之後看到那個原稿很像多了一橫,那個易的音是ㄧˋ,下邊的易,如果是太陽的ㄤ的音,才會有那個一橫出來,下邊太陽的陽是一個日,然後有一橫的。這個地方,你們的原稿上面很像有多一橫的樣子,這邊糾正一下,就是一個豎心旁,然後再一個容易的易。原來原稿給你們是一個豎心旁再一個昜,那個字就念作ㄧㄤˊ。

  王陽明就對「明明德」又做進一步的,這個大人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個德行,應該是怎樣子的。好,我們再往下看一下,王陽明在《大學問》裡邊講道:「大人之能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剛剛前面有講到是本來就有的,不是說特別還去找,去怎麼樣。「其與天地萬物而為一也,豈惟大人,雖小人之心亦莫不然。」他的意思就是說,能夠跟天地萬物合為一體的,哪只是只有大人有,其實小人之心也是有的。所以你現在這邊就看到,大人跟小人是兩個對稱的,又跟前面我們講到的,就是大學跟小子那個意思就又不一樣了。這邊的大人是指能夠跟天地萬物合為一體的,能夠做到這樣的人叫做大人,不能做到這樣就叫小人;但是在大人跟小人裡邊,其實他們的內心,那個是一樣的,那個心之仁本若是,就是都有的。

  我們再往下看,所以他講到雖小人之心亦莫不然,「彼顧自小之耳。是故見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惻隱之心焉」,這邊特別把「怵惕」那個詞做了一個解釋,怵惕這兩個字讀音念作ㄔㄨˋㄊㄧˋ,驚恐的意思,驚恐,有括號的地方。「惻隱」就是看到別人遭遇不幸而心生不忍或同情他,這樣的一個意思。下面他就舉了一些很實際的例子,他就說,因為這一種情形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我們也會碰到。他說看到一個孺子之入井,就是一個小孩子,孺子,小孩子,要掉到井裡邊去了,你就會馬上嚇一跳,然後就心生不忍,有惻隱之心,可能你接下來就趕快,很自然的,也不假思索的就手趕快伸出去把他拉起來,這樣子,當下就是一個很純的那種本性在裡面。這時候他說「是其仁之與孺子而為一體也」,前面他所講到的心之仁本若是,那個仁跟孺子是合為一體的,這時候你跟他是一體的。所以我們從這邊的例子,我們就會更能夠去體會到什麼叫做天人合一,當你做這樣,也不假任何的思索,就會直接做這樣的一個舉動出來的,這樣當下你就是跟那個孩子是一體的,所以他講「孺子猶同類者也」。

  第二個例子他講到什麼?「見鳥獸之哀鳴觳觫」,這個「觳觫」的意思就是恐懼發抖,因為很恐懼然後發抖,就是看到鳥獸之哀鳴,在那邊哀鳴,然後在那邊顫抖,「而必有不忍之心焉,是其仁之與鳥獸而為一體也」,這是人跟鳥獸當下你是跟牠合為一體的。我曾經就看過那個烏龜掉眼淚,小時候海邊突然來了一隻大烏龜,有人把牠抓起來,好大一隻,然後把牠翻過來,我就看牠眼淚一直流。然後就覺得怎麼把牠翻成這樣,好可憐!就很想把牠翻回去,把牠送回大海去。

  好,再下來,「鳥獸猶有知覺者也」,鳥獸也是有知覺也。鳥獸真的也就是這樣,別說牠沒知覺,真的,這些動物們,牠的知覺比植物又更敏銳了。像我們以前家裡邊養了一隻狗,我們家的老大常常會騎在牠的背上,後來這隻狗因為我大姐的小孩很喜歡,後來就讓他們養,每次我們老大到了他們家的時候,那隻狗的動作非常的傳神,牠看到他就撇過去不看他;然後小的過去,牠就會跑去跟他搖搖尾巴。所以牠會記得,記得你曾經是很欺負我。每次一放學回來的時候,因為那是滿大型的狗,所以他就跨在牠的背上。然後後來你看送人了之後牠還記得他,每次下去看牠的時候,牠就甩頭,然後就不見他,那個眼神真的是看著實在是很奇特很奇特。那隻狗是很有靈性,後來過世之後還有燒出舍利子,火葬場的講到也很少見到,很特別很特別。我們去找牠的時候,車子在老遠的時候,我姐就跟我們講,妳們車子還在外邊,那隻狗已經在裡面躍動了,牠知道妳們過來了,所以牠很遠的地方就聽到車聲,牠可以辨識那個車聲,還知道那車聲是我們的。因為我姐知道別人的車聲就毫無舉動,還是趴在那邊,我們去的時候,牠就已經起來在動來動去了,很妙很妙。所以你看,萬物是跟我們知覺是一樣的,知覺,草木也是一樣。

  我就記得有次我就看到有一則故事,我忘記在哪,清朝還是什麼時代,有一個孩子在家裡邊玩,然後他們家種了一棵榆樹,他就去拔了一片葉子下來。然後後來那個榆樹跟它的主人大概有點通靈,就跟他講,你那個小孩剛剛沒有用功,他拔了我一片葉子。所以那個主人就後來跟他兒子講,榆樹剛剛說你剛剛沒有用功,還拔了它一片葉子。他嚇一大跳。所以你看真的萬物皆有情。

  時間到了,我們就這節課跟大家一起學習到這邊。謝謝大家。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21年1月26日11:04:21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63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