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学根之根——续小儿语 |第8集| 开吉法师讲解

《圣学根之根·续小儿语》   第八集   开吉法师讲解   2020年1月9日   来源:台南极乐寺

play-sharp-fill

play-sharp-fill

视频下载MP3下载

尊敬的各位老师、尊敬的各位同学们,大家好!

请掀开《圣学根之根》第一册,《续小儿语》六言,我们从第十二页第四行开始看起。

【世人三不过意。王法天理人情。这个全然不顾。此身到处难容。】

昨天我们学习到这句课文,在这句课文当中,谈到了人生在世的三项准则,如果违背了这三条准则,我们的良心就过不去,而且在这个社会当中也很难立足。这是哪三项?就是王法、天理跟人情。

今天我们来看一下,张清泉教授在这张图表当中,对于情理法的一个解释。首先在最上端的是理,理包括两个方面,有因果循环之理和自然变化的宇宙之间的规律。我们顺时针往下看,第二个是情,这个情就包括人伦五常、私欲七情。这个伦常昨天我们在《孟子》的经文里面,就有看到这个伦常的内容。再顺时针往下看是法,这个法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这是指国家的法令规章制度。所以我们在这个图表当中可以看到,这个情理法它是一体不二的关系,是一而三、三而一。我们在处理任何事情,应对任何生活当中遇到的这些要处理的问题的时候,都要从情理法这三个方面来考量。

关于这个情理法,其实也就是孔孟学说当中所谈到的仁义忠恕,特别是这个义字。

师父上人对于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有一个概括性的阐释,孔孟学说它最核心的精神是什么?就是仁义忠恕,而大乘佛法的核心理念则是真诚慈悲。仁、义、忠、恕,我们看到孔老夫子他一生是讲求仁,仁爱之心,所谓“孔曰成仁”,而孟夫子他教学教化的一个重点则是义这个字,所以“孟曰取义”。我们之前学过文天祥的故事,你看文天祥他从容就义,为了国家民族的大义,他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最后人们在文天祥的衣带当中发现了他写的最后一句话,绝笔的诗,就是“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所以仁跟义,这就是孔老夫子和孟夫子教化的重点。

我们在《论语》当中看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所以可以用仁义忠恕来概括孔孟学说的思想。可以说用仁义忠恕这个原则,是可以解决我们人生在世在生活当中所面临的林林总总的问题,是可以用这四个字来解决问题的。我们看这个仁是什么意思?仁者爱人。所以我们看《弟子规》当中说:“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我们如果不知道自爱,就不知道爱人,又怎么能够谈到去爱天下国家,这宇宙间的一切万事万物?这种爱其实它是出自于我们的天性的,所谓是“人之初,性本善”。日后我们会学习到《三字经》,就看到开篇的第一句话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所以人性本来是纯净纯善的,换句话来说,这种仁爱之心就是我们内心本具的性德、本具的本善,所以我们真正知道自爱就会爱人。

这个爱人要从什么地方开始做起?我们之前在讲到雪公老人阐释五伦关系的时候,我们就看到,五伦当中有两个是天然的伦理关系,就是父子和兄弟,夫妻这个算是一半,就是它本来不是生来就有的天伦,但是有了孩子之后就算是天伦了。所以我们爱人是从哪里开始做起?这个爱的原点,首先是从爱父母、爱妻子儿女、爱兄弟姐妹,再慢慢的扩大,到最后就是《弟子规》当中所说的“凡是人,皆须爱”。当然,这是儒家的教诲,在佛法当中说得就更广大了,不但对于人要爱,我们也要爱护树木花草、山河大地,甚至是整个宇宙,这个心量就完全不同了。

譬如说像最近我们看到在澳洲这个火灾非常的严重,特别是有很多的小动物都受到了非常严重的伤害。人们最喜爱的树袋熊、小袋鼠这些小动物,在森林的火灾当中,牠们的伤亡是非常惨重的。所以有许多澳洲人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有爱心的人们,纷纷发起来保护这些动物的行动。甚至于我们有看到一个年轻的猎人,本来他是每天在森林里打猎的,但是他看到这么多的无尾熊被大火烧死,他心里这种爱心,仁爱之心就生发出来,所以他就冒着生命危险冲到森林里面,去把七八只的无尾熊从树上把牠抱下来,并且给牠喂水、喂食物,来照顾这些小动物。所以我们看这个爱,从对父母、对家人的亲爱,就可以扩展到去爱护一切众生,不但爱人,连树木花草、小动物我们也都要有真正的爱心。

所以我们看到儒释道的圣贤教育,其实就是一种爱的教育,世界上各个宗教也是以爱为核心的圣哲人的教育。我们知道我们对人有一个真诚的爱心,我们就不会去做一些自私自利的事情、损人利己的事情,这个爱心就完全丧失了。所以夫子之道真正是损己利人,这是真正的爱心,所以才能够使得社会祥和、天下太平,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当然也就不存在了。我们说这个是仁。

义是什么?这个义就是我们这里所谈到的王法、天理、人情,也就是情、理、法。义的意思是什么?所谓义者宜也,这个义是讲理的。我们生活当中所有的起心动念和言语造作,如果都能够符合我们这句经文所说的,顾及到王法、天理、人情,也就是情理法这各个方面都能够顾及到,这个就是义。所以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都是以仁义来治理国家的,而不是单单只考虑到法律的规章制度,而是对于情理法都能够顾及到。所以不像现在的社会,在考虑问题、处理问题的时候,只顾及到法律规章制度,而不顾及人情,也不顾及所谓的天理,当然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就没有办法把它做到尽善尽美,甚至于有很多人天天想着如何去钻这些法律的漏洞,它终究是会有一定的弊病跟流弊产生的。

但是,譬如说在社会上造作恶业,逃脱得了法律的制裁,可是这个因果报应是逃脱不了的,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欠命的要还命,欠钱的要还钱。所以任何事情都要看到情理法这三个方面,你看他现在好像逃脱了法律的制裁,可是因果的报应是绝对逃脱不了的。所以我们中国人讲求任何事情都顾到情理法这三个方面,一切都要合情、合理、合法,面面都顾及到,这个就是义。

所以我们看到师父上人总结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的核心的精神,用了这八个字来概括,确实是非常贴切的。孔孟学说是“仁义忠恕”,我们刚刚谈到这个仁义,仁当中就包含着真诚的爱心,而这个义则是我们这个课文当中所谈到的情理法这三个方面,要做到合情、合理、合法就是义。这是孔孟学说是以仁义忠恕来做为它的核心思想。所以忠恕,“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而大乘佛法则是“真诚慈悲”,换句话说,也是以真诚的爱心来做为佛陀教育的一个核心思想。所以从这个方面我们就可以看到,大乘佛法的核心思想和各个宗教的教义是相通的,都是以爱为核心。有了这个共同点,当然各个宗教之间就能够真正的包容、真正的和睦相处。

我们接着看下一句的课文:

【责人丝发皆非。辨己分毫都是。盗跖千古元凶。盗跖何曾觉自。】

‘责人丝发皆非’,“丝发”就是一分一毫,这是比喻非常的微细、非常的细微。就是我们在责备别人的时候,所谓吹毛求疵,所有的细节一点都不放过,看得非常的清楚。可是反过来,“辨己”,这个“辨”就是争辩的意思。当为自己争辩的时候,譬如说我们做错了什么事情,但是不肯去承认自己的错误,还要强词夺理的来辩驳,所以‘辨己分毫都是’,觉得自己做的事情什么都是对的。包括有很多父母,孩子德行、品格、行为已经有了很大的缺失、很大的问题了,可是很多父母因为对儿女太过溺爱,包括祖父母太过疼爱孙子,往往也看不到自己孩子、孙子身上的问题,所以不能够及时的给予纠正,这个也都是属于“辨己分毫都是”。

‘盗跖千古元凶’,“元凶”就是指的为首作乱的人。你看盗跖是千古以来公认的一个盗贼,盗贼的头领。‘盗跖何曾觉自”,“觉自”就是自己有所省察、醒悟、察觉的意思。盗跖他是春秋时候的人,姓展,名跖。在传说当中他是一个非常有名的盗贼,是盗贼的头目,同时他也是鲁国,我们非常熟悉的柳下惠,盗跖是他的弟弟。你看虽然是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他的哥哥柳下惠是非常贤德的人,可是弟弟却变成了盗贼的头目。他曾经率领九千位盗匪,这个人数很多,孔子教化学生才三千弟子,你看他这个盗匪集团的成员就有九千人。当时他们在天下横行霸道,无恶不作,是个非常有名的恶人。可是虽然他这么穷凶极恶,但是他何尝醒悟自身的过失?别人都看出来他是个恶人,但是他自己却毫不察觉。

所以这句课文意思是告诉我们,“责人丝发皆非”,就是当我们在责备别人的时候,就是别人的缺点我们总是看得非常分明、非常清楚,所以责备别人的时候,连一点点的细微之处都不放过,都觉得别人是错的。所以我们说各自责天清地宁,各相责是天翻地覆。如果什么事情我们都只是责怪别人,而不去反求诸己,不从自己的身上去找原因的话,这个问题是永远没有办法解决的。只有各自认识自己的过失,承认自己的错误,而不要一味的去指责别人,这个问题才能够解决。所以这里说“辨己分毫都是”,这是人之常情,当自己做错事情,受到别人指责,我们自己在替自己辩护的时候,觉得自己一分一毫都是对的。下面就是举出了这个例子,说盗跖是千古以来公认的盗贼的首领,但是他何尝醒悟过自身的不是?

我们在前面有学过一幅墨宝,师父上人一幅墨宝上面连续讲了两次,我们说圣贤人和普通人有什么不同?其实也没有很大的不同,而只是圣贤人他勤于讲学、勇于改过。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承认自己的过失,勇于去改正自己身上的这些毛病习气。能够这样做,而且勤于讲学,每天都涵泳薰陶圣贤的学问,这个就是圣贤人,就是君子跟小人的不同了。

所以这个地方也是提醒我们,首先任何事情我们都要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不能够什么事情都把过错推给别人;再来就是当自己有过错的时候,要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过失,并且勇于改正自己的过失。

我们接着看下面的这句课文:

【柳巷风流地狱。花奴胭粉刀山。丧了身家行止。落人眼下相看。】

这个课文我们先来看‘柳巷风流地狱’,这一句一直到下面的这段课文,都是讲的不邪淫、不淫欲的这个问题。“柳巷”这是妓院聚集的地方,譬如说我们现代社会一般都称为红灯区,像这样的地方是“风流地狱”,风流是指一个人他很放荡,他不守礼法,这是从男子的角度来讲的。所以这些花街柳巷是风流男子的地狱。‘花奴胭粉刀山’,“花奴”是跟柳巷相对应的,指的是花街。所以一般说花街柳巷,常常并称。“胭粉”是脂粉,就是一般妇女擦的脂粉,在这里是借指妇女的意思。“刀山”就是指非常危险的地方。

‘丧了身家行止’,下面就是说沉迷于花街柳巷的这些人会有什么样的下场。首先,“丧”是败坏的意思。“身家”是指的自己本身以及他的家庭。所以我们看一个人他德行败坏,并不是只是他个人的问题而已,整个家庭会受到影响,夫妻不和谐,祖先也会因此而蒙羞。所以我们在家庭里面是一个生命的共同体,而这个家庭本身它又是社会组成的成分,它是像社会的细胞一样。所以我们不要觉得我们个人的行为、品德有了什么偏差,只是会影响到我们自己一个人,其实并不是如此的,它伤害到我们的家庭,更深远的影响,这个家庭就像细胞有了毛病的时候,有了病毒,或者是得了癌症,整个社会都会因为这个家庭的不稳定而受到影响。所以“丧了身家行止”,这个“行止”包括言行举止。

‘落人眼下相看’,这个“落”就是得的意思。得到什么?“眼下相看”,这是被人家瞧不起。我们看我们在社会上都希望能够活得有尊严、有面子,可是如果一个年轻人从小他的行为不检点,对于财色名食睡这个方面,他不能够有所节制,最后的结果就是自己身败名裂,这倒不要紧,让父母也蒙羞、祖先也蒙羞。你看被人瞧不起,怎么可能只是谈到一个人?人家说这个孩子学坏了,天天都不务正业,一定会问说:“这是谁家的孩子?是哪个父母教出来的?”那你看做为父母来说,就更加羞愧了,就更难以在社会上立足了。这是说到它的危害。

所以这句课文这是谈到“柳巷风流地狱”,就是指柳巷是风流男子的地狱,而“花奴胭粉刀山”,所谓的花街是胭粉女子的刀山。“丧了身家行止”,这会败坏自身和家庭的言行举止,而且落得被大家瞧不起这样的一个后果。

像开头所谈到的花街柳巷是风流男子的地狱,其实我们只要看一看《诸经佛说地狱集要》当中所会集的,像《正法念处经》等等的这些佛教的经典所谈到的地狱景象,大家就会深以为戒了。有一位老师他把《诸经佛说地狱集要》的经文都把它画出来,我们在这个地狱的景象当中就有看到许多令人触目惊心的画面。有的男子他还已经下到地狱当中去了,但是因为他生前的这种贪淫好色的习气使然,所以他在地狱里面还会看到很多美女在他的跟前,他一看到美女就想办法要扑上去、要迎上去,可是在他面前瞬间显现出来的都是刀山、油锅这些地狱的景象,以及熊熊的烈火。所以那种场面是惨不忍睹,确确实实让我们看到了,几乎是真实的地狱的景象。他的业因有很多,都是因为贪财、贪色这个原因所感召的。

所以我们在《太上感应篇》里面就看到这句课文:“见他色美,起心私之。”所以戒杀、戒色,这也是太上老君教化众生的两个非常重要的重点。《太上感应篇》的这句课文,其实在我们现代的社会当中,确实这种贪财好色的现象已经到了泛滥的程度。为什么?因为古时候非常重视孩子的品德方面的教育,所以从孩子他在家庭里面受到父母身教的影响,就已经在他品格的方方面面有所规范跟节制。到了私塾接受教育,到了学校接受老师的教导,古时候的社会也非常重视防微杜渐的这样的一种对于男女同学之间的防范,就是所谓“男女五岁不同席”。这是在《礼记》当中所说的。你看在古时候,这个孩子五岁的时候,男孩跟女孩他坐的位子就要分开了,不能够坐在一起,这是防微杜渐。因为古人他深深的懂得,所谓“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的道理,所以从孩子小的时候,就给他正确的指导跟教育,让他能够防微杜渐,能够在一生当中不会因为这个问题而造成自己身败名裂的后果。这是古时候的父母跟老师对儿女的教育,对学生的教导都非常的负责任。

可是现代社会,因为人们已经不是非常重视这种伦理道德的教育,所以这种现象,贪财好色的这种现象,在媒体的宣导当中并没有把它杜绝,而反过来是大力的去提倡。所以这个年轻的孩子在电视、电脑里面,常常都可以接触到一些杀盗淫妄的资讯,甚至于想要避都避不开。所以很多年轻的孩子,才十几二十岁,就已经在财色这个方面做出了不应该要做的事情。所以现代社会确实是不像古时候父母、老师对孩子、对学生管教得那么严,那么引申出来的新的社会问题是非常严重的。

在《感应篇汇编》当中有引述了佛经当中谈到的,如果能够做到不邪淫、不淫欲,能够得到什么样好的果报,这里就讲得很清楚。这是佛教导我们,人生活在这个世间,“不犯他人妇女”,就是只是正当的夫妻关系,而没有这种邪淫的行为;“心不念邪僻”,心念念都是正知正见,而没有邪知邪见,都是正大光明的,没有这些杀盗淫妄的念头,他会有什么样好的果报?首先是可以保住自己的财富。这一点非常重要,你看现代人都很追求金钱、追求财富,偏偏有许多好色的人,即使他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得到了很好的工作,照理说应该会有很高的收入,但是往往就是因为邪淫的关系导致自己的财富都失散了,没有办法保住自己的财富。

第二个好处是“守本分,守规矩,不怕县官”。我们做一个本本分分的人,不去侵犯别人的妇女,自然官府,这是古时候说的官府,就不会来找麻烦,我们现代社会讲的,警察局、公安部门就不会找上门来。所以我们看到有很多官员,年纪轻轻的当上很高的位置,为什么他最后会身败名裂?往往都跟这个财、跟这个色是有关系的。所以闹到最后,公安部门、司法部门就开始要查处他的这些过失。这是第二。

第三是“心行正大光明,不畏于人”。譬如说我们看到一个人他如果不邪淫、不淫欲的话,他的心地正大光明,出去外面他就不会感觉得非常的害怕、非常的畏惧和恐惧。我们知道从中医的角度上来讲,如果一个人他邪淫这个方面、淫欲这个方面犯得比较重的话,对于肾气的伤害会比较大。当一个人他肾气亏虚的时候,也就是说他本身自身身体的能量就不足,所以他经常就会有一种恐惧害怕的这种心态。

第四是“命终生天,天女作妇”。我们曾经看过一个佛经的故事,是讲佛的弟弟难陀他的故事。因为难陀他有一个习气就是淫欲心很重,他非常疼爱自己的太太,自己的妻子,甚至亲自都帮他的太太化妆,化这些胭脂。有一天他跟太太正在化妆的时候,佛陀就来到他的家里,在这里托钵,也是要度化他的弟弟。后来难陀因为佛陀善巧方便的教化,结果当时就出家了。出家他还是非常思念他的夫人,所以佛陀就带他到天上去看天上的宫殿、天人,还有天女。结果他在天上就看到一座宫殿,有很多美丽的天女在上面。只是这个宫殿里面没有天子,他就觉得很奇怪。后来一问之下才知道,这个天上的宫殿,就是因为他出家的功德福报太大了,天宫已经事先在天上盖好了,这些天女就是难陀将来他生天的时候,这些天女都是他的下属,都是属于他的夫人。当然这个故事是很长的,佛陀就是一直用善巧方便来帮助他的弟弟把自己这种淫欲的习气慢慢的降伏。当时他就是看到天上的天女这么漂亮,才发现说他每天都心心念念思念的这个太太原来长得这么丑,跟天女相比那真是没有办法相比。所以如果能够持守不邪淫、不淫欲,他得到的福报命中生到天上,天女都长得非常的端正、非常的庄严,这是天女作妇。

第五,“从天上下生人间,多端正妇”。有的人就羡慕说,为什么有的人他能够娶到才貌双全、德艺双馨的这样的太太,长得这么漂亮、长得这么端正,其实这个都是要跟他过去的修因是有关系的。

前三种是现世的花报,后面的两种是后世的果报。

可是人要是在这个世间犯“淫泆”,邪淫,去“犯他人妇女”,这个就不是正当的夫妻关系,是一种邪淫的行为,会得到什么样不好的恶报?首先就是“家室不和,数亡钱财”。我们看邪淫、淫欲跟钱财、跟家庭夫妻的关系是直接相关的。

你看很多人本来是青年才俊,为什么年纪轻轻最后会败家亡身,不但散了钱财,而且夫妻不和、妻离子散,其实都是和邪淫、淫欲有关。所谓是家和万事兴,家要是不和的话,你说要守住自己的财产,要守住自己所想要的这一切,这是很难得做到的。所以在现代社会我们看到离婚率非常的高,这个问题对于社会是造成非常大的伤害的。首先就是孩子没有办法在父母亲正常的关爱当中成长,所以对他内心会造成很大的伤害。再来,这种邪淫的风气泛滥,导致许多家庭夫妻不和,自然辛辛苦苦所经营的产业、所赚得的钱财跟财产也会流失。所以这个恶报是非常明显。

第二是“畏县官”。因为很多邪淫的行为,这个是违背了国家的法令规章制度的,所以往往就因为邪淫,导致最后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记得我们曾经见过一个家庭,本来这个家庭是非常的幸福美满的,孩子也非常的乖巧、非常的孝顺,但是后来她的先生因为迷恋上了一个当红的女明星,所以太太天天都闹着要离婚、天天闹着要自杀。到最后就是因为先生他没有办法割舍这种邪淫的不正当的行为,无法割舍这个感情,所以后来家庭破碎,他的太太最后就自杀身亡。她的先生后来当然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而他迷恋的这个女明星后来也是受到社会舆论的攻击,这个造成的后果都是非常严重的。

第三是“自欺欺人,身心不安”。所做的事情因为都是不能够见人的事,所以每天都生活在恐惧当中、生活在自责当中,对不起自己的良心,当然就没有办法身心安稳。

第四,“死入太山地狱,受炮烙之刑,千万亿年才能出离”。我们看到这个地狱,我们看一看江逸子老师画的“地狱变相图”,以及《佛说诸经地狱集要》这个图鉴。我们之前有出一套书,《佛经地狱因果图鉴》,这个是用佛家的经典来画的,江老师“地狱变相图”是用道家的经典所阐述的内容来画的。从这里其实都可以看到,死后堕入地狱,有很多的业因都是起源于邪淫。邪淫就非常的细微,根据他所犯的大小的不同,会进入到不同的刑罚的地狱当中。有的邪淫是属于譬如说是乱伦,这些都是很重的邪淫的罪。有一些是他的淫心、淫念所引起的这些邪淫的行为。还有在战争当中,譬如说我们看到在中日战争当中,很多日本的军队奸淫一些善良的百姓,像这些行为,种类是很多的。佛经里面都讲得非常的详细,他所对应的是什么地狱,真的是惨不忍睹,到地狱去受刑罚,是千万亿年才能出离,这真的是得不偿失。

第五,出地狱之后,并不是出了地狱之后就还可以到人间来享福,而是什么?堕在畜生道当中,“淫佚不避母子,亦无节度”。你看畜生牠不像人,人是属于天地人三才之一,禀受天地的正气,从小还有机缘可以接触到孔孟学说、大乘佛法这些圣贤教育,所以人的社会就有一定的规范、礼节,做什么事情有一些节度。可是畜生道是不同的,你看“淫佚不避母子”,这种乱伦的现象比比皆是,要想从恶道出来是很难的。所以堕在这个道当中,这个果报的凄惨跟痛苦是没有办法用言语来形容的。

所以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一句话,所谓色字头上一把刀。《朱子治家格言》也说:“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我们都希望家庭美满,儿女能够孝顺、能够成材,可是如果有这种邪淫的习气的话,首当其冲会受到影响的就是自己的妻子儿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这个是《朱子治家格言》当中所说的。

这句课文我们就先介绍到这里,日后学习《太上感应篇》跟《文昌帝君阴骘文》,还有《十善业道经》,说到这个方面的主题就非常的多,我们还可以细细的来跟大家分享一下,这个杀盗淫妄酒它会有什么样的不好的果报。总之,这句课文虽然是讲给小朋友听的,也是让他从小就有这样一个正确的观念,希望从小有一个禀受圣贤教化的正气,希望他从小到大都不要去违犯这些杀盗淫妄的不好的行为,这样一生就能够平平安安、安安稳稳的。

下一句课文是说:

【只管你家门户。休说别个女妻。第一伤天害理。好讲闺门是非。】

这一段课文也是跟前面的这段课文是有相关的内容,不过这个只是指的口业。

‘只管你家门户’,这个“门户”是家庭的意思。‘休说别个女妻’,就是说你把自己家先管好,不要一天到晚去说别人家的太太怎么样。这个“女妻”是指的年少之妻,就是这个妻子年纪很轻。‘第一伤天害理’,最为伤天害理的是什么?是‘好讲闺门是非’。“闺门”它本来的意思是说妇女所居住的地方,在这里是借指妇女、借指妻子。“好讲闺门是非”,就是喜欢去谈论别人在感情和婚姻方面的传闻,一般我们说的绯闻,这个是最为伤天害理的行为。所谓是“它若是实,与你何干?”即使它是事实,跟我们也没有关系,我们千万不要去谈论、去传播,去到处造谣生事。“倘若诬枉,甚于杀人。”因为我们看,特别是在古时候,这妇女都非常重视自己的名节,万一你传的这些闺门里面的是是非非,假如讲的是不符合事实的,就把这个妇女一生的名节给败坏了,这个比杀人还要严重。

所以这句课文就是教导我们,我们只要管好自己的家庭,我们自己家庭能够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能够做好五伦的关系,自自然然就是社会大众的好榜样,就是其他家庭的好榜样,我们就把自身做好,而不要去评论别人的是是非非。特别是一些年轻的夫妇,我们要为人家一生的幸福着想。特别是这个女子嫁到夫家,她正是一个家庭夫妇之伦,正是开始要经营,一生当中要把这个家庭真正构建得稳固,她是刚刚结婚的夫妇,正是才开始经营一个家庭。如果我们因为一些捕风捉影、是是非非的事情,把这些事情拿来到处去宣扬,把人家妇女的名节败坏了,把一个家庭本来的幸福跟和乐也都伤害了,这个影响是非常深远的,比杀人还要严重。所以不要去说别人年少之妻如何如何,这样是非常败坏德行的行为。

所以第一伤天害理的事情,就是喜欢说妇女的绯闻。所以在古时候社会里面,对于妇女的名节是非常重视的,特别在这个问题上,就是奉劝天下的读书人,奉劝年轻人不要去做出这样的行为、说出这样的言语。

当然我们在现代社会,民主自由开放的时代,特别是媒体的方面,就非常喜欢炒作这些婚姻方面的问题,特别是不正当的男女关系,或者是说一些名人的婚姻关系,这是媒体非常喜欢炒作的。实际上,这种言论、这种行为是非常伤天害理的,真正明眼人绝对不去传播这些资讯,自己平常也绝对不会去接受这方面的资讯。我们善护好自己的身口意三业,虽然是处在这样的乱世当中,我们的内心依然是保持纯净纯善。

好的,这句课文就学习到这里,我们看下面这句课文:

【人侮不要埋怨。人羞不要数说。人极不要跟寻。人愁不要喜悦。】

课文当中第一句‘人侮不要埋怨’,这个“侮”是什么意思?侮是欺负的意思、轻慢的意思,就是别人欺负我们、轻慢我们。那我们要怎么样?不能够埋怨,这个埋怨就是抱怨。‘人羞不要数说’,这个“羞”就是羞耻,感到羞耻,“不要数说”,数说是责备的意思。就是当人们已经知道过错,有羞耻心,感到羞耻的时候,你就不能够再进一步的去责备他了。‘人极不要跟寻’,“极”跟急切的急是同一个意思,“不要跟寻”,跟寻是跟随追逐,穷逼不舍的意思。‘人愁不要喜悦’,我们前面说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我们从这句课文里面就可以看出,这个儒家圣贤人教人要存仁爱之心,要通达人情事理,能够明了人心,这个都是很深的学问。

所以这句课文是教我们,当我们被人轻慢的时候,内心不要抱怨,只当宽解了;当别人已经感到羞耻的时候,我们就不要进一步再去责备他,就只当回护;而人在急处的时候、在急难的时候,你就不要再穷逼不舍、穷追不舍了,只当是放松;而当别人感到忧虑的时候,我们不要在旁边表现喜悦,只当忧念。所以我们在《论语》当中看到孔老夫子就为我们示现了这样的品德、这样的德行,当别人悲伤的时候,譬如说家里有亲人遭到变故,过世的时候,你看孔子所表现的都是一种非常仁爱、非常体恤别人的这样的一种态度跟行为,所以就处处都要体谅到别人的心境跟感受。人要是不懂人心,就如同刚才说的情理法这三方面,人情这方面,如果我们不能够去体恤别人的心情、别人的感受和别人的处境的话,那我们又如何能够立足在这个社会跟人相处?总是要处处去体恤别人的处境。

这句课文谈到了很多个不同的方面。首先说“人侮不要埋怨,人羞不要数说”,这种人侮不要埋怨,它其实也是体现在一种忍辱的功夫,要有忍耐、忍辱的这种功夫跟气度。所以我们在历史上就看到《新唐书》里面记载,唐朝的时代有一个非常贤德的宰相,叫做娄师德。有一次,娄师德的弟弟被外放到代州担任刺史,当弟弟临走之前,娄师德就跟他弟弟说:“举凡家世如果太过显赫的话,都很容易被人嫉妒,你有什么方法能转祸为安?”你看,我们看到古人这种风范确实令人深思。当周公他的儿子伯禽被分封到鲁国这个地方的时候,周公当时也是谆谆的告诫自己的儿子,一定要谨守住谦虚的德行。娄师德他做为当朝的宰相,当他弟弟要去担任代州刺史的时候,他也是特别跟他的弟弟强调,在社会当中,因为自己的家世很显赫,如何能够转祸为安?他和弟弟的这段对话也是非常发人深省的。

他的弟弟就跟哥哥说:“譬如有人把唾液吐在我的脸上”,就是吐口水,他说:“我自己会把它擦掉,而且我也不会感到生气”。娄师德听了之后就跟他的弟弟说,他说:“为什么人家会把唾液吐在你的脸上?就是因为他对你不高兴了。如果你只是把唾液擦掉,那只会让对方感到更加的生气。更何况这个唾液如果不擦,它自己也会干的。”所以娄师德就教导他的弟弟,他说:“如果真的有人把这个唾液口水吐在你的脸上,你应该笑着接受,而且根本连擦都不要擦。”

我们看娄师德讲的这番话,是教导弟弟要能够忍耐、忍辱,面对别人的攻击、指责,都不能够放在心上,而且甚至于还不能够让对方感到不高兴。我们说宰相肚里能撑船,他能够地位做到这样高,这说明他的德行、他的气度确实不是一般人所能达到的。娄师德他不但是这样说,其实在生活当中他也是这样落实的,面对别人对他无端的误会、指责,甚至攻击的时候,他都能用他宏大的气度,以及他深厚的德行去化解这些问题。

当时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唐朝的官员,叫做狄仁杰。其实最初狄仁杰并没有当到宰相,而是娄师德向当时的皇帝武则天推荐了狄仁杰,因为他觉得这个人很有才干。所以狄仁杰后来做了宰相其实是娄师德推荐他的,但是他自己并不知道。可是很奇怪的是,狄仁杰他不但不清楚这件事情也就罢了,他同时对娄师德总是看不顺眼,老是想尽办法想排挤他。后来武则天就拿出了娄师德推荐狄仁杰的这个奏章给他看,并且说:“你看娄师德都在人前人后夸奖你”。这个时候才感动了狄仁杰,他觉得他的德行真的是太伟大了,自己受到他的推荐,不知道,也更不知道感恩,反而还排挤他,而娄师德都能够包容他,他才体会到自己的德行真的是比不上他。

我们看到在近代贤公老和尚他一生的行持,也跟娄师德一样,非常能够忍辱。在贤公和尚《来佛三圣永思集》当中记载,有一次有电工去寺庙里面收钱的时候,贤公和尚就问他,说:“为什么上个月的电费比较便宜,这个月怎么会多出这么多?”有可能是有人在里面做了手脚。可是这个电工非常不讲理,他也不信因果、不懂佛法,上来就给贤公和尚两个耳光,后来贤公和尚就把这个月的电费交给他了。可是在场的人都看不下去,你看你不要说这是一个老修行人,就是对你们家的老人你也不能这样子对待他。结果贤公和尚就跟他的徒弟说,他说:“算了算了,他打我算是给我挠痒痒了,要是吐沫口水吐到我脸上,就算是给我洗脸了。我们是出家人,要有度量,能够宽容别人,忍者自安。”

所以贤公和尚就是用他这种身教,一生都是学忍辱、学吃亏。你看他修行能够有这个成就,其实也不是偶然的。做人做得成功,你做佛才能做得成功,人成则佛成,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我们不要羡慕说,为什么这些修行人都有这么大的成就,其实都是来自于生活当中点点滴滴的细行。

关于这句课文,后面还有两句说“人极不要跟寻,人愁不要喜悦”,这里就是谈到当人感到羞耻,你就不要再责备他;人在急处,不要穷追不舍。所以我们在这里再跟大家多分享一个楚王绝缨的故事。这个是记载在刘向的《说苑》这里面,正是说明所谓人极不要跟寻,人到急处就不要穷追不舍,所谓得饶人处且饶人,这是一定的道理。这个故事是发生在楚庄王的时期。我们知道春秋战国时期,楚庄王当时他是春秋五霸。但是他为什么能够成就国家的霸业?其实也是跟他能够包容别人的气度是有关系的。

有一次楚庄王他在宫廷当中举办宴会,宴会当然是对于这些文武百官,举办这个宴会来招待他们。到了要天黑的时候,大家又喝酒、吃饭,酒就喝多了,这个时候突然就刮起了一阵风,把蜡烛给吹灭了,当时整个宫廷当中漆黑一片,什么都看不见。就在这个时候,楚庄王他最宠爱的妃子突然就被一个人拉住了她的衣服。这时候他的妃子在慌乱当中就把这个人头上戴着这个帽缨把它拔下来,扯下来了,于是就跑到了楚庄王的面前去告状。因为当时大家都喝得醉醺醺的,也搞不清楚谁是谁,她希望楚庄王可以给她撑腰、给她做主。可是想不到楚庄王却说,他说:“我来请大家喝酒,大家都喝醉了,正好这个时候宫廷中漆黑一片,谁也分不清是谁,总难免会有人在酒醉当中犯下这些过失。如果在这个情况之下我再去严厉的处罚对方的话,这在情理当中也是说不过去的。”所以楚庄王当时就做了一个决定,他说:“我们今天大家在一起吃饭,君臣同欢,大家都很高兴”,他就发布了一个命令,要求在场的所有的人,要将他自己帽子上的帽缨全部都拔下来,来表示这场宴会大家都很尽兴。所以这宫廷当中所有的大臣都把自己的帽子上的帽缨全部拔下来,然后才把宫廷当中的灯火点亮。大家都非常的高兴,也都不知道中间发生了什么事情。

过了三年之后,晋国它侵犯了楚国的边境。结果当楚庄王率兵去出征的时候,他就发现说有一个军官总是奋不顾身的冲在前面,所以最后就把晋朝的军队给打败了。于是楚庄王就感觉很奇怪,他说:“我平常对你也并不是有特别的照顾、关照,为什么你在这个生死关头的时候这样的舍生忘死?”结果这个军官就跟楚庄王说,他说:“三年之前,因为我喝醉了酒,做出了失礼的举动,但是君王您非常宽容,并没有问我的罪,所以这么多年来,我就一直想用自己的生命来报答君王的恩德。”所以这个军官就跟楚庄王说,他就是当年这个帽缨被王妃拔下去的那个人。所以后来也因为楚国跟晋国的这场战役当中楚国取得了胜利,所以后来国家就不断的强盛起来,最终楚庄王就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所以我们看到做为一国之君,他就是有包容别人,能够宽恕别人过错的雅量,所以才能够成就他的霸业。这段历史也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

我们接着看下面这句课文:

【大凡做一件事。就要当一件事。若还苟且粗疏。定不成一件事。】

这个“大凡”是指的大抵、大概的意思。‘大凡做一件事,就要当一件事’,也就是说我们要用非常谨慎、慎重的态度,把这件事情好好的做完,千万不要去敷衍。‘若还苟且粗疏’,这个“苟且”就是敷衍的意思,就是做事情非常的马虎、非常的草率。如果是这样,再加上“粗疏”,粗疏是说一个人他心很粗,做事情一点都不细致。如果是这样的一种态度来做事情,‘定不成一件事’,这个事情就很难做成。

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大抵来说,当我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就要以慎重的态度把它好好的做完、做成,如果没有这种慎重、谨慎、认真负责的态度,而只是敷衍了事,非常马虎草率的就应付一下,而且也不能够很细致的来规划、规范这件事情要怎么做,一步一步的去做一个规划跟安排,就一定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错误,就没有办法将这件事情妥善的、圆满的处理。这是这句课文的意思。

我们记得在最近的这几年当中,师父上人非常赞叹地处南投民间的弘明实验中学。弘明实验中学它的创办人是连淑美老师,她就是雪庐老人的学生,一生当中从事于教育的事业,并且创办了这所弘明实验学校。首先他们是从幼儿园开始办起,并且一直办到小学、初中、高中,是一个非常完整的十六年一贯的教育体制。所以说变成孩子,譬如说他从小二三岁就进入弘明实验学校读幼稚园,他一路上来一直读到高中,在这个环境里面,他每天都是薰陶的四书五经这些传统的经典,幼稚园当然是从《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这些童蒙典籍开始,然后背《论语》,去学习儒家的经典。所以他可以从现代的私塾学校里面一路走来,从幼稚园一直读到高中,就在这个学习过程当中,能够奠定非常深厚的儒家教育的基础。所以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典范。

之前我们曾经有一个摄影组,到弘明学校去采访这个学校的校长、主任、老师,并且去拍摄同学们他们每天的生活。我记得在这个过程当中,张宏儒校长就曾经分享过弘明学校创办的过程当中的这种艰辛、这种辛苦。确确实实,在弘明学校的老师,为了让这些年轻的孩子们能够受到良好的圣贤的教育,他们所付出的是常人无法想像的努力。平常的收入并没有很高,可是工作的那种强度跟辛苦却是比外面的学校来得辛苦。

张校长也曾经谈到过,他的体会就是说,我们从事于任何一个工作,只要你想要用心去做,都会特别的辛苦。这句话听起来虽然是很平淡,可是这个用意却是很深长。我们只是赞叹他成功时候的这样的一个成果,可是很多人却很难体会到在这个过程当中,老师们、校长还有干部们,为了把这个学校点点滴滴的细节做好,这其中要付出的努力是多少!所以张校长也谈到,我们做一件事情,如果只是把它当作工作交代过去,它也就这样过去了,可是如果你要真正把它用心的去做好、经营好,都会特别的辛苦。我们知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个教育那是一个国家民族最为重要的一桩事情。所以特别在这个教育的过程当中,要把这个学生引导好,特别是切关于他的心性跟品德方面的,那都是在生活点滴当中一点一点的去陪伴着孩子的成长,去纠正他的缺失,去鼓励他的善行,这个过程也是非常的不容易的。

所以我们看到孩子在这个学校的环境里面,能够培养得这样好,跟老师点点滴滴的辛勤的耕作、辛勤的教导是离不开的。正是弘明学校的老师的团队,有这样的一个敬业的、认真负责的精神,把每一项工作都做到很到位,所以才能够在这个纷乱的世间当中为我们树立一个这么好的典范。

所以张校长所谈的确实是他的肺腑之言,也正印证了我们这句课文当中所谈到的做一件事就要当一件事,如果是苟且粗疏,这个事情一定是做不成的。我们就要跟这些长辈、这些长者来学习他们做人做事的经验,我们也能够认真的处理好、对待好每一件事情,这样我们立身处世就能够做得非常圆满

下一句课文:

【少年志肆心狂。长者言必偏恼。你到长者之时。一生悔恨不了。】

其实我们单单看这句课文,就会自然而然想起一句话,这句话是什么?就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应该可以用这样的一句话来概括这句课文的内容。‘少年志肆心狂’,这个“志肆”是说他的志气放纵,任意行事。我们知道年轻之人血气方刚,很容易自以为是,听不进去别人的规劝。所以‘长者言必偏恼’,“偏恼”是怨怒的意思,也就是说听到一些长者的规劝、建议,他往往会感到不能够接受,心里会很恼火。不听老人言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就是‘你到长者之时,一生悔恨不了’,这就是吃亏在眼前了。

所以这句课文的意思是说,年轻人气盛狂妄,如果说年轻人从小就能够学会谦虚,一生都会有很多贵人来帮助我们。可是如果从小就年少轻狂,不能够听进去长者对我们的规劝跟建议。我们常常听到一句话说,老人家走过的桥比我们走过的路还多,这是说他的经验丰富;他所吃过的盐比我们吃过的米还多,这是他人生的阅历比我们要深。所以有时候我们做一件事情,可能长者、长辈们看我们这样子做,就会发现你可能会走弯路,或者会做错事。人家有经验,可能就会不厌其烦的来劝你不要这样做,来建议你应该怎样怎样。可是年轻人往往年轻气盛,他不能够接受别人对于他的劝勉,特别是老人对他的一种劝导,他往往觉得这是老人家太过唠叨了,往往都没有耐心去接受。可是小时候不听劝,等到自己长大之后,就要用很多人生的代价,失败的这种代价,来换取当年不听劝的这样的一个结果。所以等到自己有了长者的年龄跟阅历的时候就开始后悔了,为什么我当初就没有听这些长辈的建议?可是人生哪有几个让我们后悔的机会,可能很多错误到我们最终想要反悔的时候,它就已经无法挽回了。

所以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要知道老人是宝,千万不要轻视老人对我们的劝勉和教诲。真正有爱心的老人,总是希望把自己一生的智慧、经验都能够教导给年轻人。如果我们年轻气盛的时候,能够真正的用谦卑的心、谦恭的态度,来听这些老人家对我们的劝诲的话,那么我们的人生就会少走很多很多的弯路。所以说“听了老人言,不会做大难。不听老人言,到老不周全”。又所谓姜还是老的辣。像这些话听起来好像是家常的俚语,但是其实都是经验之谈,就是劝我们年轻人千万不要自以为是,而是要有谦虚的态度、恭敬的心来接受老人对于我们的教诲。

所以《孔子家语》也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有一些对于我们有利益的话,它不一定是那么好听、那么中听的,可是我们千万不要少年轻狂,总是把自己的想法摆在前面,而不愿去接受别人的规劝,这样到后来肯定会有许多自己后悔莫及的这些事情发生。所以老人所说的话字字句句都是非常恳切的经验之谈。

我们也曾经听过这样的一个故事,这是讲“阎罗王的信”。有一个人他年纪很大,到地狱去报到去了。阎罗王就责骂他,他说:“你平常怎么造了这么多的罪业?你为什么不多多的行善积德?”结果这老人家就跟阎罗王说:“您为什么不早点写信来通知我一下,让我可以做一点准备?”阎罗王就跟他说,他说:“我早就给你写信了”,他说:“你看当你头发渐渐白的时候,这是我给你写的第一封信;而当你的牙齿渐渐动摇、摇动的时候,这就是我给你写第二封信的时候;后来你的体力也渐渐衰老了,这是我给你的第三封信;到你眼睛渐渐老花、耳朵慢慢聋的时候,甚至于记忆力开始衰退的时候,这些都是我给你写的信”。结果这个时候,有一个年轻的鬼就跳出来哇哇大哭,他说:“阎王爷,你天天给这个老人写信,你怎么从来不给我写信?这真是太不公平了。”阎王爷就跟他说:“我也给你写了好多封信了。你记不记得你们家附近有一个年轻的人,年纪轻轻就被水给淹死了,还有一个年轻人被火给烧死,被蜜蜂给蜇死,这些都是我给你写的信,只是你没有警觉到。”真的是所谓的“莫到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这是警惕我们要真正的了解生死无常,不要觉得说这些修行的事情、积德行善的事情到我年纪大的时候慢慢再做,我们不能够期许自己这一生到底有多少生命的时光可以这样虚度。所以这也是古来的祖师劝导我们,要年轻的时候就好好的开始修行,开始积德行善。

这句课文就学到这里,我们接着看下面这一句:

【改节莫云旧善。自新休问昔狂。贞妇白头失守。不如老妓从良。】

‘改节莫云旧善’,“改节”是说一个人他改变他的节操,“云”是说的意思,这个时候你就不要说我过去做了多少的好事,而来掩盖自己现在的过错。‘自新休问昔狂’,这个“自新”就是改过自新、重新做人的意思,“问”就是问他。就是当一个人他已经改过自新的时候,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这时候你就不要再去揭他旧有的伤疤,再去谈他过去是多么的狂妄、多么的狂傲。‘贞妇白头失守’,这个“贞妇”就是指的贞洁的妇人,就是譬如说她丈夫去世了,她也不再改嫁,这样的妇人,“白头失守”。其实它这是一个比喻,就是用这个贞妇跟老妓来比喻,这个贞妇是说虽然她年轻的时候守寡,可是到老来却不能守节,这样的人则‘不如老妓从良’,这个“从良”是说一个妓女她脱离原来的生活而嫁人,就不如一个人他最终能够改过自新,脱离原来的生活,去重新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所以这句课文我们顺文来看,是说“改节莫云旧善”,就是自己犯了过错,我们不要用自己过去多么多么好来掩饰和辩说。有一句俚语说:“好汉不提当年勇。”现在已经老了,可能已经走不动路,也挥不动拳头了,却天天都在说自己年轻的时候是多么勇武、多么威武,不要这样子说。所以就是说自己犯了错误,你也不要说我过去怎么怎么好,不要用这种方式来掩盖、辩说,来掩盖自己现在的过失。别人改过自新的时候,我们就不要再去揭他过去的疮疤了,因为我们知道改过自新是难能可贵。特别像刚才说浪子回头金不换,像有些浪子回头他真的是比好人还要善,比好人还要好,所以我们这个时候就要赞叹,要呵护他这种改过迁善的善行,不要再把他过去的恶行再把它揭出来,如果是这样做,再去揭人过去的疮疤,这是不厚道的行为。

下面就是用“贞妇”和“老妓”这样的一个形容,其实我们看他是用这种形容,其实是来形容两种不同的状态。第一种就是当一个人择善不能固执到底,终究还不如那个总是犯错,最终能醒悟自新的人。这是这句课文的意思。

我们在历史上,曾经在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里面看到一个故事,这个在我们中国历史上也流传得很广,这是“周处除三害”的故事,是发生在东晋这个时代。我们知道周处这个人他年轻的时候是好勇斗狠,这里说“凶强侠气”,就是每天他都不务正业,在这个地方为非作歹,所以乡里的老百姓就把他当成了乡中的一大害。除了周处之外,还有水里的蛟龙和山中的白额虎。像这些动物牠也是经常危害百姓,譬如说把百姓的农作物全都伤害了、毁掉了,或者是下山去吃百姓家的牲畜等等的。所以在老百姓的心目当中都觉得,这乡里有了周处和水里的蛟龙,以及山上的白额虎这三害,百姓们的生活都过不安稳,所以把他们做为三害。

可是其实最开始的时候,周处他只知道老百姓很不喜欢龙跟虎,他并不知道自己也是一害,所以他就跑去杀掉了猛虎和蛟龙。当时这个过程也是很辛苦的,特别是他在水里面要去攻击这个蛟龙的时候,因为他在水中,一下子沉到水里,一下子又出来,就这样跟着这个龙一直游了几十里的路,周处经过很长的时间才把这个蛟龙给斩杀了。所以为整个乡里就除掉了老虎的祸患和蛟龙的祸患。可是过了三天三夜,他没回到家乡,乡里的父老乡亲都以为周处已经死了,所以大家都在那里庆祝,说我们这乡里的三个最为危害百姓的人跟两只动物全都已经消失了、已经消灭了。

结果后来等周处回来的时候,才知道说原来他自己也是三害之一,老百姓对于他三天不回来都在那里庆祝,说终于我们可以过上太平的日子跟幸福的生活了。这个时候就激发了他的羞耻之心,所谓知耻近乎勇。所以后来周处他就开始拜师求学,从军报国。结果想不到他后来还当了官,这个官位做到了太守,做到了御史中丞。结果到后来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因为讨伐叛贼,也为国捐躯而死了。

所以我们看周处他一生的行为真的是浪子回头金不换,虽然他年轻的时候在乡里是老百姓们都很厌恶他,都觉得他是危害乡里百姓的三害之一,但是他知过能改,知耻近乎勇,他有羞耻心,当他知道了事实真相之后,从此以后他就改过自新,最后还利用他的这种军事的才能为国家去讨伐叛贼,为国家也做出了贡献。所以他所示现的这样的一个榜样,让我们对照这句课文,“改节莫云旧善,自新休问昔狂”,当他已经改过自新的时候,人们在历史上就不是记着他危害乡里的这个恶名了,而是记着他改过自新之后的这种善心跟善德。

所以我们在许多古书里面、许多经典里面,也看到关于一个人能够改过自新,他是多么的难能可贵,这样的一个说法确实也是令人深思,给予人很多的启发的。譬如说《菜根谭》里面就有谈到,说:“盖世的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譬如说我们确实为国家社会做了很大的贡献,可是如果这个人他非常的骄傲、非常的傲慢,自矜自夸的话,他所做的贡献也就不足为奇了,没有什么好说的了。而“弥天的罪过,当不得一个‘悔’字”。就是我们的罪过再大再深,可是如果一个人他能够勇于改过,知道自己的过错,后悔自己所犯下的这些罪恶,重新开始、重新做人的话,人们就会铭记他知过改过的美德。所以弥天的罪过是当不得一个“悔”字。

同样在《论语》当中也有这样的一句话说:“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关于这句课文我们下节课再详细的跟大家来分享。《论语.子张》里面还有一句话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这是说做为一个君子,我们说人生在世,孰能无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所以君子他也是会犯错的,可是他所犯的过错就像日蚀跟月蚀一样,人人都能够看得见。譬如说他所做的事情,他自己知道做错了,我们佛门里面有所谓的发露忏悔,就是可以把自己所做的恶事、错事让别人知道,向大众来忏悔。君子他“更也,人皆仰之”,当他改正自己的过错的时候,就如同日蚀、月蚀,得以重见光明一样,人人都会非常的敬仰他。

所以在《论语》的这两段经文当中,也都是谈到知过改过的这样的一个内容。因为今天时间已经到了,所以我们下一节课再来继续跟大家分享《论语》的这段经文。谢谢大家。

圣学根之根——续小儿语 |第8集| 开吉法师讲解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20年5月29日10:51:05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62254.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