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学根之根——续小儿语 |第5集| 开吉法师讲解

圣学根之根——续小儿语   第五集  开吉法师讲解   2019年12月30日   来源:台南极乐寺

play-sharp-fill

play-sharp-fill

视频下载MP3下载

尊敬的各位老师、尊敬的各位同学们,大家好。请掀开《圣学根之根》第一册第九页,〈续小儿语〉,我们从第九页的倒数第三行开始看起:

【才说聪明。便有障蔽。不着学识。到底不济。】

‘才说聪明’,这是自认为聪明的意思,自称为聪明。‘便有障蔽’,“障蔽”就是遮蔽。‘不着学识’,“着”,这是显扬跟昭著的意思。‘到底不济’,就是终究不中用、不成功。“才说聪明,便有障蔽”,这就是说,如果我们一旦会觉得自己很聪明,自称为聪明,这样就会有障碍产生。“不着学识,到底不济”,如果我们不能够注重来丰富和充实自己的学养,终究是不会成功的。

在《论语》当中有这样一句话,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君子不重则不威,这个重是什么意思?这个重就是庄重的意思。雪公老人在讲解这句课文的时候,首先是解释这个重,它是庄重。而君子,什么是君子?凡是求学的人都可以称为君子。君子他求学,如果要达到这个道的境界,首先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这就是这里所说的君子不重则不威,身为一个君子,首先他就是要庄重、要稳重。我们知道像雪公老人、像朱镜宙老居士、师父上人这一辈的老人家,从小就有接受过私塾的教育,在我们中国人来说,这是开始新式教育之前,可以说是最后一代的读书人,也有接受过这样的教育。所以这私塾教育的培养,确实造就了一个人他一生的人格跟气质。这种德行确实是从小在家庭里、在私塾里,是由父母跟老师把他教育培养出来的。

我们知道,如果一个人他的外表、他的心里不能够达到这种非常的庄重、非常的稳重这样的一种行持的话,在外面去办事情他就会显得非常的浮躁,无论是小事情还是大事情,他就没有办法把它做到非常圆满。所以我们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如果这个君子他不能够做到庄重跟稳重,这个威是代表他一种外表的威仪。我们内心,我们性情都非常庄重,日常生活中体现在外面,这种外在的威仪就非常的具足了,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仪,这是这句经文的意思。

我们说《续小儿语》的这句课文说到:不着学识,到底不济。这个其实就是说,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一定要注重学习,要丰富和充实我们自己的学养。而关于这个学,夫子在《论语》当中就有这样的劝诲,夫子说:“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由(他的学生)就回答说:“未也。”夫子说:“居!吾语女。”于是夫子就开始教导学生什么叫六言六蔽。首先就是“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第二是“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第三是“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第四是“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第五条是“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最后一条则是“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从这句经文里面,我们就体会到了一个人他好学的这种重要性。我们一条一条的来看,这六言六蔽,雪公老人都为我们讲解得非常的清楚。

首先是“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愚就是愚痴的愚。好,这个好它是一个动词,就是喜欢的意思。仁是什么?仁就是夫子讲的仁,仁爱,我们要具足一种真诚的爱心,这个也是夫子教化的一个核心,我们看夫子的教化,以孝为核心、以仁为核心。如果这个人他非常雅好仁爱,可是他不好学。我们知道仁这是嘉惠对方,就是用这种仁爱之心去利益众生,对于别人是有很大的恩惠、恩德的,有好处的,当然这是一桩好事情。一个喜爱仁爱、向往仁爱的人,当然他不会去作恶。可是如果雅好仁爱而不好学,它就会产生愚这样的一个结果。

雪公老人教我们,我们无论是做的善事还是行的恶事,都要走中道,“中道”在儒家上来说就是“中庸之道”,我们要走在中道当中,要随从中道。孔老夫子他是圣人,他是教导我们在无形当中去改变我们的内心。在历史上我们看到这些善恶忠奸之人,譬如说像善者、忠者,像宋朝的岳飞;而像奸臣、恶人,我们说秦桧这是恶人。就是因为他们偏执在一个善,偏执,或者偏执在一个恶当中,而不能走在中道里面。所以雪公老人说,如果像这样的善恶忠奸之人,他们都能够走在中道上,他们的行持就是相同的。你看这个月亮它有阴晴圆缺,初一、十五这个月亮就不一样。当月亮它在譬如我们说上弦月、下弦月,这样的月亮它都不是走在中道当中。所以圣贤人都教我们,一定要循从中庸之道。

下一句是“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譬如说一个人他很有聪明才智,可是这个人他不好学,他不愿意认真的去学习圣贤的学问,最后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这里说的是荡,荡就是放纵的意思。譬如说在历史上像苏秦跟张仪这样的人,你看他多有聪明才智,他在列国当中他能够去游说,去说服各个诸侯的君主。但是他们虽然是很聪明,可是并没有圣贤学问的这种真才实学,而只是利用自己的聪明去图谋自己本人的私利,这种情况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天下大乱,天下不太平。这是因为他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反而去伤害了众生、伤害了国家。

下一句是“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如果这个人他非常注重诚信,我们说在这个时代,包括在外国也是如此,信这个字大家是看得很重的,如果一个人在社会上没有了信用,很多事情他都走不通。可是对于一个好信的人,他也必须要求学,为什么?当一个人他能够努力向学的时候,他所追求的这种信也好,前面说的仁也好、智也好,它都有一个理智的成分在其中。我们学习圣学之学,一个人他就会变得很理智,所以他做任何事情他不会偏执,他会走在中道当中。所以这个好学对于人的一生太重要了,真正是活到老学到老,学不了。

如果一个人他好信而他不好学,最后结果就是其蔽也贼,这个贼就是害事、坏事的意思。雪公老人举了一个例子,譬如说这个尾生他在蓝桥下面跟人家约好了,要在这个蓝桥下等,可是后来他为了守信,遵守他这个信用,当水淹过了蓝桥下面的河的时候,他就是固守这个信用,但是他没有理智的变通,不能够走在中道上,就为了守这个信用,洪水来了他也不知道躲避,结果就被活活的淹死了。所以说我们持守任何一个美善的德行,都要遵循理智、遵循中道,而不能够偏执。

下面说“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直,我们前面讲过了,益友跟损友都有三种。交朋友的时候,交到有益的朋友,就是友直、友谅、友多闻,这个直首先就是遇到一个正直的朋友。这种正直好不好?它确实是很好,可是这种直也要看说它是不是合乎于中道,是不是一种理智的德行。所以如果不能够走在中道上,我们这种正直反而会做错了事情。譬如说雪公所举出来的“其父攘羊,而子证之”,这就是其蔽也绞,这种行为就不合乎中道了。你看父亲做错了事情,结果他自己的儿子出来作证,证明自己父亲所做的这个错事。虽然你看他是正直吧,可是因为他不好学,不好学也是说他的正直没有守在中道上,最后反而是做错了事情。其蔽也绞,这个绞就是指几条绳子把它绞成一条,绞在一起,这个也是急切的意思,它不符合于中道。

“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你看一个人他好勇,我们知道智仁勇这是三达德,这是非常好的一桩事情,所谓的知耻近乎勇。但是如果这个人他具足勇这种德行,可是他却不好学,则其蔽也乱。它会产生什么样的一种流弊、什么样的一种弊病?就是这个乱。这个乱就是错乱的意思,种种的规矩都错乱。你看他这个人很勇敢,好勇斗狠,可能他做的事情就是非常的错乱,因为他的这种勇猛反而危害了很多的人。这个是好勇的人他也要好学,不然就会有这个乱的,错乱的这种弊病。

而“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刚,我们说一个人他非常刚方正直,非常刚正。可是过刚的人如果他不好学,换句话说,他也是没有走在中道上,做事情也不能用理智来应对它、来对待它,这个弊病是什么?其蔽也狂,它的结果就是他会非常的狂妄。所以孔老夫子说:“吾未见刚者。”这个刚,什么是刚?永久不乱这才是刚。所以是刚者也要好学。

所以雪公老人在这里教导我们,其实在《论语》也好,包括在《常礼举要》也好,雪公都非常的注重我们要学习圣贤人的学问,就是要从经典上去入手,同时也要去学习我们中国的历史,学习历朝历代国家、社会、个人他们这种成败的经验跟教训,这个对于我们一生当中立身处世是有非常深远的影响的。我们见到历史上他所做的事情是好事情,我们见贤思齐,要跟他学习;如果我们看到他所做的事情是恶事,我们就要引以为戒。所以说历史确实是我们的一面镜子,生为一个中国人,首先我们对于我们自己国家的历史就需要去深入的了解跟学习。

我们请看下一句课文:

【威震四海。勇冠三军。只没本事。降伏自心。】

‘四海’,这是因为古人他们相信在中国的四境当中都是有海环绕的,所以用四海来代表全国各地,引申来说,也可以引申为世界各地,‘威震四海’就是说我们的名声传遍了各地。而‘勇冠三军’,“冠”是第一的意思,就是他位居在第一位,像这样的人却往往是没有本事来‘降伏自心’。

所以我们看看这句,字面上的意思就是教导我们,你看一个勇敢的人,他的名声可以传遍世界各地,他的勇猛在整个军队当中也是排在第一的,但是最终他还是没有本事或者能力来降伏自己的妄心跟妄念。也就是说一个人要降伏自己的妄心,这样的一种本领其实是比你在沙场上去能够勇于作战这样的本事还要高深的学问。也是讲说一个人他非常有才能、非常有能力,但是往往他对于他自己的心却无法去降伏。

所以我们在历史上也看到,譬如说我们到法国的时候,可能很多人都有去参观过拿破仑所安葬的地方,就是在荣军院,它是一个金顶。我们看拿破仑他就是一个军事天才,在当年他南征北战的时候,可以说是所向无敌,到各个不同的国家,其他的军队都没有办法跟他抗衡,他的军事方面的天才确实是超过常人的。但是他最后为什么在攻打苏联的时候,攻打俄罗斯这个过程当中却打了败仗?我们看看这个根源,其实也是跟他自己本身无法去降伏他自己狂妄的野心是有关系的。明明知道到了冰天雪地的地方,本身将士们都无法去适应这种严寒的环境,但是为了他个人的这种野心,最后他还是带着部队去出征俄罗斯,最后在那里打了败仗。所以我们说这个心确实是很难降伏的。

我们说这个心,在历史上大家有听说过达摩祖师来到我们中国传法,在中国达摩就是禅宗的初祖。他和二祖,就是他的传法的弟子之间,关于这个心就有一段非常有名的公案。其实我们说到这个心,师父上人也常常教导我们,其实诸佛菩萨在这个世间教化众生,他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跟我们这句课文里面的这个心是有关系的;换句话说,诸佛菩萨他就是来帮助我们回归到自己的自性。我们的自性人人都是本来具足的,我们的自性跟佛菩萨都是相同的,不同的地方只是在于我们迷失了自己的自性,就是迷失了这个心,而只是用妄心在做主,而不能用真心来做主。所以这个心的学问确实是非常深,确实是非常广的。换句话说,帮助众生成佛、成菩萨、成佛作祖,其实也只是回归到自己的自性而已。

在儒家当中说“知止”,这个“止”它的意思就非常的深。我们凡夫往往是不知止,所以自己的真心找不到;而诸佛菩萨这些圣贤人,他们能够知止,止在什么?止在这个性德,也就是止于自己的真心本性,所以这跟我们凡夫是完全不同的。

我们看到在中国禅宗,禅宗的二祖慧可,当他遇到他的老师,也就是达摩祖师的时候。我们知道慧可他之前是一个勇敢善战的将军,他军事的才能也非常的高,所以走到哪里他跟人们、跟敌方在作战的时候,他非常的勇猛,而且一般的人都打不过他。后来慧可开始学佛,到后来出家修行之后,他的心就一直不安,安不下来。这个当然一方面是跟他从前当将军的时候这种杀业有关系,另一方面就是在修行的这个过程当中,他确实没有办法契入他自己的真心本性,没有办法明心见性。这个时候,他就要来寻师访道,寻找高明的老师来指导他,所以他就找到了达摩祖师,就希望祖师能够帮他安心。他说:“我心不安。”换句话来讲,这个心不安,就是说他不知道我的心应该依止在什么地方,应该要安在什么地方,是这个意思。这一段就是禅宗非常有名的公案。这时候达摩祖师就伸出一只手,他说:“你把你的心拿来,我替你安。”

因为我们知道慧可他是至诚恭敬的来求法,真的是断臂求法,是这样恳切的心,所以老师所说的每一字、每一句都触动了他心性当中智慧的光明。这个时候,慧可就在老师的这句话当中回光返照,他开始去找自己的心,可是他心怎么找也找不到,这心在哪里?实在是找不到,就跟《楞严经》当中七处征心一样。所以慧可就回答他老师一句话,他说:“我觅心了不可得。”我找不到我的心在哪里。结果达摩祖师就跟他说:“与汝安心竟。”我已经把你的心安好了。这个时候,慧可在这句话当中就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了。换句话说,老师给他传授的这个佛法、这个心法,他在老师所说的话里面就大彻大悟,真正的就找到了他自己能够安身立命的地方。所以说这个就是知止的意思,跟儒家所说的“止于至善”是相同的,真正明心见性的人才能做到止于至善。

所以我们说,这个心,要降伏自己的心,要真正认识自己的心,这不是一桩容易的事情。这是比去沙场上带兵打仗、建功立业,他可能某方面的这些才能再强的人,他也不一定能够找得到自己的心,他也不一定能够降伏得了自己的心。所以王阳明先生才说过,说破山中之贼易,而破心中之贼反而是很难的。

这句课文我们就学到这里,我们请看下文:

【矮人场笑。下士途说。学者相见。要从心得。】

‘矮人场笑’,这句话跟一个成语有关,也就是矮人看场。矮人看场是什么意思?它的意思是说,就如同矮人看戏一样,你看因为这个矮子他长得太矮了,人家在演戏,他跟着在旁边看,他因为个头不够,所以看不到前面到底在演什么。那怎么办?只好看到站在前面的观众笑,他就只好跟着笑,那他虽然不知道到底在笑什么,他觉得那人家都笑了,肯定这个戏演得很好笑,这个场景是很好笑,所以就跟着他笑。这就是比喻说,一个人他只知道随波逐流附和他人,而自己却没有一定的主见,别人说什么他就说什么,别人做什么他就做什么,这个就是“矮人场笑”的意思。

‘下士途说’,“下士”是指的下等的读书人,“途说”则是道听涂说的意思。也就是说,他是一种没有经过证实,也缺乏根据的这样的话。《论语》当中就有一句经文是这样说的,“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我们来看这句课文,它的意思是什么?这是教导我们,“矮人场笑,下士途说”,就是如同矮人在戏场看戏一样,他看到别人笑他也跟着笑,这样的人,这是比喻一个读书人,他去学习学问的时候,都是学一些道听涂说的这些学问,人家说什么他也就说什么,人云亦云。

但是‘学者相见,要从心得’,这是说一个讲学的人,一个读书人,一个学者,他要有自己的见解,要有自己的器识。也就换句话说,他所学到的这些不能是别人说什么他就说什么,而是他一定要有深入的体悟,切实的去落实、去体验这句话的真实的意义,要有自己真实的体悟跟心得,这样子才是我们求学应该要有的这种态度。

所以《论语》当中教导我们,夫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个“说”,说就是喜悦的意思,也就是我们佛门里面说,他这个学习要有法喜。而这种法喜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并不是说道听涂说一点学问,而是我们学习了这些学问之后,一定要深入的去体悟,要有感悟。

那我们看《论语》当中说:“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雪庐老人在讲解这句课文的时候,特别指出了这当中非常关键的一个含义。也就是说,道听而涂说是说什么?学而时习之又是学什么?就是学的这个道。学的这个道,涂就是指的道途上。就是说志于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所以我们是要求道来求学的。可是如果一个人他在求学求道的过程当中,他是用一种道听涂说的态度,也就是说在路上听了,在道途上听了,在路上听了,在路上我就对人家讲,这边耳朵进来,这边我就跟人家夸夸其谈的去说这些道理,像这种学习的方法,对于真正要学道、求学的人,他是不会跟你学习的。为什么?因为我们知道,圣贤的学问并不是说耳朵进嘴里出这样的一种学问,而是我们听闻之后,需要经过“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需要经过这样的一个过程。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又要用所学的这些道理去教导别人的时候,更需要做到“传不习乎”,就是自己对于这个经文、对于这个内容需要有深入的体悟,并且在准备的过程当中,也要多去准备温习很多遍,才能够来教人。因为我们学的是道,这个道就不能够用道听涂说的这种方式,道听涂说的方式只是一种口耳之学。这里说的口耳之学,就是我们下一句课文会讲到这个口耳之学,就是你耳朵进来嘴巴出去,这样的学问并不是我们真实的学问,而只是一种记问之学。也就是我们的体悟和修证都没有融入在其中,这个道学就不是真实的学问。

夫子又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子”就是男子的尊称,“曰”是说的意思,“学”是觉的意思。所以要学而时习之,“而”它是一个连词。这个“习”,在文字学当中,我们看习这个字,就是小鸟在学飞。譬如说这个母鸟在抚育小鸟的过程当中,要教这个小鸟怎么飞行。这时候,小鸟也不是说一次牠就学会了,牠要不断的去练习。所以时习,就是反覆的、时时刻刻的去练习,牠才能够学得会。所以这个字它的本义是这样的,引申过来就是说,我们学习任何的学问,都要时时刻刻的去练习才能够学得会。这个学又作“效”,要效法才能够觉悟。

所以孔老夫子他在教导学生的时候,是非常有智慧的,他善于去启发,就是说把他学生的这种悟性要能够启发出来。他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举一隅,学生要以三隅反。也就是说,我教你这一件事情,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能够在生活当中活学活用,是这样子,否则把这些圣贤的学问就学死了、学呆了。孔夫子并不是这样期望自己的学生的,就是希望学生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所以夫子所教的,他都能够圆融的去领悟、去了解。

我们刚刚看到,圣人教人学习,所谓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五个方面是我们在学习圣贤之道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切实的去落实的,这学习的五个方面。最开头是博学,博学之就是我们要对于老师教我们的这些学问,确实是多方面的、全方面的去学习跟吸收。但是光是吸收跟学习,去广学多闻,像这样的学法可不可以?实际上这只是走了第一步,而且还要能够审问之。所以我们看,在老师教学的过程当中,学生有问,老师有答。我们遇到我们不能够理解的事情,常常要跟老师请教,老师根据学生实际的情况再来给他做回答,或深或浅,总是来启发学生他自己本人的一种悟性。所以还要有问有答,这样的学法进步就非常的快。这只是达到第二层。

再往下第三层还要慎思。慎思是要继续来研究跟思惟,也就是说对于每一个我们所学到的学问,我们要用心的去体会。在研究思惟之后,到底我所体验的、体悟的,它到底是不是正确的,它是对还是不对,这个则是需要经过一个实践、实验才能够知道。在实验之前需要明辨之,也就是说,我要搞清楚我所学的这个到底是对还是错、是还是非,明白没有失误了,之后再去笃行,笃行就是实际的你要去落实这些学问。

所以你看我们学习一个道理、学习一个学问,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需要举一反三。对于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些方面都要能够具备,这个学问才是真实不虚的。这个跟前面所说的道听涂说这种学法是完全不同的。

下一句:

【读圣贤书。字字体验。口耳之学。梦中吃饭。】

刚刚说的这个道听涂说就是这里说的‘口耳之学’,耳朵进嘴里出,这个学问是‘梦中吃饭’。所以说我们读圣贤书的时候,要字字句句的去体验它,这个体验就是经历跟体会的意思。“口耳之学”,如果我们只是学一些耳朵进嘴里出的这些学问,就如同是“梦中吃饭”。为什么?因为我们学的这些东西都是非常肤浅的皮毛当中的知识,就如同是说食数宝一样。这个梦中吃饭就是说,我们在梦里面好像吃到了很多美味的食品,但是醒过来之后,感觉肚子里还是空空如也,是梦中吃饭。

我记得有一位老师也曾经跟我们分享过,他说他以前是非常喜欢吃一种特别的食物,就是喜欢吃一种面包,里面是夹着奶酥的这种口味的面包。因为太喜欢吃了,所以他到国外去读书,后来又学佛,之后有一段时间,他突然作梦的时候都是梦到自己在吃这个面包。当时他分享说,这个学问没增长,这个贪心反而不断的在增长。就是梦中吃饭,你梦里吃的,醒过来之后,肚子还是觉得饿,还是没吃饱,因为是在梦里吃的,不是在实际的生活当中吃到的。

所以这句课文就是说,我们在学习圣贤的经典的时候、学问的时候,要能够字字句句的去亲身的体验、去经历、去感受和体会。如果只知道一些耳朵进口里出的这种非常肤浅的、皮毛的知识的话,就如同是梦中吃饭。在梦里吃得津津有味的,结果等醒过来的时候,仍然觉得肚子很饿、肚子空空的。

所以我们看,师父上人在最近的几年当中,非常的忧虑传统文化没有人来继承、没有人来学习。现在还有一些老人家,这些老教授们,他们确实是有得到很好的师承,当年都是跟非常了不起的这些哲学家、学者来学习传统文化、学习汉学。

我们学习到‘读圣贤书,字字体验。口耳之学,梦中吃饭’。在台南极乐寺,这边教授文字学有一位周教授。周教授在他讲课的时候,常常会回忆起他小时候的一些经历。在他的小时候,因为他祖父是清朝宫廷里面皇帝的御医,后来因为社会的动荡跟一些宫廷的变故,他就离开了宫廷,就外出去做生意,后来他的生意做得非常的好,所以家里就很富有。家道很兴盛的时候,整个家里面有一百多个仆人。周教授他小时候是家中的长孙,生活的条件非常的好。而他小时候去念书上学的时候,跟在身边的仆人都会帮他提便当、提书包。每次吃饭的时候,周教授都会把他便当里面好吃的一些饭菜,就留一点给这个仆人吃。可是这个仆人他的家里也是非常困难的家庭,他自己也舍不得吃这些饭菜,总是带回去留给他的家人。所以我们看到,这些老人家他们从小就有这种仁爱之心,对待任何人都是充满着爱心。

而周教授现在是每个礼拜都会来上文字学的课,其实他最擅长的是《礼记》这部书,等《养蒙针度》讲完之后,周教授也很想给大家讲一讲《礼记》。我们记得,有一次老人家来吃饭的时候,跟师父上人在聊天。在餐桌上,周教授就特别教导我们这些年轻人,他说:“《礼记》当中曾经说过,‘年长以倍则父事之’。”也就是说,当这位长辈他的年龄是比我多一倍这样的年纪,我们对待他就要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来侍奉他、来孝敬他;而“十年以长则兄事之”,如果他是比我大十岁,对于这样的长辈,我们就把他当成是自己的兄长一样,来照顾他、来侍奉他;而“五年以长则肩随之”,就是他比我大五岁左右,这个就算是同辈、同龄人。这是《礼记》当中的教导。

周教授也亲身示范给我们看,你看圣贤书要字字体验去落实,而不只是口耳之学,这一点我们在这些老一辈的长者身上,就看到这样的一种德风、德范。周教授走路的时候,他就亲自扶着师父上人,并且跟我们跟在旁边的年轻人,就特别教导说:“照顾老人一定要注意四个地方:首先头部要保暖”,因为现在是过完冬至,现在是冬天这个季节,所以要注意头部、颈部,还有腰部,以及脚部这些地方的保暖。老年人他这种抵抗能力比较弱,所以当天气有变化的时候,就一定要照顾好,不能够着凉。

而师父上人也是亲自给我们做示范,譬如说在餐桌上就亲自给老教授夹菜。夹了几次之后,又特别教我们年轻人,他说:“像这些你们都要学起来。”让年轻人要懂得来照顾这些老人家、照顾这些老教授。而且每次当老教授要告别离开的时候,师父一定会亲自送到门口,送到电梯口,看着这些老人家离开。

我们知道周教授他和师父上人其实是师出同门,同样都是方东美教授的学生。当年,因为方东美教授就曾经在东吴大学、辅仁大学开办过这些哲学的课程,所以早在大学求学的年间,周教授就曾经听过方东美教授谈到说有一位出家人非常优秀,但他不知道这就是师父。后来事隔数十年之后,当他来到极乐寺看到墙上挂着的方先生的照片。因为我们知道师父上人无论走到世界任何一个地方,在他的客厅里、在摄影棚里,一定都会把老师跟护法这些照片悬挂在墙上,时时刻刻都不忘护法、不忘父母老师的深恩。所以他一看到方教授的照片,才知道几十年前方老师所说的这个出家人就是师父上人。

所以我们在餐席当中,听到老教授跟师父谈笑风生,讲解这些汉字、讲解中国的历史,还有谈说很多的故事,我们在旁边听到,都是如沐春风。所以像这些老人家,他们都是把圣贤书字字体验,而且句句落实在日常的生活当中。所以从老人家身上学到的身教,所学到的德行的风范,这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

周教授有一天拉着师父的手,就赞叹师父说:“师父上人真正是落实了张载夫子所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他说师父这么多年,这三句都一直在落实,而最近的几年又着力于“为万世开太平”,就是希望在各个不同的国家建立传统的这种私塾的学校,也就是一条龙的学校。师父就笑着说:“是啊,开太平已经开了好几个地方了。”也希望跟这些老教授们共同努力,多培养出一些人才出来,可以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所以这个“口耳之学”,我们就有看到,荀子在〈劝学〉篇当中就曾经说过,君子之学跟小人之学的不同。君子跟小人在做学问、在求学的上面差异在哪里?君子之学是“入乎耳,着乎心”,也就是说,我们从耳朵听进来的这些学问,君子是真正的用心去体悟,真正的去感受、明了,而“布乎四体”,它是分散到人的四肢百脉当中,“形乎动静”,也就是说把我们学到的这些圣贤学问真正变成一种实学,在我们生活当中切实的落实的学问。“端而言”,这个“端”是正直的意思,“蝡而动”,这个“蝡”,蝡而动这是说缓缓的动,“一可以为法则”,就是所学的这些学问真正是在言谈举止、一举一动当中,全都贯彻落实出来,整个人的身心就有一种圣贤的气氛在里面,这个学问绝对不是只是口耳之学。

而小人之学又完全不同。小人之学是“入乎耳,出乎口”,你看耳朵进嘴里出,就是这样的学问,他没有经过像我们前面所谈到的要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就是这样的功夫他完全没有去做到,而只是耳朵进嘴里出的这个学问。那我们看到口跟耳之间则只有四寸,仅仅是四寸这么长的距离,而“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你看我们堂堂的人,天地人三才,立于天地之间,这七尺之躯怎么可能只是用这口耳之学,四寸之间的这个学问,来鼎立于天地之间?这是做不到的。所以这是君子之学跟小人之学的不同。

这句课文我们学到这里,请接着看下一句课文:

【男儿事业。经纶天下。识见要高。规模要大。】

‘男儿事业’,“事业”是指有条理、有规模,而且是有益于公众的这些事情。‘经纶天下’,“经纶”,它字面上的意思,经纶是指整理丝缕,就是理出这个丝絮,把它编成绳子,把它统称为“经纶”。它在这里有一个引申的意思,就是比喻筹划和治理国家的大事。所以“经纶天下”这个是男儿的事业。‘识见要高,规模要大。’“识见”是指一个人的见识、知识,而“规模”则是指的格局跟制度。所以像这些是谈到说,男儿在做经纶天下的事业的时候,他的见识一定要高,格局器量一定要宏大。所以这个“大”是包括心胸非常的宽大,学问非常博大,气势又能宏大,人格非常伟大,可以这样子来解释。

所以这句课文它的意思是说,一个男儿他是志在四方,这是他的志向很远大,所以他要从事的一定是有益于公众的事业,而且要有筹划跟治理国家大事的能力。所以他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器量跟格局?就是他的知识见闻要能够博大,而他的心量跟格局一定要宏大。

所以之前我们曾经和大家分享过林则徐先生的故事,其实我们从这些先贤的德范当中,他其实是做了一个榜样给后人,看到一个人他的器量、格局、心胸,他的事业是能够如何的宽广,也就是说无论是在天下太平的时候,还是在社会动荡的这个关口,他所经纶天下的男儿事业都是非常宏大的。所以林则徐先生曾经说过:“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你看一个人的器量格局,他一生当中念念所思所想的,都是国家的利益、百姓的福祉,所想的都是这些,对于他个人的吉凶祸福,他并没有把它放在眼中,真的是置之度外,念念为国家、为苍生百姓着想。

所以我们看到他在清朝末年的时候,他非常坚决的在南方禁毒。这个过程当中是林则徐先生他在担任湖广总督的时候,他就曾经给皇帝上过疏,上过奏折,他觉得从国外销售到我们中国的这鸦片,对于中国人的身心健康的危害是非常非常的大的,所以他想到很深远。就是说现在如果不把这个祸害断除的话,几十年之后,我们中国人不但是找不到可以抵御外强的这些士兵,而且可以去扩充军备的这些银两也都没有办法筹集。所以后来道光皇帝就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南下广东来禁烟。

我们知道,这个禁烟的举措虽然是对我们国家的老百姓是有好处的,但是它触及了很多外国商人的利益,所以就遭到非常强烈的抵抗,这种阻力是非常之大的。但是林则徐他为了国家民族的大义而不顾及自身的安危,所以仍然是非常大力度的来执行朝廷禁烟的法令。所以在一八三九年的时候,就把从外国商人这里缴来的两万箱的鸦片在虎门销毁,这个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虎门销烟的这样的一个历史的故事。

所以他的这个禁烟的行动,当然不只是对于我们中国带来了很大的利益,同时也获得了国际社会的肯定。包括在联合国的大会当中,也把虎门销烟的翌日(第二天),把它定为禁止药物滥用和非法贩运的国际日,就是一般说的国际禁毒日。所以这个影响是非常的深远的。

我们通过林则徐的这样的一个公案,就能够体会到,男儿的事业,也就是说他的事业都是志在国家民族,志在广大的百姓跟人民的福利的上面,并不会因为个人的吉凶祸福,他就不去做这些利益国家社会的事情。

这句课文我们就学习到这里,请大家接着看下一句课文:

【待人要丰。自奉要约。责己要厚。责人要薄。】

这个‘丰’,‘待人要丰’,“丰”是丰厚的意思。‘自奉要约’,“自奉”是指我们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的这些享用,“约”就是要节俭的意思。也就是说,我们对待别人一定要能够宽厚,而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所用的这些用品也好,吃穿用度这些东西,一定要节俭。‘责己要厚’,“责”是指摘过失的意思,‘厚’则是深重的意思。所以我们责备自己要多一点,而‘责人要薄’,“薄”是轻微的意思、是少的意思。就是我们在责备别人的方面就要轻一点、要少一点,所谓“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要有这样的作风、这样的风范。这个是吕先生在这句课文当中所教导我们的。

我们知道,在历朝历代的这些家规家训当中,我们看到了许多所谓“俭以养德”的这样的一种家训。许多古时候的这些明智的父母、圣贤的这些大德,总是希望自己的子弟从小就要学节俭,而不能够奢侈浪费,而把这些节省下来的福报真正的去利益更多有需要的人。

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有着这种以俭养德的风范这个例子是不胜枚举的。我们所熟悉的周总理,他的一生就非常的俭朴,他每次所吃的这些饮食都非常的简单,而且从来不浪费这些粮食。譬如说,有时候国家政府在开会的时候,这个会议的时间很长,所以在这个期间,吃的饭菜都是很简单的工作餐,而总理他就有一个标准,就是工作餐是吃四菜一汤。你看,做为一个国家的这样的一个领袖,他的生活是以身作则,在吃穿用度上都很节俭。他每次吃饭的时候,不但是把饭菜都吃光,而且都要用菜叶子把碗再洗一洗、擦一擦,然后每一粒粮食、每一片菜叶都吃得很干净。所以当我们国家在面临着自然灾害的时候,周总理也是和老百姓同甘共苦,吃的都是粗粮,生活的用度都是非常的节俭。因为他觉得说,我这样子饮食、生活都很简约,我就会常常想到老百姓的疾苦。如果他生活非常优越,很浪费、很奢侈,可能老百姓在受苦受难的时候,他就没有办法真正的去体会。我们说这是他饮食方面。

在穿着方面,周总理也是非常节俭的,就是他的衣服也是穿了几十年,都是补了再补、补了再补的这种旧衣服。因为做为一国的总理,他经常要到国外去访问,去做这些外交的工作。有一次当他去访问埃及的时候,就住在埃及的一个国宾馆里面,很多记者都聚集在外面。后来就突然发现有一辆车从这个宾馆里面开出来,记者就一直追过去。后来发现这个车就到中国的大使馆的门口停了下来,就有人把一个钢制的箱子提下了车子。很多记者觉得很奇怪,说这个钢箱子里面到底装的是什么,会不会是什么国家机密的文件之类的。结果想不到,这里面还有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因为周总理他在从事外交工作的时候是非常讲究仪表的,因为这是代表一个国家的形象,可是他生活很俭朴,所以穿的衣服都是棱棱角角很分明,看起来非常的整齐,而里面的衬衫则是破了再补、补了再穿的这种衣服,都是非常旧的衣服了。所以他每次出国访问的时候,这些衣服工作人员就不好在宾馆里面去洗衣服,就只好送到大使馆里面请人拿手来洗,而且都一定要交代洗的人,要洗得轻一点,如果太用力了,那个衣服就会揉碎了,因为太旧了。后来有一个大使的夫人她实在看不下去,就特地去买了新的布,给总理做了两套衬衫。结果她送到总理的面前之后,他还是把这件新衣服归还给了这个大使的夫人。

所以我们看到总理在出国访问的时候,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包括他穿的衣服,穿的鞋子、袜子,其实都是媒体非常关注的对象,因为经常会被记者发现,如果是穿着上被人家发现有这些问题的话,因为是代表国家的形象,确实就不太好。所以身边的工作人员就为了做好保密的工作,每次都把这些旧衬衫换下来之后,就装到箱子里送到大使馆去手洗,然后再带回宾馆。所以我们看到,其实这种节俭的风范,你看一个钢箱子,这个箱子是从外国去开会的时候买回来的,而里面装的却是破旧的衬衫。所以我们看到一个大国总理他的节俭的风范,真的是一生都是两袖清风,处处为人民百姓着想,这是给我们做出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我们接着来看下面这句课文:

【一饭为恩。千金为仇。薄极成喜。爱重成愁。】

‘一饭为恩’就是指的一饭之恩,我们前面有跟大家分享过这个故事。这是说汉朝的韩信,他在年轻的时候非常的贫穷,穷到什么程度?就是每天吃饭都成问题。后来他去外面,每天都穷得没饭吃,只好到河边去钓鱼,但是这样也保证不了每顿饭都能吃得上。所以在河边钓鱼的时候就遇到了一个漂母,这个漂母就是专门在洗衣服的一个妇人。这漂母看到韩信真可怜,一个大男人每天也不知道靠什么方式来过活,天天都吃不上饭,她就非常的同情他,所以就给他送了几餐饭,让他解决眼前的困难。等到后来韩信他受到重用之后,因为他本身是很有军事的才能,所以也是辅助汉高祖平定了天下。后来他就非常发达的时候,就用千金的报酬来酬谢漂母当年给他的恩惠。这是说“一饭为恩”的这个故事。

而‘千金为仇’意思就是说,有的人你用千金送给他,送给他非常丰厚的这些报酬也好,或者是馈赠也好,但是当你稍微做错一点点,他反而就生起了怨恨的心,甚至把你看成是仇人。

‘薄极成喜’,“薄极”意思就是轻视,“薄”是轻视、冷淡,“极”是到了最高的程度。‘薄极成喜,爱重成愁。’所以《菜根谭》当中说,“千金难结一时之欢,一饭竟致终身之感。盖爱重反为仇,薄极翻成喜也。”我们就看到,过分的宠爱反而容易变成仇恨。譬如说我们看到很多的家庭,现在说现代这个时代出孝子孝孙,是倒过来讲的,就是父母孝顺儿子,祖父母孝顺孙子,是全家人都溺爱这个小孩子,把他溺爱得不成体统。这种溺爱跟这种恩情,这个小朋友他不一定会领受,有的时候一点小小的不如意,反而就跟自己的父母、自己的长辈反目成仇。而有时候我们受到一点点的恩惠,反而会对人感激不已。其实在这里我们看到了,都是一种人情世故,让我们了解人心。

所以这句课文我们把它简单的解释一下,就是说,“一饭为恩,千金为仇”,就有的人你让他吃一顿饭,他反而对我们是感恩不尽;而有的人你让他天天吃山珍海味,给他非常好的供养,他不但不感恩,他觉得这些好像都是理所当然,你应该这样子对我的。即使用千金来馈赠给别人,就是说这种恩德是很重的,可是当你稍微做错一点,反而他又会来怨恨你、会责怪你,甚至于当成了仇人。所以“薄极成喜,爱重成愁”。如果平常你对他不重视,或者说很淡薄,这样来对待他,有时候譬如说他特别需要的时候,你给了他一点点的帮助,而他可能还会对我们感激不已;而当爱一个人爱到极点的时候,也很可能会翻脸成愁。

所以我们在前面跟大家分享过,在《文昌帝君阴骘文》里面记载著文昌帝君在汉朝时候的那段公案。你看,戚夫人和她的儿子如意,如果不是当年因为皇上过分的宠爱,吕后怎么可能又会这么嫉妒她?所以你看,她后来所遭遇的这种报复也好、灾难也好,最初却是因为皇帝对她的宠爱所带来的。

我们之前在北京学习《弟子规》的时候,曾经在网站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也是非常耐人寻味的。就是有一个小女孩,平常妈妈对她非常的疼爱。可是有一天因为跟母亲吵架,这个小女孩就很生气,所以就离家出走了。她在街上游荡的时候,天色已经晚了,她的肚子非常的饿,但是因为跟妈妈吵架,她又不愿意回去。这个时候,在路边有一个卖面的老板,看到这个小女孩很可怜,没有饭吃,所以就给她煮了一碗面。结果这个小女孩眼泪就流下来了,就觉得这个老板怎么会对她这么好。老板就询问她为什么一个人在外面游荡,结果这个小女孩就说,她说:“我跟妈妈吵架了。”她说:“你看,你这么好,还能够给我这碗面吃,而我妈妈竟然这么狠心来对待我。”老板听了小女孩的哭诉之后,就开导她、劝勉她说,他说:“妳看,我只是给妳一碗面吃,妳就这样的感激我,可是妳的父母,妳的妈妈,在妳成长的过程当中,不知道给妳煮了多少碗面,妳却一点都不感恩她,却反而还怨恨她。”他说:“妳这还像个人吗?”结果小女孩听了之后就哇哇大哭,非常的后悔,于是她就赶紧回到了家里,跟妈妈认错。结果当她走到门口的时候,就看到妈妈站在那里四下的张望,然后非常着急的跟她说:“妳都到哪里去了?妈妈把晚餐都煮好了,妳赶紧进来吃饭吧。”

所以我们看到说,其实对于子女确实不能够过分的宠爱、过分的溺爱,要让他从小能够吃一点苦,他反而懂得这些一丝一缕、一粥一饭都是来之不易,他知道人生生活在这世间的辛苦,父母亲要养家活口的艰难。他有这种体悟的时候,他自然就能够生起一种感恩的心,而不会觉得说父母给我的恩德都是理所应当的,久而久之他感恩的心就没办法生起来了。

我们接着看下面这段课文:

【鼷鼠杀象。蜈蚣杀龙。蚁穴破堤。蝼孔崩城。】

‘鼷鼠’就是小家鼠的意思。‘鼷鼠杀象’,一个小家鼠会杀死大象。‘蜈蚣杀龙,蚁穴破堤,蝼孔崩城’,“蝼”是昆虫的意思,小昆虫。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告诉我们,一个小家鼠牠会杀死大象。你别看老鼠这么小,大象这么大,可是老鼠可以钻到大象的鼻子里面,去里面最后让大象窒息而死。所以千万不要看这些小小的动物,可能牠在某些方面造成的危害也是非常的大的。蜈蚣会把龙杀死。而蚂蚁挖洞,你看很多堤防它是非常宏伟的这种工程,水利的工程,但是可能某一天它会崩塌,可能它的原因是一个小小的蚂蚁洞所造成的。

我们看到在洪水来临的时候,或者是台风来临的时候,我们看为什么有的堤坝会溃堤?它最初这个缺口可能只是小小的一个地方,一个小小的缺口,这个缺口它禁不住大水的冲刷,禁不住台风的侵袭的时候,这个缺口就会造成整个堤坝的崩塌。这是我们在最近几年看到一些各个国家灾难的片子里面,常常会看到这种景象。

“蝼孔崩城”,你看蝼蛄牠挖的孔会把整个城池都崩塌了。所以这个地方其实是告诉我们,我们千万不要去忽略这些微小的事物。有的事情你觉得它非常小,不足以引起我的注意、引起我的重视,但是可能最后譬如说一个事业的失败,可能是一件小小的问题所引起的、小小的疏忽所引起的。所以这是提醒我们千万要注意这些小小的事情,千万不要忽略这些小问题。

我们知道在二OO三年的时候,在美国的宇航界就发生了一个令全世界都非常瞩目的悲剧。这是在美国的一个太空梭,叫做“哥伦比亚”号太空梭,它在二OO三年的时候就开始升空去执行一次任务,这个任务是它的太空任务里面的第二十八次使命。当“哥伦比亚”太空梭就从太空中心升空的时候,地面的人员就发现,因为当时都是用录像去观测整个太空梭的一个情形,结果他们就发现说有一个从外面燃料槽脱落的泡棉,把太空梭的一个左翼下方击中了,击中的时候,就在它的太空梭左翼这里就撞出了一个小洞。其实这个洞不是很大,就是大概十五乘二十五公分左右的这样一个洞。在地面观测的这些专家学者就觉得之前也曾经发生过类似的事情,而且这个洞很小,应该是不会影响到整个太空梭正常的运作,所以当时他们就没有特别的重视这件事情。再加上那个时候从天空反馈回来的影像,看起来这个解析度并不是很高。所以在太空梭出事之前,这些专家学者们都没有认为说这个小洞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太空梭也就很顺利的到太空去执行它的任务。

可是就在二月初,当“哥伦比亚”号太空梭要重新返回地球的时候,这个时候就遇到了麻烦。为什么?因为它返回大气层的过程当中,这是要经过一个高温气体这样的一个层,因为温度太高,结果在大气层这里,这个高温的气体就穿透了太空梭损伤的这个小洞,然后就把它内部的机翼的结构全部摧毁了,所以太空梭在返回大气层的时候,它就直接在空中解体了。本来人们都在地面上要欢迎这些太空人凯旋归来,他的家人在等待着,全国的百姓也在期盼着,可是这时候人们在系统的数据跟外观当中只发现了很多碎片的脱落,并且发现整个数据都是异常的。当美国太空署在地面收到最后一则通讯,这个通讯的声音就非常嘈杂之后,它整个庞大的太空梭就全部爆炸断裂了,里面优秀的机组人员也是全部罹难。

所以我们看到这么大的一个庞然大物,可以到太空去出使任务,可是最终造成它的解体的只是一个小小的空洞。通过这个事情,这个悲剧我们其实是可以反思到,在我们生命的历程当中,千万不要去忽略这些小小的过失、小小的问题。

譬如说有的人觉得我从小有一些坏毛病、坏习惯,这没什么关系、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是小时候,我们当父母亲、老师,不重视把孩子的这些小毛病、小习惯帮它纠正过来的时候,可能他长大,就是因为这些小小的问题,最后毁了他自己的一生,造成了家庭的悲剧。

这句经文我们就学到这里,接着看下面这一句:

【意念深沉。言辞安定。艰大独当。声色不动。】

‘意念深沉’,这是说我们一个人要非常的沉着。‘言辞安定’,我们说话的“言辞”要安定而有次序。所以在《礼记》当中“曲礼”的开头这句话就教导我们,“曲礼曰: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这个安定辞就是我们这里说的“言辞安定”,“安民哉!”

而《礼记》的这句课文它其实是包括了身口意的三个方面,这个也是雪公老人在《礼记》的眉注里面所写到的。你看“毋不敬”,这是说我们要有恭敬心,这是表示一个人的意,意业要清净;“俨若思”,这是说我们整个人身体的状况,就是行住坐卧一个人都要很庄重,这个是说我们的身业要清净;而“安定辞”就是讲的口业,我们讲话的时候要安定而有序,这是口业清净;“安民哉”,我们身口意这三个方面都能够做到礼的原则,这就能够安民了。

下面‘艰大独当’,“艰大”是指的困难很繁重、很艰巨的时候,“独当”是说要独自担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想到说把这些责任跟困难都推给别人,而是自己要有勇气、有责任心把它承担起来。‘声色不动’,就是在遇到困难、危险、紧急的情况之下,我们的言谈举动仍然跟平常一样,非常的沉稳。

这句课文这个意思就是教导我们,我们的意念、心念要能够沉着,说话的言辞要能安定而有序。就是平常我们有这样的一种气度、这样的性情,当我们遇到真正是非常艰巨的任务跟使命的时候,我们才能够独自的去承担,而且在紧急的情况之下,我们说话的神态、语气,仍然能够保持一种镇定,就是临危不乱的这种气度,和平常一样,非常的冷静。

所以古人说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我们不能够遇到一点点小事就慌慌张张的,而是时时刻刻心要都常在定中,不为外面的这种境界所影响。

我们看到师父上人在课程当中也常常教导我们,处事待人接物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要有诚敬心、要有恭敬心。我们平常都能够养成这种诚敬而恭敬的这样的一种心态、这样的行为,自然我们在处事的时候,遇到一些突然的变故,遇到艰难的处境的时候,我们心能够保持一种镇定和平静的状况。所以在古时候,师父上人谈到家乡的风俗习惯,非常重视培养一个孩子他从小就要学会做人。所以这个学问不是在书本当中学到的,而是在处事待人接物当中,父母亲、老师天天就给这个孩子、给这个学生做出一个榜样、做出一个典范。所以孩子每天看着父母、老师他怎么处事待人接物、怎么去应对,天天看,自然就看明白了,这个是身教的力量。最根本的就是诚敬心,我们內里面要真诚,而体现在外面是恭敬。所以刚刚我们看到,《礼记》的开篇“曲礼”就说“毋不敬”,这个毋不敬是一切恭敬的意思。如果我们从小就能够培养这种诚敬的心、恭敬的心,在这一生当中,处事待人接物都是诚于中而形于外,这个确实是我们立身处世的一个根本。

下一句课文:

【相彼儿曹。乍悲乍喜。小事张皇。惊动邻里。】

‘相’是看的意思,就是看看这些小朋友们。小朋友们怎么样?‘乍悲乍喜’,“乍”是忽然的意思,一会儿哭一会儿笑,突然间就哭起来,一不高兴就嚎啕大哭;一转过头来,遇到他高兴的事情,又马上笑起来。‘小事张皇,惊动邻里’,你看遇到小事情慌慌张张的,结果从小在村里、在乡里,左邻右舍就因为这小朋友每次都是这样子慌慌张张,常常都会被这个小朋友的这种行为举止给惊动了。

所以这是教导我们,小朋友从小就不能够什么事情一会儿高兴、一会儿不高兴,像这种情绪上面的事情,小时候就要懂得去节制,父母亲就不能够让他任何时候遇到事情,高兴了就笑,不高兴了就在那里放声大哭,这个都是小时候就要把这个孩子不好的这些习惯把它纠正过来。如果从小做事情就是慌慌张张的,想他长大了之后,如果要他学会稳重,学会去承担责任,就很难做到了。所以说一定要有识有度,进退得宜,这个方是大器。

今天的时间到了,我们就跟大家报告到这里,谢谢大家。

圣学根之根——续小儿语 |第5集| 开吉法师讲解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20年5月10日09:14:30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62128.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