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学根之根——续小儿语 |第4集| 开吉法师讲解

圣学根之根·续小儿语   第四集   开吉法师讲解   2019年12月27日   来源:台南极乐寺

play-sharp-fill

play-sharp-fill

视频下载MP3下载

尊敬的各位老师、尊敬的各位同学们,大家好。请掀开《圣学根之根》第一册第八页,我们从《续小儿语》,第八页的倒数第三行开始看起:

【白日所为。夜来省己。是恶当惊。是善休喜。】

“白日”就是指的白天,‘白日所为’,我们白天所作所为。‘夜来省己’,“夜”是夜晚、晚上的意思;“省”就是反省、检查。‘是恶当惊’,“惊”是恐惧的意思,‘是善休喜’。

所以这句话就是教导我们,我们白天所作所为,到了晚上是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就要来反省跟检点,我们在白天所有的为人处世,处事待人接物,如果我们做了恶事、做了错事,就应当要有一种恐惧、害怕的心态;而如果是行的善事,也不要洋洋得意,高兴得太过了。所以是我们白天所做的事情,在晚上的时候就要来反省跟检点。

为什么要在晚上?因为在夜晚的时候,所谓的这个夜气,就是一种平旦清明之气,从晚上一直到平旦,一直到凌晨的时候,因为人没有跟外界的事物接触,也就是说在这个过程当中是一个夜深人静的时候,人们都在休息,这个时候也比较没有去做什么善事或者恶事,这样的机会比较少,天地之间就会有一种清明而纯净之气。这个时候,也就是说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因为这个环境非常的清净、非常的安静,我们选择这时来反省一天的所作所为,那么这个时候良知良能就最容易呈现出来。

所以孟子在〈告子上〉当中有这样的一句话说:“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这是说我们要存养这种夜气。

我们前一天学习《了凡四训》,在这里面就有看到了凡先生,他也是效法宋朝时候的赵阅道,也就是赵清献公,他“日之所为”,白天的所作所为,在夜晚的时候一定会焚香告帝,他会点香向上天来禀报自己白天所做的善恶之事。若是不敢告者,即不敢为,在晚上的时候,如果是不敢告诉天地鬼神的这些事情,他白天自然就不敢做了。

在了凡先生他所效法学习的这位赵阅道赵清献公,也是一位非常贤德之人。他是生活在宋朝西安,这个地方是在我们现在的浙江省。赵阅道先生在宋仁宗的时候,他就考中了进士,后来他也做了官,他为官的时候是非常的清廉正直的。在朝廷当中,凡是有一些官员他违法乱纪的话,赵清献公赵抃他都会非常铁面无私的来处理这些事情,所以当时的人们对他都非常的敬重。

到了宋神宗的时期,当时他的官位是做到了参知政事这个官。他每天,你看虽然在朝廷里面当了这么大的官,但是他自己的修身的功夫,他是非常的重视的。他做人是非常的忠诚而正直,每天白天他所做的点点滴滴的事情,到了晚上,他都会穿戴得整整齐齐的,然后点上香,对上天来禀报,自己这一天都做了些什么事情。他觉得凡是他不敢对于上天来报告的事情,他白天一定就不敢做。

他在担任成都知县官的时候,常常抱着一把古琴,还有一只仙鹤跟在他的身边。平常他做官在处理这些政务的时候,他也是简易而不繁,所以他在做官的时候名声就非常好,他的政绩也非常显著,老百姓都对他很敬重。

后来他在越州做太守的时候,正好遇到这个地方发生了饥荒,就是老百姓都没有饭吃,非常的困苦。于是赵抃他就想尽办法去救济百姓的饥荒,让百姓有机会能够去做工,领到一些工资,白天靠他的这个工资就可以回到家里养活全家人。

他在虔州当地方官的时候,就看到有很多的这些士兵、官吏在岭外去世的时候,没有办法回到家乡来安葬。于是他就做了上百艘的船,并且跟各地方的州郡这些长官他们说:“如果有一些人做官在外,客死他乡,没办法回到故乡的,就可以由我来帮助他们。”所以后来有人请求要回到故乡,他都用这个船把他载回来,并且给他们足够的路费。

后来他在青州当地方官的时候,当地也是遇到了蝗虫的灾难,但是突然间有一阵大风刮过来,结果这些蝗虫都没有办法飞到他所任官的这个地区,没有办法飞到青州。

到了后来,当赵抃四十多岁的时候,他就一心一意的学佛修行,与佛门的高僧大德慧来禅师他们之间的交情非常好,而且他在青州的时期,有一次在静坐当中忽然间就悟道了,修行非常有成就。到后来他辞掉了自己的官位,一心一意的来修行,就是说他修行方面特别的精进,每天就在那里拜佛读经,即使天气非常寒冷,他每天也没有中断。而且不但是如此,他还会劝导同样在世间的这些富贵之人,劝导他们一定要重视修行,不要只是去贪恋这世间的荣华富贵。赵抃到了七十八岁的时候,他自己等于说是预知时至,他自己感觉到自己的寿命快要尽了,就一一的跟亲友告别。到临终的时候,他头脑非常的清醒,说话还有条不紊的,就是坐着安详的往生的。

所以我们看,这样一位在历史上非常清廉的好官,你看他当时从政的时候,为政非常简易,跟随着他就是一把古琴和一只仙鹤,退隐之后他又非常认真的在修行,这确实是我们的一个好榜样。

所以我们看到这句课文所说的“白日所为,夜来省己”,我们每天就要效法学习了凡先生、学习赵清献公他们的行持。我们白天平日的所作所为,都要常常去反省跟检点,如果做得不恰当的地方,能够忏悔改过;如果是做的这些善事善行,希望我们以后还继续保持这种善心、善念、善行,这样我们的德行就能够日日有所增长。

好,下一句课文:

【人誉我谦。又增一美。自夸自败。还增一毁。】

‘誉’是赞美的意思。就是当别人在赞美我们的时候,我们要有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是谦虚的态度,‘谦’就是虚心的意思。如果能够这样的话,就‘又增一美’,“美”是好的意思、善的意思,就是增加了一件美事。反过来,如果是‘自夸自败’,“夸”就是夸大,也就是自大;“自败”,“败”是失利、毁坏的意思。‘还增一毁’,“毁”就是诽谤、损害。

所以这句课文的意思是教导我们,当别人在赞美我们的时候,能够做到谦虚而不自满,这个对我们来说,又增加了一桩美事;反过来,如果我们还是很喜欢自己夸耀自己,有的时候往往是自取其辱,反而还损害了自己。这是这句课文的意思。

这个话跟《弟子规》当中所讲的“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这个意思是相近的。在《太上感应篇》里面也谈到“受宠若惊”。所以这都是教我们,当得到别人的这种肯定,或者是夸奖,或者是对于我们有一些奖励,这个时候我们还要能够保持住一种谦虚的美德,而不能够自满自大。

在这里我们举一下周朝的时代,周公他对于他儿子的一个教诲。我们知道,孔老夫子他一生是非常的佩服周公的德行,孔夫子一生也是很希望把他治理国家的这个抱负能够实现,像周公这样子,让天下这些老百姓都能够过上幸福的、安定的生活。我们来看这段周公他教诫他儿子的一些话,我们就可以体会到,做为一个父亲,做为一个大臣,他的德行、智慧是多么的深广。

当时周成王是把鲁国的这块地方封给了周公的儿子伯禽。当时在得到这个封地的时候,周公就告诫自己的儿子伯禽,他说:“儿子,你看我们君王圣上把鲁国的这块土地封赏给你,但是你要持有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就是要持有一种谦卑的态度、谦虚的态度,千万不要因此而感到骄傲。”周公就接着教导儿子说,他说:“我听说,德行广大而又能够守着恭敬的人,这样的人他就一定能够长久的保持他的这种荣耀。”这是我们说印光大师也教导我们,“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所以当一个人德行广大的时候,他要保持着自己的恭敬,这个时候他才能够长保自己的荣耀。

而土地很广博,物产很丰厚;换句话说,这个是指一个人他很有福报,很富有,这个时候他要守住什么样的一种德行?他要能够守着节俭,能够“俭以养德”,他才能够得到平安。这是说一个富有的人,他要守着节俭。

而居高位的人,居高位就是他做了大官,在政府机关里面任职,这个时候他的手中是握有很大的权力,可以说很多事情他都可以说了算,很多人也都要听从他的安排跟指挥,居在一个高位。可是他居在高位而能够守着谦卑的德行,这样的人他就一定能够高贵。

同时周公还谈到,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他人数非常的多,而这个国家的军备武力又是很强盛的这样的一个国家,而它能够谨守着敬畏,而不去侵犯别的国家,它就能够得到胜利。周公告诫他的儿子说,当一个国家它的人民人数很多,它的军事武力的装备又很强大,虽然是一个强国,可是它能够守着敬畏的心,而不去侵犯别的国家,这个国家它就一定能够强盛,真正的强盛。

而一个非常聪明而有智慧的人,可是他不把他自己的这个智慧跟聪明显露在外面,而能够谨守着大智若愚的教训,这样的人他就一定能够得到大的利益。

说到这句话,我记得因缘生老师在从前也曾经劝告过我们,因为我们有的时候往往凭藉着自己的一点小小的聪明,有时候聪明才智喜欢外露,这个在古人来讲是不应该有的行为。所以因缘生老师就曾经劝勉过我们,说你的聪明才智不要显现在外面,而是要内敛。什么可以显露在外面?就是你的仁爱之心可以显露在外面,对于人的一片的慈爱、一片的关怀,这样的心行可以外露,而自己的聪明才智不要外露。所以他也常常劝勉我们说,古人常说“梅开过早,不睹岁寒”,也就是说,有的人他太早显露他的才华,或者是少年太过得志了,这个对于他的人生来讲都不一定是一桩好事情,所谓的少年得志大不幸。

所以我们看到,这个老人家对于子弟的教诫都是他人生的经验之谈,因为他人生已经走过了这么长的路,他是希望自己的子弟儿女不要去走他的弯路,能够谨记从前的教训,而避免重复的错误。所以像这些古人留下来的教诲跟经验,都是值得我们深思,值得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去把它落实跟力行的。

所以周公诫子这些言语,其实都是教导我们,小从个人,大到国家,当我们有着某方面的才能、福报、地位的时候,我们千万要守住谦虚,不能够傲慢。

所以周公说,一个博学多闻的人,他能够谨守着自己的学问仍然是很浅薄,那么他的学问才是真正的广博。你看,我们看有的时候,一些年轻人读了几本书,仗着一点小聪明,很喜欢炫耀自己的学问跟能力。可是真正有学问、有道德的这些老人家,你看他为人处世依然都是非常的谦虚。就像这次,我们看有很多来自国外的嘉宾,到弘明实验学校来参观学习。这些嘉宾有的他的身分地位都是很高的,参观了之后,对于这个学校这十多年来用中国传统的经典、传统的文化来教导孩子这种成功的经验、成功的成果是赞叹得不得了。可是我们每次接触到弘明学校的校长,我们就发现,他就是一个非常谦虚、非常有德行的人,他始终觉得说,我们做得还很不足,需要改进的地方也还很多。这个话我们是不止一次听到这位张校长在讲。

记得我们第一次到学校去做采访的时候,第一次见到这位校长,当时我内心就感到很惊讶,觉得说师父上人这么赞叹的一个学校,它这么成功,吸引了多少的国际的友人都要来参观学习,学习他们教学的经验,这个学校办得这么好,可是校长他的那种性情、他的态度,都是一种很柔弱、很谦卑、谦恭的态度,好像是常常都觉得战战兢兢的,都怕说我们什么地方做得还不够好、不够圆满,一种谦虚的德行很自然的表露出来。所以我们接触到这些校长也好、主任也好,不得不佩服。

你看这个学校它办学之所以能够这么成功,我们感觉到很重要的因素,是这些办学的老师他们自身的身教影响所及,这些孩子们也都天天的跟这些校长、老师效法学习。我们看到很多老师们,每天吃饭都是工作做完了之后很晚才吃饭,校长也是吃完饭了之后,自己就拿着碗筷,跟小朋友一起在水槽旁边洗碗。我们看到他生活言行举止的点点滴滴,处处所流露出来的一种谦卑的德行、恭敬的态度,我们就能够体会到,一个人、一个团体他做事情能够成功,其实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自身的这种谦虚的德行,永远不断的要改过自新的态度,所以才能够把一件事情做得成功。这都是我们的学处。

所以周公在这里告诫他的儿子,前面所说的这六条,也就是六守,这是我们要持守的一种谦虚的德行。

周公接着说:“要知道上天的道理,无论是什么,凡是骄傲自满的,就要使他亏损。”如果我们自身这种傲慢的习气不能够降伏的话,换句话来说,我们就没有办法得到真实的福报,一定在什么方面会亏损,上天会给予他一定的惩罚。这个惩罚有的是比较不那么明显,有的惩罚就会影响到他的功名富贵,乃至于他的寿命。所以我们看到历史上有很多读书人他恃才傲物,特别的有才华,可是他又很傲慢。虽然有这种锋芒毕露的才华,他不知道要谨守着谦虚的道理,所以往往一生当中都没有办法获取很好的功名、获取很好的位置,甚至于说年纪轻轻很早就过世了。所以说当我们有一定的才华的时候,千万不能够骄傲自满,否则这里说的,上天一定会使他亏损。反过来说,一个谦虚的人,一定是会让他得到真正的好处、真正的益处的。这是上天的道理。

而另一个方面,“地的道理,无论是什么,凡是骄傲自满的,也要让他改变,而不能够让他永远的满足。”所以天地的道理都是相同的,对于一个骄傲自大的人,天地一定不会让他满足他所想要求的这些。而反过来,如果是一个谦虚的人,则是会让他滋润不枯,这个大地一定会长养他、养育他,让他生生不息,滋润而不会枯萎。这是比喻,就像低的地方,流水经过,必定会充满了他的缺陷。而人的道理,都是厌恶骄傲自满的人,而喜欢谦虚的人。你看一个人如果他很骄傲、很傲慢,傲慢其实跟瞋恚两个是相辅相成的,一个很傲慢的人,他往往就很容易发脾气。一个傲慢而又喜欢发脾气的人,我们想想看,他的人际关系有可能会好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他在跟人相处的时候,因为他太傲慢、太锋芒毕露了,久而久之,人们都跟他敬而远之,不喜欢跟他在一起。甚至表面上虽然是可能你有威势,你在一定的位置上,人家没有办法,必须要去奉承你,但是骨子里其实都是对这样的人敬而远之。所以我们知道,骄傲自满的人,他的人际关系一定是不好的。

所以周公就谆谆的告诫自己的儿子,他说:“你一定要记住这个道理,不要以为受封了鲁国这块土地,你就感到骄傲啊!”

像周公在这里所谈到的,劝勉自己的孩子要谦虚而不能够骄傲,这样的劝导。我记得师父上人每次要是回到台南的时候,常常都会找自己从前的这些老同学、老朋友们过来见见面,过来相聚,所以我们经常有机会可以见到徐醒民老师。那我们知道,徐醒民老师他的学问是非常渊博的,德行也是非常的深厚的。在师父上人成立英国汉学院的时候,也是因为徐醒民老师大力的推荐他的许多学生到汉学院来任教,所以为整个汉学院的教学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而他本人跟着雪公老人学习的时候,当年雪公老人在讲解《论语》,他是跟老师一起共同讲这一堂课,就是老师讲《上论》,《下论》就是由徐老师来讲。在跟随老师学习的时候,他也是专精专攻古文,所以他老人家文章也写得特别好,一手好的毛笔字,一手绝妙的好文章。他老人家今年也是九十二岁,他比师父上人小一岁。

我们看到这样一个老人,他这么有德行、这么有学问,一直到现在九十二岁,他每个礼拜还要上台去讲课,从来都没有中断。可是他老人家所体现出来的一种德行,就是一种很谦虚、很廉洁的德行。

譬如说,他老人家现在腰不是特别的好,就是走路的时候就要慢慢的走,可是每次他见到师父上人的时候,他都一定要行跪拜礼。一方面师父是一位出家人;另一方面,在学业方面也是他的学长。所以这么大的年纪,他看到师父,都是很谦虚、很恭敬的要礼拜。

而且他老人家也示范了一种很廉洁的风范。譬如说,有一次师父上人给他拿了一个红包。每次见到老人,师父总是礼物、这些红包,总是备得很周全。当时跟徐老师说:“这个就是有机会你到法国巴黎去看看我这个办公室,你可以拿它去买机票。”结果后来徐老师,因为他年纪大了,走路不太方便,出门不是很方便,所以他就去不了法国巴黎。等到第二次再来的时候,他就把这个钱退还给师父上人,他说:“因为我用不上,没有办法出国。”这是给我们示范一种廉洁的这样的一个德范。

甚至于他老人家因为走路不方便,所以有的时候他拿着拐杖,他觉得自己用的这个拐杖特别好用,所以他来见师父的时候,他也准备了一个礼物,就是同样的一个很好的拐杖,送给师父上人。我们看到这个场面的时候,就想到这种同学之间的情谊,那种其乐融融的,就是同学之间就像亲兄弟一样,从年轻的时候就一同走过这么长的人生的岁月,到九十多岁了,朋友、同学之间还能够像亲兄弟一样,这样子的来见见面、聊聊天,就是感觉这个场面特别的温暖。而这些老人家他们以身作则的,这种谦虚的、廉洁的、节俭的德范,也深深的印在了我们年轻人的心中。所以这些老人确实到现在这把年纪,都是国宝。

这句课文我们学到这里,请接着看下面这一条:

【害与利随。祸与福倚。只个平常。安稳到底。】

这里所说的‘害’是有损害的意思,‘利’是有利益的。‘害与利随’,损害和利益它是彼此相跟随的。‘祸与福倚’,“祸”就是灾难、灾祸的意思,“福”则是福报的意思。这个福在《尚书》当中记载着五福,也就是寿,这个是长寿;富,就是他有福报,很富有;康宁;攸好德;考终命,就是到临命终的时候能够走得很好。以上的这五条是我们中国人所向往的五福,要是五福临门,我们说这个人他就是一个有福报的人。

祸跟福它是相倚的,灾祸跟福报是相倚的。所以在这里吕先生劝导我们,要怎么做?‘只个平常’,这个“平常”可以理解成是要有一个平常之心,而不是要有一个患得患失的心,能够‘安稳到底’。有这种平常心,这个平常心如何来解释?平常心可以说是,“只个平常”,也就是说我们要保持着一种“为善不执,老死不惧,吃亏不计,逆境不烦”的这样的心,就能够平安、安稳的过到底。

所以我们来看一下这句课文就是教导我们,损害跟利益都是彼此相随的,而灾祸跟福报也是祸福相倚的,而我们只要保持着一个平常心,才能够过上安稳到底的好日子。

老子也曾经说过:“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就是说的祸福相倚。关于这个祸福相倚,在历史上有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所谓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个故事是记载在《淮南子.人间训》当中。这个故事是说,在塞上有一个人,这个人他是一个非常擅于推测吉凶祸福的这么样的一个人。有一天,他家里的马就无缘无故的跑到胡地去了,胡人所掌管的地方。这个时候,邻居、左邻右舍都来安慰他。这个人他就说:“这难道不是福报吗?”这位父亲就说。人家觉得很奇怪,你看你们家这个马这么好,结果跑丢了,可是你为什么觉得这是福报?大家都想不通。想不到过了几个月之后,这匹马不但是回来了,而且牠还带了另外一匹马回来,这另外一匹马是来自于胡地的一匹骏马。结果左邻右舍就觉得,这个父亲太有远见了,丢了马的时候,他觉得这个不是祸患,这是福报,果然不但是找回了一匹马,又赚来了一匹马,所以大家都来恭喜他。结果想不到来道贺的时候,这位父亲就说:“这难道不是祸患吗?”大家就觉得很奇怪,怎么你们家多了一匹马,你还觉得是灾祸现前了?大家也想不明白。

因为这个人家他们很富有,就是家里养了挺多的好的马,他的儿子又很喜欢骑马,结果有一天他的儿子在骑马的时候就摔断了腿。这个时候,左邻右舍又来安慰他,说:“你们家的孩子怎么这么不小心,骑着马在玩的时候,把腿给摔断了。”这个父亲就跟邻居说:“这难道不是福报吗?”邻居觉得很奇怪,怎么你们家儿子腿摔断了你还觉得这是福报?想不到过了一年之后,因为边境的少数民族胡人他们侵犯中原,这个时候,凡是在国家当中这些壮年的男子都被拉去当兵打仗去了。而且那个战争非常惨烈,死了十分之九,就是死伤的人非常的多。结果唯独因为他的儿子摔断了腿,是个瘸子,跛着脚,所以他没有办法去上战场去打仗,所以父子两个人都很平安。这个故事就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从这个故事我们就体会到,确实这里所说的祸福相倚,“害与利随,祸与福倚”。其实这个故事也是启发我们,就是说当我们的人生遇到了很多失意的,很多的挫折、不顺利的事情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悲伤,我们千万不要丧失信心,也许我们眼前所遇到的困难、所遇到的挫折,这是我们人生要转向一个新的起点的一个转折点。也因为我们遇到这些困难跟挫折,激发了我们要去改变自己、改变命运的这种信心跟勇气。往往这些人生的一些比较突如其来的祸患,也许是我们转向福报的一个转机。反过来说,当我们的人生非常平顺,一帆风顺、事事如意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千万也不要掉以轻心,不要因为这些事情太平顺了,而失掉了警觉心,说不定这个福报后面还会隐藏着某种灾祸。所以这是宇宙人生自然界的一种平衡,一个自然的规律跟道理。所以我们了解了这些道理之后,我们人生就能够少走很多的弯路。

我们接着来看下面的这句课文,我们先来读一遍:

【怒多横语。喜多狂言。一时偏急。过后羞惭。】

‘怒多横语’,“横语”就是指的凶暴而无礼的这样的言语,“怒”就是愤怒。当人在愤怒的时候,就会讲出这些凶暴无礼的言语。‘喜多狂言’,“喜”是欢喜。当人们欢喜的时候则会怎么样?“狂言”就是指的一种夸大而放肆的言辞。也就是说一个人高兴的时候,他就很容易会狂妄、放肆。‘一时偏急’,“偏急”指的是一个人他度量很狭小,心胸比较狭小,而他的性情又很急躁。这样的结果是什么?‘过后羞惭’。

所以我们看,这句课文它的意思是说:当一个人在发怒的时候,他就很容易说一些非常怨恨、凶暴或者不讲理的这种言语;而当一个人欢喜的时候,往往又会讲一些狂妄自大的话。这种喜跟怒都是因为我们自己本身的性情很急躁。过喜过怒都不是什么好现象,因为我们说我们要保持一个清净的心,不能够有很多喜怒哀乐的这种太明显的情绪,这对我们修身、修行都是没有好处的。所以我们一时性情急躁,做错了事情、说错了话,或者伤到了人、得罪了人,像这种情况,都是自己没有注意自己的言行所导致的结果,就是事情过后都会感到非常的羞耻、非常的惭愧。所以吕先生在这里就是教导孩子,从小就不能够喜怒都形于色,或者因为过喜跟过怒,说一些不该说的话,做一些不该做的事。

《弟子规》也谈到:“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这个言语,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言语?往往都是因为在我们愤怒生气的时候,才会说这些粗暴的话、凶暴的话。

在我们二十四史当中的《三国志》里面,就有记载着这样的一句话,叫做“喜怒不形于色”。当然,不只是说喜怒不要表现在外面,其实一个人的修养往往是他一种内心的功夫。也就是说,这个人他平常就是一个非常平静、非常定的人,他遇到什么事情的时候,他的内心的情绪不会产生很大的起伏,自自然然这个喜怒是不形之于外的,而实际上是他内心平常就要达到这样的修养,遇到事情的时候,他才不会大喜大悲。

师父上人在回忆起他和当代的哲学家方东美教授初次见面的情形,就深刻的感受到这位哲学家是一位非常有修养的人,他平常就是说话做事都是喜怒不形于色。当时这个场景,师父在讲课的时候常常会回忆起来。就是因为师父在年轻的时候,对于哲学是非常感兴趣的。我们知道方东美先生是我们当今这个时代非常了不起的哲学家,他有许多非常优秀的学生来继承他的学问。方先生他的祖上,就是清朝非常有名的桐城派方苞的后代。所以我们看这个道德学问好,在一个家庭当中也是代代相传。我们知道方苞先生他们桐城派的文风,就是非常重视在文章中要承载着孔孟圣贤的道义,在文章里面。所以我们读桐城派的文章,往往都会非常感动而又深受启发。譬如说像〈左忠毅公逸事〉,这些好文章都是桐城派的文章的典范。方先生他这个家学就是非常的深厚,所以他后来到国外去读书,在哲学这个领域是当代的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哲学家。

所以师父当时因为一看这位教授,又是自己的老乡,当时他在台大教哲学。师父年轻的时候特别好学,就很想要跟方先生来学习。当时就写了一封信给方教授,也寄了一篇文章。这个文章写得特别好,叫做〈哲理蠡测〉,我们有看到这个小册子有印出来。就是师父上人在年轻的时候,他对于哲学的理解其实是非常的深刻。那篇文章方先生看了之后就非常赞叹,当时就觉得这连台湾大学的学生都写不出这么好的文章出来。所以当时师父写了一封信给方先生,就是很希望能够跟老师来求学。后来方先生就回了一封信,约师父到他家里去见面。见面就问他说:“你有没有跟谁学过哲学?有没有读过什么书?”方教授就是看到这个年轻人非常的好学,所以他其实内心是非常喜欢他了。

但是在见面的时候,从他的表情、脸色根本看不出他的这种喜爱之情,就是他的喜怒哀乐不写在脸上,看不出来。结果方先生跟他谈了一段话之后,就跟他说:“你不用到学校来听课,现在在学校里面,因为老师跟学生,有的时候他来读书求学,不一定是真正想要来求学问才来听的,很多人在这个时代,功利社会当中,可能就是来拿个文凭这样的一个心态,所以你到学校来,你会很失望。”但是当时师父一听,好像一个凉水浇到身上,就感觉没希望了,要跟这个大哲学家学习就没希望了,他当时就很难过,这个难过就写在脸上。所以看到当时这种修养跟老师就有差距了,老师的喜怒都没有写在脸上,可是自己很难过,马上就在脸上表现出来。

确实你看方先生的身教,这第一堂课其实就已经开始教了,做人要为人的修养,喜怒不表现在脸上,这也是一个很大的功夫。过了几分钟之后,方先生就说:“这样好了,你每个星期天到我家里来,我给你上两个小时的课。”那真是简直是太意外了,本来想没有希望了,结果居然是约他到家里去一对一的单独授课,这个在方先生的学生当中也是很少见的。所以师父跟着方先生学哲学,是在方先生家里小客厅一对一的这样的上课。我们看这也是一个高明的老师,他一眼就看出这个学生将来有成就,所以愿意这样子单独的来给他授课。

确实,师父上人对于方先生一家,真的是师徒如父子,乃至于方先生走了之后,方先生的夫人,师父上人年轻的时候常常会照顾方师母。乃至于方先生的儿女,这是我们亲眼所见的,师父对待方先生的儿女就像是自己的亲兄弟一样,彼此写信的时候都是以兄弟相称,而不是以法师跟教授这样子来称呼。在方先生的儿子晚年的时候,师父就常常劝勉他,还亲自写信劝勉他要从美国搬回家乡来,希望能够把方先生当年的这些藏书单独做一个纪念馆来收藏,把方先生的学问希望能够也有学生代代来相传。我们看到这个老人家跟老师之间这种深厚的情谊,确实让我们很感动。

昨天我们看到中午来访的周虎林教授,他也是曾经跟方东美教授学习过。其实我们每次见到这些老人家,听他们说故事,或者听他们讲话,这些点点滴滴,都能够从他们身上学到非常多的人生做人的道理,这些当然都是在课本、在课堂不一定能够听得到的,这是这些老人家的身教。周虎林教授他在这里教文字学,其实他老人家也是秉持着他的老师方东美先生、林尹先生等等他们做人的这种德范,他在他的一生当中也是非常深刻的表现出来。所以确实,接触这些有德行的长者,我们每次听他们说话都是如沐春风,都是能够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的德行跟学问,日后有机会也希望慢慢的来跟大家分享。

这句课文我们学到这里,请接着看下一句:

【人生在世。守身实难。一味小心。方得百年。】

这是说我们人生,生活在这个世间,什么是最难的?‘守身实难’,“守身”就是说要保持着我们自身的节操,而不陷于非义,不陷于不义。‘一味小心,方得百年。’“一味”就是总是、一直的意思,就是一直要小心谨慎,“方得百年”。这一生、这一辈子,“百年”就是指的人的一生。所以这句课文是教导我们,人生在世,能够保持我们自身的节操,而不会使自己陷于不义,这实在上来讲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很难的事情。

孟子在“离娄”章当中说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就是说我们孝顺自己的父母亲,这个是人生的大事。而“守孰为大?守身为大。”这个守身就是说保持节操,自身的节操,这个是人生的大事。所以要“一味小心”,一个人一生当中一直要非常小心,才能够保得住自己一生的清白,真的是要小心谨慎。所以人生在世,能够守得住自身的节操,而且让这个节操能够贯穿维持在自己的一生当中,这样我们人生才能够平平安安的保住自己一生的清白,能够过得百年。所以俗话说:“小心驶得万年船”,这是真实不虚的道理。

我们刚才说过,我们接触周虎林教授的时候,我们看到其实有很多老教授,之前有一位老师他就问过一个问题,他说:“为什么这些教传统文化、教汉学的老教授,他们好像都特别长寿,你看有的活到八十岁、九十岁,都是很平常的?”我们就看到这些老人家他一生,因为他是学习圣贤的智慧、圣贤的教诲,所以他一生都是在落实圣贤的学问跟功夫,所以才能够保住自己一生都非常的平安,自己的德行都能够维系到、保持到八九十高龄,这个跟他一生的作为是很有关系的。也就是说,一生都是在落实圣贤学问,都是在培积自身的福报,这个福报太大了,一直享到晚年都还享之不尽,所以这些老人家都很长寿。

周虎林教授他也是在年轻的时候,其实他们家庭是很大的家族,家族的产业、土地都非常的多,但是后来在战乱当中,他们祖上的人也都不跟人家争、不跟人家抢,就是在时代比较纷乱的这个时候,家里很多产业都被家里的这些佣人、仆人全都想尽办法抢走了。他们一生也都不争不抢,都是自己独立的来创业。后来到了台湾之后,周教授他一生也都是这个样子,从来就是重道义而不重这些利益,对于钱财、物品这些东西都看得很淡,但是人生的道义、情义这些都看得很重。所以他为母亲,为了侍奉孝养自己的母亲,前后曾经搬过十次家。就母亲在一个地方住了一段时间不高兴,那好吧,母亲喜欢住在哪,他另外又帮母亲买了房子,就这样子,前前后后就为了顺承母亲的心,他搬了十次家。而且每一次在搬家换房子的时候,之前的房子卖给人的时候,每次都是亏损很多钱财。因为他要卖房子的时候,都是看到左邻右舍有一些比较穷苦的、比较可怜的人家,出了很低的价钱要跟他买房子,结果他都是看人家生活很拮据、很穷苦,而且一家大大小小又那么多人生活在狭小的空间里,他于心不忍,于是就亏损了很多钱,把房子卖给人家,一生都是在学吃亏。但是你看他愈老愈有福报,该是他的福报,舍掉了之后还是会回来的,一生都是这样的行为。包括有的学生,譬如说有一些来自外国的学生,要回去的时候没有路费、没有生活的费用,周教授都是尽心尽力的,把这个钱财没有看得很重,都是去帮助这些比较穷困的学生,让他们可以回到自己的故乡,有生活费、有路费等等的,所以一生都是在学吃亏。可是你看到晚年这福报就很大了,刚好师父上人在推广汉学,老人家就来到我们实际上是一个学校的这样的道场来教文字学的课程,教得非常的好。所以我们看到这些老人家在生活当中的点点滴滴的这些做法,我们看一个人他一生能够得到富贵、能够得到寿命,活得这么长久,其实都有它一种内在的原因,就是一辈子做人都非常的厚道,都非常的乐于助人,所以他的福报就享得很久。

我们看到这一段:人生在世,守身实难。一味小心,这个小心是说我们做事情一定要小心谨慎。这个“慎”,我们处世待人小心谨慎,在日常生活当中、工作当中也都要小心谨慎。

所以在历史上我们看到有很多的大臣、贤德之人,他们在这个方面就是做得就非常的好、非常的注重。譬如说在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我们看历史上对他的评价,说是“诸葛一生唯谨慎”。你看他为什么能够成功?就是他非常的谨慎、非常的小心。包括我们看到清朝康雍乾时期,张英、张廷玉父子,大家可能是对于“六尺巷”的故事很熟悉,这就是“六尺巷”这个故事的主人翁。他们在朝廷做官,就是汉族的大臣在清朝满族的族群的统治下,汉族的大臣可以说官位做到最高,就是张英跟张廷玉父子。你看他身为宰相,做任何事情也都是小心翼翼、小心谨慎,把每件事情都处理得很妥当。而且像张英他们的家风也都是很崇尚简朴的,就是教导子弟,从来不许子弟、不许儿女去过度的浪费,生活都很简朴。这些都是我们看一个人会成功,我们要去寻找他成功的原因,并且去效法、学习他成功的这些内在的一个品德。

所以任何一个事情,我们说到这个谨慎,师父上人教导我们,要守住一个原则,要适可而止。适可为止,可以说我们生活当中遇到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这个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这个也就是儒家所说的中庸、佛家所说的中道。我们做任何事情都适可而止,不会过,也不会不及,都是走在中道的上面。

所以我们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都能够十分的小心谨慎,这样子才能够避免更多的过失产生。如果说我们没有把这个谦虚谨慎、恭敬谨慎这样的态度做得圆满,没有做好,那我们在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往往会疏忽、会大意。所以师父上人教导我们,你看我们现在已经学圣贤的道理,我们开始学习儒释道的圣人的教诲,可以说每天我们心里所想的、口里所说的、身体所做的,全都是善的行为。可是为什么我们生活当中还会遇到一些障碍,或者有一些人会批评、毁谤、排斥?为什么会遇到这些事情?师父上人提醒我们,往往是我们这种谨慎的这个“慎”字做得还不够。就是也许有的时候,我们做事情没有考虑到别人的感受跟需要,或者是说在言语行为当中,可能不小心得罪了别人,自己没有注意到,像这些都是自己不够谨慎的原因、行为。如果说我们这个“慎”字,谨慎的慎能够把它做圆满,大家都会赞叹和帮助我们,就不会有这些毁谤和批评的声音。

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师父上人其实常常会提醒我们,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年轻人。我记得我们刚刚来接触、来亲近师父的时候,师父常常会提醒我们一句话,他说你们这些年轻人有一个很明显的问题,什么问题?就是只会做事,不会做人。这句话是很多年前师父上人常常跟我们提到的,当时自己也不太能理解,说为什么我们都是只会做事不会做人?结果事后果然遇到了很多事情,我们要做事的时候遇到很多障碍,就发现,我们眼睛一天到晚只盯着这件事情要怎么做怎么做,其实这些都是属于技术层面上的事,可是我们为人处世,这种人情世故却没有在其中增长我们应该要有的智慧跟德能。譬如说像说的这种我们刚刚所分享学习的,周公教子这种谦虚,还有这句课文里面所谈到的谨慎。我们想想谦虚跟谨慎,我们在平常处世待人的时候,是不是有真正去落实?其实细细反省,确实是差距很大,就是这样子简单的做人的原理原则都很难做到,所以我们才会处处遇到障碍,这个原因都要从自己的身上去发掘。

好的,我们接着看下一句课文:

【慕贵耻贫。志趣落群。惊奇骇异。见识不济。】

‘慕贵耻贫’,“慕”是羡慕的意思,羡慕富贵的人;“耻”则是羞辱,羞辱贫贱的人。耻这里也可以理解说,看不起这些贫贱的人。你羞辱当然是更严重的了,但是有时候可能对这些贫贱之人,内心里面看不起他,不能够平等的对待他。像这样的情况是‘志趣落群。惊奇骇异,见识不济’,这是这句课文。“志趣落群”,志趣是指一个人他的志向、兴趣,就是他心志的趋向。志趣落群,落群,群就是群体的意思,也就是大众,落群是落在了众人之后。“惊奇骇异”,惊奇骇异是说他好奇惊怪,遇到什么事情就喜欢大惊小怪的。这样的人是“见识不济”,见识就是知识见闻的意思。见识不济,不济是不中用的意思。

这句话它的意思是说,羡慕富贵的人,而羞辱贫贱的人,就是看不起或者羞辱贫贱的人,像这样的人,他的志向跟兴趣是落在众人的后面的。而惊奇骇异,就是好奇惊怪的人,见识不济,他的知识跟见闻都不中用。

这句课文跟我们后面要学到的《弟子规》当中所说的:“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跟这样的一个道理是相仿佛的。也就是我们佛门当中所说的,对待一切众生一定要有一个平等心,修平等观。不能够说见到富有的人就去谄媚他、去巴结他,见到这些贫贱的人就露出一种骄傲的神态,就是傲慢的这种举动,这都是我们从小到大圣贤人教我们要避免的这种行为。

其实师父上人曾经跟我们谈过,他老人家在抗战时期就非常喜欢看章回小说。章回小说我们看它好像是一个小说的形式,实际上有许多古人的这种人生的经验都写在里面,其实里面是有很深的学问的。师父当时在读章回小说的时候,就是在抗战年间,通过这个书真正也学会了文言文、读懂了文言文,这些书其实都是很有价值的。我们现代人因为不接触文言文了,所以往往连古时候这些章回小说,它这个文字是当时那个时代最白话的一种语言,我们现在可能也不容易看得懂了。但是有兴趣学习传统文化的人,有时间、有机会看看这个书,确实也会增长很多的人生的智慧跟经验。

譬如说在章回小说当中,我们看到《红楼梦》里面有一个刘姥姥。刘姥姥她进大观园,来到贾家贾府,其实是在这本书里面写过,她来过很多次。刘姥姥她本身就是一个很贫穷的家庭,甚至我们在《红楼梦》里面看到,她第一次来到大观园的时候是攀了贾家的亲戚,但实际上也不是真正的亲戚,但是因为从前的一些因缘,就是攀上了一点点的亲戚的情分。所以当她家穷困到三餐不继、揭不开锅的时候,当时她就想办法来到了贾家,找到了贾家的大总管王熙凤,就我们说的凤姐。穷人家进到富贵人家,又是要来求人,求人施舍一点钱,家里太穷了,实在是过不下去了,自然也都是很难开得了这个口。刘姥姥就透过这个关系来到大观园,见到了王熙凤之后,王熙凤她持家也是非常有办法的一个人,就是是一个非常精明能干的管家了。当时在刘姥姥第一次进贾府的时候,王熙凤虽然并不认得她这个所谓的亲戚,但是看到这老人家既然来了,而且家里也是穷得揭不开锅了,是想要攀一下贾府这个亲戚,来这里看能不能讨点银两,回去还能继续过日子,是这样的一个目的。

当时凤姐就没有说瞧不起这个贫穷的亲戚,既然人都来了,于是当时她就把本来要给姑娘们做衣服的银子,刚好有二十两银子,她就给她拿回去做生活的费用,当时她就没有瞧不起她。当然像这样的一种,虽然她当时家庭很富有的时候,也不在乎这二十两银子一点点的钱财,但是到了后来贾家整个家道败落的时候,正是因为她当时没有看不起这个穷人,所以这个刘姥姥很重情义,就当贾家后来在落难的时候,最后刘姥姥还伸出援手来帮助他们。所以当我们有钱有势的时候,千万不要去看不起别人。你说风水轮流转,你看当年贾府多么显赫、多么荣耀,那个元春,家里的大女儿,在宫廷里面被封了皇妃之后,回来看望父母,你看贾家的那种奢华,专门盖了一个大观园来迎接元春的省亲,迎元春回来。你看那么奢华的生活,那么富贵的家庭,有谁会想到它之后会败落下来?当我们有能力、有钱的时候,我们不要恃才傲物,去看轻、看不起这些可怜的穷人,可能哪一天我们真的也走到很落魄的地步的时候,以前我们帮助过的人,在这个时候也许就反而救了我们,这个都是很难说的。

所以我们说,一个人,古人也是教我们要居安思危,千万不要以为这些富贵荣华都是长久保持的。你看人生本来就是很无常,就像一出戏一样。所以说这些章回小说里面的故事,其实是有很多很启发人的地方。所以刘姥姥进大观园进荣国府,她前后来了四次,其实这四次来,这个过程也是贾家它从兴盛到衰亡这样的一个过程的一种体现。所以说这里教导我们,慕贵耻贫,志趣落群。千万不要去谄媚巴结这些富贵的人家,去看不起这些穷苦的人,这是一个平常的做人的道理。

下一句课文:

【心不顾身。口不顾腹。人生实难。何苦纵欲。】

我们看前面,‘心不顾身,口不顾腹’,这个意思是说,我们内心如果欲望是很高很多的,这样对我们的身体就会造成损伤。“口不顾腹”,就是说我们平常吃东西的时候,如果很贪图食物的美味享受的话,也会伤到自己的身体。‘人生实难’,这是谈到人的一生要保持健康安宁,康宁,是不容易做到的。‘何苦纵欲’,因此我们绝对不能够放任和放纵自己的欲望,而不加以节制。所以说,所谓多欲损身,多食伤腹。

《礼记》当中也教导我们,说“敖不可长”,傲慢是不能够滋长的,“欲不可从”,人的欲望也不能够任由它去发展。我们说欲是深渊,它是一个无底洞,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所以《礼记》就教导我们,“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千万不可以对于自己的欲望让它放任、由它发展,而不加以节制。下面两句是“志不可满,乐不可极”。所谓乐极生悲,志满则会亏损,乐极了,这个时候就跟前面说的祸福相倚的道理是一样的,它们之间都是会相互转换的。这也是宇宙之间的一个规律了,一个事情凡是走到了极处,它就会向着一个相反的方向去发展。所以这是说我们不能够放纵自己的贪欲。

我们在从前,在北京生活的时候,就曾经接触过一位非常好的中医的大夫,叫做彭鑫博士。当时彭鑫博士他毕业不久,他是专门从事中医的这样的一个研究和实践的工作,他工作之暇也会到一些论坛当中去给人们讲说中医的道理。当时他就跟我们谈到,他说他看到现代人都因为社会风气、媒体这种影响,现代人往往都不注重古人的教导,都是经常会放纵自己的欲望。所以当时彭鑫大夫他就说他很想要去给社会大众讲一个专题,就是谈到一个人他为什么会伤身败德、会折寿,它的原因在哪里。我们看到有一些很有实力的企业家也好,社会上的成功人士也好,为什么后来他的事业会一败涂地?他的身体又会非常的短命、短寿,它究竟根源在哪里?当时彭鑫博士他就说,其实就是因为现代人他喜欢放纵自己的欲望。因为小时候没有学过这些圣贤书,长大一旦是譬如说赚钱发了财,或者是当上了官,这个时候有了财富、有了地位,而他又不能够谨守古人教导的这些道理,所以就纵情的享受,最后导致自己身体不好,甚至年纪轻轻就英年早逝。他遇到了很多这样的案例。所以他就是从医学的角度来教导、来劝勉很多人,就是一定要能够谨守着养生的道理,不要放纵自己的欲望。特别是在现代社会当中我们看到,因为西方的价值观确实是很泛滥,所以哪怕是在我们中国的土地上,你看我们中国人这五千年来古圣先王的教导,这个文化是非常深厚的这样的一块土地上,但现在也出现一种很混乱的现象,就是这些色情淫欲的这方面的资讯,在社会上到处都能够看到。

譬如说我记得很多年前到香港,还有我们到欧洲,在法国,在一些地方,你走在大街上,会看到有许多的这些广告,还有一些很多的图片,一些杂志、报刊,我们看到这上面有很多的这些资讯,其实对于,特别是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是非常不好的。你看这些明星都是穿得特别的暴露,然后就是很大幅的这些广告都是贴在街头,这些引人注目的地方,或者是它放在公共巴士的上面,走到哪里,那简直一睁开眼都是,放眼望去全都是引发人们邪思邪念的这些资讯。

在国内,彭大夫他也看到,因为很多人他突然间成了暴发户,或者是通过一些方式得到了高官厚位,于是他不但是去贪图很多的钱财,而且也包养了很多的情妇,有很多婚外情这种情况发生。最后我们看到许多现世的案例,很多人一生就是因为财跟色这两个方面,一辈子就身败名裂,这种现实的案例是非常多的。

从中医的角度来讲,就是一个人他的欲望非常放纵的时候,在古代的医书里面是称之为“相火妄动”,这个相是宰相的意思。也就是说本来他是应该在一个宰相的位置当中,应该做好他的本职的工作,但是他没有,他是妄动的,相火妄动。这样就会耗伤人们的阴精,就是你本来先天的这些元气、精气神就会受到很大的耗损。太过于放纵欲望,这种情况就会产生很多的疾病。我们看很多现代人会谈之色变的这些严重的疾病,其实都跟放纵欲望有关。譬如说像糖尿病,譬如说像中风,还有譬如说像很多人肾气不足,这些现象其实彭大夫谈到,像这些都是因为跟饮食过度以及欲望过度有关系。

譬如说我们看糖尿病,大家都觉得这是饮食不节会引起糖尿病。当然,这个也首先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因为现在人的饮食不像古人那么了解如何去养生。所以常常我们看到就有的同修,确实就是把饮料当成水来喝,因为里面糖分、淀粉过高,时间长了之后,血糖就很难控制下来。所以这个饮食确确实实会造成自己身体的不好,现在血糖高,我们说三高、四高,糖尿病这种情况是非常多的。

彭大夫他临床当中所遇到的实际的案例,有很多年纪轻轻得了糖尿病的,其实不仅是因为他饮食不注意,很多方面是因为他这个欲望不能够节制,甚至于除了正常的夫妻之外,还有娶了好多小老婆,还有包养这些情妇,他遇到很多这样的例子。所以有一些企业家也好、官员也好,年纪轻轻就得了糖尿病。

包括肾气不足,这个肾气不足其实也是表现在很多方面。因为我们知道,这个肾气是我们一个人先天的这种元气,如果这个欲望太过放纵的时候,其实耗损的是自己的肾气,就是先天的元气。这个从中医的角度来讲,是没有那么容易可以把它恢复,靠一些譬如说我多吃点什么补品、营养品,说要把它补回来,这个是不容易的。就好像你先天家里就是这么多的财产,你过度的去使用它,就花到一分不剩了,那你说我要把这个钱再赚回来,对于这个先天就不是很足的人就很难做到。

所以当时彭大夫也是遇到了一些年轻的企业家,他就劝导这些企业家,千万不要过度的纵欲,一定要节制自己的欲望。但是他们都不听,又年轻又有钱,他觉得说人生得意须尽欢,我活在这世上,这要不去享受,那我这活著有什么意思?结果他当时就不听彭大夫对他的劝导,还是继续跟很多的女人在一起,男女关系非常的混乱。结果一年之后,他再去看这个企业家的时候,发现他的整个身体就出现了非常严重的状况。这个人身上的阳气就是一年一年的在亏损,就是很短的时间就发现说,他整个糖尿病的这个问题,医生已经发现没有办法治疗了,只能把他的腿给它锯掉。因为我们知道糖尿病发展到后来,很多西医的办法就是只能截肢,是这样子。所以你看就是到后来,这个年轻的企业家也是在很短的时间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说这个病,如果说他自己不能够节制欲望,就是神仙华佗来治你的病,也是治不了的。

除了糖尿病、肾亏虚,还有像现代人,在很多年龄层都很容易发作的中风。我们说中风,以前觉得可能年纪大的人会中风,现在甚至连一些年轻人都会得这个病。彭大夫他谈到,当时他曾经在一次做住院医生的时候,一个晚上就送走了三个中风病人,而且这个病人的平均年龄是四十岁。我们看这个四十岁是正当年,你看你读书、求学,到了三四十成家立业,这个时候正好是要为国家、社会来真正去付出的时候,去贡献自己的才华跟精神的时候。那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年纪轻轻就得了这个病?医生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当然我们说中风跟饮食肯定是有关系的,因为有的时候喜欢吃大鱼大肉,这种情况会使得自己的这个血液很容易出现问题。但是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这个中风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肾气不足,也就是肝肾不足。为什么会导致肝肾不足的这个状况?这个原因就是纵欲。

所以彭大夫也是举到他有一个非常好的朋友,也是一个企业家,三十几岁就中风。当时他去找他看病的时候,这个企业家本来是很得意的,他说你看我现在多有钱,赚了很多钱,我半年之内就换了三个女朋友。他觉得很值得骄傲,你说有钱的人总是这些方面觉得很值得炫耀。当时彭大夫就说:“你千万不要骄傲,你离灾难就不远了。”为什么?因为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如果说一个人他的肾气很亏虚的话,它会产生很多的非常不好的结果,对整个身体不良的影响是很大的。所以我们看到在这个社会上有很多的精英人士,年轻有为的人,才华各个方面都非常的让人羡慕跟赞叹,可是最后他都是过不了财跟色这两个关。

所以彭大夫就是从他自己现实的案例当中,他就发现很多人,特别是有一些企业的老总,真的就是说年富力强,正在当年的时候,这个企业又做得如日中天,做得非常的成功的时候,遇到了一些女人,长得非常妖艳的这样的女人,这个企业家就过度的纵欲,最后就把自己的肾气就得了很大的亏虚。你看他遇到一个企业家,最后也是这样,短短半年的时间,就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连走路都有困难了。

这些例子确实是非常的令人警惕的,所以说古人说的这个道理一点都不假,“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如果我们去想想这些人,这些企业家他所以身试法的这种示现,我们看本来是企业做得很兴盛的,最后就是因为跟这些很妖艳的美女经常在一起,过度的纵欲,结果最后自己年纪轻轻得了重病。结果生了病之后,当然他的事业也没办法做了,以前在他很富贵的时候,跟他在一起的女人也一个一个都离开他了。最后他就看到这个企业家孤零零的在医院里面,每天都是护士推着轮椅让他去晒太阳。所以从这里看到,古人说的红颜祸水,真的是一点都不假。

当然,这个现象不仅是在成年人身上,就是现代社会很多的年轻人、青少年,也往往是因为财跟色这个问题,就是过早的亏损了自己的身体,导致还没有完成学业,他整个身体就已经完全没有办法去自食其力,不能外出去工作,每天就在家里,就是成为一代我们说啃老族,有很多这样的年轻人他是因为色情跟淫欲的关系,而丧失了他的基本的生活能力跟工作的能力。

这是彭大夫在他课程当中提到了很多真实的例子,所以他也是我们说是一位年轻的菩萨,发了这样的心,他到处去给大家讲解这个专题、这个课程,就是希望引起社会大众的重视,千万不能够放纵自己的欲望,否则这个伤身、败德跟折寿的根源就是这种酒色财气,贪欲。

好,今天的时间到了,我们就为大家报告到此地,谢谢大家。

圣学根之根——续小儿语 |第4集| 开吉法师讲解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20年5月10日09:11:01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62127.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