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会圣贤 | 河南南阳来佛寺

admin 来佛三圣永思集评论7阅读模式

海会圣贤  (共一集)  2015/1/10  中国河南省南阳市来佛寺  档名:65-141-0001

play-sharp-fill

视频下载MP3下载

四十八愿 一部大经 一句佛号 往生极乐

 

百十二岁 专弘正法 专护正法 重返娑婆

 

来佛古寺位于河南省社旗县饶良镇西南,相传在隋唐年间,有羊册镇粮商王居士驾牛车去源潭镇贩粮,途遇三位老人搭车同行。行至深夜,便在路边停车休息,待次日黎明,却见三老已化为三尊石佛。众信士因而便在此处兴建道场,取名曰「来佛寺」,即佛陀化身来此之意。

 

数经沧桑变迁,几度江山易主。当年殿宇轩昂,如今尽还太虚。然而,虽是空门零落,幸喜正法犹存!古语有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就在这座毫不起眼的乡野荒庵中,却成就了震惊寰宇的两位神僧,肉身菩萨上海下庆法师和一百一十二岁自在往生的上海下贤老和尚。

 

肉身菩萨庆公略传

 

师俗姓李,讳富贵。祖居豫东南泌阳县,生于晚清宣统元年。因出身寒微,未曾习书学文。然天性仁厚,生来贤孝知礼。十一岁皈依三宝,礼宛东罗汉山清凉寺传东法师乃为剃度,赐名海庆。

 

师四十二岁入来佛古寺常住,专修净土,老实念佛。一九八九年,敬往白马寺增受具足戒。一九九一年腊月十一日,师谈笑示寂,自在生西,世寿八十二岁,僧腊七十一年。

 

师坐缸六年九个月后,其师兄上海下贤老和尚发心为之荼毗入塔。寿缸开启,众皆惊叹!惟见庆公趺坐巍然,面貌如生,乃至所著衣物,亦纤毫无损。四众知是金刚法体,全身舍利,遂将其供奉寺内,朝暮礼拜。二OO五年,广州大德李元添居士,欣闻庆公圣迹,倍生敬仰,乃发心为其贴金供养。

 

初阅庆公生平,似觉平淡至极,除却一声阿弥陀佛圣号,竟无他物可言。然细加玩味,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岂非师暗合道妙处么。心下会悟,始信大道至简,生佛不二,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如是而已。兹有净业学人为师赞曰:

 

一句弥陀法中王,七十年来心中藏。

 

不参禅理不研教,不解经咒又何妨。

 

信深愿切直念去,自然花开极乐邦。

 

留此金刚不坏体,证转法轮度迷茫。

 

细观佛首低垂处,恰似六祖驾慈航。

 

今虔祈祷莲台下,求师引我出梦乡。

 

公元二O一三年元月二十三日,古历壬辰年腊月十二日上午,在来佛寺这座极不起眼的乡野小庙前,伞盖林立,幢幡排空,南阳及全国各地的三千多名净宗学人不约而聚,皆是怀着无比恭敬之心,前来参加上海下贤老和尚的入塔法会。一百一十二岁的上海下贤老和尚于公元二O一三年元月十七日,古历壬辰年腊月初六日凌晨,无诸苦痛,安详示寂,其潇洒自在,令无数见闻者皆叹羡不已。

 

海贤老和尚的弟子印志、印涵、印空、印荣、印宝等法师,带领闻讯赶来的四众弟子,为老和尚守灵七日,念佛不断。

 

老和尚圆寂后的第三天,有赶到的弟子揭开往生被,瞻仰老和尚的遗容,却惊奇的发现,老人家面带微笑,嘴唇泛红,眉毛、胡子和头发,竟然由白变黑了。

 

印志法师:眉毛几乎黑得没有白的了,胡子黑的有一部分,占有三分之一,在没有往生之前,胡子连一根黑的都没有。

 

在场的数十位净宗学人,又一次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弥陀愿力的不可思议。

 

印涵法师:师父预知时至自在往生,谁能比得了!不识字,一句阿弥陀佛,就这成就了。师父给我们做了个好榜样。

 

依照传统的佛家葬礼,在四众弟子庄严的佛号声中,海贤老和尚的法体趺坐于寿缸之内,葬于来佛寺塔院。

 

当代净宗导师,德高望重的上净下空老法师得知海贤老和尚自在往生的消息后,大为赞叹。号召净宗四众弟子,向海贤老和尚学习。

 

师父上人:一位老法师,一百一十二岁往生了,一生修行得很好,正知正见,弘护正法,跟他学习的人很多。这在佛门里面称为丈夫。

 

并为老和尚亲书挽联和碑铭,碑铭曰:

 

贤公和尚,佛门榜样。不事经忏,远离利养。

 

严持戒律,四众钦仰。老实念佛,道在平常。

 

净土大经,诸佛密藏。一句弥陀,甚深妙禅。

 

百一十二,老当益壮。唯僧赞僧,法门兴旺。

 

弘普贤愿,表法离障。续佛慧命,功德无量。

 

自在往生,倒驾慈航。

 

挽联曰:

 

四十八愿 一部大经 一句佛号 往生极乐

 

百十二岁 专弘正法 专护正法 重返娑婆

 

昌明法师:我谨代表河南省佛教界四众弟子,向贤公致以深切的哀悼和无限的追思。贤老是河南佛教界的老前辈,是佛教界的大寿星。贤公毕生献身佛教,爱国爱教,严持戒律,尊师重道,慈悲喜舍,利益众生,深受佛教界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尊重与爱戴。贤老秉承师父教诲,修持净土法门,阿弥陀佛圣号朝暮不断,老实念佛,道心坚固,与世无争,与人无求,淡泊名利,宽厚待人,以高龄之岁、强健之身,思惟敏捷,身无病苦,自知时至,安乐自在,实乃佛门僧宝,人间奇迹。贤公往生前预知时至,提前和弟子们告别,潇洒自在,安然生西。贤公现身说法,为世人做了一个修行人最好的榜样,证明了净土持名念佛法门无比殊胜,证明了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不可思议!

 

海贤老和尚往生的二十天前,就告诉寺内几位弟子说:「我过不去这个年了。」大家都不以为然,因为眼见师父身体极其康健,并无半点异常,哪能说走就走呢?几日后,老和尚到桐柏县平氏镇的孤峰寺,看望他共修多年的老朋友「铁脚僧」上演下强法师。路上,老和尚拉着陪他同去的老护法王春生居士的手说:

 

春生居士:我问:「你咋不来了啊?师父。」他说:「就这近来我就要走。我给你俩打个知字儿(招呼),你俩知道。」后来我还解劝他,我说:「不会,你上次跟我说,老佛爷不让你走,让你在这再住二年,现在你又说你走哩?」他说:「你不知道,老佛爷这两天就又交代我,叫我马上就要得走。出不了一个月我就走了。」

 

鄢居士:我说:「你啥时候往生走,跟我说一下,我去找人给你助念。」海贤老和尚跟我说:「不用助念,叫人助念那是不相信,他走不了。我这不用助念,我自己就走了。」很有百分之百把握。

 

离开孤峰寺之后,老和尚又到他出家剃度时的寺院和曾经常住修行过的寺院,各自看了一番,对弟子们都说:「以后我不再来了。」众弟子皆是看到师父身体尚好,并未多想。

 

在贤公往生前的二十八天,社旗的李润峰居士去来佛寺看望他。在谈话过程中,李居士用手机录下了贤公的一段开示:「我想着我也活不了恁大年纪,情愿死。死了以后,你要是修得好,灵魂成佛了,世界上都知道。」

 

在老和尚往生前一星期左右,他悄悄的把堆在通往塔院路上的玉米杆一点点往塔院的院墙角挪。印志法师看到后,就说那不碍事,劝他老不要挪了。老和尚不听,印志法师只好唤大家一起去挪,忙活了两天才总算挪完了,老和尚又把路上给打扫得干干净净的。老和尚往生后,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他老人家那是在为自己开路呀!老和尚往生前的四、五天,一个人默默的把塔院墙边的一堆断砖都搬到自己的塔旁,并且整齐的摆放了起来。大家都不解其意,待老和尚往生后,印志法师买砖头给老和尚封塔,大家这时才明白了老和尚的良苦用心,原来他老人家不愿浪费,把这些断砖搬到塔旁,是准备给自己封塔用啊!

 

老和尚往生的前一天下午,还和弟子们一起在寺院门前翻整菜地,一直干到天黑。大伙劝他休息。

 

印拴法师:他弄完又说:「这活我就做完了,以后我就不做了。」

 

卢水库居士:在老和尚往生的前一天晚上,我们几位师兄在讲经堂听老法师讲《大经解演义》。正在听着,就听到老和尚在屋里敲引磬念佛的声音,敲的时间特别长。我心里在想,老和尚今天怎么敲引磬这么长时间?因为平常他老人家也敲引磬念佛、拜佛,但时间都特别短,唯独今天时间特别长,比平常长了好几倍,当时我们也没在意。第二天上完早课,印拴师父给老和尚端饭,在外面喊师父,没人应。推开门以后,看到老和尚在床上躺着,衣服迭得很整齐摆在床上,仔细一看,老和尚已经安详自在的往生了。

 

胸有菩提,何必临时抱佛脚?身无俗念,自然极乐在心头。大家于事后细细回想,原来老和尚是早已预知时至,在向大家告别呀!

 

在印志法师和印涵法师的带领下,我辈不肖弟子数人,沿着老和尚走过的足迹用心寻访,暂将老和尚一生的年谱简撮其要,以励学人。

 

贤公俗姓文,名川贤,字清选,祖居豫南唐河县少拜寺镇,生于晚清光绪二十六年八月十九日。父母及祖父母皆为虔诚的佛弟子,耕读传家,乐善好施,被乡中赞为大善人。

 

贤公生逢乱世,未得深研诗礼,自幼只随母亲茹素念佛。师天生纯朴,宿根深厚,孩童时便以孝行闻名于乡里。圣贤多逢坎坷,英雄必受磨难,此事古今皆然。贤公十二岁时,父亲在湖北随州讨饭途中,遇到土匪纵火烧毁民居,便挑水前去救火,被土匪残忍的杀害了。数日后,逃难的百姓返回村庄时,看到了惊人的一幕,只见一具死尸直挺挺的紧抱一颗大树站着,一群饿狗坐在地上团团将它围住,村民们原以为是饿狗想争吃死人,便结伙上前驱赶饿狗,却不料这些饿狗被打得眼泪直流,却死死不肯散开。大家这才明白,原来群狗是在为善人守尸啊!兽犹如此,人何以堪?见者无不为之痛哭泪流。

 

贤公:土匪把俺老父亲打死了。

 

刘凤芝居士:给你的老父亲打死了?

 

贤公:啊。

 

刘凤芝居士:那时候你几岁?

 

贤公:我十来岁,我会要饭嘛!十二了。

 

俗语云:「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贤公雁行五人,慈母于苦难中将几个儿女拉扯成人,其中之苦楚自是不忍称说了。十八岁时,贤公腿生痈疮,大幅溃烂,母亲为之四处访求名医,全然回天乏术。师深知因果,叹曰「妙药难医冤业病」,遂舍弃医药,从朝至暮,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数月后,顽疾不药而愈。师由此越发坚信,佛语至诚,确无诳语,菩萨所言「度一切苦厄」,果不欺人。历此生死大劫,也令贤公深刻领悟到轮回路险,死生事大,遂生起出离之心。

 

贤公十九岁这年,二十二岁的二哥因病早逝,这令刚刚经历生死大劫的贤公彻底坚定了出家修行的决心。

 

民国九年,师二十岁,决意拜别慈母,投在桐柏山太白顶云台寺上传下戒老和尚座下,老和尚亲自为之剃度,赐法名曰海贤,字性诚。

 

刘凤芝居士:你是几岁出家的?

 

贤公:二十。

 

刘凤芝居士:二十岁?你出家在哪里?

 

贤公:我出家就在太白顶。

 

刘凤芝居士:一出家就上太白顶了?

 

贤公:出家就在太白顶,传戒老和尚是我师父。

 

贤公于二十三岁时,赴湖北荣宝寺受具足戒。传戒公本是临济宗白云系的一代大德,然而却不曾教授贤公参禅打坐,也没有教授讲经说法,唯传六字洪名,嘱其一直念去。

 

刘凤芝居士:你那出家剃度了,师父咋教你的?光教你念阿弥陀佛是吧?

 

贤公:光教念佛。

 

刘凤芝居士:光教念佛?

 

贤公:(你们是)没有出家的人,不跟你们说。

 

贤公辞别母亲上了桐柏山之后,母亲黄氏夫人和小儿子相依为命,艰难度日。贤公为报慈母之恩,在山上开荒种地,挖草药换粮食,然后步行一百多里将粮食背回老家奉养母亲,如此九年不断。

 

民国十九年一九三O年,贤公二十二岁的弟弟又不幸去世了。母亲无人照看,令贤公颇为挂心,于是便劝说母亲随他一起去桐柏山桃花洞常住,这一住就是二十七个年头。

 

民国二十五年,贤公三十六岁,离别多年的大哥找到了他。不久,因突发脑溢血而死在了贤公的怀里。因当时条件太过艰苦,贤公只能将大哥草草安葬在了桐柏山。贤公往生的前一天,还和一位居士说起,说梦到大哥前来找他求超度,希望遗骨能回归故乡安葬。其兄弟情深,同胞义笃,不觉令人望空长喏。

 

一九五六年仲秋,贤公的母亲突然提出要回老家居住,贤公苦苦相劝终难挽留,只好陪同母亲返乡。一九五七年七月初四晚上,黄氏夫人自己和面包了顿饺子吃过,让贤公给他的姐姐和一个堂妹捎信,要她们第二天一定回来。第二天,黄太夫人与亲人谈笑话别,自在往生了。

 

贤公:老妈妈说:「你能叫我死到这山顶上?」八月二十下来,(生产队)菜园里有三间屋,我腾了腾,腾了三间屋俺住那儿,她种菜呀。

 

刘凤芝居士:她还能种菜?

 

贤公:那她好好的嘛!能做啊!俺种菜。

 

刘凤芝居士:老母亲也吃斋吗?

 

贤公:老母亲从小就吃斋。过了年七月初五,老妈妈老(往生)哩。死的那一天,头一天还在自己包扁食(饺子)。她在屋里睡,头天就对我说:「娃儿呀!(让我)出去睡吧。」我说:「妳睡外头干啥?(外面)蚊子多。」她脸一迈(扭)她就说:「你明儿能叫我死到这屋里?」我说:「中!中!」软床抬出来。

 

刘凤芝居士:搁到客厅里了?

 

贤公:搁到当门了。七月初五,俺妹子、俺老姐都在家里,她还做饭。(姐姐她们)拿的白糖、拿的罐头,(母亲说)「拿回来,我不吃?」罐头稠的剜剜,稀的喝喝,她说:「我喝了水,今儿晌午就不吃饭了。」她说她出去解手,还出去解大手,(又出去)解小手。转来了往那儿一睡,(睡了一会儿)她说:「娃儿呀!我起来坐会儿中吧?起来坐会儿。」我说:「你还不胜(不如)睡那儿。」她说:「中啊!睡那儿一会儿,中啊。」睡那儿(以后),脸一翻,侧身(吉祥卧)睡那儿,长出一口气……人家没受罪呀!

 

贤公的姐姐亲眼目睹了母亲往生的不可思议,所以不久就带着儿子一起上桐柏山出家修行去了。也是因为当时条件极其困难,贤公为母亲念佛三日后,只能用一口薄板棺材将母亲简单埋葬了。这让贤公常挂在心,深感对不起母亲的无边深恩。八年后,贤公发心为母亲迁坟树碑,岂料掘开墓穴,竟然空无一物,仅有几颗钉棺材用的大钉而已。

 

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莲池大师曰:「父母离尘垢,子道方成就。」至于贤公之母是否乃菩萨应化,如达摩挂履般游戏神通,我辈凡夫自是不敢妄断。然而贤公对慈母至纯至真的一片孝心,却足以令我辈五体投地,使后人万古仰瞻了。

 

贤公曾先后在桐柏山的桃花洞、云台寺、塔院寺常住。开垦过十四片荒山,助人修建过十一所道场,曾与宗门高僧海墨法师、海圆法师、体光法师一起在塔院寺结庐共修。古德曰:「心至虚时能受益,事非经过不知难。」贤公每每提及这段往事,无不极力赞叹三位法师的修持功夫。其自卑而尊人的广阔胸襟,令人不知不觉便从心底由衷的生起钦敬之意。

 

贤公:东剌沟(塔院寺)分了仨人地,体光的,海墨、海圆的,他仨叫(地)荒那儿了,俺去给它挖起来。海圆在北京佛牙塔,海墨死到西灵山寺,灵山寺土洞里。他今年死有四十多年了。海墨会说,那讲经,啥经都会讲。

 

刘凤芝居士:谁呀?海墨呀?

 

贤公:啊。

 

刘凤芝居士:啥都会讲是吧?

 

贤公:啥都会讲。

 

刘凤芝居士:你讲过经没有?

 

贤公:我咋没有?我没讲过,我因为啥?我没学过任啥儿(任何东西)。

 

刘凤芝居士:光会念阿弥陀佛?

 

贤公:光念阿弥陀佛。在以前,放牛、做活、犁地……桐柏山我开了十四个场,你当我享受啊?我没有享受啊!

 

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红卫兵到寺院里焚毁经书佛像,逼迫僧人还俗。万法因缘而生,还因缘而灭。众生共业所感,历史潮流使然。纵是菩萨应世,也只有徒唤奈何!贤公被安排到山下的村子里做了生产队长,当时不许念佛,他就在心里默默的念。不许拜佛,他就在晚上偷偷的拜。大锅饭里有荤腥的时候,他就吃锅边菜。更难能可贵的是,贤公一直为大众示现着僧宝的形象。

 

印志法师:他是下生产队了吗?

 

演强法师:下生产队人家都没还俗。

 

贤公:(红卫兵说)「山上不要和尚了,谁(家)在哪儿,(想)回家了(可以)回家。」我说:「俺没有家,俺不回家。」在吴家湾大队,下大队当队长。咱这个斋公赖好,不去开斋破戒。我老在锅边儿煨一点儿萝卜菜吃吃。咱忌咱的口,咱不吃。

 

刘凤芝居士:一辈子都不喝酒是吧?

 

贤公:酒,那年轻时候咋不喝?在生产队,(比如)你给人家搬家哩,不喝酒?

 

刘凤芝居士:不喝不中,多少喝点儿是吧?

 

贤公:喝斤把子还不够我喝。

 

众人哈哈笑:破戒了。

 

刘凤芝居士:这不叫破戒,这叫开缘。

 

刘凤芝居士:你当生产队长那几年,念佛不念?

 

贤公:那个时节,他叫你念佛?那人家不叫念哪!因为啥?都是群众,你敢念佛?

 

刘凤芝居士:不叫念,在心里念?

 

贤公:在心里念,放牛时候在山顶,撵着些儿(看着牛),坐在石头上念。

 

因为贤公为人忠厚善良,待人一团和气,大家都愿意亲近他,亲切的称呼他「文斋公」。多年之后,当弟子们向贤公问起当时为什么坚决不肯还俗时,这位并没读过书的老人,却张口说出了几句盖天盖地的言语:「学道当知心是佛,修行应以戒为师。出家再返家,不如不开花!」

 

文革期间,红卫兵毁掉了传戒公的舍利塔,然而却没有见到灵骨,感到十分诧异。后来,贤公在塔下的一块青石板下找到了传戒公的灵骨,心中暗暗赞叹老和尚果真不凡,确有洞察乾坤的超人智慧。于是将传戒公灵骨妥善保存,直至文革结束后,才偕同多位同门学人,将师父的灵骨重新建塔安葬。

 

一九七六年,文革宣告结束,来佛寺的许多护法居士相约到塔院寺,迎请贤公前来主持正法,恢复道场。因饱经战乱,与十年浩劫的种种磨难,贤公深悟蕅益大师赞叹莲池大师时所讲的,「只图脚底着实,何必门庭好看?」故而仅修起大殿三间和西厢房的罗汉殿三间,所供奉的圣像均为泥塑。

 

一九九一年,海庆法师示寂,成就金刚不坏之躯。二OO五年,已是一百零五岁高龄的贤公,为了给庆公装饰金身而远赴广州,与西藏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不期而遇。这位年轻的法王子将贤公奉若活佛,至诚邀请与贤公共进午餐,并合影留念。

 

有位书法家见贤公年过百岁,依然身体康健、头脑清醒,特意向老人家请教养生的秘诀。老人家说这都是得益于持戒精严,老实念佛。这位书法家至诚顶礼,赞叹贤公如赵州再世,当即挥毫,引了一首杨万里的「咏菊」诗,赞贤公曰:

 

物性从来各一家,谁贪寒瘦厌年华?

 

菊花自择风霜国,不是春光外菊花。

 

贤公曾在来佛寺山门口种下一种名叫「七点半花」的奇异花卉,此花只在晚间七点半到八点之间绽放。二O一O年秋,贤公带领几位弟子坐待花开的可爱场面,被印志法师拍摄了下来。至今看起犹似昨日,令人倍感温馨。

 

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花乃无情草木,尚且不肯失信于人,何况圣贤佛菩萨呢?故而我们应该益加坚信,释迦世尊梵音清净,岂有诳语?阿弥陀佛大慈大悲,绝无空愿!

 

贤公常教诫弟子们说:「要做好和尚,先做好婆娘。」二O一二年三月,圆明寺住持印荣法师接老和尚到圆明寺小住,孝敬老人家一件僧袍,老人家试穿一下,感觉有点长,当即自己飞针走线敹(音辽)起了袍边。看到此处,不知大家除了惊叹之外,还作何感想呢?佛门有联语曰:「投起针来,果能罗什译经,寸金易化;吃了饭去,不学弥勒大肚,滴水难消。」能如贤公者,千年试问几人比?

 

二O一二年中秋节前夕,南阳有几位居士到来佛寺看望贤公,贤公忽然童心大发,硬是要上寺院的一棵柿子树上给大家摘柿子吃。大伙见此场面,无不叹为观止!岂有此理,说也不信,真正绝妙,到者方知。唐代禅门高僧赵州和尚因八十行脚而被传为千古美谈,可是要和咱们这位只会称念一句弥陀圣号的荒庵老僧相比,恐怕连赵州禅师自己也该自叹弗如了!六字洪名之微妙难思,于此处亦可见一斑。

 

二O一二年中秋节后,南阳居士礼请贤公到南阳的念佛堂小住,几位居士录下了和老人家聊天的场面。

 

海贤老和尚:好好念佛好好修,都能成佛。你要是不修,咋会好?你像我这几十年了,早上起来就是三点起来,我起来烧烧香,我坐那念佛,转(绕)着佛念佛,转得瞌睡了又歪(吉祥卧)到那儿,歪到那儿还在念佛,那不是说一会儿就修好了。我成个妖精了。

 

刘凤芝居士:徒弟徒孙都死了,人家还活着。

 

贤公:到死的时候就该死,没死,我还不敢说。

 

刘凤芝居士:阿弥陀佛叫你表法的嘛,是不是?你修得好。

 

贤公:表得好,不叫我说呀,什么都不能说。

 

居士:谁不叫说?

 

贤公:老佛爷不叫说,得好好念佛啊!好好念佛,因为啥?念念佛,(然后)到佛堂去回向回向。不要说,我念个阿弥陀佛就中了。不念到一心不乱不算念。人不学好不中。

 

当居士们问起贤公念佛有何境界时,老人家付之一笑,绝口不提。

 

贤公:没到时间。你要出家了,到戒坛里,有人给你说。给你说说?那说不得!不叫说!说话口满了都不好,以后短你寿限。你(就算)知道天机啥样,见了不兴(不能)说!

 

刘凤芝居士:不说。

 

居士:那你见极乐世界了吗?

 

贤公:这一黑了(晚上)见啥,老佛爷给你说啥,甭说!

 

居士:老佛爷不叫说?

 

贤公:你泄露天机,那犯雷打呀!这阴阳二气跟那纸一样,比纸还薄!

 

贤公:喜欢出家的你出家,不喜欢出家的,你当一个老斋公,光念阿弥陀佛。多晚(啥时候)念到一心不乱了,老佛爷给你较轻儿(稍微)打个知字儿(招呼)。你嘴快的不给你说,不兴(不能)说!念到一心不乱,老佛爷就知道。

 

居士:那你要一心不乱,是什么?

 

贤公:一心不乱咋给你说?没啥说!不叫你指手划脚,嘴说,你手甭说。

 

曾文正公联语曰:「神所凭依,将在德矣。鼎之轻重,未可问焉。」佛门历来的规矩,宗门忌讳说境界,教下不许谈功夫。当年圆瑛法师也曾有嘉言警醒佛弟子说:「道不远人,切忌认影迷头向外寻觅。心原是佛,但向回光返照直下承当。」由此可见,贤公至此已非弥陀门外客了。

 

古德有嘉言曰:「有钱者不说钱,有权者不说权,老将军不谈兵,老和尚不谈禅。」贤公不露智慧,是谓大智慧;不显神通,堪称大神通。可怜我辈凡夫业重障深,有眼不识卢舍那,对面不见阿弥陀。

 

印荣法师和印生法师曾为大众讲述过一些贤公老和尚的不思议事。二OO八年夏天,有农民在寺院门前把收割机打碎的麦秸点燃了,顷刻间整个寺院都弥漫着浓烟,呛得人喘不过气来。印荣法师跑出寺院告诉正在干活的老和尚,说院子里烟气太大,都呛得诵不成经了。老和尚听后,顺手在地上捡起一个废旧的塑料袋,往南方甩了几下,嘴里念叨着「往那边去」,说也奇怪。

 

印荣法师:然后我再看这院子的烟没有了,都往南刮走了,当时我就给老和尚跪那里磕了个头。当初这一片地是我们种的菜,那天天气很热,也有点旱,老和尚让我挖排水沟。我当时很不理解,天这么热,又旱,没有雨,挖什么水沟啊。但是他已经说了,我们还是勉强把它做了,哪晓得第二天瓢泼大猛雨下起来,当时我们才明白老和尚的用意。

 

印生法师:还有一次是老和尚救狼的故事。老和尚亲自跟我说,有一次在悬崖徒壁羊肠小道上走路,遇到一只大狼。海贤师(父)清知这个因果,也不躲避,也无处躲避,「要是欠命就该还命,把我吃了就算了」,只管念佛。那只狼走到他跟前,咬住他的裤腿,把老和尚拉到山洞里的狼窝旁,有一只母狼难产在那里躺着死了。他就闭上眼睛,至心念诵南无阿弥陀佛圣号,十来分钟后,母狼醒过来产了五只狼崽,公狼就对他点头哈腰,磕头感谢。他开示道:「你要少做点恶,多行点善,以后别来畜生道了,成就佛道多好。」第二天从解家河回来的时候,又走到那个地方,老狼在那里等着拦住老和尚,从草窝里叼出一坨山蜂蜜,放到老和尚跟前,又是点头哈腰。老和尚掂着这坨蜂蜜,到我种香菇的棚里头跟我讲,他就说:「印生啊!你看看这野生动物也知道报恩哪!」

 

钟不敲不鸣,鼓不打不响。菩萨不显神通,凡夫不知敬仰。在此道出二位法师所陈诸事,只为唤起我们的恭敬之心,望十方仁者珍惜、善用。

 

真知出实践,妙理贵躬行。贤公虽然不识文字,然而说起话来却常常妙语联珠,听闻者往往大感意外,惊喜莫名。二O一二年仲秋的一天,贤公正在劈柴,几位外地来的居士到寺院念佛,求老人家慈悲开示。贤公一边劈柴一边说:「没啥可开示的,好好念佛,世上无难事,只怕心不专。」大家听后忍不住为之鼓掌喝彩。老人家加重语气又强调了一遍:「真没有难事啊!」然后问起大家从哪里来的,大家回答之后,老人家笑着说:「俺这是小庙,吃的是苦的,穿的是补的,你们来这儿要能受苦,能受苦才能了苦。你不来,我不怪,来了就要守我戒,走到哪里要守哪里规矩。」先辈寻常语,人间未见书。众居士不约而同齐念弥陀圣号,深感震撼。

 

在《论语.学而篇》中,端木子赞叹孔老夫子有「温良恭俭让」五种美德,而弟子们总结贤公能够自在往生的原因时,细观贤公一生的行谊,发现此五种美德在贤公身上同样是圆满具足。

 

贤公性情温和,没有人见他老人家发过脾气。真可谓「凡事付之一笑,于人无所不容」,所以无论男女老幼、僧家俗家,亲近贤公未有不生欢喜心者。古贤曰:「灭却心头火,剔起佛前灯。」我辈当知,此乃真正入佛门的大前提呀!

 

贤公一生慈心爱物,真诚善待一切众生,随缘随分,从来不令大众起一丝烦恼。老人家曾多次教诲弟子们说:「宁可荤口念佛,不可素口骂人。」周安士先生诗曰:「仁列五常首,慈居万德先。皇哉三教论,异口若同宣。」原来此处正是圣贤与凡夫的区别之处啊!

 

印志法师:有一次老和尚像往常一样,午后不休息,到寺院外面的玉米地里去转悠。见一位村民正在偷掰寺院的玉米穗,这位村民见老和尚去了,非常的不好意思。老和尚看这个村民不好意思,老和尚就说:「你掰吧,你挑那大的掰,不要不好意思。」老和尚马上就离开了。

 

当地村民:八九年夏季,这里遭受了洪涝灾害,老和尚还亲自把自己开垦的几亩薄田,收入的一千二百斤小麦,亲自送交到国库里,并且连粮食款都没有要。这反映出来他的思想境界很高,爱国爱教,为国分忧,度化众生,(心里)时刻装着众生。

 

贤公一生为人恭谨,数十年礼佛不用拜垫,也从不曾有人见过他毁谤、轻视过任何人。《易经》云:「敬慎不败也。」印祖将「诚敬」允为快速成就的唯一快捷方式,我辈当深信不疑。

 

贤公一生之勤俭,留给大家的印象尤为深刻。贤公常说:「择菜不丢青,胜似念黄经。」师在之日,我辈凡夫从未察觉其中妙处,此时细加玩味,忽然忆起释迦世尊的临终遗教,「以苦为师,以戒为师」。由此明白了,老子为何曾自称拥有三件法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俭」之一字,岂敢轻看啊!贤公的老朋友「铁脚僧」上演下强法师如是说:「人家真是菩萨应世,人家度众生就是做这个榜样,慢慢的教你后学都能求得佛果。就是菩萨应世,咱还看不懂,看不懂真佛的奥妙。阿弥陀佛念几十年不拐弯。行住坐卧念弥陀,人家达到这个层次了。人家跟这万民、父母兄弟没生隔阂啊!」

 

印涵法师:有一次,电工去收电费,我师父说:「这个月的电费跟上个月相比高那么多啊!」电工二话没说,就打我师父两个耳光,我师父把电费掏出来就给电工了。电工走了以后,几个居士说:「那不行,我们要找他论理去,他这样不讲理。」我师父说:「算了,算了。他打我算给我挠痒了,吐到脸上等于给我洗脸了。我们出家人一定要度量大,能够宽容别人,永远记住,忍者自安。」

 

世尊曾有一言,道破好大天机,「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二OO八年秋,贤公在把来佛寺托付于印志法师之时,便再三叮嘱说:「不怕没庙,就怕没道。不聋不瞎,不配当家。」

 

贤公:咱不识字,咋去当家?我现在糊胡涂涂光念我的佛。

 

古德曰:「养成大拙方为巧,学到真愚始知贤。」用在贤公身上正恰如其分。上净下空老法师赞其为「海会圣贤」,的确名副其实。

 

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闻。佛说,若不是过去生中勤修福慧,今生断然听闻不到正法,假如我们的福报不够大,纵然听闻正法,也不能生起信心。贤公曾不断向人说起,能念佛的人,都是有大福德、大善根之人,一定要把握住大好因缘,老实念佛,当生成就。

 

贤公:没有善根,他就念不了佛。好好念佛,回西方极乐世界。

 

佛言,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弘一大师曾有偈曰:「阿弥陀佛,无上医王。舍此不念,是谓痴狂。」贤公的弟子们亲见了老人家往生的殊胜庄严,对净土的信心益加坚定。千佛寺住持印涵法师和圆明寺住持印荣法师也都表示,道场以后世世代代都要专修专弘念佛法门,绝不辜负恩师的谆谆教诲和殷切期望。

 

印涵法师:尊敬的剃度师上海下贤老和尚,尊敬的教授师上净下空老和尚,尊敬的得戒师上惟下贤老和尚。今生我遇到这三位高僧大德,是我终生的荣幸,我既然穿上这身僧衣,绝不辜负三位老人家对我的栽培和呵护。我一定要修好六和敬,以戒为师,以苦为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我一定时时处处给四众弟子树起一个好榜样,一定要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特别是在我们中原这一块,千佛寺、来佛寺、圆明寺这三个净宗道场,我们一定要把这一面大旗树起来,给四众弟子做个模范榜样。我们三个时时处处一定要修好六和敬,绝不辜负净老和尚对我们的期望。

 

印志法师:我们师兄弟三个,住持三个道场,我们一定不会辜负恩师贤公老和尚的教诲,一定不会辜负师父上人上净下空老法师的教诲。我们一定会修六和敬,团结一致,在中原地区三个道场,把净宗的一杆大旗树立起来。我们一定会把佛法承传下去,把正法承传下去。

 

印荣法师:今后我们一定要实修实干,听上净下空老法师的话,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一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把老和尚的优良传统继续传下去,达到圆满的佛道。

 

印志法师代表诸位同门,恭读了祭文:

 

维公元二O一三年元月廿三日,古历壬辰年腊月十二日,恩师上海下贤老和尚金身入缸法会,不肖弟子众等,端身正意,恭奠于恩师法体之前。上达恩师暨诸佛菩萨曰:

 

圣哉贤公,人中豪雄。三界师表,法门象龙。

 

少怀壮志,绍隆佛种。拜别慈亲,出家为僧。

 

严持净戒,勤修梵行。九十余载,善始善终。

 

律己秋气,待人春风。以身垂范,普利群萌。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桃李不言,下自蹊成。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来佛古寺,因师而名。

 

师今归去,福慧圆通。花开见佛,彻悟无生。

 

不肖弟子,拜瞻圣容。祈师再来,莫舍顽冥。

 

今立誓愿,我佛证盟。于师教诫,信受奉行。

 

同心同愿,众志成城。六和道场,百忍家风。

 

广演正法,利乐有情。

 

古德教导我们,不可毁谤众望所归者,因为「人心所向,天命可知」。贤公往生前三天,曾手捧一本书,让一位居士给留影。

 

刘凤芝居士:二O一三年元月十三日,当他看到我们给来佛寺送去《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的书本时,他高兴备至,立马起身去拿他的袈裟,并说:「我穿上这袈裟,拿住着这书本,你们给我照张相吧。」这是他一生中唯一主动要求给他照相,老人家这一举动,把他内心期待佛门团结、佛法兴旺的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他拿上这书本欢喜的样子,像得到了盼望已久的宝贝似的。

 

那是结集当代众多宗派的高僧大德赞叹净土法门、赞叹jingkong老法师的一本书,书名就叫《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老人家赞叹jingkong法师是一位佛知佛见的大德高僧,老法师能住世弘法是众生的大福报,希望大众能团结一心,共同光大佛法,广利众生。再三警戒学人,一定要善护口业,千万不可毁谤圣贤人!

 

僧宝不思议,身披三事云衣。浮杯过海剎那时,赴感应群机。堪作人天功德主,坚持戒行无违。我今稽首愿遥知,振锡杖提携。阿弥陀佛。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  注:

 

1.「软床」:南阳乡下山民自制的一种藤编床,如同担架,而有四脚。

 

2.「在生产队…给人家搬家」:这里贤公讲的是文革前后,因为解放前中国乡下居住较分散,解放后二、三十年当,一般新建房屋则会搬至统一规画之地。所以当时村民搬家是很隆重也比较常见的事情。

 

3.「你不来,我不怪,来了就要守我戒」:戒,当地乡音读作盖,戒、怪谐韵。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21年5月22日10:11:24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56340.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