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圆觉经 |第34集|MP3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dmin 大方广圆觉经评论阅读模式

大方广圆觉经 1981.7 启讲于 台湾圆觉寺 / 编号:09-007 / 共 36 集

MP3下载

注:共36集文字由网络同修提供。


圆觉经  (第34集)1981年  圆觉寺  档名:09-007-0034

「三种净观随学一事。此观不得。复习彼观。心不放舍。渐次求证。」三种净观怕的是钝根不能同时兼修,所谓是一心三观,钝根很难兼修,所以佛在此地劝导我们要随意。到底哪种观先修,哪种观后修,这个也不一定,所以让我们自己去试验。如果我们自己的心不定,烦恼很多,那就先修奢摩他,奢摩他是对内止烦恼的。如果我们的心把握不住,很容易背外界诱惑,那就先修三摩钵提,把心从外面境界收回来,把外面境界看破,不受外面境界干扰。自己看看哪个病比较重,就选择相应方法对治。禅那是修寂静,比如说你两种病都重,或者都轻,那修禅那就会比较有效,禅那是求心的寂静。如果一种方法不成功,可以换一种方法,前面二十五轮也可以说是轮流的意思,可以轮流互相的用。所以二十五轮它的理论和作用我们都要清楚,我们有什么毛病,就可以采用相应的方法,这样就比较有效地使我们的心达到清净、不散乱、不被境界所扰。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圆觉汝当知。一切诸众生。欲求无上道。先当结三期。忏悔无始业。经于三七日。然后正思惟。非彼所闻境。毕竟不可取。」这是前面我们度过的。末法众生求无上道、发菩提心,有根性不同,所以佛教给我们三期刻期取证,上期一百二十天,中期一百天,下期八十天。但是不管是长期还是短期,克期求证的前三个七,一定是先修忏悔法门,这是一定的道理。唯有业障忏除之后,才能达到正思维。如果不是佛在经典里面教给我们理论方法以及修学的境界,我们就一概不取,为什么呢?免得堕在邪思里面。

「奢摩他至静。三摩正忆持。 禅那明数门。是名三净观。若能勤修习。是名佛出世。」这是对发大心而没有开悟的众生,我们目前下手的方便。奢摩他是用净的功夫,也就是用止的功夫。三摩是教我们取法于佛菩萨,用忆持的功夫,也就是以佛菩萨或者祖师大德为我们的榜样,多分用在观上。禅那是教我们用数息入门。如果能这样修行,功夫不间断,渐渐增进到开悟为止,这就是佛出世。「钝根未成者。常当勤心忏。无始一切罪。诸障若消灭。佛境便现前。」这是讲根性特别钝的人、烦恼习气特别重的人,不管修什么法门,修修就中断了,修修就发生障碍了,修修就退转了,这都是业障重的现象,自己要觉悟,一定要认真去修忏悔法门。

忏悔有两种,一种是事忏,一种是理忏。事忏,我们要明白,不是说自己做错事情了,到佛面前磕几个响头,念一段忏悔偈就把罪消除了,没这个道理。还有人甚至于自己造罪业了,去请几个出家法师拜《梁皇忏》,他认为这样就把自己的罪消灭了。自己的罪,让别人去忏悔,别人拜《梁皇忏》是他忏罪啊,不是你忏罪啊,这是自己不愿真心忏悔,自己不想干啊,那怎么能够忏悔得了啊。这都是不明道理啊,在胡闹啊。如果这样能够忏罪,那那些有钱人尽可以去造无量无边罪,反正他有钱啊,他就天天请别人拜《梁皇忏》把自己每天的罪都忏悔掉,哪有这个道理啊。诸位要晓得,忏罪是属于自己的事情,即使你请法师来拜忏,他们也只能起带头的作用,你还是得亲自忏悔,你不懂仪轨,你可以跟着他们忏悔,这才有效啊。

要发露忏悔啊。什么叫发露呢?把自己的罪业都说出来,不覆藏,自己的过失让大家都知道。大家知道了,一定会责备你、骂你啊,这样恶果就报掉了,以后就不受报了,这就叫做重罪轻报啊。如果你造了罪业,你隐藏起来不让人知道,别人还以为你是个善人恭维你,那你的罪就越来越重了,到来世这个果报就非常可怕了。所以你做的好事情不要让你知道,不然别人都赞叹你,就把功德都赞叹完了,就把善果提前报掉了。现在的人愚痴啊,恶事藏起来不让人知道,好事赶快宣扬,把那一点小功德现世就报掉了,罪业留到后世再报,你看这个愚痴不愚痴?聪明人是把罪业现在让大家知道,全都报掉,自己做了好事不让人知道,那后世的福报无穷啊,这是聪明人。

忏悔注重在后不再造啊。忏悔这两个字,忏摩是印度梵语,悔是中国文字,这种翻译方法叫梵华合译,第一个是梵语,第二个字是中国字。忏摩的本意就是把自己造的罪业完全表露出来,让一切人都知道,愿意受大众的责备。悔是悔改,后不再造,就是不二过的意思。所以忏摩与中国字悔的意思很接近,因此古德翻译就把这两个字合起来了,意思非常的圆满。事忏就是后不再造。后不再造是把缘断掉了,所以虽有罪业但果报不会现前。但是罪的根本还是没断,阿赖耶识含藏的种子没有消灭,于是有理忏。什么是理忏呢?简单来说,就是转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一切业习种子都含藏在阿赖耶识里面,如果你有能力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了,把所有的恶业种子都变成智慧了,那罪业就从根本上拔除了,这就需要在修学证果上下功夫。譬如《圆觉经》里面讲悟净圆觉,这就是理忏。在我们念佛法门里面,念到理一心不乱就是理忏。理一心不乱就是转识成智了,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无始以来的罪业统统都消除了,这叫做真忏悔。所以真忏悔得认真勤苦的修学。业障重的人可以事忏和理忏同时修。所以三七日中是相当重要。根性钝的人要常常勤心忏悔,忏悔无始一切的罪业,不好的习气烦恼统统要忏除。“诸障若消灭佛境便现前”,这是忏除后所得的效应。经文讲到这个地方,第十一章就讲完了,正宗分讲完了。后面这一章是本经的流通分。

「于是贤善首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古德给我们说,能够弘扬人天小乘佛法的称之为贤,能够弘扬大乘佛法的称之为善,能够弘法圆顿一乘佛法的称之为首(第一),贤善首合起来那就是从一乘佛法到人天佛法没有不通达的。由他来担任流通分的会首,这就显示出这个法门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这个法门是圆圆满满,上可以契一乘圆顿根性,下凡夫人天也不舍弃,未悟的凡夫也不舍弃,也教给我们修学的方法。从这个地方来看,本经确实圆极顿极,无论什么样的人都可以修学。

「大悲世尊。广为我等及末世众生。开悟如是不思议事。」这句是总结前面正宗分的十一章内容。世尊给我们开始,信解修证的法门,不嫌弃烦地重重分析,令我们生信、理解、依教修行、如是证果,这个利益无量无边啊,所以说是“开悟如是不思议事”啊。「世尊。此大乘教。名字何等。云何奉持。众生修习得何功德。云何使我护持经人。流布此教至于何地。」这几句是贤善首菩萨为我们祈请的五桩事情,求佛开示。第一桩事是问佛这个经叫什么名字。名是一部经的纲领,一部经乃是名之别目,知道名称就把整个纲领掌握到了,所以名是总持法门。第二个问题是怎样来奉持,如何奉行受持。第三个问题是众生受持本经得什么功德。第四个问题是贤善首菩萨向世尊请教,如何护持那些受持《圆觉经》的人。最后一个问题是流通此经到什么样的地位。这五个问题都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尔时世尊。告贤善首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经教功德名字。汝今谛听。当为汝说。」这是佛告诉贤善首菩萨,当然也是告诉我们大家,贤善首菩萨是代表我们的。贤善首菩萨所问的五个问题相当重要,因为末法时期所谓是法弱魔强,魔的力量很强大,你不修行魔不找你麻烦,你如果认真修行他就来刁难你、就来障碍你,可以说防不胜防,所以一定要有智慧的观照啊。换句话说,要在境界里面经得起考验,自己要有主宰,决定不为境界所动摇,才会有成就。这个主宰是有智慧的主宰,决定没有感情的作用,才不会被魔破坏啊。特别是前面佛告诉我们的要信自己,相信老师,相信法门,才会有成就。

比如说你跟一个好老师,当中就会有很多人挑拨。我自己就亲身经历过啊。我跟章嘉大师学习佛法时,那时我刚刚学佛,接触佛门的人还不太多,偶然到寺庙里去借经书,遇到一些学佛的同修,就会问长问短,“你怎么学佛的啊,你亲近那位上人师父啊”,我说章嘉大师,有的人很赞叹,有的人就直摇头,说章嘉大师是政治和尚,“你跟他学能学到什么东西啊,不如去跟某法师学……”如果我们心里没有主宰,心一动摇,这个法师面前混几天,那个法师面前混几天,那混到今天必然是一事无成啊。所以要有主宰啊。说那些话的人有没有亲近过章嘉大师呢?没有。他们只是道听途说啊。章嘉大师圆寂时,火化出一万多颗舍利子,这时有多少人后悔没有亲近他老人家。连忏云法师都后悔,忏悔法师对我说后悔没有去亲近章嘉大师啊,他当时也是听别人说章嘉大师是政治和尚就轻信了。这是听信谣言,把一个难得亲近善知识的机会失掉了。

我亲近李老师时,尤其是我出家以后再回去亲近他老人家时,我没有出家之前,就跟他老人家学习了一年零三个月,出家之后又回到台中李老师那跟他学《楞严经》,前后跟李老师十年没有离开。我出家后回到台中李老师时,也有好多人劝我,“他是居士啊,你是出家人啊,怎么能跟在家人学呢”,常常有这样的人来劝我啊。可是我如如不动,出家是为了修道啊。后来看到欧阳竞无先生的文章,他也说到出家人可以跟在家人学习啊。我那时虽然没看到欧阳大师的文章,但是我也有我的道理。释迦牟尼佛在世时,他的那些弟子,如目犍连、舍利弗等都是比丘啊,他们到维摩居士那去学习时,也与见释迦牟尼佛的礼节一样啊,也是顶礼三拜,右绕三匝啊,维摩居士是在家居士啊,佛在世时就有例子嘛。所以这些劝说我一概不听,我还是学我的。不过学了之后也有点障碍,学成之后没庙住。我出家的寺庙是台北临济寺,我学成回到台北,寺庙说“你既然出去了,就别想回来了”,我就回不去了。有不少爱护我的信众到很多寺庙去求情,希望有寺庙能让我挂单,但没有一个寺庙收我。一直到这两年,这才有个图书馆啊,有个道场啊。这么多年都在外面流浪啊。虽然有这个图书馆了,但是还有人在破坏,我们还是如如不动啊,这个道场才能维系下去。这就说明末法时期法若魔强,自己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心,如果不能信老师、信法门,就不能成就,破坏的人太多太多了。这种破坏有的有意、有的无意,有时非常好的朋友来劝你放弃,他不了解佛法啊,到你有成就了,他也会回头再赞叹你。这些事情,你如果不是过来人,你想都想不到啊。

贤善首菩萨为我们问这些事,就是怕我们末世同修被魔所障碍啊。一定要守护、流通啊。晓得经的功德,依照经体的名、义的来执持,这样才能够达到修学的目的。这是赞许交感流通啊,就是老师与学生感应道交啊。「时贤善首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这是敬听。

「善男子。是经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所说。三世如来之所守护。十方菩萨之所皈依。十二部经清净眼目。」首先答复是讲能说经的人、能护持这部经的人,这个真正是不得了。诸位体会到佛这几句话的意思,我们怎么能不生信心呢。有些经,这尊佛说,那尊佛未必说,如果每尊佛都必说的经那一定是最重要的。我们看本经是“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所说”,换句话说,没有佛不说《圆觉经》,这就是显示《圆觉经》在一切经中的价值和地位是多么崇高。这是一乘了义经典,称性而谈,佛佛皆说啊。这个意思我们在第一章文殊会里就应该能体会得到。为什么呢?这是一切如来本起因地发心,所以是一切佛必说的圆顿了义大经啊。你不要看他文字少啊,它是圆教了义大经。这个经与《华严经》一样啊,十方三世没有一尊佛不说这个经,所以是“三世如来之所守护”啊。什么人护持这个经典呢,三世诸佛,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只要是佛,没有不守护大方广圆觉经。为什么呢?他们守护此经,就是守护诸佛本起因地发心。唯有这个发心才能成佛,所以十方三世如来之所守护。从这里看,本经与《华严经》、与《阿弥陀经》是一样的。《阿弥陀经》里是六方佛守护,六方佛就是十方佛啊,这是等一法味。“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密。教授菩萨。”这就是“十方菩萨之所皈依”啊。哪个菩萨不依《圆觉经》的理论和指导原则来修行呢?

“十二部经清净眼目”,十二部经就是一切经。怎么叫十二部呢?佛说经有十二种体例,就是十二种体裁,千万不要误会成佛经只有十二部了。这个经翻译得早,后来的佛经就不称“十二部”了,称“十二分教”,就是怕发生误会。这十二种体裁,我在此地就只说名称,就不解释了,具体大家看注解。十二种体裁是长行、重颂、授记、孤起、无问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论议。第一种是长行,这是散文的体裁,它没有拘束,用来说理非常方便。第二种是重颂,本经每个长行文后面有个偈颂,这个偈颂属于重颂,重复前面长行文的意思。颂与长行文这种散文体裁有很大差别,颂是属于诗歌体裁,句式严整,而且押韵,要受字数的限制,因此不能像长行文那样痛快淋漓地来发挥。第三种是授记,佛给弟子预先说明,这个弟子将来什么时候成佛、成佛时那个世界叫什么名、佛的名号叫什么、度众生的大致情况等。第四种是孤起,孤起也是偈颂,但与长行内容不相干,不是重复前面的意思。孤起颂一般是佛临时想到的,或是前面长行意思还未尽的,就用偈颂来补充,以弥补长行之不足。第五种是无问自说,众生的机缘成熟了,但是没有人请法发问,佛就自己说。比如说《阿弥陀经》就是这种情况,没有人祈请,佛就叫着舍利弗说法,舍利弗就乖乖地听,没有问一句话,不像本经是有问有答,《佛说阿弥陀经》从头到尾都是释迦牟尼佛一个人说话。这种就会在经题上加上“佛说”,凡是加上“佛说”的,最低限度从正宗分第一句都是佛无问自说的。第六种是因缘,就是讲佛过去世的这些因缘,使我们容易理解。第七种是譬喻,就是经里的比喻。第八种本事,是讲释迦牟尼佛自己因地中过去世所修行的。第九种本生,是说他的一生,八相成道,兜率天宫如何降生在人间、如何示现成道度众生等事情。第十种是方广,我们本经经题就有这两个字,方广是从法上显的,方正之理,广大无边啊,称性而谈,这是大乘佛法,小乘佛法里决定没有这个字样。第十一种,未曾有,这是讲稀有的因缘。最后第十二种是论议,就是辩论,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与老师反复地辩论,在《楞严经》中就有很多,愈辩理愈明。这样合起来一共有十二种,所以叫做十二部经,也叫十二分教。

“十二部经清净眼目”,这句话了不起啊。换句话说,《圆觉经》是一切经的纲领,是一切经的精华所在啊,所以才叫清净眼目啊。你如果把《圆觉经》参会了,十二分教就都会了,一部大藏经就都通达了,一经通一切经通。反过来来,《圆觉经》如果不通,就去研究十二分教去,让十二分教帮助你通达,用一切经帮助理解这一部经。这一部经就是一切经,你想想这一部经的重要性啊。下面就答复经名字了。

「是经名大方广圆觉陀罗尼。亦名修多罗了义。亦名秘密王三昧。亦名如来决定境界。亦名如来藏自性差别。汝当奉持。」这个经可以建立五个经题,这五个经题都是佛自己说出来的。像这种情形很多,许多经都是这样的。一个题目不能把全经意思都包括,所以往往就有很多题目,从这几个题目中就能了解全经的大意、全经的宗旨。但是翻译的人往往就这五个题目中,再看看哪个题目是重心,或者哪个题目占的分量多一点,或者哪个题目具有代表性,再作出选择其作为经题。经题我们在最开始已经给诸位介绍过了,说到过本经有五个题目,现在在此地看到了。

第一个题是以法、义、总、别为名称的,“圆觉”是法,“大方广”是义,圆觉之法就是我们自己本具的妙心,真如本性这就是圆觉,一切众生与十方如来同样具足,无二无别,平等一相啊。所以说是寂灭无二啊。这是真性。所以一切众生个个都能成佛。为什么呢?从根本上看是一不是二。“大方广”这三个字就是义。什么意思呢?体相用啊。大是当体得名常遍为义。方是法,是从相上得名的,古人的解释是“轨生物解,任持自性”,轨是轨道,就是秩序、程序,发展有一定的程序,比如我们说“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这个发展形成整个世界宇宙人生,它是有序的,它不乱。有些人不晓得这个秩序,认为是有个神在安排宇宙的事情,哪里晓得它本来就是有秩序的,用不着神去安排。我们的自性变现一切万法是有秩序的,不会混乱的,这就叫法啊。我们从这个秩序当中就能理解万物之本原,理解万物的现象,理解万物的作用。从圆觉心流出菩提涅槃,然后教授菩萨,这些都是讲的法。我们皈依法,也就是这个法,这是自性里面的法啊。广是用上说的,广大无有边际啊,所谓是觉性遍满圆无际故,所以是无量无边的法门。圆觉这是讲的法体,圆是周遍圆满的意思,觉是灵明觉知,心体离念啊,离念是离妄念。我们常讲正念无念,无念是无妄念,无妄念的念就是正念。所以说去了妄想就是正念现前,正念分明,所以那个无不是空无的无,不是什么都没有了叫无,那个无是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不是什么都没有,所以妙有非有,真空不空,正念无念也是这个意思。“陀罗尼”是梵语,翻译成中文是总持,意思是总一切法,持一切义,这就是说的大方广圆觉。为什么呢?大方广是无量义啊,圆觉是法啊,总一切法是圆觉,持一切义是大方广。所以古人就把“陀罗尼”三字省略掉了,留下“大方广圆觉”作为经题。取第一个题里的前一半,第二题就全取了。

第二个题“修多罗了义”是从境智相对上建立的名称。修多罗翻译成中国意思是“契经”,契是契合的意思,既上契诸佛所证之理,圆觉大方广的理一定要契合,不能违背,又下契众生可度之机,又能适合一切众生的程度。既不违背最高的真理,又不违背众生的程度,这叫经。诸位如果能够懂得这句话,就晓得佛经与世间的书籍不一样。世间书籍不能适合一切众生的程度,比如学校教科书,大学教科书不适合中学用,小学更不能用。但是佛经呢,妙就妙在这里,小学用这个课本,大学也能用,研究所还用这个课本,妙不可言啊。小学生浅讲,中学生可以深讲一点,大学生更深一层,经讲起来可浅可深,深不违背真理,浅也不违背真理,这个法子就妙极了。上次我给诸位说清凉大师讲《华严经》讲了五十遍,第一遍听讲的人听到第五十遍还是有味道,为什么呢?遍遍不一样啊,这就有了味道了。如果每遍都是一样的,一成不变的,那听了第一遍的人就不想再听第二遍了。遍遍听了都有味道,可见得这个味道很浓很足啊。为什么呢?讲的人天天境界不相同啊,每天都有悟处啊,天天不一样啊,因此同样一部经他讲起来天天不相同,他讲起来天天是新的,永远是新的。如果你去听经,老师就抱着一本注解,第一遍和第二遍讲的都一样,听了乏味,这就说明老师没有修证的功夫,如果老师有修证的功夫,那遍遍都讲得不一样。如果老师有修证的功夫,那你见到今天的他与昨天的他就不一样了,为什么呢?他在菩提道上又进步了,不相同了,他所讲的境界与昨天的就不相同。所以东西是活的,不是死的。遍遍不一样啊,天天不相同啊。所以,明年我们再来讲《圆觉经》,那又大大的不一样了。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9年1月2日05:59:43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55835.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