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第25集MP3文字)jingkong老法师主讲/台湾华藏图书馆大专讲座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  (第二十五集)  1988/7  台湾华藏图书馆大专讲座  档名:05-001-0025

MP3下载

请掀开经本九十六面,我们将经文念一遍: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

 

这是大势至菩萨为我们说出来他自己修行证果的经过。前面曾经说过,念佛要心念,要真心,以真诚的心来念佛,才能够有成就。这个成就是『入』,「入」就是证的意思,『无生忍』是菩萨的阶位。严格的说,就是狭义的「无生忍」,这地位非常之高,通常指的是七地、八地、九地这三个位次,如果将标准降低一点来说,最低也是圆教初住菩萨。《楞严经》里面这二十五位菩萨都是代表圆教初住,就是最低限度是要到这个境界。这是所证,念佛是能证。我们今天接着看。

 

「六根都摄,一心不乱,念也,入,证也,忍,智也,无生,约理性言,慧心安此无生理故,名无生忍」。忍是智,是智慧,没有智就没有忍,就不能忍受,忍也是定的意思,忍也是同意的意思,也是认可的意思,现在讲所谓共识,也有一点这个意思。与谁共识?与诸佛共识,所以这是相当高的境界。承认究竟是什么?所谓「一切法不生不灭」,这个事实的真相他见到了,他明了了,他不会再怀疑,佛说一切法不生不灭他同意,他认可,这叫做无生忍,或者叫无生法忍。「清凉疏云」,这是清凉大师在《华严经疏钞》里面说的,「若约忍无生理」,就是一切法不生这个道理,理是道理,「即无生之忍」,这叫无生忍。「若约无生之智」,智是能证、能观、能觉,理是所证、所观、所觉的,「及烦恼不生,则无生即忍」,这是从智慧的心,不起妄念,就是觉心,六祖所说「本来无一物」。他心没有动,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心会动,这个动是迷心,心是迷的,不是觉的,觉心不动。觉心就是无生,烦恼不生,妄念不生,就叫无生,所以无论从能证、从所证都是无生忍。「无生法性,始终无殊,证入法忍,地位不等。」这个地方应该是「浅深」地位不等,诸位可以在旁边加两个字,这意思就很完整,浅深地位不等。刚才讲了,圆教初住是刚刚开始证得,九地菩萨是圆满的证得,十地以上就不叫无生忍,叫寂灭忍,那个层次又高一级。所以这是有浅深地位不等。

 

讲到入,入就是证,入也是开悟。悟有两大类,一类叫解悟,道理明白了,虽明白,做不到;另外一类叫证悟,亲证的境界。诸位要晓得,解悟显出这个人很聪明,可以说得天花乱坠,但是不能断烦恼,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证悟就不一样了,证悟是自己亲证的境界。所以解悟之后为什么要修行?禅宗讲的大彻大悟,他那个悟是解悟,悟后起修,悟了以后修行。《华严经》上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也是告诉我们这桩事情。善财童子的老师是文殊菩萨,在文殊菩萨会中他大彻大悟了,那是解悟;悟了以后去修行,五十三参就是修行。这个修行是真实的修行,历事鍊心,就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里面完全把所解的东西显露出来,六根在六尘境界里头再也不迷,再也不生烦恼,永断烦恼,永远不迷惑,那就是证悟。

 

《华严经》末后这一章,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这章,在《华严经》叫「入法界品」,《四十华严》称「普贤行愿品」。清凉大师四分里面,《华严经》分作四大科,信解行证,「入法界品」是证;换句话说,「入法界品」是证悟。前面信分、解分是解悟,第一个部分一共是有十一卷半经文那是起信,信以后理解,解以后修行,行以后再证果。所以五十三参是属于证悟,历事鍊心。如果不在境界上亲证,那是没有用处的,必须在境界上练真正不起心、不动心、不分别、不执着,成就真实的定慧,这个才管用。《楞严经》上把菩萨地位一共讲六十个,所以它讲得特别的详细。一般经上讲六道、讲五趣,《楞严经》上讲七趣,它把仙也算一道,仙道,所以说得很详细。三渐次到十信一般讲这是解悟,从十住、十行一直到等觉这叫证悟。所以我们看到善财童子参学的时候,第一位善友他所参访的德云比丘,在《四十华严》里头叫吉祥云比丘,教他念佛法门,这位菩萨代表的就是初住。所以初住以上是证入,证悟了,不是解悟。

 

小乘悟身空之理,破见思烦恼,破人我执,证得人空,在小乘人来讲,这个境界也算是证入无生忍。但是那个无生忍是小乘的无生忍,跟大乘无生忍名字相同,境界不一样,境界相差很大。可是比我们六道凡夫那实在是高明太多了,不可以同日而语。我们六道凡夫没有办法脱离六道轮回,没有能力断惑业苦;他那个忍虽然比不上菩萨,他能够出离三界,永脱轮回。由此可知,证悟才真正的管用。所以我们每天在讲堂里面讲经,在这里说,这都是帮助大家解悟,很难得受用,如果真正要得受用,大家要做。为什么要提倡念佛?你要不念佛,你没有办法入境界。我们今天在行门里面,就是修行法门里面,我们选择的是念佛法门。这个法门方便,跟大势至菩萨用的法门完全相同,就是『以念佛心,入无生忍』,就是用这个方法,最简单、最稳当、最快速,用这个方法来成就。

 

底下讲,「楞严第三渐云」,《楞严》三渐次里头第三渐次说「是人即获无生法忍」。经上有明文告诉我们,「信力入印度经云,无生忍法,则能清净初观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无生忍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无生忍故,起安慰心」。这都是引经文来给我们证明无生忍的功德利益。这段经文里面有自受用、有他受用,自受用就是身心清净,以别教来说是欢喜地,别教的欢喜地就是圆教的初住;就是圆教叫发心住,别教叫欢喜地,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是证悟,不是解悟,这是亲证的境界。所以他自己欢喜得大安稳,这个时候就是证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通常途径修行,修到这个地位的确不容易,固然在我们中国历代祖师大德当中,不是没有到这个境界的,有,太少了,人数不多,所以很难。

 

念佛人,经上讲得很清楚,尤其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里面有,这是不可思议的,这是决定真实。念佛往生的人,下下品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立刻就证三不退;换句话说,他虽然不是圆教初住菩萨,可是他所得到的功德利益等于圆教菩萨。你看蕅益大师《要解》上说,他说极乐世界很奇怪,你要说这些往生人是菩萨,他是凡夫,为什么?他烦恼没断,见思烦恼没断,带业去的。你要说他是凡夫,他又圆证三不退,他跟菩萨一样,奇怪。所以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你不能说他是凡夫,也不能说他是真的菩萨。他的神通、道力、受用等于圆教初住以上的菩萨,但是这些人见思烦恼都没断,这是叫难信之法,叫人想不通。西方极乐世界真实的情况,经上说「唯佛与佛方能究竟」,连等觉菩萨都还没真正彻底搞清楚,这个世界奇妙。所以,决定在信心,你要相信,你不怀疑,这个功德利益你就能得到。你要说一定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你才去往生,那好,必须等你成佛。为什么?你搞到等觉菩萨,你还没有办法完全搞清楚。成佛了那都不必去了,那还去干什么?不必去了。成佛,小乘经里面讲要修三个阿僧祇劫,大乘《华严》里面讲要修无量阿僧祇劫。好了,你慢慢来,等到搞清楚再去,这个亏吃大了,这真是李老师讲的,不是愚人,就是狂妄。所以谁要相信,这个利益立刻就得到。「令他」就是把这个法门劝人,把念佛法门劝勉别人。如果那个人肯接受,也发愿求生净土,老实念佛,那我们可以预期他不久就入无生忍。所以这个无生忍,如果在净土上来讲,一往生就入无生忍,这是真正不可思议。

 

所以罗什大师翻《弥陀经》翻「一心不乱」,玄奘大师并不反对。梵文经典里没有一心不乱的字样,可是罗什大师用意译来翻的,玄奘大师不反对。原因在哪里?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等于证得无生法忍,所以他讲的并没有讲错。原本的经文是「一心系念」,你看玄奘大师译的本子,他是照梵文原文直译过来的,原来的意思是一心系念。一心系念我们看起来很放心,一心不乱我们不放心,为什么?一心不乱我们做不到,想想真的没有办法做到,一心系念我们可以做到。系念就是牵挂,我一天到晚心里想着阿弥陀佛,念着阿弥陀佛,这叫一心系念。这个不断烦恼可以做得到,心里常常挂念着阿弥陀佛就叫一心系念。所以原文梵文的原意很浅,鸠摩罗什大师把它翻成一心不乱,翻太深了,境界太高,往往把初学佛的人吓到了;但是他没有错,到了西方极乐世界是这个境界。

 

再往下面看,「仁王经云,无生忍菩萨,所谓远不动观慧,远即七远行地,不动即第八地,观慧即九善慧地也,则知此忍,始于三渐,终于等觉说,以势至位居补处故」,这是引用《仁王经》上说的。《仁王经》上把菩萨的阶位分为五大类,这五大类都用忍字来表达。第一个阶段叫伏忍,这是我们现在能做到的。伏是什么?压住,就是我们讲现在事事要忍耐,要把自己的情绪、烦恼压下去。有什么不如意的事情,念一句阿弥陀佛把它压下去,不要发作,伏忍,这第一个阶段,初学的。第二个阶段叫信忍,真正理明白了、相信了,信忍,正信生起来。第三个阶段叫顺忍,可以随顺了,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可以顺忍。第四个阶段就是无生忍,无生忍就高了,无生忍经上讲的七地、八地、九地。可以说从初地到六地是顺忍,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到十地、等觉、妙觉叫寂灭忍。它把菩萨一直到成佛,总共五十二个阶级分作五忍位。由这里我们可以晓得,佛家的修行多么重视忍辱,从初学到成佛都注重在忍,不能忍怎么会有成就?这是《仁王经》上所说的,《仁王经》过去我们曾经讲过。所以结论上讲,则知此忍,始于三渐,三渐次就是初学,初学就开始;终于等觉,等觉是到等觉菩萨。这就是说明菩萨,我们通常讲《华严经》上讲五十一个位次,从初信位到等觉位五十一个位次都要修忍辱波罗蜜,都要忍。因为大势至菩萨实际上来讲,他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后补佛,等觉菩萨。

 

「上句」是『我本因地』,上面一句是说「能修证」,说的能修证;此句是说的「所悟证」,就是「入无生忍」是所悟证,「谓以真正净念,除灭邪妄浊想,内想不起,外境自寂」。所以实在讲外面境界没有寂与乱,没有正与邪,没有是与非,也没有善与恶,外境没有,统统没有这些东西,所以叫一真法界,外境是一真。为什么会有这么复杂的现象?这个复杂现象起于内心,是我们自己心里变的,我们自己心以为这是善,我们自己心以为那是恶,其实外境哪有善恶?我们自己认为这是是,那是非,是非、善恶、邪正都是自心变现出来的,不是真的。否则一真法界到哪里找?自己心清净,一念不生了,面对外面境界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在哪里?就在我们面前。我们为什么见不到?因为我们六根对六尘起心动念,所以你见不到真实相。如果你六根接触六尘是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你的见解跟十方诸佛完全相同。法界是一真,你的心真,真心没有念,真心离念,外面境界是真的;我心里才动一念,心是妄,看到外头境界也是妄的,也不是真的。所以诸佛住一真法界,九界有情众生都不是住在一真法界里头,他有分别、他有执着,把一真法界变成千千万万的法界,谁变的?就是自己分别、妄想变出来的。《华严经.出现品》说得很好,「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我们的亏吃在哪里?吃在妄想执着。这是佛一句话把九界众生的病根给我们道出了,给我们说出来,病根。

 

佛法修行修什么?去一切妄想执着,我们就成佛。佛与众生是一念之隔,并不远,就在你念头怎么转法,你一下转对了就成佛。就好像我们开保险柜号码锁,一对准了立刻就打开了,差一点都不行,就看你怎么转法。一转对了,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不二。我们凡夫认为是二法,它是不二法,不二就是一真法界,二就是迷,不二是觉,迷与觉就在这里分。我们自己真正用功,用这句佛号把我们带引到不二法门。不管什么念头起来,一动念,立刻转成阿弥陀佛,所有一切的念头统统消归到一句阿弥陀佛里面去,这就对了,不会叫一个妄念再生起来。念到熟透了,这句阿弥陀佛也没有了,那就是纯真无妄;还有这句阿弥陀佛是带妄之真,因为阿弥陀佛也是妄,也不是真。真心里头本来无一物,怎么还会有个阿弥陀佛?所以阿弥陀佛是不得已这过程当中要用的,一切妄念收归到阿弥陀佛,最后阿弥陀佛也没有了,那就纯真无妄。

 

所以用这句阿弥陀佛,给诸位说可以到等觉菩萨,没有离开这句阿弥陀佛。从等觉要到妙觉,要成佛了,阿弥陀佛不要了;如果还要这句阿弥陀佛,只能到等觉,不能到妙觉。到妙觉位,这句阿弥陀佛舍掉,就到妙觉位。你看阿弥陀佛有没有用?很管用,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都要靠这句阿弥陀佛,佛怎么可以不念?非常管用,显示在大势至菩萨这个法门里面。这几句话说得好,真正净念,真正净念就是一句阿弥陀佛;除灭邪妄,邪是讲邪见,就是你的见解,你的想法、你的看法全是错的。《般若经》上说「般若无知」,诸佛菩萨对一切法他没有看法,他也没有想法,那叫真智慧,般若无知。《心经》是般若的精华,你看最后的结论「无智亦无得」,那是真的,无智亦无得的境界就是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是那个境界。妄是妄想,邪是邪见,妄想、邪见都浊、都不清,都是染污了我们的真心,真正正念它能够消除、能够消灭这些邪见妄想。内想不起,外境自寂,内里面没有烦恼,内里面真正清净,外面境界是一真,我们看到外面境界那是什么?寂,清净寂灭,清净寂灭是一真法界,佛与大菩萨所证得的。这个道理实在就说明了境随心转。所以我们要想得清净,你说找一个清净的环境来修行,那是外境,那不是真实的。真正的清净从内心里面下功夫,心清净了,境界自然就清净。

 

我们再往下面看,「内外法空,一切无生」,这就是清净寂灭,一切法不生不灭的真相完全显露了。「仁王云」,《仁王经》上说,「一切法空,得无生忍」,真正见到,真正的证实了,一切法空无自性。所以一切法不生不灭,一切法常住不坏。《法华》上说「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与不生不灭、与一切法空是一个意思,一个境界。「又无生忍,亦得名无灭忍,无住忍」,这意思相同,「华严云,无生忍者,不见有少法生,亦不见少法灭,何以故,若无生则无灭,若无生灭则无住处」,所以它的别名也叫无灭忍,也叫无住忍。住就是着相,无住就是不执着,于一切法都不执着,这样才随缘,才能真正做到普贤菩萨所讲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在一切法里头得大自在。

 

「今念化身佛,证得空如来藏智,名入无生法忍,念报身佛,证得不空如来藏智,名入无灭法忍,念法身佛,证得空不空如来藏智,名入无住法忍。」《楞严经》讲「三如来藏」,实在讲如来藏哪有三?实在讲三就是一,一就是三。从体与作用上,看从哪一个角度上来看,这才有三分。比方法身是本体,从理体上来观察;应身是从作用,他受用来观察;报身是自受用,里面也有他受用,报身有自受用报身、有他受用报身;应化身纯粹是他受用,没有自受用。所以从有体有用。由此可知,三身是一而三,三而一,并不是真正有三个身,那我们就搞错了。从这三身来看,无生、无灭、无住这个意思非常的明显,其实它是一个意思。「此亦举一以摄余耳,若唯忍无生,小圣亦有」,刚才跟诸位说过,小乘人也有,小乘人证得人我空,断见思烦恼,破我执,也有这个意思,但是跟大乘的境界相差很大。「岂足为等觉深玄忍耶」,小乘跟大乘是不能比。上面所说的这段经文,就是「以念佛心,入无生忍」,灌顶注解里面的大意。

 

下面这一段是《钞》,注解的注解,这里头也有几句话很要紧,不仅仅是佛学常识,对我们平常修行观照会有帮助。「六根都摄者,返流旋一,六用不行也」,这是注解前面的「六根都摄」,什么叫六根都摄,这个意思就在返流旋一。我们先讲流,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流是什么?往外头流,这叫流,意思就是往外攀缘,六根向六尘境界上攀缘,这叫流。其实六根如果不对六境,六根就没有用处,就不起作用,我们能做得到吗?做不到。为什么?眼一定要看,我不能把眼睛不看,眼不看不就瞎了,耳不听不就聋了,舌不尝味就不要吃饭了,水也不要喝了,哪有这个道理!六根必定在六尘上要起作用,问题在哪里?流与不流,问题在这里。什么叫流?如果你六根在六尘境界上,顺境里面起贪爱,这是往外流;逆境起瞋恚,这是往外流,就是这个意思。

 

现在叫你回头,旋是回头,旋转过来,返流,返也是回头,旋也是回头。返流旋一,这个一是什么?一就是依真心,真心里面没有贪瞋痴,真心里面真心离念;换句话说,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妄想、没有烦恼,那你的心就一了。否则的话,返,怎么个返法?我眼睛见,难到在空中还转个弯又回头来,没有这个道理。见性怎么会转弯?怎么会回头?不会的。耳朵听外面,听外面声音还回转过来吗?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你要懂得返、旋它真正的意思,为什么?《楞严经》上二十五位菩萨修行都是用这个原理、原则,所以这非常的重要。观世音菩萨「返闻闻自性」,他怎么返法?大势至菩萨返流旋一,怎么返法、怎么旋法?这非常重要。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9月11日09:43:3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54391.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