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第147集MP3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一四七集)  1992/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03-0147

第147集 A

MP3下载

第147集 B

MP3下载

经本三百九十面最后一行,看《疏》:

 

【或但为七。合礼赞故。】

 

礼敬跟赞叹合为一条。

 

【或但为六。略供养故。】

 

就是省略了『供养』。

 

【或但为五。以发愿回向但总别异故。】

 

这些都是叙说开合不同,内容意义完全是一样的,这是佛在一切经里面为我们说法,有时候详细的说,有时候简略的说,详细简略是在语言文字上,其内容上都是圆满的,这是我们应当要晓得的。这底下一段《钞》就不必说了,容易看得懂。我们再往下看《疏》,三百九十一面倒数第三行:

 

【如十住毘婆沙第五回向亦同有五。或但有四。除礼拜故。或但为三。】

 

《毘婆沙论》就是《十住毘婆沙论》,这是属于《华严经》的解释,它虽然没有讲到全经,只讲到全经的一部分,我们知道佛在《华严》讲的是非常圆满,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这只是说其中的一部分,里面我们也看到了开合不同,这些都不是很重要的,我们念念就行了。再翻过来第五行这一段比较重要。

 

【故智度论云。菩萨昼夜三时。各行三事。谓忏悔劝请随喜。行此三事。功德无尽。转得近佛。若善戒经但有二事。谓忏悔回向。皆随时略广。】

 

从这些经论里面开合,使我们认识了在日常修行当中哪些才是真正的纲领。《智度论》说的非常简单明了,把十愿只归纳为三条,这个好记,容易学习。《智度论》就是《大智度论》,《摩诃般若经》的注解,玄奘大师翻的有一百卷。『菩萨昼夜三时』,这是过去古印度,古时候的印度讲一昼夜分为六时,分为六个时辰,白天三个时辰,晚上三个时辰,叫六时。这六时在佛经里面,我们看到的昼三时叫初日分,日是白天,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初中后。晚上也是如此,初夜分、中夜分、后夜分。我们中国这个时辰,古时候是十二个时辰,是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来订的,我们讲天干地支,它是用地支。所以中国时辰是十二个时辰,印度是六个时辰,现在我们采取西洋的,几乎全世界都统一,把昼夜分成二十四时,二十四个时辰,我们称它为小时,为什么称小时?说小时,外国人不懂,因为比我们中国的时辰小,那我们称印度时辰那就是六大时,它比我们时辰大。所以「昼夜三时」就是现在所讲的二十四小时,昼夜不能中断,不但白天要修,晚上也不能间断。

 

修什么?修三桩事情,这三桩事情是菩萨修行的总纲领,无论是哪个宗派,无论是哪个法门,都离不开这三个原则。第一个是『忏悔』,忏悔这个名词在佛经里面翻译叫梵华合译,上面这个字是梵文,音译过来的,忏摩,音译过来的,悔是我们中文。忏摩的意思跟中文的悔很接近,所以把它两个合起来,这在译经的体例里面称为梵华合译,它真正的意思,重要的意思就是改过自新。这是佛门修行的总纲领,修行,修正错误的思想行为,修正就是改正、改过,所以修行就是忏悔。忏悔才叫真修行。真修忏悔这里面,第一个大前提就是必须要知道自己的过失,不知道自己过失,那就没法子改,所以一定要知道自己的过失。凡夫很不容易晓得自己的过失,所以佛门常讲两种人没有过失,第一种成佛了,圆成佛道,他没有过失,佛没有过失。第二种凡夫,凡夫虽然有过失,不知道,不知道发觉,也没有过失。声闻、缘觉、菩萨都有高度的警觉心,他们时时发现自己的过失,发现就改,不断的去改,改上三大阿僧祇劫才把过失改完,可见得这不是一桩容易事情!

 

我们有过失而不知道过失,这怎么办?这是个大问题,那就得要『劝请』,要请佛菩萨、要请阿罗汉、要请善知识来帮助我们,帮助的方法最重要的就是讲经说法,我们常常听闻正法,就能够发现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有许许多多想法错误,想错了,有许许多多事物我们看错了,必定也影响在生活当中,我们说错了、做错了。这一切错误产生一个严重的后果,那就是六道轮回。所以六道轮回怎么来的?是我们错误的思想、错误的见解、错误的言语、错误的行为所变现出来的。六道本来没有,从一切错误里面发生的,假如我们把这些错误都改正,那个六道轮回就没有了,能变的因缘没有了,所变的这个现象自然就消失了。这正是永嘉大师在《证道歌》上所说的「觉后空空无大千」。我们在迷,迷改过来,那就觉了!

 

这就说明善知识的教诲非常重要,不但出世间法里面这是第一桩要紧的事情,世间法也不例外。尤其是古代的中国,古代中国那些帝王们不但他有福报,他没有福报不能做帝王的,也确实有超越常人的智慧,否则的话,他怎么能统治一个国家达几百年之久?他有智慧,他用什么方法来统治?用教化,也就是用教育来变化大家的气质,用教育来启发我们的自性,这是真实的,这是至善的,是好的,所以才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他的统治历久不衰!如果他把这个教化之责疏忽了,这个王朝不久就灭亡了,必定有另外一个政权取而代之。所以中国古时候的教育,不仅是佛法,儒家的教育、道家的教育统统都讲的是心性之学,不是我们一个人要听某个人的话,照某个人的意思去做,不是的。满清入关之后,尊重孔老夫子,提倡孔孟教育,没有说听他的意思,没有!清朝从开国到亡国,历代的帝王都是虔诚的佛教徒,以大乘佛法、孔孟学说来教导国民,这人才心服口服。这就是劝请,劝请善知识,十愿里面「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就是这两条合在一起。

 

善知识多是大众福德因缘所感,有多善知识出现在世间。善知识少了,善知识找不到、看不见,这也就显示这一个时代众生没有福报。没有福报的状况,这个社会充斥了邪知邪见,就是我们今天讲思想上的混乱,这一个人在一生当中无所适从,这是最可悲的,也是最可怕的。但是在现代虽然善知识少了,科学进步了,可以利用大众传播的方法,虽然人数少,这个教化的效果也能够普及八方,用电信传播的方法,现在讲用电视、用广播,用这种方法,当然那个效果总比不上亲近善知识亲切,但是不得已而求其次,这未尝不是一个好方法。在佛门这些年来,大家都知道「人能弘法,非法弘人」。培养弘法人才重要,过去老一辈的老法师,这个话时时刻刻挂在口头上,一直到他统统都过世了,都走了,培养人才还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没能够落实。原因我们也不能责备这老一代,实在讲不能责备他们,他们顶多只担一半的责任,另外一半是没有人肯学,这就是众生没福。为什么人不肯学?年轻人都迷在这个花花世界,身心都为境界所转,这样的人不能成就。真正发心学佛弘法利生,必须要把世缘统统舍掉,这样的人我们就找不到,大家不肯舍。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不肯舍,这是人才没有法子培养出来重大的因素。

 

大陆初开放的时候,人心淳厚、生活俭朴、道心坚固,我们见到非常欢喜。可是有一些年轻的大陆上出家人到了美国,美国设道场找人很不容易,再邀请大陆年轻的出家人,到了美国,不到半年、一年他走了,他还俗了,所以我们看到非常灰心。那个纯朴的心到了花花世界他也忍不住,他也会动摇、也会被境界所转,才晓得这一桩事情多难。那我们剩下来,还只有一条路,就是诚诚恳恳的念佛,求诸佛菩萨再来,这可以的,大多数人来求,佛菩萨会应化到世间来。不是佛菩萨,想不被这个花花世界所诱惑,恐怕是不可能,不被诱惑的确实都是再来人。这要大家求,一个人求没用处,要大家求,这是讲到「劝请」。

 

后面这『随喜』,随喜就是十愿里面「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里面有智慧、有善巧、有方便、有耐心,我们自己修行要具备这些条件,我们跟大众接触,帮助别人学佛,更要具备这些条件。有智慧对于理论事实因果你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有善巧,善巧是讲方法,最妥善的方法,最巧妙的方法,自己修学帮助别人,无论是自行、是化他,都要有耐心,机缘不成熟决定不能勉强,要有耐心去等待,等待缘成熟。缘成熟障碍就少,缘不成熟,障碍多!所以要懂得「随喜」。这个随喜是非常不简单的,充满了高度的智慧,这是讲菩萨行,在我们这个经里面菩萨行是十愿,《华严》大经里面还要加上文殊菩萨的十波罗蜜。普贤十愿,文殊十波罗蜜,就这三条统统包括尽了。

 

『行此三事,功德无尽』。能够日夜不断心里面常常想着、常常提醒、常常观照自己的过失,改过自新,那就是无量的功德。『转近得佛』,这个「转」是辗转,逐渐逐渐与佛就接近,这是《大智度论》上所说的。『若善戒经,但有二事』,那说的更简单,就是忏悔回向。由此可知,这个十愿、八愿、七愿、五愿乃至三愿、二愿都是开合不同,这个开就是展开,合就是归纳,我们今天讲的归纳演绎不一样,内容并没有差别。我们看底下《钞》里头,这两点意思很好,为我们解释佛何以有种种不同的说法。

 

【随时广略者有二意。一佛本对机。随宜而说。】

 

这是佛说法的原则,我们要懂得、要学习,劝化众生要懂得观机。换句话说,我们要认识他,我们要了解他,知道他需要的是些什么,知道他喜欢的是些什么,投其所好,他就容易接受,接受之后再相机行事,慢慢的诱导他走向正法。佛说法一定是契机而说,机感不一样,所以佛讲的就不相同,方式就不一样,『广略』不一样。

 

【二即今礼忏。看当时之宜也。】

 

这一句更亲切,前面是总原则、总纲领,这一句告诉我们临事的时候要活活泼泼去应用,佛所说的法都是灵活的、都是圆融的,而不是呆板的。

 

【今文具十。】

 

本经普贤菩萨他老人家为我们说的是十条纲领、十大愿王。

 

【以表无尽。】

 

所以这个十不是定十,你要把十当作数目字去看,你就错了,你就不懂得佛所说的意思。十是表法,『表无尽』的意思。由此可知,这十条是纲领,每一条里面所含的是无量无边。无量无边的行愿归纳成这十条纲领,是这么个意思。

 

【六七二事俱是劝请。】

 

请转法轮,请佛住世。

 

【八九二事回向开出。】

 

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是从回向里面开出来的。

 

【余至文显。】

 

到后面看到经文再详细的说明,这《钞》里头也都说出来,这个容易懂,我们就不必细讲。再看末后这一行经文:

 

【善财白言。大圣。云何礼敬,乃至回向。】

 

善财童子对普贤菩萨说,这『白』是敬词,是下对上称白;上对下就是告,告诉你,这告诉你,是长辈对晚辈。但是现在不讲求这个,现在没有人说,现在说白大家听不懂,这就一个时代跟一个时代不一样。这是从前最尊敬的。『大圣』,是称普贤菩萨,普贤是等觉菩萨。在圣人当中,十圣这是十地菩萨都称圣人,十圣里面最高的是称之为「大圣」,这要记住,大圣专称等觉,法云地的菩萨都不可以称大圣,因为上面还有比他高的,通常称这些十圣菩萨,我们在经上看到称圣者,圣者行,圣者从初地到十地都可以称圣者,称大圣那就是等觉。这是问菩萨,菩萨前面把这十个名数说出来,从礼敬诸佛到普皆回向,『善财』虽然听到了十个名数,还不知道里面的含义,所以接着请教什么是『礼敬』,乃至什么是『回向』,意思是请普贤菩萨详细的为我们说明。底下这就一段一段的要细说。这是第一段礼敬诸佛,我们看第三行的经文:

 

【普贤菩萨告善财童子言。】

 

这是『告』,是上对下。告诉善财。

 

【善男子。言礼敬诸佛者。】

 

这是说到什么叫『礼敬诸佛』。在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到的就是,诸善友叫善财都称他作『善男子』。一般社会称佛门这些同修,在家的同修,善男信女。而佛经上称的是善男子、善女人。我们学了佛,皈了依,再受了五戒,受了菩萨戒,算不算是善男子、善女人?这个善的标准到底是什么?标准讲的最简单、最扼要的是在《观无量寿佛经》,那是最著名的一段经文,三福。具足三福,那就是真正的善男子、善女人,这是我们要努力修学的,一定要把自己的水平提升,提升到善男子、善女人的标准,然后我们展开经本,佛菩萨叫着善男子、善女人,我们就有分了,这很重要!

 

「三福」里面第一条是世间的善男子、善女人,世间的善人,「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我们这个本子后头还都要说到,还会详细讲到,这是世间一般的善人。佛门里面善男子善女人,从世间善法里面提升一层要「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才能进佛门,这是佛弟子,所以他要求的比世善要高一等,这是入佛门。这个入佛门是形式上的入佛门,没有真正入佛门,真正入佛门要跟佛同心同愿,我们心愿跟佛不一样,那不算是真正入佛门。所以在《华严经》上菩萨五十一个阶级,前面十位就是十信位的菩萨,没入门,到初住才入门。

 

唯识经论,我们《华严》也是唯识宗的主要的一部经,唯识有六经十一论,六经里面就有《华严经》,《唯识论》里面所说的菩萨有同生性、有异生性,同是跟佛完全相同,佛用真心,菩萨用真心就跟佛相同,就是同生性,那就是真的。假如是异生性,异是不同,不同是什么?用八识,如果用八识五十一心所,那就不是真正的菩萨。《金刚经》上说得很好,「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那个非是非同生性的菩萨。但是如果说异生性的菩萨,那他是的,他是菩萨,他不是同生性的菩萨。也就是说三福里面他还是在第二,还没有进入到第三。进入到第三,这最高的一层,这是与佛同心。所以第一句讲「发菩提心」,菩提心是真心,用真心那就叫真菩萨;用妄心,妄心就是阿赖耶识、末那、意识,用这八识,这是妄心。那就不是《金刚经》上所讲的菩萨。「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我们这个地方善男子的标准,在三福里面是属于哪一类的?属于第三类的,因为这个经是大乘经,是圆教的大乘,所以他必须三福具足,这个称善男子、善女人。

 

这底下的注我们要细细去读,因为这十愿是普贤菩萨修行的纲领,普贤菩萨以这个纲领指引华藏世界一切法身大士念佛求生净土。我们虽然做不到,不能不知道,知道之后应该尽心尽力去做,努力的去做,认真的去做,那就叫修普贤行。普贤行从哪里修起?从礼敬修起。我们看这个注解。

 

【由心恭敬。运于身口。而遍礼故。除我慢障。起敬信善。】

 

前一句是讲他修行的相状、修行的样子,后面这一句是讲修行的效果,这个效果能『除我慢』,能生『起敬信』。这个「敬信」非常重要,敬信是性德,我们的性德被烦恼障住不能现前,什么烦恼?我慢。用这种方法来断烦恼,恢复性德,可见得这「礼敬诸佛」就非常重要的。在刚才说的《观经》的三福,三福第一条里面第一句「孝养父母」、第二句「奉事师长」,如果没有敬信,这两条就做不到,孝养父母一定要敬,奉事师长一定要信,对老师没有信心,那什么都谈不上,什么都学不到。所以现代这个社会师道没有了,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师道没有了,世间贤人、圣人就没有了;师道没有了,给诸位说孝道也没有了,这个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诸位细细去想一想不难得知,这就是所谓大乱之世。底下的注解:

 

【言除我慢障者。】

 

特别就它的效果上来说。

 

【谓由有我。故于他起慢。慢因我起。名为我慢。】

 

先解释这个名词,凡夫之所以不能成为圣人,不能够超越六道轮回,根本的原因就是这个。所以大小乘经论里面都告诉我们,如果我们将我执断了,就超越三界轮回。这就说明了三界轮回是从我执而生出来的。我慢就生我执,先有个我这个错误的观念,我总比别人高一等,别人总不如我,这就生起了傲慢,凭什么你骄傲?凭我!我就骄傲了。底下文里头有细说,这个慢归纳起来至少有七种,有七种慢。『慢因我起』,就是从我执生起来的,这是俱生烦恼,不是一世的,生生世世累积的,很难断。

 

【唯识论云。云何为慢。恃己于他高举为性。】

 

这个『性』就是体性,傲慢的体性是什么?总觉得自己比别人高。

 

【能障不慢。】

 

『障』是障碍,『不慢』是性德。

 

【生苦为业。】

 

『业』是讲它的作用,这个慢的作用是什么?就能给你带来许许多多的苦恼,本来你过得很自在、很快乐的,天天觉得人家都不如自己的时候,麻烦就来了,苦恼就来了。

 

【谓若有慢于他有德。心不谦下。】

 

确确实实遇到一个人德行学问才艺比自己真的是高过,真的高过,可是自己还是瞧不起他,那有什么了不起。这些年在台湾少见了,大陆上还有讨饭的乞丐,乞丐在这个社会上地位是最低的,贫贱到了极处;贫没有财富,贱是没有地位,到极处的,他看到做官的有钱的人走过,还哼一声,有什么了不起,不过有几个臭铜钱而已。他还不服,从这些地方就显出我慢烦恼的严重,不肯谦虚、不肯卑下。

 

【由此生死。轮转无穷。受诸苦故。名为我慢。】

 

他造的这个业,感受的苦报是无尽的轮回,所以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个好像不太严重,世间人还认为是理所当然值得骄傲,你有什么法子!儒家教导我们傲不可长,儒家知道人有傲慢心,希望你不要再增加、不要再增长了,因为儒家的教学没有教你出离三界,所以劝你傲不可长。佛家的目标是要超越三界,超越三界这个慢一定要断,决定不能有,有了是决定不能超越三界的,这是目标不相同,标准也不一样。哪里可以说值得骄傲?所以我们听这个世间人常讲的值得骄傲,这一句话很刺耳,值得骄傲的意思就是值得轮回!就这个意思。无论修行怎么好,无论做多少利益功德利益众生的事情,比比观世音菩萨,比比地藏王菩萨,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人家无量劫来无条件的教化一切众生,财法、无畏种种布施,你哪一样能比得上菩萨,你有什么值得骄傲的?所以跟佛菩萨一看,我们这个我慢的心都没有了。

 

【我即是慢。名为我慢。我慢即障。】

 

就是『障』,这个障叫烦恼障,佛把所有一切的障碍归纳成两大类,烦恼障跟所知障,这属于烦恼障。

 

【名我慢障。此礼敬行能对治之。】

 

这才晓得佛教我们修礼敬,是不是佛菩萨、善知识需要我们对他恭敬?不是的,如果他需要我们对他恭敬,他就我慢了,他确实不需要,教我们用这个方法是除『我慢障』,是这么个意思。佛教导我们这第一堂课第一个科目,儒家教学也把这个当作第一个科目。诸位展开《礼记》,《礼记》一翻开头一句:「曲礼曰: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他跟佛讲的没有两样!第二条就「傲不可长」,孔老夫子跟释迦牟尼佛我们在历史上读到的,他们两个没见过面、没有交流过,他们的思想、见解、教学的方法完全相同,这不能不佩服。所以一定要晓得礼敬是性德,破除无始劫来的烦恼障,作用在此地。

 

我们自己修,认真的修学,这也就是自行化他,我们做出个样子给别人看,让别人看这个样子,回家好好去想,去反省反省,慢慢的他就觉悟了。所以我们做出来,这身教!身教就是表演给大家看,不但在言说,我们还得表演给人看,我们恭恭敬敬的拜佛,拜菩萨圣贤的形像。在台湾佛教相当普及,大家见到不奇怪,看得太多。在外国,尤其在中国大陆,人家看到你跟佛菩萨形像磕头,他觉得很新鲜、很稀奇,为什么?他没见过,你在这里拜佛会围了好多人在旁边看,甚至有人问你为什么要拜这个泥塑木雕的偶像?你能在这个时候说出这番道理,这就给他们上了一课,机会教育。他们恍然大悟,这才明白是一桩什么事情。佛当年到处教化众生,像这种机会教育的太多太多了。在《大藏经》里面,可以说一大半的经典都是佛的机会教育所记录下来的,特别是小部经,经文很短的,都是属于机会教育,这都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下面:

 

【勒那三藏说七种礼。】

 

『勒那三藏』法师,他给我们说的『七种礼』,也是根据经论所讲的。这《钞》里头有说:

 

【言勒那三藏等者。】

 

就是前面这一句。

 

【准大经疏中。】

 

这个大经就是《华严经疏钞》,清凉大师的疏钞。

 

【具云勒那摩提。高僧传中名勒那漫提。】

 

因为这个音译,有的时候用的字不一样,它的音接近,这是梵文音译的,这个法师是印度人,不是中国人。

 

【此翻宝意。】

 

翻成中国的意思叫『宝意』。

 

【本天竺人也。元魏时。来至洛京。住永宁寺。】

 

『元魏』是在中国南北朝的时代,清凉是唐朝时候人,引用人家东西不可能在他之后,后他没见到,这是南北朝时代的人,这印度一位高僧到中国来,住在洛阳永宁寺。

 

【学善五明。兼攻道术。】

 

法师,称三藏法师在当时学历是最高的,我们看到翻经者三藏法师,这是他的学历,就像我们现在博士、硕士学位,这在佛门里面是最高的学历,对于三藏经典他都能够通达。『善五明』,就是特别对于五明他有专长。五明用现代话来说是古印度的哲学,那是他的专长,他还兼修『道术』,这个意思就显示,用现代话讲他有特异功能,我们一般讲神通,大陆上讲特异功能,道术就是这一类的。

 

【常讲华严经。抑扬众教。说斯礼敬有其七种。】

 

这对于《华严》很有研究,也是一位名符其实的华严学者,常讲《华严经》,可惜他这个着疏没有流传下来。在古时候这个着疏流传是相当不容易的事情,完全要靠手写,手写数量一定是很少,天灾人祸的变化很容易丧失掉。不像现在印刷术发达,我们印的东西至少会印几千本,那就很不容易散失,那个地方失掉,还有别的地方可以找到,所以古时候东西保存不容易。他讲《华严》,《华严》是一乘圆教,对于其他的教派就有褒贬,『抑扬』就是褒贬,他说『礼敬有七种』。

 

【疏主七外更加三种以圆十礼也。】

 

『疏主』,就是做疏钞的这个人,这个人就是清凉大师。清凉大师就从勒那的七种礼,他老人家再补三种,就凑足十种礼。《华严》都用十表法,所以有十种礼。这是以勒那三藏七种礼做基础,这是清凉大师加三种礼,十种礼。

 

【其十门礼。今约贤首大师五教料拣。二非仪。故非五教。】

 

我们看到底下就明了。它不是五教里面所说的,『故非五教』,不是五教里所说的。

 

【三即通第一第二教。四亦第二教。五六第三教。七第四教。八九十合为第五教。】

 

这是属于第五教,第五教就是圆教。这十种下面都要细说。

 

【能所具矣。】

 

能礼所礼这才讲的圆满,讲的完善,这就具足的意思。

 

【三业备矣。】

 

『三业』是身语意。

 

【谓以最尊之顶。鸣捧三宝最卑之足。敬之至也。】

 

礼敬的时候是往以我们的头顶,在我们一个人身体上头顶是最高的、最尊贵的,我们以头顶去礼三宝之足,足是最卑下的,以最顶去礼最卑的,这叫最敬礼,在佛门里面叫做「接足礼」。所以我们礼拜的时候翻掌,翻掌是表示接足,他的两个脚站在我们手掌上,我们礼足,是这个意思,这个翻掌是接足礼,这最恭敬的礼,『敬之至也』。

 

【故云殷重。】

 

『殷重』是意业,我们心对于礼敬这个人敬重到极处,发愿去称名。我们礼拜的时候心里面都有个愿望,有的是说出来,有的虽然没有说出来,默默的在祷告,那也是语业。希望佛菩萨加持、希望佛菩萨保佑,这是我们一个心愿说出来,这是语业。五体投地这身的动作,这身业。所以在礼拜的时候三意具足、三意恭敬,这就有感应。感应从哪里来的?感应从心性当中来的。不是我们表演的这个样子,佛菩萨看了就喜欢,他就来了,不是的,你那么个想法那完全错了。感应属于自然的,佛在经上讲得很多,而且讲得很清楚,「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以真诚的心、以清净的心、以极恭敬的心想佛,佛就来了,想菩萨,菩萨就来了,佛菩萨怎么来的?从心想生。那这个佛菩萨是我们心想的,不是真的?心想就是真的,不是心想的那是魔来了,那个麻烦就大了。

 

西方极乐世界「唯心净土,自性弥陀」,是我们真心本性变现的境界,我们心想,佛哪有不现前的道理?所以这个心的想念关系太大,十法界就是心想变现出来的,从心想生。想佛就成佛,想菩萨就成菩萨,想贪瞋痴就变三恶道。天天想贪,贪是饿鬼道,那就准备什么?准备将来死的时候去做鬼去了。瞋恚是地狱道,你看这个不顺眼,看那个不喜欢,这个事情很麻烦,将来地狱道就有分,那下地狱道。愚痴,是非善恶、真妄邪正都搞不清楚、都搞颠倒了,畜生道,畜生没有智慧,不辨善恶、不辨是非。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9月9日17:27:52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54106.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