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萨本愿经(第1集)jingkong法师主讲/新加坡淨宗学会

admin 地藏经评论10阅读模式

 

世尊在《观经》三福裡面说,这三种淨业是「三世诸佛淨业正因」。这话说得多清楚、多明白,我们提起来,诸位同修都能够记得,也都能说,可是就是不肯去做,那就没法子。「说」,一天说一千遍、说一万遍也没用处,「说食数宝」有什麽用处?一定要自己认真去做,去做到!把孝顺父母的心推广孝顺一切众生,诸佛如来确实是这麽修的。一切众生就是我们自己的父母,不是别人,一切众生就是我们的老师,读了《华严》,你应该相信。不但一切人是老师,昨天我们讲树,树木、花草哪一样不是老师?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真的是一微尘、一毛孔,我们触目都能够醒悟,那就是老师。昨天看到树,种子是信心,根是慈悲,身是智慧,枝干是五度,在在处处只要见到了,心裡面都开智慧。正是惠能大师所说,惠能见五祖,跟五祖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他怎麽不常生智慧?六根接触外面境界都开悟,这就是常生智慧。我们今天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生烦恼,顺自己意思贪爱,贪爱是烦恼;不合自己意思讨厌,讨厌生烦恼。人家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生智慧,不生烦恼,这就是凡圣不一样,起修不相同。

 

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肯定我们自性本来具足万法,具足一切法,这个是宝!像大地裡面含藏一些矿物宝藏一样。大地含藏的宝藏用得尽,我们心性裡面含藏的宝藏用不尽,为什麽不懂得开发!这四大菩萨就是开发自性宝藏的四个法门。这四个法门要同时用,地藏菩萨的「孝敬」,观音菩萨的「慈悲,文殊菩萨的「智慧」,普贤菩萨的「落实」,四大菩萨教我们开发自性宝藏。这四个法门缺一个都不可以,像一张桌子四个腿,缺一个就倒下来,它就站不住了,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佛在一切大乘经裡面所说,千经万论不外如是。诸佛菩萨明白了,就落实了,他得到受用,他得的是大自在、大圆满。我们众生迷惑颠倒,迷失了自性,胡作妄为,所以搞六道轮迴,生死流转,永无出期。

 

但是我们的性德无论在觉、无论在迷,它并没有改变;悟,没有增加一丝毫,迷,也没有损失一丝毫。佛为什麽尊敬一切众生?连蚊虫、蚂蚁都尊敬。他为什麽尊敬?蚊虫、蚂蚁也是众生,牠的性德也是圆满的,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只是牠迷,牠变成这个样子,牠不懂事,胡作妄为,搞成这个样子。虽然搞成这个样子,牠的性德依旧是圆满的,没有缺损一丝毫,所以诸佛如来对牠平等的尊重、平等的礼敬,也平等的供养。在十大愿王裡面佛对牠们不讚歎,可是恭敬、供养是决定平等的,慈悲一切!

 

我们要认识心地,肯定宝藏。知道我们的真心,这个「心」从般若上讲就是「大菩提」,从法身上来说就是「大涅槃」。大涅槃通常也称为「大灭度」;「涅槃」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灭度」。如果就这三个字来说:「大、灭、度」,「大」是法身的意思;「灭」是灭烦恼,灭妄想、分别、执着,就得大自在,大自在是解脱;「度」是明瞭、是觉悟,就是般若智慧。菩萨修六度,这六条是智慧,他们过的是高度智慧生活,他们过的是究竟圆满的智慧生活。我们今天过的是烦恼苦日子。

 

法身、般若、解脱,这三德是自性本具的三德,一一都具足「常乐我淨」。所以常乐我淨,我们称为四淨德。「常」是永恆不变。「乐」是离一切苦,我们世间人讲苦乐,苦乐是相对的,所有一切相对的苦乐统统没有了,统统断尽了。「我」是主宰的意思,自在的意思,真正做得了主、真正得大自在。「淨」是清淨,一尘不染,心地空寂。真心裡面不能有一物,惠能大师讲得很好:「本来无一物」,要知道本来无一物,你要在裡头加一物进去,错了。一个念头就是一物,不能加。所以参禅的人,念一声佛号就被染污了,要漱口三天。本来无一物,怎麽会有一个「佛」进去!佛也没有。佛都没有了,我们要不要念佛?要念。怎麽个念法?「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就正确了。如果你「有念」,你就有一物,错了。你「无念」也有一物,有什麽一物?有个无念,你也错了。换句话说,念错了,不念也错了。

 

怎样才不错?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就不错;两边不住,中道不存。「作而无作,无作而作」,就像诸佛菩萨应化在九法界裡面,示现种种身,从事种种事业,他无念、无生。无念,他没有离念,无生,他也没有离生。他在六道裡头捨身受生,跟众生示现是一样的,他是「离即同时」,所现的相没有自己,现的相是「慈悲应现」,觉悟众生的。虽然觉悟众生,没有觉悟众生这个念头,就像《金刚经》所说,虽然度一切众生,而实无众生得度者,他没有起念。经上常常用云来做比喻,比喻什麽?无心、无念,在佛法裡讲无作、无为。无为而无所不为,无作而无所不作,这样与自性体、相、用,与自性法身、般若、解脱就相应,与「大方广」就相应,这是菩萨行,这是菩提心。

 

我们今天在凡夫位,我们有严重的迷惑,我们有深重的业障,我们也很想契入菩萨的境界。从哪裡下手?一定要从断贪瞋痴下手,佛法、世法都不贪染。顺境不贪,逆境不瞋,从这儿做起,从这裡下手;顺、逆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痴。不贪、不瞋、不痴叫「三善根」。断恶修善,断什麽恶?断贪瞋痴;修什麽善?修不贪、不瞋、不痴。从这裡下手,恢复我们自性的宝藏,因为贪瞋痴在所有障碍裡最严重;最严重的要先下手,我们今天不能成就,就是不能断贪瞋痴。你无论怎麽样修学,你都是不得其门而入,搞一辈子都是有漏的福报。如果要不修孝敬,你这个有漏的福报还不在人间享,在饿鬼、畜生道裡面去享,这都是事实真相,我们不能不清楚、不能不明白。

 

「菩萨」这两个字是印度话,它的意思古人有两种翻译:一个翻译叫「大道心众生」,这是古译的;玄奘大师以后翻作「觉有情」,觉悟的有情众生,两种翻的都好。佛在《华严经》上告诉我们,《华严经》应当传授给什麽人?大心凡夫。诸位要晓得,「大心凡夫」就是大道心凡夫,虽然没有给你说是菩萨,你只要发大心,你就是菩萨。如果说你是菩萨你会吓一跳:「我不是菩萨,我不敢当!」如果说你是大心凡夫:「可以,我是个凡夫,我发大心就行!」殊不知大心凡夫就是菩萨。觉有情也好,我们是有感情的众生,感情就是烦恼,有情就是有烦恼;虽有烦恼,他觉悟了,这个行。觉悟了,就是我所说方向对准了。虽然还没有入佛的境界,但是你这个心、行、方向,确实是成佛的方向,角度没有偏差;像航海、航空一样,我们罗盘对得很准确,方向很准确,虽然还看不见彼岸,但是知道决定可以达到彼岸。这是「菩萨」的意思。

 

菩萨是人,千万不要误会,菩萨不是神、菩萨也不是仙,菩萨是人。如果说得更明白一点、清楚一点,菩萨是个明白的人,凡夫是个煳涂的人,这个大家就好懂了。对于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道它的业因果报,我们常讲因缘果报,那你就称之为菩萨。如果你不了解,对人、对事、对物都不了解,不知道是怎麽回事情,这就叫做凡夫。地藏菩萨的名号,我们就简单介绍到此地。

 

下面还有「本愿」两个字。「本」是根本,在此地的意思是说,他这个愿不是这一生才发的。我们知道一切众生都有过去生,也有未来生,所以讲三世。地藏菩萨在过去生中就发这个愿,过去还有过去,过去无始,无始劫来生生世世都发这个愿,我们称这个愿叫本愿。所以这个愿是有根本的,不是这一生当中才发的。「愿」是一种希望、是一种希求,这个希求、希望能够得到满足,这就称之为愿。如果意思说得更深一点,「本」就是真如本性,而「愿」是从本性裡面发生的,这才是大乘法裡面讲「本愿」真正的意思。

 

菩萨,如《华严经》上所说的法身大士,已经断掉了妄想、分别、执着,这已经断尽了。所谓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确确实实契入如来果地上的境界,虽然入得不够深,但是已经进入,已经是明心见性,这个时候的愿,是从自性裡面发出来。没有见性的人,是从识裡面建立的愿心。我们讲有过去世,过去世中还有过去世,多生多劫都发这个愿,这是从识心裡头说的;明心见性之后是从本性裡面说的,这两个意思都可以说之为本愿,本愿的意思浅深有差别。

 

但是在相用上很接近。在事相上,无量劫来生生世世有这个愿,他这个愿力很强,也不容易被外面境界所移。纵然被外面境界所动摇,他很快会回头,他会觉悟、他会回头,他能忏悔。如果这个愿是这一生才发的,或者是过去一生、两生所发的,他这个力量浅,很容易被外境迷惑;迷了之后,不容易回头,不知道忏悔,我们就晓得他这个愿力深度不够,也就是他没有「本」,如果有本一定肯回头。我们在《观经》裡面看到,阿闍世王造的种种罪业,到自己得到这个果报,病苦现前、地狱相现前,他能够悔过、能够自新,这个说明他过去生中,生生世世修持有力量,他的愿力很强,虽然一时煳涂、一时迷了,到紧要的关头他还能觉悟。这都是从事相上看的。

 

如果是法身菩萨从自性裡面发的愿,那才是真真实实的本愿,决定不会为外境动摇。即使在这个大时代,佛在经上讲「邪师说法,如恆河沙」,他也会如如不动,不受影响。这是本愿一点的意思。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地藏菩萨本愿经(第1集)jingkong法师主讲/新加坡淨宗学会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5年11月17日12:30:24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5409.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