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第10集 MP3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  (第十集)  1988/7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4-002-0010

MP3下载

请掀开经本,第一四一一页第一行,第三个字看起:

 

【复次善男子。言恒顺众生者。谓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剎海。所有众生种种差别。】

 

从这个地方看起。这是第九行愿,第九愿还是回向里面的别义。上次给诸位提到过,末后的三愿都是属于回向,前面一愿是「常随佛学」,这一愿是『恒顺众生』,就是回向给众生。「恒」就是常的意思,「顺」是随顺,众生种类千差万别,数之不尽,要修这一愿实在是相当不容易。我们想一想自己家庭,成员能有几个人?我们这个佛门寺院小团体,小的寺院里面住的也不过是五、六个人,都不容易随顺,何况是尽虚空、遍法界这些众生?所以看起来,十大愿王恐怕这一愿是最难的。

 

前面讲到佛,佛是我们随学,这是说明,诸佛修因证果都可以做我们修学的榜样、修学的参考,这是应当要学的,所以叫随学。讲到众生他不讲随顺,他这个地方用的字是「恒顺」。众生包括九法界,通常大经里面讲,七地以下的菩萨都可以称之为众生,所以它包括六道、声闻、缘觉、菩萨,范围非常广大。在这么多众生里面,善恶不齐,但是总是迷心太重,他不觉悟,所以经里面没有教我们恒学众生,没有;对于佛我们要学,对于众生就不讲学了,要顺他。他行的善也好,他造的恶也好,一个修普贤行的人,见到一切众生造作,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不迷;知道他的善恶因果,晓得他过、现、未来的报应。虽然晓得,为什么不劝导他?刚才说过,他执迷不悟。所以佛菩萨看得清清楚楚,这个时候不能劝告他,只有随他去。

 

佛菩萨度众生有个基本的条件,众生机缘成熟了,佛菩萨就来教化他。什么叫机缘成熟?他肯学,你说了他相信,他肯听,这就是缘成熟了。没成熟的时候,你来说没有用处;不但没好处,还要加深他的罪业。为什么?他谤佛、谤法、谤僧,不但他不能接受,还要毁谤。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佛来度化众生,这是大慈大悲;佛不到世间来,不度众生,还是大慈大悲,免得众生造更重的罪业。这才是佛门里常常讲的「慈悲为本,方便为门」。

 

佛度众生,究竟用哪个法门?这也是随着机缘而异的,也不是一定的。佛有神通,佛有智慧,佛有德能,所以佛度众生绝对不会错过因缘。因此经论里头形容佛说法叫「海潮音」,海潮是比喻他不失时节因缘。你看海潮涨潮,有一定的时候,到那个时候它就涨潮,到什么时候就落潮。这个比喻佛善于观机,知道应该在什么时候度众生,他到时候自然就来了;应该给你说什么法门,他就给你说什么法门,一定是契机契理。所以,众生不遇佛则已,遇佛没有不得利益的。得利益大小完全在你的根性,佛决定没有分别心,没有偏差;对他说大法,对你说小法,没有。佛是看你根机小就给你说小法,那个人根机大就说大法,所以佛说法是平等的。

 

这一愿非常重要,必须要修行。所以我们讲修行,修行功夫在哪个地方看?就在恒顺众生这个地方见到你修行真实的功夫。刚才说了,难!非常的难!难在什么地方?难在我们自己分别执着放不下,就难在这里。像《金刚经》上说,我们自己有四相,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个麻烦大了。有我就有人,我跟众生就对立,对立就不能兼容,所以这一愿要真正修得好,必须把人我心打掉。这一愿真正修成功,必定是我执破了,法执也破了,「物我无二,自他一如」,确实是大菩萨的境界,不是一般人的境界。普贤菩萨在华严会上说这个,不难!为什么?当时听众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不但我执破了,法执至少也破了一分,才能够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法身大士,法身大士还要修这个。

 

《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上说,菩萨有两句话说得非常好:「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于诸众生,同一悲仰。」观音菩萨这两句话,上面一句就是「常随佛学」,后面这一句就是「恒顺众生」。由此我们可以晓得,观音菩萨做到了,像这样的见解,像这样的用心,才是普贤菩萨「恒顺众生」的愿行。由此可知,这一愿行它的功德利益不可思议,确实把我们的心量恢复了。「上合十方诸佛,下合六道众生」,也就是佛门里面常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个心量多大,没有一法不包容,所以他才能顺;有一样不能容就不顺了。由此可知,不顺行不行?不行!不顺,我们的性德有障碍,我们性德不能显示出来。我们学佛最高的目标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样性德上有障碍、有染污而不能够显现出来。所以这一愿就非常的重要。底下这一段是讲所顺的境界。

 

『谓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剎海,所有众生种种差别』,到这个地方是总说。由此可知,这个境界非常的广大,不仅指我们眼前这个社会,或者是这个国家,再大一点这个地球,不止。「尽法界、虚空界」全都是我们随顺的处所,随顺的境界。下面是别释:

 

【所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

 

这是讲四种生类,所有一切众生,从生态上来说出不了这四大类。《楞严经》上虽然讲十二类生,但是十二类要把它归纳一下,还是这四大类,胎卵湿化。在这个地方我们要把「众生」这个名词的含义要搞清楚,什么叫众生?往往初学的人看到众生,就说众生大概是众多的生命,这个讲法错了。众生的本意是说「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就叫做众生。那我们想想,世出世间哪一个现象不是众缘和合的?不但动物是众缘和合的,四大、五蕴和合而现的相,这是我们讲动物;植物也是众缘和合的,矿物还是众缘和合的。因此我们晓得,「众生」这两个字范围非常的广大。

 

此地讲「胎、卵、湿、化」,这里面特别着重在有情众生。所以佛门这个「众生」就分两大类,有情众生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动物,他有情识,他有感情;另外一类叫无情的众生,包括矿物、植物。实在讲,有情跟无情的界限是很不容易分的,我们不要那么细分,从粗显的地方来看就行了。有情众生的生态不外乎这四种。再看下面:

 

【或有依于地水火风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诸卉木而生住者。】

 

这个几句是讲依止的差别。有依『地』而住的,依地面而居住的,也有依『水』而居住的。这个我们很容易明了,像鱼虾一类都是依水而住的,我们人类以及兽类都是依地而住的。还有依『火』而住的,他离开火就不能生存,这个在我们这个世间好像没有。它的范围大,是尽法界虚空界,也许其他的星球有,最标准的星球是太阳,太阳是火球。你看我们经上讲的日光菩萨、月光菩萨,日光菩萨当然住在太阳里。太阳温度那么高,那里头还能住?那个里面所住的一类众生,我们去受不了,适合于他们的环境,我们受不了。正如同,我们拿植物来举例子,就很容易了解。寒带的植物到热带就不能生存,它必须要生在寒冷的地带,它才能够开花结果;同样的,热带的植物要放到寒带就不能生长。所以世界之大,奇奇怪怪的事情多了,不能拿我们地球来做例子,就能比例其他星球,这是讲不通的。

 

还有依『风』而住的,风是动,不动它就不能住,这个我们可以能想象得到。我们今天坐的飞机,就是依风而住的,它必须要动,不动就会掉下来,它一定要动。从大的上面来看,所有的星球都是依风而住的,星球在太空当中都是在那里转,都是动。现在我们晓得,从前以为还有恒星,有不动的,现在知道,整个宇宙所有的星球都是在运转。而且这个动有很多不同种类的动,我们讲公转、自转是大的,除这个之外,有许多有规则的、有不规则的,它在动。风是动。

 

『或有依空』,依空中而住的。在我们娑婆世界欲界第三层天以上,就是依空而住的。忉利天是地居天,忉利天以上的是依空而住,叫空居天。还有依『诸卉木而生住者』,这就是我们中国人所讲的树神、花神之类。不是那个树、花成了神,不是的,它有一类有情众生住在那个地方,他把那个树当作他的家,他住在那个树里头。年代久了,我们就称他作树神,花也是如此。像这些地方我们要觉悟,人最好不要对于这些物质有特别的嗜好,有嗜好就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麻烦。花神是哪些人?养花的人,他非常爱花,把花比他自己命看得还重要,他死了以后就作花神去了。死了以后,他的神识离不开花,依附在花草上,作花神。嗜好养成了就是个习气,习气会对于将来的业报产生很大的作用。我们晓得习气有这么大的作用,如果能够培养成念佛的习气,这好!将来你到来生你决定作佛去了。所以要养成念佛的习气,与佛菩萨相处的习气,这个好。下面一段是讲种类的差别,有:

 

【种种生类。种种色身。种种形状。种种相貌。种种寿量。种种族类。种种名号。种种心性。种种知见。种种欲乐。种种意行。种种威仪。种种衣服。种种饮食。处于种种村营聚落。城邑宫殿。】

 

到这个地方是一段。『生类』,从大的来说,我们这个世间有六道,那就是六种不同的生类。如果细分,天有二十八层;人,在我们这个世间,不要说别的星球、别的世界,就说我们这个地球。我们叫黄种人,有白种人、有黑人,这也是类别不同,生类不相同。六道差别就更大,畜生是一类,饿鬼是一类,地狱是一类,这都是迥然不同的差别、类别。

 

『色身』有粗、有妙。前面讲的类别,在唯识里面讲是引业,引导你到哪一道去受生,这是属于引业,业力牵引着你到哪一道去投胎去。「色身」以下所说的,都叫做满业,满业就是你前生所修的善恶、福德。如果你修善,你修的福报大,你的色相就好,就端严;福德少的,色相就丑陋,就粗了。这个地方讲色身,皮肤,有的皮肤生得很细的,有的皮肤很粗的,这叫色身。『形状』,同样是个人,我们每个人个子高矮、形状都不相同。『相貌』,色身跟形状是从大的上面来看,相貌是从细处看。佛的相好,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福德庄严。

 

寿命,有长短不一样。种族,有贵贱不一样。『心性』,有刚柔不一样,有的人性情很温和,有的人性情很暴躁,性情也不相同。『知见』,有正知见,有邪知见。『欲乐』,就是他的嗜好,这也是千差万别。『意行』,是讲他的心识,有人的心识很安定,有人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心是乱的;心行可以说从定、散来说。『威仪』就是我们今天讲的风度,『衣服』是衣着,『宫殿』就是居住的环境,这些都有很大的差别。『饮食』,中国人的饮食习惯跟外国人就不一样,何况六道里面的众生,你要是细分的话,差别太大了。底下说:

 

【乃至一切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

 

这一段,『乃至』,前面举一个例子,举我们人间,说得详细一点,概括其他五道。『天龙八部人非人等』,这里面包括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无足,二足,四足,多足』,这都是讲畜生道。『有色,无色』,有色是色界天,无色是无色界天。『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这是讲的四空天。这是把整个六道统统都包括了,六道众生,此界、他方,全是我们恒顺的境界,细说说之不尽。

 

【如是等类。我皆于彼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

 

这就说明怎样去随顺。我们看到这个文,这真是不容易!要不要修?难,太难了,做不到。不修,给诸位说,念佛往生不能到上品上生。人家这是修上品上生的,我们无可奈何,只好下品下生!如果你要想往生西方世界得到高品位,你就得认真做。这一段经文里头要紧的字是「转」,『随顺而转』。怎么个转法?转就是转变你的观念。三界六道,一切众生,在华严的境界里面去看都是佛!佛在《华严经》、《圆觉经》上说的,「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就是我们要转的一点。你不能转,你就没有办法随顺;如果你能转,你就能随顺,一切众生本来成佛。

 

你想到他是佛,不仅随顺没有问题,前面讲的「礼敬」、「称赞」、「供养」都没有问题了,都做到了。前面跟诸位说过,「礼敬诸佛」,诸佛指谁?就是包括一切众生。一切众生,不仅讲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凡有佛性皆当作佛」,给诸位说,这是佛的方便语,不是真实语;真实语是「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大经上说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不但有情,还包括无情的众生,同圆种智!圆满一切种智就是成佛,换句话说,情与无情统统成佛,这是华严境界。所以,华严境界就是自己本来面目。

 

在境界里面,我们能不能转得过来?拿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人生观、宇宙观能不能立刻转过来,像佛与大菩萨对十法界一样的看法。这一转过来之后,对我们自己的利益就太大了!大在哪里?这个十大愿王才能圆圆满满的修学。不至于像现在:我是很想礼敬诸佛,我这一生一尊佛都没有碰到!这个念头一转,佛太多了,到处都是,数不尽的佛。佛始终没有离开我们周围,从早到晚你六根所接触的,哪个不是佛?佛就太多了,不会再找不到。所有一切境界都是如来变化所作,我们在《弥陀经》里面念到的,西方极乐世界,白鹤、孔雀、会说法的那些鸟,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不是真的畜生,统统是阿弥陀佛。如果我们今天念头一转,我们眼看这个世界一切有情众生,统统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你就会把一切众生统统看作是阿弥陀佛的化身,你立刻就入境界了。是不是真的?是真的,这不是假的。严格来说,一切法无假亦无真,变化所作!「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也不需要人证明,就看你自己怎么变法。如果这样一转变,你心清净、平等了,你立刻就进入了华严境界。

 

我们在前面跟诸位讲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讲过很多遍。善财童子参访的这些善知识,善知识就是佛,善知识就是大菩萨。这些佛菩萨在哪里?就在我们生活里面。所以这五十三个人,包括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不是善财运气好,碰到这么多善知识,我们这一生一个都没遇到。其实这些人就是我们天天见到的,从早到晚你所接触到的一些人事,就是这五十三个人做代表。如果我们的观念像文殊菩萨、像普贤菩萨、像善财童子,我们这一生当中的确可以从凡夫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就能证得。成佛哪里要三大阿僧祇劫?不需要!毛病出在哪里?出在我们不肯随顺,不肯把一切众生看作是佛菩萨变化所作的,我们没有这种想法,没有这种看法,于是在这里面分别、执着、妄想。这样一来,不但三大阿僧祇劫成不了佛,无量劫也不会有个结果,关键在此地。如果真正能把一切众生都看作佛,我们的恭敬心生起来了。我们对佛很恭敬,恭敬心是性德,你真如本性的性德往外流露,起作用。称赞也是性德,供养也是性德,忏悔也是性德,没有一样不是性德。

 

这些众生,刚才讲了,有善有恶,这些统统是诸佛菩萨,学生就是我一个,他们都是来教我的。我们看到一善,这是善行,我们跟他学;看到那个人做个恶,我们想那是恶,我有没有?有,赶快改掉。善人、恶人统统是佛菩萨,善人、恶人统统是老师,善人教善的,应当学;恶人,这是恶的,你不要学。成就自己的德行,成就自己无量无边的智慧、定力、德能。这种修学,我们儒家也有,但是没有佛法说得这么样细微。儒家孔老夫子只说「三人行,必有吾师」,没有说得这么详细。所以五十三参是做出个样子来,表演给我们看,让我们在这里头知道怎样修学。

 

观念能转得过来,这是智慧,这是真正觉悟。所谓「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尽虚空、遍法界,恒沙诸佛国土依正庄严,都是自己一念心变现出来的,所谓是「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弥陀是自性,弥陀以外?我们说这个讲台,是不是自性?是自性,没有一样不是自性。这个意义很深,不好懂,所以我们不得已,常常拿作梦、梦境来做比喻。我们作梦的时候,自己不知道在作梦,梦里头也有山河大地,也有树木花草,也有楼台宫殿,也有许多的人物。到你梦醒来之后,你想想,梦里头哪一样东西不是自己?自性就是自己,哪一样没包括自己?梦里面当然有你自己这个人,是自己;除你自己这个人之外,所有一切的别人还是我自己的心变现出来的,还是自己。我能作梦的心,会变自己,也变了很多人,也变了虚空,也变了大地。「心外无梦,梦外无心;全心即梦,全梦即心」,你才晓得原来是一个,这叫觉悟,这叫大彻大悟。悟了以后,再也没有分别、执着,晓得尽虚空、遍法界原来就是一个自己。

 

所以下面,性德就显露,『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平等心现前,平等、清净、慈悲,真心、诚心流露出来了。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在他的眼睛当中看一切人都是佛;到这个境界,诸位晓得,他自己成佛了,他要不成佛入不了这个境界。所以,佛眼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我们凡夫眼睛看到佛也是凡夫。你要晓得你自己到什么境界,不要问别人,问别人,别人会骗你;你问问自己,你看看现在这些众生像什么,你就是什么!我看现在这些众生个个都像佛,那没错,我成佛了;我看他们都是菩萨,我就成菩萨了;我看他们都不是人,那好,那我自己也不是人。境随心转!

 

实在讲,古来祖师大德说得很多,境缘没有好丑,是平等的,所以法界是一真。一真法界为什么会变成十法界?换句话说,十种分别、十种执着把一真分成十法界;离开一切分别、执着、妄想,哪里有十法界?没有!法界原本就是一真。所以以后你处事待人接物,那个亲切就跟对父母师长、对佛没有两样,这是真正彻底觉悟才能够做得到。底下这一段经文:

 

【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闇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

 

这几句是教发愿,普贤菩萨教我们发愿。『于诸病苦』,什么叫病苦?这个病苦不是指我们今天所谓四大不调,生病了,不是指这些,这是小病,微不足道。大病是贪瞋痴,这是大病,要给他『作良医』,把他这个病治好。贪瞋痴又叫做三毒烦恼。为什么会有六道轮回?为什么会有三恶道?就是贪瞋痴变现出来的,没有贪瞋痴就没有三途六道,所以这是大病之病根。唯有佛菩萨能为众生作良医,教我们觉悟,远离贪瞋痴。

 

『于失道者示其正路』,道是讲修道。现代这个社会里面修道的人很多,学佛的人也很多,仔细问一问,不知道他学的是什么佛!说连土地公、王爷也是佛,这糟了,他把这个也当作佛,佛、神、道不分,这是错误的。纵然遇到真正的佛法,真正佛法里面的修行,也有如法与不如法。不如法,还是讲失道,为什么?不如法修行得不到结果。譬如说这一章经,这最后一章,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是「于失道者示其正路」,可是这十条纲领要不细细的讲清楚,我们也会搞错。「礼敬诸佛」,怎么个修法?每天,供的佛像,天天给它磕头作揖,这叫礼敬诸佛吗?我照这个做,没错!到最后不能往生,还说什么?普贤菩萨害了我,我都照着他这个去做,结果还是不能往生。菩萨没害你,是你自己把菩萨的意思解错了。

 

所以一定要讲解,大经上说,「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世间再聪明智慧的人,他也无法理解。要什么人来说?必须要真正有修行的人,这个路他走过,他是过来人,这个才行;他光是看地图,路没走过,靠不住。为什么?地图上他看的没错,出了大门他就迷了路,方向也不知道了,这是很危险的一桩事情。必须要找真正有修、有证的,那是最好;纵然没有证果的,真正有修行,解行相应,这样的人不会有大错误的。不能凭我们自己想象,这经里头是什么意思,往往想错了。所以要指他一条正路。

 

念佛求往生,必须要依靠三经,我们才不至于把路走错。所以修净土的人很多,往生的人不多,一万人当中难得有一个往生。毛病出在哪里?就是他迷失了道路。因此念佛人一定要通达三经。也许有人问:有些老太婆,她字也不认识,一天到晚就这一句阿弥陀佛,临命终时瑞相很好,她真的往生,这又是一回什么事情?那个老太婆的善根、福德、因缘大,我们比不上她。哪里比不上?她能死心塌地念佛,这就不得了!她不胡思乱想,她一天到晚就念阿弥陀佛,想阿弥陀佛,这就行,她什么经典都可以不要。我们一面念阿弥陀佛,一面打妄想,你看看,念了阿弥陀佛,今天这个地方病痛,又想到药师佛;又遇到灾难,马上想到观音菩萨。这真糟糕,这是打妄想,常常打妄想,这叫什么?不老实!所以比不上老太婆,老太婆念佛真往生,真能成佛,我们比她差远了。

 

补救的方法,就是这些理论要真正明了,特别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是净土第一经。我们看看台湾同胞还是很有福气的,现在净土经论我们非常齐备,古今的注解也都搜集得非常完整。我们这几年会陆续统统把它印出来,现在就是我们校对的人手不足,没有办法很快的出版。这些典籍帮助我们理解,断疑生信,目的是要我们死心塌地老实念佛。《无量寿经》给我们讲西方极乐世界的缘起、历史、概况,修行的方法,三辈的因果,讲得详详细细。《弥陀经》专门是劝我们要相信,信里面,蕅益大师说得很好,讲了六种:信自己、信佛(信释迦牟尼佛、信阿弥陀佛,这是信他)、信事、信理、信因、信果;事理因果统统没有一丝毫怀疑,这才叫具足了信心。从信心发愿,愿意离开娑婆世界,愿意往生极乐世界,二六时中,执持这一句名号,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这是信、愿、行三个条件,这样才具足。《观无量寿经》给我们讲原理,修行这个法门的原理,给我们讲西方世界九品因果,给我们说修净土的方法。念佛,有观想念佛、有观像念佛、有持名念佛,统统都在《十六观经》里面。

 

三经要合起来看,单单研究一部不行,理不圆满。虽然古来的这些祖师大德们,像莲池大师的《疏钞》,蕅益大师的《要解》,将《无量寿经》、《观经》里面重要的部分都引用在他注解里面,可是毕竟没有能看到原文;引用不能把全经都引用,只能重要的引几句。所以,三经有合参的必要,这个样子我们修净土才不会迷失道路。

 

「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你看他修行有错误,你要去纠正他,去帮助他。但是这个里面必须要他能接受,他要不能接受,我给他说一次、说两次,三次就不能说了,那就随他去了。为什么?说的次数太多了,就变成冤家、仇人,不但不感激你,而且还毁谤;他这一毁谤正法,他的罪就更重。我们不忍心加重他的罪业,所以不听就算了,看他堕三途也没有办法,这就是他的业报;三途罪受满之后,他还会出来,还会有机会。所以,度众生这个事情不能着急。有很多人热心过头,慈悲心超过一切诸佛菩萨,恨不得马上把众生都度成佛,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你看诸佛菩萨多冷静,时节因缘不成熟,他再也不会来,这是对的,合理的。

 

『于闇夜中为作光明』,「闇夜」也是比喻,比喻无明。他迷惑颠倒,你要帮助他开智慧,「光明」就是智慧。『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贫穷是讲他没有功德法财,譬如五分法身,他没有,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这是贫穷。学佛的人,过去出家人说衲子,身穿百衲衣,衣服补丁一个一个补,补好多,身穷道不穷。怕的是什么?身富没有道,那就真穷了。这是指道业,简单的说,就是戒定慧,或者是讲六度,我们这边讲的十愿、十波罗蜜,这是修行人真实的富足;这些东西统统都没有,就贫穷了。

 

「令得伏藏」,这些功德都是在个人自性当中。每一个人都有如来智慧、德相,可惜这个东西伏藏在那里,没有显露出来。好像金矿,藏的金的确很丰富,但是没有开采,在地底下,藏在那里。这个地方的「藏」是讲我们的心地,我们心地里面有无尽的宝藏。他现在很贫穷,我们要帮助他,将他内心里面的宝藏开发出来。内心的宝藏叫性德,开发是修德,有了修德,性德就透出来。智慧、德能、神通都是属于性德,我们因为没有修德,所以智慧、德能、神通都不能现前。如果认真的去修戒定慧,去修六度,修十大愿王,我们的性德就会透出来,这就是「令得伏藏」的意思。

 

这个地方举出几条,教我们要发愿。不是自己得这个殊胜利益就终止了,这个不可以的,一定要帮助别人。别人他不肯接受,那就没有法子,只要他肯接受,我们一定要帮助他。我们也不像佛菩萨会观机,咱们也不会观机,不会观机怎么办?可以试探看看,他愿不愿意接受,他要不愿意接受,我们就终止;他愿意接受,慢慢的我们一步进一步的来帮助他。

 

『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平等饶益」就是前面讲的随顺而转。所以,对于九界有情是用平等心来观察,与九界众生相处,用清净心来对待。因为平等、清净,所以自他两利,才不生烦恼;如果我们自己心平等,不清净,都不行,会生烦恼。自己心一定要清净,决定不能执着,一执着就不平等,就不清净了。「益」是利益,「饶」是丰饶,就是要给予一切众生最丰饶的利益。最丰饶的利益是什么?诸位要是真正的读透《大藏经》,你把整个佛法统统了解,真实透彻了,你才晓得最丰饶的利益就是劝人念佛求生净土,这个利益是真正不可思议,十方诸佛如来都说不尽的。但是如果不深入经藏,很不容易理解,为什么念佛有这么大的利益?

 

我们今天天天念佛,好像没有什么利益,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为什么念佛没什么利益?因为你不会念!你念只是口念,心没有念,所以你得不到很大的利益。人家会念的,心口一如,甚至于口不念,他心念,他的心、他的愿、他的解、他的行跟佛一模一样,念念都能与佛相应,这叫真正念佛。我们念念与佛不相应,口里念阿弥陀佛,心里想自己,这怎么可以?这不像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口里念阿弥陀佛,心里想度一切众生,你看这个基本的观念就不相同。所以同样是念阿弥陀佛,心不一样,愿不一样,解不一样,行不一样,这就是前面讲的「失道」,虽然念佛念得不如法。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9月9日09:57:16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53807.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