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疏(第24集MP3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台湾华藏大专讲座

admin 普贤行愿品疏评论阅读模式

普贤行愿品疏  (第二十四集)  1986/1  台湾华藏大专讲座  档名:04-001-0024

MP3下载

我们看本子,《普贤行愿品》,看末后这一部分,第六十面经文第二段,我把经文念一念:

 

经【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皆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

 

从这个地方看起,这一段是讲「回向菩提」。回向,前面讲过「回向众生」。回向一定发愿,发愿跟回向它当中是有相同,就是同中有一些不同的地方。因为回向本身就是发愿,发愿不能说是回向,为什么?你发愿的时候,你这个愿还没有做到,只是发了个愿,没做到,那拿什么回向?而回向是你将这个愿已经做到了,已经做到了,我们所修积的功德不据为己有;换句话说,与一切众生共享,这就是回向。所以回向里面一定有愿,愿里面不一定有回向,愿要兑现了才叫回向。因此发愿、回向就是连带而起,道理在此地。

 

在这一节经文里面,我们刚才所念的,前面两行是愿离苦得乐,经文说得非常明白,『愿令众生,常得安乐』,这是诸佛菩萨的愿望。诸佛菩萨他所努力的、积极去做的,也就是希望将这个愿变成真正的事实。所以菩萨的事业就是令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两句话是总说,与四弘誓愿里面所说的「众生无边誓愿度」是完全相同的意思。底下就举出几个例子,第一条就是『无诸病苦』。众生病太多了,苦也太多了,病是因,苦是果,有病当然就苦,这是一定的道理。病又分两种,一种是身病,一种是心病。此地我们暂且不论身病,单论心病。心病是什么?就是经上常常讲的三种烦恼: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只要你有这个病就叫做众生。所以经上常讲九法界有情众生,除了六道之外,声闻、缘觉、菩萨都算众生,都有病。因此四弘誓愿的最后一条说,「佛道无上誓愿成」,为什么成佛道?你要不能成佛道,你拔苦与乐就做得不究竟。你要是替众生治病就治不究竟,因为等觉菩萨他还有一病,他还有一分生相无明没破,你要是等觉菩萨,你只能帮比你以下的,你可以帮助他;跟你平等的,或者在你上面的,你是无可奈何。所以一定要成佛之后,才能够究竟度脱一切众生苦,与一切众生乐,道理是在此地。

 

这三种病都是本身具足的,我们常常讲业障,这是业障。都是由无明生起的,所以无明是病根,尘沙、见思是枝末。一定要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说到这个地方,使我们联想到了,我们身也有病。身病当然也是业障,而且是非常严重的业障,我们自己要晓得。如果身有病苦,你修道修不成,障碍你修道。所以身体要健康,心地要清净。身病在佛法里面讲有三种来源,第一种就是饮食。我们中国古人常讲「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祸乱怎么来的?是你说话不谨慎,所以佛法里面是对于言语很慎重的,儒家教学也非常的注重这条,祸从口出、病从口入。尤其是现代这个社会里面,在我们台湾,各式各样的怪病都有,究竟怎么得来的?我看百分之八、九十都是从饮食里面得来的,我们不能不注意。

 

第二种就是冤鬼找到身上了,会害病。这个我们也常常听说的,某人有什么冤鬼、冤家对头找到身上了,这种病医生没办法。像吃东西不小心、不谨慎,或者受到风寒,这一类的疾病可以找医生,要用药物治疗。那个冤魂找到身上,吃药没用处,因为与那个不相干。所以那一类的病,有的时候有人求神拜佛,他病就好了,真有效。当然有效,求神拜佛,是佛、神给他调解,调解他接受了,这个冤鬼走了,你的病就好了;如果调解他不接受,那你一点办法都没有。你看《慈悲三昧水忏》,悟达国师害的人面疮,就是冤家对头,迦诺迦尊者给他说法,用慈悲三味水给他洗,他也说话了,说明过去的冤仇,他接受调解,他离开了,他这个病就好了。所以这是第二类的病。

 

第三类的就是宿业,过去世造的罪业太多、太重了,这个没有法子。这个宿业病调解也不行、医药也不行,那没有法子,像现在害这种病的人很多,我也看得很多。还有一种罪业不是过去生中的,这一生造的,或者造的杀业太重,或者是怨恨心太重,积到一个时候爆发了,变成病。这是一定要诚心诚意的求忏悔,真正求忏悔,改过自新,那病能好。给诸位说,身病、心病,在佛法里统统可以医治,没有医不好的病,问题就是你明不明白这个道理,懂不懂这个方法,如理如法的去修学,一切病苦都能够免除,这是一点都不假。所以第一个要除一切病苦。

 

其次就是善恶业,是我们的造作,这是关系最大。『欲行恶法』,你要想做恶事,统统做不成,这个好!这叫什么?三宝加持。三宝冥冥当中加持,你想做一件坏事都做不成;你要做善事,三宝加持,你都能成就。做坏事做不成,善事样样都能成就,你要晓得,如果是这种情形之下,你已经得三宝加持,已经得佛菩萨护念,这在我们起心动念一切造作之间能够体会得到,真正是感应道交。

 

『关闭一切诸恶趣门』。「恶趣」是什么?三恶道。三恶道的门关闭了,换句话说,你不堕三恶道了。怎样才不堕三恶道?佛在经论当中,诸佛菩萨常常教诫我们,断一切恶,修一切善,你就不堕三恶道了。善恶的标准,我们在讲席里面讲过很多,诸位要记住,凡是有利益于一切众生的事,这是善事;凡是自私自利的事,必定是恶事。要以这个标准来断恶修善。善中之善无过于学佛,学佛是学觉悟,学正知正见,学身心清净,我们学佛。学佛决定不迷信,我们看到现在有许许多多学佛的人把路子走偏差了,学迷了。

 

我们过去一再与同修们说,学佛入门的基础就是在善恶因果。所以《了凡四训》不可不读,那个里面讲的是世法的因果,只能够免三恶道,生三善道。『涅槃正路』光这个还不行,虽然不行,它是涅槃正路的基础。你人天都得不到,哪里还谈得上涅槃正路?当然谈不上。所以要从人天善法奠定根基。佛门里面经典,入门的那就是《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这是入门,是学佛人的入门,这部书里面给我们说得清清楚楚,应该怎样去学佛。依照佛法来修学,这是真正的佛弟子;违背了教义,那不是真正弟子。所以学佛得的结果有吉、有凶,并不一样。同是学佛,为什么得的果报不一样?它有原因的,这是我们要深深去研究,使我们在这一生能够成为真正的佛弟子,所向吉祥。

 

尤其是学佛不应该去算命、去看相、去看风水,用不着,你看《阿难问事佛吉凶经》里头决定禁止的。学佛人还要去搞那一套,你要记住,佛菩萨不会护念你,护法龙天也不会保护你,结果你跟谁打交道?跟妖魔鬼怪打交道。所以变成以后「恶鬼屯门」、「所向不谐」,麻烦就大了。那是你自己造成的,不是佛菩萨的过失,是你自己造成的,我们一定要懂得、要明理。所以那部经是我们学佛入门的第一部经,虽然没有注解,我们有录音带跟录像带,足可以提供诸位同修做参考。「涅槃正路」,这就包括大小乘的佛法,小乘四果四向,大乘则是菩提道,这是涅槃正路。

 

到这个地方是一段,这就是注子里面前面两行,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后面两行,这是更殊胜了,不但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而且还发愿要代众生受苦。代众生受苦注解里面,在六十面倒数第三行底下看起:

 

疏【后二行,愿发心代苦,成就菩提。大疏有征、有释。】

 

『大疏』就是《别行疏钞》,这部书对我们非常重要。『征』就是问,『释』就是解答,用问答来解释。

 

疏【征云:苦由业生,我无是业,何能代得?】

 

这个问得很好。苦果是由业生的,众生造这个罪业,他要受这个果报,我没造这个业,我怎么能代他?我造这个业,我也受苦果,他也不能代我,那怎么能代?这个问得很好。下面大师给我们解释,这里面有七个意思,说明普贤菩萨行愿里头代众生苦这个意思。

 

疏【一者、起悲。】

 

就是生起大悲心。诸位要晓得,大悲心就是菩提心。我们大悲心生不起来,就是菩提心发不起来。实在讲,深心、直心从什么地方去显发?要从大悲心显露。直心好比是树根,埋在泥土底下,看不见的;深心好比是干,你不太注意的;大悲心是枝叶,一看树好大,你看到什为?看见树叶、枝条、花果。所以佛门才常说,佛法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由此可知,菩提心里面最重的就是大悲心,要对一切众生平等、清净的慈悲,真正能够舍己为人,这是菩萨心,菩萨发心。这底下注得好:

 

疏【谓明知自居凡地,事必不能。】

 

我自己是凡夫,业障很重,这个事情我做不到,做不到,要发心。做不到是什么?是自己智慧不够、力量不够,我不是没有心,我有心;换句话说,我的心跟佛菩萨没有两样,我的智慧能力比不上佛菩萨,心没有两样,这样就好。常常能存这个心,渐渐智慧就能生起来,能力也会得到。为什么?智慧、能力都是从大悲心里头生的。这种修行,自古以来称之为从根本修。所以你要懂得这个修学法,一定要发这个心。其实就是在凡夫地不是不能代,还是有许多那是真正代众生苦。下面就有说:

 

疏【二者、修行。谓修诸苦行,后能与物,作增上缘,即名为代。】

 

所以我们想想,我们今天修行苦,我修成了干什么?我修成了为利益众生、为度众生的,那你今天的修学不就是代众生苦吗?好比你们在学校念书,念书苦,你为什么要念书?将来为了服务社会、造福人群,你今天学校吃这些苦头,都是为社会的,都是为将来替众生解决问题的,你不是为他谋幸福吗?不就是代他苦的意思吗?所以,认真修行,实在讲是代众生苦。诸佛菩萨无量劫的修行,是为了我们而修的。不为众生,他何必要断烦恼,要学无量法门?用不着。我们前面也说过,断见思烦恼就可以,修一个法门就行,自己就可以出三界了生死,自觉就够了,为什么还要去断尘沙、无明?为什么还要去学无量法门?那就是为了要救度一切众生。这是大愿,这是菩萨令人敬佩的地方,所以我们应当要发这个愿。

 

修行,像诸佛菩萨那样的难行苦行,说实在话,我们今天办不到。我们今天在人事境缘里面,境是境界,缘就是人事,在一切人事环境、物质环境里面,遭受一些挫折要能忍,这就叫修行。修什么?修忍辱波罗蜜。一切好的境缘里面,我们能舍、能放下,修布施波罗蜜;我们循规蹈矩,我们修持戒波罗蜜。诸位要晓得,戒律不是死的,绝不是说戒律一条一条我这样做到,那是死在戒律里头,没用处的。戒律是什么?戒律是规律的生活,无论做什么事情,有条有理就是戒律,层次不乱这是戒律。

 

从前我在中广录音时,人家的作业程序就是戒律,他一定要按这个程序做,所以他不会有误失。譬如录音带,到那里去一定是新带子拆开,包装好的新带子拆开;如果是旧带子,他不要,为什么?怕已录的东西把它洗掉,东西搞错了。一定是新带子当场拆(当时拆),拆过之后,带子马上回转转一次,怕带子当中有断掉的,就是检查一遍,然后再回头来重新开始录。他一定要经过这种作业的程序,这就是戒律。譬如在家里,你烧个饭、炒个菜,也有一定的程序,火候也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放的盐不能太多、不能太少,统统是戒律,哪条不是戒律?戒律是活的。譬如说这个戒律里头没有,没有,你就乱搞、乱整了,哪有这种道理?所以诸位要晓得,戒律是个规律的生活。

 

小乘戒是自律的,就是自己私生活一定要有规律,穿衣吃饭、待人接物都要有规律,戒跟我们礼是一样的。戒条里头只讲大原则,每一条里头所含的境界都广大无边。你要把它看成只有那么几条,那太简单了,那佛菩萨有什么稀奇?菩萨戒就是我们对人的规律,我们应该如何待人接物,待人接物应该守的规矩,这是菩萨戒;自己私生活一个人,应当守这个规律的时候,那就是比丘戒、比丘尼戒。你要懂得戒律的精神,否则的话,怎么持?天天努力而不懈怠,就是精进波罗蜜;前面四种,天天在那里做,心是清净的,就是禅定波罗蜜;样样都做得很好,一切都非常明了而不执着,就是般若波罗蜜。活的,不是死的,这叫真正修行。

 

所以修行人,无论在家出家,同修们要记住,天天欢喜,法喜充满,你这个修行就有效果了,你就在菩萨道上。如果修得心里很苦闷,你要觉悟,你已经离开菩提道,走到岔路上去了,才会有苦。如果在菩提道上,决定是法喜充满,他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绝对不是愈学愈迷,学到最后是离乐得苦。我看不少修行人,无论在家出家,他说我不学佛的时候还满快乐,愈学愈苦,他是真颠倒了。不学佛的人好像不迷,学了佛愈迷愈深,真是痴迷不悟,离乐得苦,可怜。佛看到这个样子也会感叹,曲解了经义。因此学佛还是要多听,不但要多读,一定要多听,有很多意思你看也看不出来,看注解也看不出来,必定要多听。所以修行真正是代众生苦。

 

疏【三、留惑。】

 

这个比前面境界要高,前面那个境界我们可以办得到,那个修行我们可以做得到,我们要是有觉悟的话,现在就能做到,这第三我们做不到。第三是什么人?是圣人,不是普通人,阿罗汉以上的才行。阿罗汉已经了生死、出三界了,这是我们讲最起码的,他修成九次第定,超越六道轮回,他可以不到六道里面来轮回了。可是想想众生很苦,我还是继续不断的留在六道帮助众生、教化众生,有这种人。但是像刚才讲,六道是果报,没有这个业,他怎么会到六道来?阿罗汉要想再到六道来,这个六道的业不能断尽,要留一点,他有能力把它断尽,他不断,留一点。留一点干什么?再回到六道里头来受果报,示现这个身形来度众生,这真正是慈悲,慈悲到了极处。

 

譬如你们在学校念书,你们不是菩萨,菩萨怎么样?大学毕业,毕业就离开学校,走了,不会再来了;为了要帮助后来的这些学弟们,要帮助他们,怎么样?我的毕业考故意考个不及格,就留级,留级才能帮助后来的学弟,你看看慈悲不慈悲?所以这些阿罗汉都快要毕业了,他故意不及格,所以还留在三界六道里面。其实诸佛菩萨统统都是这样的,佛菩萨要不『留惑』,我们怎么会见得到他?他就不会到三界来了,他肯到三界来,统统都是「留惑」。这是真正了不起,这真正是代众生受苦,有能力断而不断干净。由此可知,阿罗汉以上的那些佛菩萨们个个都是代众生受苦,都有这个意思。不过到他那个境界里面,他是一切苦乐忧喜舍都不受,我们眼光当中他是代众生受苦,在他是无所谓的,他的心是永远清净的,这真正是大慈悲心的显露。再看第四种:

 

疏【四、舍命。】

 

当然这个里面也是有神通的,如果没有神通的话,必定是对于佛法非常通达的人他才能做到;如果自己在佛法上没有成就,这条我们做不到。『舍命』,舍身命。

 

疏【谓若见众生造无间业,当受大苦;无异方便,令不造业。】

 

『无间业』,他造堕阿鼻地狱的罪业,堕地狱太苦了,我们想救他。救他怎么样?又没有办法,又没有方便法门,不能够终止他不造业,那怎么办?你看:

 

疏【愿自断命,先堕地狱;彼堕狱时,令彼脱苦,乃名为代。】

 

这是真代。所以这决定是阿罗汉以上的大菩萨,他看到你造重业要堕地狱了,他先到地狱等你,你到地狱的时候他来为你说法,他来劝你回头。这正是像地藏菩萨干的事情,地藏菩萨就是这样的,这是一种舍命。还有一种舍命的,就是我们世间人能做到的,但问题是你肯不肯干?你肯不肯牺牲?舍己去救人。看到一个人造无间罪业,你晓得他造这个罪业必堕地狱,也是没有方法劝他回头,这怎么办?当他这个业还没有造成的时候,把他杀了。诸位要晓得这个杀不是犯戒,这个不是犯戒,这叫开戒。

 

譬如佛经里面有这么一段公案,释迦牟尼佛在行菩萨道的时候,是过去多生多劫之前行菩萨道,有一次跟着一个贸易团体,那时候乘船从海外回来,这船里头带了许多珍宝财物,其中有一个人起了个念头,要想把同伴都害死,他要把这个财物独吞、独占。菩萨有他心通晓得、知道了,这个时候没法子劝他,你要劝他:你不能这样做,你这样做将来有罪业。那他头一个杀你,为什么?我的祕密被你知道了,首先要杀你灭口。没有法子,就是利令智昏,不会回头的。菩萨在这时候怎么办?他这个罪业(计划)要是成功了,他要是实现、造成了,他要欠全船几百人这些性命,他欠这个命债;又等于说偷盗,夺了人家这么多财富,他犯了杀、犯了盗,这是性罪。这个罪业不是少,是重,要杀几百人的性命,必定堕无间地狱。趁他这念头才起,还没有实行的时候,先把他杀掉。他被人杀了,他没有罪,他虽然起这个念头,这念头并没有实行,换句话说,他堕落他不会堕到地狱去。这个事情没成功,想害人没害成,前面讲他想做恶事,他没做成,所以他的过失小,他没有罪,他有过,他绝对不堕地狱。这个等于说是从地狱里把他救出来,从三恶道里头救出来。菩萨这样做有没有罪?有,杀人当然是有罪,菩萨他的愿望是宁愿我堕地狱,不叫你堕地狱。这不得了,这就是代众生受苦,他是大慈悲心杀他的,为代他受苦而做这样重大的牺牲,这是舍命。

 

疏【五、由初。】

 

『初』是什么?我们初发心的时候曾经发过这个愿。

 

疏【谓由于初发心时,有愿在先,愿常处恶趣,乃至饥世,身为大鱼,即名为代。】

 

这也是讲释迦牟尼佛因地行菩萨道的事情,在饥荒这个时候,菩萨示现大鱼,故意游到岸边被人捕去,他们可以能够饱食,解决他的饥荒。那个鱼是什么?那个鱼是菩萨变现的。这是真正以身代苦,但是这也不是我们平常人可以做得到的。

 

疏【六、同真。谓愿是修善,苦是修恶,二修皆是性具,故曰同真。】

 

善恶无自性,性就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悟了就是善,迷了就是恶。所以就是自性迷悟不同而已,相不同,作用不同,体是同的,所以体叫『同真』。

 

疏【以即真之大愿,潜至即真之苦处,令彼潜消,即名为代。】

 

这就是诸佛菩萨冥冥之中加持一切众生。所以有些人作恶,他会受什么?受良心的责备,那就是佛菩萨加持的。有些人作恶,所谓是他良心也没有自责的,这就是佛法里叫一阐提。一阐提叫没有善根,那个没有善根,这种人少数,毕竟不是多数。譬如前几天报纸上判刑的那个卖馊水油的,法官问他有没有后悔的意思,他一点都没有后悔的意思,这在佛法叫一阐提。一阐提是什么?断了善根的人,断善根的人果报一定在地狱,他是一点善根都没有,造一切恶事不知道后悔,没有良心责备,我们一般讲丧尽天良,没有良心,这个罪恶是很重的。只要还有一点良心在,佛菩萨冥冥之中都会帮助他,所以他的良心常常会发现,一定能够改过自新。

 

疏【七、指体。谓菩萨以法界为身,自他不二,故众生受苦,即菩萨受苦,无有异也。故须代苦。】

 

这就是佛菩萨为什么要发心代众生受苦,那就是佛菩萨的观念跟我们不相同。我们不晓得宇宙人生的真相,他知道,他晓得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是真正的自己。所以众生苦的确就是自己苦,众生乐确实就是自己乐。所以我们后面讲到恒顺众生就是基于这个道理来发明的。令一切众生欢喜就是供养诸佛,就是令诸佛欢喜;你叫众生受痛苦就是叫佛受苦,叫众生受难就是叫佛受难。我们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而后才晓得如何来修供养佛、供养菩萨、供养三宝,一定要帮助众生离苦得乐。这一段我就跟诸位介绍到此地。

 

然后我们再看经文,经文里面说『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恶业」的确是如此,不仅我们这一生一世在那里造,其实是生生世世都在造恶业。怎么晓得?我跟同学们说过,你们把十大愿王一条一条的自己好好反省检点一下,条条都违背了。第一个礼敬诸佛,我们对人就做不到,我们对几个人有礼貌、有尊敬心?没有,我们这条没做到。菩萨修这个法门,当然一切众生所谓是有迷有悟、有善有恶,愿意接受我们礼敬的,我们对他一定要礼敬;不愿意的,我们回避,回避,他心里欢喜。总而言之,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他不愿意看到我,我回避他一点,让他心里欢喜,不要叫他生烦恼,这就是礼敬。一定要明白礼敬的意义、行法、境界,你才能修,要不然你怎么修法?称赞、忏悔,一直到后面普皆回向,我们没有一条做到,所作所为与十大愿王、十种行法完全相违背,这就是「积集诸恶业故」。

 

所以我们今天感的这个果报是极重的苦果,这是我们自己现在当前所承受的。怎么样消业障?给诸位说,你要好好的记住,唯有念佛可以真正的消业障。业障消除的相自己能够觉察得到,心里面清净是业障消除了,常常生欢喜心是业障消除了,夜晚不做恶梦是业障消除了,遇到一切境缘都很顺利的时候这是业障消除了,得失懊恼的心天天减少这是业障消除了,要从这些境界里面堪验自己的功夫。我们认真自己修行,帮助别人,以佛的教理、教法为人演说,这就是代众生苦。尤其是后面两句,『令彼众生,悉皆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这是菩萨发愿代苦到了极处,众生不成佛,菩萨代苦之愿就一天不能够间断。这一段是回向菩提。再看下面一段,回向实际:

 

经【菩萨如是所修回向。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回向。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这一段经文我们在每一科里头都读到,尽法界虚空界,它的意思与回向实际一样。注解说:

 

疏【大疏云:回向所以要三处者。】

 

这都是我们必须要记住的。

 

疏【凡是菩萨,必大悲下化,大智上求,更须离众生相,及菩提相,故须三也。】

 

这个道理在此地。着相的修行不能够圆满,所以一定要回向三处,原理就在此地。下面它又给我们举例说明:

 

疏【一、证实相。】

 

你必须要回向众生,你要不回向众生,换句话说,你证不了实相。证实相,我们换句话来说,譬如我们念佛,要想念到理一心不乱,证实相就是理一心不乱,你不能把你所修的一切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这个理一心不乱得不到,这是我们必须要记住的。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念念就想成就理一心,上品上生花开见佛,把我与众生的界限突破,我与众生是一不是二,融合成一体,你就很容易得理一心不乱。度众生必须回向实际,必须回向菩提,为得菩提那也要回向众生,也要回向实际,可见得是一而三、三而一,这三个是分不开的。这是说明为什么回向一定要向这三条。注解诸位细细去研究。再看底下这段经文:

 

经【善男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大愿。具足圆满。】

 

到这地方是一小段,这一小段是接前面的两段而来的。下面这是结归到三处。

 

经【若诸菩萨。于此大愿。随顺趣入。则能成熟一切众生。】

 

『成熟』就是证入。

 

经【则能随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一句就是回向菩提,成熟一切众生是回向众生,这是回向菩提。

 

经【则能成满普贤菩萨诸行愿海。】

 

这就是回向实际。一切菩萨广大的愿海、行海都是以十大愿王做根本,所以十大愿要是具足了,那就必定成就圆满一切菩萨的行愿海,而能够证得无上菩提。我们念佛人,要在这一句佛号里面,一声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声佛号里头圆满具足十大愿王,那你这个念佛就是修的普贤行愿,你这种修法跟《华严经》的善财童子是无二无别,这个修行法就是此地所讲的「具足圆满」、「随顺趣入」。具足圆满是讲这个十愿你都做到了。而正在修行,就是依照这个方法来修行的,你要注意随顺趣入。什么事情都要随顺,随顺的心是清净的、是自在的;不要攀缘,攀缘的心就不自在。攀缘有烦恼,随顺没有烦恼。攀缘是起了分别执着,就起心动念了;随顺里头不分别、不执着,不起心、不动念。所以才能够趣入这三处:众生、菩提、实际,唯有随顺才能够趣入三处。趣入三处是真正回向的意思,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末后这句是劝勉我们。

 

经【是故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知。】

 

就是你对于上面所讲的道理一定要晓得,还要像上面所讲的这样知道才行,为什么?上面普贤菩萨所讲的,就是毘卢遮那佛所说的,佛知佛见。所以劝你,『应如是知』,这是正知正见。如果我们的见解跟此地所讲的不一样,你自己要觉悟,我们的见解是错误的,要依照经论的见解修正过来。换句话说,把我们自己的知见要舍掉,取佛菩萨的知见,来修正我们自己这些业障、习气、毛病。修行修什么?就是修这个东西。李老师在讲经常常讲,修行修什么?去习气而已!习气没有了,你就是佛菩萨;有了习气,你就是凡夫,凡夫与佛菩萨不相同的地方就在此地。

 

底下一段经文,较量功德。这个经讲到此地,我们大科上写的是「正示普因」,正示普因一段到这里就结束了,就讲完了。底下一段是比较功德,你才晓得佛法的殊胜。我们把这个文念一念:

 

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这一句是能比较的人。什么人能够较量、比较?要『善男子、善女人』。这个「善」的标准,在《华严经》,尤其在这一会,诸位要知道,必须要具足十大愿王才能称为「善男子、善女人」;换句话说,像我们都不够格。如其不然的话,对于净土法门真正具足信愿行也行,也可以称为善男子、善女人,真正具足信愿行。其实信愿行跟前头讲的十大愿王没有两样,你仔细去观察,信愿行三条开出来就是十大愿王,十大愿王一归纳就是信愿行,信里面有十愿、愿里头有十愿、行里头有十愿;再观察十大愿王,礼敬里头有信愿行、称赞里头有信愿行、供养里头有信愿行,乃至于普皆回向里头都有信愿行。所以具足信愿行就是具足十大愿王。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善财是这么修的,文殊菩萨是这样教给善财童子的。我们也明白了,我们也会了,会了,善财童子一生能成佛,我们这一生怎么能不成就?当然成就。所以这部经一定要与《阿弥陀经疏钞演义》合起来看,你才晓得《弥陀经》跟《华严经》是一部经,是一不是二。我们看下面这个较量:

 

经【以满十方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一切世界。上妙七宝。及诸人天最胜安乐。】

 

前面这是讲物质上的供养来布施,这个数量诸位去看注解,我在此地不多说了。数量比《金刚经》上讲的要大,《金刚经》上讲的是以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此地是讲『满十方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一切世界』,这个数量比《金刚经》大得太多太多了。末后这句,『诸人天最胜安乐』,这是精神上享受的布施。你看物质的享受、精神的享受是无量无边的,以这个来布施。

 

经【布施尔所一切世界所有众生。】

 

不是布施一个人,是像前面所讲的一样境界的那些众生。不但布施这些众生,而且:

 

经【供养尔所一切世界诸佛菩萨。】

 

上供诸佛,下施众生,这个福报不得了,真是无量无边广大至极。供养多久?不是一天、二天,不是一年、二年。

 

经【经尔所佛剎极微尘数劫。相续不断。所得功德。】

 

你看一层一层的比较,确实不是我们能够想象得到的,这样大的数字,这么广大的境界,『所得功德』。

 

经【若复有人。闻此愿王。一经于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金刚经》上讲,布施大千世界的七宝不如为人说一四句偈,这就说明了财布施不及法布施。这是在广修供养的时候,一再劝勉同修要认真修法布施,法布施的功德无量无边。尤其是这部经,这个十大愿王,纵然听了一愿,纵然听了一字、一句、一偈,功德都不可思议。这一段经文大主义,是教人以法为师。在注解里面有几句话很重要,诸位翻到六十四页,这个小注第四行当中,就是说出比较的用意:

 

疏【谓人但能闻此愿王,不说全文。】

 

『不说全文』,但能闻此愿王。

 

疏【唯闻一四句偈。】

 

这是讲时间少,时间很短暂,不是长时间。又说:疏【一经于耳。】

 

只很短暂的听到,只闻一偈。

 

疏【其所得功德。】

 

就像前面一样,无量无边微尘剎土的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供养的功德都比不上。为什么?因为财布施那个福报是有尽的,再多,享受得尽;法布施是启发你自己的智慧,开发你的法性,它的功德是无有穷尽的。所以世间财物布施决定不能与出世间的法宝相提并论,这是我们一定要记住的,一定要认真的修学。下面这是讲到法宝的功德能灭罪、能生福。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这有个同学提了个问题,法界如来与法身如来意思是不是相同?是相同的,这个意思是相同的。

 

好,我们下一次讲经,过年快到了,今天是我们这一年最末的一会,《普贤行愿》在大专讲座我们讲得很圆满,每一位听的同学都很欢喜。在这最后,希望诸位真正能发菩提心,修菩萨道,学菩萨行,更愿诸位发愿为阿弥陀佛的使者,以普贤行愿力故,专弘净土,普度众生。更希望大家要能够直下承当,不要客气,不要谦虚,「这个事情我做不到,你去做」,这就不好了,自己要直下承当,做阿弥陀佛在这个世间接引众生、度众生的代表人,你将来决定能往生。这是真正的菩萨,护持正法,续佛慧命。谢谢诸位。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9月9日09:13:4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53763.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