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经上品上生章(第1集)jingkong老法师主讲

admin 观经上品上生章评论阅读模式

观经上品上生章  (第一集)  1992/9  美国圣荷西  档名:03-003-0001

第1集A

play-sharp-fill

play-sharp-fill

视频链接MP3链接

第1集B

play-sharp-fill

play-sharp-fill

视频链接MP3链接

各位同修,今天要给诸位介绍的是《观无量寿经‧上品上生章》,我们的讲义是采取唐朝善导大师的注解,他将这一部经从玄义一直到经文分成四个部分,所以称它作《四帖疏》,也就是善导大师的注解。

 

我们今天选出这一段,这一段里面最重要的部分是给我们详细介绍「发菩提心」。净宗常说:「三心圆发。」到底是哪三心?这个地方给我们说清楚了,是「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这三种心发得很圆满,就是无上的菩提心。

 

净土最根本的是「三经一论」,「论」是天亲菩萨作的,「经」是佛说的,当然是以经典作最根本的依据。三经当中,《无量寿经》是最重要的一部,因为对于西方极乐世界介绍得最圆满、最周详的是《无量寿经》。用现代的话来讲,《无量寿经》是净土概论。我们刚刚把它读完了。而《观无量寿佛经》实在是《无量寿经》的补充,这部经的内容是说明西方净土的理论,所以它也非常的重要。其次是给我们讲修学的方法,怎么个修法?经上给我们说了「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我们「执持名号」这个方法也是出在这部经上,所以它教给我们修行的方法。另外它详细给我们说明西方世界九品的因果,所以理论、方法、因果,《观经》讲得详细。《佛说阿弥陀经》这部经的分量最少,也是在过去修净土受持读诵的人最多。这一部经里面主要是劝我们相信,劝我们发愿,劝我们念佛求生净土。莲池、蕅益大师判这个经都是用「信、愿、行」这三个字来判别,是劝信、劝愿、劝我们修净土。这是三经的大意。

 

我们今天介绍这一章,这一章是属于《观经》九品往生的一章,也就是讲九品的因果。善导大师把它判作「散善」;他讲的有「定善」跟「散善」。「定善」,实在讲就是专持一句名号,目的是得一心不乱。「散善」是修积功德,也就是讲的属于助行。当然「正、助」彼此之间有很密切的关系,我们看看经文就知道了。现在请看经文:

 

经【佛说观无量寿经上品上生章。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于诸佛前。次第受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是名上品上生者。】

 

我们只选择这一章。我在这里把段落给念出来,注解上都有,可是不交代出来很难辨别清楚。我念的时候就把段落说出来,诸位在那里做个记号划一划,这一段经文总共分十二段。『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这是第一段。『上品上生者』,这一句就是第二段。『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这是第三段,可以把这个标示出来。『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这是第四段。『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这是第五段。『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这是第六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这是第七段。『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这是第八段。『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这是第九段,这段文最长。『生彼国已』,这一句是第十段。『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于诸佛前,次第受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这是第十一段。『是名上品上生者』,这是最后一段,第十二段。

 

这个经文不长,善导大师注解注得很长,说得很详细,我们这次重点就是要研读善导大师的开示。我们照这个注解念下去:

 

疏【次下先就上品上生位中。亦先举。次辩后结。即有其十二。】

 

这就是把它分成十二段。十二大段里面,要是看大段落它有三段,先举次辩后结,我们就看这十二段就好了。第一段:

 

经【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上品上生者。】

 

疏【一从佛告阿难已下。则双标二意。一明告命。二明辩定其位。此即修学大乘上善凡夫人也。】

 

这一句很重要,我们不能够疏忽。因为大师在此地说得这么清楚,这是修学大乘上善凡夫。我们是凡夫,如果要有上善的水平,换句话说,「上品上生」我们有分!也是我们应当努力来修学的。这是大师跟过去一些大德们说法不相同。古大德认为上品上生都是菩萨念佛求往生的,凡夫没有分。善导大师的说法完全不相同,他说九品往生在乎我们「遇缘不同」;换句话说,统统都是说的凡夫,这个说得非常之好!第三段:

 

经【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

 

疏【三从若有众生下。至即便往生已来。正明总举有生之类。即有其四。一明能信之人。二明求愿往生。三明发心多少。四明得生之益。】

 

『即便往生』,我们在文上念过了。『正明总举有生之类』,这一段经文上说得很清楚,「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这个「众生」,大师在此地讲要具备四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能信,你不信那就没有分了,所以第一个是「明能信之人」。第二个条件,信了要求生才行,要有这个愿望求生净土。如果没有愿望,那也不能去;像我们在大经里面读到的阿闍王子,他有信,他没有愿,还没有想往生净土。第三是说明发心多少,这个发心多少就是看底下这一段了,就是「三心」。三心是不是统统都发了?你统统都发了,圆满不圆满?三心里面有的人具足一种,有的人具足两种,都不一定。要看发心多少?第四给我们说明往生的利益,那就是「必生彼国」,这一句是说明往生的利益。

 

第四段这就正式要跟我们开示三心,也就是「菩提心」,大经里面讲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是上品上生章最重要的一段开示。第四段:

 

经【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疏【四从何等为三下至必生彼国已来。正明辨定三心以为正因。即有其二。一明世尊随机显益。意密难知。非佛自问自征。无由得解。二明如来还自答前三心之数。经云一者至诚心。至者真。诚者实。欲明一切众生身口意业所修解行。必须真实心中作。不得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贪瞋邪伪。奸诈百端。恶性难侵。事同蛇蝎。虽起三业。名为杂毒之善。亦名虚假之行。不名真实业也。若作如此安心起行者。纵使苦励身心。日夜十二时。急走急作。如炙头燃者。众名杂毒之善。欲回此杂毒之行。求生彼佛净土者。此心不可也。何以故。正由彼阿弥陀佛因中行菩萨行时。乃至一念一剎那三业所修。皆是真实心中作。凡所施为趣求。亦皆真实。又真实有二种。一者自利真实。二者利他真实。言自利真实者。复有二种。一者真实心中制舍自他诸恶及秽国等。行住坐卧。想同一切菩萨制舍诸恶。我亦如是也。二者真实心中勤修自他凡圣等善。真实心中口业赞叹彼阿弥陀佛及依正二报。又真实心中口业毁厌三界六道等自他依正二报苦恶之事。亦赞叹一切众生三业所为善。若非善业者。敬而远之。亦不随喜也。又真实心中身业合掌礼敬四事等供养彼阿弥陀佛及依正二报。又真实心中身业轻慢厌舍此生死三界等自他依正二报。又真实心中意业思想观察忆念彼阿弥陀佛及依正二报。如现目前。又真实心中意业轻贱厌舍此生死三界等自他依正二报。不善三业必须真实心中舍。又若起善三业者。必须真实心中作。不简内外明闇。皆须真实。故名至诚心。二者深心。言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也。亦有二种。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已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又决定深信释迦佛说此观经三福九品定散二善。证赞彼佛依正二报。使人欣慕。又决定深信弥陀经中十方恒沙诸佛证劝一切凡夫决定得生。又深信者。仰愿一切行者等。一心唯信佛语。不顾身命。决定依行。佛遣舍者即舍。佛遣行者即行。佛遣去处即去。是名随顺佛教。随顺佛意。是名随顺佛愿。是名真佛弟子。又一切行者。但能依此经深信行者。必不误众生也。何以故。佛是满足大悲人故。实语故。除佛已还。智行未满。在其学地。由有正习二障未除。果愿未圆。此等凡圣。纵使测量诸佛教意。未能决了。虽有平章。要须请佛证为定也。若称佛意。即印可言。如是如是。若不可佛意者。即言汝等所说。是义不如是。不印者。即同无记无利无益之语。佛印可者。即随顺佛之正教。若佛所有言说。即是正教正义正行正解正业正智。若多若少。众不问菩萨人天等。定其是非也。若佛所说。即是了教。菩萨等说。尽名不了教也。应知。是故今时仰劝一切有缘往生人等。唯可深信佛语。专注奉行。不可信用菩萨等不相应教。以为疑碍。抱惑自迷。废失往生之大益也。又深心深信者。决定建立自心。顺教修行。永除疑错。不为一切别解别行异学异见异执之所退失倾动也。】

 

『从何等为三下,至必生彼国以来』,是『正明辩定三心明为正因,即有其二』。这段经文里面有二个意思,第一个是『明世尊随机显益,意密难知,非佛自问自征,无由得解』。这是佛自己说出来的,并没有人问,就跟《阿弥陀经》一样是无问自说,这个意思是不可思议的。佛观众生的机缘成熟,也就是说,无量劫来的善根发现,现前又得诸佛如来威神的加持,这个法门只要一说出去,一定有人听得生欢喜心,发愿求生净土。这就是众生成佛的机缘成熟了,佛为众生说出无上的法门,所以这是欢喜到了极处!第二个意思,『明如来还自答前三心之数』。因为前面曾经说过「具三心者」,佛并没有说哪三种心,在此地给我们说出三心是哪三种。

 

下面『经云一者至诚心』。实在讲这个经文段落有没有分出来的。我们这一份讲义就是这一段经文抄出来的,这个段落分出来了。分出来,大家看起来就非常醒目,跟原文完全相同,诸位看这个本子好!看这一份讲义好!

 

蕅益大师在《阿弥陀经要解》里面说过,他说:「深信发愿就是无上菩提,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由此执持名号,乃为正行。如果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也决定得生。」如此可知,蕅益大师为我们解释的「菩提心」,的确容易懂,容易接受。可是善导大师给我们解释的非常周延,我们听了之后再看看《要解》里面的几句话,你就有很深的体会。善导大师讲的周圆,蕅益大师讲的精要。精要要没有周圆的明了,你没有法子体会它精要之妙。所以这两样东西合起来看,我们对于「菩提心」就能真正明了,也知道如何发心。

 

我们看第一段「至诚心」,这是解释第一至诚心,『至者真,诚者实』,就是诚实,真诚。真心就不是妄心,实心就不是虚情假意,所以一切是真诚。真诚是我们真心的本体,深心跟回向发愿心就是这个心的作用,这个真心的作用。深心是对自己的作用,我们讲自己享受,自受用。回向发愿是他受用,也就是说我们用什么心对自己,用什么心对人,所以这是真心起用。否则,哪有三心?绝对不会有三心,就是一个心。一个心是一个体二个用,一个自受用,一个他受用。不要以为是三个心,那就搞错了!三个心是决定不可能的。

 

它跟儒家所讲的正是不谋而合!儒家教学它有三纲八目,对于修学的程序也讲得非常清楚。它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次序,八个次序有条不紊,跟大乘菩萨行完全相同,只是我们用的名词不一样。八目当中的「诚意、正心」这两条就是我们此地讲的「三心」。诚意就是心之本体,就是我们此地讲的至诚心;正心就是心的起用。儒家把自受用、他受用合成一个正心。佛法讲得详细,把作用分为自受用跟他受用,分成两个。实际上,它的意思只有开合不同,其实是完全相同的。

 

要怎样使我们的真心显露?那就要先要明了人人都有个真心,一切众生都有个真心。为什么真心不能现前?在佛法里真心一现前,这个人就叫菩萨,就不叫凡夫了。凡夫用的是什么心?用的是妄心,真心没有能够现前。为什么不能现前?他有障碍把他障住了。这个障碍,佛在《华严经》上给我们透露出来,就是妄想、执着。只要有妄想、执着,你的真心就透不出来,就不起作用了!妄想扩展成为所知障,执着演变成为烦恼障。所以我们佛法里面讲的「二障」,就是烦恼障跟所知障。儒家讲「诚意」、「正心」,它也知道,也是有障碍,必须破除障碍,真心才能显露。它也知道有这二种障碍,只是名词不相同。

 

它首先用「格物」,格物是破烦恼障。「物」是什么?物是欲望。欲望不就是烦恼吗?物欲就是烦恼。「格」是跟它格斗,也就是要把它铲除、要把它打倒,这是格斗的意思。格除物欲这叫格物。破烦恼障然后「致知」,致力于智慧,智慧现前就破所知障。它跟我们佛法在修学过程功夫得力之处,完全相同。格物致知之后,意就诚了,真心就现前了。真心起作用,那就是正心,我们中国人讲的「正大光明」。

 

善导大师在此地为我们开示的,理论与方法兼而有之,我们细细地再体会。旁边小段落是我们把它节录出来,这样看起来就醒目了。

 

我们看第一个小段,『欲明一切众生,身口意业,所修解行,必须真实心中作』。「欲」是希望,「明」是明了,一切众生是指九法界众生。当然九法界第一个是菩萨,菩萨不难,菩萨已经觉悟了。声闻、缘觉也不难,为什么?烦恼薄了,他们的烦恼比我们少,容易觉悟。最麻烦的就是我们六道的凡夫,六道凡夫当中特别是欲界凡夫,妄想执着特别严重。佛菩萨虽然给我们讲的真实心,可是真实心我们就很难体会。每个人都自己认为「我是真心,我真实心」,个个人都是真实心。其实全是妄心,把妄心当作真实心,这就没有开悟的指望了。如果晓得「我现在用的是妄心,真心没有现出来」,这个人还有救,他还能求真心。把妄心当作真心,还有什么救?我现在就真心,对人对事我都真诚,这是首先要把它辨别清楚的。你心里面只要有妄想执着,这个心就不是真心,就是妄心。所以我们身体的造作、口的言语、意的念头,乃至于我们所修、我们所理解、我们所行的,样样都要真实。

 

所以学佛的人,不仅是我们对佛菩萨诚心诚意;转过头来,对人就用另外一个心,这是不可以的,这不是真心。真心纯一。我用什么心对待佛菩萨,我同样也用这个心对待一切众生,对人对事对物,这个才真实。

 

下面说『不得外现贤善精进之相』。这就给我们显示出来,让我们自己检点检点,去认真省察。外表装模作样,现的是个贤人、是个善人,很精进,现的这个相。『内怀虚假』,内里面不是这么一桩事情。怎么知道虚假?『贪瞋邪伪』,他还有贪,贪爱。这个贪爱,无论是世间法的贪爱,或者是出世间法的贪爱,总归是有贪心。

 

有的人学佛着魔了,我遇到很多。有的时候非常严重来找我,问我有没有方法帮他忙?

 

我就问他:「你是不是很喜欢神通感应?」

 

他说:「是。」

 

那我说:「好了,你就是因为这个着魔的。」

 

诸位要知道,贪心,魔就得其便了。你有贪心,他就变变把戏来骗骗你,欺负你,你就上当了。什么都不贪,决定没有贪爱,真佛现前,我的心还是清净,如如不动,那魔对你一点办法也没有。所以《楞严经》上佛一再提醒我们,所有境界现前,统统不要理会,这是好境界。你要是一理会,或者喜欢,或者讨厌,就全上当了!你就中计了,你就要受害了,掉入了魔的圈套。换句话说,你的清净心失掉了,平等心失掉了,这是入了魔的圈套。所以决定要断贪心,要断瞋恚心,要断邪心。

 

「邪」,凡是不正当的用心都属于邪;「伪」是虚假。

 

『奸诈百端』,举例说就太多了,大师在此地举几个例子。如果诸位要真在这上面用功,《六祖坛经》值得参考。六祖大师对于这个说得也很多。

 

『恶性难侵,事同蛇蝎,虽起三业,名为杂毒之善,亦名虚假之行,不名真实业也』。「恶性难侵」,就是难改的意思,这是我们通常讲的恶习气。为什么难改?无始劫来养成的,这不是一生的,无始劫养成的。我们看看婴儿,你看几个月大、一岁的,还不懂事,你仔细观察他有没有贪心?有没有妒嫉心?他就有。跟他同样大的小朋友,你给他糖,分的不均的时候,他就很生气,他就有表现。谁教他的?没人教他,这与生俱来的烦恼,他就有了。所以人一定要靠后天良好的教育,使他能够明理。假如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换句话说,他的烦恼随着年龄增长,随着环境而扩大;内有烦恼,外有恶缘,内外勾结,他就要造恶业了。怎么防止!

 

「蛇蝎」,是比喻像毒蛇一样。「虽起三业」,这个内里面有这些烦恼习气没断,还是常常现行起作用,虽然读了经,也发了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虽然学佛,这个三业:身也拜佛、口也念佛、心也想佛,可是它叫「杂毒之善」。拜佛、念佛、忆佛这是善,善里头掺杂着贪瞋痴慢,掺杂着恶业,这个不真实,这是假的,是虚伪的。「虚伪之行」,这就不是「真实业」了,就不是「真实心中作」了。

 

我们要想真修净土,想在这一生当中决定往生,尤其是想将来走的时候不生病,知道什么时候走,喜欢坐着走也行,喜欢站着走也行,是得大自在,那你就得认真学了。我们看到世间人有这种往生的,他凭什么?凭他心真实,没有一丝毫的虚妄。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把这个虚伪、虚妄淘汰的干干净净,那些人能做得到的,我们也必定可以做到。

 

如果还是「杂毒之善」,这个修法那就不一定了。能不能往生?很难说。那要看你临命终时那一个机缘。临命终时,忽然想通了,专念阿弥陀佛,什么也不管了,那这个人能往生了。假如临命终时,这个念头还没起来,那就不能去了。所以这个是未定数。如果平常的时候,我们修行是「真实心中作」,不是虚妄心中作,那你自己有把握,决定得生!而且瑞相一定非常之好,这是取决于自己,应该要知道的。

 

再看第三小段,『若作如此安心起行者』。这个「如此」就是指上面讲「杂毒之善,虚假之行」,你要是用这个心,杂毒的心、虚妄的心来修行。「起行」,就是修行。『纵使苦励身心』,你非常精进。『日夜十二时』,这是真精进!十二个时辰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二十四小时。中国古时候讲的这个十二时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这就是昼夜不间断。

 

『急走急作,如炙头燃者』,这两句是形容勇猛精进,这个好像是真干?!『众名杂毒之善』,为什么?心里「贪瞋痴慢」还没有能放下。这样用功修行的人,难道还有妄心、杂念吗?有!我们也常常见到。他有贡高的心、我慢的心,「你一天拜佛拜一千拜,我拜一千两百拜,我一定超过你」,你这个心就是杂毒之心。「你念一天一夜,有什么了不起!我念二天二夜」,真干!而且很多都是这样子干。当然也好,我们也赞叹,总比不干的好!不干,他就完全是「毒」了。这个「毒」里还有点善业在里头,总归是难得。但是这个并不是如法的。

 

你看大师在此地教给我们,『欲回此杂毒之行,求生彼佛净土者,此心不可也』。你的行外表是像了,内里头不相应。佛在许多大乘经里面都告诉我们,像《维摩诘经》讲的:「心净则土净。」黄念祖老居士教给我们:「修行重实质,不重形式。」外表是形式,实质是什么?就是《无量寿经》经题上讲的「清净、平等、觉」,也就是此地讲的「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这个三心。这是实质,这是真实的。

 

外表事相上有与没有,没有多大的妨碍,最重要的是你的「心」。永明大师《四料简》是很有名的,「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问题是你有没有净土?有没有净土,就是你有没有清净心?有没有清净的愿?所谓「清净愿」,就是一心求生净土,没有第二个愿望,你这个愿就清净了。我一面想求生净土,一面还想得禅定,又要想开智慧,你这心要不清净了,心里头妄想就多了。所以「清净愿」是只有一个愿,没有第二个愿。古德给我们讲:「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我们把得定开悟的事情统统放下,见了阿弥陀佛再说。这个愿叫坚固愿,这个愿叫清净愿,这就必定得生!它这个地方是「杂毒之行」,往生就不可靠了!我们也不能够肯定他决定不能往生,不可以这样说法。总而言之,他能不能往生是个未知数,不能肯定!

 

『何以故』?就是为什么?为什么大师这样给我们说法?他说一定是有依据的,不是随便说的。

 

『正由彼阿弥陀佛因中行菩萨行时,乃至一念一剎那,三业所修,皆是真实心中作。凡所施为趣求,亦皆真实』,这是把原因说出来了。我们要学佛,就是学佛的真实。所以我们常讲,我们展开经卷读诵受持,是检点自己的心行跟经典对照对照,能不能相应?这个读经就没有白读。绝对不是把那个经念一遍,念给佛菩萨听,与自己不相干。现在很多人学佛都是这样的,每天经典都念给佛菩萨听了,「我一堂都没有缺,佛菩萨一定很喜欢我了」。其实全错了!佛菩萨要听你念这个经干什么?他才不要听你的。所以读经不是读给佛菩萨听的,是检点自己心行的,这就对了。佛教给我们做的,我们己经做了,希望继续保持,不把它失掉。佛教我们不可以做的,我们决定不做;如果有,赶快把它改掉,这个读经的用意在此地。

 

「阿弥陀佛因中行菩萨行时」,这在《无量寿经》里面说得很详细,《无量寿经》里给我们讲三种真实。「乃至一念一剎那」,这是讲时间之极短。「三业所修」,他的「身、语、意」所修,无论是自行,无论是化他,都是「真实心中作」。「凡所施为」,一切设施之所为,全是为了接引众生,全是为了帮助众生圆成佛道。我们在《无量寿经》看到阿弥陀佛施为、趣求之伟大,他求的是什么?求的是十方世界一切众生快快成佛,他求这个。他没有求他自己,没有一样不真实。

 

『又真实有二种,一者自利真实,二者利他真实』。我们在大经里面看到,「住真实慧」是自利真实;「惠以众生真实之利」是利他真实。我们在《无量寿经》上看到「开化显示真实之际」,那是自他真实,经上给我们讲的三种真实。

 

我们看看善导大师在此地为我们开示,『言自利真实者,复有二种,一者真实心中制舍自他诸恶及秽国等,行住坐卧,想同一切菩萨制舍诸恶,我亦如是也』。可见学佛的人念念是以佛菩萨作标准,我们要跟他学,我们要学得跟他一模一样,这叫学佛。先决的条件就是真心。「制」是制止,就是戒律里面决定禁止的。在戒律里有止持、有作持,制就是止持,就是要把它断掉的。哪些东西?「自他诸恶」,自己三业之恶,别人的三业之恶。自己的三业之恶应当戒除,他人三业之恶,你怎么能制止?诸位要知道,看到别人作恶,回过头来想想,我有没有作恶?是这个意思。自己有的恶决定不犯,看到别人作恶,我们要深深反省,决定不能造他那种恶业,这个叫「舍自他诸恶」。

 

「他」,包括的范围太大太大了!九法界众生,所有一切不如法的,我们觉察了、明了了,统统要舍,决定不能够造作,这是对人。我们中国古人也常讲:「三人行,必有吾师。」三个人是指什么?自己一个,一个善人,一个恶人,这叫三人。那两个都是我的老师,善人我要跟他学,恶人他那些恶我不能作,我要能戒除。都是老师,善人是老师,恶人也是老师。不能说善人好,恶人不好,这个不能讲的,不可以说的。

 

「及秽国等」,这个「秽国」就像经上讲我们这个世界「五浊恶世」,这个要舍。为什么要舍?因为我们是凡夫,不是菩萨。菩萨可以不舍,到这个地方来度众生,他有本事。我们如果不离开这个地方,修行是障碍重重,内里面增长烦恼,外面不断诱惑,我们要想成就就太难太难了。所以佛祖特别告诫劝勉我们,暂时的把五浊恶世舍弃,这才能求生净土。到净土里面成就之后,自己有智慧、有能力、有神通,你再倒驾慈航,再回来。再回来是菩萨乘愿再来的,普度众生,与众生和光同尘,绝不被他污染,决定不堕落,有本事才行!现在没本事。所以佛与祖师这一句话是对我们没有能力、没有本事这个凡夫说的,教导我们一定要离开五浊恶世。

 

「行住坐卧,想同一切菩萨」,一切时一切处常常想菩萨。这个菩萨是什么菩萨?我们读过《无量寿经》,我们的标准跟别人不一样。以哪个菩萨为标准?以法藏菩萨为标准,法藏是阿弥陀佛在因地的法号。常常想到他的大愿大行,四十八愿、历劫的修行、自利利他,所以以他来作榜样,向他学习。「制舍诸恶」,菩萨在修行当中,所有一切的恶行他都远离。不但一切恶行他都戒除了,连念头、习气都没有了,这是我们非常好的典范。这是第一,完全讲的断恶。

 

第二是讲修善。『真实心中勤修自他凡圣等善』。这个句子只有一句,里面的含义无尽的深广。自己的善要增长、要保持,不能把它失掉。这个「他」是他人之善,「凡」是凡夫之善,「圣」是阿罗汉、辟支佛、诸菩萨的善行。见到别人的善行,我们就要学,要认真的学,要立刻学,不要等待,「我过些时再学」,那就错了!过几天就忘掉了。所以时节因缘一定要抓住,要修善!

 

凡夫的善,我们眼睛所看的、耳朵所听到的、身体所接触到的,天天都有。古来的善知识用了许多苦心力气将世间之善法集其大成,编成书本,提供我们作参考的很多。除经典之外,有不少善书。在目前流通的最广泛的,大家能够常常见得到的,像《了凡四训》、《安士全书》、《感应篇》,乃至于古人的笔记,像《菜根谭》之类的,目的都是劝善,记载古今善人善事,我们看了要认真的效法学习。

 

圣人之善,都在经典里面。《无量寿经》自始至终都给我们说明诸佛菩萨的善行。说得更详细、更具体、更丰富的,无过于《大方广佛华严经》。如果有时间,实在讲都可以涉猎。涉猎的目的在哪里?目的是「勤修自他凡圣善行」。我不是依照那个经典来修行,我是看到菩萨如何处事待人接物。我们现在还没有离开这个世间,常常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不晓得自己如何来应付,看看诸佛菩萨,看看世间的善人,他们怎样面对着现实的社会大众的一切人事,这就长我们的学问,长我们的见识。

 

后面一句,『真实心中口业赞叹彼阿弥陀佛及依正二报』。这一句它的实实在在的意思,就是教我们用真心诚意来演说净土的经论。现在净土经论,古来大德给我们会集的总共是「五经一论」,这五经一论都是说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

 

此地讲的「口业赞叹」,赞叹就是演说。演说也是自他二利,为什么?你天天讲就讲熟了。每讲一遍,自己的体验必定是更深一层,遍遍都不一样!体会更深,自己很得受用。尤其是恶习气,恶习气很难改,天天讲经劝别人改;劝多了,自己慢慢真的就改掉了。劝别人就是劝自己。别人改了,自己没改,很惭愧!下一次说的时候声音都小了,多不好意思!所以说多了,自己一定不知不觉的也会改了。我们常讲:「潜移默化。」确实是如此。所以你讲的遍数多了,对于自己的心里一定会受影响。这个影响非常之深、非常之远,往往自己没有办法觉察。

 

由此可知,我们常常想恶,常常有恶念,那个恶的影响力多大!为什么不把它换一换,不想好的,念好的?最好的就是西方世界依正庄严,那是善中之善,世出世间第一善法,没有比这个更善的了。儒家讲的:「止于至善。」《无量寿经》就是至善。我们今天得到这个经本,常常读诵常常思惟,那就是真正的止于至善,这才名副其实。

 

第六个小段,『又真实心中口业毁厌三界六道自他依正二报苦恶之事』。前面那个「真实心中制舍自他诸恶及秽国等」,就是这一句的详细说明。口业里面的「毁厌」,就是常常劝告别人,跟别人说明三界六道之苦,劝人舍离,就是这个意思。我们自己知苦,自己愿意离开娑婆,求生极乐。一切众生,为什么没有意愿求生?不知道这个地方苦,身在苦中不知苦,这个很可怜!

 

儒家常说:「哀莫大于心死。」这个「心死」就是不求出离。我们常常在经典看到,佛说三界六道的众生叫「可怜悯者」,他有什么可怜?有什么可悯?就是这一个事实,真正可怜!如果不详细给他分析、给他说明,他不晓得六道之苦,不知道极乐之乐。他要是真正把这个事实搞清楚了、搞明白了,哪有不愿求生极乐的道理!决定不会对这个五浊恶世再有留恋了。一定也跟诸佛菩萨同愿同行,希望自己快快学成智慧德能;回过头来,像诸佛菩萨一样,帮助这些苦难的众生。所以对这些「苦恶之事」,苦是苦果,恶是在造恶,恶是苦因,苦因苦果都要把它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亦赞叹一切众生三业所为之善』,对于众生的善心、善愿、善行要赞叹。古德教我们:「隐恶扬善。」对一个人的恶不能说,人的善应当要赞叹。说人之恶,古来只有两种人:一种是父母,你做了恶事父母会教训你,别人不会;第二种是老师,老师的恩德跟父母是相同的,你作恶多端,别人不可以问津,老师可以说。只有父母师长真正关心你。而且在教训的时候,必定是在私人的房间,没有第三者听到。为什么?顾全面子,这是真实的教诲。大庭广众之下教训人,即使他真有过失,也很难叫他心服口服的接受。不但不接受,反目成仇,他跟你结了怨仇,这个事情就很麻烦了。所以当着人的面前,决不攻击人的过失,这是善行,值得赞叹!赞善要恰如其分,就是不能够超过,超过就错了。超过,有一点谄媚巴结,就不实在了、不真实了;那是虚伪的,不是真实的。

 

『若非善业者,敬而远之,亦不随喜也』,这一句也非常重要。我们往往在日常生活当中,遇到一些人,他所做的不是善行,可是我跟是他很好的朋友。譬如学佛,明明他走错路了,他还要拉我去,怎么办?人情难却,「好!只好跟他去了」,这就错了。错在哪里?错在你去捧他的场。那个邪法里面的徒众一看,说:「你看,某某人都到我们这儿来了,大概我们这个法师值得赞叹的。」让一切众生邪正混淆,不能辨别。这个就是帮助赞叹邪法,误导众生。所以这个事情决定不能做,不可以拿佛法当人情,一定是「敬而远之」。

 

为什么对这些邪门外道还要尊敬?因为他们也有佛性,他们将来也会作佛,只是现在痴迷不悟,在那里造恶业而已,所以应当要尊敬。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中「礼敬诸佛」,所以我们对一切人事物要平等恭敬。「远」是指什么?远是不跟他学。他的善行我们跟他学,他的不善行我们不跟他学,这个叫「远之」。远,不是躲得远远的,不是的,他不如法的我不向他学。『亦不随喜也』,这一句说的很重,连「随喜」都没有必要,因为他有不好的影响。这是真实的口业。

 

再看第七,『又真实心中身业』。前面讲口业,现在讲身业。三业里面造作最为广泛的是口业。口会讲话,一天讲到晚,到底是讲对了,还是讲错了?恐怕自己也不知道。所以口最容易造业了,比身跟意的时候,机会来的特别多。

 

『身业合掌礼敬四事等供养彼阿弥陀佛及依正二报』,这也是举例。我们要真正明了它的精神,晓得将这个事相引伸到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这个就是善学,而不是死在句下。「合掌礼敬」,这是对人的礼貌。合掌是表一心,佛门里合掌是代表一心,一心才是恭敬。十个指头表示散乱,心散乱。收成一个,把散乱心都收回来,一心一意,代表这个意思,代表恭敬。对人要敬,对物也要敬,对事也要敬。对物,这也举个例子,像桌椅板凳,每天把它擦得干干净净,摆得整整齐齐,这是对它的礼敬。对事,无论大事小事,或者自己要办的,或者是别人委托我们办的,我们能够尽心尽力把这个事情做好,这是对事的礼敬。

 

此地举一个例子,「四事供养彼阿弥陀佛」。四事在佛门里面是指「衣、食、卧具、医药」这四样东西。换句话说,这是一个出家人在生活上最低的程度,这是最低的水平。身体不能不吃饭,不能不穿衣服;晚上要睡觉,睡觉不能没有卧具;生病不能没有医药,这叫「四事供养」。我们供养谁?供养阿弥陀佛以及阿弥陀佛那些学生。

 

「依正二报」,依报是环境,正报就是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那一些大众。我们要问:「我们用四事供养,能供养得上吗?阿弥陀佛需要我们供养吗?」通常这个四事真的不需要。我们在《无量寿经》上念过了,人家那边衣食自然,那个地方是金刚不坏之身,无极之体,清虚之身,他不会生病的,这个四事供养都供养不上。那经上讲的四事,就不是指这四桩事情了。不是指经典通常讲的四事,那么这四事是什么?我们《无量寿经》念了不少遍了,「受持、书写、读诵、赞演」这也是四事,这个四事供养阿弥陀佛及依正二报,那就非常需要了。从一个地区影响到另外一个地区,逐渐就能够影响到全世界。像我们今天所说的流通法宝,我们的录音带、录像带、经典、佛像,尽心尽力,我们要修这个供养。

 

『又真实心中身业轻慢厌舍此生死三界等自他依正二报』,这个句子好懂。我们对这个娑婆世界、五浊恶世,这个身体、这个环境要认识清楚,真正能够把它舍弃,求生净土,这就对了。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8月24日14:22:07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53163.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