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无量寿佛经疏钞演义(第14集)jingkong老法师主讲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钞演义  (第十四集)  1990/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3-002-0014

MP3下载

请掀开经本,七十三面第二行。

 

这个文有四句,就是说明四种净土净秽的标准,第一句是从五浊轻重上来分,凡圣同居土。第二句是讲方便有余土,就是「析体巧拙」,从这个地方说方便有余土的净秽。析是分析,体是体会,从分析认识万法皆空,这个方法比较上笨拙一点;当下能够领会,这就是根性比较利一点。所以,体空观是方便净,析空观是方便秽,是这么样分法。第三句是讲实报土,这是讲三观,次第三观就是实报秽,一心三观就是实报净。常寂光土是「分证」跟「究竟」,分证,从圆教初住到等觉菩萨都叫做寂光秽土;究竟觉那就是成佛了,最后一品生相无明断尽了,这是寂光净土。所以有些大乘经上说,「唯佛一人居净土」,那就是常寂光的净土。这是略说,我们应当要知道的。

 

底下一段文是给我们讲,就是详细说明四种净土。在七十四面第一行、第二行,这是说明同居土。七十五面第三行这一段是说的方便有余土。在七十七面第一行,这有四行,给我们说的是实报庄严土。在七十八面第三行起这两行零一句,是给我们说的常寂光土。这是经文以及注解比较详细的说明。这个四种净土,我们在《弥陀经》里面讲过,在《无量寿经》也讲过,所以这段文我们就把它省掉,并不很重要。因为我们讲座时间比较短,我们要选择重要的,与我们修行有密切关系的我们多说一点。

 

后面总结,在七十九面倒数第四行。「故以修心妙观,能感净土,为经宗也。」我们翻开八十面,看注子。八十面第一行,从第四个字看起。「释题三观,为被何人,为何处用,须知正为生同居净故说三观。」这是佛说经之目的,以及祖师大德给我们讲解这部经,用意全在凡圣同居土。为什么?因为凡圣同居土,说实在话我们确实有分。上三土不见得有分,这个一土确实有分。但是我们在《无量寿经》里面读到,西方极乐世界是平等世界,即使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那个实报土上上品的受用我们也能得到。这是非常不可思议!一切经里面没有这个说法,一切诸佛剎土里面,也没听到佛有这种说法,这是西方世界之殊胜。所以,一切诸佛都劝众生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换句话说,十方世界诸佛净土是不平等的。释迦牟尼佛有净土,释迦牟尼佛的实报庄严土绝对不亚于西方极乐世界,但是它不在一起。西方世界四土在一起,一生一切生。这是我们本师净土不如阿弥陀佛净土的地方,不是本师没有净土。我们要知道这个事实的真相,才明白世尊为什么不劝我们生他自己的实报庄严土,而去生阿弥陀佛的凡圣同居土,理由就在此地。

 

所以我们一定要晓得,这部经里面所讲的修行的方法,什么人有资格来修?「为被何人」,什么人有这个条件有资格修?「为何用处」,修学这个法门有什么利益,有什么好处?底下给我们讲清楚了。须知,必须要知道,正为生同居净,故说三观,我们今天依照这个方法来修行,确实它正说就是凡圣同居净土。「随其惑断浅深之处,自然感得有余等三,非仅为感实报寂光,说三观也。」正为是佛意,所以才能够普度九界众生,就是连恶道、五逆十恶、地狱相现前都能够得度。这是如来彻底悲心,显示这个法门广大无边。至于往上去的那三种净土,那是随我们自己修行断惑浅深了,如果我们的断惑程度深,自然就往上提升;断惑程度浅,也能生方便土,总而言之,统统都能往生。这才是佛给我们说这个法门真正的用意,祖师大德给我们讲经、注解,目的都在此地。

 

底下一段是讲用,「论用」。前面讲宗是修因,这个地方是讲结果,我们依照这个方法修行,修了之后有什么用处?就是有什么好处,这个地方要给我们说好处。「四论用,宗是自行所修之法」,是我们自修的方法,「用是利他所施之法」。用主要是讲利益,既能利他当然自利,自己得不到利益,如何能够利他?所以这个用简直就可以说是讲修行的利益,利益有自受用,有他受用。「自行趣理」,自己明理证果,「故明妙观,利他摄机」,利他是可以帮助别人,我们自己得到这个好处,我们一定要把这个好处介绍给别人,不可以自私自利。自私自利不是大乘心,与阿弥陀佛、与诸佛菩萨的心不一样。心不一样,换句话说,跟他就不是同志。不是同志,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也没法子相处,为什么?心不一样,不能相处。我们想法、看法、作法都不相同,这怎么能住在一起?所以,想到西方极乐世界,必须跟阿弥陀佛、跟大众,我们的想法、看法、作法大致都相同,志同道合,这才能够欢喜同住在一起。

 

佛教给我们修六和敬,西方极乐是六和敬最圆满的一个僧团。我们如果不修六和敬,西方极乐世界去不了,念佛念得再好,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也去不了。六和敬在哪里修?现在就要修,千万不要以为我现在不修没有关系,到西方极乐世界再修。现在没有这个基础,西方世界人不要你。所以六和非常重要。阿弥陀佛建立西方世界,他的用意就是要普度十法界有情众生,我们要跟阿弥陀佛同心同愿、同德同行。这是我们受持《无量寿经》、受持净宗五经一论,目的也就在此地。

 

「合通众善,他宜妙观,亦须教修,自行助道,岂废众善,是故宗用,法必齐等,但有自行化他之异耳。」自行就是化他,化他就是自行,自行化他是一桩事情。化他要有机缘,机缘不成熟的,自己充实自己。机缘成熟了,一定要尽心尽力帮助别人。可见得自行是化他的准备,化他正是自行的大用现前,实在是一桩事情。一桩事情在形象上是有差别的,这个一定要知道。知道之后才晓得自行不是自私自利,不是小乘,是因缘还没有成熟;自己本身德行还没有具备,现在努力的来修学。在修学的初学过程当中,有化他之愿,没有化他之行,行的力量不够,所以先要充实自己。不是不准你博学多闻,在第一个阶段是要你先断烦恼,所以把博学多闻放下。断烦恼的时候,决定不可以博学多闻,博学多闻断不了烦恼,只是增长邪见;增长邪见,换句话就是增长烦恼。我要断烦恼,再增长烦恼,怎么能断得了?

 

所以修行第一个阶段是修清净心,万缘放下,把心定下来,不要去攀缘,这个时候好事不如无事,要修这个。到自己真正充实了,有能力了,有缘一定要去帮助别人,不帮助别人就没有慈悲心。那个时候是博学多闻,利益众生。所以,自行化他是有阶段的,有次第的,这是一定要知道。这个次第要是乱掉了,那真的很可惜,我们的时间、精力浪费,到最后一事无成,这是很可惜的。

 

下面这是给我们正式来解释论用。「次辨经用,用者力用也,生善灭恶,为经力用。」「钞云,行者应知体宗用三,别明三法」,从形相上、作用上来讲是三桩事情,要从体上讲是一桩事情。「乃从一性」,这三桩事情都离不开自性,「起于二修,体是法身,所显性也,宗是般若,能显智也,用是解脱,所起力也」。体是一个,二修就是般若、解脱。「二虽修成,须知本具」,修成的实在是本性里头本来具足的,如果性要不本具,虽修也不会成就。无量的智慧是自性本具的,正因为是本具,所以佛在大经上讲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你修成佛了你得到什么?一样也没得到。一样都没有得到,是一样都不缺乏;一样都不缺乏,原是自性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面得的,外面没有一法可得。真正明了外面没有一法可得,我们才真正回过头来修性,修自性。外头没有一法可得,要记住。

 

现在大家把这个事情忘掉了,都向心外求法。心外求法求得什么?求的全是别人的。譬如学讲经,他不修自性,不修自己清净心,去找别人的注解。看释迦牟尼佛的经典去研究,讲一辈子是释迦牟尼佛的,不是自己的。依照古人的注解,全是古人的东西,与自性毫不相关,这个就错误了。真正会修的人,虽然展开释迦牟尼佛讲的经,经典一展开跟自己自性相应。把我自性《观无量寿经》藉着他这个经本,把我自性的经引出来,我讲的是自性里面的《观无量寿经》,不是释迦牟尼佛的《观无量寿经》。自性本来具足这个经典,跟释迦牟尼佛所讲的经典是一样的,无二无别。要这样修法!这是佛教给我们的,佛真正的意思。

 

像蜡烛一样,这个蜡烛点亮了的,我本身是这一支蜡烛,我借它的光点亮,这就对了。借它的光点亮了,是我本身放光,所放的光明跟它的光明是没有两样的。绝对不是我跟着它的光走,永远在它的光明照耀之下,自己不能放光,这就错了。诸位总要明了这个意思。生善灭恶,恶就是指的妄想执着,善就是本性里面本来具足的无量智慧德能。也可以说恶就是本性上面的种种障碍,把这些障碍去掉,使我们本性智慧德能再现前,这就对了。这是真正生善灭恶,这是本经的作用。

 

我们再看底下一段,八十一面的疏文,倒数第五行。「灭恶故言力」,因为经的作用能帮我们断一切恶,从这个意思,我们说它有力量,说它作力。「生善故言用」,它能够把本性性德显发出来,这有用处。「灭恶故言功」,功德两个字的定义,在此地也很明显的显示出来。什么是功?功是灭恶。什么是德?德是生善。现在有很多人把功德两个字搞错了,认为做功德是什么?到寺庙里面去捐一点钱,这我们做了很多功德。你钱捐的再多,好事做得再多,你的恶念有没有断掉?性德有没有现前?如果做了很多好事,我恶念没有断掉,性德没有现前,这是一点功德也没有。

 

达摩祖师刚到中国来的时候,正是梁武帝在位的时候,梁武帝是佛门的大护法,在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他以帝王之尊、以国家的财力建了四百八十座寺院,度了几十万人出家,他供养。达摩祖师来,梁武帝见到之后,他向达摩祖师请教:我的功德大不大?达摩祖师说了老实话,并无功德。从功德这个定义讲,他没有功德。梁武帝一生气就不护持他,所以他跑到少林寺去面壁九年,才等到一个慧可。实在讲,梁武帝做的是什么?是福德。如果他要说我福德大不大?那福德是真大,功德没有,功德是断烦恼显本性,这个是功德。

 

所以诸位要晓得,持戒是不是功德?持戒要得定,那个戒是功德;持戒若不能得定,持戒是福德。实在讲,我这个讲话还有毛病,定要开慧,定是功德,定要不开慧,定还是福德,定既然是福德,戒当然是福德。所以,因戒生定,因定开慧,一定要开慧,前面的戒、定是功德;如果慧不开,戒、定都是福德。定生色界天、无色界天,不能出三界,不能出三界不算是功德。这个名词里面的含义,我们要搞清楚。所以持戒,怎么样才能得定?持戒要不管别人就会得定。自己戒很清净,看到这个人破戒,那个人犯戒,心里就不高兴。你想想看,他怎么会得定?他这个戒律自己很清净,常常生烦恼。看别人破戒他心里不舒服,他要骂人、要批评人,心里面生贡高我慢,「我戒律精严,你不如我」,他搞这一套。

 

这个毛病自古以来就有,祖师大德都免不了。我们看传记里面,你看中国律宗始祖唐朝终南山的道宣律师,他就有毛病,律宗始祖。窥基大师去访问的时候,窥基是大乘法师,窥基法师对小节不重视,很随便、很马虎,好像看起来戒律不庄严。他是戒律精严,感动到天人送供。戒律精严天人佩服,每天中午,他是日中一食,那一餐饭天人来送供养,每天给他送供养。窥基法师来的时候,他瞧不起窥基法师,认为窥基法师学问是很好,讲经也讲得不错,不守戒律,所以瞧不起。窥基法师到山上来,他也是觉得今天可以做给窥基法师看看,「天人送供养给我,你没有,我的戒律比你高」。结果那一天天人没送供来,他就饿了一天。到第二天,窥基大师走了。第二天天人送供养来,他就问他,昨天你为什么没有送供养来?这天人就告诉他,昨天有大乘菩萨在山上,全山护法神保护,我进不来。道宣法师听了,身上流冷汗,惭愧!才晓得自己贡高我慢,真正求忏悔。

 

所以,大小乘不一样,小乘重在事相上,大乘重在清净心上。他虽然表面上好像不守戒律,心地比你清净,你戒律很端严,心地没有人家清净。所以大乘法、大乘戒律论心不论事,大乘戒戒在心上,事相上不讲求。小乘戒律,论事不论心,小乘戒律注重外表,心地清净不清净,不论这个。所以结罪也是如此,比如说杀生,在小乘戒,杀害众生身命这是破戒;心里想杀并没有杀,这个不破戒。他论事不论心,跟我们现在法律断案一样,完全要有事实证据,心里怎么想法那个没关系,那个不犯法的。大乘戒律不一样,大乘戒律是论心不论事,心里面动了这个念头,我要杀他,就破戒了。事实上有没有杀?没杀,没杀已经破戒了。假如说大乘菩萨杀了一个人,心里没动一个念,并没有想杀他,这个不犯法,不破戒。他是论心不论事,小乘戒是论事不论心,不一样。所以,大乘断恶生善完全从心性上来说,不像小乘,小乘从事相上来讲的。

 

所以,功德跟福德我们也要把它辨别清楚。福德要不要修?要修,不能没有福,没有福做什么事情都有困难,有福做事情方便。像我们就是,我是没有修福,过去生中是修慧不修福,所以这一生很苦,生活过得很苦,帮助众生缘也不足。确实要福慧双修。

 

我们把这个文再看下去。「此皆偏举,具论必备也。」这个地方讲力、讲用、讲功、讲德,一个字一个字分开来说,这是偏举,可是在作用上,力、用、功、德都是圆满的。「苦是恶果,贪恚痴是恶因,恶因不除,果不得谢」,苦就是六道轮回,这是真苦。苦的因是什么?就是贪瞋痴,恚就是瞋恚,贪瞋痴这是把苦因,苦因很多,这三个是最重要的。要细说,贪瞋痴底下有傲慢,有对于圣教的怀疑,对于诸佛菩萨、祖师大德的教训不能够信受,这叫疑。再有错误的想法、错误的看法,那叫恶见,这就多了,这都是苦因。苦因要不拔除,你想离苦得乐是决定做不到的。「是故此经能令五逆罪灭,往生净土,即是此经之大力用也。」这部经能够叫五逆,五逆是最苦的,苦到极处了,都能够离苦得乐,可见得这个经的功德、力用实在是殊胜无比。这些殊胜究竟是什么?就是本经里面所讲的理论、所说的方法。理论如果我们不清楚,我们的怀疑就不会断;方法要不明了,我们就不晓得怎么修法。这个经摆在面前,虽然第一殊胜,对我们还是起不了作用。因此,必须要真正明白它的道理,要晓得它修行方法。

 

我们的讲席实在因为时间短,要真正说这个本子是略本,不是完全的本子,完全的本子就是送给诸位精装那么厚的,那一大本。那一大本才是完全的本子,这个本子是从那个本子上节录下来的。但是那个本子诸位看看那么多,如果我们要好好的把它细细讲一遍,每天讲一次,像通常我们讲经讲一个半小时,至少要讲一年,没有一年讲不下来。我们现在讲《弥陀经疏钞演义》,你们看看那个本子,这一本从头到尾讲一遍要讲四百多次,一次一个半小时要讲四百多次,讲一年多,天天讲。像我这缘不足,要常常到外面去跑,一年只能在台湾住上四个月,所以这部经要讲很多年才能讲圆满。希望大家真正能发心,好好的学,学个两、三年学成了,国外你们代我去讲。我不要出去,坐在这个地方,那这样的大经一年讲一部还可以讲几部,对于同修有真正的利益,有真实的利益。

 

实在讲,学讲经不需要办佛学院,中国自古以来没听说过办佛学院的,我们在中国历史上没查到,在各宗语录、山志里头也没有看到。人才是怎么训练出来的?是讲小座训练出来,就是复讲。譬如我晚上讲经,真正学讲经的人,我晚上讲你们好好听,到第二天白天,你们复讲一遍,是这样学成的。我过去在台中跟李老师学,也是讲小座,就是复讲。李老师那时候讲《楞严经》,他讲一遍,我也从头到尾讲一遍。他讲的时候是讲堂里讲给大家听,我讲的时候是六个同学听。我一个班只有七个人,包括我在内,我讲,他们六个人听。但是六个都是学讲经的,都是内行的,所以我讲了之后,他们六个人要批评,要给我指教。这样互相切磋琢磨才能够学成功。所以不是佛学院。

 

真正学讲经,一定要覆小座,覆小座就是学讲。老一辈的法师都是这个方法出来的。演培法师是观宗寺覆小座出身,他老人家自己告诉我的。他也是很小出家,跟着谛闲老法师,他的基础是谛老给他奠的,也就是讲小座,叫他复讲。以后,谛闲法师圆寂之后,他跟太虚法师。跟太虚法师,你看太虚法师讲很多东西,《太虚法师全书》有不少演培法师记录的,替他整理纪录的笔记。是这样出身,这个出身才真正踏实、坚固。这一段注子里面也注得不少,我们把它念一遍好了。诸位看八十二面,从第一行最后一句念起。

 

「须知灭恶,极于阿鼻」,阿鼻是阿鼻地狱,这个讲恶,恶到了极处。什么样的罪业堕阿鼻地狱?造五逆罪业。五逆是杀父亲、杀母亲。父母对自己生育、养育之恩太大了,一生报答不尽,杀父母这个罪非常之大,这是堕阿鼻地狱。阿鼻是梵语音译过来的,翻成中国的意思叫无间地狱,就是他受苦没有间断的,这样的地狱。「生善,至于妙觉」,生善,最善是成佛,妙觉是成佛,比等觉还高。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断,换句话说,他的善还没有到顶点。成佛,无明烦恼统统断干净了,生善到了极处。「方是圆经力用功德」,大乘圆教的经典力用功德这才是到了究竟圆满。这是讲大乘经,像《华严》、《法华》、《圆觉》、《楞严》都是属于这一类的,净土三经也是大乘圆教,都有这样大的力用。

 

底下告诉我们,灭恶要灭恶因,恶的果,从果上没有用处,果除不了,要在因上下手。因是什么?因讲到总纲领,就是妄想执着;要讲得粗浅一点,就是错误的思想、见解,跟贪瞋痴慢的烦恼。诸位要是真正明白这个道理,我们读书不能随便读,听人讲东西也不能随便听,为什么原因?这个书是不是一本好书?这个书是帮助我们断烦恼的,还是增长我们烦恼的?这个要知道!假如这个书它可以帮助我们心地清净的,这是好书;这个书是帮助我们生起妄想的,这个书就不是好书。从前帝王时代,现在有很多人反对帝制,说帝王时代帝王专制怎么怎么的不好。实在讲,我认为帝王时代好。我在新加坡讲经,演培法师有一天跟我聊天,他说法师,你是赞成皇帝,还是赞成民主?我说我赞成皇帝。民主固然有民主的好处,但是两下一比较,民主不好的地方多,好的地方少,帝王制度好处多,不好的地方少。

 

譬如讲这个思想上的染污,从前帝王专制时代,言论不自由、出版不自由,这是真的。你出版一本东西要经过国家审查,你这里面言论、思想对于国民没有妨害的,不至于引导他邪思邪见,才可以让你流通、让你出版。现在好了,一切都自由都开放,这一自由开放,什么样邪知邪见、奇奇怪怪东西统统都出笼。我们没有定功、没有智慧,一接触都以为那是真的。所以,现在这个世界思想、见解的染污,比地球的染污还要严重。帝王时代不自由,我们还能过太平的日子,现在自由了,太平日子都过不到。你们想想哪个好?所以,我还是赞成出皇帝好。好,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8月24日13:39:35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53112.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