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学略谈(第1集)悟道法师主讲/庐江金刚寺

admin 律学略谈评论1阅读模式

律学略谈  悟道法师主讲  (第一集)  2008/6/18  中国庐江金刚寺  档名:WD11-001-0001

 

诸位法师,大家早上好!老和尚发起「护国息灾法会」七百天的,我们这段时间大家发心来这里做三时系念的法会,时间也相当的长,快接近两年的时间。我们法会都是下午开始,上午这个空档,我们除了练习系念法事,我们也想到抽一点时间来跟大家一起学习《沙弥律仪》。

 

《沙弥律仪》也是我们导师上净下空老和尚,他老人家在讲席当中也常常提起的。常常提起的四个根之一,第一个根就是《弟子规》,第二个就是《太上感应篇》,第三个就是《佛说十善业道经》,第四个根就是《沙弥律仪》。《沙弥律仪》他是要求我们出家的同学,除了要学习落实这三个根,我们出家的同学还要再加一个《沙弥律仪》。一般在家居士他们修三个根,这是老和尚要求的,我们出家众要多一个《沙弥律仪》,除了这三个根之外,多一个《沙弥律仪》。

 

我们虽然现在在学习《沙弥律仪》,但是我们必定要知道修学的这个层次。修学的层次在《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净业三福就给我们讲得很明白,我想诸位同学在光盘可能也常常听老和尚讲过。净业三福第一福是人天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人天福。净业三福一共有十一句,这是我们修学的一个层次。第一福是世间福,人天福报。人天福报从「孝养父母」开始,然后「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我们现在老和尚提倡的三个根,其实就是落实第一福的具体说明。「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具体的落实就是现在老和尚提倡的《弟子规》。过去我们听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我们可以说是听说,但是怎么去孝养,怎么去奉事,具体该怎么做,都没有概念。

 

为什么没有概念?因为我们现代人跟古人不一样,我们现代人你在学校念的书没有教这个,从幼儿园到研究所都没有教这个,没有教怎么做人,怎么做事,待人处事接物这些道理,现在学校没有教,所以读到博士班他也不懂,他不懂得做人。我到外国去,特别是到美国,博士、硕士是最多,但是你听到那些博士、硕士讲话很冲,不懂礼貌。这个就是说明现在学校它没教这个,当然他也不懂得怎么去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就更不用谈了,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个就没有办法去落实。

 

古时候的人他小时候就开始读《弟子规》、四书五经。我们中国自从汉朝刘邦,他得到政权之后,他就从诸子百家选择儒家孔孟这一派的学说,做为国家根本的教育,一直传到清朝。可以说历朝历代它只是政权的转移,但是基本上教育的政策方针,它都没有改变,包括元朝蒙古族来统治,清朝是满族来统治,但是这个教育,它没有改变。清朝亡国之后,民国成立,中国人对于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对自己祖宗这个传统文化丧失信心,都一直认为我们老祖宗这些东西不管用,还是外国人的船坚炮利比较好用。所以大家就抛弃、不学习了,彻底的抛弃掉,专门学外国人。

 

所以现在的学校,从幼儿园教的,一直到博士班,都没有教这个。你现在再给人家提这个,人家可能给你戴个帽子,迷信。那个迷信的帽子就给你戴上去,就变成迷信,孝养父母是迷信,奉事师长是迷信。要怎么样不迷信?不孝父母,不敬师长,不迷信;随便杀生,造十恶业,不迷信。大家想一想,这是很简单的道理,这是行不通的。因此我们现在听经,虽然听到这一句,也常常听,听得耳熟了,但是怎么样?我们也不晓得该怎么做。像我听老和尚的经,听了三、四十年,这些大乘经典也听了一些道理,特别这个三福也听得耳熟了,但是具体该怎么做?也不知道。老和尚是最近,大概是韩馆长往生之后五、六年这个当中,他才特别强调《弟子规》,在这之前是没有提到这个,所以大家对这一句也就没有什么概念。现在锺博士在讲《孝经》,那也是属于第一福,世间福,《孝经》。

 

现在有了具体的经典,我们要怎么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就有一个下手处,就知道该怎么做,有个标准在。过去我们不知道标准在哪里,大家觉得我也满孝顺的,讲到这个,大家会说我没有不孝;讲到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做善事,我也没有去杀人放火,我也是很善。他不知道自己这个思想、言行,到底哪个善、哪个不善,他自己不知道,总认为自己没有什么不对的,就是这个观念。现在大致上的人你去问他,大部分也都是这个情况,因为他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对在哪里,他也不知道。这个原因就是他没有一个标准,没有一个准则让他去对照,因此自己错了也不知道、对了也不知道。现在有了《弟子规》出来,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有可以对照了,你就可以发现哪些是圣贤的标准、哪些不是,就有个下手处。

 

所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现在老和尚提倡具体的就是《弟子规》。《弟子规》我们看好像很浅显,但是《弟子规》这个东西,就像以前唐朝鸟窠禅师讲的,白居易去请问鸟窠禅师学佛修行要怎么修,鸟窠禅师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说这个谁都知道,三岁小孩都会讲,都知道。鸟窠禅师就说,三岁小孩都能说,但是八十老翁都做不到。意思就是告诉白居易,你不要小看这个,虽然这是老生常谈的一句话,劝大家断恶修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大家都会讲,连三岁小孩都会讲,但是活到八十岁的老翁,他未必能做得到。就是告诉他不要疏忽了,断恶修善它是一定要去落实的,不是挂在嘴巴讲的,挂在嘴巴讲的,那没有实际的受用,光说不练,那就没有实际的受用。

 

所以,《弟子规》它也算是属于,我们佛门讲的教理行果,它是属于行经这部分。所以我们现在学佛了,有的也甚至皈依受五戒,出了家,但是我们拿《弟子规》来对照,我们有没有达到这个标准?这个还有待我们大家自己从这个地方多去对照一下,多对照,这样我们修学才会脚踏实地,不然都是落于空谈,落于空谈就没有实际的效果。

 

慈心不杀,具体的落实在《太上感应篇》。老和尚也常常讲,有了《弟子规》的基础,要落实《太上感应篇》也就比较不困难。《太上感应篇》它讲的层次要比《弟子规》高,《弟子规》是儒家教做人的,等于是我们做人的一个标准,一个道德水平,是这样的;《太上感应篇》是道家的,道家崇尚老庄,以老子为代表。儒家讲做人要做一个君子、贤人,最高是圣人,儒家讲做人。道家讲做仙,天仙、地仙、人仙,在《感应篇》讲有天仙跟地仙,你要修地仙要累积三百件善事,你要修天仙要累积一千三百件善事,天仙的水平比较高。道家修仙,他是修长生不老,寿命很长,在《楞严经》里面特别把(仙道)仙趣,在古代印度就很多修仙的,仙趣列为一道。在《楞严》讲七趣,趣就是道的意思,一般讲六道、讲五道,《楞严》讲到七道,把仙这一道也加进去。道家他修仙当然比人道的层次再提升,这个仙道他是在人道跟天道当中,所以他的道德标准就比人要高一些。

 

所以,我们看看一部《感应篇》,它讲的就是因果。能够落实《感应篇》,《十善业道经》也就很容易做得到,这个跟善相应。大家可能也都听过《十善业道经》,大家也听过老和尚讲的《十善业道经》。《十善业道经》佛给我们讲,所有一切佛法都建立在十善业的基础上。在《占察善恶业报经》地藏菩萨也给我们讲,所有的善业都归十善,所有的恶业都归十恶。所以这个十善它是涵盖所有的善业,只要是善的统统归十善。所以你不能很狭隘的,看到这个条文就这十条,这十条一展开它是涵盖所有一切善,十恶一展开是涵盖所有一切恶。凡是不好的都归十恶,凡是好的都归十善,所以十善含摄所有的善业。

 

所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都是归十善业。所以说《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包括《了凡四训》、《俞净意公遇灶神记》、《安士全书》,印光祖师提倡这个,这些统统是属于修十善业这个原则、这个范围。这个第一福叫做人天福,你修这个善可以得福报,善得福。这个福有人天福报,人道、天道的福是纯正的善。你有第一福的基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个基础,你做了一些善事,得的是人天福报。这个纯善得人天福报,将来在人道、天道享福,他是很圆满的福,殊胜圆满的人天福报。如果这个当中修得不圆满,有夹杂,修福当中夹杂恶业,将来得到的福报就不是人天福,纵然在人道享福,也是不圆满的。

 

有的人修的变成阿修罗,阿修罗道,他有福报,阿修罗福报也很大。他福报从哪里来?他也是修善来的,《十善业道经》都有讲,他是修善,他是做好事,但是他好事当中夹杂不好的。夹杂这个不好的也有很多方面,譬如阿修罗他是夹杂斗争,做好事,但是他是一种斗争心态去做的,他将来就做阿修罗。天道阿修罗是最殊胜,福报比人道大;人道的阿修罗,他享受大福报,做国王,但是好斗、好争;再其次就是一般的公司团体,他享大福报,但是他有好斗好争的那种习性在,那叫人道阿修罗。根据各人福报大小,他的地位就不一样,他的享受也不一样。畜生道也有阿修罗,凶猛的野兽这一类的,鬼道也有阿修罗,只有地狱道没有。

 

所以修善修福做好事,如果夹杂恶业,得到的果报也就不真实。《楞严经》讲,「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你修因不纯、不正,得到的结果也是不纯、不正,迂曲就是不是纯善的果报。所以我们修善可以得到福报,可以得福,修到最圆满得人天福报。人天福报根据各人修学的水平,它的高低层次也很多,这里我们就没有详细来谈。

 

我们知道第一福是叫人天福,人天福报。第二福是「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第二福。我想大家都有受过三皈依,因为很多人都知道入佛门要先受三皈依,在家、出家都要受三皈依。这个三皈是第二福,「受持三皈」。这个三皈就是世间法跟出世间法的一个分水岭,从三皈依开始就是出世间的佛法,就不是人天福报,超越三界六道,就从三皈依开始。所以,为什么学佛一入佛门要先受三皈依。我们看这个修学的层次,受持三皈是第二福的第一句,这个三福就像三层楼,第一福是第一层,第二福是第二层,第三福是第三层,受持三皈是第二层楼,当然第二层是建立在第一层这个基础上面。所以,说真的,你要落实三皈,你要有第一福的基础,然后再受持三皈。也就是说,出世间的佛法,它还是建立在世间善法的基础上,从这个基础上提升,超越世间。

 

所以,你有第二福,那你一定包括第一福,真正落实三皈,一定有第一福。有第一福他不一定有第二福,好像我们盖一层楼,你可以再加上去,也可以不加。有一些人他修学,他不想了生死,像世间一般修善的,他是想得人天福报,他想得到一个幸福美满的人生,他只是想这样,他还没有想到要了生死这桩事情。他要得到人天福报,他修第一福就可以了,好像房子我只要盖一层就可以了,可以住就好了。受持三皈是第二福,真正一个三宝弟子,一定具备第一福,因为这是第二层,第二层一定盖在第一层上面。我是一个三宝弟子,但是我无恶不作,这样算不算三宝弟子?我是三宝弟子,但是我还是造十恶业,十恶业还是不断的照干,这样能不能算三宝弟子?能不能算受持三皈?这个我想大家来做评论。

 

所以现在大家明白这个道理之后,受持三皈它也有条件的,要有第一福的条件,你受持三皈才能落实三皈。不然现在大家去皈依,发个皈依证,这是叫结缘,结缘式的皈依,跟大家结结缘。你说三皈依,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饿鬼,皈依僧不堕旁生,不堕畜生道。现在三皈依的人这么多,死了照样堕地狱,照样堕饿鬼,照样堕畜生,为什么?因为没有第一福。如果你有第一福,那你就肯定不会堕落。如果你继续造十恶业,那你绝对没有办法落实这个三皈依。

 

「具足众戒」,戒它是建立在受持三皈这个基础上。这个戒,我们简单讲五戒、八关斋戒、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这个我们大家很熟悉的。这个沙弥戒,还有一个沙弥尼戒,沙弥尼戒跟沙弥戒是同样的,比丘戒跟比丘尼戒是同样的,比丘戒比较少,比丘尼戒比较多,三百多条。沙弥尼跟比丘尼当中还有一个式叉摩那,式叉摩那是印度话,翻成中文是正学女,就是女子受了沙弥尼戒,十八岁到二十岁这个当中,这个两年她先学习式叉摩那六法戒,女众有加这个,十八岁到二十岁要学这个,然后才能去受比丘尼戒。沙弥戒,男众就没有,沙弥戒他可以再提升到比丘戒、菩萨戒。

 

「具足众戒」,这个三皈五戒、八关斋戒、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我们首先要知道这个戒它的功用,戒是帮助我们得定,善帮助我们得福报。戒得定,定帮助我们开智慧,智慧开,烦恼就断,就证果了,证果你就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所以,我们三时系念一开始就要唱戒定真香。中峰国师编的这个课本,把戒定真香放在第一个,意思也是非常明显,意思就是告诉我们,佛法的修学,不管学哪个法门,戒定慧三学这个原则都是一样的,包括我们修净土也是一样的。

 

所以戒生定,定开慧。戒的功能它帮助你得定,定帮助你开智慧;善的功能帮助你得福报,得人天福报。所以,戒是功,定是德;定是功,慧是德。所以功德要讲戒定慧,福报是讲福德,功德、福德,它的区分就是一个是善、一个是定。这个戒跟善它的区分还是从受持三皈开始。三皈依,我们看这个三宝,三宝它是我们学佛一个总的指导原则,从一入佛门到成佛,所修的都不离这个总原则,你所有的法门修学都不离这个总原则。我们知道受持三皈,和这个善,你看十善业、五戒,前面这个四条一样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十善业它前面这四条也是一样,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但是它为什么叫善,它为什么叫戒?条文是一样的,条文没有两样,大家知道这个道理吗?为什么不一样?条文一样,为什么一个是叫戒,一个是叫善?就在这个,三皈。没有三皈就是善,世间善法,像一般世间人,他也修十善,但是他没有三皈,没有入佛门。没有入佛门,他的修学是人天福报,就不能提升到出世间的戒。戒是帮助我们解脱的,解脱这些所有痛苦。

 

所以,戒是清凉法。如果你真正得戒,得到这个戒体,它就帮助你得定;你得到这个定,它就帮助你开智慧,它的效果一定是这样。如果说戒律持得很好,还是一肚子烦恼,那我敢保证,你没有得戒。每天心情还很不好,他说戒律持得很好,你把我打死,我也不会相信。以前我去受戒,我的戒场是在高雄妙通寺。广钦老和尚他一生就传那么一次戒,刚好我出家就碰上了。我们一些戒兄弟,他很外行,他也不懂得什么叫戒,受了三坛戒,他说他得到戒体,他看到空中爆炸,我说戒体还会爆炸。后来他到台北去找我,我让他挂单,被老和尚抓去骂,他说这个人你怎么让他挂单,这个人怪怪的。以后不准,要挂单的,以前丛林规矩没那么简单,你要调查清楚,他要来吃一餐饭,都要问明来历,顶多招待吃一餐饭,就叫他走路,怎么可以随便让他挂单?后来我就给我这个戒兄讲,我说对不起,请你走路,迁单。他的确是学得怪怪的,对这个完全不懂。这个也是我们佛门一直衰微,因为出家众当中没有真正懂得修学戒定慧这样的人,他自己不懂,戒场的戒师他自己也不懂,不要说修学,就是连这些常识都不懂,戒律的常识都不懂。所以现在只是一个形式,根本哪有什么戒,实质上谈不上。

 

所以,戒它是帮助我们得解脱的。你说你得戒了,你也不要问别人,你有没有得戒也不要问别人,问别人可能人家给你恭维恭维,讲一些好听话,让你听了心里比较舒服一点,但不是真的。问自己最清楚,我是不是烦恼轻、智慧长?有没有这个效果?如果有这样的效果,你说有得戒,得到这个戒体,那是真的。如果你每一天烦恼还是很多,心情还是很不好,还是种种烦恼,我敢保证,不但戒没有,善都没有,不要说戒,戒是第二个层次。你有真正修十善业,你就很快乐!你得人天福报,你就很快乐,怎么会很痛苦?我们学佛目的在哪里,大家知道吗?目的在哪里?目的是什么?学佛目的是什么?断烦恼。断烦恼是因,我们学佛的目的,离苦得乐,是不是这个?如果不是这个,那我们学它干什么?愈学愈苦,我本来就很苦,再增加一些苦。何必再去增加那些苦?本来扛一百斤就重得不得了,再加个二、三斤下去,又更苦,那就错了。

 

我们每天在念《弥陀经》,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叫极乐?「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对不对?对。所有学佛的目的就是这个,要远离这个苦,得到真正的快乐。我们现在出家了,你得到快乐了吗?我想肯定没有,因为我都没有。好,那我们现在说,为什么我们这个苦离不掉,乐得不到,原因出在哪里?我们修学上的问题。修学第一个是先认识,正确的认识,好像我们要走路,你要到哪个目的,你事先要把这个路线认识清楚;不能认错了,认错了,你开错地方,达不到目的地。修行学佛,第一个是正见,正确的见解。八正道第一个就是正见,后面七个才正;你第一个见解不对了,后面的全不对了。

 

所以,我们先认识修学的理论、方法,正确的认识,正确的认识这个修因,我们才能得到真正的结果。不然你正确的因没有认识清楚,盲修瞎练,就像《楞严经》讲的,「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你修因不真实、不正确,你修了半天、修了苦行,修到最后,结果不对。这个问题出在要认识正确的修因。这个净业三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佛给韦提希夫人讲,也是给我们讲,就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没有一尊佛例外。我们现在修净土是修净业,这个三福我们可不能疏忽了,疏忽了,虽然念佛,这一生还是去不了极乐世界。

 

所以,佛讲这个十六观法,还没有讲这个十六观之前,先给韦提希讲这个三福,为什么?就是告诉她说,妳要修这个十六观,我们现在持名念佛是第十六观,也是出在《观经》,第十六观。第一观到十二观是观想,第十三观是观像,第十四到十六是九品往生。第十六观下下品,大开持名念佛,我们现在用的方法是持名念佛,也是在这个十六观。佛还没有讲十六观先讲这三个,为什么要先讲这三个?意思就是告诉我们,你要修净业,要先有这个基础。这个三福配《无量寿经》的三辈,你修到第一福,信愿念佛,下辈往生;做到第二福,信愿念佛,中辈往生;做到第三福,信愿念佛,上辈往生。这个三福配《无量寿经》三辈,大家再去对照《无量寿经》「三辈往生」、「往生正因」的经文,离不开这个三福。大家可以去对照,文字不一样,意思是相应的。

 

我们知道这个目的,这个目的我们一定要清楚,每一天我们就要反省,我今天快乐吗?大家现在快乐吗?反正就是这样,也很无奈。学佛第一个效果,就是我们烦恼减轻、智慧增长了,法喜充满,愈来愈欢喜,心愈来愈开朗,这样就对了。好像吃药,病一直减轻,身体一直恢复健康。我们对这个修学的层次有个概念,我们才不至于盲修瞎练。我们还是要依照老和尚的指导,这个要补习,我们现在虽然出家,应该是三皈五戒;五戒是通在家、出家的,八关斋戒是通在家、出家的。出家,你还没有受沙弥戒,要先受三皈五戒,弘一大师他在《演讲录》当中有提到这个。弘一大师是我们民国初年律宗的大德,大家公认他是民国初年律宗的祖师。他老人家讲,出家,三皈就可以出家,还不要受到五戒。

 

所以三皈五戒、八关斋戒,通在家、出家,在家、出家都可以受,出家众还没有受沙弥戒要先受五戒。我们出家,现在虽然剃了头、出了家,但是我们要认识我们现在的身分。真正具备出家的资格,我们到戒场受戒,第一坛叫沙弥戒,这是最起码的,具备出家人的资格。出家不是剃了头,换了衣服,他就是出家,那就很简单,不难,现在去买僧服也不难,剃头刀也很方便,没有人剃自己可以剃。沙弥戒,进一步是比丘戒,然后菩萨戒,这个你才真正是一个实实在在真的出家人。

 

现在我们剃了头,你们有去受戒吗?有没有去受戒?大家都还没有去受戒?受沙弥戒,谁传授给你们的?满公。大家知道受沙弥戒要什么条件吗?不知道,你受的什么戒?沙弥戒要有两个真正得比丘戒的比丘给你传授,你才会得沙弥戒。你要受比丘戒,一定要有五个清净比丘给你传授。中国自从南宋以来就没有比丘了,这是蕅益大师在律学里面讲的,就没有比丘了。所以谁传你沙弥戒?现在看起来出家人好几百万人,你要找一个得比丘戒的人都找不到,你没有比丘给你传沙弥戒,你能得沙弥戒吗?大家对这个戒律的常识要明白,你才不会胡里胡涂的,受了沙弥戒。受了沙弥戒,起码你现在会得神通,心清净,得神通,你还会一肚子苦水吗?不会。

 

所以,现在真的讲,我们出家三皈五戒能够去落实,在现在就不错了。弘一大师、蕅益大师他们都是说,优婆塞有在家优婆塞跟出家优婆塞,就是在家受持五戒的、出家受持五戒的。出家优婆塞,弘一大师,弘一大师非常谦虚。蕅益大师他得沙弥戒,他得比丘戒,然后退到沙弥戒。菩萨戒是自己可以发愿在佛前受,这个没有比丘传可以,可以得菩萨戒,但是要发菩提心,才能得菩萨戒。沙弥戒一定要有比丘来传,蕅益大师那时候已经是清朝初年、明朝末年,中国自从南宋以后就没有真正比丘,他怎么得这个戒?他是依照《占察善恶业报经》,占察到清净轮相,得这个戒。

 

所以,现在大家如果发心真要得这个戒,也有这个特别的方法,依照《占察善恶业报经》。这部经我以前常常读,我对这部经也很喜欢读,地藏菩萨三经之一,你才可能得这个戒。得这个戒,照《占察经》,你要把宿世的业障忏除干净,现出这个清净轮相,然后就可以在佛前发愿受这个戒,然后自己再去学这个戒,就得戒,要有这样的条件。所以,蕅益大师得到比丘戒,后来有一些因缘,他没有办法去持比丘戒,他就舍戒,退到沙弥戒。所以,他叫菩萨戒沙弥智旭。他的学生性旦法师跟成时法师,成时法师是整理蕅益大师的《净土十要》,性旦法师整理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这两位都是当代的高僧。他的老师称沙弥,学生不敢称沙弥,称出家优婆塞,出家受持五戒。

 

到了民国初年,弘一大师他就更谦虚,他说我五戒统统做到我不敢说,只能说多分优婆塞。因为这五条戒,你可以不用一次都受,你要斟酌,你能做到哪一条,再受。譬如说,不饮酒这一条你可以做到,我先受这一条,或者受二条,不杀生,这个叫少分戒;你能受三条、四条,叫多分;受五条,叫具足,具足五戒,具足戒,所以五戒也叫具足众戒,五戒都受。我们现在去受,全受了,包括沙弥戒,什么戒都受,一条也做不到,这个就没有实质意义。这个五戒受了,但是你做不到,可以舍戒,不然要一重罪,可以舍戒。在引礼师前,或者俗人前,这一条我做不到,先不要受这一条戒,等以后我做到再来受,这样也可以。所以它有少分戒、多分戒、具足戒,五戒它可以分开受,也可以一次受。

 

所以,我们现在能够做到出家优婆塞,弘一大师说我顶多只能讲,五戒全部做到,我也不敢说,他说顶多是多分优婆塞,他可以持三条、四条。我们也知道,大师也是示现给我们看,根据他的学问、道德,我们这一代的人大概很少人能够跟他相比。所以他也是示现给我们看,这都是佛菩萨再来示现给我们看的。所以,我们现在虽然出家了,但是我们一定要知道,我们现前修学的层次在什么阶段,才不至于躐等,就是超越这个层次。实际上眼高手低,讲的是很高,但是连《弟子规》都做不到。

 

学习《占察经》,真正能得到这个戒,效法蕅益大师,真正能得到这个戒。佛法能不能传就是在于戒。现在讲经的人多,讲戒的少。为什么少?讲了又做不到,讲了,自己在骂自己,愈讲就愈难过,干脆不要讲。所以讲经的多,讲戒的少,因为讲了自己做不到,讲了又怪不好意思的。其实我们,根据弘一大师给我们开示,他是知道说我们现在去受戒是得不到戒的,但是他还是鼓励我们去受个戒,鼓励我们去受戒,你再来看比丘戒这些律学,就不会给人家批评说你白衣就看戒律。你没有受戒不可以看比丘戒,佛在经上有讲,不准看,你受了才能看。所以,弘一大师他还是鼓励我们去受,受了你不要以为你是比丘、是沙弥,他说这样你的罪过就很重。他就用个比喻,好像你不是总司令,你说你是总司令,那被真的总司令听到,可能会被抓去枪毙,你是冒牌的。你没有具备那个真正的身分,你自己说我是这个身分,那个就结无量罪。所以,我们现在去受戒,我们要知道,这个戒受了之后,我们得不到戒。我们今天就到讲此地。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6月29日12:19:01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50856.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