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心得分享/第47集/蔡礼旭老师主讲

《太上感应篇》心得分享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四十七集)  2010/11/12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33-0047

play-sharp-fill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同仁,大家早上好!我们这一段时间一起探索学习的《太上感应篇》的经句,从「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怀幼;昆虫草木,犹不可伤」,到我们现在在学习的「宜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这整段经文最重要的是我们整个文化、德行的核心,是忠、孝、仁、义。

「孝」用佛家讲,是真心,是至诚的心。《起信论》里面讲到的「直心」,就是这个孝。所以一个人要真诚,那他一定要真正孝养父母,他才能诚。「深心」是「忠」,我们看,这个深心是真诚、清净、平等。清净,不贪著、不自私自利,才能尽忠。平等,他不傲慢。人假如不诚敬,没有恭敬的态度,他就不可能是忠了。我们在团体当中一傲慢了,那可能造成团体的对立,失和了,就谈不上忠了。觉悟,清净平等觉,才能尽忠,才是深心,才是提升自己的境界。觉悟,绝对不情绪用事。所以我们看净宗的人真正大公无私,真正恭敬谦退,而且时时以大局为重,不会意气用事。再来,直心、深心,接着是他受用,「大悲心」,儒家具体的落实就是仁义。所以「矜孤恤寡,敬老怀幼;昆虫草木,犹不可伤」,都是仁慈心的表现。

紧接着「宜」,这个「宜」就是义,「宜」是应该做的,义所当为。接下来这一些经句都属于道义的部分,古人是义所当为,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甚至于是杀身成仁,舍身取义。我们在这大时代当中,我们应该尽什么道义,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比方说现在灾难这么多,我们找一个地方好好过安乐的日子好不好?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不管做任何的事,人生做任何的安排,都不能违背「忠、孝、仁、义」,违背了,损自己的德,心性在堕落了。这一生修道最起码要把自私自利放下,要把仁义时时提起来,自私就不能仁了,自利就不能义了。

所以我们今天看到这个经文,『悯人之凶』,这个「凶」包含人家做的恶事,是凶。他做不对了,我们要不要生气呢?假如设身处地,这个「仁」字是含有恕道在里面。这几代人,人不学不知道,不知义,所谓「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这句话我们都很熟悉,这句话真明白了,真放在心上了,不会跟任何人计较,不会去责怪任何人,甚至于是什么,怜悯他。

所以在这个时代人都没有学,我们还去责怪人。俗话讲,叫一般见识了,我们程度跟人家差不多,才会去责备人,才会去跟人家吵得起来了。所以有仁慈心,都包容了,「人饥己饥,人溺己溺」。他现在做坏事,其实他是很危险的,以难得的人身行三恶道的恶事,他怎么会不危急?福报花完了,一堕就是三恶道。我们看到作恶之人,反而是怜悯他才对。

面对现在灾难频传,见义要勇为,怎么来化解这个灾难?至心祈祷,可以延后灾难,但要根本解决灾难的问题,还要人心转恶为善才行。人心要转恶为善最关键的,是要接受圣贤佛菩萨的教诲。分析到这里,现在要尽一份世界民族的道义,最重要的事情是「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是真正根本化解灾难、促进和平的方法。人假如这些道理都明白了,那这一生就尽这一份道义,不会再为了自己的名利去追逐。眼前众生的苦难我们都视而不见,那这菩萨道没法修了,良心也一点一滴泯灭掉了。所以佛菩萨有智慧,「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大众人民怕灾难,问题是怕没有用,怕还是会来;佛菩萨觉悟了,从原因当中解决。因为造作恶业才会感来灾难;造作善业有福报了,自然就不受灾难,所谓福地福人居。这么多灾难就是这些地方都没有福了,恶业感召来灾难。

所以要让人明理,断恶修善。断恶修善具体的做法,师父常讲,扎好德行的根,三个根,《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道经》的教诲要落实。其实所有的善行,离不开十善业:不贪、不瞋、不痴、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不杀、不盗、不邪淫。

我们能够为化解灾难,为振兴佛法,来落实十善业,这个心量广大,福大。假如我们在修十善业,只想到为自己、为家人,这心量小,福报就小。量大福才能大。所以现在「如说修行」,依教奉行,都要以广大的心量来力行,所谓「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我们心量小来修,这个业力这么大,转不过来。在《地藏经》当中告诉我们,「业力甚大,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这么大的业力,我们心量小转不过来。佛菩萨心包太虚,所以他不遭灾难,他福报大。我们修净宗的同修,念回向偈的时候,都是「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那就是祈请、祝愿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同生极乐,这心胸就非常广大。

我们从儒家这些教诲,就知道这个「义」确确实实是我们的本分。见义要勇为,见利思义,见得要思义,不可贪利,否则就不符合道义了。我们在现前这个时代,说实在的,灾难这么多,我们还能够在生活工作当中,这么平顺又能够很安心的修学,说实在的这是很大的福报。而且这个福报也是十方的大众对我们的信任跟支持,所以我们要感大众的恩德,更应该尽心尽力弘护正法。而面对现在灾难频传的情况,我们修道之人也要有高度的警觉,常念无常会来。所以我们自己有没有危急?假如现在无常来了,我们自己有没有把握不恐惧?把握脑筋清楚,知道自己要去哪里,那这个就很关键。假如明天灾难就来了,我们有没有这个功夫、能力?假如能这么想,那灾难变成增上缘了。

人其实在顺境当中、在福报当中,警觉性不容易提起来,反而是有这些危机感,警觉性会高。真会修行的人,境缘无好丑,当下这个境界也是好境界。大家有没有感觉,看一些灾难看完的时候,那一两天特别精进,有没有这个感觉?过了一个礼拜,好像警觉性又低了。所以为什么师父说那个「2012」要多看几遍,甚至懈怠的时候,就放出来看。明天假如就是那个片中所发生的情况,我自己有没有把握?所以我们的危急在哪里?危急在假如灾难现前,不能够不惊恐,不能珍惜这个机会脱离六道、脱离十法界,又轮回到三恶道去,这个就是我们最危急的事情。所以「但念无常,慎勿放逸」,不可以再懈怠、懒散,要时时保持精进的态度。这是我们面对现在灾难、凶祸比较多时,应有的自我提醒。

「悯」是怜悯人的这些灾祸跟恶行。而这个怜悯当中也能够进一步协助根本化解凶灾,这个就是带着智慧来行仁爱之道。我们能怜悯别人的凶恶,这个是包容,这是仁慈,而不是提起瞋恚的心、指责的心。

接着下一句讲到『乐人之善』,看到恶,包容;看到善能够随喜,甚至于向他学习,成就他的好事。所谓「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所以「乐人之善」这个「乐」,欢喜别人做好事,不嫉妒。

嫉妒是堕地狱。为什么?嫉妒一定生瞋恚。而且嫉妒心不除,假如在朝廷当官,在国家做干部,一定会去陷害别人。嫉妒之后一定会有一些比较奸险的行为出来,去障碍一些很重要、很好的事情,那不好的影响就大了。所以这个嫉妒心不除,造的业都非常大。包含假如是在道场当中,在弘法利生的队伍当中,我们嫉妒有德才之人,障碍他们,造成这个弘法的事业很大的损害,可能大众闻法的机缘丧失掉了。所以这个影响面大,造的罪业也大。

师父曾经讲过《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为什么讲这一部经?很重要的一个重点就是让我们学佛之人一定要把嫉妒心放掉。所以经文当中有提到,就是有人看到两个出家人法缘殊胜,生嫉妒毁谤他们,结果让这些学习的人失去信心,他们都堕到地狱去了,从地狱出来结果还要鬼道、畜生道,最后当人,还愚痴蒙昧。所以不能种这样的恶因。

当然同仁之间,在谈话的当中,假如看到对方心量小,在毁谤、在嫉妒别人,赶紧善巧柔和的让对方扩宽心量,能看到别人的优点。所以不修「乐人之善」,不修「随喜功德」,那这一生念佛也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普贤法界,我们的心念跟这个频道完全相违背,那不可能成就得了。在《论语》当中,孔子有提到,君子有三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乐节礼乐」。所以这个「乐道人之善」是君子最欢喜的事情。

而且在这个时代,行善的人本身就不多了,我们能够去肯定、去赞叹行善之人,他很受鼓舞,他会更积极去行善。了凡先生有一段话对我们也是特别重要的提醒。「吾辈处末世」,我们处在末法时期,「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收敛才智,若无若虚」,自己要谦退;见人有「微长可取,小善可录」,见到他人有优点,有好的善行,「翻然舍己而从之」,赞叹他进而跟他一起做,成就他,这个相当重要,这样才能带动行善的风气。所以《弟子规》才说,「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所以一个人行善,其实都是在一个举手、一个投足之间。我们赞叹人就是行善,我们毁谤、陷害人就是造恶了;我们扶人一把是行善,我们推人就是造恶了;都是在这个一念之差。

接着经文讲到,『济人之急,救人之危』,接济别人的急难,拯救别人的危险。这个「急」,一般来讲,比方说生病了,很缺医药;比方人去世了,急待安葬;比方说缺水、缺食物了,这个也很危急;这个都属于「济人之急」。包含有的欠钱很紧急,在古代要还公家的钱还不出来,有时候就得要卖儿子、卖女儿都有。

宋朝一位名相王曾,他刚好进京赶考,路上遇到一对母女,看她们的表情非常的悲苦,哭得很伤心,就问她们情况,结果就是要还公家的钱还不出来,要把女儿给卖掉。王曾就,那妳把女儿卖给我。而且古人很可贵的地方,就是行善的时候,还想到多安慰对方,还很怕别人感谢、恭维他,出于一份真诚。所以还给这个母女讲,我是做生意的,常常会往来这个地方,所以妳女儿卖给我,以后还能常常跟妳见面。让她不担心,让她在情感当中还觉得比较安慰。三天之后,我来领妳女儿。就把钱给她了。三天以后,没有来,最后这母女觉得很惊讶,去打听,最后打听到王曾住的那个饭店,结果一了解,他早就走了。

我们看王曾连让人家答谢,他都觉得这应该做的,不需要。后来王曾去应试之后,三元及第。就是考举人是第一名,解元;考会试是第一名,会元;考廷试是第一名,状元。他一连就三元及第,阴德非常厚。其实王曾就是曾子来转世的,所以叫「曾」。因为他的母亲好像要生产以前就梦到曾子来他家了,当然那是他们家有厚福,才感得这个圣贤人来。

所以诸位同仁,成家了还没有孩子的好好修,感圣贤人到你们家来,「救人危急」,感圣贤人来。像《了凡四训》里面讲到「冯琢庵太史之父」。他的父亲是秀才,走在路上看到一个人昏过去了,而且是大雪纷飞,铁定会冻死,赶快把自己的棉袄解下来盖在这个人身上,带回去赶紧急救。我们看古人他那种仁义之心就是在这个小动作当中,没有为自己想,马上棉衣就解下来了。所以当天晚上就梦到神告诉他,「汝救人一命,出至诚心,吾遣韩琦为汝子」。所以冯琢庵太史叫冯琦。韩琦先生是宋朝的名将、名相。所以救人于危急当中,这个功德甚大。

「危」是什么情况呢?一般危是指生命危险,比方说遭水灾了,遭火灾了,甚至于是被人诬陷,可能要遭到杀身之祸了,这个都属于危。像我们懂得佛法的佛弟子,看危险不只看眼前,还看得到自己跟他人来生的危险,假如这么继续造恶,那铁定是三途果报。看得清楚了,尽心尽力帮助一切的人,有缘的大众,尤其是自己的亲朋好友,能够转恶为善,转迷为悟,不然他真是太危险了,掉到三恶道都是万劫难复。而这个危急,很可能我们不帮助,生命没有了,他一家的人可能都终身遗憾。

有一个人刚好发现远远的地方有一个人的船翻掉了,那个人已经在海上沉沉浮浮了。他赶紧叫渔船去救,结果渔船不肯,他马上拿出几十两银子,让他们去救。结果把那个人救回来一看,就是他儿子。你看这个善心化解了自己儿子的劫难。

包含曾经跟大家讲过的,徽商王志仁看到妇女带着一个孩子跳水自杀了,他把她救回来,原来没钱,因为欠人家很多钱,去卖一头猪,结果拿的是假银两。大家记不记得这个故事?这阴德就很厚了,救人于危急。结果他本来是短命的,最后积了这个厚福,那个女子跟她丈夫半夜去找他,他起来开门,那个墙壁压下来把床都压得粉碎,他逃过一劫。后来好像活到九十六岁,生了十一个儿子。改造命运要尽心尽力,行仁义之道。

早上就跟大家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1月31日15:52:33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42697.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