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第20集/悟道法师主讲

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  悟道法师主讲  (第二十集)  2016/1/11  台湾台北灵岩山寺三重别院  档名:WD15-007-0020

play-sharp-fill

《佛说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诸位同修,及网络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弥陀佛!请大家翻开经本第四十页,我们从第二行看起:

【大王。菩萨摩诃萨于第一义中。常照二谛化众生。佛及众生一而无二。何以故。以众生空故得置菩提空。以菩提空故得置众生空。以一切法空故空空。何以故。般若无相。二谛虚空。般若空。从无明乃至萨婆若。无自相。无他相故。五眼成就时见无所见。行亦不受。不行亦不受。非行非不行亦不受。乃至一切法亦不受。菩萨未成佛时。以菩提为烦恼。菩萨成佛时。以烦恼为菩提。何以故。于第一义而不二故。诸佛如来乃至一切法如故。】

这个一大段经文也是接着前面,我们昨天跟大家一起学习的正答。这一品是「二谛品」。昨天我们在前面的经文学习过,这个二谛就是世谛、真谛。「世谛,因缘从空而有;真谛,因缘虽有即空」。昨天学习的,我们今天再大概跟大家复习一遍,有几位同修今天刚来听,也大概了解这一品经前面一个大意。

这一品是「二谛品」,二谛就是讲真谛跟世谛,世谛就是我们世俗人能够思惟想象、能够议论,这些种种现象都属于世谛,我们一般讲世间法。这些世谛从哪里来?从因缘生的。因缘从哪里来?因缘从空而有,因缘是从空来的。就像我们看电视的屏幕,电视里面的节目,那就是世谛,我们把这个比喻作世谛。世谛就像我们现在看到眼前这整个宇宙万事万物,森罗万象,一切法,这个是世谛。一切法怎么来?从因缘生的。因缘又从哪里来?因缘从空生的。我们看电视节目,也真的是,现在的电视节目太多了,这么多的频道,这么多的节目内容,这个比喻作世谛。这个当中有很多因缘变化,世谛很多因缘变化,这一切都是从屏幕出现的。真谛是空,我们看电视的屏幕它是空的,它什么都没有,当我们打开频道(打开电视机),它什么都有,什么都有就是从什么都没有出现的。我们用这个来比喻,我们可以体会一个彷佛,佛经讲的空有这个道理。所以,因缘虽有即空,当我们看到电视的节目,里面的内容很多,我们正当在看的时候,也有人,也有事,也有物,山河大地、森罗万象,都有,有这个现相,但是这个现相它当体是空的。所以有它即是空,这个跟《心经》讲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同一个道理。这个是我们这一品主要要讲的大意,真谛、世谛,因缘从空而有,因缘虽有即空。

这个空有,你说它是一还是二?你说一,它明明有很多,有二、有三,有无量无边。你说二,有两方面,但是它是从一个地方出现的,都是从这个屏幕出现的。所以这个也套一句《华严经》上所说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就是讲一多不二,我们只要悟入这个不二,你就入门了。我们现在凡夫的知见概念当中总是二,总是有个对立的,实际上是不二的。如果我们根器比较利,佛这么一说,我们就开悟、就悟入了;如果根器比较差,还要多做说明,佛也不厌其烦的来为我们大家详细的解说。所以,「诸法本来不二,因缘说二」,这一切诸法它本来是不二的,为什么说有二?是从因缘上说的。

前面这个一、二、三品,到「教化品」是第三品,「二谛品」是第四品,前面说明实智方便,这是前面两品所依据的。「智不二,境有二,辨明故说」。这个智就是智慧,般若智慧,它是不二的,但是我们看境界有二,外面这个境界有二。般若智慧它是不二的,但是境界它有二,佛为这个给我们辨别说明。

接着就是「二谛不二」。波斯匿王代表十六大国王来请问佛,就是有疑问,他有这个疑惑,「闻中道疑有无俱过」,听到佛讲中道他就有疑惑,既然中道,讲有讲无都不对。如果你执着一个中道,中道跟二边又是对立的,那也不对,讲来讲去怎么讲都不对。这个我们就不能用现在的思惟想象去想,你要去参、去悟。所以就提出发问,咨询发问,「一二之义其事云何」,一跟二这个意思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波斯匿王提出这个疑问。讲「有世谛(智何称第一义),无世谛(智何真俗二种)」。如果说有世谛,也就是说我们这个世间法,这个智它怎么可以称为第一义?第一义就是什么都没有,世谛也没有。如果无世谛,智何真俗二种,如果没有世谛,智慧它怎么有真俗两种?怎么又有真、又有俗,到底是一还是二?就是在这个问题上产生了疑惑。我们大概也跟波斯匿王差不多,都会有这个疑惑。

佛回答,佛正式的回答。「正答:说听皆空即不二是一,说听宛然即不一为二」。这前面经文讲,佛就举出现场佛在说经,波斯匿王以及十六大国王这些听众大家在听经,佛就举出现场讲经,有说的人、有听的人,说跟听皆空,说的人是空,听的人也是空,「即不二是一」,这个就叫不二。为什么不二?因为都是空的,空对空就不二,没有二,大家都归空。「说听宛然即不一为二」,虽然是空,但是这个现相,有说的人、有听的人,不是一个人,有二就有三,很多听众,宛然就是有这个现相,即不一为二。

佛开示,「善思念之,如法修行」。善思念,这个善字是一个很关键的,就是劝我们要善思念之。善思念之,什么叫善、什么叫不善?不善,你就是听了不明白,一直想一直想,愈想就愈不明白,这个就不善。善是什么?你要用悟的,不能用想的,你要直接去体悟。所以我们净老和尚劝我们读经,不可以一面读一面去想经里面的意思,你想就打妄想。你打妄想,你永远不解如来真实义,永远不会了解。要怎么读?恭恭敬敬至诚的读下去,每一个字、每一句读得清楚,不要读错,不要漏掉,妄念起来不要理会,心专注在读经上。这样读久了,心定了,你自性的般若智慧慢慢就透露出来,你就悟入这个境界。所以我们听经,读经也是一样,明白就明白,不明白也不需要刻意去想,多听、多读,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读久了心定下来,你自性的智慧它自己就透露出来,你豁然开悟了,这个叫善思念之,如法修行。

这个讲的都是要我们悟入,要开悟的,这是佛法的教学、关键,跟世间法不一样,就是在此地。我们听到这部经,如果能体会到这个意思,这个是一个悟。悟有小悟,累积小悟成大悟,累积大悟成大彻大悟。这个悟叫解悟。我们从现在可以理解的,「说听皆空即不二是一」,因为都是空,所以说一,这就空来讲。「说听宛然即不一为二」,这个相是有,所以说二。空跟有其实是一,也不是二,如果你悟入这个道理,你说一说二都对,没有悟入怎么说都不对,关键在于「善思念之,如法修行」,这八个字是关键的经文。

接着佛就引用偈颂,前面我们读过,现在大略再把这个大意简单重复一遍。引用这个偈,前面偈颂十二句是正申二谛,正式申明二谛的义理。这个偈颂,实在讲,佛正答这段经文如果明白了,那后面也就不需要讲了。听众当中有的人听明白了,有的人还是不明白,所以后面才有需要再补充说明。这个十二句是正申二谛。「实相绝相为真,因缘本有为俗」。实相绝相,也就是实相无相,那是真的;因缘它本来有,有这个因缘,所以叫俗。「实性无性空如,诸有本有三假」。空跟有这个是二谛,是一不是二。「次十二句,二谛不二」。前面是说明真谛、俗谛,什么是真,什么是俗,就是跟我们讲俗谛跟真谛它的义理。接着十二句讲二谛不二,说一个真、一个俗,这二谛它是不二的,不二就是一。所以,「情见有无为二,解见二谛本空」。我们众生的情见就是有无,我们一定是看作二的,有就是有,没有就没有,是二。解见,如果你解悟,也就是说你真正理解如来真实义,二谛本空,你讲真、讲俗,它都是空的。「通达无二旨真入第一义」。你真正通达无二的宗旨,你是真正入了这个境界,入了第一义的境界。我们也不能执着这个文字,说还有个第一义,那又不对了,那又是二,不是不二。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去参究,不能研究,参究你就能悟入这个第一义谛。

后面八句的经文,这个经文在前面三十九页,我们看到后面八句是比喻来说明,「世谛如空花因缘故诳有。幻化见幻化谛实则皆无」。后面八句,一共八首偈,三十二句,后面这个八句,也就是后面两首偈,比喻说明世谛如空花因缘故诳有。我们看到这世间这一切现象,好像空中的花,空中是没有花,因为我们眼睛有毛病,看到空中有花,实际上它没有花,眼睛好了,它也就没有了。所以世谛是因为因缘才现这个有。佛也给我们讲一切法从因缘生,又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因缘它本空的,因缘际会产生这个诳有,出现这个幻相。所以,幻化见幻化谛实则皆无,也都不是真有,是假有。

后面两句经文就是结劝。「能观二谛不二即是诸佛知见」,我们能够去观察二谛它本来是不二的,这个就是诸佛的知见。讲这么多,我们一定要知道抓住一个纲领、一个重点,重要的就是讲二谛它是不二的,这样就对了。所以我们要善思念之,如法修行。如果不善思念,不善思惟,愈想它就愈复杂,愈想它就愈麻烦。

所以,今天我们净老和尚讲经,说有一个小朋友问他,说人从哪里来?刚好老和尚讲《大经解》讲到因缘所生法,这个小朋友你跟他讲真话他也听不懂,听不懂,愈讲就愈麻烦,愈讲就愈复杂。所以就劝他,你多念阿弥陀佛,念多了你就懂了。这样比较简单,不然你抓不住要领,你在经教佛学术语名词钻来钻去,好像入了一个罗网,你怎么钻都钻不出来,好像进入一个迷宫一样。所以佛讲的这些话,你听明白就明白,不明白也不要刻意去想。想了半天,如果想对了,还有一个头绪可以理得出来,想的不对,愈想愈麻烦,妄想愈多,愈想就愈远。

实在讲,这么一大段经文就是讲二谛不二。什么不二?佛就举出讲经的人跟听经的人,那是两方面。为什么说说听是一?因为都是空,当体都是空的,空就是一,你空我也空,不就一样了吗?但是这个现相有,有一有二、有三有四,再发展出去就无量无边,这个叫二。这个相有二,但是它的体是空,所以当你看到这个相,就要体会那个空,当相即空,就是有当中是空,空当中是有,这样你就悟入不二。你就不要再分到底是空还是有,我们要善思惟,能观二谛不二就是入了诸佛知见,你的知见跟佛一样。

我们今天接下来这段经文是「释疑」,就是解释前面这个疑惑。佛恐怕前面讲了,波斯匿王跟这些大国王还是听不懂,所以接着再解释他们疑问的地方。这段经文它是「举果对因以明」,就是举出果来对照那个因,这样来说明。「照俗终日度生,照真无生可度」,就是真跟俗。照俗终日度生,照俗就是说在我们世俗这方面,世谛这方面,整天度众生。你看佛一生讲经弘法度众生,天天讲,一天都没休息,这叫终日度生。天天都在度众生,这叫照俗;照真是无生可度。终日度众生,终日无生可度,大家去体会这个道理。整天都在度众生,度无量无边众生,但是没有众生可度。《金刚经》也用这个来让我们破烦恼、破四相,教我们从因缘上去观,发愿「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就是从蚊虫蚂蚁一直到非想非非想处天一切众生,我皆令入无余涅盘,我都要度他们入无余涅盘,就是度他们成佛,发这个愿。然后接着经文就是「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实际上没有众生得灭度。为什么度这么多众生入涅盘灭度,怎么又说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个就是跟此地讲的意思一样,菩提空,众生空,因为本来是空。从空讲,无众生可度,众生本来成佛;从有来讲,有众生可度。当我们度众生,实际上当下就无众生可度,也就是度众生不执着度众生的相,这样就得大自在、得大解脱了。我们现在度众生着相,度众生着相,你修六度就开不了智慧。因为着相,着相你就开不了般若智慧。着相度众生修行不能超越三界,只能得人天福报。着相修行得人天福报,不能超越三界,超越三界起码要破四相,小乘破四相;大乘菩萨不但破四相,还要破四见。所以一部《金刚经》,前半部讲破四相,后半部讲破四见。这个是《般若经》,讲的都是同样一个道理。所以照俗终日度生,照真无生可度。从真谛来讲,没有众生可度;从俗谛来讲,众生无量无边要去度。度无量无边众生得灭度,实无众生可度,因为它当体是空的。真的执着有众生可度就着相了,就永远开不了悟。所以,举果对因以明。

「生佛不二本来寂灭」。生佛就是众生跟佛,本来也是不二的。我们同修常常做三时系念法会,中峰国师在系念法事的开示,我们也听得很熟悉,「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生即佛,佛即众生。这个就说明什么?众生即佛,佛即众生,就是生佛不二。为什么不二?因为本来都是佛,本来都是寂灭的。我们的真如自性从来没有动摇过,本来就是寂灭的,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本来他就是佛,只是现在迷了,不知道,迷惑颠倒起了无明,把这个假当作真的,迷失在这上面,变成众生。其实当我们迷惑的时候,我们的佛性有没有丧失掉?没有,还是存在,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佛他知道,我们不知道,所以佛得大解脱、得大自在,我们冤枉受这个轮回之苦,就是一个觉、一个迷,这样的差别而已。觉悟了,佛就是觉悟的众生,众生就是迷惑的佛,事实就是这样。

本来是寂灭的,「境智不二能所皆空」,境是境界,智是我们的般若智慧,境界跟我们的智慧它是不二的,能跟所也都是空的。再给我们讲,「双结因果以释」,就是双方面总结因果来做解释。前面是「举果对因以明」。「因果不二迷觉一体,一真实相无不皆如」。因果不二,因跟果它是不二的,迷跟觉也是一体的,同一个体,一个迷、一个觉。觉悟了,烦恼即菩提;迷惑了,菩提即烦恼。实际上是一桩事情,关键在那个觉跟迷。所以,一真实相无不皆如,这个是事实真相,没有一样不如的。

这个一大段也是给我们讲,「看得破,放得下,提得起」,咱们净老和尚常常提醒我们的。看破就是你对这个事实真相明白了,这个叫看破,这是「智德学问」,智慧德行的学问,就是看得破。放得下是「断德工夫」,就是断烦恼、破无明这个功夫,这是放得下。放下什么?放下烦恼、无明。提得起,「恩德慈悲」,利益众生,利益众生要提得起。这一大段经文的大意,就是给我们讲这个。

所以我们再看看经文:『大王!菩萨摩诃萨于第一义中,常照二谛化众生。佛及众生一而无二。』「菩萨摩诃萨」,菩萨再加一个摩诃萨,就是菩萨中的大菩萨。菩萨有小菩萨、有大菩萨,明心见性的就是大菩萨,就是实教的菩萨,还没有明心见性的菩萨就是权教菩萨,差别在这里。「于第一义中,常照二谛化众生」,常照,常就是不间断,照就是观照。观照什么?观照二谛,真谛、俗谛。度化众生,二谛化众生。所以佛以二谛来说法。真,说不出来,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大乘经上讲「不可思议」,你不可以思,不可以用你的思想去思惟、去想象,也不可以用你的言语去议论,都达不到,这真的,你讲不出来,这个只有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但是佛又讲这么多,讲出来都叫俗谛,讲了俗谛是方便,透过这个方便来引导我们入真谛,去悟入那个真谛,你悟入之后,真俗它就不二。所以常照,常常观照二谛来度化众生。常照二谛化众生,「佛及众生一而无二」,佛跟众生是一不是二,佛即众生,众生即佛。所以佛菩萨的心目当中,绝对没有一个念头我是佛,你是众生,我比你高明,你要听我的。如果是这样,他不是真佛,他还是凡夫。佛他的心都空空洞洞的,他不会有这个念头。有这个念头是凡夫,不是佛,佛没有,佛看众生也都是佛。

好像我们听到佛经讲的这个,还是很多差别、很多层级,那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因为众生有分别执着,你要恒顺他,他听了才听得明白,才听得懂,他才能接受,是恒顺众生。如果讲真的,生佛不二,你本来都是佛,这是讲真话。讲真话我们众生听不懂,听不懂他就不能接受,所以佛度众生这些都是善巧方便。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讲的,是顺着我们众生来讲的,顺着迷惑颠倒众生来讲的。所以佛他没有意思,他也没有说法。所以《金刚经》佛很清楚跟我们讲,谁说佛说法那是谤佛,那不是真的。没有说法,为什么又说那么多?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因为众生他的分别执着,佛恒顺这些众生善巧方便,为众生来说法,不是佛他自己事先有一个什么法跟你们说,没有,我们一定要真正去体会这个经义。所以,佛跟众生是一不是二,这是真话。但是如果听不明白的人,你这样跟他讲,他愈听愈不明白。

下面讲,为什么说「佛及众生一而无二」?明明是二,怎么会一?佛就是佛,众生就是众生,明明是二,怎么会一?怎么会一而无二?下面给我们说明:『何以故?以众生空故得置菩提空,以菩提空故得置众生空。以一切法空故空空。』这个三句空就是一空到底,一空到底,你心里都不能落痕迹,不能去坐实。还有一个众生空,你心里还有一切法空空,你还有这个念头,那还是没空。但是没空,实际上它还是空的,只是我们一个虚妄的分别执着在。众生空,菩提也空,一切法都空,空跟空那就是一,一而无二。

下面经文讲:『何以故?』什么缘故这个说法?『般若无相,二谛虚空,般若空,从无明乃至萨婆若,无自相、无他相故,五眼成就时见无所见,行亦不受,不行亦不受,非行非不行亦不受,乃至一切法亦不受。』下面再给我们解释为什么是一而无二,解释众生空、菩提空、一切法都空,为什么一空到底?何以故?就是为什么一空到底?「般若无相,二谛虚空」,般若无相,我们不要去执着有一个般若,那就对了,关键就是不要去着相,般若它是无相的。「二谛虚空,般若空」,二谛也是空,你说真谛空,俗谛也是空,真俗二谛都是空,般若也是空。「从无明乃至萨婆若」,萨婆若就是成佛得一切种智,无明是凡夫,萨婆若是成佛,从凡夫到成佛,得到一切种智,实际上也是「无自相、无他相」,没有自己的相,没有他人的相。这个就是《金刚经》讲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就是无四相。没有自、没有他,没有这个相,因为你看到它的空,人我就没有对立。

所以菩萨大慈大悲,他怎么生起大慈大悲,我们怎么生都生不起来?一切诸佛菩萨大慈大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他这个大悲心怎么生出来的?就是他了解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是什么?众生跟我都是一体的,没有对立,都是一体的,善人是一体,恶人也是一体的。明白这个事实真相,他那个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自自然然它就生起来,没有对立。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就是没有条件的慈悲。为什么没有条件?知道是一体的,帮助众生是应该的,因为是一体的。所以,无自相、无他相。「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五眼圆明,「成就时见无所见」,见,但是无所见。「行亦不受,不行亦不受,非行非不行亦不受,乃至一切法亦不受」。不受,所有一切都没有分别执着,也没有起心动念,这个就是般若无知,无所不知,般若无见,无所不见,就是跟这个意思是相同的。

『菩萨未成佛时,以菩提为烦恼,菩萨成佛时,以烦恼为菩提,何以故?于第一义而不二故,诸佛如来乃至一切法如故。』菩萨还没有成佛的时候,「以菩提为烦恼」,我们现在就是以菩提为烦恼;菩萨成佛的时候,「以烦恼为菩提」,成佛烦恼即菩提。关键在迷悟,悟了,烦恼即菩提;迷了,菩提即烦恼。「何以故?于第一义而不二故」,烦恼跟菩提也是不二的,没有菩提也就没有烦恼,没有烦恼也就没有菩提,所以它还是一不是二。所以烦恼即菩提,它是一,只是觉跟迷的差别。

讲这个我们听得恐怕还不太容易体会,我们举一个比较简单的例子,大家比较容易体会。什么叫烦恼即菩提,菩提即烦恼?我们一桩事情,看到一个人很讨厌,你看到就生气,这个就是烦恼,看到你就生烦恼。哪一天你修行功夫得力了,原来看到这个人是恨之入骨,现在看到这个人不生气,那就变成菩提了。那个人还是那个人,但是我们的心感受不一样,以前看了生烦恼,现在看了不生烦恼。以前看到是烦恼,现在看到是菩提,现在不生烦恼,那就是菩提。我用这个比较浅显的比喻你去体会,你现在看到不生烦恼,那就是菩提。这个是瞋恨,或者是你贪爱一个人,以前看到贪爱,想要控制他,想要占有他,想要得到他,现在看到如如不动。以前看到起贪爱之念,那是烦恼;现在看到不起贪了,贪欲之心不起了,也不想去控制他,也不会想去占有他,也不会想去得到他,这个时候就是菩提,那个人还是那个人,但是我们的心不一样了。我们再深入一层去体会,当我们生烦恼的时候,其实那还是菩提,烦恼跟菩提是一不是二,都是虚妄的,都是从我们虚妄分别心出现的。所以不要迷在这些假象里面,我们就很容易悟入佛知佛见,关键都在我们一个心,自己心生种种法生。

所以那个小朋友问老和尚说,人从哪里来?老和尚说如果跟他讲一切法从心想生,他又会想为什么我这个心想会生一切法,愈想就愈多。实际上我们听经的老同修听这个就容易明白,一切法真的从心想生。每一个人,你看看同样一个人,你看的感受跟我看的感受不一样,但是那个人还是那个人。为什么我们两个人看的感受不一样?因为我们两个人心不一样,心想不一样。这个人看他很喜欢,那个人看他很讨厌,但是那个人他也没有什么好不好,没有。其实人没有什么好不好,好不好从哪里来?从心来的,你从心想来的,心想好了他就好,心想不好他就不好,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烦恼菩提也是一样,我们心生烦恼,菩提就变成烦恼,我们心里没有烦恼,烦恼它就变成菩提。实际上烦恼跟菩提它是一不是二的,关键是我们觉悟还是迷惑。

所以后面佛讲,「何以故?于第一义而不二故,诸佛如来乃至一切法如故。」如,一如,如如不动。《金刚经》这句经文我们如果能够提起观照,对我们非常有受用,「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你只要不取那个相,你就见到如如,一切法就是如如不动,都如了。我们现在取相,你怎么看都不如,愈看愈讨厌,愈想又愈生气。特别我们现在台湾选举到了,我感觉台湾的选举就是一场灾难,斗来斗去的,斗到连祖宗不要了都可以,那这个是太离谱。为什么?大家都没有般若智慧。所以护国第一个,还是要有般若智慧。如果大家都觉悟,那就没事了。为什么现在事情那么多?大家都迷惑颠倒,失去理智了。所以台湾现在不缺少激情,缺少理智。外国一些民主国家选举,没有像我们台湾这么乱。我去澳洲看他们选举,也没有什么在造势,也没有什么在打架,也没有,他们就在路边插一个牌,静悄悄的。那个是人家民主进步,你要去看看人家那个民主,也没有骂祖宗,也没有不要祖宗的。这些,我们这个《护国般若波罗蜜经》,护国就是要有智慧,这个智慧主要是般若智慧,有了智慧,真妄邪正你就照得清清楚楚,不会迷惑了,不生烦恼,这个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

好,我们接着再看下面这段经文,请看经本第四十一页:

【白佛言。云何十方诸如来。一切菩萨不离文字而行诸法相。】

这段经文是「陈疑」,陈就是禀陈,向佛请问他的疑惑。『云何十方诸如来』,就是十方诸佛如来,『一切菩萨不离文字而行诸法相?』这个是「闻法空如」,前面听到佛说一切法都是空,一切法都是如,听到佛讲一切法空如,他就又起了一个疑惑,疑惑什么?疑惑一切法都空、都如,那文字也是空。语言、文字也是空,所以就问了,云何说法不离文字?既然是空,为什么讲经说法还是用文字,没有离开文字?波斯匿王又提出这个疑问来请问佛。一切诸佛如来、一切菩萨也没有离开文字而行诸法相,行诸法相就是讲经说法,弘法利生、讲经说法也不离文字。下面佛的答复:

【大王。法轮者。法本如。重诵如。受记如。不诵偈如。无问而自说如。戒经如。譬喻如。法界如。本事如。方广如。未曾有如。论议如。是名味句音声果文字记句一切如。若取文字者。不行空也。】

佛回答波斯匿王的提问。说『法轮』,「法轮」是代表佛说法。我们在《大藏经》把佛一生讲经说法分为十二大类,就是十二分教(十二大类),就是有这十二种形式的说法,这个叫法轮,讲经说法就是转法轮。这个十二分教的说法,不同形式的说法,也就是这些音声、文句,这些文字,佛都用,什么都用。前面波斯匿王问,为什么说法还没有离开文字,既然都是空,但是没有离开文字。这个是疑问,因为一切法都空,文字也是空,就不需要用到文字了,为什么还要用?佛的回答,文字般若不离实相,一切如就是实相,「说法者即非说法是名说法」,《金刚经》讲的。你说有说法,说法它即非说法,是名说法,这个是套《金刚经》来讲,我们好好从这个地方去体悟。这个在江味农老居士《金刚经讲义》,对这句经文的发明很多。这个《讲义》,我觉得我们学般若是很值得我们去深入的,对我们悟入《般若经》有很大的帮助。

文字般若它不离实相,我们一般讲,「依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证实相般若」。文字般若也没有离开实相般若,所以声音文字都是实相。我们念经、念佛,声字皆实相,声音、文字统统是实相,没有一样不是实相。这里讲一切皆如,就是「文字章句一切皆如」,这是要依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证实相般若,这样文字、章句一切就如了。观照要离心意识,禅宗讲离心意识参,要离心意识那才叫观照。如果我们还是用心意识思惟想象,这个就不算是观照,这个只能说观察、观想。观照它的条件是要离心意识,这跟《楞严经》讲的一样,《楞严经》它直截了当叫你离心意识。教下有一些方便,像天台止观,你可以从心意识入门,到最后把心意识放下,就入那个境界。这就有个前方便,一般人比较方便。如果直接叫我们离心意识,这个恐怕不是一般人大家都能修,这种根器的人他可以,不是这种根器没办法修。但是我们透过教下的语言、文字,也可以有个下手处。特别江味农老居士的《金刚经讲义》,如果我们多深入,也有一个下手处。总是它有一个前方便,这个前方便就是文字般若。依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证实相般若,文字、章句一切皆如。「实相般若为十界理体故为智母」。这个下面的经文我把它念一念:

【大王。如如文字修诸佛智母。一切众生性根本智母。即为萨婆若体。诸佛未成佛。以当佛为智母。未得为性。已得为萨婆若。三乘般若。不生不灭。自性常住。一切众生。以此为觉性故。若菩萨无受无文字。离文字。非非文字。修无修为修文字者。得般若真性般若波罗蜜。大王。若菩萨护佛。护化众生。护十地行。为若此。】

这个一段经文就是讲实相般若。实相般若为十界,就是十法界理体,它的理体,也就是它的本体,为智母,这个智慧都从这里生的,所以把它形容叫智母。「不着是真非无为俗」,只要不执着就是真的,就对了。永嘉《证道歌》、《禅宗集》,有人就请问永嘉大师,大修行人还有没有修证?不是什么都空了吗?还要修什么?还要证什么?提出这个问题,他还是落在二,有修证跟没修证,空还修什么?这个就堕到顽空去了,那就大错特错。永嘉大师怎么回答?「修证即不无,染污即不得」。他说修有修行、有证果,这个也不是没有,但是怎么样?他心里不受污染,心里干干净净不受污染。《金刚经》不但大菩萨的境界,就是小乘初果须陀洹,他都破四相,他都没有念头说我证得须陀洹,他没有这个念头。如果他还有这个念头,他不是须陀洹,他还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他没有,他心里没有这个执着了,这样他才是真正的证得须陀洹。所以,就是跟永嘉大师讲的一样,修证即不无,染污即不得,说修跟证不是没有,但是心里丝毫不受污染,他没有这个念头。如果有这个念头,又落到凡夫地了。所以关键就是在这里。

「护佛果也护化行因也(因果皆自性清净心)」。护就是护持,护持佛果地,也护持修行因地的这些菩萨,因为什么?因果都是自己的自性清净心,也就是说不离自性清净心,这个是护佛果也护化行因也。这个是这段经文给我们讲的一个大意。所以,『菩萨护佛、护化众生、护十地行,为若此』。主要真懂得般若波罗蜜,才是真正能够护佛果、「护化众生、护十地行」。到这里是一段。我们今天时间也到了,我们就先学习到这一段。下面的经文,我们明天晚上同一时间再继续来学习。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1月29日11:48:51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42367.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