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第17集/悟道法师主讲

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  悟道法师主讲  (第十七集)  2015/12/10  台湾华藏净宗学会  档名:WD15-007-0017

play-sharp-fill

《佛说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诸位同修及网络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弥陀佛!请大家翻开经本第三十五页,从第三行看起;网络前的同修如果没有经本,请注意听就好,需要经本的跟我们华藏净宗弘化网法宝组来启请。我们看经文,我将这一段经文念一遍,我们对一对地方:

【时诸众中有十亿。同名虚空藏海菩萨。欢喜法乐。各各散华于虚空中。变成无量华台。上有无量大众。说十四正行。十八梵。六欲天王。亦散宝华。各坐虚空台上。说十四正行。受持读诵。解其义理。无量诸鬼神。现身修行般若波罗蜜。】

到这里是一段,这一段也是节义里面的,就是说明当时在仁王护国般若法会里面的听众,『时诸众中』,就是当时诸大众,这个诸就是大众很多。佛讲经不但我们人道的人在听,其他可以说十法界的众生都在听经闻法,所以这个种类就很多,大众的种类很多。大众当中菩萨众有十亿,有十亿个菩萨,这个十亿并不是说只有十亿个菩萨来参加这个法会,其实不止,就是在这么多的菩萨当中,有十亿个菩萨他的名号都叫『虚空藏海菩萨』,同样这个名号,有十亿个菩萨是同一个名号的,都称为「虚空藏海菩萨」。为什么经典特别举出这个名称?我们知道一定还有很多其他的菩萨,其他菩萨的名号也一定非常多的,举出虚空藏海这是一个表法,表这部经它主要讲的内容。

般若就是讲空,般若真空,讲空性的,用虚空藏海来形容比喻我们的般若自性像虚空藏海一样。用语言文字讲出来的,如果我们去思惟想象,它总是一个很局限性的,我们想也想不到。讲经说法,我们老和尚最近讲经常常讲,我也常常听到,他老人家讲,经没有意思,没得解释的。没得解释,他老人家又讲那么多道理出来,难免有一些初学的人听了,他觉得为什么没有意思又讲出那么多意思?如果有意思变成有限度的,有一个意思、二个意思,其他就没有了,意思就只有这样。如果没意思它代表的是无量义,每一个字都无量义,你说不完的,这个就我们一定要去听清楚了。所以听经、读经,都要知道它的弦外之音,语言文字它是一个方便。所以古大德常常用比喻来给我们形容,比喻用指路牌,禅宗有一部典籍叫《指月录》(那部大概有这么厚,精装本这么厚的一本),指就是手指的指,月是月亮的月,那是禅门修禅的一些公案。为什么这个书的名称叫《指月录》?我们说「月亮在哪里?」我们用个手指指「在那里」,这样指,指到天上去,你要顺着这个往上看,不是看到这个,这个就是月亮,这个不是月亮,这是手指。这个经文,这个语言文字就像手指,你不能执着在这个名词术语里面,以为这就是佛讲的道理,我们这样就不会开悟,执着在那些语言文字名相上面。他是用透过这个语言文字,诱导你去悟入那个真性、真实,愿解如来真实义。所以要悟,悟了你每一个字都是活的,你不悟每一个字都是死的,纵然解释一、二个意思,其他没得解释了;如果悟了,那每一个字都是活的。所以经文是一样的,你有悟处了,你遇到什么对象、什么地点、什么时候,他讲法不一样的,讲法不一样都不违背经义,没有违背经义,那就活了。如果只有一种讲法,千篇一律,遇到什么人都是一样的讲法,那个就不能契理契机,你这样的讲法对某些人他可以理解,对另外一些人就对他没帮助,他也听不懂。所以要契理契机,这个叫悟。所以经没有意思的,所以我们要求,我们懂就懂,不懂就不要刻意去想,刻意去想就叫打妄想,你就念,念久了,你突然就明白了,它的要领就在这里,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此地我们也知道这是一个表法,所以你透过表法要知道它的真实义,不然你要怎么去想象,那个虚空藏菩萨?我们看到虚空那么大,虚空藏菩萨看不到他的形像,大概就像虚空一样。所以要知道用这个菩萨来表法。佛菩萨的名号也没有一定的,他在哪一个地区、哪一个时代、哪一些对象,我们再讲得具体一点,他办什么法会,讲经也是法会,他用什么样的名号、名义。佛菩萨是同样一个,或者是不同的佛菩萨,都有不同的名号,像释迦牟尼佛在我们娑婆世界他的名号叫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到极乐世界他也叫无量寿佛,为什么?适应那个环境,因应那个环境。为什么在我们这个世界叫释迦牟尼?释迦是能仁的意思,能够行仁慈的人。为什么用这个能仁?因为看到这个娑婆世界的众生就是缺乏慈悲心,不仁慈。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娑婆世界的众生杀生吃肉很严重。所以佛五戒、十善、沙弥戒、八关斋戒,第一条就是不杀生,菩萨戒也是一样,不杀生第一个。不杀生是提倡什么?慈悲心,能仁,能够行仁慈的人。为什么用这个名号?这个地方的众生不慈悲。所以要教化这个世界的众生要生起慈悲心,要有慈悲心,我们现在一般的话讲,你要有爱心,要有仁爱之心。如果这个地方的众生大家都很慈悲,那不需要用这个名号。

牟尼是寂默的意思,寂默就是定。我们这个娑婆的众生心不定,心猿意马,像猴子一样一时一刻都停不下来,教我们要修定,心要净,心要定。定了你才能开智慧,戒定慧三学,你才能开智慧,你心定不下来智慧不开,智慧被妄念障碍住了。所以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都是修戒定慧,我们念佛法门也是修戒定慧,一心不乱就是定。佛是觉悟的意思,这个世界的众生迷惑颠倒,引导我们走上无上的觉路,无上菩提就是无上的觉路。极乐世界的人个个都是很慈悲,大家心都很定,去那边就不需要用释迦牟尼,那边的人个个都无量寿,所以释迦牟尼佛到那边他也是无量寿佛。所以无量寿佛不是只有阿弥陀佛一个,阿弥陀佛也不是只有一个,也是无量无边的。阿弥陀佛到我们这个世界来他也要用释迦牟尼,来教导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所以每一尊佛的名号,不是佛菩萨自己我喜欢哪一个名号,我来弄一个名号,那就跟我们凡夫一样。佛菩萨没有心,无心的,完全是因应众生的需要,当前的需要,来建立的一个名号。所以这个名号,佛菩萨都会有很多种名号。我们人也是一样,一个人也可以有很多外号,像演电影的、唱歌的都还有艺名。以前我也不懂,把那个艺名当作他的本名,后来我才懂,原来他的本名不是叫那个名字,那个叫艺名,他也有很多名号。

像弘一大师他就有很多外号,他有一百多个,一百多个都是,我们搞不懂,以为是哪一个人,其实是同样一个人。佛菩萨当然就更多了,因为要度众生。弘一大师他用那么多名号,那个也是教化众生的。他一个印章,它都是一个让你潜移默化的一种教化。像我们老和尚叫jingkong,他老人家也很有趣,他刻一个印章四四方方的当中空空的,一个字都没有。台湾塑料公司的林董事长,那天来社团,他也去请了老和尚的一个墨宝。他问我,那个印章里面空空的,那个是什么意思?我说就是老和尚的名号,他叫jingkong,那个里面空的。他说原来是这样。所以这个都是一种表法。jingkong就是表空,他印章也用个空,刻得四四方方里面空空的。那个也是一种教学,如果根性利的人他就悟入空性,他就悟入般若真空,我们根性很差,我们怎么看也是不开悟。

『欢喜法乐』,这个就是法喜充满。为什么法喜充满?般若智慧开了,那种法喜不是我们世间这种欢喜能够去相提并论的,无法相提并论,那个法喜是从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法乐,法喜、快乐。这个「乐」是好乐,非常欢喜修学这个般若法门。我们开了智慧,听佛讲经悟入了,不管悟得深、悟得浅,总是都有法喜,只是个人法喜不一样,你悟得深,法喜就比较深,悟得浅,法喜就浅一点,总是都有法喜。法喜,他就有一些行动,『各各散华于虚空中』,菩萨都来散花,这个散花也是一种表法,我们看到佛经讲有花、果,花代表修因,果代表证果,修因证果。你修什么因,你就证什么果,要认识修因,正确的修因,你是修什么因。你要成佛,那就要修成佛之因;你想来生再做人,那就要修得人身之因,修五戒十善。

「散华」,菩萨都有神通,在虚空中散花,就『变成无量花台』,当然那个是非常美好的,这个我们想象不到的。现在也得利于一些科技的发展,我们也透过我们的常识去想一个彷佛,大概一个概念,因为跟事实上毕竟还是差距很大,我们想不到那种情况。我们现在可以想这个花台,放烟火大家都看过,烟火大家看过?以前我记得好像双十国庆才有,现在只要你有钱,你就可以去买来放,谁都可以放。我们在澳洲也常常看到有人在放烟火,政府有节日的时候放烟火,烟火一放,形形色色的花台,有很多,我们看,很漂亮。如果你要想象,只能透过这个去想象,但是也想象不到那个真实的情况,你要悟入这个境界,你才会见到这个事实真相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你看变成无量花,那个花还有台,这个台上又有无量大众,无量大众在花台上面,这个就是不可思议境界。在《维摩诘经》讲,芥子纳须弥。《华严经》讲的,更不可思议,一毛端,我们毛细孔那个尖端,我们肉眼都看不到的,那个毛端可以容纳整个宇宙,所有诸佛世界都在里面,这个你怎么去想也想象不出来。但是我们透过现在的科技也可以想一个彷佛,现在一个小芯片可以容纳一部大藏经,很多东西都在里面,它就一点点,但是里面很多数据。所以科学愈发展,我们就知道佛经讲的不是神话,真的是这样,对我们修学佛法的人增长信心有一定的帮助。

这些无量大众在这个花台上干什么?就是说法,『说十四正行』,十四正行就是前面讲的十四忍,说这个法。这个法主要就是般若智慧,般若智慧修学的一个层次,方方面面各个层次的。我们抓住这个宗旨,我们修学就方便了,就是修般若智慧。这些名相它是一个方便,帮助我们去悟入自性般若,它是一个方便,我们可不能在这个名相上面钻,明明叫我们不可思议,我们又要思、又要议,而且叫我们离文字相、离心缘相、离言说相,我们偏偏不离,真的搞无量劫也悟不了。

所以过去,我记得早年我还没有出家的时候,景美华藏图书馆办大专佛学讲座,有一次,那个课是《百法明门论》,属于唯识学的。百法就是把整个宇宙精神、物质,归纳为一百法,有为法、无为法,有为法当中有心法、心所有法、色法、不相应行法,九十四种,六种无为中,五种是相似无为,最后一种是真如无为,把所有的万事万物归纳为一百条。那个时候都是大专生去上课,我就听老和尚讲,说你们来学《百法明门》,那个论的题目给我们讲得很清楚,要你明门,你不要学了《百法》之后,变成百法黑门。他说为什么会黑门?就在那个名相、语言文字,好像进入一个罗网一样,钻都钻不出来,那个明门就变成黑门。要会学,要善学,这样我们才能开悟。所以说这个十四正行就是说般若智慧,这个正行就是正确的修行的一个门路,离开般若那就不是佛法,就修偏了,没有般若智慧那就偏了,那不是佛法,变成世间法。

下面讲,『十八梵,六欲天王,亦散宝华,各坐虚空台上,说十四正行,受持读诵,解其义理』。上面是讲菩萨众,菩萨众听了十四忍之后,欢喜信乐,非常欢喜,法喜充满,听佛说了之后,菩萨又去辗转的说法,辗转再去说法。这个也就是我们平常讲的法轮常转,这个法轮要不断的去转,像那个车轮你要不停的去转动,不能停在那里不动,要去转动,它才有作用。这个是比喻形容讲经说法,就像那个轮子一样要常常动,不能不动,那就不起作用。像我们到西藏去,还有藏传佛教的寺庙,密宗的,它都有一个轮,那个轮大家都要去转,去转那个轮,它也是有它表法的意义在,那个就是转法轮,里面都刻了一些经文。那个经文为什么要去转?就是要去转法轮,怎么转?你要讲经说法。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间,他示现给我们看的就是讲经说法。

讲经说法的方式很多,上讲台是其中一种主要的方式,但是平常佛在路上托钵,遇到一个人有问题,有时候讲个几句话,那也有经典,二、三行而已,那个阿含部里面都有。我们生活当中的问题太多了,什么问题都会去请教佛,为什么请教佛?一定是世间这些各行各业他们没有办法解答的,听说佛能解答,大家就去找佛,一定是这样的。像现在有很多人来佛门,没有学过佛的人来佛门,我们就知道,一定是有事情才会来,没事他不会来。所以俗话讲「无事不登三宝殿」,没事他不会来的,他一定遇到困难,这个世间没有人有办法给他解答,想一想只好去找佛,看看那边有没有办法帮我们解答这个问题。所以这个是表示说法,说十四正行,主要讲般若。我们这部经,六百卷《大般若经》不管怎么讲,你要抓住是要学般若的,那就不会错。你不要把这个主要的宗旨忘记,在文字名相钻来钻去,那就错了。

这是讲天众,天人他也听经,这些天人为什么听经?还是过去生学佛的,过去生没有学佛的天人,他也不会来听经,就像我们人一样,我们看人这么多,你看有几个人来听经,没几个。我们楼下麻辣火锅恐怕客人多的时候人都比我们多,他在那边吃麻辣火锅他不会上来,对不对?我们招牌弄得很大,他也看到,一定看到的。有的从海外来吃的,还有一些明星来吃的。我在七楼有时候被吵得不得安宁,以前睡在二楼,那更吵,常常听到一些女学生在尖叫,我以为发生什么事情,赶快跑出来看,结果是追一个明星,大家好像疯子一样在追,原来那个明星跑来这里吃麻辣火锅,被她发现,在那边尖叫,吵得连七楼的窗户关起来都还听得到。所以,他没有善根,他不会来的。我们看到这个天众,我们就我们人间这个人你去推理,你就可以体会到,那个天人他过去生也是有善根的,不然佛去天上讲经说法,他也不会来听。

天人有神通,「十八梵」是色界天人,色界有十八层天,那叫梵天,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个是色界天人。「六欲天王」,欲界天有六层天。色界天、欲界天的天王也散宝花,也跟菩萨一样散宝花,也是「各坐虚空台上,说十四正行,受持读诵,解其义理」。色界天人、欲界天人也跟菩萨一样,听完佛讲这部经也非常欢喜,也散花,散的也是宝花,花上有台,个个坐在虚空台上,坐在那里也是说十四正行,说前面讲的十四忍,听佛讲完之后,他们辗转再说。在人间波斯匿王是十六大国王的领导人,色界、欲界天也有天王,他们也有行政组织,也有天王,天王一定讲给他们管辖的天人听,就像这个国王他听佛讲完,他明白了,他开悟了,他回去也会讲给他们那个国家的人民听,跟这个道理是一样。

听就是「受持读诵,解其义理」。受持就是你要懂得观照,懂得观照叫做受持,读诵,解其义理就是愿解如来真实义。「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受持就是起观照才叫受持,如果你没有起观照,就不叫受持,只有读诵,没有受持。你懂得起观照才叫受持,我们现在如果不懂观照,只有读诵,没有受持。你必定要受持读诵,你才能解其义理,才会开悟。现在要问,要怎么样受持,要怎么观照?老和尚给我们教得很清楚,他天天讲、常常讲,我听了大概不止一万次以上,好像几万遍了,没有用计算器累计起来,几万遍有了,怎么都是讲这个?因为我们没有受持,只有读诵,受持才能修行。

受持也是有层次的,这个根性,上上根人,像六祖那样,听人家念《金刚经》,念了一段,他开悟了。他那个开悟,而且不是小悟,他是大悟,但是还没有达到彻悟。所以那个客人劝他,赶快去参五祖,请五祖给你印证,帮助你彻悟。所以去黄梅住了八个月,去碓房舂米舂了八个月,五祖看看因缘成熟了,观察因缘成熟了,有一天到碓房去,在地上用拐杖敲了三下,六祖就知道,叫他晚上三更到他寮房去。去了之后五祖给他讲《金刚经》,因为六祖是听人家念《金刚经》开悟的,所以五祖跟他讲《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六祖当时明心见性,大彻大悟,彻底的悟了。那个时候在广东曹溪听客人念《金刚经》,那个是大悟,还没有彻悟,到五祖给他讲《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那个时候是彻悟。彻悟,他就心得报告,就讲了五句心得报告,「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讲了五句,就是他开悟后的心得报告。这个报告讲出来,五祖知道他彻悟了,没错,衣钵就交给他,下面不用讲了,他全懂了。

像上上根的人他读诵经典,他甚至自己不用读诵,听人家读诵他就开悟了,他不认识字,就听人家念他听到开悟的,如果我们自己读诵,当然根器好的会开悟,这个是比较高的。再来,受持读诵,就是我们老和尚讲,我们没有办法像六祖那样听个几句就开悟,我们读了几百遍也开不了悟。所以我们老和尚现在给我们讲,什么叫受持读诵?就是你读经不可以去想它的意思,规定的,你不能一面读一面去想(读诵的时候跟你在研究经典去查资料那个不一样的,你要分开的),读诵的时候,其实读诵经典的时候,跟密宗那个念咒,跟净土的念佛,跟教下的修止观,是同样的道理,它只是用读经这种方法、这个方式,原理原则是一样的。你要读哪一部经都可以,甚至你读其他宗教的经典也可以,你只要掌握住这个原理原则,你读什么都会开悟。原理原则是什么?修戒定慧。

这个也有实际的例子,这个不是随便讲的,你看禅宗那些公案,《景德传灯录》、《指月录》,这些都是禅门参禅大彻大悟的。参禅大家都常常听说参话头,那个话头是没有意思、没有理路的,你说念其他宗教经典,它还有一个理路、一个意思,那个话头是一点理路意思都没有的,他去参那个参到开悟,诵经怎么会不开悟?那个话头什么意思都没有,而且那个我们都摸不到边的,那个没有理路、没有意思的,我们也想不通的,一句话叫你去参,莫名其妙的,感觉怎么这个话,就不准你想的,他用这个方法。禅宗它的手段跟教下是不一样的,教下给你讲道理,给你说明,有条有理,给你分析这样;禅宗是先把你的妄念切断,弄一个无头无尾的话头给你去参,没有义理的,你要想也没得想,这样你在这个当中想也不是,不想也不是,这个当中提起那个疑情,这是他顿悟的一个关键。教下是用读诵,读诵一面读一面去想,肯定不会开悟。那要怎么读?你每一个字、每一句读得清楚,读得明白,不要读错,不要读漏掉,恭恭敬敬的这样一字一字一直读下去,妄念起来不理会,你就一直读一直读,读久了妄念慢慢就少了,少了之后心慢慢就定下来,心定下来有一天就豁然大悟。但是你还没有大悟之前会有很多小悟,我们没办法像六祖那样,我们只能用渐悟的,你现在读一读,总是这当中有哪一段哪一句,忽然有一个体悟,那个就是小悟。小悟你也不要理会,不要再去想那个悟的,你又夹杂妄想进去,你也不理会,明白了,明白就好,然后再继续念,后面还会有更多的悟处。

所以老和尚现在劝大家,你念一千遍有小悟;不是说你念到一千遍才会有小悟出现,你在念这个一千遍的过程,可能念第一遍、第二遍多多少少会有一点悟处,你念到一千遍,这个小悟累积的也多。根性比较好的念一千遍,的确也可以大彻大悟,人家六祖都不要一遍,几句就大彻大悟,当然一遍大彻大悟不是说不可能,主要是个人根器不一样。我们根器比较差的,老和尚说念一千遍,小悟;一千遍没有大悟,再念一千遍就中悟,小悟再累积就变成中悟;还没有大悟,再念一千遍(第三个一千遍),你累积这个中悟就变成大悟;还没有彻悟,再念二千遍(再念第四个一千遍、第五个一千遍),要念到明心见性、大彻大悟这样为止。所以现在规定五千遍,你自己选看你喜欢哪一部,但是你不能选《心经》,《心经》要加倍。你选《心经》就比较快,你选《心经》恐怕要念十万遍,因为它很短,我们念《弥陀经》可能也要念一万遍以上。

我们这样念经,字不要念错,不要念漏掉,你这样「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这个就叫受持读诵,受持读诵是这个方法。过去我在三重佛学会也有同修问我问题,他念《无量寿经》,老和尚说《无量寿经》念三千遍就大悟了,他说他都没悟,他不念了。我说不悟还要继续念。他说老和尚不是讲念三千遍会开悟,我念三千遍了,没悟,他不念了。我说你还要继续念,没悟还要继续念。没有悟,为什么别人读会开悟,我们读不开悟?总是有个原因,是不是我们没有依照老和尚指导的方法,这个也是古大德教读诵的方法,印光大师在《文钞》都讲得很清楚,读经你就至诚恭敬的读就好,不要一面读一面去想它的意思。什么叫至诚?就是你不能去打妄想叫至诚。你一面读一面去想,打妄想,心不至诚。诚则一念不生,心才定,智慧才开。你胡思乱想,愈想就愈离谱。所以老和尚讲,经有意思是你的意思,佛没有意思的。没有意思那才是真实义,因为它一起作用,一讲它有无量义,它是活的,不是死的,你有意思你是死的。我们就用读诵,像《仁王经》,你喜欢读《仁王经》,也可以,或者有人说他喜欢读《金刚经》,都可以,甚至你读基督教的《圣经》也可以,读伊斯兰教的《古兰经》也可以,读道家的《道德经》也可以,读儒家的四书五经也可以,你只要抓住这个戒定慧的原则,读什么都会开悟的。这个原理原则不会用,你读佛经也不会开悟,不要说读其他的经典,读佛经都不会开悟。

另外一个意思就是受持读诵,受持读诵是帮助我们在生活当中去修行的。我在三重佛学会遇到这个居士给我问这个问题,也有一些居士听老和尚讲,《无量寿经》念三千遍就会开悟,不只他一个人有这个问题,有很多人都念三千遍了。真的比我用功,我都还没有念到三千遍,因为杂务太多,念经也是要有时间,干扰很多。但是有很多同修真的很发心,他真的念三千遍,甚至有人念一万遍的都有,现在念三千遍的大有人在。有的念的他开悟了,像东北刘素云居士,她念《无量寿经》念十年,念开悟了,依照老和尚讲,起码她有大悟。开悟之后,她没有念过的经,人家请她讲,她都会讲。因为悟入经的教理,它是一样的,相通的,教义是局部性的,教理是同样,因为真理只有一个,都是依这个理来讲的,理是一个。教义就是说它有对象、有时间,讲哪桩事情,它有个局部性的,譬如说我们讲净土,讲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教义这一部分,或者讲哪一部经,它都有个教义,教义它有局部性,教理它没有局限性的,它都是相通的。所以一经通一切经通。

有一些同修他念了三千遍,有的念了五千遍,有的念了一万遍,念到最后不但没开悟,还增长烦恼,为什么增长烦恼?增长我慢。怎么增长我慢?有的人说他读三千遍;另外一个同修说我念四千遍,你差我一千遍,我比你强;另外一个就站出来,我念五千遍,你们都不够看;另外一个说,你五千遍算什么,我念一万遍。这个经愈念,老和尚看他们愈念怎么愈不对劲,怎么都没开悟,没开悟开什么?开烦恼。烦恼不断的开发出来,不断的增长,就不对了,怎么得到反效果?后来我们老和尚,这就叫做讲经说法,他是什么时候、什么对象、什么情况,他那个经是活的,因为看到这些人出现这个毛病,你要针对他的毛病跟他讲,什么叫开悟?大家以为我比你强,我是开悟,你没悟,其实那是烦恼。所以老和尚讲,念三千遍没开悟,什么叫开悟?那个高层次的不跟他讲,因为他不是那个根器,不跟他讲那么高的,讲了他也不会理解。你就要跟他讲一个他能体会的,什么叫开悟?你读这个经,发现自己的毛病就叫开悟。你有没有发现你的毛病?没有,那没开悟。事实是这样的,如果他有发现毛病,他就不会贡高我慢,你念三千遍不够看,我念四千遍,在比赛。我说老和尚没有发一个奖牌,好像足球比赛发一个奖牌给你,没有,你们比赛什么?那就错了,搞错了。

所以我们读经就是你要受持,发现自己的毛病就是开悟,把这个毛病修正过来叫修行,你这样才会悟。六祖也是这么说的,你看《六祖坛经》惠能大师讲,「改过必生智慧」。所以夏莲居老居士讲,看《坛经》的人,六袓讲这两句大家都没注意,大家都注意他写的那首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大家都重视那一首偈,那是他开悟的一个心得、境界。他怎么开悟的?他有个过程。所以六祖也是看到跟他参禅的人,很多人参了半天没悟,所以他后面才会讲「改过必生智慧」,讲了两句话,很简单,但是大家没有去注意,没有注意那两句,夏老居士给我们挑出来,毕竟善知识是真的不一样的,把重点给我们挑出来。老和尚讲的,发现毛病就是开悟,改正过来就是修行,你才会开悟,没错,祖师大德、佛菩萨都是这样教人的。我们读《无量寿经》,讲到自己哪些毛病,我们知道我有哪些毛病,那你就开悟了。如果读了三千遍,甚至三万遍,没有,我一个毛病也没有,那肯定他没悟,那是真的。我们读《般若经》是要修行,《般若经》的层次比较高,《般若经》是教我们断妄想根的,把那个根断掉。我们一般看方等,大乘经,像我们读《无量寿经》,方等部的,《地藏经》,这些我们比较有一个明确具体的修行,讲五戒十善,这些我们一般凡夫比较容易知道怎么修。般若你要讲解、要说明,你也知道怎么去修。

我们现在这个受持,其实就是天台宗智者大师讲六即佛,第一个「理即佛」,理就是理论上,所有一切众生他本来就是佛,但是众生不知道他是佛,所以你跟他讲你会成佛,他说我不敢当,我是凡夫,他不承认,因为他不知道他有佛性,这叫理即佛,理论上讲大家都是佛。第二个「名字即佛」,名字即佛就比理即佛要高一层,名字即佛就是有学佛,听经闻法,知道我们有佛性,我们本来是佛,但是还不是真佛,是有名无实,理论上是佛没错,但是还没有达到佛的层次。怎么样达到?你从听经闻法,这个道理明白、理解了,这个叫名字即佛,名字即佛就是有解但是还没有行。如果分的比较细,名字初心是行的部分还没有,名字后心他就有开始在行,在修了。真正功夫得力,是再提升「观行即佛」,观行即佛就有功夫,这个功夫层次也很多。观行即佛再提升就是「相似即佛」,断惑了,从小乘初果须陀洹到阿罗汉,圆教初信位到十信位,都叫相似即佛。再提升就是「分证即佛」,分证即佛就是圆教初住到等觉,这四十一个位次都叫分证即佛。第六个「究竟即佛」,就是妙觉位,圆满成佛,入妙觉位。

我们现在听经闻法,经有的同修也听很久,对这些道理都有一定的理解,但是还没有去落实,还没有去修行,停留在名字即佛,有解无行。观行这个层次也很多,我们根据经典有三等,最高的叫观照。观照就像《心经》讲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观照一下手,就像禅宗参禅一样,你要离心意识参,你观照就是要离心意识,方法不一样,原理原则是一样的,离心意识,那个才叫观照。观照你功夫用得深了,心得定了,那个叫照住,照住了,这个心不动,定了。定到一定的深度,他就照见,就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所以教下、禅门、显宗、密宗也是这个原理,一样的。我们如果不会离心意识,因为我们一起心动念就落在心意识里面,还有观想,我们净土宗有观想念佛,密宗也有观想,密宗他观想一个种子字,或者观想其他的。我们净土也是有观,《观无量寿佛经》,观落日,观水观,观莲花座,观佛的白毫,观佛身,观菩萨身,十六观。十六观,持名念佛是十六观的最后一观,还有观像,看佛像,观想,第一观到第十二观是观想,第十三观是观像,十四、十五、十六是九品,九品那个修因就很多了,最后下下品往生,大开持名念佛,南无阿弥陀佛,一句佛号,十六观压轴好戏最后一观,这个是我们看《观无量寿佛经》,观想,密宗、净土还有教下都有观想。观想心要细、心要定,要放下万缘,这个观想才能成就,光观一个日观,难度就相当之高。

我们如果心还很粗,经典上也有跟我们讲,观察,我们用观察。观察从外面去观,观察,我们可以从观察开始。观察,像《八大人觉经》讲,「如是观察,渐离生死」。观察什么?「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你这样观察,对外来观察这些,然后再回归内心,你就放下了,可以从这个地方开始,这个都属于观行即佛。我们现在念佛,其实这句佛号你会念,你直接就可以用观照,但是我们还没有办法达到,那我们先用持名念佛,这是第十六观。我们现在用观察的,我们比较有办法下手,观察就是我们起心动念就是把这个念头换成阿弥陀佛,你能用得上这个功夫就算很不错了。因为我们在生活当中纷纷扰扰,常常有些人事物来,特别是烦心的事情,佛号都忘记了。所以你能够时时刻刻提起这句佛号就是观察。观察就要用心,用心你才能观察,如果没有用心那常常忘记,要用心常常提醒。像《弥陀经》讲「执持名号」,执持,就像这个杯子我们要拿起来,这个叫执持,持是提手旁,你要抓住,要持,你一松就掉了,你念佛就要像拿这个杯子一样,你不能放松,你一放松它就掉了。我们现在常常放松,杯子常常打破。所以念一个礼拜能一心不乱,这是真的,甚至不用一个礼拜,一天就一心不乱;换句话说,我们没有执持的在念,常常放掉。所以打了好几百个佛七,还是心乱糟糟的,是这个原因。执持,那个心态就不一样了。

一些古大德修行有成就的人,为什么他念佛能得力,我们怎么念都不得力?这个还是要有观察的功夫,像印光大师观察、观想,去想,观想。印光大师他是观想什么?观想死那个字。讲到死,大家都知道人都会死,也常常看到人家死,我们认识的人死了不少,今年就死了不少,我们悟字辈的出家众就死了七、八个。看到别人死,我也会死,有一天我也是跟他们一样会死,但是我们常常把这个忘记。常常忘记,提不起来,为什么提不起来?因为我们这个功夫用得不够。印光祖师他功夫用够了,他怎么够的?他去观想,他时时刻刻提起观想。所以他老人家讲,这个死字要贴在额头上。如果贴在额头上,你不去时时刻刻做那个观想,也不起作用。殡仪馆在烧死人,一天到晚看人家在死在烧,他都观不起来;不是观不起来,他没在观,他只有在看,他没有观,他常常看。印光祖师他提起观照、观察、观想,观想那个死字。

人如果想通了,真的他都放下了,你说就要死了,你还有什么放不下的,还计较什么,自然他就放下。所以这个字,经典上讲观无常,祖师讲得比较具体,因为讲无常,无常无常,大家还是体会不够深,祖师大德干脆就写一个死字,看得清楚一点,其实那个就是经典上教我们的观无常,观。八万四千法门都在一个观,你懂得观,功夫才会得力,你不懂得观,修了无量劫也不得力。你要观这个死,观死,好恐怖,观其他的行不行?可以,你来观莲花,或者观极乐世界的宝树,你要真正作观才行。观那个干什么?观死、观苦是厌离娑婆,愿生极乐,你的愿才生得起来,不然你是口头发愿。嘴巴我也会念,我念得比大家大声,但是你心里有没有真正愿意去,听到死就吓得腿软,那就是假的。真正愿生西方的人他真的就不怕死,而且希望早一天死,早一天去,那才是叫真发愿。还怕死,那个都没发愿,骗我们自己可以,骗不了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说我来了,就把你吓坏了。你是真的,跟佛就感应了,你真发愿就真感应。假的,嘴巴讲的,有口无心,那没有感应。关键你要有心,真心才行。

为什么我们愿发不起来?不知道极乐世界的好处,也不知道这个世界的苦。所以有一个同修问我们老和尚说,他也相信有西方极乐世界,但是那个愿就是发不起来,怎么办?老和尚说你《无量寿经》读一千遍,愿就生起来了。为什么生起来?因为《无量寿经》它讲得详细,把我们娑婆世界的情况讲得淋漓尽致,「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你只要这一句观得起来,你肯定放下。我们人在爱欲之中,不是生你自己来,死你自己走吗?有人陪伴你吗?没有。「苦乐自当,无有代者」,受苦、受乐都自己要去承当,谁都代替不了,是不是这样?是这样,但是我们常常忘记,总觉得这个世界还满好的。所以放不下,放不下那个愿就生不起来。

所以你真要去西方,这个观就很重要,或者你观极乐世界的宝地,读《无量寿经》你会心向往之,这个世界你自然就放下了。我们有受到病苦的时候,我们就要观想,极乐世界无量寿,身无病苦,金刚不坏身,我们就这样想。像我牙齿痛,都掉光了,就想极乐世界不会掉牙齿,赶快去,这个世界会掉牙齿很痛苦,吃饭是受罪,就要观,观苦,苦、空、无常、无我,这个愿才生得起来。所以病苦来也是给我们观想的,有病苦来我们要发愿不求病好,求赶快往生,往生就没有病苦了,信愿生起来,念佛就相应。

观想要有作意,我们要先作意,作意就是说刚开始你这个观还不习惯、不自然,你开始要勉强。勉强,就是忘记了,赶快提起来,好像我们念佛,忘记了,赶快提起来念佛,刚开始就很勉强,因为常常忘记。「始则勉强,终则泰然」,刚开始勉强,勉强到一段时间,习惯就成自然,自自然然不念而念,佛号就起来了,要从这个过程来下手。观想,如果你一个观成就,就可以往生,不用观多,十六观你任何一观观成就都能往生。所以观佛身,在《观经》佛也给我们讲,整个佛身,我们凡夫的心太粗了,观不起来,佛劝我们,你就观那个白毫,那一相你观成了,整个佛身也会现前。

在莲池大师的《竹窗随笔》有个公案,古时候有一个人他很向往昆仑仙人,他想修仙,一天到晚就站着看着昆仑山,就是他想见昆仑仙人,就在那边观想昆仑仙人现身给他看,观了一段时间,他很用心作意去观,果然有一天昆仑仙人就现前,带他去修仙,成仙去了,在古时候有这个公案。莲池大师后面他有个评语,莲池大师讲完这个公案,想见昆仑,昆仑仙人带他去修仙,他要修仙的,他说这个人他没有听到净土法门,如果听到净土法门,他这个心去观想极乐世界,肯定成就的,极乐世界就现前,他不是只有成仙,仙还在六道里面,他到极乐世界成佛去了。莲池大师给我们举出来,就是说你观想就是像那种心态去观。

所以任何法门,你一个法门成就就全部成就,你观察、观想、观照选一个,不行我们用读诵,再不行我们用念佛,门门都能通无上道,关键这个原理原则、这个要领我们要懂得,不懂得你就修偏了。你懂得这个受持,其实受持就是观行,讲简单一点,你没有观行就是没有受持,你只有读诵。我们再讲简单一点,现在不是大家在修《弟子规》吗?《弟子规》有很多人会读会背。过去王财贵先生在大陆提倡读经,去请问我们老和尚一个问题,他说这些学生读经,读到最后都瞧不起父母,回去就是拿着这个指责父母,贡高我慢都起来了。那个就是只有读诵,他没有修行,他没有依照里面的义理去修,佛法叫观行,你去观察去修行,没有,没有就是这样,得到的是反效果。所以我们读了经之后,要在生活当中去观察、修行,那你就有受用,在生活当中去落实,这个叫受持。不然你读《弟子规》,只有读诵,只有讲解,你没有受持,没有受持它还是不起受用。所以受持读诵,世出世间法都是一样的,要受持读诵。读诵为了方便受持,解其义理,你才能解其义理,解其义理也是要我们生活当中去落实、去受持的,所谓信解行证。

下面讲,『无量诸鬼神,现身修行般若波罗蜜』。鬼神道是属于三恶道,畜生、饿鬼、地狱。饿鬼是讲鬼道最苦的一个代表,其实鬼道不是统统都是饿鬼,光是饿鬼也有很多种类不一样,有焰口鬼、有真正的饿鬼,饿鬼的种类也很多,还有无财鬼、少财鬼、有财鬼。鬼神跟人间一样,在鬼道里面也有大福报的,大福报是什么?鬼王、阎罗王,就像我们人间做大官的,做省长、做总统的、做县市长的,他有大福报。所以鬼神众当中也有过去生学佛的善根,临终一念差错,堕到鬼神道去。鬼神道也有佛菩萨在教化,有地藏菩萨、观音菩萨、诸佛菩萨都有,十法界都有佛菩萨在教化,六道法界佛菩萨就更多了,在教化众生。佛菩萨教化众生,有善根的诸鬼神,他现身修行般若波罗蜜,现身就是说他现在的身分,现在的身分是什么?鬼神众的身分,他这个身分也可以修行般若波罗蜜,不但人可以修,鬼神也可以修。所以讲这部经鬼神也欢喜,后面「护国品」会讲到,人间没乱,「先鬼神乱,鬼神乱故万民乱」,万民乱就百官王子共生是非,就是做官的,我们现在讲政治人物互相骂。现在选举到了,大家打开报纸,是互相赞叹还是互相骂?还有人跟我讲台湾很好。我说很好为什么要骂来骂去,根本就是粉饰太平,很好应该互相赞叹,为什么一天到晚在骂,可见得很不好,是不是?这些人头脑都有问题。所以百官就互相是非,当官的、从政的互相讲是非,骂来骂去的,这些乱故,天灾人祸就来了,灾难就来了,是这样的。大家讲,这个事情我们可以理解的。我们需要的是智慧,现在全球人类缺乏的就是智慧,没智慧他所作所为就是会造成很多灾难,负面的作用。

所以二OO五年,美国、加拿大同修请我去巡回演讲,我当时就给同修讲,因为到美国去念书的同修大部分都是博士、硕士,不是博士也是硕士,都是科学家,我就跟他们讲,我说科学家很聪明,但是没智慧。为什么说很聪明?因为他能发明很多科技出来。为什么没智慧?发明出来,有一些负面作用出来他没办法处理,这个叫世智辩聪,聪明没智慧,八难之一。所以我们要认识清楚什么叫智慧。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这一段。下面还有很长的一段经文,我们明天晚上同一时间再继续来学习。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1月29日11:47:32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42364.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