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讲述菁华(第936集/文字)jingkong法师

admin 华严经讲述菁华评论阅读模式

华严经讲述菁华  (第九三六集)  2003/1/13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045-0936

 

诸位同学,我们接着看第三段「威光得益」,十种法门里面,我们看第二句,就是第二种:

 

【证得一切佛法普门陀罗尼。】

 

这一句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跟我们说,「此总持,能持诸佛普法」,注得很简单,意思很圆满。『陀罗尼』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总持。总一切法,持一切义,这称为「陀罗尼」。这样说法怕初学的同学还是不能够理解,我们得用现代的话说,现在人讲纲领,陀罗尼就是纲领,一切佛法的总纲领。它当中还加『普门』两个字,「门」是法门,「普」是普遍,一切佛法普遍法门里面的总纲领、总原则,这就是陀罗尼的意思。学佛的人最重要的对于认知、理解愈详细愈好,对于真正修行用功愈简单愈好,把这个总纲领抓住,这个重要!这一句里面含义实在讲深广无尽,如果它里头没有普门两个字,那就是一切佛法的总纲领。这个我们容易体会到,戒定慧三学就是一切佛法的陀罗尼。但是普门,那就是无量法门,每一个法门都有它的纲领、都有它的原则,这个多了!我们不说细的,在中国佛教大小乘有十个宗派,每一个宗派里面都有总纲领,都有总原则、总方向,这是我们大家都熟知的。净土这个法门的陀罗尼就是《弥陀经》上讲的信、愿、行三条,这是净宗的总原则、总纲领,称之为三资粮。

 

如果说法门,净宗里面也有很多法门,也不是一个。以念佛来说,有实相念佛,有观想念佛,有观像念佛,有持名念佛,这就四大类。每一类里面又有许多不相同的。单说持名,持名的方法也很多,有人念六字,有人念四字;有人念得很快,一句接一句,叫追顶念佛,有人念得很慢,音调拉得很长,不一样。依靠的经论,净宗现在有五经一论,这个经论当中任何一种都可以,都可以依靠,你如果依靠二种、三种也行,五经一论完全依靠也可以,个人根性不一样,都能成就,都能够往生。所以「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我修的法门,我不要去勉强别人跟我修。为什么?根性不一样。选择法门的原则,也有陀罗尼。总的原则是什么?适合自己的程度。就是说这个法门,它所说的理论,它所说的方法、境界,我能懂、能解,能解之后才能信,这个信才叫正信。还要跟我的生活环境能配合,我学起来方便。最重要的是要功夫得力。

 

功夫得力从什么地方看?确确实实学习之后,妄念烦恼减少了,智慧增长了,心平定下来了,这叫功夫得力。在现前果报上来说,身体必定比没有学佛之前健康、轻安、自在、舒畅,样样能看得开、能放得下,这是现前果报。你把这些妄想分别执着放下,它怎么不得轻安?身心健康,忧虑牵挂少了,境界一年比一年好;功夫果然得力,自己清楚,自己明了,境界月月不相同。到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你要把持住,要有定、有慧,那个戒定慧三学重要!决定不被外境诱惑,如果被外境诱惑,你就退转了。初学佛的人勇猛精进,自古至今不知道有多少。学没多久,二、三年大幅度的退转了,很多!什么原因?里面烦恼作祟,外面诱惑力量强大,禁不起诱惑。这个原因是什么?自己没有坚守戒定慧三学,毛病出来了。如果这一生当中小心谨慎,真的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一定要抓住戒定慧,抓住觉正净,抓住十善十戒。我们今天不讲太多,我们只讲沙弥十戒,尽量去遵守威仪,一切时一切处认真的修学,学沙弥律仪,学十善业道,学三皈五戒,老实念佛求生净土,没有不往生的。这是在「一切佛法普门陀罗尼」里面,我们举一个例子。

 

佛在经典上常常讲的四句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诸佛就是一切佛,一切佛教化众生,无量无边法门,决定不离开这个原则。这个原则实际上只有三句十二个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诸位细细想想,戒定慧三学,戒学就是前面两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定慧。断恶修善是清净,平等觉是定慧;平等是定,觉是慧。这是一切佛法总的陀罗尼。所以这个陀罗尼「能持诸佛普法」,它通一切诸佛教化众生无量无边的法门,它是总纲领,它是总原则。落实在行门里面,像我们这个净土宗,信愿行三资粮是总原则,但是在这个前面净业三福也是个总纲领。如果说一切佛法普门的总纲领,三十七道品也是的。无论哪个法门,你要没有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这是基础,共同的基础,你不可能有成就。我在《弥陀经》里头讲过,三十七道品这一部分说得很详细。四念处是看破,四如意足是放下,放下就如意了。你不能看破、不能放下,佛门虽然广大,你却不得其门而入,这肯定的。再看第三句:

 

【证得广大方便藏般若波罗蜜。】

 

清凉在这里注得比较多一点,「即空涉有,名为方便,斯则权实双行,为不共般若,称体用之广大」。这是大菩萨,不是普通人,所以他证得『广大方便藏般若波罗蜜』;法身菩萨,不是普通人。文殊菩萨所讲的十波罗蜜,这个我们在一般讲席当中都曾经说过。六度就好比六层大楼,最下面是布施,第二层是持戒,第三层是忍辱,后面,就是上面的一定包括下面,下面不包括上面。布施不包括持戒,持戒一定包括布施;持戒不包括忍辱,忍辱一定包括持戒、包括布施。

 

我们在此地看方便波罗蜜,这是般若波罗蜜上面,这个波罗蜜实在讲是从般若波罗蜜里面展开来的。般若波罗蜜代表的是根本智,后面这四条是后得智,这四条里头是方便、愿、力、智。那么要是十层大楼,这是第七层,第七层当然具足前面六波罗蜜。「广大方便藏」,文殊十度里面的方便度。般若是称性的智慧,也是自性里面流露出来本具的智慧。「波罗蜜」,这是梵语,意思就是圆满。换句话说,圆满的广大方便般若,或者称为后得智。后得智就是应用的智慧,这个智慧用在日常生活当中,用在处事待人接物。

 

注解里头说得好,「即空涉有,名为方便」。空是什么?般若波罗蜜是空,根本智。《般若经》上常讲「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知的般若是般若波罗蜜,根本智;无所不知就是后面讲的方便、愿、力、智,无所不知。所以无所不知这个智慧从哪里来的?从无知来的,你一定要先证无知,然后才能够得无所不知。无知是性体,无所不知是自性的起用。体得不到,哪来的用?这个道理一定要懂。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11月18日09:24:22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36110.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