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集/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第2次宣讲)悟道法师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第二次宣讲)  悟道法师主讲  (第三集)  2012/7/12  台湾华藏净宗学会  档名:WD15-005-0003

play-sharp-fill

视频下载MP3下载

请大家合掌,我们来念开经偈,「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请放掌。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诸位同修,及网络前的同学,大家晚上好,阿弥陀佛。我们今天接着介绍本经的经题。前面我们简单的把这部经,「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这是这部经的别题,我们做了简单的介绍。我们第一次也介绍过,这一次也简单的再介绍了。我们今天接下来就是介绍本经「经」这个字,这个字是通题,通就是每部经都通用的,别题是个别的,经它是通用的,所以称为通题。在中国人传统文化圣贤教育,圣人讲的、教的,语言文字记录下来称为经,经就是代表真理,代表不变,真理是永恒不变的,万古常新。

 

经在佛法里面讲,它有贯摄常法这四个字的意思。贯就是贯穿,这个经文也是很好的文章体系,所以它可以做科判,有系列的、有条不紊这样排列出来,这个语言文字、义理从头到尾它是一气呵成连贯的,都是贯通的,这叫贯。像一棵树,树根、树本、树干、树枝、树叶、树梢,这些枝叶花果它很多,我们仔细去看,它整个都是贯穿的。它看起来很多,密密麻麻的,但是它有条不紊,有系统,它不乱。经这个文章结构,它就有这种贯,做到贯,前后整个贯穿,有体系。

 

摄的意思是有摄受力,我们现在讲有吸引力。这个摄是很不容易的。佛经它有摄受力,虽然我们不懂,但是你不断的念,重复的念,你重复念,念得很久、念得很多也不觉得累,还是会去念,这说明它有摄受力。像我们世间一般的文章,再好的文章,看个二、三遍就很不想再看第四遍。为什么?它味道没有了,它味道已经尽了,我们体会不到新的味道,自然念个几遍就不想再念。如果报纸、杂志,大概看一遍就不会再看第二遍,看过了,知道了。这个说明它的摄受力量只有一遍。再好的文章,顶多七遍、八遍、十遍,那就很了不起了。

 

过去有人把佛经翻成白话文,文言翻成白话,这个大概十几年前,我看过有一个法师他翻了好几部佛经,把它翻成白话文。像《佛说阿弥陀经》翻成白话文,翻成白话文印了很多,后来大家大概看了一遍就不想再看第二遍。为什么?再看第二遍没意思,都知道,很白,讲得很白,知道了,没有意思了。大概那个书印出来,人家看个一遍,就没有再看第二遍,后来也就没有再看到继续流通。现在好像没有人把翻成白话文的《阿弥陀经》拿去当早晚课在念、在诵,没有。大家诵的还是姚秦时代,一千多年前,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佛说阿弥陀经》,还是念那一本。

 

为什么古人翻译的我们念不累?因为他这文言意思深广无尽,能够引人入深,引人进入深广的义海。所以你每一次念你感受体会那个味道不一样,才念不累。如果一遍就没味道了,还会想念第二遍吗?念不下去了。我们念《佛说阿弥陀经》,似乎我们似懂非懂,但是每一次念感受不一样,感觉不一样。这说明什么?它就是摄,它有摄受的力量。这个不相信大家可以试看看,你拿翻成白话的经来念,看你能念几遍?这无法相比的。现代人就是不学古人的,古人有经验,现代人没有经验。古人这个东西它流传一千多年了,它不行它早就被淘汰,人家早就不要了,还能流传到今天吗?那你现在人你翻译的那些白话文,没有经过时间考验,行不行?十几年前,经过时间考验了。你看现在做法会,哪个道场拿白话文当课本来敲木鱼念诵的?我好像还没有看过。

 

要接引初机,你要用白话批注可以,那个原文你不要去改,不要改动。就像近代有一些法师大德,《佛说阿弥陀经》白话批注,它原来的经文一段一段的,先列出一段经文,这段经文讲什么,用白话来做个简单解释,这介绍是可以,这是方便初学。要真正深入,那个白话批注也是人家看个一遍、二遍就不会想再看。要看什么?古注,古人的批注。古人批注这个《弥陀经》为什么也跟经典一样?近代的,我们不要说太久,就是明朝末年蕅益大师、莲池大师,莲池大师的《疏钞》,蕅益大师的《要解》,流传二、三百年,三百多年了,我们现在有人还在读诵。我们听到净老和尚的讲解,也讲了很多遍,每一次讲意思都不一样,都有新的意思。

 

为什么古注有这种摄受力?因为古来祖师大德批注经典也不是随随便便就注的,大部分都是有修有证的,起码也是有修有学的,这个最起码。你看莲池、蕅益这些高僧都是有修有证的,不是普通人,都修行证果了。有修有学的在古时候那就更多!现代人也没修、也没学,就要批注经典,自己没开悟,他注的到底对不对?又不依照古注,古人批注,那问题就很多了。所以注出来,如果意思很浅,不要注错,那就很好了,意思浅没有关系,不要有错误。最怕那个批注注错了,那就因果要背大了。摄就是它有吸引力,它有摄受力,这个经典我们常常读诵,甚至常常听讲,遍遍意思不一样,这是摄的意思。

 

常就是永恒不变叫常,会变的叫无常,常就是不变的,也就是说它是真理,超越时间、空间的。真理就是事实真相,事实真相就是这样,因此它不会受时间、空间的影响而有所改变,它不会,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它都是这样,因为它是真的。会改变,无常,是众生的妄想分别执着,我们的妄念变化无常。变化无常是虚妄的,不是真的,不是真理,凡是会变的就不是真的,是假的,虚妄的。真理它是永恒不变,它是常。所以经典,三千年前佛讲这个道理,三千年后还是这个道理,再过三万年、三百万年、无量劫以后,它还是这样,这才叫常。这从时间上来讲,过去无始,未来无终,它都是这样。从空间来讲,从地区,古印度是这个道理,佛法传到中国来,这个道理还是这样,你传到美国、日本,到其他国家,甚至到其他星球、到其他世界,都一样。所以这个超越空间、超越时间,这是常的意思,经它不会变的,因为它是真理。

 

法就是规则、法则,你要依照这个法则去修学才会成就,你不依这个法则,不依照这个规则,那就不能成就。所以经它有法则这个意思在,你要依这个法,依这个法的规则去修,一定可以达到目的。如果不依这个法就没办法,就达不到。所以它有法的意思。法在三皈依里面它算是一个中心,法是个中心,我们讲佛法,一切诸佛都是从法生的,从这个法所产生的。因为一切诸佛都依这个法,依这个法则来修学成佛的。所以我们讲三宝,佛法僧,法放在当中,这个意思也是告诉我们,佛跟僧都是依法在修学的,所以法它是个中心。这个僧依法来修,修到圆满就成佛。佛成佛了,还是依这个法来教化众生。这个法就是经。印光祖师在《文钞》也曾经给大家开示,他老人家讲,你不管修学哪个法门,你修禅也好、修密也好、修净土也好,你修华严、修天台、修唯识、律宗等等,这些宗派,不管你修哪个宗派、哪个法门,必须要有经典的依据,经典做依据。经典就是法。你没有经典的依据,就是古大德讲的,「离经一字,便同魔说」。

 

在中国佛教大乘八个宗派,小乘两个宗派,大乘八个宗派,禅宗称为教外别传,所谓「不立文字,直指人心」,它这是在一代时教里面特别的方法。讲不立文字,但是禅宗大德又讲离经一字便同魔说,虽然不立文字,但是他的修证还是要依经来做印证。没有经典来做印证,他修得对不对没有人敢讲,因为佛也不在世了。佛不在世,留下来的就是经法,你修学没有经典的依据,你修的境界是不是经典上讲的标准都不知道。所以我们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依是依靠、依据,依据这个法则来修学,才不会有错误、才不会有偏差,你才不会走冤枉路。如果不依照经去修,那这个问题就很多了。

 

所以现在很多学佛的人,特别是知识分子,我们在美国也曾经见过,读大学,甚至读硕士、博士的,去学佛,学禅、学密,学了没多久,他并不是证果,但是也是证果了。但是看证什么果?正确的是证得明心见性、大彻大悟,禅宗是这个果;密宗是三密相应,即身成佛,这个果。但是他去修,修了一段时间他也证果,证了什么果?神经不正常的果,他证这个果,这就不对了。这个书读这么高,你说他头脑不好吗?他头脑不好他能读这么高的学历吗?不是他头脑不好。那去学佛为什么出这么大的问题?他就是没有依这个经法,没有依照这个经教法则来修学,对这个经教没有真正理解清楚,理论、方法、境界他没搞清楚,就去盲修瞎练,当然就出问题了。

 

所以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他的主流教学就是讲经说法。我们净老和尚在讲席当中不断的呼吁,我们学佛的同修要重视经教的学习,你不深入经教,你没办法修的,修得对不对自己都不知道,这就变成盲修瞎练。盲修瞎练修得没有什么结果那还好,如果修到神经不正常那就很冤枉了。修到着魔,自己受害是一回事,也害别人,怎么说害别人?让很多人看到这个佛不能学,你看某某人他学佛就学成这个样子,学到神经不正常,学到着魔,这佛还能学吗?让一些没有学佛的人,对佛教没有接触过的人,听到佛教他就敬而远之,不敢来接触了。这样断了人家学佛的机缘,断了人家的法身慧命,那你说你有没有责任?要不要背这个因果?当然因果责任是无法避免。所以这修错了不是自己受害,也连累到别人,要知道这个道理。因此我们好心来学佛,一定要听净老和尚的劝告,一定要深入经教。你经教没深入,那修很容易偏差错误。所以经它是法,依照这个法则去修学,我们一定不会有错误,一定能成就。

 

我们念大悲咒的人很多,但是学习这部大悲咒经的人恐怕就不多。但是自古以来,念大悲咒有感应的人是不少,这个道理是什么?这个道理就是诚心,所谓诚则灵。你看那些不认识字的老阿公、老阿婆,他就念大悲咒,他也不懂什么道理,但是他老实,他心里没有妄念,所以他念这个咒很灵。他的心地好,心好、人老实,他不懂这些教理,他诚心诚意的念,也有感应,而且这个感应还非常殊胜。如果懂得这个经教的道理来修学的,这个成就就更高。我们一般不是老实的人,还是要听净老和尚的劝告,还是要从经教来下手。这个经典里面给我们讲的这些理论、方法我们深入理解了,我们修学了才有个下手处。

 

大悲咒这个咒语在中国佛教自古以来,可以说每个寺院,几乎没有一个寺院没念过的。就包括我们净宗十三祖印光祖师,他是我们中国佛教近代净土宗第十三代的祖师。他在世的时候也曾经念很多大悲咒跟人结缘,他念大悲咒水,如果比较近的用水;比较远的地方要邮寄的,他用香灰,大悲灰。过去那个香都是药草去制作的,所以没有毒,烧下来那个灰泡开水喝,对身体没有伤害;现在很多化学香那就不行了,那个灰就有毒了。所以现代要喝香灰,要选择不是化学的那种香,青草去做的香,没有加化学原料的香,才能喝。另外还有大悲米,用米,加持在这个米上面。给人治病,给人驱魔,或者冤亲债主缠身,临命终的时候业障现前,他老人家就加持这个咒语跟大家结缘,效果都很好。特别是得重病的,我们知道得重病,恶病、重病,那个临终的时候非常痛苦,真是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这个业障很重。印老他加持大悲咒的香灰、大悲水、大悲米,帮助很多人临终能够减轻痛苦,安详的念佛往生。

 

我们有因缘来学习这部经典,也是因为我接了中华民国观音佛学会的因缘。现在我们人很少,我跟沈秘书长我们两个人就发心带头来学这部经典。我想我们透过网络,将来学习这个经典的同学会愈来愈多。我们第一次跟大家一起学习,就有很多同学留言,在网站上留言。这个当中因为我常常接受外面做法会,这个当中停了间隔很久。如果我们间隔的时间不要太长,我们这样不断的来学习,我想学习这部经典的风气应该会愈来愈殊胜。因为拜观音的人很多,念大悲咒的人很多,但是学习这部经的人好像还没听说过。所以我担任这个职务,也有义务跟责任来介绍这部经典,让我们这些广大的观音信众大家能够知道这部经,佛教给我们的这些理论、方法、境界。

 

另外观音三经,我们以后有机会还是要来学习。观音三经大家普遍读诵的就是「普门品」,《妙法莲华经.普门品》,《华严经.观自在章》读的人就比较少了,《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读的人也比较少,学的人也不多,那「普门品」是最普遍的。观音三经属于显教的经典,它这当中没有咒语,是显教的经典,显教就是明显的给我们说明这些理论、方法、境界。我们这部经是有显有密,也有给我们讲解,那也有给我们讲咒语,那咒语是密说,经文是显说,显密都有,这部经显密都有。所以我们学了这部经,也是显密圆融,显跟密都圆融。

 

基本的理论基础都在这个观音三经。最基本的观音法门理论就是《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那是修因。《华严经.观自在章》,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参到观世音菩萨这一参是第二十七参,五十三参第二十七参刚好是中心,前面二十六参,后面二十六参,所以他第二十七参刚好参到观音菩萨,这一参是中心的一参。夏莲居老居士在《净语》里面也特别把这个给我们点出来,我们才知道五十三参第二十七参「观自在章」,等于是五十三参的中心,也就最重要的一个中心点。《楞严经》他是修因,从因地修耳根圆通,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证圆教初住,这是因地修行成就的,修这个方法成就的。在《妙法莲华经》,《法华经》观音菩萨示现是等觉菩萨,等于是在果地上去帮助众生的,果地上观察世间众生的音声,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而为说法,去帮助一切众生,这是果地上他利益众生的作用。观音三经是显教的经典,有因、有缘、有果。这部显密的大悲咒经也非常重要。我们这个经题就介绍到此地,我们这个经题「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经题我们就介绍到此地。

 

下面介绍人题,人题就是翻译这部经的人,这个人题是:

 

【唐西天竺沙门伽梵达摩译。】

 

这是人题,人题就是翻译这部经的人。古代翻译经典,它那是国家的资源在做的。特别是唐朝时代是中国佛教的黄金时代,那个时候印度的梵文经典流传到中国来,流传到唐朝来,翻译的数量最多,唐朝是最多的。之前最早是从汉朝,汉朝到唐朝也经过了七、八百年,八、九百年。这部经是在唐朝这个时代翻译的。古代翻译经典都是国家在做的。翻译经典不是只有一个人,但是我们看到翻经大部分都是以一个人的名义,这个我们要知道,一个人就是说他是翻译这部经的主持人,主要的负责人,他是主要的。其他还有很多助手,很多帮助翻译的,在古代这个译场,小的规模也有三百人,大的五六百、上千人,一千多人,最多还有达到二、三千人的译场。那是国家的财力、人力、物力在做的,这个一般民间没有能力去做这个工作,都是国家政府在做的。

 

这部经的翻译者是唐朝时代『西天竺沙门伽梵达摩译』,也就是说,主持翻译这部经典的负责人就是他,他主持翻译的。当然很多人来协助,这经典才能翻译得圆满,所以不是只有一个人。所以我们看到这个译是以一个人代表,要知道翻译是国家在做的,很多人在做的。就像我们现在整理一些文字,我们整理净老和尚讲经的讲记,主要一个人负责,但是其他还是要很多助手,一个人没有办法做那么多工作。我们从这个地方就可以理解到,古代那个译场它的殊胜,投入的人力、财力、物力可以说非常之庞大,也足见当时政府重视佛经的翻译。

 

「唐」,这是指翻译这部经典的时代,唐朝,唐是一个国号。唐朝在当时世界上是很有名气的大国,所以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大唐国,大唐。古时候不是称中国,中国是我们近代才称的。唐朝外国人称大唐国,它的国号叫唐。你看到明朝,外国人叫大明国,清朝叫大清国,你看清朝那个铜钱,打上去是打大清国,不是打中国。中国是我们近代称的,中国是国父孙中山先生推翻满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那个时候外国人才称我们中国。在这个以前是清朝,清朝外国人称大清国,不称中国。另外有个称呼叫震旦,东震旦国,印度是在中国的西北方,中国就是在印度的东方,所以印度人称中国这个地区叫东震旦国,不是称中国,就是在他们的东方。还有一个称呼叫支那,这古代的名称。翻译时代就是在我们中国古代的唐朝,这是把翻译这部经典的时代给我们标出来。

 

「西天竺」,这是指西印度。印度古时候不叫印度,叫天竺,天竺国,我们中国称印度称天竺,印度称中国是唐国、大唐国,唐朝那个时代称印度称天竺。古印度分为五个区域,东西南北中,分了五个区域,印度古代,在唐朝那个时代,也是有五个区域的区分,整个称呼,唐朝时代称印度称天竺,天竺又分五个区,东西南北中。这位法师他是西印度这个地区的人,西印度。西印度这个地方,现在如果要查世界地理这些数据,特别现在计算机网络很方便,大家都可以查的,这里我们就不再详细的说明。如果有兴趣,我们同学现在网络查这些世界地理杂志这个资料,就很快可以查得到。这是给我们说明翻译这部经典这位法师他的籍贯,他的国籍是西天竺,就西印度的人。「沙门」也是印度话,印度的音译,翻它的音,翻成中文的意思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翻成中文两个字就是「勤息」,勤劳的勤,止息的息,休息这个息。它的意思就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这就叫沙门。在古印度很多宗教出家修行的人都称沙门,不是只有佛教,其他宗教只要他出家修行都称沙门。

 

下面是翻译这部经法师的名字,「伽梵达摩」,这是翻译这部经这位法师的名字,这个人的名字翻成中文的意思叫尊法,尊重的尊,法是佛法的法,叫尊法,伽梵达摩翻为尊法,因为达摩是法。这个我们在念三皈依,这三宝印度的音译,佛称佛陀耶,法称达摩耶,僧称僧伽耶,所以达摩是法的意思。在《开元录》第八卷里面有他简单的记载,「沙门伽梵达摩,唐云尊法,印度人也,译千手千眼大悲心经一卷」。这个数据是出自于《佛学大辞典》里面的,比较简单的一个数据。另外一个数据,大悲观音的根本经典为《大悲心陀罗尼经》,是唐朝唐太宗贞观年间,公元六百二十七年到六百四十九年,由智通翻译的《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陀罗尼神咒经》,为最早的译本。就是这个翻译本是比较早期,在唐太宗贞观年间那个时候翻译的,这个经题叫「千眼千臂」,一千只眼睛、一千只手臂。《观世音菩萨陀罗尼神咒经》,这可能是同一个梵文本,原来他那个梵本是同一本,原本应该是同一本,翻译的时间不一样,翻译的人不一样,内容应该是大同小异。

 

到了唐朝高宗永徽、显庆年间,公元六百五十年到六百八十二年,这三十二年当中,又有伽梵达摩所译《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我们在学习的这本。这本翻译的时间比较慢,慢一点,大概慢二、三十年,这个相差的时间不是很长,这是伽梵达摩所译的,就是现在大家读诵、学习的这一部。两本虽有繁简之别,但关键语皆相同,这两本大同小异,在关键的经文都一样。根据翻译的中文本我们就可以知道,翻译的法师是不同一个法师,但是他们用的梵文本应该是同一本。每个人翻译他用的语言文字,有的用得简单、有的用得比较详细,用的字汇不会完全一样,会有一点不相同,但是大致上内容是相同,所以应该是同一个梵本。

 

像《金刚经》有六种翻译本,我们现在念的都是采取姚秦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这一本。六本你拿来,六种给它对照,内容大同小异,我们就知道这六位法师翻译的所用的梵文本都是同一个原本。《无量寿经》它的梵文本至少有三种以上。因为我们看到现在流传下来的五种原译本,另外有七种翻译本不见了,只有经题目录,经文没有了,那没有了,内容我们就不知道了。但是现在流传下来的,在《大藏经》可以找到的五种,这五种的原译本内容相差就很多了,这本有的,那本没有;那本有的,这本没有。所以古大德根据五种原译本内容来对照,判断《无量寿经》流传到中国来翻译,释迦牟尼佛当年讲《无量寿经》至少讲过三遍以上;也就是说,流传到中国来的《无量寿经》梵文本最少有三种不同的梵本,不然不可能内容出入那么大。这个逻辑分析是很合理的,证明世尊当年这个经多次宣讲,其他的经一生只有讲一遍,只有这部《无量寿经》讲很多遍。失传的七种翻译本我们现在没看到,如果能够看到那七个翻译本,可能这个内容还有很多不一样的。这些证明世尊当年多次宣讲。同一个梵本翻译的人虽然不一样,但是内容差别不会太大,只有小幅度的不同而已。这部经也是一样。

 

上一次我们也介绍过《佛光大辞典》,它们也介绍伽梵达摩。这些资料,如果我们有找到更具体详细的资料,以后再跟大家报告。因为这个尊者他详细的来历,以及他传记这方面的这些数据,可能目前都找不到,以前可能有记录。但是我们知道,你看那个经翻译出来,《无量寿经》七种都会不见了,都没有了。古时候印刷术不发达,所以这些数据文字经过这些天灾人祸,各方面的问题,保存很不容易,很容易丧失掉。所以这位法师的数据可能有记载,但是失传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资料就很有限,对这位法师他的身世,详细的资料,就有待以后发现我们再来报告。这是翻译的人。

 

这个人题最后一个字是「译」,这个译就是翻译。古代在周朝时代,四方都有负责跟外国交往的官员,通外文的,就像我们现在讲的外交官。那些官员他们有学习外文,像现在这个学校学外文系的,负责跟外国这些人往来交流。在周朝那个时代也分东西南北,这国家东面、西面、南面、北面,都有外国人。每个方面这个官职的名称不一样,北方负责跟外国交往这个官的名称叫译,译这个字。后来为什么都称译,其他三个方面都没有了?这过去也有人考证过,像朱镜宙老居士他在《佛学著述四种》,他也提到这个问题。他说大概佛经都是从西北那个地方流传进来,这西北就是现在大陆甘肃、新疆,甘肃、新疆就是现在中国大陆的西北方,都从这个方向进来。所以大部分那时候担任这个官员就是北方,他主要负责的,所以大家都沿用译这个字了。翻译,译这个字就是周朝时代它设的,对外国交流一个官职的名称。我们现在讲翻译,这详细资料我们有兴趣都可以查得到,《内典研学讲座》这个书里面也有介绍。如果要深入的去找这个数据,查这个古籍也都查得到。现代要查这些数据有个方便,计算机网络这些大辞典,真的是无所不有,要查什么都有。我们讲解大概知道一个简单的意思就可以,这个我们就不再做详细的讲解。

 

人题就是唐西天竺沙门伽梵达摩译,这个人题我们就简单介绍到这里。就是这部《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就是在唐朝贞观年间,西印度伽梵达摩法师他到中国来翻译的。所以这个经本是从印度传过来的,就是释迦牟尼佛当年讲的,他的弟子结集流传下来,到后来中国唐朝这个时代,从印度流传到中国翻译的,翻译出来一直流传到我们今天。这就是把这部经它的由来给我们大家一个交代。所以这个经不是像驾乩扶鸾,天降鸾文,不是,它是有由来的,它有资料可循的。让我们后人知道这个经,跟一般人编的,或者驾乩扶鸾,那是不一样。

 

下面我们就正式进入本经的经文,请看经文:

 

【如是我闻。一时。释迦牟尼佛在补陀落迦山。观世音宫殿。宝庄严道场中。坐宝师子座。其座纯以无量杂摩尼宝而用庄严。百宝幢旛。周匝悬列。】

 

我们先看这一段。这一段开始就是本经的序分,这个序就是端序,端序就是一个开头。中文序这个字就是一个开端,好像屏幕我们刚开始打开,那叫序。我们一部经、一篇文章也是同样有一个开始,一个开头。序分又分通序跟别序,通序就是每一部经它都是共同的,都通用的。通序就是给我们讲六种成就,这个每部经都一样,不管哪一部经都是一样,都是有这六种成就。别序就是个别的,又叫发起序,每部经发起的因缘都不一样,时间、地点、对象不一样,内容也不一样。发起序就是发起讲这部经的因缘,佛为什么要讲这部经,是什么因缘发起佛来讲这部经典,序这个部分叫别序,个别的。通序是六种成就,第一个是信成就,第二个是闻成就,第三个时成就,第四主成就,第五处成就,第六众成就。我们一段一段来讲解。

 

我们先讲『如是我闻』,这是信成就和闻成就。「如是我闻」,这四个字含义非常深广。在古时候,隋朝时代天台智者大师,天台宗的创始人智者大师,现在浙江的天台山。天台山就是天台宗创始的祖师在那里教学的,建立天台宗,以《妙法莲华经》为主修的经典。他发明这个《摩诃止观》,三止三观,还有《小止观》,天台止观。智者大师他是天台宗的初祖,他不但在我们中国很有名,现在日本佛教对智者大师,他们画像还是挂着。在十年前我跟我们净老和尚去参访日本比叡山,比叡山是日本佛教的母亲,他们每个宗派的祖师大德都要上那个山去学习十六年。我上去参观比叡山,就看到智者大师那个画像挂着,中国的天台宗的初祖、二祖,还有六祖,那其他是他们日本的祖师,现在都还挂着。可见得日本佛教自古以来对智者大师的尊重,我们从这个地方就可以知道了。智者大师他讲经,讲「如是我闻」,如是两个字就讲了九十天。这个如是两个字一展开是整个佛法,他讲了九十天还没讲完,意犹未尽。我们看天台宗讲十如是,你看那十如是一给它展开,那真的就无量无边。

 

所以这两个字我们可以深讲、可以浅讲,对初学的人来讲要浅讲,讲得太深一般初学的人听不懂。如果老修,老听经的同修,就要深入的来讲、来介绍,他听了才有味道。如是,我们简单讲,如是就是这部《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是我阿难亲自听释迦牟尼佛说的,我亲自听闻的,不是听别人给我传说的,也不是我自己去编的,也不是驾乩扶鸾写出来的,是我本人亲自在现场听到这个经的,就是这个意思。这个六种成就就好像现在会议记录一样,会议记录。闻成就,这里面含义很深,这个当中也有师资道合的意思在,就是佛要讲这部经,现场这些听众也有这个程度可以接受,听了他能够理解、可以依教奉行,这个时候来讲叫师资道合。这讲如是我闻。如是我闻从深的意义来讲,可以说这四个字如果真懂,后面就不用再讲。什么叫真懂?明心见性、大彻大悟,他就全通了。其实这四个字它深层的含义,就是经典常讲的实相,一实相,如是真如,真如实相就是这样。我亲自亲闻,亲自见到,我证得这个实相,这就是如是我闻。所以讲到究竟就是明心见性。你看光这个经典开头四个字就可深可浅了。

 

另外如是我闻也有一个很重要的意义,这个佛快灭度了,阿难尊者听到了很伤心,一直哭。后来他的同学就提醒他,他说你现在不要光哭,光伤心,有些事情你要趁佛还没有灭度赶快请教佛,请佛来开示,这比较重要。这个提醒了阿难尊者,阿难就是请教,请教这个问题当中,就是佛灭度了,以后我们整理佛一生讲的经典,要怎么样才能取信于后人?佛你在世,大家有问题来向你请教、向你请问,佛给大家解答,这大家疑问就没有了。那佛如果你涅盘灭度不在了,那没得问了,没得问,您老人家一生讲的经流传到后世,人家会相信这就是你老人家讲的吗?还是有人他加了东西,或者别人用您的名义来编的,让以后的人会不会怀疑这个经典到底是不是您自己亲自讲的?我们将来整理这个经典,这个经的一开头我们要安什么字?要安什么字才能够取信于后人?避免后人对这个经典的怀疑,有疑问,让他们有信心。佛就给阿难尊者讲,凡是经典,经文一开头,就加「如是我闻」四个字。

 

所以如是我闻,这个经典是阿难当复讲,五百罗汉他们监听。就是把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讲的经,阿难尊者重复讲一遍,五百罗汉大家听,听了这一句,大家都没问题,就记录下来,你听的是这样,我们五百个人听的都是一样的,佛的确是这么讲的没错。如果有一句这个五百罗汉有疑问,这一句好像我听佛不是这么讲的,这一句就不能记下来。不是像现在开会少数服从多数,他是有一个不通过就不行,这么严谨,一定五百罗汉每个人都没意见,通过了,这一句经才能记下来。阿难复讲,要结集这经典的时候,阿难一上座,他的相就像释迦牟尼佛一样,当时大众这些阿罗汉,佛当年的学生,以为释迦牟尼佛又来了,又回来了。那有人怀疑说,是不是阿难他成佛了?他坐上去那个相怎么跟佛一样?后来阿难开始讲,一开口讲,「如是我闻」,大家这疑惑就没有了,不是释迦牟尼佛再来,也不是阿难成佛了。阿难复讲释迦牟尼佛的经,当然得到佛力加持,所以他一上座跟没有上座的时候那不一样,有佛力加持。所以大家听到这一句大家就没疑惑,这是阿难复讲,复讲释迦牟尼佛的,不是阿难成佛了,也不是释迦牟尼佛再来。所以当时的疑惑也没有了,到我们现在这个疑惑也没有了。所以开头这四个字非常重要,这个非常关键的一句经文。

 

下面是讲『一时』,「一时」就是师资道合这个时候。一时,讲这个经它没有记载某年某月某日,没有记录这个时间,讲一时。一时就是说它这部经适用于任何一个时候,任何一个时候都可以,所以一时它是活的。如果把年月日记录下来,那就变成死的了,这个时间已经过去,三千年前的事情,跟我们今天不相关了,这个经让人感觉好像三千年前的人修的,我们三千年后的人这不合时宜了,就变成这种感觉。如果用一时就不一样了,三千年前是一时,三千年后还是一时,任何一个时候,未来无量劫任何一个时间,都是一时。所以这个一时用得很妙。这个大家如果体会不到,我再用我们做法会念疏文来讲,我们每次做法会那个疏文内容,固定的内容都是一样的,你不管是在什么时间念、在什么地方念都一样。后面念一个时间,念一个时间如果我们录下来,那别人要拿去共修做法会,他们就觉得这个不适用了,因为时间不一样,你念的时间跟我们今天共修的时间不一样,就不能用,时间不对了。后面那个时间,如果我们也用佛经这个一时,那它什么时间都可以用,很活泼。你录下来,它什么时间都是一时,只要共修的时候都是一时,都可以用。所以佛经用这一时非常的奥妙,非常的活泼,我们愈想愈有道理。

 

好,今天时间到了,这个六种成就我们就讲到一时这里,我们下一次,明天晚上,再继续跟大家来学习下面的经文。请大家合掌,我们来念回向偈,「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阿弥陀佛,谢谢各位收看。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5年4月28日22:11:03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3405.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