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 锺茂森博士主讲(第十五集)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admin 由弟子规入论语评论阅读模式

 

第一不迁怒。一般我们讲的迁怒很简单,我们生气,对某人生气,然后把这个气撒到别人身上,这叫迁怒。当然这是迁怒,但这是很粗浅的理解,真正这裡孔子讲的不是这麽简单的。如果说是我们以为的那个迁怒,孔子所有弟子,我相信都能够做到不迁怒,这是一般人都能做得到的。为什麽孔子说颜回不迁怒,其他人都做不到?因为这个不迁怒是很深刻的,怒代表烦恼,迁是迁移,烦恼不再迁移了,这叫不迁怒。从粗浅的来讲,烦恼,向某一个人发出的,不要迁到另外一个人身上,这是最粗的。真正圣贤的不迁怒,第一念起了烦恼,他不会再迁移到第二念,就是前念烦恼刚起来,后念立刻就放下了,念头一动立刻觉了,「才动即觉,觉之即无」,那个烦恼就放下了。烦恼包括太多了,贪、瞋、痴、慢、疑、恶见统统都叫烦恼,都不能迁移,不能让它相续,刚起来就要斩断,这叫不迁怒。这是颜回警觉心很高,内心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警觉,刚有不善的念头一起,立刻就放下,这是好学。

  

第二个是不贰过,跟不迁怒是相同的,不迁怒是讲修因,不贰过是证果。过失犯了一次不会再犯第二次,这是别人看到的。为什麽他能够不贰过?因为他能不迁怒,别人看不到他念头的起灭,孔子知道。他能做到恶念一起立刻就觉察,一觉察就放下,他怎麽可能再犯第二次过失?除非他不知道,「无心非,名为错」,但是他一知道自己是错的,第二次不会再犯了,不贰过。这两条做到,才符合孔子说的好学。孔子弟子三千人,只有颜回一个做到,符合这个标准,其他的人都是会贰过,都是会迁怒,没真干。

  

我们看到这,最关键不是要找孔子哪个弟子是没真干的,你这样找,错了,要找自己,看自己是不是会迁怒、会贰过,自己有没有真干。颜回能做到,我们也能做到,关键看你肯不肯做。孟子讲,「人皆可以为尧舜」,不要说颜回,连尧舜都能做,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圣人。颜回很可惜,「不幸短命死矣」,他比孔子小很多,小三十岁,但是他死得很早,所以孔子非常的悲伤,众弟子当中只有颜回能够传他的法,很不幸他走得早。这个不幸不光是颜回自己不幸,是整个国家天下百姓的不幸。如果有圣人出现,百姓有福;要是圣人短命早死,百姓没有福。孔子很感叹说「今也则亡」,现在没有像颜回这样好学的人了,「未闻好学者也」。孔子最悲痛的就是失去了传人,所以没办法,他晚年回到家乡鲁国,自己着述教学,自己编书同时开班教学,他整理了六经传给后世,希望后世能够有真正好学的人。虽然没见面,但是能够看孔子的书也能成就,好学,只要你能够有十足的诚敬心,你虽然没见老师,一样能够成就。

  

果不其然,孟子就是这样的人,他跟孔子没见过面,他私淑孔子,拜孔子做老师,读孔子的书,有问题就向孔子的再传弟子请教,他也学成就了。所以中国人把孔子称为至圣,孟子称为亚圣。可见得孔子注六经,他没有白费,后面有传人。传人,最重要的就是好学,学了圣贤经典就要依教奉行。学圣贤经典的好处就在于知过,不学不知道自己过失,还以为自己满不错的,人不学不知道,人一学吓一跳,原来自己过失这麽多。知过了,好事!这叫开悟,悟后得起修,怎麽修?「过能改,归于无」,你得真改过,真干,把自己毛病习气改过来,像颜回一样不贰过,你就是孔子的真正传人,我们要直下承当。

  

在《论语.子张篇》有这麽一章经文,「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贡说君子有过错,就好像日月之食,日食、月食,现在我们都知道这种天文现象也很常见,很明显,大家都能看得到。所以「过也,人皆见之」,一仰头看到日食、月食,都看到了,君子有过也是这样,人皆见之。大概君子也是因为有德行、有学问,人皆敬仰,大家都跟他学习,所以看他看得很仔细。我现在有点这样的感觉,所以每天都战战兢兢,现在是虚名在外,当然我还不能称为是君子,还在努力学做君子,但是自己有过错肯定大家都看到,没有办法掩饰的,也不要掩饰,「倘揜饰,增一辜」。过失不要怕被人看到,被人看到反而是好事,为什麽是好事?第一个他帮你改,人家看到了他会说,你听到就会改,甚至他会在背后说,你辗转听到了,你也不要生气,你应该感恩,他不说出来你怎麽知道?可能你忽略掉了。别人在后面说你、批评你、嘲笑你,帮你消业障,消了业障你进步就快了,也要感恩。所以有过错,勇于承认错误,勇于忏悔,向大众发露忏悔,发露是敢说出来我有什麽过失。你能说出来,不仅别人不会嘲笑你,反而别人更敬佩你。

  

孔子讲「知耻近乎勇」,知耻是知道自己过错,这就是勇敢,有耻心是勇敢的人,勇敢表现在自己改过自新。所以忏悔最重要是改过,不贰过,要更改,等你改了别人更加敬仰你,更加佩服你,所以「更也,人皆仰之」。像日食、月食大家都看到的,日食、月食结束了,日光、月光重现了,大家也看到了,仰头都能看得很清楚。这是讲君子改过自新,不断的进步,别人看了愈来愈敬佩。

  

在「子张第十九篇」,又有一章经文讲,「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小人有过错,跟君子相反,他是文过饰非,他掩饰自己。愈掩饰,人家对他愈看不起,我们讲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谁有过错很难瞒人,大家看得清清楚楚。你勇于承认错误、勇于改过,大家就敬佩你,还要掩饰那叫小人,没有人尊敬的。在「卫灵公第十五篇」,「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这章经文就是注解了《弟子规》的「过能改,归于无,倘揜饰,增一辜」。有过不改是大过,就变成恶了。君子跟小人就在这个地方分判,看你如何对待自己的过错,不甘心做小人的,你就勇于改过。

  

在《论语.宪问第十四篇》,有这麽一章讲到,「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这章讲到的是魏国大夫蘧伯玉,他跟孔子是老朋友。他有一次派使者来拜访孔子,来问候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这个「之」是讲蘧伯玉派来的使者,孔子跟这个使者一起坐着,一起聊天,就问曰,夫子何为?孔子对蘧伯玉很尊重,称蘧伯玉「夫子」,就是我们现在讲的老师,就是蘧老师现在怎麽样了?使者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这个使者说了一句惊动孔子的话,他说蘧伯玉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这个寡过就是少过,蘧伯玉天天都希望自己的过失少,但是他说没有能够做到,未能无过。天天都在欲寡其过,还没达到无过的境界,无过的境界是圣人。这个使者告辞之后出去了,孔子非常讚美,「子曰:使乎!使乎!」这个意思是说,有这样的使者,有这样的使者呀!讚歎不已。

  

孔子为什麽要讚歎使者讚歎到这样的地步?当然一来是使者很会说话,说得恰如其分,又不太过讚歎自己的夫子、自己的主人显得傲慢,而又从他这种谦虚的口吻当中显示出自己主人的德行。主人不是没有过错,他每天都在改过,这很谦虚,还没有能够到达无过,你看说话多谦虚。但是这就了不得,这就是对主人德行的讚歎,孔子听了非常的敬佩,非常的讚美。千古圣贤真学问,就在使者这一句话,「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你能够力行这句话,你就能做圣贤。所以夫子讚歎这使者,最重要的是讚歎使者竟然能够把古圣先贤的心法一语道破,这是令孔子想不到的。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5年4月22日20:37:50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3278.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