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563卷/视频/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mtb 大方广佛华严经评论阅读模式

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五六三卷)  2006/6/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563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淨行品第十一」,偈頌第七段第十三首看起:

  【見慚恥人。當願眾生。具慚恥行。藏護諸根。】

  這也是在乞食之中遇到的。這些人,我們從第七首一直到底下一首十四首,總共八首偈都是說供養的人。供養的人心態不相同,根性不一樣,可以說是各種各樣的人都有,乞食的時候遇到,引發菩薩稱性的大願。這是遇到什麼?遇到具足慚愧,懂得恥辱,這個人很難得,這是個好人。所以菩薩發願也是具足慚愧心,也是具足知恥的行為。慚愧知恥則能『護諸根』,才能護諸根。現在社會動亂,在中國儒釋道三家學者的水平確實是古人所謂一落千丈。真正修行的人少了,不是沒有,而大多數都不如法,就是說沒有真正的依教奉行,這就是這首偈跟下面一首,這兩首偈所講的。

  我們先說什麼叫慚愧。在《百法明門論》裡面為我們說了二十六種煩惱:六個根本煩惱,八個大隨煩惱,二個中隨煩惱,還有十個小隨煩惱,實在講隨煩惱都非常嚴重。《百法》裡面的二十六個煩惱,《瑜伽師地論》那是廣說,天親菩薩把《瑜伽師地論》裡面六百六十法歸納為百法,把它簡化,因為對初學人來講就便利多了。初學人學太多不容易契入,不但不容易契入,連記都記不住,記不住你怎麼能夠觀想?在日常生活當中太繁瑣了,你就提不起來,所以行門要抓綱領,愈簡單愈好。慚愧是隨煩惱裡面的中隨,中隨就是兩個,就是慚、愧。慚是什麼意思?我們今天所謂,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我們常講問心無愧,這就是具足慚愧。愧是什麼?愧是輿論,是外面輿論的批評。慚是我們中國人講的良心,是對自己。你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問問自己,能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嗎?當然內不違背良心,外面自然就不會有輿論的批評指責,就不會有,所以在古時候這兩個是善行。

  無慚無愧就是煩惱,這就是中隨煩惱。無慚就是我們術語一般講沒有良心,無愧是不怕別人的批評,不在乎別人指責,他還是照做。由此可知,慚愧兩個字,具足慚愧,規範自己的行為。我們自己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一定要想想如不如法,中國人的反省,能不能對得起父母?能不能對得起祖宗、對得起自己的天良?這是具足慚。能不能不讓別人批評我、指責我(輿論不至於指責)?這是外面的力量約束著自己。孔子作《春秋》,《春秋》裡面就有批評,善有讚歎,惡,把你的惡行統統寫出來。這寫出來讓現前後世人看到會對你批評,具足慚恥者就不敢為非作歹,這《春秋》起的作用。《春秋》是中國歷史的開端,它有這個用意在。如果是無慚無恥,孔子《春秋》對他就不起作用,他做惡事不在乎別人批評,只顧自己的貪婪欲望,沒有想到什麼叫倫理、什麼叫道德,根本他不理會這些東西,那就是無慚無恥。

  清涼在這段有註解,我們看清涼大師的「藏護諸根者,瑜伽名善守根門」。瑜伽是《瑜伽師地論》,《瑜伽師地論》裡面講的善守根門就是此地所講的藏護諸根。「淨名云」,淨名是《維摩詰經》,它說得比較詳細。「所見色與盲等,乃至云,知諸法如幻相是也」。這個說法我們還是很難懂,清涼大師知道,所以後面再作註解。註解的註解叫做鈔,鈔裡面就講得詳細,我們看他的《鈔》,「瑜伽名善守根門者,即第二十三論」。《瑜伽師地論》有一百卷,二十三就是第二十三卷。二十三卷裡面有這麼一段話「云何根律儀」。根是根本,也就是此地講的根門。根是什麼?六根,六根統攝一切善惡。他的註子解釋說「謂如有一能善安住,密護根門,防守正念,乃至廣說。云何名為密護根門?謂防守正念,常委正念,乃至防護意根,及正修行意根律儀等」,這是一段。我們看這段,意思就很明顯。《瑜伽論》裡面講的根門,這個根是意根。

  確確實實戒經裡面常常教我們,而經論裡面也非常之多,戒經上講「約身如繩」,我們約束自己的行為(身體的造作)就像繩一樣,繩索,繩索有好幾股搓成一起,如果你要是不約束它,鬆散的時候它就散掉,所以一定要遵守,這就是約身。「守口如瓶」,我們知道瓶的肚子大,口很小,就像一個人一樣。一個人好比是個瓶,口就是瓶口,要好好的守住,不要造口業。「防意如城」,意是什麼?意是念頭,防意就像守住城門一樣,這戒經上說的。守護三業,意是根,這根門是意根。念頭好,你的言語行為一定都是善的;念頭不善,身跟口才造業。總的來說,不外乎十善。佛在《無量壽經》也是這樣教我們的,言語雖然稍稍有點變更,意思完全相同,但是《無量壽經》把這個順序,它把口擺在第一,「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跟《論》裡面所講的意思完全相同。

  一個人,人不能不修行,所以一般人看到出家、道士,那是修行人;換句話說,不是出家、不修道的就不要修行,這就是不懂得「修行」這兩個字的含義。自古以來,只要是人就不能不修行。修行這兩個字怎麼講?行是行為,就是指的三業身口意,就是指這三樁事情。行是行為,身的行為是動作,一舉一動,在儒家講要如禮,禮規範我們的行動要合禮。言語、起心動念,禮之規範就如同佛家的戒律一樣。禮是作來幹什麼?修身的。總的綱領、總的原則在經典上。

  古時候無論讀書或者是不讀書,都聽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些道理,修身擺在最前面。《大學》上講得很好,「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上從帝王,下至平民百姓,庶人是平民百姓,「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你說要不要修?修身,身就包括語跟意。壹是以修身為本,那怎麼能不修行?我們的身體造作、言語、起心動念、想法看法錯誤了,把這些錯誤修正過來叫做修行。所以修行在現在這個時代不能不補充幾個字進去,怕人誤會,「修正錯誤的行為」,這大家就明白了。我們的想法、看法錯誤,這是起心動念的行為,是思惟見解的行為,這個行為錯誤了,要加以修正。言語的行為錯誤,哪些是錯誤的?妄語是錯誤的,挑撥是非是錯誤的,說話很粗魯是錯誤的,花言巧語欺騙人是錯誤,要改正過來,改正過來就是修行。起心動念自私自利是錯誤的,貪求名聞利養是錯誤的,瞋恚發怒是錯誤的,是非邪正沒有能力辨別是錯誤的,凡是錯誤的都應當把它修正過來,這叫修行。

  會修行的人抓住根本,根本是起心動念。念正、心正、思惟正,那一切都正,這就是此地講的藏護諸根,這諸根是講的六根,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而《瑜伽論》裡面講的善守根門跟我們經上講的是一個意思,它這個根門裡面也是講的六根。註解裡面給我們就講得比較詳細。所以我們如果要懂得善護諸根,要靠什麼?要靠慚愧,要靠知恥。

  有一年我在美國休士頓講經,遇到一位蔡教授,蔡念生老居士的兒子。蔡老居士當年也住在台中,我們常常見面,那個時候他兒子在美國留學。我在美國講經的時候,他已經在美國教書。有一天我們在一起吃飯,他就告訴我,今天社會的動亂、敗壞,總的因素就是不知恥。我聽了他的話,我很贊成,真的,不知恥,不懂得恥辱。世人常講不要臉就是不知恥,他什麼壞事都做得出來,沒有慚愧心。所以那個時候他就給我講,他說我們搞一個知恥學社,我們來提倡搞這個運動,完全用知恥、慚愧來挽救人心。我說好,這個活動值得讚歎,應當推廣發揚光大。

  這不但是中國人,全世界的人,人都有良心,你看《三字經》上頭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本性本善。在佛法裡面講,本性具足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純淨純善。所有一切不善,本性裡頭沒有。不善從哪裡來的?不善是從迷失了本性。迷失本性,我們要問是不是不知恥?是,這個意思講得深、講得廣。從這個深廣的意思裡面去看,什麼人是知恥?什麼人具足慚愧的?阿羅漢以上,超越六道輪迴,這個話是真的。我們不管怎麼好,你還在六道,你怎麼能對得起你的良心?你怎麼能對得起你的本善?你本性是本善,你怎麼會跑到六道裡去搞輪迴?所以嚴格的來講,阿羅漢以上才算是具足慚愧,真正知恥。人墮落在六道那就是恥辱,為什麼?你本來成佛,你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本來具足慚愧,慚愧是性德,知恥是性德。

  你看在中國八德裡頭,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八個德目就是「人之初,性本善」。這八個德目在中國傳統裡頭有兩個講法,我剛才講的是第一個講法,以後又有一個講法,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兩個說法。這兩個說法有重複,有四個重複,四個重複去掉那就十二個字,這就很圓滿。這十二個字,我們今天在很多地方講都講十二個字。十二也是圓滿,一年有十二個月,一天有十二個時辰,中國用十二,子丑寅卯十二個時辰,人身體有十二個最重要的經脈,所以十二是個圓滿的數字。我們講十二個德目是很圓滿的,就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這就非常圓滿。這是性德,自性裡頭本來有的,現在為什麼沒有?沒有就是恥辱。怎麼沒有?佛給我們講迷失了自性。

  知恥的人,中國古人說得好,「知恥近乎勇」。人,為什麼他能夠勇猛精進,發憤圖強,那個力量從哪來的?這個力量不外乎知恥,這個力量推動他,在佛法裡面講是精進的動力。菩薩善根只有一個:精進。世間善根有三個,無貪無瞋無痴叫三善根,世間一切善法的根就是不貪不瞋不痴。佛法裡面修行當然要具足世間的三善根,沒有世間三善根不能修行,這是一定要具足的。在三善根當中還要有一個特殊的善根:精進不懈。精進使一個人從初發心到如來地。成佛之後休不休息?不休息,依舊勇猛精進應化在十法界,為什麼?普度眾生。到那個時候,他那個觀念又不相同了,看到有一個眾生還沒有覺悟、還沒有成佛,覺得那是我的恥辱。這就很難懂,這是什麼道理?

  見性的人跟不見性的人不一樣,沒有見性的人在迷,不知道宇宙萬事萬物的真相,所以他的思惟是侷限的,不是圓滿的;見性之後,知道宇宙萬事萬物的真相。真相是什麼?是一體,《華嚴經》上所說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這不好懂。我常常舉比喻,我們把宇宙整體比作我們一個人身,十法界就好比我們不同的器官,一切眾生好比我們身上組成器官的細胞。我們身上任何一個細胞出了毛病,我們都希望把它治好,要沒有治好,我怎麼對得起它?你從這個比喻細心去體會,你就曉得佛菩薩的觀察跟我們不一樣。一個眾生沒有成佛,性德不圓滿,性德不圓滿這就是恥,然後你才曉得這些諸佛跟法身菩薩為什麼跟十法界眾生感應道交。眾生有感,他就有應,真正叫我們眼目當中來看他們是不辭辛勞、不怕辛苦,哪裡有求,哪裡就有應;不僅是我們這個地球,在太空當中無量無邊世界無量無邊眾生,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

  感應這個事情不難體會,諸位同學在大乘經教能夠稍稍契入少分,那不是多,如果我們用百分比來說,你真正能夠契入一分、二分,百分之一、二分,你就能看得很清楚。這怎麼個清楚法?你能夠看出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就在此時此處,就會被你看見、被你發覺。你還是看不出來,換句話說,你是連一分也沒契入,契入一、二分就看出來。在哪裡?真的是無時無處不在。那我們初學佛的這些學人,初發心的這些學人,感恩的心油然而生,知恥、慚愧心當然也就生起來了。於是這才真正懂得我應該要依教修行,感激佛菩薩的恩德,感激老師的恩德,感激一切善友的恩德,所謂是「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誰叫你做?不需要人叫;誰督促你?不需要人督促,你會自動自發,你在這裡面得法喜充滿。現在一般人講,你在這個地方得到不同維次空間的訊息,得到許許多多的能量,這是現在一般人口裡頭的術語;在佛法裡面的術語,得諸佛菩薩的加持。我們叫加持,現在人講能量、訊息。

  所以你要是懂得你就明瞭,科學所說的、哲學所說的、宗教所說的,跟佛所說的、跟聖賢所說的,術語儘管不同,是一樁事情,是一個意思。這是什麼?這是通,就貫通了,你才能體會到《論語》裡面所講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你才真正體會到。不契入,體會不到。那我們怎樣才能契入?煩惱輕了,我不說斷,煩惱輕了就能契入少分,一、二分。如果契入個五、六分,那要斷少分的煩惱。

  這個斷有轉變、有伏煩惱,伏煩惱我們可以做到;斷就是轉變,這就難,真的不容易。如果是轉,給諸位說,為什麼我說轉?煩惱跟菩提是一個體,迷的時候叫煩惱,悟的時候叫菩提,如果你說煩惱斷了,那菩提也斷了,哪有這個道理!所以諸位要曉得,佛門裡面常講斷煩惱其實是轉煩惱成菩提。煩惱沒有了,煩惱那真的是斷了,煩惱已經變成菩提,所以諸位也許常常聽到佛門裡面常講煩惱輕、智慧長,就是這個道理。這是一個明、一個暗,明來了,暗就沒有了;暗來了,明就沒有了,互為消長,是這麼個意思。為什麼?它的體是自性,自性沒有生滅,只是迷悟不同,所以要曉得真的是轉煩惱為菩提。

  你看戒經裡面,轉慳貪(慳貪是煩惱)為布施,布施是性德,一個人沒有慳貪了,非常慷慨大方,歡喜布施;轉惡業為持戒,轉瞋恚為忍辱。我們用六波羅蜜來說,所謂六度,六度從哪裡來的?轉煩惱變現出來的。所以一般我們常常聽法師講經,布施度慳貪,持戒度惡業,忍辱度瞋恚,精進度懈怠,禪定度散亂,般若度愚痴,這又是說無量無邊的煩惱歸納成六大類,更簡單。《百法明門》還有二十六個,這個地方只有六個;菩薩修學的綱領已經更簡化,只有六個。你怎麼能把它轉?轉過來是覺,沒有轉過來是迷。

  古時候宗門教下大德常常提醒我們,修行最重要的是要提高覺性,時時刻刻能夠警覺,所謂是「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是迷。這一覺醒了,迷就沒有了。用什麼方法?方法很多,就是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法門裡面最重要的,歸納起來最重要的,戒定慧,戒定慧裡頭最重要是定慧。戒是手段,教初學的。初學的沒有定、沒有慧,怎麼辦?教他持戒。持戒就是什麼?先約束他,用戒律約束他,慢慢從約束當中他的心就得定,所謂因戒得定,因定開慧。由此可知,持戒的目的是得定,這個要懂得。戒律持得很嚴沒有定,這戒管不管用?不管用。不能明心見性,但是戒律持得很嚴的人不墮惡道,這是真的,他離不開欲界,三界裡頭離不開欲界。因為色界他要有定才能去,他沒有定,他到不了色界。所以持戒果報在人天,天只限於欲界天,這個諸位不能不知道。戒律持得再好,出不了欲界。

  要是破戒不持戒,果報在三途,那真叫奇恥大辱。所以具足慚愧恥辱的人,知恥的人,我們今天講這個人決定不造惡業,為什麼?造惡業是羞恥。人身再來生到三惡道,你說這是不是恥辱?做人最大的恥辱無過於是,不能不知道。知道了,他的行為一定有規範,在儒家講的是守禮,學佛的一定持戒,不墮惡道。那他還沒有懂得不出惡道是大恥辱,這個他還沒有發現,他要發現之後,那就一定要在這一生當中大幅度提升自己的靈性,要藏護諸根。

  藏護諸根在淨土裡面講就是大勢至菩薩給我們講的都攝六根,跟都攝六根是一個意思,這就好懂。念佛人如果這一生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是真慚愧,那是真正恥辱,我們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認識清楚。希望在這一生當中要有成就,有決定的成就,能不能做到?只要你肯做,沒有一個做不到,所以這個法門確實是善導大師所說的「萬修萬人去」。如理如法的修學,沒有一個不成就的。現在時間到了,這首偈我們就講到此地。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我們接著看下面一首偈,第十四首:

  【見無慚恥。當願眾生。捨離無慚。住大慈道。】

  這是跟前面正好相反,供齋的齋主,或者是看到他的家人,沒有慚愧心,不知恥,見到這樣的人引發的大願,『捨離無慚,住大慈道』。我們在講這個之前,前一首偈後面,清涼大師《鈔》裡面有一段文我們把它念下去,就是《淨名經》所引的。「淨名云,所見色等者,即迦葉章,令迦葉以空聚想入於聚落。所見色與盲等,所聞聲與響等,所嗅香與風等,所食味不分別,受諸觸如智證,知諸法如幻相,無自性,無他性,本自不然,今則無滅等」。到這個地方是一段,這是引用《淨名經》所講的。下面就是和這部經上所講的,「是故藏護諸根,則不犯塵境,成六自在王,豈為六賊所劫奪耶」。總的意思來說就是六根不染塵境,六根在六塵上得到解脫,所謂是得六種自在。根在色上解脫,眼根在色塵上解脫,耳根在聲塵上解脫,鼻根在香塵上解脫,舌根在味塵上解脫,取這個意思。

  怎麼解脫?不分別、不執著就解脫。你要分別執著就生煩惱,你的意識就被外面境界所轉,那就很痛苦。如果你看穿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法如夢幻泡影,所以只要分別執著才起來,你就想到《般若經》上總的綱領。六百卷《大般若》我們讀了之後也做一個總結,我的總結都很簡單,「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還起什麼分別執著?分別執著也不可得,也是無所有,畢竟空,你心才定,定生慧,這才是真正六根清淨一塵不染。藏護諸根就是六根清淨一塵不染,這是前面的一段意思。所以佛法它的殊勝,把最巧妙的方法(這是佛家講善巧方便)都教給我們,問題就是我們要真正能認知,就是你要認識,你要知道、要明瞭,一定要在生活當中去落實。

  修行決定離不了境界,《楞嚴經》上講得好,成佛也好,墮三途也好,統統都是六根。六根用得正就成佛、成菩薩;六根用得不正,迷了,用得不正那就是三途,所以總離不開六根。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了,所以六根對六境就要懂得修行,決定不迷、決定不邪、決定不染,你就把修行總的原則抓住了。總原則就是三自皈,自皈依佛,自皈依法,自皈依僧。佛是覺而不迷,法是正而不邪,僧是淨而不染,所以三自皈是覺正淨。翻邪,邪就是覺正淨的反面,反面是迷邪染,我們要把迷邪染轉變成覺正淨,這叫翻邪,翻過來。在什麼時候?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在六根接觸外面境界起心動念之處,你要懂得把它翻過來。這起心動念起什麼心?起了貪愛的心,起了自私的心,起了自利的心,這就迷了,這就邪、染,這就迷邪染。這種心一起來,立刻你就想到覺正淨。提不起覺正淨,念佛的人有一個好方法,立刻提起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這要曉得。這個名號是梵語,它的意思,阿翻成中國意思是無,彌陀翻成中國意思是量,無量。佛翻成中國意思是智、是覺。無量智、無量覺。南無是皈依的意思。我要皈依無量智慧、無量覺悟,就把你那個妄想分別執著壓下去。念久了,它就產生力量,只要念頭才一起來,善念是三善道,惡念是三惡道,不管善念、惡念統統把它伏下去,你就離了六道,一心嚮往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這是超越六道輪迴的捷徑。

  我們今天在這個世間,第一個不貪戀身體。所有一切罪惡的根源,《八大人覺經》上講得好,「形為罪藪」,所有一切的過失都是為貪戀這個身而來的,你們想想看對不對?貪財為了這個身,貪色也為了這個身,好吃為舌頭,喜歡舒服一點,都是為這個身。這個身是造一切罪惡的根源,所以佛法第一個叫你破身見。《金剛經》,這在中國是最流行的、最普遍的,幾乎是學佛必讀的必修科,有它的道理,為什麼?它破這些執著。佛教菩薩、教修行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無壽者相」,先從無我相起。無我相從哪個地方下手?無自私、無自利,從這裡下手。我平常勉勵同學們的,放下自私自利,這是修無我相,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放下貪瞋痴慢,我們從這裡下手,《金剛經》這四句才能落實。這四句落實了,給諸位說,至少是須陀洹果,聖人,超凡入聖,在《華嚴經》上講是圓教初信位的菩薩,那是《華嚴》的當機者。你不從這上去做,你就沒有法子。

  所以我常常講,這些佛教我們隨緣不攀緣,物質的生活尤其要懂得這個道理,你才不會被外面境界轉,不被外面境界轉,你就能轉境界。《楞嚴經》上講得好,「若能轉境」,它叫轉物,我常常講境界,「則同如來」,這個如來就是初住以上的菩薩都稱如來。所以《華嚴經》上講如來,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如來,都是真佛不是假的。相似位是四聖法界,一真法界是分證位,為什麼叫分證?因為他的習氣沒斷。我們這也報告多少次,習氣礙不礙事?不礙事,對他在十法界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一點妨礙都沒有,應以佛身而度者,他就可以現八相成道,現佛身來度化眾生,初住菩薩,他在作用、德用上講跟究竟圓滿佛沒有差別,所差別的是什麼?他帶習氣,究竟圓滿佛不帶習氣,這個道理我們前面詳細跟諸位報告過。所以我們要懂得下手之處。下手之處,在物質生活上決定沒有絲毫貪戀,有,很好,很方便;沒有也好,省事,這樣的心態,你說你多快樂!你多自在!你不會被這些虛幻的東西受了累贅,生起煩惱,那你就錯誤。有沒有都無所謂,然後你煩惱輕,智慧增長,智慧才重要。

  智慧現前了,那我們學佛的人,尤其是研究教、講經的人,當然最重要的就是經典,經典可不可以要?要不要?可以不要,智慧開了就不要。怎麼知道可以不要?你想想《壇經》上講的,六祖能大師他要不要經典,你就明白了。再說他不認識字,沒念過書,他要經典幹什麼?他要智慧,他要明心見性。明心見性不必要書本,有了書本見不了性,明不了心,為什麼?法執。執著有兩種,我執、法執。所以《金剛經》上講「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不能執著。所以經典用來做什麼用?接引初機的,接引初機它非常管用。好像我們這批小學生,小學課本重不重要?重要,拿這個教他,他要升了中學,這個東西有沒有用?沒有用。他念中學,小學課本他都不要了。我們都不如他,我們升了中學,小學課本還不丟;上了大學,中學課本也不丟,這就糟了,智慧就不開,永遠升不上去。背著小學課本的時候升不了中學,背著中學課本就升不了大學,一定要懂這個道理。

  「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開悟的人捨得乾乾淨淨,就開悟。你看能大師開悟的時候,你看他老人家所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神秀大師沒有開悟,他背的包袱很重,你看「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你就想他背多大的包袱。能大師聰明,全部丟掉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多麼乾淨!你從這去體會能夠體會到迷悟的境界。

  我們沒有學別的,我們就要學捨、學放下。我們在初學的時候真的也費了很多苦心蒐集很多資料,相當豐富。我怎麼個捨法?我現在建立淨宗學院,淨宗學院,寺院有藏經樓,我們叫圖書館,全部都送到圖書館,都交給淨宗學院幫助初學,這在佛法講法布施,要布施得乾乾淨淨。所以要知道這個東西接引初學,沒有開悟管用。可是開悟的時候你要捨,你不捨,你開不了悟。我執要放下,法執也要放下。我執放下,法執不能放下,有定沒有慧,那個定是伏煩惱不能轉煩惱,慧能轉煩惱成菩提,這個重要,所以我、法都要放下。

  經書展在這邊看看很歡喜,可不能執著,執著裡頭就看不出味道。你要完全沒有執著,經書一打開,裡面無盡的趣味,所以我也常常跟大家報告,長說短說,深說淺說,你真的得自在。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這是本能,自性本來具足的。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的相好,為什麼我們今天都失去?佛講得清楚,就是你有分別,就是有執著。

  分別執著裡面都有我、法兩大類,兩種。分別裡頭有我、法,執著裡頭也有我、法,要知道全是虛妄。諸佛菩薩在十法界應化的這些身相都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沒有說佛菩薩應化那例外,沒有講,統統是虛妄,你怎麼可以執著?你怎麼可以分別?一定要懂這個道理,放下就得大自在。有些圖書我們初學佛的人還用不上,我們就送給學校圖書館,或者是地方上的圖書館,不能不捨。自己的時候,你要想真成就,一門深入。

  我這次,在前個月,四月參加杭州世界佛教論壇之後,到廬江去看文化中心,到北京去看幾個老朋友,他們邀我到雲南麗江去參觀,這個地方我沒有去過,很嚮往,就順便去看了一下。回來之後,因為看到報紙上刊登著國家要辦佛教大學,好事!今天全世界可以說缺乏真正的好老師。好老師從哪裡來的?還不是教出來的。哪些人能成就?有志向、有毅力的人就能成就,有信心,就是佛法講的信願行,具足這三個條件就能成就,世法也不例外。自己對自己有信心,如果學佛的人對佛教有信心、對經典有信心,自己發大願,認真努力去勤學,沒有一個不成功的。

  中國古人常說十年寒窗,換句話說,學習的期間不能少過十年。十年怎麼樣?十年專攻一部經,你才會真正成為專家學者,而且這是古大德常講「一經通,一切經通」。你要想通一切經,你要學一切經,你永遠不會通,為什麼?你精神散亂,就是你學雜了,學太多,結果是一樣都不懂。十年專攻一樣,通了,這一通之後,其他的觸類旁通。就像惠能大師一樣,惠能大師從《金剛經》上開悟的,他能講《涅槃經》,對無盡藏比丘尼講的,無盡藏比丘尼聽了開悟,明心見性;他對法達禪師講《法華經》,這都沒有學過的。法達禪師念《法華經》應該是十年,他念三千多部。《法華經》很長,七卷,一天我給他講念一部,三千部十年,沒開悟。六祖跟他講這部經,他開悟了。你看他沒有學過,他會講。他也不認識字,讓你念給他聽,你念完了之後,他給你講。這是什麼?一通一切通,一經通一切經通;一個法門通,八萬四千法門都通,這才叫什麼?捷徑。你要相信,你不相信,你還要搞很多那就沒法子。在今天這種教學法,一般人能接受的那真的是有善根;沒有善根,沒有福德,他不會相信。為什麼?現在的教育同時學很多門已經成習慣,他聽的、他看的、他所接觸到的都是這樣學法。

  我們覺得十年搞一樣,這個怪事情。古時候就是這樣,但是古時候這種教學方法現在已經沒有,我們現在再把它拾起來。現在人認為那是舊東西,舊東西都不可靠,舊東西應當要廢棄。我們細細比較,舊東西比現在新東西好用,我自己的修學就是從舊的學出來的,我老師是學舊的。方老師教我一門深入,章嘉大師、李老師都是教給我一門深入,所以我相信。

  我現在希望能夠替儒釋道三家培養幾個好老師,我希望替儒家培養三十個人,佛家十個人,道家十個人,我來供養。真正肯學的,十年學一樣,不能學多,十年專攻一樣。學儒,十年專攻《論語》,十年之後,他成專家;學《孟子》的,十年專攻《孟子》;學《周禮》的,十年專攻《周禮》,只學一樣,這才有成就。學佛亦如是,十年專攻《彌陀經》,他就變成阿彌陀佛;十年專攻《普門品》,那他就是觀世音菩薩;十年專攻《地藏經》,他就是地藏王菩薩。不能搞多。我這種方法在四十多年前,應該可以說在四十五年前,我在佛光山教書,我就把這個想法跟星雲法師談過好幾次。星雲法師聽到也很歡喜,他說不能做,我說為什麼?不像學校。他那裡搞個東方佛教學院,那時候請我做教務主任。我提出這個方法,他說那就不像學校,我說不像學校是真有受用,結果他沒有採取。沒有採取,我就離開,所以我在他學院裡只待了十個月就離開。

  我跟方老師、跟章嘉大師、跟李老師,我跟章嘉大師三年,跟李老師十年,一門深入,我懂得這個道理,而且自己有親身的經驗,深深了解這個方法好。李老師對我還是大開方便之門,為什麼?十年當中我學了五部經,不是一部,我學了五部。因為那個時候我們年輕無知,對中國傳統認識不夠,一門不能滿足,以後契入才知道一門才是正確的。如果我那個時候真正聽話,就是搞一門,今天我的成就至少超過現在十倍都不止。年輕無知,老師也隨緣,也不勉強,是約束,約束沒有那麼嚴格,嚴格怎麼樣?怕我跑掉了,怕我不幹,所以這是不得已。這是我自己親身經歷。

  我在台中十年,很多同學都曉得,我這五部經你們聽起來就很簡單,我第一部學的《阿難問事佛吉凶經》,第二部學的《佛說阿彌陀經》,第三部《普賢行願品》,第四部是《金剛經》,第五部是《楞嚴經》,十年。這五種東西在一般佛學院大概一年,不要一年,一個學期就教完,課就上完了,那我這點點東西是下了十年功夫。我知道這個好處,所以我要求同學們。《彌陀經》不要看那個分量很少,那裡頭的內容跟《大方廣佛華嚴經》沒有兩樣。所以前清彭際清居士說《無量壽經》即是中本《華嚴》,《阿彌陀經》就是小本《華嚴》,文字有廣略不同,義理沒有兩樣,他這個話我相信。你看蓮池大師《彌陀經》的《疏鈔》,後面還有演義,全是用《華嚴》來講《阿彌陀經》。我第一次講的時候就是用蓮池大師的《疏鈔》,一次講一個半鐘點,我講了三百三十六卷帶子,如果每天講差不多是一年一部《彌陀經》,我那時候第一次講。如果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愈講愈深入,愈講愈廣,義理你一生都講不完,那才叫真有味道,你怎麼能小看它?

  我們今天讀這兩首偈,慚愧知恥跟無慚無愧不知恥,我們就深深有感觸。我們學佛,佛講「人身難得,佛法難聞」,這個緣我們都遇到了,得人身聞佛法,這一生當中不能成就,你說慚不慚愧?你說恥不恥辱?我們要想真正做得有成就,當然這成就裡頭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得人身聞佛法最重要一個成分是什麼?善友,就是善知識。《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裡面一開端就講「明師受戒」,那個戒是教誡。沒有真正高明的老師來指導你,你得人身遇佛法也不得其門而入,這是真的,太多太多了,自古至今。可是明師不是名氣大,明是光明的明,換句話說,這個老師真正有德行、有學問、有修持,這是個好老師。

  在古時候那當然最好的老師,他開悟了,但是在今天這個社會找開悟的人找不到,所以李老師就給我講不得已而求其次,第一等的好老師找不到了,咱們降格找第二等的,第二等是什麼?有修有學。學是對於經教通達,修是他自己真正能依教奉行,這個就很難得。那要再沒有怎麼辦?再沒有找第三等的,第三等是什麼?教理他真通達,他自己並沒有做到。諸位要曉得,並沒有做到並不是講他完全沒有做到,他只能夠做到十分之二、三,不是完全沒有做到。第二等的是他可以做到十分之七、八,那就不容易;第一等的是百分之百做到,他證得了,他開悟了。百分之百的是開悟了,百分之七、八十的沒開悟。第三等的就是說他通達,他只能做到百分之十、百分之二十。

  天台大師(就是智者大師)講得好,智者大師講「能說又能行」,實在講的是第二等,「國之寶也」,已經到了國寶級,就是他能夠做到百分之七、八十,國寶。「能說不能行」,當然他是有行,他不行他會說錯,他能行他說得不錯,但是他的行只能夠百分之十、百分之二十,「國之師也」,智者大師讚歎。他能做到十分之一、二、三,能做到這樣子就能稱為國師,能夠做到十之七、八那是國寶。換句話說,我們至少要能做到百分之二、三十,至少要做到這個程度,依教奉行。法執沒有法子斷,我執至少要淡,要不斷的淡化,一年比一年看淡,效果是智慧,你愈淡化,智慧就愈現前。智慧從什麼地方看?經教,你能夠在字字句句看出很多意思,一年比一年看得深,一年比一年看得廣。再就是對人、對事,智慧現前的時候就不一樣。智慧現前對一切人事裡面他不起執著,他不起分別,確實他能夠排解許許多多疑難雜症,確實有能力指出社會大眾幸福美滿的人生,所以智者大師稱之為國師不是沒有道理。他自己向這個方向目標努力精進,但是精進程度不夠,他不是不做,他認真在做。

  所以如果我們有很好的環境,佛家常講「法輪未轉,食輪先」,這個意思就是說「身安則道隆」。你物質生活的條件沒有憂慮、沒有牽掛,你才能專心在道業上。如果一天三餐飯都吃不飽,很多事情牽掛,你就沒辦法學道,無法修學,這裡面就是要有好的護法。護法要真正知道,我們現在講的犧牲奉獻,要來幫助你。護法是真正內行,外行人護法不可靠,因為他有情緒化,今天覺得很歡喜你,護持你,過幾天心變了,他不肯護持你,這很麻煩的事情。所以在從前真正護持的是佛菩薩,真的是再來人,你就是小小的有不如法的地方,他能夠諒解你,他能夠幫助你,慢慢來糾正你,他不會捨棄你,這就不是普通人。

  特別對這些不如法的,沒有慚愧心,怎樣幫助他把煩惱習氣改過來?慚愧知恥是性德,自性裡頭本來有的,換句話說,如何幫助他恢復性德,這個要有信心,為什麼?馬鳴菩薩講得好,「本覺本有,不覺本無」。也就是無慚無愧不知恥本來沒有,自私自利本來沒有,貪瞋痴慢本來沒有,本來沒有的可以斷,本來有的可以恢復。護法的人,修行的人,對這個要有認知,有堅定的認知,幫助自己、幫助別人恢復性德。我們今天看到真正有孝行的人,真正有德行的人,真正懺悔改過的人,我們看到《俞淨意遇灶神記》,今天我看到一片「天下父母」,看的時候都感動流眼淚。凡是看到感動流眼淚的,他無慚無愧很容易把他拉回來;他不知恥,很容易叫他回歸自性。拉不回來呢?多看這些故事,多看這些節目,多看慢慢他就感動,他看到很多別人感動,他也就不好意思。再深入,再專心去看,自然就有感動。

  所以幫助別人要有耐心,教化別人是幫助別人,真正幫助就要有耐心,絕不捨棄,要學佛菩薩,「佛氏門中,不捨一人」。這個不捨是什麼?有緣,有緣的時候決定不捨。無緣是什麼?無緣他不來,那你就沒辦法。只要肯來、肯接受,有意無意我們要增長他的信心,增長他的願心,盡一切善巧方便幫他回頭,這裡頭最重要的方法就是以身作則。你自己做不到,別人不相信,自己一定要做到。叫別人放下,我首先放給你看,他看多了,慢慢他就明白,他就知道這麼做是對的。好,現在時間到了,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6 15:53:29)

 
amtb
  • 本文由 amtb 发表于 2017年5月26日15:53:27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29108.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