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老君说百病崇百药 学习心得 |第7集|钟茂森博士主讲|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身心淨洁 与善相应—《太上老君说百病崇百药》学习心得  锺茂森博士主讲  (第七集)  2010/12/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7-038-0007

 

尊敬的各位大德、各位同修,大家晚上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太上老君说百病崇百药》,请大家看讲义的第八行最后一句,也就是第三十二句:

 

【以贱讪贵是一病。】

 

这个意思就是讲,自己身分低贱,反而不识时务,去嘲笑、诽谤那些有地位、有权势、显贵的人。这个『贵』当然不只是指权贵,其实广义来说也包括人格,有德行的人就有贵,没德行的人就贱。自己没德行,反而去诽谤、批评那些有德行的人。要知道,有德行的人福报大,自己没德行福报小,以自己福报小的去踫别人福报大的,简直就好像鸡蛋碰石头,碰不过别人,反而自己会遭到伤害。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可能上了年纪的人都有这一段的记忆。这个是四人帮策划、推动搞出来的文革,是中国建国以来的一场浩劫。当时邓小平是一个很有谋略,可以说高瞻远瞩的政治家,于是这些小人千方百计要打倒邓小平。终于给他找了个罪名,叫做「反右倾翻桉风」,以这个为名来打倒邓小平,说邓小平是「死不改悔的走资派」。一九七六年,文革最后一年,三月份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主要的会议日程就是批判邓小平,终于将邓小平批下来。但是吉人自有天相,邓小平在文革当中三上三下,这位领袖确实他有这种涵养,被提拔起来他不会大喜,被打倒下去他又不会失望。在毛主席过世之后很快文革就结束了,四人帮就被粉碎了,最高人民法院特别开庭公审四人帮。这个就是没自知之明,所以得了这样的结局。下面我们再看第三十三句:

 

【谗人求媚是一病。】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在背后讲他人的坏话,在他人面前故意去谄媚、巴结、讨好,取得别人的宠爱。有这样的行为主要是有私心,自私自利。一个人有大公无私的心态,就不会做出这些行为,他的心地光明正大、正直不阿。如果是有这样的小人在身边,我们都要注意,一个人很会讲话、很会哄人喜欢,而且很喜欢讲是非,讲别人怎样怎样不好,这种人都是小人,最好就是敬而远之,不受他的影响。自古以来,我们看到不少的皇帝本来都是很英明,但是就是因为有小人亲近,不知不觉当中就落入小人的圈套,自己就改变了自己英明的领导。在明朝,我们知道明朝执政最长久的皇帝是万曆皇帝,叫做朱翊钧。这个人福报很大,十岁就给他当了皇帝。他当了皇帝之后,当时有一位很着名的忠臣,叫做张居正,辅助朱翊钧。因为有李太后的支持,所以张居正为宰相,推行政治经济的改革比较顺利,在政治上做整顿、在经济上做改革,做了很多有利于国民的措施。因此,当时的国家出现了暂短的繁荣,政治暂时能够稳定,国势逐渐中兴起来。当时国家的粮仓可以支用十年,国库的钱财多达四百馀万银两。在明朝本来出现危机的情况下,由于张居正的努力,使明朝出现了复甦,这个历史上称为「万曆中兴」。万曆皇帝朱翊钧是非常尊敬张居正,对他不会称名,只会称先生,张先生。有一次冬天上课的时候,朱翊钧还叫小太监将一个很厚的毛毯放到张居正的脚下,以免他冻到脚。有一次张居正生病,朱翊钧亲自为他熬药。张居正非常感恩戴德,为了报答皇帝的知遇之恩,工作非常努力,事必躬亲,当时政治上都是井井有条。

 

因为张居正操劳过度,所以五十八岁就过世。当时朱翊钧二十岁,对于张居正的过世非常痛心,宣布停朝一天,大家就不上朝了,为了纪念张居正。并且赐张居正一个「文忠」的諡号,赏了很多的银两,给他很崇高的待遇。张居正死了之后,当时候就有些小人开始兴风作浪。因为张居正为人非常正直,在他推行改革期间,当然难免就会得罪不少的权臣。张居正一死,这些权臣就找到机会了,开始反扑,纷纷上奏章给皇帝,讲张居正的坏话。而且还怂恿皇帝说,「你现在不要常常做什麽事都要听张居正和他那些人、他那一派势力的摆布,应该你要自主,拿出皇帝的威严」。结果这个皇帝动心了,他想想,「的确,自己从小到大什麽都要听张居正。现在我都二十岁了,他这一死,我就可以摆脱束缚」。对张居正的心态变了,不再感恩,反而处处想彻底摆脱张居正的束缚。因此,甚至最后定了张居正的罪名,将张居正的政治改革措施都废除了。朱翊钧本人自从全面否定张居正的改革之后,自己就由勤变成懒,原来还能够励精图治,后来就变成了独裁主义,而且慢慢变成一个好酒、好色、贪财妄为的皇帝,一天到晚深居禁宫之内,不理朝政、私欲膨胀、为所欲为。由于这样的独裁统治,和他不好好去治理国家政治,国家就出现严重的危机。

 

后来有一年,是万曆二十年,就是公元一五九二年,宁夏的地区有一个副总兵叛乱。同年五月份日本发动侵略朝鲜战争,朝鲜是明朝的附属国,明朝当然要出兵救援。还有西南方也出现叛乱,所以当时皇帝就被迫三路出征,这个历史上称为「万曆三大征」。打了十几年之后,虽然三场仗都算是大胜,但是自己损失惨重,死的人(战士)有几十万人,耗费的银两达到千万两,所以整个国库就空虚了,百姓从此非常艰难,明朝于是由盛转衰,衰弱下去。到了崇祯皇帝的时候,已经是气数已尽,崇祯也是回天乏术,救不来了。我们看万曆皇帝这个转变,其实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有这些小人,喜欢进谗言的、谄媚巴结的这些人在皇帝身边,听信了这样的人的话,所以皇帝才做出忘恩负义的行为,自己败德丧身,使明朝最后灭亡。因此,喜欢讲他人坏话、喜欢讲是非、谄媚巴结的这种人一定要远离,这种人不是忠臣,是小人。我们最重要是自己要反省有没有这样的毛病,有这些毛病,不只自己毁了自己,还可能会影响到国家。最关键就是要将自私自利的心改过来,放下自私自利,处处都要为国家、为人民、为众生着想,不想自己,自然这些毛病就没了。如果是自私,样样都是为自己打算,这种人将来必定堕恶道;反之,如果能够有公心,即使可能他现在境况不是很好,但是他最后的结局一定会很好。

 

动物,我们说畜生道,其实都有忠心耿耿的动物,像狗、牛这些动物都有很忠心耿耿的。譬如说在今年十一月十五日,我们知道,上海胶州路发生了一次特大火灾,整栋楼都烧毁了。当时现场有一条金毛狗,这条狗牠跑了出来,结果跟牠的主人失散了,一直很焦急去找牠的主人,找不到。见到火灾现场就非常恐惧、非常焦虑,一直趴在地下,或者是走来走去。几个小时下来,很累,趴在地上动不了了,全身发抖。附近的居民就猜测到这隻狗的主人可能是被困在大火当中,有些好心的人就拿些米饭、菜、麵包来喂这隻狗,这隻狗一直都不肯吃,连水都不喝,还不停的流泪。有些居民看见牠很可怜,就想收留牠,怎麽知道一碰到牠,牠就表现出非常愤怒的样子,不给人走近,那就没办法,只好让这隻狗在那裡自便。这场火灾最后被消防人员扑灭了,大家一起为这隻狗找主人。消防人员后来将这隻狗带了回去,有些热心的人士就在网上发些帖子出来。真是上天有眼,终于给他们找到这隻狗的主人,于是这隻狗的主人闻讯赶到消防中队,看见自己的狗。狗见到主人来了就非常欢喜,跳了起来,奔向自己的主人。大家一看就知道,这个就是狗的主人了,都不用介绍。这隻狗见了主人之后才开始吃东西,四十几个小时才吃第一口食物。所以,你看连狗都能够表现出这麽忠直,人岂能够不如狗?我们再看第三十四句:

 

【以德自显是一病。】

 

这句的意思就是讲,向人显耀自己的德性、德行,唯恐别人不知道自己有德,向别人显耀。要知道,真正有德的人是绝对不会去显示自己,有德的人一定是非常谦虚,总是觉得自己道德学问不够。你看孔老夫子在《论语》裡面讲到,圣人跟仁人自己都不敢担当。甚至连做君子,君子的德行是智仁勇,君子之道有三:智就不会有疑惑,仁就不会有忧虑,勇就不会有恐惧,孔子说「我自己都没有」。但是他的弟子子贡说,「这个是夫子你自己讲自己,其实这三种德行你全部都有」。但是孔老夫子还是自己非常谦虚,认为自己还做不够,所以怎麽会说还要自己去炫耀自己的德行?德行是别人去讚歎,不是自己去显耀的。自己一显耀,别人肯定不会讚歎你,为什麽?因为喜欢讚歎自己的人好不到哪裡去,骄傲!孔子曾经讲过,「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你好像周公这样的才华,「使骄且吝」,又骄傲又吝啬,「其馀不足观也」,不用再看了,好不到哪裡去。唐朝唐太宗,我们知道,他当时有一位很喜欢向他提意见的大臣,叫做魏徵。魏徵这个人非常忠直,经常直言相劝,劝谏皇帝一点也不客气。难得唐太宗有这个心量,他能够接受建议,所以才有「贞观之治」。当时他治理天下确确实实治理得很不错,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繁荣,这是因为唐太宗本人善于接受意见。在贞观六年,就是唐太宗做皇帝做了六年之后,群臣有一天就请求唐太宗去泰山封禅。古时候封禅,就是皇帝去泰山向上天禀告自己的功德,也是向天下百姓显示国家的富强,当然也是显示自己的功劳。

 

大家为了使皇帝欢喜,都提这个建议,结果就是魏徵表示反对。唐太宗有点不高兴,他自己本来认为自己功劳很大,治理国家治理得不错,应该去给天下人了解一下自己的功德,「为什麽你反对我去泰山封禅?」就问魏徵。他问了六条,他说,「你是不是认为我的功劳不高?德行不尊?中国未安?四夷未服(四夷就是少数民族地区,当时都归服了,你是不是认为未归服)和年穀未丰(是不是收成不好)?祥瑞未至(是不是上天没吉祥的瑞兆、好兆头)?是不是你认为我这六种德行都不具足,所以你反对我?」魏徵就回答,「陛下虽然有以上讲的六德,但是自从隋朝末年到现在天下大乱,到了现在才能够稳定,国家、人民、户口还没有恢复,粮仓(仓库)还是算空虚,还需要休养生息。如果陛下现在兴师动众去东巡(为什麽讲东巡?因为唐朝建都是在长安,在西安,陝西省。如果去泰山要向东面走,所以叫东巡),皇上你要东巡,肯定带着千骑万乘,要很多的人力物力的投入,那会劳民伤财。更何况陛下你要封禅,一定有很多的诸侯、少数民族,他们的君王都会派使者来跟着陛下一起去,所经过的地方,中原一带人烟稀少、灌木丛生,一片虚弱的景象,给那些外面少数民族的万国使者看到了,岂不是会生轻视之心?更何况封禅要赏赐,赏赐各个臣子,如果赏赐得不均匀,难免使人会生起不平的心,赏赐得太多就会长人的欲望。种种的危害都会很大,陛下千万不要只图一个虚名做出实害的事情」。唐太宗也很难得,听了魏徵这麽一番话,也刚好遭遇到中原一带发洪水,所以封禅这件事情就不了了之。魏徵这裡就是建议唐太宗一定要从事为国为民有真实利益的工作,不要搞那些虚名,以德自显。

 

不只在世间『以德自显是一病』,在佛门当中,以德自显也是一个大病,这个病更加需要改过来。在唐朝,佛门当中有一段这样的故事,是说律宗道宣律师与窥基大师的一段因缘。律宗是道宣律师在终南山创立的,主要是以持戒律为主要的修行,道宣律师是持戒非常精严,持得非常清淨,那些戒行一样都不会有缺失,因此感得天人来供养。所以道宣律师当时不需要自己去煮饭,也更加不需要去托钵、去乞食,完全是每天天人送供养。道宣律师一日吃一餐,日中一食,每日临到中午的时分,天人就将天上的食物送过来。那麽高的德行,有那样殊胜的感应。同时代有一位窥基大师,他也是非常了不起的大成就者,他是玄奘法师的学生。我们知道玄奘大师是去印度取经的,很多的经典是玄奘大师组织人一起翻译的,他是历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我们都可能听过《西游记》说唐僧取经,唐僧其实就是指玄奘法师,他真有这样的事情,去印度取经,西天就是印度。但是他是一个人去的,没孙悟空、猪八戒跟着,没有,一个人去。确确实实经历了很多的困难、挫折,翻过雪山、走过沙漠,历尽千辛万苦才能够将这些经书取回来。他在印度留学了十三年,加上路上靠两条腿走,虽然当时也有马骑,但是行动非常缓慢,所以一来一回就有十九年的时间。

 

玄奘法师与窥基大师有一段这样的因缘。玄奘法师走在路上,经过一个地方,就发现有个修行人在那裡打坐,都不知坐了多长时间,全身都被泥土封住了,坐了不知道多久。一般都很难觉察到这裡坐着一个人,玄奘法师经过的时候就知道,这裡有一位修行人在打坐。他就用个引磬敲,一敲他就醒了,醒了过来之后玄奘大师就跟他讲,「你不要在这裡枯坐了,你现在马上去投胎,将来帮我来做翻译、做译经的工作」,叫他到长安去投胎,「我现在去印度取经,回来之后你就长大成人了,那你可以帮我。你现在的身体帮不了我」。两个人就达成共识了,于是这个老修行就去投胎,玄奘大师就继续西行去取经。取经十几年之后回来了,当时唐太宗非常高兴,因为唐太宗非常重视文化,知道佛门这位大德经过千辛万苦取回来的经书,于是亲自来安排,请玄奘法师主持做译经的工作。当时参与译经的人有几百人之多,玄奘法师就向皇帝提出来,「陛下皇宫裡面有没有一个十九岁的王子?」皇帝听了之后就问后宫,说没这样的王子。玄奘法师就有些奇怪,难道这个修行人失了约,叫他来投胎他都没来?后来又问,「陛下那些皇亲国戚、大臣当中,有没有一位十九岁的公子?」就去打听,终于问到。原来唐太宗的一位大将叫做尉迟敬德,尉迟敬德是唐太宗的一位大将,他有个侄子刚好十九岁,而且非常聪明伶俐。召来一看,玄奘大师一看到他,心知肚明,正是这个人。

 

这个人有隔阴之迷,他迷了,不记得前世跟玄奘大师有约,玄奘大师请他出家,他就不肯出。玄奘大师乾脆请皇帝下诏,下诏命令他出家,圣旨哪敢违抗?那就出家了。但是他要提出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说自己很喜欢看书,要带着一车书去出家;第二个条件,他要带着一车金银财宝去出家,因为自己贵族生活过惯了,要享受,我们现在说他是高干子弟,一定要这麽多的钱财保证他的物质享受;第三,他要一车美女,他要有美女来服侍他。说这三个条件答应他才出家。玄奘大师很有智慧,统统都答应他,你来。相传他出家走在半路,文殊菩萨就现身,就告诉他说,「你这样出家从来都没听讲过,这样不是很妥当」。结果去到寺院裡面,一听到钟声他就开悟了,记起前世的约定,宿命通。当然三车的东西统统送回去,不在话下。

 

窥基大师因为是高干子弟出身,对于持戒方面就不是很讲究。但是他是一个非常有成就的大师,我们知道他也是玄奘大师的衣钵传人。有一天,窥基大师路过终南山,因为对于道宣律师的戒行非常仰慕,于是想上山拜访道宣律师。道宣律师也是非常敬佩窥基大师的德行、学问,但是知道他的持戒不是很精严。因为窥基大师有个绰号叫做「三车法师」,出家的时候带三车出家的,所以在佛门裡面称他为「三车法师」。道宣律师就想用这个机会好好教训一下窥基大师,每天吃饭的时候有天人来供养,「好,这次我请他来吃饭,给他看一下天人来供养我」。于是留窥基大师,两个人聊得很欢喜,一直聊到中午,结果那个天人还没来。道宣律师心裡面想,「为什麽天人今天不来?」正需要他今天来他就不来,结果过了中午都没来,道宣律师就很失望了。窥基大师因为要赶路,就拜别道宣律师下了山。到了第二天,天人又来送供养,道宣律师把脸色一沉,就问这个天人,「你昨天为什麽没来?」那个天人就说,「昨天其实我来了,但是我见到满山遍野都是护法神,我就知道这个山上一定有大乘菩萨来了,我想挤进来都挤不进来,全部都封住了」。道宣律师一听,惭愧得冷汗直流,知道自己小看了窥基大师。你看,道宣律师只有一个天人来送供养,他不知道窥基大师来这裡,原来满山遍野都是护法神。所以,道宣律师这样的大德都有「以德自显是一病」。当然,难得的是道宣律师知错就改,有惭愧心,立刻就忏悔自己的过错。这个是教导我们不可以显耀自己的德行,同时不可以看不起别人,以为别人不如自己,怎麽知道原来是自己不如人。我们再看第三十五条:

 

【败人成功是一病。】

 

这句话是说破坏别人的成就与功劳,别人的功业去破坏他,这个就是一个大病,这些病都是心病。要知道,人想要立功、立业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无论功业大小,都要付出很多的努力、很多的血汗才能够成就。但是要毁坏一个功业是很容易的,毁之就一旦。我们看到别人建功立业,我们不能够生随喜心,反而会生妒忌心,妒忌别人的成功,甚至还要去阻挠、去毁坏,这个心术就非常奸险,得到的果报当然一定会很惨烈。宋朝的真西山曾经讲过,如果能够听到别人有一善法,我们应该讚歎、随喜;如果听到别人有恶,我们应该帮别人掩盖、帮助他改过、帮助别人成功,不可以帮助别人败德。古人存心就是这麽真诚、这麽仁厚。在历史上,我们看到很多这些故事,凡是败人成功者,必定是自己毁灭。明朝,在嘉靖年间,这个是明世宗的年号,当时有一位大臣叫做严嵩。严嵩是一个很有威势的人,是当时一代权臣,执政二十几年。他曾经做过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师、少师、华盖殿大学士等等,都是要职。严嵩这个人为人很喜欢谄媚巴结,而且对与自己不同政见的人就一定去排除他、毁谤他,排除异己;自己很贪心,吞没了军饷,经常贪污、受贿。当时明朝的社会矛盾激化,他是负有很大的责任。

 

他曾经做过一件败人成功的事,当时有一位将领叫做曾铣。曾铣是在边疆把守的,当时他就很希望收复河套这些地区,河套就是现在讲的内蒙古、宁夏这些地方。当时在边疆,那个时候的机会确实收复边疆河套是很容易,所以曾铣希望皇上准许他。但是严嵩这个人对于曾铣很嫉妒,知道他这件事如果做成功,他将来一定受到皇帝的重用,会危及到自己。所以就在皇上面前进谗言,说曾铣很多不好的事情,说他曾经打仗失败,隐瞒不报,还剋扣军饷,甚至还贿赂当时的宰相夏言。在明朝,如果是边疆的将领勾结朝中的宰相,这是一个大忌,内外勾结起来,这是明朝皇帝很大的危机。经过严嵩这样一讲,皇帝非常怕,于是就将这个宰相罢了官,而且还治曾铣的罪。当时,由于严嵩的极力怂恿,皇帝就将他们判成死罪,斩了。这是历史上很大一个冤桉,对于忠臣的一个谋害。严嵩做了这些业,当然他好境也不长。到了晚年,明世宗渐渐对他有些厌弃,就疏远了他,后来终于找了个罪名,将他削了职、抄了家。两年之后严嵩就过世了,当然是忧愤而死。他的儿子因为犯罪给朝廷斩首,曾经不可一世的家族到最后落得这样的下场,所谓家破人亡。因此败人成功者,其实就是毁败自己。

在宋朝也有这样的故事,这是《太上感应篇彙编》裡面讲的。有个人叫做宣奇英,他为人也是很奸险。他的邻居有一天建房子,他在旁边看了之后很嫉妒,就想着毁坏他邻居的成功。房子差不多建好了,有一天晚上,宣奇英就去到这个新居裡面,将房子的柱脚斩断了,想着斩断了这条柱,这间房子就毁坏了。结果他斩断那个柱脚的时候,他跑得不够快,屋子就倒了下来,一下就将宣奇英压死在樑底下。所以毁人成功其实就是毁灭自己,真正有良心的人怎麽会这样做?我们再看第三十六条:

 

【以私乱公是一病。】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为了自私自利而扰乱、破坏、损害公共的利益。公共利益可能是国家的,可能是一个团体的、社会大众的。这是自私与公理之间的矛盾。一个人如果是自私自利,处处为自己着想,而废除公共的利益、扰乱公共的利益,其实自己也是害了自己。自私自利其实就是害己,绝对不是利己。这个私和公当然不只从利益方面来说,还有什麽?可以说是恩怨,自己凭着自己私人的恩怨来取捨,废除了公道,这个也算是『以私乱公』。做人、做事都应该凭着良心、讲求天理,怎可以为了自己的私好、恩怨而废除正直的天理?在宋朝,我们知道王安石,他是一个宰相。王安石的为人其实很有私心,他经常深藏不露。他当时推行变法,很多有正知正见的人都反对。他做宰相的时候,朝中有一个大臣叫做范镇,范镇曾经就向宋神宗皇帝讲过王安石的政治措施是不对的,于是王安石就对范镇怀恨在心,伺机报复。有一天皇帝就问王安石,「范镇这个人怎样?」王安石就回答说,「范镇的为人赵抃应该了解得最清楚」。赵抃是什麽人?赵抃也是朝中的大臣,与范镇也曾经因为议论朝政意见不合,两个人都是有些这样的怨结。王安石知道,他老谋深算,他不自己讲,说范镇的人怎样,叫皇帝去问赵抃,就想着赵抃一定会讲范镇的坏话,不需要自己说。

 

皇上就去问赵抃,结果赵抃就说,「范镇是个忠臣」。皇帝就问,「你何以知道他是忠臣?」赵抃就说,「仁宗皇帝(就是神宗之前的那个皇帝)有一天身体欠安,卧床不起了。范镇上书,上奏章给皇帝,请求皇帝册立太子,这样能够安定社稷民心。这个奏章上了之后,一直等了一百天奏章才批覆下来。当时范镇为这个事情急得头髮、鬍鬚都白了,范镇如果不是忠臣,还是什麽?」赵抃跟皇帝说完这番话之后就退了下来。王安石在旁边听到之后很不开心,就问赵抃,质问他:「你不是和范镇有仇吗?为什麽还帮他说好话?」赵抃就说:「我虽然和他有过节,怎麽可以因为私人的恩怨而废弃公道,以私乱公?」赵抃这个人确确实实很难得,在朝中他是一个非常正直的人。

 

赵抃,其实我们看《了凡四训》裡面有提过他,他字阅道,叫做赵阅道。在宋朝的时候,他是进士出身,曾经做御史,他做御史的时候就经常弹劾一些权势。做他这个官职的人是难免很多人都想去巴结他,因为他是专门弹劾他人的,难免都会有巴结他。但是他自己是刚正不阿,弹劾人,不管是什麽权势,有错的他就去弹劾,所以人称「铁面御史」,铁面无私。赵抃这个人生活也很简单,自己在平时还学佛,学得很深入。在做官的时候,每日将自己一日做的事情,到了晚上他就穿好官服,在自己的庭院裡面,设一个香炉、香桉,将自己今日所做的事情写下来,祷告上天,焚香告帝。凡是晚上讲不出口的事情,他一定不可以做,以此来鞭策自己,所以为人非常忠直。他后来学禅,跟一位法泉禅师学禅道。他自己平时很喜欢打坐,有一天坐着坐着,突然听见一声雷响,这个时候他就大悟。后来他的官一直做到太子少保,死了之后,朝廷给他立了个諡号,叫做清献,清献公。苏东坡曾经为他做碑文。他走的时候都是非常安详,端坐自在往生。所以一个人能够忠直为人、大公无私,他的结局就一定会很好。下面再看第三十七条:

 

【好自掩意是一病。】

 

这句话的意思是讲,很喜欢自己掩盖自己的意图,就是不讲真实的话,内心一套,表面上一套,使别人很难以捉摸,这种人是没真诚心,虚伪。他这种掩盖自己意图的行为,以为神不知鬼不觉,别人都不知道,其实别人都会知道。第一个鬼神一定知道,古人说得好,「心动神知」,我们念头一起的时候,其实鬼神都知道,因为鬼神有他心通,头顶三尺有神明。我们自己想些什麽以为可以掩盖、可以隐瞒,其实鬼神知道得很清楚。还有有智慧、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他们也知道,你骗不了他。你能够骗的只是那些愚痴颠倒的人,比你的境界低的、比你的智慧低的,你可以骗得了他,比你智慧高的你骗不了他。自己『好自掩意』,以为能够欺骗别人,其实是自己愚痴颠倒,自欺欺人。《了凡四训》裡面有这样一段话,讲到「閒居之地,指视昭然,吾虽掩之甚密,文之甚巧,而肺肝早露,终难自欺;被人觑破,不值一文矣,乌得不懔懔?」这段话的意思是讲,閒居之地,就是你一个人在的时候,可能在暗室屋漏之中,大家不知道你在做什麽。但其实指视昭然,指是手指,视是眼睛,看着你。《大学》裡面讲「十目所视,十手所指」,我们以为一个人在那裡,其实不会是一个人,周围的天地鬼神非常多,真是十隻手指指着我们,十个眼睛盯着我们,这个是一定的。你看《太上感应篇》上讲,连我们的身上都有三尸神,家裡面有灶神,神明很多。所以昭然,就是很明显,隐瞒不了的。我们想要欺骗人,吾虽掩之甚密,我虽然能够掩盖自己的意图,掩盖得很祕密,文之甚巧,可以掩饰得很好、很巧妙,其实掩饰、隐瞒不会很长时间,到最后还是给人看穿。

 

所以肺肝早露,终难自欺,到最后别人把我们的心思看穿了,这个肺肝早露就是心思给别人看穿了,终难自欺。被人觑破,就是被人看穿,不值一文,那个时候叫做一文不值!别人再不相信我们。所以乌得不懔懔,懔就是敬畏,乌得不懔懔就是怎麽可以不生敬畏心?在唐朝,在玄宗皇帝统治下,有一位宰相叫做李林甫,这个李林甫是很有名的口蜜腹剑的人,就是他口上讲一套很漂亮、很甜美的话,但是内心深处是很奸猾、很阴险毒辣。当时他做宰相的时候,很善于谄媚巴结,哄得唐玄宗很欢喜,所以得到唐玄宗的重用。李林甫就利用自己的权势排斥异己,凡是与自己不合的人全部都打倒。当时跟他同朝为宰相的几个人,像张九龄、裴耀卿、李适之等人都被他排挤,罢免了相位。李林甫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他就阻塞言路,很多大臣想向皇帝禀告,都受他的威胁,杜绝了大臣劝谏皇帝这条言路。在天宝八年,就是公元七四九年,当时咸宁的太守叫做赵奉璋,想揭发李林甫的罪状,于是写了个奏章,定了二十条的罪名,祕密想上书给皇帝,哪知被李林甫拦截了。李林甫当然很生气,于是跟他安了一个罪名,将这个太守逮捕了,而且乱棍打死。他做了很多这样的恶业,残害忠良,做的恶业多不胜举。

 

三年之后,天宝十一年,李林甫竟然惨死,不是人致死的,他自己死的。死的时候他就见到一隻鬼物,非常凶恶的,张牙舞爪,那个牙是很尖利,爪也很锋利,全身都长着毛,眼睛好像电光一样,拿爪来打李林甫。打得他七窍都流血,最后李林甫就这样一命呜呼了,这个是那些冤魂来索命。李林甫死了之后,因为他之前与杨国忠有过心结,杨国忠也是一个奸臣,互相之间狗咬狗,趁着李林甫一死,立刻就告李林甫与蕃将谋反。结果玄宗皇帝听了杨国忠的话,就追削了李林甫的官爵,而且抄了他的家,他原来是宰相的,将整个宰相府抄了家。然后将他的棺木拿出来打开,把他的尸体取出来,改用庶人之礼下葬。他自己的子侄都流配远方,李林甫一家就破了家,家破人亡。所以,好自掩意、存心奸猾、谋害忠良的人到最后都是得到天怒人怨,自己死无葬身之地。我们再看第三十八条:

 

【危人自安是一病。】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将他人推到危险的境地而谋求自己的安乐。凡人当然都很希望得到安乐,『自安』,自己得到安乐,本身并不会得到什麽不好的后果。坏就坏在『危人』这两个字,为了自己的安稳,使别人处在危险的状况,这一种居心非常不良。古圣先贤都教导我们存仁心,仁爱心,仁爱之心是爱人的心,爱人如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危险,怎麽可以将别人推到危险的境地?自己想得到安乐,就应该要别人也得到安乐,所以危人自安的人是完全失了良心,所得到的果报当然也都是很惨烈的。宋朝有一个人叫做李绪,这个人在一个地方做知县,那个地区有很多盗贼,盗贼很厉害,杀人放火。这个知县很怕自己全家受害,乾脆想离任,于是就推荐自己的一个朋友,叫做范鉶,代替自己在那个地方做官。朝廷就批准了他的奏章,于是范鉶就在永安这个地方做知县。他自己(李绪)就离任了,他就以为自己可以脱离危险了。果然,他的朋友范鉶做知县做了不久,全家人就被盗贼杀害了。这个李绪本人反而很庆幸,幸好自己离任得快,聪明,就避免了这一场祸害。但是他自己高兴没多久,有一次他要调任到临安,行到路上,在路上遇见贼匪,这一伙贼匪也都是杀人不眨眼,竟然将他全家人都杀光,他自己也没得好死。

 

所以见到别人有危难,真正的君子应该是想着救他才对,怎麽可以说看见别人有危险,自己得安乐?这样的话其实成了刻薄小人,这一种存心得到的祸害就是最大的。像李绪这个人,如果他没有这一种存心,危人自安的存心,他自己不离任,未必一定会给盗贼害死。但是他起了这样的心,等于是害了他的朋友,结果自己也是这样死于非命。所以人要深信因果,要知道命中有时终须有,该来的它会来。如果这个祸害真是避免不了的,你想脱身都脱不了,怎麽可以说让别人去代替自己受这个灾害?所以君子反而他能够想着救人、能够见危受命,见到危险他不会逃避。因为为朝廷做事,做这个虽然是知县,官不大,但是毕竟是国家任命的命官,应该是尽忠职守。但是为了他自己的安乐逃避责任,所以他命中自然会得到祸害。于铁樵先生曾经讲过,「捨危就安,情理之常。而天恶之者何也?非恶其自安也,恶其危人也」。捨危就安,这个是人之常情,每个人都不希望危险,都希望安乐,这个是情理之常,无可厚非。但是上天为什麽会厌恶危人自安的人?为什麽这种人会得到天地的报应?上天不是厌恶他的自安,他自己想得到安,这个并无可厚非。非恶其自安也,恶其危人也,上天厌恶的是使人处于危险的境地,这种是不仁不义的心,所以天地对他的报应自然就非常惨烈。我们再看下面第三十九条:

 

【阴阳嫉妒是一病。】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讲,在明裡、暗裡憎恨嫉妒他人。『阴阳嫉妒』,嫉妒别人,这个是自己心灵的肿瘤,往往很多剧烈的罪业都因为嫉妒心而产生。嫉妒心,讲老实话,男女都有,人出生以来自然带的这种烦恼。佛门裡面讲,只要有「我」,就会有四种烦恼跟着。这四种烦恼是什麽?第一个我见,认为我是存在的,将这个身体做为我,将自己的意思做为我,我见。第二个是我爱,贪爱的心,因为有我,所以就有我爱的东西。第三种是我慢,慢是傲慢,属于瞋恚,有傲慢的人一定会有嫉妒,为什麽?其实傲慢与嫉妒是好像一个硬币的双面,同时存在。当我高于别人的时候,厉害过别人了,我就会生傲慢;当别人厉害过我,我就会嫉妒别人。所以有傲慢的人一定会有嫉妒,有嫉妒的人一定会有傲慢,这个是第三种,我慢的烦恼。第四种是我痴,痴是愚痴,所有这些烦恼的根就是愚痴。为什麽会有傲慢,为什麽会嫉妒别人?还是因为愚痴,不明事实真相,所以才会生起这些烦恼,才会造业,造业必定受果报,等到受果报的时候,后悔莫及了!在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故事,都是由于嫉妒遭到的报应。我们之前也都讲过,像战国时代庞涓嫉妒孙膑,这个很明显的同门师兄弟嫉妒。两个人都跟鬼谷子学习,结果庞涓嫉妒孙膑,最后用计残害孙膑,将孙膑两隻腿的膝盖挖了,致使孙膑残废,后来孙膑报了仇。庞涓的下场是自己死于战场之上,孙膑是在齐国,庞涓是在魏国,两国交战,孙膑比庞涓要厉害,兵法更加精通,打败了庞涓,庞涓自刎于沙场之上,所以害人就是害己。

 

我们自己要反省,有嫉妒的心一定要戒除,不戒除是对自己很大的伤害。经常反省,当我们自己看到别人有名闻利养的时候,自己会不会放不下?看见他很受别人尊重、很受别人讚歎,得到名、得到利、得到供养,是不是自己觉得全身都不舒服?这个就是嫉妒心。看见别人有才华,厉害过自己,能不能够生欢喜心?还是鼻子哼一下,「算什麽,只不过就是多读两本书而已,有什麽了不起!」这种心就是傲慢、嫉妒。讲老实话,这个烦恼人人都有,我在过去对这个烦恼认识不够。在二OOO年的时候,我正在美国大学教书,跟我妈妈利用暑假的时间来到新加坡拜访师父上人。当时师父见到我们来非常高兴,请我们喝茶。我见到那麽好的机会,我要向师父请教,我说,「师父,你看我现在需要改正些什麽毛病?请师父直言指出我」。因为自己看自己毛病很不容易,别人看就很容易,旁观者清。我就请师父给我指正,请了两次,师父一开始不肯说。一般来说怎麽会轻易指出别人的毛病?你不是真诚的去请求,别人不会跟你说,讲了之后不就得罪了你?你不只不听,心裡面还有怨恨,那就更麻烦!师父见到我非常恭敬、真诚,跟我澹澹的说了一句,「放下嫉妒心」。我一听,心裡面一震!师父怎麽能够看出我心裡面有嫉妒心?我有些什麽表现给师父看出来?自己在反省。我就相信师父慧眼,虽然可能我们行为方面不一定表现出来,但是内心深处有这些念头,蛛丝马迹师父都能够捕捉到,所以他讲出来。

 

从此以后,我就真正下决心来观照自己的这个念头,改自己的这个毛病。经过师父这样一提醒,回头想一下,确实自己的嫉妒心很重,为什麽?从小到大都很顺利,读书又比较好,可谓是一帆风顺。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到出国留学读了博士,博士毕了业之后又很顺利在大学教书。二十六岁就开始大学教书,在美国的大学,别人看见很羡慕,个个都说「你真是很有福报,青年才俊!」这样讚歎你。在一片讚歎声中自然就会有傲慢心,有傲慢肯定有嫉妒,看到别人比自己厉害,心裡面一定不服气。检点自己内心,真是这些烦恼很重,努力去改。从二OOO年改到今天,十年了,现在回头想一想,确实嫉妒的心不敢说一定没有,但是很澹很澹。见到别人有善事,一定会能够随喜;见到别人得到他人的讚誉,有名利了,我们一定会为他高兴,自己不需要名利。想要放下嫉妒心,最重要自己要放下这个贪念。曾经就有人问过我,「怎样可以放下嫉妒心?」是我们「修行与生活座谈会」裡面提出来的。我记得我回答,「最重要你自己要放下名闻利养,嫉妒大多数都是因为名闻利养的问题。你自己能够放下名闻利养,你不贪了,你自然不会看见别人得到名闻利养会嫉妒」。嫉妒心随着贪心放下了之后,它就能够放下。所以真正的修行要从内心深处放下那些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瞋痴慢的念头,这样是自己真正能够得到福报,你的德行才能够提升,你的灾祸才能够免除。凡是嫉妒人的,以为能够得逞,其实无形中造的罪业就重了,得到的果报必定是很重。

 

在唐朝,有一个宦官(就是太监)叫做鱼朝恩,这个人当时得到皇帝的宠信,所以他很得势,也很骄横。甚至有时候朝廷的政事他都干涉,政事稍不如他的意他就会发脾气,会说「天下的事怎麽可能离得开我?」你看,很骄傲。有这样骄傲的心态,一定会嫉妒别人。当时玄宗皇帝统治的时期,有「安史之乱」,安禄山造反,幸亏得到郭子仪尽力的保驾,并将这个叛乱平定了。而且当时还破了吐蕃,使边疆都能够安定,郭子仪是第一功臣,所以功高位隆,皇帝非常感恩他、重视他。当时玄宗皇帝之后是代宗,唐代宗。鱼朝恩见到郭子仪功高位隆,就妒忌他,暗地裡进谗言毁谤他,这样毁谤一位有德行的人。郭子仪很有德行,而且很谦虚,虽然功劳很大,但是自己一点都不居功。要知道毁谤一个有德行的人,造的业是最重的,所以鱼朝恩也是好景不长。因为他很骄横,唐代宗慢慢就对他不是那麽欢喜。有一次,鱼朝恩一个养子叫做令徽,令徽当时的年纪还很小,他已经得了个官品,官品比较低。有一次令徽与一个同事发生剧烈的争吵,吃了亏,哭哭啼啼将这件事讲给鱼朝恩听。鱼朝恩心量很窄小,见到自己的养子受了委屈,于是带着养子就面见代宗,他可以随时见皇帝,这个人权力很大。见了皇帝之后就求皇帝,说:「臣的犬子官品卑下,经常被同僚侮辱。请陛下赐给我的犬子紫衣,提升他的官品。」公开向皇帝要官。

 

当时代宗还没有开口表态,竟然就有人将高级官品的紫衣抱到面前,送给这个鱼朝恩的养子令徽,令徽立即谢主隆恩,接受了。唐代宗看见那样的场面,当然也不便多说,只好顺水推舟做个人情,勉勉强强说,「你的儿子现在穿上锦衣,比原先好看很多了」。但是心裡很生气,因为鱼朝恩竟然连皇帝都没看在眼内,什麽都要听他的,所以当时皇帝就想除了鱼朝恩。刚好遇到宰相(叫做元载)祕密上奏,奏鱼朝恩一本,请求皇上杀了鱼朝恩。皇帝一看,这个时候机会来了,于是想了条计策,在皇宫裡面举行宴会,请鱼朝恩来赴宴。结果就在宴会之上,唐代宗就大声的骂鱼朝恩,说他图谋不轨。鱼朝恩还想为自己辩护,旁边的刀斧手已经上来,将鱼朝恩按倒在地,活生生将他勒死了。所以,这个阴阳嫉妒其实对郭子仪来说没什麽大的伤害。嫉妒别人不一定伤到他,最伤是伤自己,将自己的福报大大的减损了。特别是嫉妒那些有德行的人,简直就是大幅度去斩除自己的福报,到最后你看,鱼朝恩死于非命。而一个人福报到尽头的时候,一定会有徵兆、有预兆,什麽预兆?就是这个人非常狂妄、骄横、目中无人。你看鱼朝恩竟然连皇帝都没看在眼内,狂妄到极处,灾祸、祸害就自然临头。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这裡。有讲得不妥当的地方,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太上老君说百病崇百药 学习心得 |第7集|钟茂森博士主讲|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5年4月8日22:07:24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2704.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