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承传中华文化(第7集)蔡礼旭老师主讲

如何承传中华文化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七集)  2011/11/29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77-0007

play-sharp-fill

视频下载MP3下载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早上好!我们昨天谈到学习的心态,第四点是老实、听话、真干。要老实、要真干,就要不能自欺,从心地上不自欺。错了,我们赶紧「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不自欺的一个很好的榜样,我们昨天讲到俞净意公,他遇到灶神给他点化、给他教诲,改变了他的一生。灶神爷点出俞净意公的问题,我们复习一下,叫「意恶太重,专务虚名,满纸怨尤,渎陈上帝」。我们看到这些经文,很重要的也是要对照我们自己。因为俞都先生的学识远远在我们之上,他能考上秀才,所积累的传统文化学识是相当丰富的,但是却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命运的根源在哪?不是学历,也不是丰富的知识,「改习为立命之基」,改掉习气,才能改变命运。我们修学从格物、从改习下手,这就是从根本修。所以老实、听话、真干,第一个不自欺,第二个就要务本,凡事都从根本下手。格物是根本,起心动念是根本,孝道是根本,戒律是根本。佛家的戒、儒家的礼,都是修学的根本。「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你没有戒,后面的定慧就谈不上了。「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俞都到四十七岁还改变不了命运,他所积累的是学识,不是德行,不是智慧。

 

昨天讲到,俞都先生一听到张先生讲的这段话,他并没有能马上承认自己的问题,承认错误真的不容易。孔子在《论语》里面讲,「已矣乎」,大家看到「已矣乎」就是孔夫子叹了一口气,叫已矣乎,就是「啊!」接着说,「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夫子的叹息都是带着慈悲,要唤醒弟子,不只唤醒当时的弟子,也要唤醒二千五百多年之后的弟子。为什么叹气?夫子感叹到,他很少能见过,几乎见不到,能见到自己的过,这是知过;「内自讼」是自我反省、自我检讨,这叫悔过。知过、悔过,还得改过。还没有到改过,他知了、悔了,就不容易了。昨天我在讲俞净意公,我们的同仁之前早课有上过,可能我们就有同仁想,「这一篇我学过了」。学过了,做到没有?做到才是真学会了。可是就发现有同仁,我们在讲这一篇的时候,他就不是很专心,表情、动作,甚至于自己的手在那里拔毛。我们现在修行为什么难?习气使然,浑然不知。我是单位的教学老师,你对我都能做这样的动作,在大课堂上听着课,在那里拔毛,那你对别人能恭敬到哪里,这不一看就知道了吗?我去找这个同仁,我说:「你上课不专心。」他说:「没有,我很专心。」这个时候我能怎么样?傻笑。所以要见「过」,多难。我跟他讲,他都不承认,别人跟他讲,没给他瞪眼就不错了。所以孔子这些话是有深意的,我们不能把修行看轻。

 

其实我们冷静问问自己,这么多年过来,我们改了哪个习气?不要说别的,就说当下,我们反思,有没有改一个?贪什么,不贪了;或者对什么人事物,我们能不执着了;或者匆忙去掉了,傲慢减轻了。因为修行不进则退。见过、悔过了,进一步要督促自己下功夫去改。有学长就谈到,好像修行挺苦闷的,修行应该快快乐乐的。修行是苦的,放下就乐了。你不放下,怎么会不苦?每天就被那些烦恼折磨,哪有不苦的道理?大家有没有经验,有一件事突然想通了,然后整个身心就觉得很轻松?所以乐跟苦不是修行造成的,是自己的心造成的。你不能把责任推给修行,你也不能把责任推给团体。你说现在团体修行很压抑,你转个念,「我带头不压抑」,不就完了,怎么这么没有承担?为什么修行不能提升?心量,怎么考虑就是自己,你修十年、二十年,突破不了。所以修行最重要的是,扩宽心量。你说「可是我的能力不够」,你看,又是一个烦恼念头起来了,疑心。你心量大了,圣贤祖先加持你、护佑你,你感通了,你能力会提升得很快。怎么都不想办法去提升,都在那烦恼一直转?不信圣贤,不信佛。

 

我自己从小不爱读书,念初中写作文,老师被气得当场把作文丢给我,说:「同一个家庭教出来的孩子,怎么作文程度差这么多?」我现在想想,很感激父母的教诲,父母没有怨过人,所以我们也不会怨人。当时老师这么做的时候,我只觉得,自己让老师气成这样很不应该,不过只知道不应该,也没改。上了高中,还是把高中国文老师气得当场说:「你瞧不起我的国文是吗?」一个人能让老师气成这样,也是罪孽深重。大学联考到了,国文不及格。这就是我的程度,所以自己也没自信。可是接受师长教诲跟经典教诲,我相信一件事,师长跟经典不会骗我,为什么?有德行的人都不忍心欺骗人,更何况是圣贤?很多道理不是很复杂,你一想就通,就是不愿放下自己的想法,就不通。圣贤不可能骗人,圣贤人说我们有明德、我们有本善,完全相信。但现在为什么不能够彰显?但以妄想分别执着不能证得。我们很清楚,怎么恢复?不断放下自己的执着、分别、妄想,很简单。在念头里面把分别、执着放下,烦恼愈轻,智慧愈长,你本来的能力就慢慢恢复了。「信为道元功德母」,就是这个信心重要。昨天我们学俞净意公也提到,「信根原自不深」,信根没有扎下去,「恒性是以不固」,所以长远心、恒心就提不起来。

 

前几天大家一起把垃圾(错误的想法、看法)打包好了,统统给垃圾车送走了,不能再把垃圾收回来。但是很正常,惯性。大家有没有经验,比方你今天衣柜放在这里,结果把它移开,差不多二、三个礼拜,你可能要拿衣服,还是回到原来那个位置上,「对了,已经搬走了」。这叫正常现象,但是要有信心可以转。章嘉大师教给师长,「看得破,放得下」。教给师长了,传给我们没有?大家接了没有?这句话听了好多年,还不接吗?李炳南老师教给师长一句话,最重要的,「至诚感通」。怎么诚?不夹杂贪瞋痴慢疑,心才能诚,所以要把这些贪瞋痴慢疑的念头放下。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赶紧要把它转过来。我们有时候把事情想得太复杂,圣狂之分在一念之间而已。我们现在修学最基本的问题,就是如何看清自己的心念,念头错了,把它转过来。修行就是修这一颗心、这一念心。假如没有自觉到观照自己的念头,而任凭整个你遇到的人事物给你牵着走,今天看到这个人、遇到那个事,心情就不好,就把你牵着鼻子走,不能自拔了;遇到这个境界,又生起贪瞋痴慢这些烦恼了,哪有不苦的道理?那当然要止,止住烦恼,提起正念。

 

我们中华文化强调,「君子义以为质」、「义以为上」,处世的本质、遵从的德行是什么?道义。义是什么?应该的,本分。应该做的事,不带条件、不带所求。来到这个世间,在家庭里、在团体里,只有一个目的,利益他人、利益家人、利益团体的每一个分子,这是我们这一生来的本分、职责。我们所有的苦在哪?苦在对团体有求、对他人有求,苦就来了。你完全没有求,「可是他不接受」,他不接受是我柔软、方便、善巧不够,他提醒我怎么提升自己,怎么会有坏事?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所有人、事都提醒我的能力还有哪里不足,他提醒我,我赶紧提升,我更有能力去帮别人。到了一个团体,没有别的,尽心尽力,怎么让这个团体更好。「可是我没能力」,学,把问题找出来,包含去请教,都比我们在那里烦恼、原地打转好太多太多了。所以学问,要学着问、要请教,「心有疑,随札记」重要。我们下一节课可以就大家提的一些问题,再跟大家做交流。

 

昨天讲到的,张公指出来俞公问题的时候,他还没有办法承认。不自欺,首先面子要放得下,不要再要面子了,要面子,把无量劫来希有难逢、成就自己道业的机缘给断送掉了。看破,面子有什么好处?让自己身心受到它的牵绊,甚至为了面子违背良心、不肯讲实话、不肯改过,最后还得堕落的分。看清楚了,谁还要面子?这是大障碍,面子得撕掉。撕掉面子痛不痛?你们没反应,是还没撕第一张吗?修行是苦的,什么苦?放下的过程。因为没有痛痛快快放,所以得苦,痛痛快快放的人就没有苦。所以坦白讲,那个苦还是自己造成的。我们中国的成语,自讨苦吃、自作自受、自掘坟墓、自找麻烦。会用心体会这个成语,开悟了,最后一转,自求多福、自立自强、自他不二,圣狂就在这一念之间。不承认,没办法,张先生把他所有问题给他分析得很清楚,他不得不认。接着点出来,他的意恶太重在哪里?我们看一百三十二页,贪念要放下,「爱不重,不生娑婆」,就是这个贪爱的心太强了,才会堕落下来。淫念,人为什么生生世世死死生生、生生死死不得了脱?跟贪、淫,还有伤害、杀害他人有关。伤害他人,冤冤相报没完没了,你得去还债,还命债都有。真明白的人,「随缘消旧业,不再造新殃」,不要再跟人家结怨了。别人看到我不高兴怎么办?我回避就是了,他也生欢喜心,要这么柔软,不要跟人再结怨。在经典当中说的,杀业就常常要来酬偿这个债务,不得了脱。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5月5日19:29:24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24308.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