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第61集 文字/mp3)jingkong法师讲于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admin 楞严经评论1阅读模式

楞严经  (第六十一集)  198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7-001-0061

第61集A

第61集B

我们将经文念一段:

 

【阿难。若无明时。名不见者。应不见暗。若必见暗。此但无明。云何无见。】

 

这个经文接着前面一段来的,世尊在此地与阿难尊者反覆的辨别见明、见暗的问题。世间人往往把见明认为是有见,见暗就不见,在我们平常常识都是这么讲。白天的时候看见没有?看见了;到夜晚的时候没有灯光,看见没有?没有看见。这个话实在是颠倒的,没有看见,暗不是看见了吗?怎么说是没有见?仔细去观察,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见解、言语颠倒,错乱得实在是太离谱。可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没有留意,好像习惯了,大家就这么说,其实是很大的错误。在佛法里面是要教我们认识事实的真相,不允许有错误的见解,也不允许有错误的言词,这样子才能够见到诸法实相,就是一切法的真实相。经文前面两句大意都是讲的见性,见性没有日月灯,这就是光明的来源,没有明之缘,我们就叫它做不见,『名不见』,名是名词,我们就给它一个名字叫不见。要是真的不见,那连暗也不见,才叫做不见。虽不见明,可是他又见到暗,由此可知,他是不见明相而已,不能说没有见,说没有见这是错的。这是一般常识,很容易体会到。

 

在唯识里面讲眼识九缘生,第一个条件就是明,可见得没有明的时候眼识不生,在黑暗当中见到暗的时候,诸位要记住,那不是眼识见,那是见性见。眼识在九缘里头有明,九缘里头离了一个,眼识也不能生起。从这里就能够体会到,见性与眼识有什么不相同的所在。什么时候是眼识与见性联手起作用?这是在明这个缘当中,见性跟眼识起联合的作用。没有明的时候,换句话讲,没有眼识,单独是见性起作用,这是我们自己能够勘验的。而佛在楞严会上,这个经虽然讲得还不太多,这桩事情大致我们也能够了解一些。如果细心来观察,这里面境缘确实是相当的复杂,决定不是一个单纯的。见明之见,所谓虚妄眼识遍计执情,明暗都能够见,这是阿赖耶的见分,是依他起性。见分如第二月,遍计所执的眼识如水中之月,第二月就是捏目所见的二月,比起水里面的月影要胜过多多。说到第二月,就是阿赖耶见分之见,还比较容易体会到;确实见性之见不容易体会,要到真正能见到见性之见,这才是禅家所讲的明心见性,才能派得上用场。这是在一切大乘经典里面,希望大家特别留意,学佛就为了这么一桩事,《法华》里面所讲「一大事因缘」。再看下面经文,这是佛再叫着阿难:

 

【阿难。若在暗时。不见明故。名为不见。今在明时。不见暗相。还名不见。】

 

都有一个『不见』,明就不见暗,那也不见;暗则不见明,又是不见。

 

【如是二相。俱名不见。】

 

诸位想想,哪有这个道理?

 

【若复二相自相陵夺。非汝见性于中暂无。如是则知二俱名见。云何不见。】

 

这个经文好懂,好懂的我们就不必多说。明暗是外面境界相,境界相在变化,见性没有起变化,明来见明,暗来见暗,怎么能说不见?在本经世尊前面种种开示,我们应当还能够记得,见性确实是脱根脱尘的。明暗是尘,是色尘,眼是根,眼睛瞎了,盲人他也能见,可见得见性是独立的;换句话说,见性岂是四缘所生?这已经就答覆明了了。阿难误会见性是缘生的、是因缘生法,我们由事实上种种来证明见性不是缘生的。这底下就做结论:

 

【是故阿难。汝今当知。见明之时。见非是明。见暗之时。见非是暗。见空之时。见非是空。见塞之时。见非是塞。】

 

这是就眼前现量的境界列举出来,让他自己去辨别,能见之性与所见的境界不一样。明、暗、空、塞是所见的境界,能见的见性在境界里面是独立的,不为境界所转。境界是缘生的,明暗空塞都是缘生的,凡是缘生的就是生灭法,也就叫做有为法。不是属于缘生的则是无为法,有为是假的,无为是真的,这是讲这一分带妄之真,这是说见性。见性虽然不是缘生,但是诸位要晓得,在唯识里面讲得很清楚,依旧是自己业识变现之物,它是阿赖耶的见分,比起纯真无妄的妙觉性还要隔一层。我们讲见性,是要以纯真无妄的妙觉性为目标,绝不是止于阿赖耶里面的见性,这虽然是高明,问题还是很多。像这些境界,我们虽然在初学也应该略知一二,为什么?在我们修学过程当中不要发生误会,这一点很重要。

 

阿罗汉、辟支佛他们连阿赖耶的见分也没有见到,何况是真如本性?佛在小乘经里面所讲的多半只讲到六识,阿赖耶跟末那不是不讲,很少讲,由此可知,阿罗汉的智慧有限。大乘法里面常讲阿赖耶识,可是得见性的菩萨才能够明了。这一门学问最大的障碍,就是我们自己的妄念分别,这是我们没有法子离开的。在本经阿难尊者就示现一个例子,确实我们学东西就跟阿难一样,佛这个问题跟我们讲了,想想又生另外一个问题,枝枝节节是不胜其烦。佛也了不起,不厌其烦一桩一桩来解释,这在修学之中就称作叫渐修。他是遇到这么个好老师,这个老师是高手,层层给他剖析。如果我们遇不到这个高手,几次解释还不能懂就算了,这孺子不可教也,那就难了。佛祖确实是不一样,他有耐心,只要你肯学,总不舍弃,以种种善巧方便诱导我们悟入。楞严一会我们就看到佛的教学。再看下面经文说: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3月6日18:32:50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9409.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