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第16集)jingkong老和尚主讲

 

这一段经的意思我们要细心去体会,文字表面上看很容易懂,它的理论很深,关系实在是太大了。我们的修学有很多的障难,障难发生在哪里?就是没有办法舍,根尘都不能舍。你几时舍,你几时就成佛、就得道。你要问,我们修行到底修多久才能够开悟、才能够证果?你这个事情问谁,谁都不晓得,只有问自己。你现在舍,你现在开悟、现在成佛;你明天舍,你明天开悟、明天成佛,没有时间性的,看你几时能舍。你顿舍就顿悟、顿证,你渐舍就渐悟、渐证,完全操在自己,给诸位说,这个事情谁都没有办法障碍谁。你说修行被别人障碍了,那是天大的笑话,是怨天尤人,没有人能够障碍你自己,实在是你自己障碍你自己,谁能障碍?如果有人能够障碍我们,这个事情真被别人障碍了,那人家一定也能帮忙我们,这是一定的道理,他能妨碍我,他就能帮助我。魔王波旬、妖魔鬼怪可以障碍我们,诸佛菩萨就可以帮助我们,这是一定的道理;既然那些魔王不能障碍你,诸佛菩萨也不能帮助你,所以这个事情得靠自己。魔来妨碍,是来诱惑你,你自己不动心,他没办法;菩萨来帮助你,是把这个道理、方法给你说明白,你不肯干也没有用处。所以佛与魔,对于我们来说是增上缘而已,取舍成败完全操之在自己,不在别人。

 

《楞严经》里说得好,那个修行的方法真是一切经里没有《楞严经》讲得这么痛快、直截了当,它只说一个字「歇」,歇即菩提,菩提是什么?成佛,如来果地上的大菩提。歇是什么?就是此地的舍。诸位要是从这个地方能体会到一点意思,你就晓得,菩萨法里面的修行,虽然讲八万四千法门,它的总纲领只有一条布施。八万四千法门归纳为六度、六个法门,六个法门再归纳就是布施。诸位细细去观察,这六度里面是不是就是一个「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布施波罗蜜里面这三种统统具足,持戒波罗蜜是法布施、是无畏布施,精进波罗蜜也是法布施、也是无畏布施,忍辱也是的,禅定也是的,般若是法布施。你们看看,六波罗蜜是不是统统都是布施?所以,说一个布施统统都包括了。菩萨修什么?菩萨修布施。这四个字在此地,「舍身珍宝」,就是把菩萨无量无边的行门统统包括了,一句话说尽了。十方三世,从初发心到等觉,这些诸菩萨们所修的是什么?就是修这四个字。我们怎么能够轻视?怎么可以不发心?世间人对于一切事理的真实相不了解、不通达,迷在事相上,起了错误的执着。明白事实真相之后,所贵的就是放下,「舍身珍宝」就是放下,放下才是真实的功夫。

 

【四者我得佛心。证于究竟。能以珍宝种种。供养十方如来。傍及法界六道众生。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长寿得长寿。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这是不思议到了极处,『佛心』是什么?《弥陀经》里面讲的,理一心不乱就是佛心。理一心有浅深差别不同,我们从圆教来说,圆教初住菩萨初得理一心不乱这个浅;等觉菩萨破四十品无明,这个理一心深。无明有四十一品,破一品就是理一心,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法身、法性、清净心就是「佛心」,在《圆觉经》里讲的「净圆觉心」就是佛心。后面这句是不能没有的,如果要是没有这一句「我得佛心」,初住就得到了。『证于究竟』这就是等觉,法云地不可以称究竟,等觉菩萨、如来果地上可以称究竟,因为等觉菩萨在菩萨是到了顶头,最高的地位,菩萨地尽了,所以称之为究竟。你要问,他怎么会证到这么高的地位,证到究竟理一心不乱?他怎么个修法?没有别的,就是前面讲的「舍身珍宝」,他样样放得下,所以他才能证于究竟。

 

我们没有办法证于究竟,甚至我们不但理一心得不到,事一心都得不到,原因在哪里?样样放不下,障碍在此地。世间人也会说,我们要是把自己的障碍找到,然后破除障碍,那不就一帆风顺?障碍在哪里自己不晓得,这是迷惑,这需要善知识开导、指点我们。我们的障碍在哪里?什么障把我们障住、什么碍妨碍了我们,使我们的修行感觉得这么困难?诸佛菩萨大慈大悲,真的跟我们说出来。说出来之后我们信不信?我们想不想把自己的障碍拔除掉?想不想证于究竟?心里想,又不信、又不肯去除障碍,有什么办法?那就没办法。这个事情我再告诉诸位,与世间的学历、经历没有关系,千万不要误会,学佛一定要大学毕业、博士出身。试问问,六祖大师是哪个大学毕业的?他连字都不认识,他的教育程度连现在的国民学校都没有,他做祖师、他成佛,不相干!说个老实话,愈是书念得多,所知障愈多愈是麻烦。从前丛林寺院的出家人,没有看报纸的,也没有听广播的。

 

我跟忏云法师住茅蓬那个时候,现在莲因寺的情形我不清楚了。我在民国四十七年跟他一起住茅蓬,在埔里住茅蓬,茅蓬里没有报纸、也没有收音机。我们住在那个山上,一个月不下山,离我们那里一里路以外的事情都不晓得,出了事情都不晓得,只知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们做了原始人,六根清净,一尘不染,什么事都不晓得,心清净。「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处是非多」,认识人多了是非就多,知道的事多了烦恼就多。修行人要断烦恼,要少是非,所以世间事知道得愈少愈好,心愈清净。佛法的初学,一定要这样才能够把心定下来,为什么?求根本智。根本智得到之后,然后才出去参学、博学多闻,那个博学多闻你认识人愈多愈好、知道的事愈多愈好,为什么?他不生烦恼,他长智慧。那就要样样都晓得,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通达才能够度化众生。你要是没有根本智,你知事多、认识人多,麻烦就来了,增长烦恼障、增长所知障。所以佛法修学是两个阶段,而两个阶段的方法、目标完全不相同。第一个目标求根本智,把你外缘统统断绝掉,真正到心地清净,智慧开了。佛是这样教给我们,诸菩萨、历代祖师大德的确是这样修学的。我们今天不断烦恼、不求一心,一开头就要求博学多闻,博学多闻变成世智辩聪,全都变成这个。修学修什么东西?修烦恼障、修所知障,唯恐这二障不够深厚,干这个,背道而驰。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3月3日22:11:01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8515.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