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第24集)jingkong法师讲于美国达拉斯

地藏经  (第二十四集)  1985/10  美国达拉斯  档名:14-009-0024

卷中一百四十五面,经文的第二段:

【又于过去。有佛出世。号大通山王如来。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者。是人得遇恒河沙佛。广为说法。必成菩提。】

在这一品地藏菩萨说出行门当中最殊胜的法门,就是称佛名号。他前面举出九尊佛,九尊佛都是久远劫之前所成的诸佛。在佛的德号里面,它有特别表法的意思,我们都曾经跟诸位提到过。念佛一定要懂得佛号所表的义趣,才能够得到真实的利益。十尊佛,第一尊佛是「无边身如来」,这是赞叹自性一体三身。第二尊「宝性如来」,里面有特殊的用意,是要我们皈依自性佛宝。第三尊「波头摩胜如来」,表不染的意思。它这意思非常的殊胜。一体三身是我们所求的,是我们所追求的。如何能够求得?证得一体三身就叫做成佛,而且是圆教的佛,就是经中常常称说的「无上正等正觉」。学佛要从皈依开始,皈依是回头,从迷回过头来,依觉悟;从邪知见回过头来,依正知见;从染污回过头来,依清净;从恶回过头来,依善。我们常讲「回头是岸」,所以要从这个地方学起,皈依就是回头。回到什么地方?一定要回到自性清净心中,这就是宝性如来所表的意思。

回过头来之后,我们修行最要紧的,先要断恶。所以这波头摩胜如来他代表的不染,这个名号翻成中国意思是莲花,波头摩胜是莲花的意思,红色的莲花,四色莲花以红莲花最为众生所喜爱。莲表清净不染,功夫从这里下手。不但自己要清净不染,底下一尊佛又要叫我们闻法,闻法非常重要。这个次序很耐人寻味,照理说我们先闻法后不染,这才对。有许许多多人是先闻法后学佛的。可是闻法要带着染污的心来闻法,这个事情很麻烦。譬如说我们不闻佛法的时候被世间染污,被五欲六尘染污;闻了佛法,又被佛法染污,这个东西总是麻烦事情。所以此地地藏菩萨教我们,先学不染,然后再闻法,这样闻法那就像《开经偈》上所说的,「愿解如来真实义」,才真正能够理解佛的真实义。所以这个波头摩胜如来在前面很有道理。

闻法之后,这就是修行功夫算是开始了,则依教奉行。先修什么?先断恶。像《了凡四训》里面讲的,没有讲修善,先要讲改过。这个「拘留孙佛」他代表的断德,要断烦恼,要改习气。烦恼为什么断不掉?习气没改,所以一定要改习气。如果自己常常注意到要改自己的习气,你这个烦恼一定是一天比一天减少。烦恼少了,心就清净,清净心中就放光明,这光明的智慧就透出来了,世出世间一切法都能够明了。所以真正讲修行要从断烦恼开始。

儒家在《大学》里面讲到三纲八目里头,他也是这个意思。他先要从格物做起,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他也是从这做起。格物就是佛门讲的断德,拘留孙佛所代表的。司马光讲这格物意思讲得很好,可能他也是因为学佛的关系,司马光是非常虔诚的佛教徒,在宋朝也是有名的宰相。他到晚年把他自己家里面的房子、田地统统捐献出来建寺庙,跟范仲淹一样,范仲淹也是如此。他讲这个格物,格就是格杀,物是物欲,就是五欲,财、色、名、食、睡,你要从心地里面把它杀掉。就跟我们佛门里面阿罗汉的意思一样,「杀贼」,阿罗汉还开杀戒,还杀贼吗?那个贼是讲烦恼,就是烦恼把它断除,这意思是烦恼是贼,要把它杀掉。司马光解释格物就用佛法阿罗汉杀贼这个意思来讲,要格杀物欲,要把这个习气拔除。格物而后致知,知就是智慧,所以格物是断烦恼障,致知是破所知障,智慧现前。底下一尊佛「毘婆尸佛」就是代表的智慧,般若智慧现前,所以他代表的智德。这个注解里面有很简单的说明三不退,意思说得很好。

末后《大庄严论》里面一首偈,我上一次念给诸位听了。我念的时候,这个地方还有个插曲,我讲了涅槃第一乐,正好那一天素贞回去之后,她说我们都走了,师父入涅槃了。是哪一个说了她一句,她说我回去之后,很不安,打个电话跟我说。这个对!涅槃是第一乐。有一些人误会,说涅槃就是死了,不对,这是大大的错误。你查遍《大藏经》,查查《佛学辞典》,涅槃不当死讲。如果说死了都叫入涅槃,我们不要修行,个个都入涅槃。涅槃不是死,涅槃在我们中国普通最常翻的意思就是圆寂,圆是功德圆满,寂是清净寂灭。你的心里面一点都不染污,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统统都断掉了,这才叫清净寂灭。你的智慧圆满,根本智圆满、后得智圆满,这叫功德圆满。

所以入大涅槃,那个入就当证讲,就当你得到讲,你得到大涅槃,这是成佛。像阿罗汉他得到的是偏真涅槃,不入涅槃就不能证阿罗汉果。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经上说得很清楚,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都是大阿罗汉,都是证了涅槃的,他是活生生的,天天跟着释迦牟尼佛东跑西跑的。所以要晓得涅槃不是死。有人说死了就入涅槃了,这是讲不通的,这个话讲不通的。涅槃第一乐,涅槃是身心清净,我们浅一点讲,就是戒定慧具足,定慧具足是功德。底下三尊佛,「宝胜如来」、「宝相如来」跟「袈娑幢如来」,他是代表的三身,法身、报身、应化身。这是讲什么?这是讲证德。所以这个佛号表法非常非常的有意思。

今天我们看末后这一尊,『大通山王如来』,这一尊佛是代表佛是倒驾慈航,教化众生。他成佛了,三身圆满证得,证得之后要教化众生,不是证得之后就没事,他可以休息了,不是如此。这一尊佛实实在在他是表佛光普照的意思。佛光之普照就是说法。所以你们同修们在此地发心学讲经、学说法,给诸位说,这个因缘实实在在不可思议。开经偈上讲,「百千万劫难遭遇」,这个学讲经说法恐怕不止百千万劫。如果是以清净心说法,绝不是图世间名闻利养,给诸位说,这个人他要是想发心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不去的。尤其在末法时期代佛说法,这个功德无与伦比。过去我们在台中,李老师他也会看相,他平常不说,实际上他会看。我当初一到他那里去见到他的时候,他就告诉我,某法师可以自修不能领众,他好像看得很清楚。替他翻译的张进兴居士,年纪很轻,那时候二十几岁,年纪很轻。他老师常常跟他说,他说孩子,你很可怜,你短命,你寿不长,好好的发心讲经,可以转命的。改造命运最有效的是弘法、是讲经,最有效。袁了凡改造命运好苦,修了十几年,修了十几年才有效验。如果你讲经说法,这个效果太大,太殊胜太殊胜,袁了凡用十年,你用一年就够了。所以这个功德非常非常之大。

你看这佛讲的,『广为说法,必成菩提』。说法为什么有这么殊胜的功德?在此地我也要给诸位说说。说法这个事情是佛菩萨的事情,你今天发心出来弘法利生,换句话说,你已经是佛菩萨同类之人。我们在世间,我们的业报,诸位晓得,前生修的,我前生修的善业今天得的善果、善报;前生造了恶业,这一生得的恶果。大的善,人天受生;大的恶,三恶道受报,这前生的事情。佛门常讲,「欲知前世因」,你要晓得我们前生做的是什么因,「今生受者是」,我这一生所受的果报就是。「欲知来世果」,来世我们果报是什么样子,你要想知道?「今生作者是」,我们这一生所做的,所做所思的那就是来生的果报。我们这一生发心以弘法利生为事业,那你这是佛菩萨的事,你来生不作佛菩萨作什么?你一定要作佛菩萨。这个事情难不难?不难,人人可以做得到,问题就是你肯不肯发心?肯发心的统统做得到。所以这个转业报,这是无比的殊胜。

这是我在此地特别勉励诸位。我自己本人也是个没有福也没有寿,诸位要是看看我从前年轻的那个照片,你就晓得福薄、短命。现在不一样,我的相貌转过来是四十八岁的时候转过来的,四十八岁以前不一样,四十八岁转过来的。我说话的音声,哪一年我记不得,大概也是在讲《地藏经》的时候转过来的。音声转过来,我自己不晓得,听经的同修们告诉我的。他说法师,你说话音声不对了。我说没有,我自己一点感觉都没有。结果他们有录音,把那录音带放给我一听,果然不一样,这是不可思议的感应。还有一个感应,那是见如法师告诉我的,我从小的时候右耳朵里头有个黑痣,我过去在军中服务的时候都有记录,人的特征都有记录。大概有小手指这么大的黑痣,你们现在看没有了。这是我那一年办佛学院,在三重我办过中国内学院,那时我当院长,我请见如法师当训导主任。他忽然有一天看出来了,他跟我在一起很多年,他说你耳朵里的黑痣怎么没有了?我说我不知道。拿镜子一照,果然没有了。弘法的的确确有不思议殊胜的功德。所以我们自己想改造我们一生的命运,希望我们来生能更为殊胜,一定要发心。这是十尊佛在此地表法的义趣。再看底下一段经文:

【又于过去。有净月佛。山王佛。智胜佛。净名王佛。智成就佛。无上佛。妙声佛。满月佛。月面佛。有如是等不可说佛。】

这一段是总指过去诸佛无量无边,列举里面举了九尊佛的名号。名号当然有它意义在,而这些名号注解里面注得很清楚,言简意赅。此地需要跟诸位提一提的就是『满月佛、月面佛』,给诸位提一提。因为佛经里头常常赞叹佛的相好犹如满月,我们常常看到,经论里头常常看到这样赞叹。所以有人就会想到月亮圆圆的,十五的月亮,如果佛的面孔就像圆圆的,有什么好看的?所以很多人问我,这个赞叹这赞叹得不好。其实他会错了意思,这个满月是形容什么?没有一丝毫的欠缺,佛每一个相都好;换句话说,在他这个面孔、身相里头找不到缺点,这个叫满月。绝对不是说佛像十五的月亮圆圆的,不是这个意思。所以他那是望文生义,是曲解了意思。就是他每一个相都好,我们常讲应身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报身佛像《华严经》所讲的,「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这才叫做满月、月面,是这样的意思。其余的意思注解里头都有,诸位自己看就可以。再看下面经文:

【世尊。现在未来。一切众生。若天若人。若男若女。但念得一佛名号。功德无量。何况多名。】

菩萨在此地劝勉我们受持名号的功德利益,这个利益实在是太大太大。菩萨虽然没有明白的给我们介绍出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可是青莲法师在前面注解里面跟我们提到的很多。尤其我们这次在弥陀会上也详细的讨论过,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念一尊佛功德就无量无边,何况念多佛?《大藏经》里面世尊非常慈悲给我们说了一部《佛名经》,完全讲佛的名号,就是十方诸佛的名号,说不尽,也是略说说。说了多少?一万二千多尊佛号。在台湾很多寺院这些年来过年都提倡拜万佛,都举行万佛会。万佛就是一万二千尊佛,一天大概拜个六、七百尊佛,一佛拜一拜,就拜六、七百拜,大概要拜半个月的样子,一万二千尊佛号,要拜半个月。这个是过年的时候很长的一个法会。有没有把这些诸佛都拜完,都拜得周全?给诸位说,没有,挂一漏万。

佛的名字,一天说到晚说八十年都说不尽。可是诸位要晓得,你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就全都包括了,所有诸佛名号都在其中,一个都不漏,这是叫你要常常念阿弥陀佛,道理就在此地。记住此地讲,『念得一佛名号,功德无量』,那你念这一声阿弥陀佛,你要晓得不简单!我们看见,念一声阿弥陀佛有什么难处?你们仔细想想,今天全世界有几个人知道阿弥陀佛?有几个人在一生当中曾经念过一句阿弥陀佛?不要讲全世界,你看达拉斯,达拉斯这个市,这里头有一百多万的人口,你们去调查调查,哪一个人在一生当中曾经听过一句阿弥陀佛,曾经念过一句阿弥陀佛?没有,有些外国人一生都不知道,这就是没福报。念上帝、念阿门不行,只能到欲界天,只能到忉利天,忉利天往上去他就不行,就没有办法了,很难很难。在我们中国算是佛法相当殊胜的国土,真正能够知道阿弥陀佛,真正能够相信而念阿弥陀佛的,也不算多。明白这个事理,我们就要觉悟。古人给我们说,「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声佛」,有道理,说话都是废话,都是六道生死中事,念一声佛号是出离生死,为什么不一心念佛?再看下面一段经文,这就是更要紧了。

【是众生等。生时死时。自得大利。终不堕恶道。】

这是就生死这个关头来讲念佛的利益,这个『终』就是毕竟不堕恶道。在这一段注解里面,在一百四十九页第三行,这个地方说,「得诸利益者。然诸经论,唯赞西方阿弥陀佛,接引裟婆,愿力遍重。是以普贤行愿,独指弥陀为至」。我把这文念下去,「若人于生死时,果能真诚称念,感应尤多。所谓不动步而归净土,安俟阶梯。非思量而证弥陀,岂存言念。悟迷只在自心,超沉岂由他法。谛信力行,自见功程耳」。这个注解的意思非常非常的明显,菩萨、祖师大德都是劝我们以念佛为修行第一妙法。说到普贤行愿,这就讲到根本法轮,讲到佛法的根本法,也是佛法修行的根本法。那就是普贤菩萨他是念阿弥陀佛成佛的,文殊菩萨也是念阿弥陀佛成佛的,善财童子,那是文殊、普贤的学生,也是念阿弥陀佛成佛的,这是在《华严经》上所说的。由此可知,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是佛法里面的根本法。修学这个法门可以说从根本修,哪有不成就的道理?决定是一生成就。《华严经》上善财童子一生成佛,肉身成佛。再看底下的经文:

【若有临命终人。家中眷属。乃至一人。为是病人。高声念一佛名。是命终人。除五无间罪。余业报等。悉得消灭。】

这是讲到利益是无比的殊胜。『除』也是灭的意思,『五无间罪』是极重的罪业,都能度,都能够消除,念佛功德之大,实在是无与伦比。可是有一些人读到这个经他都不相信,说念佛,念了一生佛,他还堕落。经上明明说,临命终时他自己不会念了,家里人替他念一声都能够灭五无间罪。这经上所说与事实不能相符合,于是乎就引起怀疑。此地诸位一定要明了,家人念,临终人要听见,一听见之后他就回头。像唐朝的张善和一样,这个行,这是真的,真的除五无间罪,他往生了。他是地狱相现前,临命终时十念往生。可见得念佛这个功德不可思议,在一念当中他具足了信愿行。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里面跟我们说过,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你真相信,一点怀疑都没有;真愿意去,对这个世界绝无留恋,你只具备这两个条件,就决定往生。至于往生之后,西方世界品位高下,那就是你念佛功夫的浅深。如果你有一丝毫怀疑,或者你对于这个世间还有放不下,还有留恋,这就不行。这个是你念一声,念一万声也枉然,也去不了。他留恋,他放不下,问题在这个地方。所以一定要明理。

诸位翻过来看一百五十页,天台大师,就是智者大师,他有一篇文章现在我们收在《净土十要》里面,有这么一篇文章,叫《十疑论》。这是智者大师作的,专门讲净土,也是帮我们断疑生信的,智者大师本人就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十疑论》里头,这一段话很要紧,「初心菩萨,未得无生忍,要须常不离佛」。这个意思你懂了,就是劝你一定要往生,我们现在是初心菩萨,没有证无生法忍,那你要常常不离佛。不离佛,到哪里去?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才不离佛。你到别的世界,像在我们娑婆世界,娑婆世界现在没有佛。这就是劝你,换句话说,我们不能不求生净土。

底下又说,引用《大智度论》,《大智度论》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注解,龙树菩萨所造的,玄奘大师翻译的。这里头有几句话说,「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无有是处」。他这底下还有比喻说,有一类学佛的同修他心发得很大,你问他愿不愿意念佛求生净土?他说我不愿意去,这个世界众生太可怜,我要来救度他,我要生生世世在这个世界以法师身分讲经说法来度这些众生。话说得很好听,很难得,我们不能不佩服他。他做得到做不到?做不到。他烦恼没有断,具缚,缚就是缠缚,他烦恼没有断,习气没有断。换句话说,他要随着业力六道轮回,自己做不了主,怎么可以我生生世世以法师身分来教化众生?这还得了,这是自己生死可以做主。生死做主,至少是阿罗汉以上,见思烦恼要断尽,你在六道里面投胎的时候你自己才能做得了主。连三果罗汉都做不了主。所以这个话说不得。必得求生西方之后乘愿再来,那行。

所以这第二行末后这两句,这是劝勉我们,「自是尽弃平生所学,专寻净土教门」,这是劝我们。「十余年来,未尝暂舍」,这是作这个注解的青莲法师现身说法,他讲他自己。因为他也是学天台的,前面我们看他称他「吾祖」,我的祖师,当然他是学天台的。你看看他自己也是把平生所学都抛弃掉了,专修净业,专修净土,十余年来未尝暂舍。他觉悟了,他什么都放下,世出世间法统统放下,一心一意念佛,这是觉悟,这是回头。

下面这又引用我们净土宗四祖,就第四代的祖师,法照大师,这是唐朝时候人。在《念佛谱》里面有记载,这五会新声念佛,就是文殊菩萨教他的,教给法照,是这么传下来的。「往五台竹林寺,见文殊在西,普贤在东,为众说法。照作礼,问曰:末代凡夫,智识浅劣,佛性心地,无由显现。未审修何法门,最为其要?文殊曰:诸修行门,无如念佛。我因念佛故,得一切种智」。这个一切种智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文殊菩萨告诉他的,他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是从念佛法门证得的。底下还有说,「又问:当云何念?」你叫我念佛,我怎么个念法?「文殊曰:此世界西,有阿弥陀,愿力难思,汝当系念,令无间断,命终决定往生。说已,为照摩顶而退」。这一段就是法照禅师他在一生当中是见到文殊、普贤了,他见到的。他原来是学禅的,法照禅师,原来学禅的。他从此以后就专心念佛,他也不参禅了,以后成为净土宗第四代的祖师。

这个故事还很长,他还曾经见到阿弥陀佛,他在定中见到阿弥陀佛。见到阿弥陀佛旁边有个侍者,站在阿弥陀佛旁边,穿着一身破破烂烂的衣服,阿弥陀佛告诉他,那就是净土宗第三代祖师,你要去找他,好好跟他学。以后果然被他找到了。这定中见到的,阿弥陀佛替他介绍、替他推荐的。这五会新声就是文殊传给法照,所以那个时候这个念佛非常非常的盛行。但是从唐到现在,原来的音调可能都已经失传。我们现代这个谱里面,这是民国初年近代的,也都是念佛的大德,他们是模拟音调编出来的,是不是原来的那谁都不敢说。但是我们有这个意思,懂得这个来源就好。再看底下经文:

【是五无间罪。虽至极重。动经亿劫。了不得出。承斯临命终时。他人为其称念佛名。于是罪中。亦渐消灭。何况众生自称自念。获福无量。灭无量罪。】

我们不仅一生,生生世世以来造作的罪业无量无边,如何能消除?无过于念佛。所以大经上说,念一句阿弥陀佛,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这是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的。可是要怎么个念法?诸位要记住,要一心称念。我们自己虽然没有到一心,我们诚心诚意的念,就能灭罪。如果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当然也能灭罪,那灭罪的力量很薄弱,不能灭生死重罪。念佛的时候不能有妄想,老老实实念,诚诚恳恳的念。念佛的时候要想到佛,或者是想到经里面所讲的这些境界,想佛在我们面前,想佛来接引我们。想佛的时候,听到我们在这念佛,你这个心就不会打别的妄想,不会妄想。所以《楞严》上说,「忆佛念佛」,忆是心里头想着,心里想着佛,口里念著佛,手里面拿着念珠,也是三密相应。密宗持咒就是如此,手结印,我们念珠就是结印,数念珠就是结印,心里面想佛,口里面念佛,怎么不是三密相应?所以一定能灭无量罪。菩萨教给我们修行最重要的法门也是念佛,跟其他大经里面的方法都一样,我们对于念佛法门一定要肯定,不可以怀疑,信受奉行。再看下面第十品:

【校量布施功德缘品第十】

念佛是正修,除正修之外,当然有助修,正助双修。这一品就是教给我们如何来帮助我们修行,这也非常的重要。诸位要想一想,我们为什么不能往生?为什么不能得一心?为什么功夫不能成片?这里面一定有障碍。如果把这个障碍找出来,我们舍掉这个障碍,那我们的功夫就成就,目的就达到了。而这些障碍,说实在的话,就是你有放不下的地方。我们俗话说,牵肠挂肚的事情太多,你放不下,你看不破,所以你念佛功夫不得力。现在要教给你方法,如何能够帮助我们放下万缘,我们的功夫就成就。牵挂的事情,亲情最严重,最碍事,最麻烦,必须要从这个地方放下。

我跟我母亲三十六年没见面,见面的时候,跟你们大家见面完全一样。她到香港来见我,我在佛堂里面,在香港中华佛教图书馆,看到她来了,先拜佛,因为大陆上几十年拜佛的机会都没有,先叫她拜佛;拜佛完了的时候,请她旁边坐着,教她念佛。我跟对待普通信徒完全一样。她也很了不起,也能沉得住气,不会说一见面又哭又啼,那就完了,那我几十年工夫整个就完了。她就跟我讲常常想我,我说想我干什么?想我,六道轮回,我说妳要想阿弥陀佛才行,妳想阿弥陀佛,妳才能往生西方。我跟她见面,主要就是教她这个,教她从此以后别想我了,换一个,换成阿弥陀佛,想阿弥陀佛去,这样才行。「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要把这个牵挂断掉。母亲对待儿女,那个情难断;我们做儿子的容易断,不想。而且我出来太早,我十四岁就离开家,抗战期间念书都住在学校里,过年也不回去,学校住惯了,学校就是家。从前的时候,念书跟现在不一样,老师对于学生照顾超过父母,比父母照顾得还周到。我们那个时候,师生当中,师生如父子,真有这个感情。不像现在,现在学校里,老师跟学生没有这个情。

这个牵挂就是生死大事,很麻烦很麻烦,要把他转过来念佛,劝一家人念佛,这样才成功。你看唐朝时候庞居士,他有语录流行于世间,这几年台湾也印了不少,《庞居士语录》。他一家人都成就,他自己、他的太太,他还有个女儿,他女儿也没有出嫁,功夫都到了家。你看语录传记里头说的,他要走的时候,他跟他太太、女儿说,他说我要走了。他的女儿跟他讲,你等一等,我到外面去看一看,看看太阳,时间有没有到?好了,他真的就在等,结果他女儿在外面站在那里往生了。他这父亲讲我上当了,我还要替她料理后事,把她料理完了我才能走。你看那个生死真是洒脱,太自在、太自在了!女儿顽皮,老人死了,她要替他料理后事,「你等一下,我看看时候到了没有?」她先走了,让这个老头子还要晚几天走。自在,太自在了。一家人成就,人人都是生死自在。

这助缘就重要了。助缘是什么?布施,布施就是放下。有一些人难,放下真难,有一些人说,好,我钱财都放下,我都不要了,那我明天吃饭谁来照顾我?这一放下,生活马上就成问题,所以怎么样?不敢放下。如果真的放下,有没有事情?给诸位说,没有事情。为什么没有事情?你相信命运就不会有事情,「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你说钱财,我这一边统统布施,布施光了,明天会想不到不晓得从哪里又来了,就是这个信心。所以真正明白这个道理,尽可以慷慨大方。你命中有的财,能不能舍得掉?舍不掉。你命里头没有财,你求不得。你譬如命里头有十万块钱财,你不舍,永远就是十万。你这十万,这个地方舍掉五万,过几天那个五万又进来,确实是如此。所以真正明白这个道理,不如乐得慷慨大方。我要活水,不要死水,存在我这儿,是死水;我让它流过去,那边又流过来,活水。你永远是这么多,它不会减少的,只还会多一点,决定会多一点,不会少一点。

世间人参不透这个道理,所以他有财,他吝啬,舍不得;没有,他贪求,患得患失,大病,生死病根,这是饿鬼道的业因。所以一定要晓得舍,肯舍,欢欢喜喜的舍,尽心尽力的去舍,对你自己一定有大利益。真能一切都舍下,身心清净,没有妨碍,这一句佛号才能念得好,才能够念到功夫成片,念到一心不乱;换句话说,西方世界取得了。你要是挂在情上、挂在财物上,你永远不能得一心,不但不能得一心,功夫成片都相当难,损失太大。这里头的利害得失我们一定要辨别清楚,辨别清楚就是看破,看破之后,真正能放下。所以佛法里面看破是真正的学问,放下是真实功夫。看破放下之后,我们所不舍的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其他的统统可以舍掉,以后只留这一个阿弥陀佛,你就决定往生。好,请看经文:

【尔时地藏菩萨摩诃萨。承佛威神。从座而起。胡跪合掌。】

这是请法的礼节,我们就不多说。

【白佛言。世尊。我观业道众生。校量布施。有轻有重。有一生受福。有十生受福。有百生千生受大福利者。是事云何。唯愿世尊为我说之。】

世出世间的福报都是从布施得来的,布施就是种因,福报是结果。你种得多,你收获就多;你种得少,收获就少,一定的道理。《了凡四训》里面虽然讲的是世间福报,他怎么修来的?布施修来的,做善事,布施修来的。布施的福有一生、有十生,有百生、千生,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的果报?佛在这个经里面要给我们说明,我们念过《了凡四训》也能够知道一个大概,《了凡四训》里头也讲得非常透彻。我们要想离苦得乐,不修布施不行。布施的果报、功德真实不虚。一个人常修财布施,他的财决定不会缺乏。他修法布施,智慧增长,这是一定的道理。他修无畏布施,健康长寿。往往布施当中,在一桩事情里面三者都有,只看它偏重在哪一方面?真是一而三,三而一。修布施要有智慧,没有智慧的人不肯修布施,有智慧的人一定欢喜修布施,为什么?他晓得有大利益。地藏菩萨既然启请,这必然是利乐有情问,不是地藏菩萨不晓得,是代我们问的,我们在此地要感谢地藏菩萨。

【尔时佛告地藏菩萨。吾今于忉利天宫一切众会。说阎浮提布施较量功德轻重。汝当谛听。吾为汝说。】

佛特别提到是为阎浮提众生来说的。阎浮提众生能修布施的福德多半都是人天福报,这是讲世间一般人,人天福报。美国人今天在全世界可以说福报最大,这个福报从哪来的?前世修布施得来的。美国人,有很多同学跟我说,说美国人很小气,但是美国人对于救济人非常慷慨。世界上哪个地方有灾难,他很乐意的拿出钱来帮助别人。所以这教会、红十字会一出来募捐,绝对不会失望的。这是什么?他多生多劫有布施的习气,平常对人他是很吝啬、很节俭,真正帮助人家苦难,他能拿得出来,这些也都是事实。再看下面经文:

【地藏白佛言。我疑是事。愿乐欲闻。】

其实是地藏代替我们说的。我们怀疑,地藏菩萨可不怀疑,是我们怀疑。

【佛告地藏菩萨。南阎浮提。有诸国王。宰辅大臣。大长者。大刹利。大婆罗门等。若遇最下贫穷。乃至癃残瘖哑。聋痴无目。如是种种不完具者。是大国王等。欲布施时。若能具大慈悲。下心含笑。亲手遍布施。或使人施。软言慰喻。是国王等。所获福利。如布施百恒河沙佛功德之利。】

这一段在佛门里面讲布施。这布施对象,布施就是福田,田是种粮食的,种子下下去,秋天就有收成,所以佛拿布施就譬如下种,所布施之处当然就是福田。福田有三种,此地讲的是悲田,你是大慈大悲去布施的,布施贫穷下贱之人,这是悲田,成就你的大悲心,圆满你的菩提心。不这样修,你的菩提心不能圆满。对父母是恩田,父母的恩德最大,所以对父母要布施供养。对佛菩萨圣贤,叫敬田,我们对他恭敬,布施是恭敬,表示恭敬。福田可以分为这三大类。这一类是讲的悲田。前面一段说能布施之人,他有智慧、他有财富,这才能布施。如果说是在这个社会上没有财富,想布施他也做不到。所以首先举出来这些国王、大臣、长者,『刹利』是王族,我们中国人称为皇亲国戚,印度是王族;『婆罗门』,印度四姓里面也是地位最高的贵族阶级,他们有力量布施。

应该如何去布施?对于这『最下贫穷』,他们需要人帮忙,这些人很可怜,前生没修福。为什么他在人道?前面说过,凡是这一类人多半都是从三恶道出来的,三恶道里头那个罪受满了,又到人道来。到了人道来,他还有余殃未尽,所以在人道里头是等流的三恶道。这就是天台大师讲的「百界千如」,百界是十法界,十法界每一个法界里头又有十法界,譬如这人法界里头有人中之佛、人中的菩萨、有人中之畜生、有人中之鬼、人中之地狱。这一些最下贫贱之人,人间地狱等流报,等流的果报,这种人可怜。那些菩萨、善人见到都能够生怜悯之心,去帮助他们。

可是布施,应该如何布施?应该要以清净心布施,以平等心布施。这很难。一般看到可怜的、贫穷下贱的,布施的人,「好,你没饭吃,来,拿一点去」,这一种态度。甚至于还有人家来讨饭的时候,他把钱丢在地上,「给你」,丢在地下,这个态度不对。这是我们常常看到的,带着贡高我慢的习气,没有怜悯心,没有同情心。他布施有没有福?有福,福就很薄,很少。如果是以『下心』,『若能具大慈悲』,「下心」是非常的谦虚,『含笑』、『软言』安慰他,来问候他,这样布施那这个福报就大。尤其是『亲手遍布施』,自己没有亲手,叫人家去施舍,也要告诉他软言安慰。这种态度,用这样的心来布施,等于布施佛没有两样。所以修布施的要如何来用心?这样布施等于『布施百恒河沙佛功德之利』,这就不止千生、万生,这个福利益太大太大。再看底下这段经文:

【何以故。】

为什么说他的福报这么大?恒河沙数诸佛已经是算不尽,恒河沙数不尽,而且还说「百恒河沙」。这个事情我们听了确实是怀疑,无怪地藏菩萨说,「我疑是事」。确实是令人怀疑,这福报太大了。此地就说出这个因缘,『何以故』。

【缘是国王等。于是最贫贱辈。及不完具者。】

『不完具』就是有残缺。

【发大慈心。】

这是发的真正大慈悲心,这个大慈悲心与心性相应,换句话就是称性的大慈大悲。

【是故福利有如此报。百千生中。常得七宝具足。何况衣食受用。】

这是我们要牢牢记住的,我们要相信,我们自己要想求福应该要这样修法。我们的福报要是有欠缺,怎么个修法?要依照佛所教诫的来修学,真正是「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个求,佛把这几个方法都告诉你了,应当这样的求,这是求我们物质生活丰足而没有欠缺。要发真正的慈悲心。这一段是讲福田里面的悲田。再看底下一段:

【复次地藏。若未来世。有诸国王。至婆罗门等。遇佛塔寺。或佛形像。乃至菩萨声闻辟支佛像。躬自营办。供养布施。】

这是讲的敬田,佛门里面修福。诸位要记住,现在有很多人他迷惑颠倒,读了这些经他晓得佛门里头修福福报很大,遇见那些贫穷困苦的人他不肯施舍,因为什么?我布施他,福报太小,这个田我不要种,收成不太好,我这个种子下去很可惜。存这样的心到佛菩萨这个地方来,怎么巴结佛菩萨也没用处,为什么?存心就不良。所以我们对于这三种田决定是要用平等心,无有高下厚薄,这是佛教给我们的意思。佛教到我们中国来,我们过去的列祖列宗真正的认识、明了,它是三世的教育。所以决定不能把它当宗教来看。实在讲,佛教与现代宗教里面的定义完全不相符合。凡是宗教,它一定要崇拜一个神,是宇宙人生的主宰,这是它不能少的,它一定要崇拜一个神,佛教里头没有,这显然跟它就完全不相同。佛教里面我们拜佛菩萨,跟它那拜神的意思不一样,我们拜佛菩萨就跟我们中国人以前拜祖先意思完全相同。佛是我们第一个老师,我们拜佛意思是报本返始,是这个意思,是报恩的意思,他是我们第一个老师。正如同从前念书人启蒙的时候一定要先拜孔子,「大成至圣先师」,尊师重道这个意思。菩萨是贤人,是我们过去的学长,我们对他礼敬,不是把他当神看待,不是把他当主宰看待,这跟宗教不一样。佛教里面崇拜什么?崇拜自己,自性。所以佛教是崇自而不崇他。

皈依自性佛宝,皈依自性法宝,皈依自性僧宝,所以这皈依称为三自皈。绝对不是心外求法。所以佛学称为内学,一切求诸于自己的内心,自性,而不求助于外面。所以我们求自己,不求佛菩萨。求佛菩萨保佑,佛菩萨就不灵;求自己,佛菩萨就保佑,灵了。佛在经论上常常跟我们讲,「依报随着正报转」,七宝、衣食,依报。我们自己有福,走到那里都有福;自己没有福,走到什么地方还是没有福报。福是从内心求的,不是从外面求得的。前天江居士在此地告诉我们,讲到他的父亲告诉他的,他说他的祖父会看风水。从他讲的话来说,他祖父看风水的段数相当之高,今日之下的人恐怕很少能够找得到像他同等的。他能看到山河大地,能看这气色,换句话说,能看国运,能够看世运,整个世界的世运。这个世界要乱,山河大地的颜色不一样。这相当高明。他一看,今天走到哪里一看,这个山川气象,这是乱世。这就比现在一般看风水的高明太多。

有没有道理?有道理,佛法里面讲,依报随着正报转。这一个时代众生都有福,要享福了,连山川气象现的颜色就不一样。所以古人形容钟灵毓秀,太平盛世,山川气象,人看到感官就不一样,跟乱世绝对不相同。你不要看山没动。不一样,颜色不一样,气象不一样。好像一个人一样,他在欢喜的时候,你看到这个人的表情容光焕发;他在烦恼的时候,有苦的时候,愁眉苦脸,不一样,怎么会一样?同样是一个人,他就不一样。山川也如此,你不仔细你看不出来,它也有欢喜的时候,也有愁眉苦脸的时候,你看不出来。真正高明人他能看出来。所以众生有福了,它也有福;众生没福要遭难了,它也没福,也呈现不一样的气象出来。这一段讲的佛门里面修福,你一定要认识清楚。这一段是讲布施供养佛菩萨形像,这在福田里面是属于敬田。

【是国王等。当得三劫为帝释身。受胜妙乐。】

大家《地藏经》流通得很广,可以说在台湾可能是人手一册,这么多年来到处都印,哪个寺庙都印《地藏经》。所以《地藏经》非常的普遍,《地藏经》念得很熟,于是乎大家都去造佛像去,都去供佛像,都去修庙去了,都去搞这些去了,那他能不能『三劫为帝释身』?恐怕问题很多,不见得他能得这果报。这刚才就说明了,用心不一样。因为他前面一条没做到,它这是有连带关系的,对于贫穷下贱的人不肯布施,甚至于对父母都不供养。我都看到的,在佛门里看到虔诚佛教徒,他有钱、有大福报,对父母怎么样?算算看父母一个月多少生活费,一天吃多少、用多少,多一点都还要骂,还要摆脸色出来,可怜。佛门里面修佛事,功德主,出钱出力最多的。这什么原因?在我想大概父母老了,那个地方得不到好处,佛这里有好处可得,好好的巴结巴结。有没有用处?没有用,你那个钱供养佛菩萨,佛菩萨不要,你在家里不孝顺父母,你来供养佛菩萨,什么心来的?巴结来的;换句话说,你根本就不是个善心,是恶心,恶心来求佛,佛不会接受。所以这样在佛门里头修福没有用,等于零,他的家道还是一天一天要衰下去,他的生意决定是一年不如一年,到后来会倒闭、会失败。不孝父母,到佛门来巴结佛菩萨,甚至于供养出家人超过父母,这个错误的,绝对绝对是错误的。所以佛法教我们修布施,对于贫穷下贱、对父母、对佛菩萨要平等心,平等的恭敬,这是佛法。你看,先说悲田,再说敬田,有道理。

佛门里面,诸位一定要知道,佛法对世间功德的利益实实在在是说不尽,人天眼目,一切众生的法身慧命都在佛法里头。遇到佛法的人,换句话说,他就遇到有超越轮回、超越生死的机缘,没有佛法就没有这个机会。换句话说,不管你怎么样富有,怎么样享乐,你超不过六道轮回。不能超越六道轮回,那就是跟经里面讲的一样,住三恶道的时间多,人天两道的时间很短暂。由此可知,佛法多么珍贵,所以这布施佛法,在一切布施里面,法布施最。《金刚经》上讲,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抵不过四句偈为人演说的功德,这是真的。造佛菩萨形像,建立塔寺,这里头有个先决的条件,要有人。如果这个里头没有出家人,没有讲经说法的人,建立这个寺院,建立佛菩萨形像,固然是有福德,福德不大。为什么?在现前来说,容易导人入迷信,他把佛菩萨、罗汉、辟支佛都当作神看待。像我们本省神佛不分,搞得乌烟瘴气。有很多寺庙居然把妈祖跟观音菩萨都摆在一起,跟佛也摆在一起。妈祖是什么?妈祖是鬼,是个福德鬼而已。甚至于还有的地方,我看到了,妈祖摆在当中,佛摆在旁边,我看到好多好多。这都是不懂得佛法,没有人。

甚至于建造寺院、塔寺,变成一种争名夺利的斗争道场,那这过失无量无边,斗争。塔,在台湾你看,哪个寺庙都要建个塔,为什么?塔的收入太大,塔里面寄存骨灰,寄存一个骨灰要收好几万。那个塔里头一格一格的,不晓得装几千个,大收入。每年他们家里人还要来烧香,还要来供养。所以有一个塔,他这个庙里头生活都不成问题。从前这个塔不是的,是供养佛舍利的。现在塔也不一样,变质了,寺院就变成斗争道场。所以你要明白这些道理,为什么现在人在佛门修福不能得这么大的果报?这是佛门修福必定在佛法兴盛的时候,他才需要。我常常也劝这些正信居士建立道场,建道场功德就是这样的,就是这样着手的。怎么建立法?如果你自己有这个能力,有这个财富,你建寺院弘扬佛法。你建寺院不要把寺院双手去供养某一个法师,那就糟了,变成这个法师私人产业,他的徒子徒孙大家都要争执,都想来抢,这个错误。

自古以来,寺院在中国都是国家管理,不属于私人的,所以捐献出来,叫十方道场。从前在印度那些寺院都属于私人的。我们这个经,《弥陀经》,祇树给孤独园,那个财产属于谁的?祇陀太子跟须达多长者的,他们两个人的财产。主权,就是所有权,是他们两个人,他们供养佛在那个地方弘法利生,佛走了之后,他财产收回去,是他的不是别人的,这是对的。所以寺院的建立决定是地方的,这一点诸位一定要搞清楚。我们大家出的财力,我们就组成一个财团法人来管理,聘请法师来做住持,他做得好,我们就叫他继续做;他做得不好,我们就解聘,另外再聘别人,他没有法子。这样聘请来了,大家对他都很恭敬,他一定好好的做,一定好好的修,好好领着大家,为什么?他怕被人赶跑,没有面子。只要你好好的修行,四事供养不缺,这多自在?何必要一定自己有钱?何必要自己一定有财产?没有必要。这样才如法。

如果我们没有这个能力,没有能力想弘法利生行不行?能行,做得到。我们找一个地方,我们去租一个地方。我这个能力只能租一个月,我就租一个月;我能力只能租一天、租两个小时,我就租两个小时。像现在我们在华人活动中心租一次二十五块钱,我有这个能力我租一次,我请一个法师在这里给我讲两个钟点经,你这功德也跟这个一样,这不得了。大福报怎么修?这个修法的。听众里面,我们肉眼看的是人在这里听,如果你要有天眼,你要有法眼,你会看到听众当中有许许多多鬼神,有许许多多天人,乃至于许多菩萨、罗汉、辟支佛,都在这听经,都在这里称赞,功德无量无边。有几个人懂得这种修法?经上有的,他看不懂,他看不出这个意思,那有什么法子?我们一定要晓得。

所以修福不难,修大福报也不是难事情,尽心尽力就是功德圆满。譬如说他是一个百万富翁,他建一个寺院来修福报;我是一个穷人,连三餐饭都有问题,我明白这个事情,我自己省一天,我一天不吃饭,甚至于我宁愿饿个二、三天不吃饭,我把这个钱拿去,我去租一个讲堂,租两个小时,请一个法师来讲经,我这个功德超过那个百万富翁,你懂吗?因为你所付出来的,是你百分之百的付出来;他那个百万富翁建个庙,不过十万,才是他十分之一。他做的福报是十分之一的福报,你做这个福报是十分之十的福报,来生的果报你要超过他,这才公平。所以世间人富的人不是生生世世都富,穷人不生生世世穷苦。富人今生富,来生贫;贫人今生贫,来生富,往往贫人修福超过富人。富人在一个寺院里很慷慨,写上一笔捐上十万块,对他九牛一毛;这个穷人每一天到外面去做苦力,一个月赚个几百块钱,他把那几百块钱统统拿去,他是全部都拿出来,所以他修的福报超过富人,我们一定要懂这个道理。

什么叫圆满功德?尽心尽力就是圆满的功德。所以人人都有能力修圆满功德,不一定只是富人能修,穷人就不能修。经里面讲这一类的事情讲得太多。佛陀在行菩萨道的时候,就曾经见过一桩事情。有一个贫女,是个要饭的,人家给她两个钱,那两个钱是她全部财产,她见到佛,想到她自己贫穷可怜没有修福,就把这两个钱供养佛。佛给她祝愿,给她祝福,七天之后她死了,死了生天享天福。她是百分之百,她修的是圆满功德。另外有一个公案,说一个皇后,在佛门里头,当然皇后出的金银财宝太多太多,送了许许多多的。佛自己不给她祝福,叫个徒弟给她祝福,派个学生去祝福就够了。为什么?她那个福报不是圆满的,不是修的圆满功德,它是她的极小的一部分,用不着佛来给她祝福。何况地位愈高布施的心也愈傲慢,没有那么样的恭敬,没有那贫贱人心的恭敬。所以修福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你才晓得福报千差万别。福报是人人都能修,你要懂得道理、要懂得方法。最殊胜的福报是弘法利生。我们再看底下这一段,这就是这一小段的圆满结束。

【若能以此布施福利。回向法界。是大国王等。于十劫中。常为大梵天王。】

『回向』是我修的福我自己不享受,希望我有福大家享,这个心量大,所以他的福就更大。不回向,那个福报是希望我自己能得福报,我一家人能得福报,这福报就小了。同样所修的福,心量不一样,心量大,福大;心量小,福小。这个理不妨去多想想,愈想你就愈明了,愈想愈透彻,然后才晓得我们应当如何来修福。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一段。下面讲的修福理论、方法、果报,还有很多,都是非常非常的重要,应当要学习。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3月3日20:28:17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8397.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