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悌忠信:凝聚中华正能量(第五讲)蔡礼旭老师

孝悌忠信:凝聚中华正能量(第五讲)蔡礼旭老师

 

孝悌忠信:凝聚中华正能量(第五讲)蔡礼旭老师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好!

 

我们今天主要谈的是“忠”这个主题。《忠篇》“绪余”,对“忠”义理
的开显非常精辟。我们看第一段。

 

夫忠,德之正也,唯正己可以化人,唯正心所以修身。故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诚则敬。《说文》:忠,敬也,从心,中声。《注》曰:敬者,肃也,未有尽心而不敬者。《笺》曰:尽己之谓忠。故忠有诚义。《论语》曰:为人谋而不忠乎?《记》曰:丧礼,忠之至也。又曰: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传》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孟子》曰:教人以善,谓之忠。观于此数者,可以知忠之义。所谓反身而诚,然后能忠是也。

 

“夫忠,德之正也”,我们之前学的文章主要是讲孝悌,孝是德之本,百善孝为先;悌是德之序,懂得先后长幼尊卑的态度。忠是德之正,正就是不偏不倚,心不偏颇,不偏私。“ 忠”,公忠体国,这个忠体现大公无私,体国是时时以国家、团体为重,这才是正而不偏私。正又跟邪相对,心起邪念,对人就不忠,当然对自己也不忠。“唯正己可以化人”, 正己为什么可以化人?因为“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都有本善的心,只要我们行得正,有真正的德行,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善缘去启发别人的善心。所以孔子讲“君子之德风”,“风”是指风范、德行,“小人之德草”,“小人”是指一般老百姓,他们接触了君子,看到了他的风范、德行,就好像风吹过去,草很自然就弯下来,就受教了,“草上之风必偃”。确实在历史当中,很多留名青史的圣贤,他们在世的时候,人民都以他们为榜样,甚至于把他们当做自己父母一样看待;这些人去世的时候,老百姓就跟丧了自己的父母一样悲痛。所以这些圣贤以父母的心爱护子民,他们的心是大公无私、是正己。所以“正己”是真正成就德行。假如我们自己没有正,就想教化他人,那就很难达到效果。所以“ 正己可以化人”也提醒我们,教化、感化不了他人,那就是自己的德行还不够。

 

现在社会当中,领导觉得员工不好带,父母觉得孩子不听话,老师觉得孩子很难教,那都是没有化人。为人领导、为人父母、为人老师,所谓君亲师三个角色,能不能回过头来看看,我们正己了没有?有没有成就德行?所以孔子讲,“其身正,不令而行。”自己真正做得正、做得好,他人在生活点滴当中潜移默化受到好的影响,不用命令他,他自己就效法了。为什么?他有本善。孔子又讲,“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们自己没有做好,还一味地要求、指责、命令他们,他们心里不服,也很难真正照着去做。所以正己可以化人,确实也是知所先后的道理,要先正己,然后能化人。“化”是自然而然的,不是刻意的。俗话讲,“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桃树、李树的果实很甜美,自自然然人们就走出一条路来,来采这些桃李。相同的,人真有德行,“道之所在,天下归之;德之所在,天下贵之;仁之所在,天下爱之。”自然能感召别人向他学习。

 

接下来讲,“唯正心所以修身。”正己,真正成就自己的德行,要从根本下手,从起心动念下手。因为一切言行都是心态延伸出来的。所以心正,言行自然就正,要修养自己,一定是从“正心”下手。《大学》告诉我们,“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一个人要能“正心”,得从格物下手。物格知至,知至意诚,意诚心正,心正才能达到身修。我们从这一段也体会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我们有很好的目标,但是都要回到根本去下工夫。

 

“故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格物致知”的功夫应该从哪里下手?“诸”是之于的意思,下手的地方,应该是自己的这颗心,求之于自己的起心动念处。“格”是格斗,就是以非常大的决心,不迟疑地格去物欲。有这些欲望,就会产生很多的欲求,求不得,烦恼就来了,求不得,习气就现前,贪、生气,种种习染就产生了。所以首先得要格去物欲,烦恼少了,智慧才透得出来。所谓“息灭贪嗔痴”,贪嗔痴慢起来的时候,人的心就不正了,就被贪心给障碍住了,贪名、贪利、贪色。欲望现前,欲令智迷,遮住眼睛了,利令智昏,情生智隔。我们看,人对于欲望不能够节制,可能很多行为都控制不住。

 

历代很多陷害忠良的人,他们也都读过圣贤书,调伏不了自己的名利心,最后才会做出煳涂的事情。很多读书人,立名于一生,也很努力地成就自己的道德、事业,但是女色现前,把持不了自己,可能一失足成千古恨。这都是格物的功夫不够。还有,我们好面子,智慧出不来,心也不正了,看事也看不清楚。好面子,就只想自己好不好受,哪能够体恤大局,哪能够无私无我!所以首先要有格物的功夫。格物了,我们这些自私自利的习气澹了,自己都会感觉脑子比较清楚,智慧长了。所以说实在的,智慧不是外来的,是人本有的,只是被这些习性、烦恼障碍住,就好像太阳被乌云给遮住了。太阳还是在放光芒,只要把乌云拨开就可以见日。

 

“致知”也可以说是致良知,人能够去这些私欲、习气,良知就透出来了,意就诚,心就正,这是一个说法。另外有一个说法,人也有对事物认知的错误,叫所知障。我们怎么去掉所知障?契入正知正见,让自己所有的认知都跟真理相应。障碍人的诚意正心和本善的,有烦恼障跟所知障。烦恼障是执着,所知障是分别。分别就是所有都是自己对,别人错。而格物致知的功夫,都要回到常常观照自己的心,心有没有起邪念、有没有起烦恼,有了,赶紧把它转过来,“圣狂之分,在乎一念”。不能总顺着自己的意思,觉得自己是对的。跟古圣先贤学习,要达到致知,就要时时随顺圣贤的教诲,不可以随顺自己的想法、看法。孔子都说他“述而不作”,圣人都时时以经典、以古圣先贤教诲来对照自己的心,来要求自己。我们的德行与孔夫子差得远,结果我们学的时候,还常常都是顺着自己的见解,那就很难提升自己了。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5年3月18日20:44:48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544.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