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钟茂森博士(第107集 视频 文字)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锺茂森博士主讲  (第一O七集)  2010/11/2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7-007-0107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请坐。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论语》,请看第十四篇,「宪问第十四」,第三十一章:

 

【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孔子在这裡讲『不逆诈』,这个逆是逆料,就是预料的意思。这个亿,『不亿不信』的亿是亿度,就是揣测。这裡的意思就是讲,不可以预料他人会来诈欺,不可以揣测他人不能守信,这个叫不逆诈、不亿不信。这样的人,『抑亦先觉者』,这个抑亦是个转语词,有反之的意思,就是反过来说。反过来就是,你去预测别人诈欺,去亿度别人不守信,这叫先觉者,难道这是贤者吗,『是贤乎?』它这个先觉就是事先觉察。如果我们事先觉察别人的逆诈,别人诈欺,和事先觉察到别人不守信,这岂能算是贤者?是这样一个意思。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有这些揣测、有这样的怀疑别人的心,这个就不是贤者了。

 

根据《雪公讲要》裡面所引用的「《集解》孔安国注」,《论语集解》裡头引孔安国的注释,「先觉人情者,是宁能为贤乎?或时反怨人」。这个先觉人情者,就是事先觉察别人心裡所想的,别人是不是真这样想,你未必知道,但是你有怀疑、你有预测,有在那推断,这种人宁能为贤乎,怎麽能够称为贤者?或时反怨人,就是有时可能会反而冤枉人,这个怨跟冤枉的冤,古字是通用的。孔子讲这个话意思我们能明白了,他老人家是不主张去从推测、从亿度那裡得到的所谓的先觉。这个先觉没有离开我们的妄想心,是从猜测、从怀疑、从亿度、从推断裡头得到的,那都叫妄想。这个先觉,真正的觉是智慧,离开妄想这叫智慧,那才是真正的贤者。

 

所以《中庸》裡面有一句话说,「至诚之道,可以前知」。至诚是什麽样的状态?内心裡没有妄想、没有念头,这叫至诚。清朝曾国藩先生曾经在读书笔记裡面给诚字下了个定义,他说「一念不生是谓诚」。什麽叫诚?念头都没有了,真正心地清淨就叫诚。《大学》裡讲的诚意正心,那个诚意标准就是没有妄想、没有念头,这个至诚就到了极处。清淨心到了极处,这个时候可以前知,就是你已经成为先知先觉的人了,你对很多事情预先能够明瞭,我们讲你好像有天眼,甚至有他心通了,你有这些神通,《中庸》讲的「至诚如神」,你神通现前了。这个神通实际上是我们每个人自性裡面本有的,不是学来的,因为我们现在的心不诚,很多妄念,定不下来,所以这些本能就失掉了。失,也不是真的失去了,是迷失,因为迷惑颠倒,好像没有了能力。等我们把心再定下来,放下了妄想,这个诚得到了,你这些能力统统就能恢复,所以可以前知,可以预知未来,过去现在未来你都清清楚楚。就好像一湖水,湖水风平浪静的时候,这水就能够映现外面的万物,映现得很清楚,那不是靠想出来的,不是靠逻辑推理而去预知,不是,它就是照出来的。如果我们的心能够像湖水平静的时候那样,没有任何波澜,寂静不动,这个时候也能影现万物,照得清清楚楚,这叫现量境界,现前看到。不是你用推测想像,这裡讲的逆诈,用亿度这样想出来的,不是。那个是叫比量,用比较、用推断。

 

现在科学家都用这种方法,用数学去推。现在的高等数学也实在了不起,很多天体怎麽发现的?是用数学进行推断,证明那个区域应该有这样的天体,就像黑洞,就是这样发现的。发现那个地方应该有这样的一个天体存在,然后再用仪器去观察、去找,才找到,证实。用数学推断这也是前知,但是这种前知叫比量,推算出来的,不是现量。现量是直接照见,没有丝毫扭曲,原原本本的样子,你看得很清楚,看到真相。所以科学家的方法跟古圣先贤用的方法,是两个不同的途径,都能够有所前知的这个功能。但是相比之下,现量境界要比比量的境界要更好、更殊胜,而且不会有错误;推断有时候会推算错误,得出的结论就不正确了。所以你看科学的理论,常常是提出,过几年又被后人推翻了,那是他们都是在他的自己妄想思惟当中,叫比量。圣人教我们捨弃这种思惟、亿度,那个叫妄想分别执着,要我们用诚心,至诚之道,至诚之道就是真心,不是妄心,妄心才会有亿度、思惟。

 

夫子在这裡教我们,对别人的诈欺不要去预料,不要去怀疑,也不要不相信人,这是圣人教导我们的,跟一般凡夫知见不一样。一般凡夫会怎麽讲?「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我们也听得耳熟能详。第一句没问题,害人之心是不能有。可是,「防人之心不可无」,防人是什麽?就是逆诈,就是亿度人家不守信,怀疑。防范人就是疑心作祟,圣人教我们防人之心也不可有,你的心就至诚了,心清淨,眼裡、心裡都没有坏人,只有好人。看一切人都是好人,你的心是好心,境由心转。外面的境界有好人,这是好境界,那是因为你有好心。如果你没有好心,你看到外面好人也看成是坏人,这是肯定的,你怀疑他。

 

我过去也曾经讲过这个故事,这是一个生活中可能我们常常遇到的,不管它是真是假,但是它很有代表性。这讲在一个都市裡面,譬如说我们香港,大家都住高楼大厦,有一个高楼公寓就搬进来一户,是一个单身的女子,白领阶层,上班的,收入也算不错。她的邻居是一个单亲的家庭,母亲带着几个孩子一起过,家裡比较清贫。这个女子发现这家邻居很穷,于是不愿意跟他们交往,总担心这穷人会找自己麻烦,会贪自己的便宜,拖累自己,于是跟他们保持距离,看他们都是用防范的心,看他们常常看不顺眼。有一天晚上忽然这大楼停了电,一片漆黑,这个年轻的女子就在家裡心裡有点发毛。正在此时,忽然有人敲门,她的心一下子就一惊,这深更半夜的谁来敲门?又没电,黑乎乎的。就大声的问一句,「谁啊?」给自己壮胆。结果门外有一个男孩子声音说,「姐姐,我妈妈想让我来问问您,您家有没有蜡烛?」她这一听,这声音很熟悉,是邻居家那小孩,转念一想:这家裡穷得连蜡烛都买不起,这黑灯瞎火的找我来讨蜡烛来了,我不能给他,有也不能给,给他一次,将来他就摽上第二次,没完了。所以大声的说,「没有!」然后那门外的男孩又很镇静的继续说话,说,「姐姐,我妈妈就担心您家没蜡烛,就让我给您送两根来」。这个女子在裡头听了之后,一下觉得很惭愧,开了门,眼泪都快掉下来,知道自己错了。这是什麽?以小人之心度人君子之腹,人家是给妳送蜡烛的,不是叫妳给他蜡烛,人家是君子,不是小人,是妳自己以小人之心看人,好像别人也成小人了。后来这个女子跟这个家庭就结成好朋友了。

 

你看看,那女子她之前犯的错误是什麽?就是逆诈,她总是想别人可能是诈欺,来欺骗我的,来佔我便宜的,怀疑人。这种人就不是贤者了,为什麽?这是冤枉人,所以抑亦先觉者是贤乎,他哪是贤?不贤了。这种所谓的先觉不符合事实真相,他得到的印象,完全是他自己妄想分别执着裡头产生的印象,不是真相,那是妄相、妄想。你看她念头一转过来,那家人全变成好人了。原来看他们怎麽看怎麽不顺眼,现在怎麽看他们怎麽顺眼。那家人还是那家人,没变,可是这女子心态转过来了,她不再用怀疑的眼光来看人,她用真心、诚心去待人,那个人就是好人了。所以你用好心待人,那一切人都是好人,你要用怀疑的心看人,好像一切人都是坏人。实际上谁坏?可能就是自己的心坏了,逆诈,亿度不信,这心坏了,这叫烦恼。所以圣贤教我们看一切人都是圣贤,唯我一人实是凡夫,专看人好样子,不看人坏样子。这样的人他自己就成圣贤了,他是贤者,这是高明,他对一切人的爱心才能真正生起来。如果他看别人都是不顺眼的,他那爱心生不出来,他就不贤、不仁。所以,古圣先贤教我们要用真心、用仁爱来对一切大众,不管他对我怎麽样,我都要用真心对他。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5日09:11:05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3588.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