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钟茂森博士(第27集 视频 文字)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锺茂森博士主讲  (第二十七集)  2010/4/2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7-007-0027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论语》,请看「里仁篇第四」,我们来看第二十一章。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这也是讲孝道。雪公在《论语讲要》当中是这样说的,「人生七十古来稀」,人生确确实实活到七十岁都不容易。「子女成人自立,父母逐渐衰老,尽孝时日无多,是以父母之年不可不知」。当我们成人了,二十岁就是成人,古人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就是给你做一个仪式,你现在可以戴帽子了。小孩不用戴帽子,长大成人,男子要戴帽子,行冠礼,从此之后你就是一个成人,不再是小孩了,你自立了。我们自立,父母也是逐渐衰老,我们体格渐渐硬朗,父母头髮却慢慢斑白;我们正好是立志做大事业的时候,可是父母额头已经不知不觉添上了许多皱纹,牙齿已渐渐鬆动。为人子,有没有留意这个方面?确实很少人去留意,因为自己正值风华正茂,年轻力壮,有为的青年正是雄心壮志,要干一番事业。当我们的翅膀硬朗之后,有没有想到父母为我们辛苦这麽多年,他们现在已经累了,他们已经老了?所以当我们想着自己前程的同时,应该回头好好想想有没有报恩,能不能够尽孝。父母老一天,尽孝的日子就少一天。古人常感叹,「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真正有孝心,常常会觉得有很多很多的遗憾,很多可以为父母做的事还来不及做,父母就走了。所以『父母之年,不可不知』,自己知不知道父母现在年龄多大?到七十岁就是到危险期了。

 

人生七十古来稀,我父亲今年到七十了,所以读到这章《论语》,确实很多感慨。我们自己现在把工作放下,投身于传统文化弘扬的工作,这是什麽?自己没有办法去养父母之身了。幸好有热心的人来护持,让我们能够放下后顾之忧,但是别人的护持跟自己亲自奉养不一样。既然已经做出牺牲,这个牺牲确确实实是父母的牺牲。父母把我们养大,都长大成人,也都有所成就了,本来这时候应该好好的来照顾父母的晚年,但是现在又有更重要的使命要去做,父母非常理解,非常支持。自己想到,如果自己学无所成,就已经构成了对父母的大不孝,对不起老师,对不起大众。所以师父常讲,走这条路不容易!为什麽?这叫背水一战。如果我们自己不成就,已经不能够好好的孝养父母,而且又欠着父母的恩德,欠着老师的恩德,欠着大众深深的期许,确确实实这就是造作地狱业。最近我一直在看《诸经佛说地狱集要》,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我们自己发心弘护正法,弘护圣贤的事业,一开始觉得自己了不起,好像都能放得下,但是要知道,如果自己不能成就,就是辜负大家的厚爱、厚望,背负着大不孝的罪名,真的这将来要堕地狱。所以印光大师当年在自己的关房裡面写副对联警醒自己,我曾经到过灵岩山他的关房去参拜过,他这个对联上联我忘了,下联是写「饿鬼畜生尚难求」。也就是说老人家自己清楚,这条路不是上极乐世界就是堕地狱,中间没有了,想到饿鬼道、想到畜生道,都难求。

 

我们再看《论语讲要》,下面说,「知而喜者,亲得寿考,子能承欢也」。为什麽我们做儿女的知道父母之年会欢喜?这是因为父母长寿,考,也是年老、长寿,我们做儿女的能承欢膝下,所以这是值得欢喜。君子有三乐,第一乐就是「父母俱存,兄弟无故」,这是第一乐。家有一老,人有一宝,能够父母在堂,每日我们能够承欢奉养,这是福分。「知而惧者」,为什麽会『一则以惧』?惧是恐惧,因为「父母之年愈高,在世之日愈少,深惧子欲养而亲不在,事之愈当谨也」。我们知道父母年事已高,特别是现在有三十岁的人,父母一般来讲都有六十岁以上。活到七十的人不多,过一天就少一天,所以今年能够跟父母过一个生日,不知道明年还有没有,所以为人儿女会恐惧,深深的恐惧!恐惧什麽?「子欲养而亲不在」。像孔子的弟子子路,在过去家裡穷,子路常常走路到百里之外,揹米回来奉养双亲。后来子路学成以后做了大官,有很多的僕人,吃的是很好的饭菜,穿的是很好的衣服,结果子路非常难过,为什麽?因为父母已经不在,难过,虽然自己得到很好的受用,生活的受用,但是不如当年能够为父母去揹米。所以,我们现在假如有这种福分,父母还在堂,要「事之愈当谨也」,侍奉父母要更加的谨慎,更加的用心,不要等到父母已经不在了,像子路那样的感慨,已经没有用了。

 

我们谈到这个地方往往也是很感慨。现在确确实实既然已经决定要把这生奉献给传统文化教育事业,那麽只能以自己勤奋修学、早日成就来供养父母。这一段,对父母,也包括对老师。我记得当年,一九九七年,我到美国去留学,当时我二十四岁,第一次跟我们师父上人面对面谈话。当时我还在读书,读博士,参加美国达拉斯淨宗学会的佛七,那是五月份,恩师去那裡主持佛七,晚上给我们做开示。开示以后,大概也就是九点来钟的时间,下来小客厅坐一会,我当时就跑上去给师父顶礼,将我自己所发的九条孝愿读诵给老法师,让他老人家给予指正。老人家听了之后点头说,「很难得」,然后跟我讲,「你要好好护持这个愿,必须要认真的学佛法」。当时老人家正准备在新加坡开讲《大方广佛华严经》,还没开讲,是第二年,一九九八年五月十八号开讲,这是一年前的事。当时老人家说,很希望培养几个华严班的学生,但是学生这个缘分可遇不可求。我当时就发心,于是向老人家请求说,「我能不能做您的学生,跟您老人家学《华严》?」老人家非常语重心长的对我讲,他说,「世出世间法都要讲求一个缘分」。说完这话也就没有再说下去了,当时我听了之后,也听不明白到底是什麽意思。老人家是答应我了,还是不答应我?缘分,那到底有没有缘分?或者说缘分什麽时候成熟?

 

老人家见到我,问我,「你从哪来?今年多大了?在美国干什麽?」我都一一回答,我说,「我是从广州来的,今年二十四岁,在美国念博士,来这裡打佛七」。老人家听了之后笑笑说,「广州来的,你跟六祖惠能大师是同乡人,六祖大师开悟是二十四岁」。我这一听,当时非常的惭愧,人家六祖大师二十四岁已经做祖师了,大彻大悟,我们二十四岁还是迷惑颠倒。老人家很慈悲,送我一套《华严经》,精装本五册,这麽厚一册。然后跟我讲,「《华严经》,你这一生能读一遍就很大功德」。言下之意当然是鼓励我学习,当即我就发愿要好好的去受持读诵。我说,「师父,《华严经》是经中之王,我要恭恭敬敬的来请,您先收着,我明天一早,我从我寮房三步一拜,拜到您这来请《华严经》」。老人家也同意了,于是我第二天一早,三点半就起床开始拜,三步一拜,拜了将近两个小时,拜到师父老人家住的地方,于是,他已经在等我了,把《华严经》交给我。现在我还收藏着。

 

一直到我把工作辞掉,二OO六年底,我妈妈带着我正式去拜师父,送子拜师。拜完之后,老人家那年过年的时候,二OO七年初过年,他跟我讲,希望我来複讲《华严经》。我当时听了之后非常的振奋,这个愿自二十四岁那年发了以后,后来也就把它澹忘了,不敢再发,为什麽?《华严经》太大了,而且师父常讲,谁能够有资格学《华严》?两种人,一种是法身大士,这已经开了悟,见了性,有资格学,他是《华严》的当机众;第二种人,虽然没开悟,是大心凡夫,是凡夫,可是他发了大菩提心,那也是属于当机众,但是他属于旁听生,还不算是正科生,旁听生也有资格学。我一想我自己两个都不是,真的就不敢再发这个愿了。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3日17:59:48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3217.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