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治家格言》學習分享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二集) 2013/3/18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55-104-0002
尊敬的諸位貴賓、諸位長輩、諸位朋友們,大家晚上好!我們這一年一開始,跟大家交流的經典是《朱子治家格言》。從自身來講,家道的承傳是自己的責任;從社會、國家來講,每個家庭是社會國家的細胞,每個家都安定,都知道怎麼樣治家、教育下一代,我們的社會、國家、民族才有未來。
我們的師公是李炳南老師,他是我們台灣一位儒道釋精通的大學問家,大儒。他在台灣教化三十八年,在台中,他的學生超過五十萬人,老人家到九十七歲還在教學,他的精神令我們非常佩服。而李炳南師公,他的老師是民國初年的印光大師。在幾千年中國歷史當中,佛教的高僧,他們出家,道德學問的程度要跟進士差不多,當時候還要國家考試考通過了,他們才能拿到出家的資格,就是度牒。
清朝這些皇帝都是佛門的學生。剛好前年我在台灣,故宮博物院有一個特展,把幾千年的文物都拿出來展覽。結果,在展的清朝的古物,讓我非常驚訝,清朝皇帝戴的帽子,正中間是一尊佛。從這個古物我們可以了解到,清朝的皇帝是佛的好弟子、好學生,而且放在他的帽子正中間,代表提醒他時時都不能忘了佛菩薩給他的教誨。所以佛家、道家都是非常好的教育。印光大師在民國時期,對整個社會的影響非常大,非常多的官員都是他的學生。他在當時,面對整個倫理道德比較退喪的時候,老人家就說,要救這個世間,人人知因果、家家有教育,才能扭轉這個社會的敗相。
請問諸位長輩、朋友,您相信這個社會會愈來愈好嗎?您相信的請舉手?請放下。這個問題應該這麼問,您還沒有遇到傳統文化以前,您相信這個社會會愈來愈好的請舉手?假如您舉手的話,那您的性格是樂天派的,先天樂觀,不然,我們成長過程,這個社會愈來愈亂。我自己在學校教書,實際的感受,不是一代不如一代,學生的素質一年不如一年。假如以這樣的速度下墮,以後的社會要交給這些孩子,你會安心嗎?心不安。所以心不安,憂鬱症的人就愈來愈多,擔心社會、擔心自己的孩子會出問題。
印光大師這一段話,人人知因果,家家有教育,而我們一起學習《朱子治家格言》,家家有家教。而且《朱子治家格言》實實在在講,句句都跟因果有關係。事實上,這個世間所有的事情,不離因果的道理。
請問大家,你現在坐在這裡聽課是結果,原因是什麼?有沒有人說,我剛剛喝醉了,不小心走到這裡來。不是吧?都是因為我們知道傳統文化好,都是我們有一種使命,要教育好孩子、要承傳家道,有這個因,才會有這個結果。大家坐在這裡是結果,也是一個因,所以因果是相續不斷,今天大家聽懂一句話是因,你的家族命運改變是結果。所以什麼時候有因果?Anytime,anywhere。你現在是果,這個果又是另外一個因的開始,所以人真的明白因果,他一定可以改變他的未來。今天好學,明天就會有智慧,所以孔子說「好學近乎知」,離智慧就愈來愈近。
而《朱子治家格言》每一句也是因果,而且有一些句子的因果,讓我們很有警惕性。比方剛剛大家在念經文的時候,有沒有念到「刻薄成家,理無久享」?一個長者刻薄,他的家道很快就衰,他那個刻薄來的錢財留不住。因為他很刻薄,他教出來的兒孫更刻薄,所謂青出於藍,這句好像用錯了,青出於藍是指好的。「上有好者,下必甚焉」,你所喜好的、你的習慣,可能下一代學得更厲害。你刻薄,他更刻薄;你好賭,他更好賭,那就完蛋了,所以這是因果報應。「倫常乖舛,立見消亡」,兄弟吵架、夫妻吵架、父子吵架,這個家鐵定是衰相。我聽說,檳城有一戶人家非常有錢,好像當地的華人都知道這戶人家,結果兒子跟母親打官司,這個是衰相,後來學了《弟子規》,趕緊給他媽媽懺悔,聽說現在事業做得還不錯。所以人改過自新,命運會愈來愈好。
而且我們檳城傳統文化《弟子規》推展得很好,有一個學校叫鍾靈獨中,你們假如有親戚朋友住在檳城,一定要介紹他們到檳城鍾靈獨中去學《弟子規》、學傳統文化,這很難得的機會。而且那些教學的老師,都是無私的奉獻。獨中的校長吳維城校長,也是一心一意護持傳統文化的復興,他把教室都借出來。每個禮拜去他們學校學習的人,不是他的學生,是社會大眾,超過一千人。這個學校有沒有福報?他除了教育好自己的孩子,還為廣大的社會教育人,這個學校會愈辦愈興旺,積的陰德就很厚了。反正教室放假的時候、晚上的時候又不用,何不貢獻給大眾?而且,反而,他有這種無私的心,感來很多奉獻的人來做義工。
所以人與人的因緣都是感應的,他的無私,感來很多人幫助他的學校、幫助他做這個教化大眾的工作。這個企業家能回頭,跟他們在當地教化有很大的關係。其實能讓一個家庭不破碎,都有很大的功德,更何況長期教化,無形當中救了很多的家庭。
所以您看這裡,又是因果,「居家戒爭訟」。一個家決定不要告上法庭,父子、兄弟上法庭,很難看,下一代不可能教得好,只要上法庭,一定是凶相。大家注意聽社會新聞,很多企業家一斷氣,他的孩子開始爭財產,有的一年兩年了,都還沒有下葬,因為子孫的財產擺不平。家和萬事興,家爭吵了,鐵定就衰敗。所以這些因果,對我們的人生非常有啟示。
「處世戒多言,言多必失」,話太多,不看場合講話的人,鐵定會犯錯得罪人。包含後面還講,「見色而起淫心,報在妻女」,人的意念也會造作罪業,常常起淫心,可能禍延子孫,報在自己的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禍延子孫」,一個人處世當中,常常內心都會怨恨別人,甚至抓到機會還陷害別人,會禍延到子孫。我們從歷史當中看,掌權之後,弄權殘害忠良的人,最後的結果都是滿門抄斬,就絕後了。所以這種事決定不能幹。《朱子治家格言》讓我們人人知因果,也同時,每一家人都知道怎麼來教育下一代,懂得教育了,每一個家庭都會出聖賢人。
而教育孩子,教女兒比教兒子更重要,為什麼?因為所有的人才都是媽媽教出來的。女子要從小父母就把她教好,以後她就是賢妻、又是賢母。所以教女子,把女兒教好,才能讓天下太平。諸位家長,您生女兒的請舉手?這些都是來救天下蒼生的,他們把女兒教好,很多聖賢人就出來了。所以,教女兒要有職業道德,一定要把她教好。我曾經聽有人在那裡抱怨,哎呀,我這個女兒,老大不小了,脾氣這麼大,趕快把她嫁出去,不然每天把我氣死了。這個態度是沒有職業道德,是吧?怎麼女兒脾氣大,趕快把她嫁出去,不是不能夠設身處地嗎?都是嫁禍於人,這不對的,搞得人家雞犬不寧,這是損陰德的。一個人嫁女兒嫁出去,把人家的家族興旺起來,這個父母積的陰德最大,所以養女兒是積大陰德。
所以,現在不是急著把女兒嫁出去,應該是先要把女兒教好,教好了才能夠把她嫁出去,這樣才厚道。大家怎麼變得這麼嚴肅?這個是應該有的一種存心,要設身處地、要有恕道。雖然現在說是這麼說,真正遇到的時候,不一定提得起來。比方有兩個老人在那裡聊天的時候,其中一個老人就說,哎呀,我的命很不好,新進門那個媳婦,什麼好東西都往她家裡拿,我真是歹命!她在那裡流眼淚。另外一個老太太說,哎呀,別傷心了、別傷心了。拍拍她的背,安慰她。結果這個老太太就問對方,老朋友,妳最近好不好?我最近很好,我女兒嫁出去以後,什麼好東西都往家裡拿。所以自己遇到了,就會覺得歹命,但是假如東西是往自己家裡拿,那還是覺得好,沒有替親家考慮。老祖先留給我們一句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個非常重要。
不只把女兒教好,子女教好了,他走到哪裡,給人歡喜、給人智慧;孩子沒教好,走到哪都給人添亂,給社會國家添亂。所以,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每個身為父母的人應盡的本分,這樣才能問心無愧。
我們上節課跟大家交流到第一句:
【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
我們上一堂課也跟大家交流到,學習傳統文化要立志,我們已經發了志向,為民族、為家族。再來,學習貴在力行,所以我們學了第一句『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請問大家,這個禮拜有沒有早起?再來,早起以後,有沒有把家裡面收拾乾淨?所以學問受不受益,要看力行的程度。而且老祖宗有一句話說,「讀書貴在變化氣質」,讀書會變化氣質,因為你讀了、明理了,你會去做,你去做了以後,你的心境會改變,心境一變,相由心生,氣質就變了。所以學問的根本,還是在心地的功夫。
而我們看,黎明即起是早起,是一個行為,而對他內心的影響是什麼?人一早起就懂得振作,懂得自立自強,懂得珍惜光陰、不蹉跎光陰,這個心性上就開始變化了,也懂得突破懶惰的慣性。我們老祖宗留了一部《易經》給我們,《易經》有六十四卦,第一卦叫乾卦,表天德。乾卦表的精神,在《易經》裡面講,「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個健就是剛健,他非常積極、主動、振奮。而且這個健還有恆心,他養成這個好習慣,終身不改變;他立了這個志向,終身不改變,這是自強不息。
我們看每一個經句,你從正面,再從反面去看。假如他不早起,他睡得很晚,隔天又晚起,他身體就搞壞了,身心都受損。而且一個人睡得很晚,精神非常頹靡、懶散,這差別就很大了。所以曾國藩先生說到,「晏起」,晏起就是晚起,「為敗家之凶德」,這是不好的行為。晚起,這個行為決定讓這個家會敗掉。曾國藩先生又講,他的家道經營得很好,他幾百年過後,他的家族還出很多在這個時代很優秀的人,不簡單,他的話會給我們很好的啟示,「治家以不晏起為本」。
所以人學了經典,會給自己算命,也會給自己的家庭算命。現在大家屈指一算,我們這個家要興還是要衰?很多家長聽完以後,對,這太重要了,明天幫孩子按鬧鐘,去給孩子叫起床,孩子起床了,自己再回去睡。這不行,教育很重要要以身作則,不然孩子心裡不服氣。我們也曾經跟孩子分享早起的重要性,結果孩子都說,媽媽都睡到中午。我們話接下來都不知道怎麼講,只能說,媽太辛苦了。你不能讓孩子對父母失去信心。所以坦白講,在學校教書,與其說教孩子,不如說教他的父母更重要。不然父母跟老師唱反調,不是白教了嗎?所以現在講的每一句,不是先要求孩子,是先要求父母、長輩自己先做。
接著「灑掃庭除」,這是非常勤勞的習慣,從他的行為、從事上看是勤勞,從心地上看是恭敬。首先,恭敬生活的環境,再來,恭敬自己的態度,生活的態度。你不勤勞,懶散了,自己身心狀態都愈來愈差。所以勤勞這個習慣的養成,對家庭非常重要,對孩子的心性影響深遠。老祖宗也說,「勤儉為持家之本」。所以經營家庭,都要把種種根本抓到。而我們明白每一個教誨的重要性,沒有人不願意做的。懂了,知道這麼做是愛護自己、愛護孩子,你當下就願意去做。
而我們很冷靜來看,每一個教誨它對人心的影響。我們首先看,灑掃庭除是勤勞。庭是庭院,除是階梯,就是整個生活的環境,把它整理乾淨。而勤勞,我們首先來看,對一個人身體健康。大家看現在的人,身體是愈來愈差還是愈來愈好?愈來愈差。怎麼吃得這麼豐富,身體愈來愈差?首先,他運動太少,他不做家務,他的經絡都不通暢。他常常勞動、常常服勞務,身體血氣通暢。我父親體格比我還壯,因為我父親是長子,他們十幾歲的時候,都到田裡幹活,連糞便都常常扛,在幫父母種田。請問大家,您有扛過大便的請舉手?您看,這些朋友體格都比較壯。所以人肯為父母勞作,這個人是有福報的人,這一分孝心就給自己積了厚福,不只有福,還健康。所以在身體上健康。
再來,對一個人心理的影響,他有責任心,交代他的事情,他都把它做到穩妥,他有責任心。很多在家裡特別會幫父母忙的,到學校去很自然就幫老師,他有責任感。他看到老師辛苦了,他就去幫忙,有責任心,當然會得到老師的疼愛,是吧?你們好像不大願意孩子得到老師疼愛?所以你看他有責任心。
他有感恩心,因為他知道「習勞知感恩」。他付出辛勞之後,他知道很多事情都是很辛苦、不容易的。他看到別人煮飯,看到別人在幹活,他都馬上生起感謝對方的心。現在的孩子都不服勞務,所以他看到別人在流汗的時候,他也感覺不到,甚至根本就不知道吃的東西是從哪裡來。《朱子治家格言》說,「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我們曾經問孩子,飯從哪裡來的?他說廚房。廚房的飯從哪裡來的?爸爸從超級市場買來的。所以告訴大家,現在的孩子有些答案會讓你從椅子上面掉下來。有的寫作文,我到外公家玩,外公從樹上把西瓜摘下來給我吃。這個非常嚴重,想像力豐富,都沒看過。
我們曾帶著孩子去種田,種水稻。那時候在湯池,是水稻。孩子沒看過水稻,站在那裡討論,那個下去會不會死?另外一個孩子說,不會,底下有鋪水泥地。結果這些孩子種了半天的稻田,回來腰酸背痛,然後飯吃得特別香,飯量特別大,因為流了汗肚子很餓。結果老師就跟他們講,你們今天幹了半天種的稻米量,中午就被你們給吃光了。我那麼辛苦,這一頓飯就被我給吃光了,這樣的孩子以後會不會糟蹋稻米?不會的。
我告訴大家一個祕密,我是二十五歲的時候才拿過鋤頭,我去種蔬菜。結果我種菜種了差不多三個禮拜左右,當時候種白菜、空心菜,三個禮拜流汗,上桌以後差不多一分鐘就吃完了。很多住在一起的朋友,一分鐘就夾完了,然後說,很嫩,就結束了。所以我自己種過菜之後,只要有菜吃不完,我一定要把它吃完,因為捨不得。很多道理,他要親身體驗,他終身都不會忘。只是讓他當知識一樣背,有時候他感受不深,很多時候要帶孩子親身去體驗。
所以,責任心、感恩別人的付出,包含設身處地的態度,他只要有這樣的態度,他的心靈健康,心理素質非常好。而且因為他的這個態度,他的人際關係非常好,在學校得到老師的愛護、同學的友愛,人際關係會非常好。再來,他的能力也會隨著付出不斷提升。其實我們從這裡再去慢慢體會老祖先講的,「吃虧是福」。我們往往看到很多人很老實,到單位去都被人家欺負,都把工作給他做了。請問大家,多做事,能力會不會提升?會。再來,福報會不會提升?他會更有福氣。而且他多付出,這些態度都會提升起來。所以古人他們是過來人,他們深刻體會吃虧是福的道理。
那我們反過來,從小就教孩子不要吃虧,不要吃虧就是教他什麼?斤斤計較。會教錯。曾經真的,一個真實的故事,有一個孩子,剛好那天他的同學沒有帶便當,結果他一看,就把自己的飯捨了一半給他的同學吃。孩子心裡很清淨,他做了好事自己也歡喜,所謂為善最樂,他回家興高采烈就跟他媽媽講,媽,今天我同學沒飯吃,我分一半給他吃。結果他媽媽馬上用手推了他的腦袋,你這傻瓜,媽媽賺錢辛苦給你買飯吃,你還讓給別人吃!你看這個頭一推,把這個孩子的命運都推倒了。所以為人父母懂不懂教育,真的是決定了孩子一生的命運。
所以不能計較,計較沒福,福享光了,災就來了。有一個學校的男老師,還做到學校的主管,請問他懂教育嗎?現在看事情都不能看表面,他在學校當主管,那是他的福報,不代表他會教育。你看到今天一個人他做大老闆,他真的懂得賺錢之道嗎?也不見得。他可能祖先留了一億的福報給他,他根本不會管,只剩下一千萬。可是你卻覺得他有一千萬好厲害,你看錯人了。所以看事要入木三分。
這一位男老師他在學校當主管,他的兒子就在學校讀書,一年級。結果孩子有熱心的特質,每次下課都留到最後,把窗戶關好、把燈都關好。因為他的父親是學校主管,走得比較晚,他就都最後走,然後再到辦公室去找他爸爸。有一天他歡歡喜喜把教室都檢查完了,到辦公室找他爸。結果他爸爸瞪著他看,你怎麼這麼傻,都是你做,別人為什麼不做?結果這個孩子就愣住了。一年級的孩子都聽父母的話,這麼小的孩子哪會覺得父母講的是不對的。他就聽了爸爸的話,從那一天開始就不主動付出了,就開始計較,心性開始變化。
結果三年級的時候笑人家同學,就愈計較愈刻薄,笑一個沒有父親的同學,笑人家沒有父親,那同學哭得非常傷心,他笑人家沒有父親。結果後來他們家遭小偷,他爸爸發現小偷就窮追不捨,把那個小偷追到了巷子底,沒有路走,結果那個小偷,可能一下子就狠下心,反正他自己逃不掉了,就拿出刀刺了這個孩子的父親。結果一刀而已,但是中要害,就死了。所以,這個孩子笑人家沒有父親,最後他自己沒有父親。而這個故事,就是這個孩子長大以後,回來講給自己的老師聽的。當然,這個孩子把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這個是積功德,給我們所有為人父母者一個非常好的啟示,決定不能教孩子計較。計較完會刻薄,言語一刻薄,損了自己的陰德,最後自己也沒有父親了。
所以我們看到,一個勤勞有這麼多好處。那反過來不勤勞,孔子說要舉一怎麼樣?要反三,那請問大家不勤勞會怎麼樣?身體不好、沒責任感、沒感恩心、不會設身處地、人際關係很差、能力很差、福報很小。大家有沒有看到現在的孩子不勤勞,這些現象有沒有?不只這六條。古人留了一句話讓我們去體會,「百種弊病,皆從懶生」。一個人種種的壞習性都從哪裡來?都從懶惰來的。從剛剛反過來看,種種惡習都會出來。
在古代有一本古籍叫《國語》,它記載了非常多國家的好的教誨。其中《國語》裡面的「魯語」,就是魯國的好教誨,裡面有一段話很啟發人。「勞則思」,一個人勞動對他人格的影響,他會去思考、他會去設身處地,「思則善心生」。假如好逸惡勞,「逸則淫,淫則忘善,忘善則惡心生」。從這些經句,我們可以深刻體會到老祖宗是開智慧的,他通達人性,他對整個人性的發展非常的敏銳。你不聽老人言,你鐵定就得吃虧,這些是真理。勞則思,思則善心生,感恩父母、感恩他人的付出;但放逸了,逸則淫,這個淫就是沉溺,比方說貪睡,比方說好逸惡勞,喜歡玩,不勞動了,沉溺在欲望當中就忘了善。而且「飽暖思淫欲」,都是邪念愈來愈多,忘善。忘善怎麼樣?惡心生,就好像百種弊病皆從懶生出來了。
《禮記.學記》裡面給我們一句非常重要的教誨,有關教育的。「教也者」,教育的核心是什麼?大家是父母,教育孩子是我們的本分,一定要懂。《三字經》有一句話講得很重要,「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我們在學校教書讀到《三字經》,寒毛直豎,因為不認真教會墮十九層地獄。所以我們自己也感謝我師長,在我還沒從事教育工作,就把這個道理告訴我了,我就很警惕,不能不盡這個本分。所以,「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教育的兩個最重要的主軸,長善、救失,長他的勤勞,救他的懶惰,這才叫教育。長他的早起,救他的晏起。所以教育的根,還是回到他那一顆心上,把所有好的德行,要把它扎在他的心田裡面,從此變成他處世待人的態度。
所以勤勞的重要性,從這些經句可以感受得到。唐朝有一個詩人叫李商隱,他有一句名言,「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歷覽幾千年的國家跟家族,他們的成興或者是衰敗,都是因為勤儉興盛,由奢侈衰敗的,所以興衰的關鍵都在勤勞。
接著經句講,「要內外整潔」,等於是,灑掃庭除不是只有掃外面給人家看的,自己屋子裡面都要打掃乾淨。而且我們要了解,「整潔為強身之本」,一個人不愛護乾淨、整潔,他的環境會非常的骯髒,慢慢的會滋生很多不好的細菌、塵垢,最後一定影響他的健康。大家有沒有注意到,現在很多孩子呼吸系統都不好,除了生活習慣不好,也跟他的整個生活環境可能髒亂也都有關係。
所以這個乾淨,一來對健康有幫助,再來會影響自己的心境。你環境整潔不亂,自己的心也比較定;環境非常的雜亂,這個心也隨著散亂,甚至常常都會出現把事給做砸了。你比方說東西都亂放,突然有個重要的文件找不到了,或者拿錯了,把事都可能給搞砸了。所以《弟子規》當中才教誨我們,「房室清,牆壁淨,几案潔,筆硯正」、「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所以整個在外的整潔,對於內心的幫助,就是心愈來愈清淨、心愈來愈有條不紊。所以聖教的學習都是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這些生活的習慣就是戒律、就是規矩。你都愛護整潔,都排得整整齊齊,你要拿東西的時候,心裡都是很定,定就開智慧了。假如這些生活習慣都沒有,人一天心思都是非常散亂的。
接著經句講:
【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
『既昏』,既就是到了太陽下山,應該準備要休息了。其實一天當中也有春夏秋冬,春天,早上三點到上午九點;夏天,早上九點到下午三點;秋天,下午三點到晚上九點;冬天,晚上九點到凌晨三點,也有春夏秋冬。其實大家覺得在北方容易感冒,還是在大馬容易感冒?你們覺得呢?現在北方很冷,零下一、二十度,春夏秋冬特別明顯。我想應該是在大馬比較容易感冒,為什麼?都覺得天氣很熱,不會著涼。愈覺得不會著涼,心就比較疏忽、比較不謹慎,就很容易感冒。那個天氣特別冷的就很謹慎,不敢太輕忽氣溫的變化,他不容易感冒。
我曾經在湯池住過二、三年,大家有沒有冬天去過黃河流域?那裡的天氣,沒有暖氣很冷,冬天的時候回家,溫度計上都是五度、六度,所以回家像回到冰庫一樣。我是南方人,我在高雄長大的,很怕冷,結果去到湯池,差一點沒要我的命。我很多朋友都說,你在那種天氣還活得過來。但事實上,我那二、三年好像都沒有感冒,為什麼?我的警覺性達到最高點,所以不敢馬虎,該包得緊緊的,絕對不敢漏一個縫隙,結果那個時候不感冒。到了馬來西亞,天氣很熱,反而穿沒有那麼謹慎,容易疏忽,就會感冒。
而且馬來西亞這個天氣其實真的變化也大,凌晨的時候很冷,所以睡醒起來要加一件衣服。其實一天當中依我的體質來講,也換了春夏秋冬的衣服。比方像我今天,中午十二點穿短袖,但是進了冷氣房就一定要穿厚的,所以冷氣房跟半夜就像冬天一樣,不可以馬虎。而晚上馬上就休息,這個很重要,這個是順天而行,道法自然。太陽下山就準備休息了,太陽出來就趕緊趕快起來讀書、幹活了。順天而行,身體好,比吃什麼補藥都強。現在人都跟天作對,然後補藥跟營養品花得非常多,那個叫本末倒置。現在的人惡性循環太嚴重,本末倒置,然後不好好生活作息正常,結果還得要辛苦的去賺錢,再來買藥。這種顛倒的事,明白道理的人不要再幹了。
《黃帝內經》在養生當中提到幾個重點,「飲食有節」,不要暴飲暴食,這個飲食要有節度,最好不要吃太多,晚上能不吃最好。因為,晚上不吃,你的整個腸胃得到充分的休息,我聽張醫師他也都強調這一點。現在人都吃宵夜,那是自我折磨。大家聽完,有人就回去,好,蔡老師說學貴力行,我從明天開始不吃晚飯了。你先考慮一些條件,比方說你已經像我這麼瘦了,然後你又明天開始不吃晚飯,結果你的父母、家裡人一看你愈來愈瘦,擔心得睡不著覺。這樣不行,這樣我有罪過,到時候你父母會到中心來興師問罪。所以每個人的體質不一樣,改變一個習慣,可以循序漸進,家裡人也比較能接受,自己的身體也比較能很好的適應。
「飲食有節,起居有常」,生活起居有常規,早睡早起。還有「不妄作勞」,不妄作勞就是不能夠讓身體屬於過分消耗的狀態,這精力會消耗過了。所以人假如覺得很累了,不要再工作了,再工作很可能傷身的程度會很嚴重。你說,可是事情做不完。有沒有道理?事情哪有做完的?只有一天做完,就是我們斷氣的時候,不然每天都有因緣,都有事可以幹。所以人要考慮長遠,不能一百歲的身體,你把它折騰到五十歲就壞掉了,這個是不孝,也是沒有智慧,不理智了。而且,假如一個團體的做事態度都是熬夜、過勞,這個團體沒有福報。為什麼?叫虐待員工,怎麼會有福報?當領導的人,《弟子規》講的,「待婢僕,身貴端,雖貴端,慈而寬」。你那個仁慈表現在哪?表現在把員工當自己的家人一樣愛護,你還把他搞得命都沒了,怎麼行?
台灣曾經,我怎麼又講台灣?「有一個地方」。因為傳統文化說不言家醜,我是台灣的小孩,有時候不小心就講台灣,因為比較熟悉。沒關係,我講給大家聽,大家得到啟示,把這個功德迴向給台灣,這還是圓融的。在一個禮拜之內,報紙上報導了幾則四十幾歲的企業界精英,或者哪個行業的精英,猝死。什麼叫猝死?沒有任何徵兆就死了,四十幾歲。那個都是什麼?累過頭,突然間就斷氣了。四十幾歲,學校、家庭、整個社會栽培,最後就這樣結束了,這個給整個社會很大的省思。
所以工業革命,大家要冷靜,工業革命,物質的生產非常的發達,可是好像人的思惟都變成工廠化。人最後變成什麼?變成生產工具。然後,趕快,我要賺更多錢,那個人生病了,拿掉。不把人當人看,把人當東西用,這是錯誤的。我們今天常常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請問,當我們的孩子到這個企業去服務,你希望老闆怎麼對他?同樣的,我們今天是老闆,這些員工也是父母的孩子,應該怎麼對他?
明朝有一個讀書人,他的太太,因為家裡也請了一些傭人,結果冬天天氣很冷,這個老太太七十歲了,每天起大早煮熱粥。結果她的孩子就不忍心,老人家年紀這麼大了,還這麼早起,說媽,妳不用那麼早起來煮熱粥了。老人家說,不行,這些底下的人都是人家的孩子,他凌晨三點起來工作,肚子都沒有一點熱氣就勞動,對身體非常傷害,我先讓他們喝了熱粥,補補能量再去幹活。所以這是有仁慈之心。她雖然有傭人,可是每個孩子都是自己哺乳,她說我假如讓底下的人哺乳,我不就把她孩子的奶搶過來了嗎?搶別人家孩子的奶,不能幹這種事情。結果這個老太太生了四個兒子,三個都考上進士。她那種宅心仁厚,「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所以一個企業家、一個領導者把員工當自己的家人,這個企業團體一定有後福、有大福。
所以「不妄作勞」,包含欲望都要懂得節制,以前的夫妻都懂得這個道理。《黃帝內經》幾千年前就這麼提醒我們,所以誰最有福氣?肯聽父母話、肯聽老人言、肯聽經典的話,就有福氣了。
「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既昏便息是我們懂得不要晚睡,從心地上講,就是做任何的事都知道節度,不要過分。從知道節度,除了不要消耗身體以外,人花錢都要量入為出。一個人懂得節度,他會用在他生活的點點滴滴,包含他面對自己的事業,他也不會急於求成,他也不會輕易給人家許承諾,最後沒有把人家做好。他會量力而為,這個都很重要。所以「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你答應人家太快了,都沒有衡量自己的時間、精力,最後給人家做壞了,或者沒做好,你就失信於人。所以適當的拒絕,反而讓人家更信任你做事謹慎;你輕易的承諾別人,最後就失信了。而且一個人懂得適當的拒絕,他才是懂得愛護自己,他才是懂得不要讓父母、家人操心的人。很多人不會拒絕,參加的應酬一大堆,喝得爛醉回來還吐一地,誰最擔心?父母、妻兒看在眼裡多痛心。有分寸的人不會幹這些事情。
你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有沒有道理?大家有沒有覺得好像很多事情,每個人都有他的道理,講得都好像聽起來有點道理,但是又覺得怪怪的。假如這個江湖一定要讓人每天拿命去賺錢,那我們就退出江湖。我認識一位老闆,他退出江湖以後,身心安康,事業做得更好,你們都認識他,叫胡小林董事長。他反而,不去應酬,然後自己做生意統統都憑著誠信,盡心盡力去做好服務,反而人家更信任他。而且他又明白一個最重要的道理,該是你的福報,跑都跑不掉,不是你的福報,強求不來。他明白福報的道理,理得心就安。不明理,身心垮了,家庭受累了,然後常常還動不好的腦筋要去設計對手,那念頭都傷身心,還造罪業。一明理了,念念為他人著想,甚至於還為對手著想,然後身體好了,本來有焦慮症,現在身體非常好。
所以「人在江湖」這句話是沒有道理的,而且是因為他還沒學傳統文化,他還不明理。所以大家車上要準備《弟子規》、《了凡四訓》、《朱子治家格言》這些經典,只要有一個人說人在江湖,你就把這本書給他,我送給你這本書,你就懂得怎麼退出江湖。
接著經文講,關鎖門戶,這是注意居家的安全。這從事相當中是這麼來解釋,謹防盜賊。在心地當中給我們的啟示,防心離過,你除了要防盜賊,那是外面的賊,心裡面有沒有賊?叫煩惱賊,把我們的清淨、把我們的智慧給偷走了,每天活在煩惱跟痛苦當中,而且賊進來了都不知道,自己的德行會不斷的下墮。
其實我們冷靜想一想,現在這個社會是個大染缸,人假如沒有高度的警覺來防心離過,只有隨波逐流的分。我們曾經了解到,現在很多大學學生生活非常糜爛,晚上都去縱欲,有的打電腦打整夜的。父母花那麼多錢讓他讀大學,翹課很嚴重。孩子放縱是結果,原因是什麼?他從小的根基沒有扎穩。所以,父母從小把孩子的根基扎穩,他才可以在這個社會不墮落,根深蒂固,才能穩得住腳根。從小讓他養成反省的態度,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從三件事來反省自己。「為人謀而不忠乎」,幫人家做事、服務有沒有盡心盡力,盡忠職守?「與朋友交而不信乎」,與朋友相處有沒有堅守誠信?不能失信於人,不能應付、不能對人虛偽。「傳不習乎」,父母、老師、經典教誨我們的,有沒有好好去溫習、有沒有好好去落實?從這三個事情每天反省。
具體來講,我們今天回去要拿一本筆記本,「反省日記」,每天觀照自己一天的念頭跟行為。看大家的表情好像不大願意做?所以告訴大家,教孩子不難,難在教自己。我們一聽,這麼麻煩。其實大家要了解,今天不做,「學如逆水行,不進則退」。古人這些好的風範,我們當下去做。
反省,其實能反省反而心更安。人每天都不知道錯在哪,反而心愈來愈沒底,心愈來愈不踏實了。而不止每一天反省,這個防心離過要練到每個念頭不對,自己都能夠察覺。可是容不容易?不容易。很多已經習慣的事情,自己都不察覺它錯了。舉個例子,請問大家,你打哈欠的時候有沒有用手遮一下?有的請舉手,請放下。不知道有沒有遮的請舉手。你看這個動作不禮貌,我們都不清楚自己到底有沒有遮起來。遮起來是很自然,為什麼?你嘴巴張那麼大,人家一看不嚇壞了?所以這個動作是很自然對人家的尊重,你就做出來。你比方,人家說,你脾氣挺大的。哪有?我很久沒發脾氣了。你看講這個話的時候都帶有一點情緒了,還不發脾氣?有時候養成習慣以後,自己都看不到。「習氣使然,渾然不知」,察覺不了。察覺不了,不能改,不能改就不能進步。
我記得,四川很會吃辣,餐館裡的廚師只要煮菜,辣椒就進去了,我們有一個朋友去四川,他不習慣吃辣,他給廚房廚師千叮嚀萬囑咐,不要給他加辣椒,那個廚師「不要加辣椒」,辣椒還是丟進去了。他已經習慣了,不要加辣椒,他那個動作還是止不住,還是出去了。人察覺不了怎麼辦?《弟子規》說的「聞譽恐,聞過欣」,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你身邊最親的人最容易看到我們的問題,他旁觀者清。所以自己還察覺不到,你只要謙虛受教,身邊的人可以提醒我們,這個態度一定要養成。
我有一個同事他也在教書,人家都喊他老師。每天被人家喊老師、老師、老師,會不會墮落?會。為什麼?老師、老師、老師,慢慢的他都覺得我就是教人的。都覺得要教人,就忘了教自己了。所以人這個防心離過,時時看到自己的心偏掉了、有執著了,一發現要調過來,不然就愈偏愈大。所以我就跟這個同仁講,我們都被人家叫老師,可不要產生貪著。我們自己都那麼大年齡才學傳統文化,還有一大堆習氣沒改,當聖賢的學生都沒資格,還當老師?那是因緣,剛好有這個機會跟大家交流一下,戰戰兢兢。結果接著我跟他講,我們要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全部的人都是老師,只有自己是學生,這樣才不會好為人師、傲慢。尤其身邊人的話要聽,他看我們最清楚。
結果我講到這裡,他太太剛好也在旁邊,他太太說,對啊,他都不聽我的勸。結果這個老師馬上說,我哪有?我哪有?我話剛剛才跟他交流完,他太太才發點牢騷,他馬上又封他太太的嘴。「我哪有?我哪有?」我就跟他講,《弟子規》說「聞譽恐,聞過欣」,你太太才跟你提個意見,你馬上就不能接受,要解釋半天。《弟子規》是根基,當老師的人連《弟子規》都做不到,那名不符實。享老師的名,每天都不依教奉行,會折福。
我們都學過《了凡四訓》,「陽善享世名」,名也是福氣,有名無實,福報都漏掉了。「世之享盛名而實不副者,多有奇禍」,享很高的名,德行沒有、不夠,福報花完了,祿盡人亡,會有災禍。所以像我們每天都被人家叫老師,名很高,德行不足,福報都折光了,所以我都長不胖,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我要更警惕,然後走在路上,特別謹慎,「必有奇禍」,不知道車子會不會撞過來。謹慎要謹慎到防心離過,念頭都不能錯,一念都是禍福的根本。
所以怎麼反省?能接受別人的提醒、勸告。再來,聽經、讀經的時候,每句教誨都是對自己,不能去看別人。能有這樣的態度,聽十分鐘有十分鐘的受益,聽一句話都有一句話的受益,所以受益的程度是態度決定的。自己就是當機者,這些教誨都是講給我聽的,都是要求我,不是要求別人,就很容易觀照自己的問題了。所以《弟子規》講,過能改,就能歸於無,假如不承認,「倘掩飾,增一辜」。
所以這裡「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從這一句我們看得出來,他灑掃庭除、他關鎖門戶,代表從小就覺得家裡的這些事,自己都有責任去做好,都應該分擔父母、家庭的重擔。親自檢點,也形成一個人做事非常謹慎的態度。謹慎重要,他不謹慎,很可能門戶沒有關好,家裡就遭小偷,損失慘重。所以謹慎很可能能讓我們避禍。
接著經文講: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一粥一飯都來之不易,我們很熟悉的一首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我們也讓孩子從小念感恩詞,感謝國家培養護佑、感謝父母養育之恩、感謝老師辛勤教誨、感謝同學關心幫助、感謝農夫辛勤勞作、感謝大眾信任支持。
而且不只是農夫辛勤勞作,人一天能生活得很好,要幾個行業的服務?請問大家,您今天被幾個行業服務了,算得出來嗎?算不出來。眼睛一睜開,開的電燈要不要人家服務?電力公司、還有賣電燈泡的。接著進浴室、上廁所沖水,自來水公司、還有賣馬桶的。接著刷牙照鏡子,鏡子公司。擠牙刷,牙刷公司,不對,擠牙膏,剛剛才說謹慎很重要,你看講話這麼不謹慎,失去覺照。大家算不算得出來,你今天被幾個行業服務了?所以古人講,「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有各行各業在幫你服務、在幫你準備,你生活才都不用擔心。所以整個社會確實是互助之體,取之社會,用之社會,每一個人都應該要回報社會。人不管是自己的精神、經驗,包含自己的錢財,都應該有這個回報的態度。『當思來處不易』,應當思考、應當思惟,這些食物得來不易。
『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半條絲、半條線都是人家血汗做出來的。恆念物力維艱,就是永恆的都能夠念著這些物品都是人家辛勤的勞作,他就不會糟蹋了,而且懂得感恩、懂得惜福,惜福的人他就不會浪費,他很節儉。
那我們冷靜想想,一個人節儉對他的心性有什麼幫助?幫助很大。一個德目能給人啟發多少的善念?古人洞察人性,非常有智慧。一個人節儉,節儉以後他有更多的財物可以去施捨給別人,所以「儉而能施,仁也」,他的仁慈心在提升。節儉的人他就不會欲望一直膨脹。欲望膨脹,他花不夠、他吃不夠,就要怎麼樣?就要用不法的手段去貪污。所以「儉而寡求」,一個人節儉,他就不會貪求很多,「義也」,他就不會拿不義的東西。「儉以為家法」,一個人把節儉當作自己的家法、家規,「禮也」,他懂得以禮來治家。以節儉來教育子孫,「智也」,他有智慧。所以一個人懂得節儉,仁、義、禮、智的德行都在增長。
但是這個節儉可不能偏掉,節儉到最後變得很吝嗇,叫不仁;節儉到最後很貪心,叫不義;節儉到最後,連給父母的供養都變得很吝嗇,非禮也,對父母不恭敬了。這個就是已經偏掉的,這不是真正的節儉的德行。節儉以後反而存了一大堆錢財要留給孩子,叫不智,非智,沒有智慧。所以這個節儉是不是增長仁義禮智,還是反而偏邪了,變不仁、不義、不禮、不智,得要把道理給想通。
你說我節儉,留給孩子多一點東西怎麼是不智?你留那些東西不是讓他們吵架,在那裡爭奪了嗎?報紙一翻開,每天都有這樣的事,要記取教訓,不能再幹這種傻事了。所以《三字經》說,「人遺子,金滿籯」,一般的人都留一大堆財物給孩子,「我教子,惟一經」,傳經典、傳智慧給孩子,這是理智的父母。
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這句經句。謝謝大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