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修學的正知正見 成德法師 2019/5/15 檔名:16-003-0006
諸位家人,大家早上吉祥,阿彌陀佛!
我們剛剛聽了師長老人家開示,應該有不少觸動的地方吧?比方說,忠孝的人念佛可以往生,不忠不孝的人念佛怎麼樣?不能往生。忠孝沒有做到,下輩子就不能當人,怎麼可能去作佛?所以《格言聯璧》有一段話非常好,這段話也符合我們修學重要的觀念跟心態,就是佛門重實質不重形式。所以什麼是人?不是有五官、四肢健全他就是實質的人。《聯璧》裡面講:「竭忠盡孝,謂之人;治國經邦,謂之學。」什麼是學問?可以解決社會國家問題,這個才是學問,學問不是拿一個學歷就叫學問。所以古人這些話重不重要?很提醒我們。什麼是才能?「安危定變」,你的家庭、你的團體,甚至社會出現危機的時候,你能有能力把它扭轉乾坤。這些能力要不要學?
師父叫我們學《群書治要》,而且還要學的是活的《群書治要》,你是活的,人家才覺得用得上。其實還沒遇到師長老人家以前,我們都覺得四書五經是在哪裡?在書架上面,在教科書裡面,從來沒有一個念頭說經典就是生活。所以佛門有一句話講,「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所以師長老人家這樣的大善知識,這個機緣我們要緊緊抓住,不能學空智法師只是跪下去磕個頭,「言語無法說清,只能用心去感悟」。這個也挺難得了,是吧?對。可是他還沒開悟,應該趕快衝上去,把達摩祖師的大腿怎麼樣?大家都知道依義不依語,不要隨便去抱大腿,知道那個意思就好,要珍惜這個因緣。
所以我們說聽話的人最有福報,因為老人家所講的經,每一句、每一段它也是因緣所生法,從哪裡出來的?從他個人的慧根,從他個人的好學,從他個人五六十年,這個聽的時候都是五六十年,我們現在聽都是什麼?六十多年修學體證,解行相應,拿出來供養給我們的。每一次的教導,用佛門的話都是什麼?灌頂。因為善知識講法的時候,他會不會說:「我講給他們聽,他們走得太輕鬆了,我留一手吧。」會不會?他一定是和盤托出。
大家有沒有聽過師父講:「我的根性是中下根」,有沒有聽過?你看,「我是講《華嚴經》的時候」,你看學佛幾十年,講《華嚴經》的時候,「突然起了個念頭,文殊菩薩是學什麼的?普賢菩薩是學什麼的?善財童子學什麼法門?統統是念佛求生淨土」。從那個領悟之後,老人家死心塌地修念佛法門、弘念佛法門。這段話大家聽過沒有?聽完了。人生變了沒有?這段話讓我們少走多少彎路?幾十年。所以按照邏輯來講,肯聽話的話,我們的成就絕對超過善知識吧。這個邏輯有沒有錯?沒錯吧,一定超過。但怎麼很少超過?再拉回來,聽話的人不多。所以只要聽話了,就會印證我們俗話講的,「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哪一個父母、老師不希望他的孩子跟學生超過他?不可能。所以大家用這種心來聽師父講經,段段都有領悟。
師長老人家今天也有講到,當時候在新加坡居士林。那有沒有學長聽啊聽啊,師父很讚歎李木源居士,有沒有?有沒有人聽到這裡說,可是後來師父也離開新加坡了,有沒有這樣的懷疑?那這些情況會不會影響你的信心?這個都是,你現在覺得不會,等你身邊有兩個、三個、四個告訴你說:「我不要再學傳統文化了,我好痛苦」,那你會不會受影響?
曾經,long time ago,很久以前,我算一算,十四年前,這個應該我們幾位學長可以證明,像我們趙學長。為什麼?因為只有他在場。當時候是廬江第一期的培訓,在淨居院,成德問了他們一個問題:「老法師不幹了,你們還幹不幹?」你們要配合一下,不然這個演不下去了。老法師不幹了,你們幹不幹?
學生:幹。
成德法師:當時候成德還有加一句話,「那蔡老師不幹了,你們幹不幹?」
學生:幹。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我看到了幾十位不退轉的菩薩,不是往生不退轉,現在就證不退轉,這個不容易、不簡單。可能我問這個問題,你們在底下起個念頭,老法師不可能不幹的,你要配合假設。所以這個假如依義不依語,那意思就是說,都沒有人在前面的時候,你還幹不幹?這才是你真正的信心所在。信心假如是因為依靠某個人或依靠某個事我幹了,這個人跟事不見的時候,信心又何在?所以為什麼我們的信心隨時會有波動?因為我們的信心建立在會變的東西上、會生滅的東西上。所以佛法強調真跟妄,真是永遠不會變的東西叫真,所以我們的信心一定要建立在真理之上。你建立在我長得很高,所以我很有信心,可是你這次來剛好遇到鄧家長,你不就沒信心了嗎?比方說你的信心是建立在你的眼睛很大,又是雙眼皮,突然這一次來遇到李老師,她的眼睛比較大,一比,她比你大,那你的信心又何在?所以開悟了沒有?為什麼我們的信心隨時起伏?我們的信心都沒有建立在真理上。
所以那天跟大家交流一個重點,釋迦牟尼佛開悟的第一句話是真理吧?大家信不信?這句話信了,這一條菩提道上不會有信心的起伏,那個信心扎下去了。「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自信有了;「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傲慢沒有了,還有習氣,有什麼好傲慢的?對別人,信別人也建立起來了。對別人有體恤、有護念、有成就的心,他是佛,現在怎麼被習氣糟蹋成這樣?太可惜了。所以法貴在能堅信、能入心。在《孟子》的話當中說道:「待文王而後興者,凡民也」,要等待文王之後他才肯響應、肯承擔的,這一般的凡民也;「若夫豪傑之士,雖無文王猶興」,前面沒有文王,前面沒有老法師,他依然當仁不讓站出來。
老法師其實都在表演給我們看,這都是我們的學處。你看在弘揚文化路上,這麼多的境界,你看他老人家講什麼?「縱使犧牲生命,我都要把文化傳承下去,不然我對不起老祖宗。」孝,孝親、孝祖先。他弘揚《無量壽經》,會集本遭受那麼多攻擊,師長老人家說:「別人不弘揚、別人不學,我一定學。我假如不弘揚、我不學,我就背師叛道」。所以他老人家那種意志,那是不可能受動搖的,我們看懂了要效法。
我們學習的次第,信、解、行、證,信心只要動搖,解行都會偏掉。所以這個「信為道元功德母」,非常非常重要。我們又講到學習的次第,其實所有的問題都是根上出了問題,我們所有遇到的障難、煩惱,都是因為孝根出了問題。佛法是師道,沒有孝道,這個師道很容易就動搖了。所以有學長問到,覺得自己疑心怎麼常常起來?覺得說處當今之世,信根不足,常常生疑。成德念到這裡的時候,你們有沒有想到哪一句經文?「信根原自不深,恆性是以不固。」所以沒有恆心問題出在哪?信上出了問題。所以我們在洞察自身跟洞察他人的情況、問題的時候,一定都要能看到根本問題才能解決。只要是看到枝末花果,這個葉子壞掉了,葉子全摘掉,過幾天爛葉子還是再產生,解決不了問題。
那天也跟大家交流到,我們學俞淨意公,我們讀《俞淨意公遇灶神記》,我們是誰?
學生:俞淨意公。
成德法師:那是每一個修行人必經之路,不可能說哪個修行人沒有走過他這個過程,假如沒有,叫還沒入門。我跟大家交流過夏蓮老那段話吧?修行的人「須先打破自欺一關,始有商量處;須灼然見得自己滿身過失,功夫始有著手處」。他都看不到自己問題,活了四十七歲了他都沒問題,哎呀,我好可憐,「慘膺天罰」,老天爺對我怎麼這麼殘忍?但是他有善根,他就會有因緣出現。所以這一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不是「得生彼國」而已,人生你每一個關卡要跨得過去,也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你今天要留在一個好的團體,可是你很想走,也是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所以這句話我們要舉一反三,聞一知十。所以俞淨意公為什麼能夠最後改變命運?他還有一個恭敬灶神、信任灶神的心,這是他的善根。而且他也讀了一些書,這個阿賴耶識也種了這些種子,講的道理一相應,他的善根就出來了。
我們回到這個問題,他說:「請從因果的角度為學生開解其中的原因,以及對治的辦法。」
回答問題,其實怎麼回答都有幾個重要的理論。任何問題都是事情,事情怎麼來的?因緣所生,是不是?現在為什麼有這個疑心的結果?因在哪?因是種子。為什麼突然起疑心?這個種子在哪?過去生。疑是愚痴的核心,過去生疑心重,你有這個種子,遇緣它才會發出來。所以過去生是遠因,這一生有近因。
一個人假如對父母都很難相信,那你說他要相信哪個人?他要相信哪個事?所以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看起來我對我父母不是很信任,可是我很信任老法師。你信任老法師是因為你聽他講經,覺得每句話都很有道理。改天你有機會去英國漢學院,甚至以後跟老法師一起工作,你看到一些事情,會不會馬上生疑?會不會?很難講。老人家弘法利生六十年,他身邊的弟子跟護法走了多少?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你今天看到人家走了,你心裡會有什麼思惟?他走了,會不會下一個輪到我?你信心不足。還是你看到一個人走了,當代的大善知識效法釋迦牟尼佛,他居然走了,原因在哪裡?我要做好榜樣,有機緣再為他演說。那我們是不是他的因緣?是不是?是他的因緣,可不可以再長他的善根、再長他的福德?可以。所以我們看到一個人離開,可以影響我們;我們也可以看到一個人離開,我們發責任心,我們提起使命感,都在一念之間。
佛門講,佛不度無緣之人。請問諸位學長,聽到這句話的時候什麼感受?會不會有點感傷?這句話佛說的,佛有沒有情執?所以佛說這句話的重點在哪?緣是條件,這個是非常的理智,這個是智慧,他洞察因緣的狀況。不具足了,那佛陀跟他的緣不具足了,硬在他的面前說,「你給我坐好,我一定要講法給你聽。」那個人不就跟佛結惡緣了嗎?
佛陀時候有個公案,有一個好像是叫城東老母,是吧?釋迦牟尼佛要度她,然後她往東邊走,佛就現在東邊給她,她一看到佛陀就趕快往另外一邊走;跑到另外一邊,佛又現到那邊去,她又往再一側走;結果四面都走了,佛都現給她看,最後她蹲下來哭,就是不看佛陀。最後好像是派了一個弟子,去了,還給他倒茶給他喝,請他講法。是不是佛陀能力不夠?不是,她跟佛陀沒有緣,剛好那個弟子有緣,所以佛會洞察因緣。
所以我們有時候聽佛門的這些話,都會覺得好像有點不舒服,不是佛那句話有問題,是什麼?我們理解它摻雜了我們的什麼?情識在裡面。所以不度無緣之人,就是他條件沒有夠,不能攀緣。所以剛剛師父講,凡夫跟聖人、跟佛菩薩只在什麼?一念之間。所以我們要轉迷為悟,要把什麼放下?把貪瞋痴放下;把毀譽放下,這條路上很多人會被毀譽給打倒;要把攀緣放下,這條路上會不會因為攀緣,最後要進進不了、要退退不得;要把嫉妒放下,在團體當中卡住了,看哪個人就是不順眼,最後「你不走我走」,這就用錯地方了,要用對地方才契機;還要把嗜好放下,嗜欲、欲望,其實人會退心,都是心裡有個希望怎麼樣,最後不是他想像的,他就很難過。
所以那天跟大家有交流一個心境,你跟這個人、你跟這個團體有緣,「君子義以為質」,這個人缺什麼?這個團體缺什麼?我有緣,就是我的責任,我不是要來索取任何東西的。但是愈不求的人、愈無求的人,他心量愈大、福報愈大,「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相信他的依報鐵定會愈來愈殊勝。
所以剛剛我們講到佛講的不度無緣之人,他條件不夠。可是你看,佛門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沒有善根你要種善根,有善根要讓他增長,善根成熟的讓他成就。所以緣是條件。為什麼師父一直講要為人演說?我們看到很多人在這條路上退心了,我們昨天引了師父講的話,傳統文化為什麼不能在大陸弘揚開來?因為什麼?示範點太少了,榜樣太少。所以看到他人離開,更期許我們榜樣要趕快做出來。團體是一個榜樣,個人是不是榜樣?是。
所以昨天有跟大家交流到,白方禮老先生他的條件種種都不如我們,可是他卻喚醒了中華民族對下一代教育的責任,有沒有?這個個案是提醒我們,什麼時候在弘揚文化?當下盡本分的時候,當下我們真心現前的時候就是了。我們往往會覺得,我什麼時候弘揚文化?等我上了漢學院,然後把博士拿到了,我再來弘揚文化。這樣也沒錯,但是怕也沒對,統統都盯在那個目標上面去了,反而把過程給忽略掉了;甚至於產生分別了,我是要來拿博士的,幹嘛叫我疊棉被?幹嘛叫我做這麼瑣碎的事情?所以有一個公案就是「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這個不是提醒我們?而且我們不去解行相應、不去落實,我們走的一定是知識這一條路。師父老人家說我們是走哪一條路?走戒定慧、走開悟的路。這個路走錯了,不止不能弘揚文化,還會以身謗法。
那天有舉蕅益大師的話跟大家共勉,蕅益大師說:「學問愈多,我慢愈熾,習氣愈長,去道愈遠。惟益多聞」,我們學習的慣性都覺得多學一點知識,「惟益多聞,增長我見,可懼也」。所以我們現在聊這些觀念跟心態,那就是我們整個學習的一個方向。假如我們這個沒有建立起來,我們的方向不對,學得愈多,離這個目標可能是愈遠的。所以可能有時候聊起來,大家會覺得成德挺囉嗦的。但這個也請大家原諒,因為我們也跌了不少跤,撞了不少次頭,所以覺得這些確實還是很關鍵。
所以《大智度論》上又說到了,「佛法貴行」,貴在力行,「不貴不行;但能勤行」,勤勞的去實踐、去落實,「但能勤行,縱寡聞,亦先入道」,縱使你學得少,還是很快可以入道。
我們就不說別的,我們扎根班的班風是什麼?
學生:念念為他人著想。
成德法師:好,下一句不用了,我們一句就好了。我們「念念為他人著想」這一句,從這一刻開始,「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時時提醒自己落實這一句,請問這個人多久以後會入道?我跟大家打包票,三年他的境界絕對不一樣,但是要真幹才行。所以佛門是貴行,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但篤行的重量還超過前面。所以師長老人家說《弟子規》跟《四庫全書》擺在天平上,怎麼樣?一樣重。因為《弟子規》是行經,沒有這個行經,你縱使懂《四庫全書》的道理,對自己跟對他人很難產生受用。
所以我們剛剛講到,你連父母都不信任,你要信任老師,不容易。有一位新加坡的同修,成德認識他是二OO二年,成德參加了澳洲淨宗學院佛學班第一期,剛好遇到了,上了第一期課。他是我們的同學,他修學比成德還早很多年,他年紀也比成德大。後來經過很多年,有一次在香港,他去拜見老法師,剛好我們碰上了,他就跟我講了一段話。他說,你們之前在推傳統文化、推《弟子規》,我覺得我學念佛法門是大乘,不止是大乘,是一乘。「一乘了義,萬善同歸,凡聖齊收」,是吧?我是修一乘的。那個是世間法,他都不學。後來看師父一直強調、一直強調,心裡也有點覺得那就去接觸接觸,他就去接觸祭祖,祭祖是孝道。後來他接觸完,他很感動,有觸動他的心靈,他就開始聽傳統文化、孝道這些課。當他接觸一段時間以後,他再聽師長老人家講經的時候,他說他很多以前都聽過的句子,以前都沒有領悟,學傳統文化之後,再聽師長老人家,很多沒悟的都悟了。所以重點在哪?他的孝心開了。「夫孝,德之本也」,所以他那個根一出來,對老師、對長輩那個敬,孝心開怎麼樣?百善就接著開了。所以佛門為什麼說學不躐等。
剛剛成德是談到,我們所有的考驗不能過關,習氣做主了,都是因為孝根出了問題。你說人與人相處跟孝根有什麼關係?「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人跟人相處起來,不都是不能尊重、不能包容產生的嗎?假如能夠尊重、能夠包容,那人際關係還有什麼問題?我們連父母都不能包容,他給了我們生命,他又用了這麼多的心血把我們拉扯大,這樣的恩德,我們都不能包容他的不足,那我們怎麼去包容別人?所以佛門講不能著相。修行的障礙常常都是見人家過。六祖大師提醒我們,「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可是這個不容易做到,很容易就見人家這裡不好、那裡不好,我們的整個精神都向外著在人家的過失。我們說學習重要的心態,其中有一點,佛法是什麼?內學,我們那個慣性拉不回來,就向外去了。
所以要求、苛刻,不都是從不能包容父母的不足、過失?事實上,換另外一個角度,不要從對錯的角度講,哪怕父母做得不對,是因為他不懂傳統文化這些道理。所以《無量壽經》說:「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這句話我們聽過吧?那這句話我們能領納在心上,那個寬恕包容的心就能提起來了。他沒學過,他已經用他覺得最好的方法給孩子了。所以那天楊學長在分享,她的母親那些方式不對,可是我們的角度是用對錯在批評母親的時候說不對,你換作母親的角度,她是用她所了解最好的方法,哪怕她是錯的,她已經是最好的方法。所以要見性不能著相,要見父母那一顆完全要成就我們的心,哪怕他是錯的,假如我們能體會這個心,那父母所有的過失瞬間就消融掉了。楊學長後來又講,她的母親很了不起,就因為那一個母愛的力量,自己把憂鬱症怎麼樣?治好了。
所以這裡講到說,我們會生疑心,有過去生的,還有這一生可能我們對父母都生疑。那這個疑心在,再讓我們接觸到很多的事情,又是負面的,那這個疑就更重了,它就有增上緣了。所以這裡又牽扯到一個重點,我們處世的心態。比方說弘揚傳統文化,有九千九百九十九個人退心了,一個人沒退心。請問你關注的點在哪?這就是心態,積極的人馬上去搞清楚這個人是怎麼成就的,他不會去受影響,這九千九百九十九個是怎麼退的,他去關注這個退,是他要幫助別人怎麼再振興起來,可是他要關注另一個重點是怎麼樣不退,怎麼樣成功。這個就牽扯到我們的性格當中是積極面對問題,還是消極面對問題。
所以修行從哪裡下手?改性格下手,改習氣下手。他沒有從這裡下手的時候,他接觸的時間再久,他不可能有法喜。我們走這條路,又不是名在給我們動力,也不是利在給我們動力,是我們的願力跟我們的法喜給我們動力,假如他都學得沒有法喜了,那你說他怎麼可能不停下來?
所以我們修學首先要自知,然後要自助、要自救。夏蓮居老居士說,「自助者天助,自救者天救,自棄者天棄」。這個天是什麼?是外在的條件,跟我們的心它是相感應的。一個奮發向上的人,他的性格,他就感來助緣;一個消極的人,他感來的就是禍不單行,這是感召。所以我們今天這個消極的性格不轉過來,父母再愛我們、善知識再護持我們,幫不上忙,所以有一句話叫「扶不起的阿斗」。
我們昨天又講,《華嚴經》說「主伴圓融」。請問大家,誰是我們人生的主角?自己,不是別人。所以這個時候不能說「佛菩薩,你給我怎樣怎樣我才幹,不然我不幹」,跟佛菩薩談條件。其實會跟佛菩薩談條件,我們鐵定可能也跟誰談條件?跟父母談條件。父母一心一意要成就我們,我們還談條件,「好,可以,你讓我走行,你要怎樣怎樣我才走」。都沒體會到父母要成就我們的心,還要跟他談條件。所以我們往往都覺得很多什麼條件有了,我才怎麼樣。是我們的心到了,這個緣會自然就感召來了。
有人會擔心,我父母年紀都大了,以後他們身體不好怎麼辦?是不是煩惱?未來煩惱。師父說,李炳南老師告訴他:「你要信佛,你要信佛」。那大家相不相信感應的道理?相信。你現在有機緣,你站出來全心全意為正法久住,這是感,會有什麼應?不然我們都拜那三十一拜,「一心觀禮,盡虛空遍法界,常住三寶,十方護法菩薩,金剛、梵天、龍神、聖賢等眾」。你看你這一念感多少護法神來?你全心全意護持正法久住,又是這麼難的時候,難道護法神不會到你們家去?不會站在你爸爸媽媽旁邊?會不會?我不要再強迫你們接受了。對。當然,假如真的父母身體不好了,怎麼辦?那還有其他念頭嗎?趕緊回去照顧了。那你說:「那護法神不靈。」你看疑心又來了、又著相了。說不定你們家所有親戚念佛的緣出現了,你咋這麼著相?要信佛,佛菩薩安排,別亂操心。
所以再拉回來,那我們怎麼對治這個疑心?剛剛講了,信心建立在哪?真理之上。當然這個信心也會隨著你解行去力行,慢慢自己印證了一些事情,你的信心當然也會隨著信解行證,證又幫助你信,你愈信你又愈解得更深、行得愈徹底,這個是一個整體,融在一起的。
所以師長老人家,您假如用心去看他老人家講的經,那個活的《禮記·學記》就在講經當中;可是你看不懂,那就連不上。你看「禁於未發之謂豫」,預防法,老人家講經都有打預防針。比方說,老法師說,你去勸人家念佛,人家都不接受,正常。我們是,我們去勸人家念佛,人家不接受,氣餒。師父說正常,為什麼?他接受了還得了,他就要去作佛了,是吧?那不就把「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告訴你了嗎?但勸當然還是要勸,為什麼?你勸一次,他金剛種子就種一個了。
你看,師長老人家也藉劉素雲老師問:「這一批年輕人,他們走這條路的難度跟您老人家比,怎麼樣?」「難度百倍都不止。」預防針打好了沒有?末法時期,內障外魔,無人不懼。但夏老已經給我們一個定心丸,「只要將猛,不怕賊強」。當然這個將也要慢慢歷經沙場,愈戰愈勇,他的能力才會練出來。所以這個時候要記住師長老人家強調的,他老人家說:「我學佛法沒有一天離開經教。」這句話重不重要?你讀經、聽經,充電。三日不讀書,煩惱就來了,臉色就很難看。可是問題是我們一忙起來,可能經沒讀,經也沒聽,慢慢慢慢這個煩惱做主,自己又沒有發現,可能就伏不住了。所以聽話少走很多彎路。
蓮池大師在他的《竹窗隨筆》有一段很短的開示,它題目叫「真道人」,真正的修道人。他講到,這個世間,造業者百,向善者一二。有沒有道理?有吧,你看現在追名逐利的人多,向善者一二。行善者百,向道者一二;向道者百,堅久者一二;堅久者百,堅之又堅、久之又久,直至菩提都不退轉者一二。所以這最後的一二名為「真道人」。這麼講你們好像,好幾層,有點頭暈,我用數學給你們算一下,一二我們取二就好了。行善的人叫百分之二,是吧?向道人是百分之二乘以百分之二,然後再總共是一百的四次方分之二的四次方,所以向道人叫一億分之十六,所以這個地球上真道人差不多七十億乘以……好,不管那個數字是多少,其中有一個人是誰?這個叫請佛住世,這樣也不少了。師長老人家說佛陀有講四個人見和同解,就可以什麼?把佛法弘傳到全世界了。我們在座有四個人念頭裡只有隨順聖賢師父教誨,佛法就可以弘到全世界了,不難。
這一句話念完了,自受用是什麼?「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我們學習的心態當中,要有恆心、要有決心、要有毅力。我們看到這一段,面對人家退心了,我們也不會受他影響。那更重要的要期許自己做榜樣,成為別人可以扭轉他懷疑的一個樣板。讓所有跟我有緣的人,對傳統文化的信心都扎在我的為人演說上,這樣我們不止不會退轉,你看到一個人退轉,都是鞭策你的願力。
再話又說回來,我們昨天跟大家做了一個分析,好像有人被我給轉暈了。哪一個分析?成德說,要救宇宙,我們地球要做示範,是吧?地球要做好,哪裡做示範?中國;中國要好,要從教育下手,教學為先;整個教育要振興,要有什麼?一條龍的示範點出來。這個邏輯大家可以了解吧?所以這個示範還得在體制內。所以那天周學長說的,佛法是重視本土化、現代化,否則不可操作。所以這一段是勸請大家,有緣的時候要發心護持一條龍,哪怕你沒有緣做弘護,你從今天開始,在你迴向的名單當中,迴向一條龍趕快成就,你的功德跟做的人平等平等。所以要會修,你會麼?是吧?師父說,你隨喜功德了,跟他的功德是平等的,重要是隨喜的心真的能發出來也不容易。
那你說,今天聽的經跟一條龍有沒有關係?都是因緣,你看師長老人家說,新加坡不容易居留,你們要留在這裡學不容易,你們把這裡道場這些好的經驗帶回去,在自己的地方辦一個道場,好不好?很好。那大家一聽成德這麼一說,好,回到我的故鄉辦一條龍。那每一個人都要辦,然後都招兵買馬,每個地方都一二個,然後,「我不能離開我的故鄉」,這個時候「我的故鄉」就很清楚,平常沒那麼清楚。你看師長老人家提醒我們要放下什麼?彼我的念頭。剛剛有沒有這一句?有吧,我沒搞錯吧?彼我要放下來。示範點不能立起來,其中還有一個重點,大家都想爭著做,結果資源全部什麼?散掉了。結果撐了三五年,一個示範也沒有,最後還搞得社會大眾說,你們講的都做不到,誰得利了?所以放下執著,才能自受用跟什麼?他受用。
所以哪裡的緣成熟就先做哪裡,等他做起來了,經驗出來了。零到一最難,一到一百very easy(非常容易),是吧?零到一最難,那個摸索不容易。經驗出來了,人才出來了,你是河南的、你是內蒙的、你是陝西的,來了。三年穩住了,一個團體一穩住,它就能出人才,年輕人新血進去,馬上就開始成長了。人成長起來,人手夠了,你回陝西去辦一條龍,你回內蒙去辦一條龍,是吧?這個也是做事的重要的原理,要從點到線、到面,循序發展。人假如不放下這個彼我的執著,最後搞了半天,力量都分散,資源也分散,成不了事情。所以師長說:「你們都回去辦。」這個話也要會聽,不然,老法師叫我辦的,結果一辦之後,啥事都煩得白頭髮都出來了,痛苦得不得了。然後去說,師父你叫我辦的。我叫大家發心,你發心也要考慮「度德量力,審勢擇人」,看條件夠不夠。
話又說回來了,昨天跟學長們分享白方禮老先生,然後這個黑板又寫著:「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成德很怕我這一堂課講完之後,很多人很煩惱說,到底幹還是不幹?所以昨天我才跟大家說,我昨天有說什麼嗎?不過還是得再說兩句。為什麼說要依義不依語?你不能著在這個言說相上面,你要領會它的義理,你就會用了。我們說要勇於站出來承擔,它是對治什麼?對治你退縮的心,對治你自私自利的心,所以你要勇於去承擔。而且我們還有一個原則,就是被動。什麼要主動?落實七個及時要主動,扎三個根要主動,淘汰習氣要下大功夫。這個叫主觀能動性,是吧?主觀的部分,你以外的是客觀環境,那客觀環境它是會變的,主觀環境是可以掌握在你手上的,好好提升自己。
緣出現了,很重要,你又推不掉,可是我覺得我能力不夠。但是這件事特別重要,然後那個請你做的負責人他說一定要你幹,你推不掉了。然後你也跟他說,我能力真的很不夠。那他說,那還是要幹。那你就幹,為什麼?他是領導,他扛責任。當領導要不要有擔當?要擔當。所以這句「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一般適用在什麼?一把手或者關鍵人物,可以影響整個因緣的關鍵人物。當然,你說那我現在是基層,這句話跟我沒有關係。你今天縱使是最基層,領導叫你幹的工作你不行,你也要反映吧,你總不能幹到最後砸了,「我是硬撐的」。「那你怎麼都沒有提出來?」「我怕你太忙了。」那最後大家都一起看著收拾殘局了。所以七個及時重要,你要主動匯報、主動回應,這樣領導才能及時調整。
當然,不知道李老師有沒有給你們講到,當時候師長老人家請她去做訓導主任的時候,李老師馬上說:「師父,弟子怕做不好。」師父說:「妳有這個心境就做得好。」你看老人家都是抓最重點的東西。
我已經跟大家分析過好幾次了,你看老人家為什麼這麼多磨難他都頂過去,那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是講台,你只要讓我每天上講台就好了。後面慢慢的,所有有緣的人的善根福德因緣都愈來愈殊勝,很多事就慢慢能做了。可是沒有這個講台,怎麼增長我們的善根、智慧?你就不能要求什麼都是順你意,什麼條件都要有你才幹。這個時候人的智慧在哪裡看出來?取捨,他抓住最重要的東西。你看師長老人家用人,他就抓到這個弟子很願意負責任,又很戰戰兢兢,這個交給他沒有問題。心是根本。
當然,跟大家在交流到這個問題,也是說大家假如聽了覺得疑惑的,都可以再反饋,我們再來交流。因為我剛剛聽到一個晴天霹靂的消息,就是我們有一個學長,他參加了第一期的培訓,在大飯店。就是他跟我講到說,就是成德當時候講課的時候,他百分之九十都聽不懂。成德一聽,覺得很對不起他,他都沒搞清楚。所以代表我太陶醉在台上,在那裡陶醉在自己喜歡講上面,都沒看到他的眼神已經有點吞不下去了。假如我能夠顧及到他的眼神跟他的緣,我就不會糟蹋到他這麼重要的緣,讓他百分之九十都聽不懂。所以為什麼說教學要有一個互動,這樣才能夠彼此促進。
最後再講一個故事,我覺得這個故事也會給我們一個定心丸。佛陀當時候苦行六年,最後昏倒,身體受不了了。誰救了佛陀?牧羊女。那個供養殊不殊勝?殊勝。佛陀接受的最後一餐的供養是誰?名字不是很記得了。最後供養佛陀,結果因為他供養的東西裡面有毒蘑菇,結果佛陀就病了,最後就入涅槃。我為什麼講這個故事大家知道嗎?我們都很怕,那我這一條路上,不求有功,但求無過,那我假如做錯了,那我罪業可重了,很多情況都被自己給嚇退了。最重要的是我這一顆心時時都是念著正法久住、念著眾生,這顆心不要變就好。所以師長老人家給成德當頭一棒,「不是你承擔,是佛菩薩、祖先承擔」。我們只要把心用對了就好,不要把事情想得太複雜,Don’t worry,be happy。
拉回來,心是根本,功德跟罪業不在外相,在心。所以當時候佛陀病下來了,交代阿難,你一定要去告訴這個供養的人,他的供養跟牧羊女的功德是什麼?平等平等的,他是至誠的心。因為佛陀入滅的機緣怎麼樣?也成熟了。所以我們眾生是什麼?著那個相。在他們的境界,都是見性不著相。所以李老師帶領我們這個研究院,她就強調,不懂就問、不會就學,是吧?錯了就改,不用怕錯,我們來又不是為了什麼私人的東西,大家互相信任,然後有錯大家一起來解決,「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心用對了,事事是好事,時時是好時,都不是壞事情。
還有昨天講到了一個故事沒講完,欠大家半個故事,因為欠了還要還,我不想再搞輪迴了,欠了趕快要還回去。昨天講到百匹猿猴效應,不是第一隻猴子去洗了吃了挺好,後來很多就跟著吃了嗎?結果很有意思,這個島上的猴子懂得這麼吃了,其他很多島上的猴子,牠們本來也都沒有洗地瓜的,都是直接咬的,結果第一個島上這麼洗了以後,很奇怪的,其他的島也都突然開始洗了,開始吃了。這些猴子之間沒有微信,也沒有skype,那請問大家,它為什麼起了連鎖反應?因為一念遍虛空法界。所以大家起了一念善念,是供養整個虛空法界;起了一個惡念,污染整個虛空法界。所以這一念的力量那可是不小。
所以拉回來說,什麼時候在弘揚文化?當下的心用對了,當下的一言一行對了,誰看到了誰就種了善根,就得了利益。所以成德曾經在課程當中有分享,有一個六歲的孩子,他在坐公車的時候,突然看到一個老奶奶上來了,小朋友馬上從椅子上面下來:「老奶奶請坐。」他六歲。這句話一出來,所有車上的人都聽到了。然後從那一刻開始,只要有老人上來了,一定有人馬上站起來讓座。所以請問六歲的孩子可不可以弘揚中華文化?可以,他依教奉行就弘揚了。所以不是等英國漢學院畢業了才能弘揚文化,其實我們現在很多人就在積累功德了。我們就聽到有學長反映說,我是坐在某某學長後面,他聽課都筆直筆直的,一動不動,我想打瞌睡都不敢。你看,他的一個行為就已經在增長別人的善根了。
所以我們昨天講《華嚴經》個個第一,什麼時候我落實經教了,那我就在那個因緣是第一了,就在廣修供養。所以什麼時候可以修第一的功德?在教室行不行?在寢室行不行?在做早操的時候行不行?可以。所以我們所懂的每一個道理,應該當下都能夠落實,只要我們放下分別執著。「我要怎樣怎樣以後,我才能夠那樣那樣」,這些念頭都是什麼?分別執著。
所以成德跟大家共勉說,我們上了這個課,我們要帶走兩個重要的法寶。第一個是什麼法寶?深信因果。深信因果的人,從此刻開始不會埋怨了,「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不會消極了,為什麼?「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第二個法寶是什麼?「你會麼?」是吧?這個法寶要帶回去,六根接觸六塵,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其實我們互相交流那麼多,不都是把我們的分別執著看清了,這樣不對,這樣是煩惱,放下;不都是在看破我們的分別執著在哪,然後進而把它放下。放下了,本有的明德慢慢慢慢就顯出來了。
我們再回到學習的觀念跟心態,第一,我們已經探討過了,隨順聖賢佛菩薩教誨,不隨順自己煩惱習氣。那大家對這個教誨可以常常想著,佛陀證悟第一句話是什麼?因為那個是最重要的。佛陀入滅的時候,最後的交代又是什麼?那也是最重要的。佛陀要入滅以前,弟子很緊張,您走了之後我們依誰為師?佛說:「以戒為師,以苦為師。」所以這一條路不能享福報,有福報讓大眾享,自己不能享,自己生活簡約最好。
簡約首先從不要買那個貴的手機開始。再來,你們這幾天離開魔王感覺怎麼樣?挺好。你看,你們有沒有聽過師父說:「手機幾年前我就丟掉了,我不看電視、不看報紙,它可以演,我可以不看」。這個都是重要的法。好,大家一聽完,回到單位:「領導,手機給你,我不用了。」「你為什麼不用了?」「成德法師說的。」你們假如把我講的話用錯了,很多人會恨我的。你說現在假如一下子微信不用了,事怎麼辦?所以假如我今天講到這裡,一下課,所有的家長說,把手機全部交給我們兩個班長,我們手機都不用了,那這個工作要聯繫事情怎麼聯繫?聯繫不了了。
所以成德舉這些例子就是說,我們聽到什麼經典,或者聽到什麼師父教導,不能產生分別執著,一執就成病了。所以會不會修,就是會不會看到執著點、放下執著點。師長老人家是告訴我們,不要被手機干擾了清淨心。你是要用手機,不要最後被它給用了,那就顛倒了。我們個人要思惟,我們團體要思惟,怎麼用手機能夠把事辦好,又不干擾我們的清淨心跟修學,這個就是智慧。佛門的智慧在哪?智慧在《般若經》,那是理論。智慧在哪?一切境緣,你能夠想到適時、適地、適度的方法,那就是智慧。
所以師父說,佛法是最現實的,學了就要什麼?要用得出來,不要過之,也不要不及。不要一下激動了,我要承擔;一下又聽到德薄位尊,又過去另外一邊了。所以孔子說:「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
在座有沒有大舜的後代?陳姓、田姓。舉高一點、舉高一點。請放下,不少學長。大舜是行中道的榜樣,「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我為什麼要叫他們舉手?因為他們要行中道比較容易,他們身上有DNA,這個是我最近愈觀察覺得愈有味道。你看我們李老師是李世民的後代,所以女眾心量要大的不多,你們有沒有看到她一講課,手勢都是這樣的,很少看到……因為他們身上有DNA,對。所以我們要珍惜跟祖宗的這個緣,很重要。
第二個,我們說老實、聽話、真幹。這六個字開起來,可能要再講一節課。
來,我們複習一下。第三,聖教是內學。請問大家,你這幾天有沒有用上?有沒有說,以前我假如遇到這個情況,我鐵定發火了;突然前天這個情況出現,我一想到內學,一看不能生氣、不能生氣,把它拍下去了。突然感覺,「若能轉物,則同如來」,做了一回如來,挺高興的。這個就用上了。這個第三,佛法是內學。
第四,要主動。「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講到這裡,這個心態對我們走這條路非常關鍵,主動突破、主動想辦法、主動尋求資源,這是主動的人。比方說我們說了,我們今天在研究院上課,有好有壞吧,是不是?壞是什麼?關在這裡。我們生活在陝西,一走出來一望無際的地方,在這裡憋得很。有好有不好,不可能什麼都是條件都具足。所以這個時候遇到條件不具足了,就打掉我們的一個執著點,不然人的煩惱都在比較當中馬上就生起來。
比方說你以前的主管挺溫和的,你跟他幹了兩年,突然調了一個位置,遇到一個比較脾氣稍微大一點的主管,你生不生煩惱?是他讓你生煩惱的嗎?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自己的心動,產生什麼?比較。說不定這個脾氣大的是要成就你,讓你馬上提早成佛,就像釋迦牟尼佛比彌勒佛提早成佛。重點是你會麼?你會不會修的問題。所以成德也不是很主動的人,所以我就特別佩服我們有學長,第一節課下課,他們就去爬行,他們在有限的空間當中充分運動,還有人跳繩,跳得可好。他們的人格特質裡面都有什麼?主動解決問題的特質。
所以一個人的性格在哪裡可以看出來?他的表情、他的言語、他的應對事情。心在何處?在眼為見,在耳為聽,在足奔走,在……沒背起來。不識者喚作精魂,識者知是佛。「郡王可有領悟?」「你要幹什麼?」「郡王若無領悟,貧僧願死在郡王刀下。」「你果然深通佛理。」我講這一段的重點是,不止他法講得好,那把刀抽出來,架在脖子上,震不震撼這個郡王?震撼,他看到出家人護法,命都可以不要了。這個是他不止講,他演給郡王看。所以這個很多鏡頭後面都很有味道。
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