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修学的正知正见(第3集)成德fashi主讲

如何建立修學的正知正見       成德法師 2019/5/11 檔名:16-003-0003

MP3下载

諸位家人,大家早上吉祥,阿彌陀佛!

我們這幾節課一起交流學習的這些觀念,還有心態,因為這些觀念、心態,隨時在指導我們修學的知見、修學的方向。觀念、心態不對了,這個法藥能救人,也能什麼?害人,這個原文是說殺人。所以我們修學首重正知見,一定要有正確的知見,才能指導我們在菩提道上不會走偏掉。那成德就一些經典,還有師長老人家一些教誨,自己能想到的供養給大家,也是很有限,很可能大家體會到的這些觀念、心態,比成德體會得更多,而且更重要。那假如大家有這些體悟的時候,麻煩也給成德回饋一下,這樣成德在講這些課的時候,這個深度跟廣度才能夠更好、更提升。

第一,師長老人家講經常常都說,「隨順聖賢佛菩薩的教誨,不隨順自己煩惱習氣」,這是第一個重點。師長也常常強調,還沒有證阿羅漢以前,不可以隨便相信自己的意思。師長在「跟隨恩師雪廬老師學習經教十年因緣」裡面有提到,當時候李炳南老師請他參加內典班,就是要講經的,他老人家說,他是要學經,不敢講。有沒有?因為舉了哪一個公案?下錯一個字轉語,墮五百世野狐身。請問大家,講不講經?不講?那不講要幹嘛?對呀,不講,不講就成就了?

那當然我們修學一個很重要的心態,叫「離言說相」,有沒有?好,這個言說挺嚇人的吧?下錯一個字,才一個字錯而已,果報是什麼?五百世當畜生,五百世野狐身,看這個話挺嚇人的。但是換另外一個角度,要犯這個錯,也已經很嚴重了才會犯。為什麼?「離經一字,便是魔說」,他已經不照佛陀的經教講話了。那請問大家,當我們不照佛的經教來開解道理,那是什麼心態?那自己比佛還厲害了。所以剛剛師父講的,還沒有證阿羅漢以前,不可以輕易相信自己的意思。因為阿羅漢已經達到覺了,他是正覺了,他的思惟不會錯了。而師長老人家很慈悲,他洞察我們這個時代眾生的根性,給我們開出很多重要的法藥。

比方他老人家說,他最佩服孔老夫子的八個字,那師長老人家幹嘛要從《論語》裡面挑這八個字出來?那是在護後面的芸芸眾生,因為我們已經進入末法了,甚至於老法師是有中華文化傳承的最後一代了。我們的年齡已經跟師父是什麼輩的了?祖孫啊。現在在座很多二十歲上下的學長們,是什麼?曾祖孫輩的了,已經又小我們一輩了。這兩三代人,都是沒有根基的兩三代,而且每一代怎麼樣?一直往下,當然已經在往上了,已經止跌回升了,因為可能在這幾年就會出現胎教就開始學的。

據可靠的消息透露,我就所知道的就有十四歲的,他就是胎教,求來的,然後父母都很用心自己帶。那這個我們這麼分析,萬法是因緣所生,我們就是處在這樣的時代。可是大家不要這麼一聽,「我又不是從胎教開始」,氣餒又來了。《勸發菩提心文》有一段教導,「勿以根淺而自鄙無分」,是吧?「根淺而日深」。所以假如我們根基不好,這個經典是很圓融的,「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所以佛法是最圓融的。所以我們一有煩惱,就是我們的思惟有分別執著,沒有按照佛經,不然應該隨時都是理得心安,都安在經典當中。我們根基比較不好,《中庸》有告訴我們,「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所以什麼是圓滿?《了凡四訓》裡面是不是有講到什麼是半、什麼是滿。有一個女子到佛寺去,很虔誠,拿了多少錢供養?兩文錢。後來入宮富貴,可能拿了千兩,是吧?你看,二文為滿,千金為半,所以盡心盡力供養就是圓滿。我們現在挺難的,但難行能行,是真實的供養。所以佛法是我們不管處在什麼樣的因緣,都能達到圓滿,這個才是妙法。

所以我們能用這些經教以理折情,用這些教理來調伏我們的這些煩惱、分別、執著,這樣處處都能安心,處處都能「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這四句話念下來,大家有沒有覺得挺難吞下去的?我們再來一個探討,就是假如您覺得遇到哪一件事,實在沒有辦法跟這四句配合了,就把那一件事寫上來,然後我們再來探討,好不好?不然鐵定我們沒有把這些化掉,會不會障礙我們的清淨心?會哦。點頭點很大力的,可能已經障礙滿久的,那這個要趕快「心有疑,隨札記」,大家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昨天還有提問的,昨天有沒有跟大家商量一下,就是說這些問題我們在課程當中,再隨緣把它提出來做探討?有嘛。但事實上有一種更好的,就是你就隨著聽課,「啊,我知道了。」那個不是別人給你的答案,那是你自己領悟的。大家有沒有經驗?你去問人家一個問題,然後人家很用力的跟你解答,然後你說「哦哦哦」,聽了都很有道理,但是感覺好像聽起來心裡還卡卡的這樣,跟你自己想明白的不一樣。

那這些寫上來的問題,都可以公開名字嗎?可以哦。假如你寫上來的問題不能公開的,請在後面註明一下:不可公開。這個都好商量。你不能說,不公開的就是心裡還有啥,不是這樣的。因為有一些事可能會牽扯到家庭或者他人,這個時候也不能公開。大家應對之間,人情事理都要敏銳。你看我們俗話常說的,「家醜不可外揚」,很有道理的。你把家裡這個不好講出去,那到時候傳到妳先生那裡去,還得了?妳剛好講妳婆婆,傳到妳婆婆那裡,那完蛋了,那這個梁子結的就麻煩了。所以起心動念、一言一行,都要考慮到會不會有流弊的問題。

我們剛剛說到了,師長老人家洞察我們的根機,他特別點出了,最佩服孔老夫子八個字,「述而不作」,述而不作會不會再犯「下錯一個字轉語」?不會,因為佛佛道同。孔子也給我們表演,「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大家讀《孝經》讀下來,有沒有突然說「啊,我知道了」?你看孔子在《孝經》就充分展現「述而不作」,有沒有?「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講完、論述了一段話:「《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愛敬盡於事親」,這樣講下來,「《甫刑》云:一人有慶,兆民賴之」。你看所有的發揮都回歸到經典上來。大家有沒有觀察到,老法師講經是不是這樣?對啊,講了一段,我說開得太好了。師父突然說,「所以《華嚴經》上說: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理事都是圓融的,都述而不作。

為什麼要開解?因為時代不一樣了,你要開解到這個時代的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的情境,這就契機了。所以每一代為什麼都要有祖師來註解經典?他都是契那個時代的機。所以師長老人家法緣為什麼好?他講經不只契理,他還契機。所以當師長老人家的弟子,領會他的心法,應該跟家人一講話,家人很喜歡聽,是吧?跟他人一分享,人家說:「你常來,常來我們這裡喝茶,我泡大紅袍給你喝。」是吧?你們不知道大紅袍嗎?到福建來,這是很好的岩茶,你們都放下了,我知道,所以慚愧慚愧,世間這些都不能留戀。所以我們跟師父學,就要學他的心法,這個也是學習當中很重要的,「慕賢當慕其心」。

「述而不作」,不傲慢,這厲害!師長老人家說,貪心的核心是情執。你說我不貪啊。請問大家,你有沒有討厭的東西?討厭的人事物?有哦。告訴大家,喜歡是情執,討厭也是情執。喜歡是留戀娑婆,討厭也是留戀娑婆,這是黃念祖老居士開示的,因為喜歡跟討厭都是人的情見,都是情執在生作用。這段精不精彩?你心上還有放不下的,都是留戀娑婆。心裡面還有哪些事很割捨不下,一想起來,心裡就很不舒服或心裡就很掛念,這些都是放不下,都是留戀娑婆。

所以有時候我們同修之間,常常都會說,我生死都放下了。然後有時候一講,我那個朋友生死也都放下了。成德那時候一聽,有點害怕。生死放下了,這麼容易呀?那生死放下了,就是不留戀了,是不是?那還有喜歡討厭,那怎麼是生死放下了?所以有時候,沒有證阿羅漢以前,不能輕易相信自己的意思,這個很重要。

不要說我們了,你說子貢厲不厲害?厲害吧,可是你看子貢有一天說:「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他這句話其實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就是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接哪句話?子貢,你還做不到,不是你的境界。因為我們的念頭裡面覺得自己挺不錯的了,他就出現一個執著點了,那就會不老實了,自己感覺挺不錯的,這是很細微的慢心已經起來了。所以《了凡四訓》那一句話特別重要,「惟從心源隱微處,默默洗滌」。你說,那才一點點而已。好像李老師前天有講,她們以前這個衣服破了一點小洞,就要趕快什麼?縫。我們閩南有一句俚語,叫做:小洞不補,大洞你就很辛苦。有押韻吧?

所以大家要研究文字學,得學學閩南話,因為閩南話應該是唐朝的普通話,所以閩南應該是正統的中原人,他叫河洛人,後來被趕下來了,五胡亂華,往下逃難,所以閩南人叫黃河洛河叫河洛人。所以那些經典有押韻的,用閩南話都能念,「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我現在是沒有本錢唱歌,念兩句還行,這個唱歌現在中氣不足。得要有自知之明,這也是修學很重要的心態,得要有自知之明才行。

我們再拉回來,拉回來。子貢這一段話也是警醒我們後面的人,他也是很有悟性的人,但有時候沒有老師這麼一提醒,他可能也會落到,我們夏蓮居老居士講的,什麼是老實?有一毫凡情聖解,聖解就是,「哎喲,我這個悟處很不錯」,還是「我是不是已經有開悟了?」甚至於我曾經遇到一個單位的負責人,剛好我們見面了,他沒跟我聊其他的,先把一本照片相簿拿出來,一拿出來就說,「你看我們開課的時候,這是哪一期的,一開課天空放光;哪一期的,你看這個瑞相怎麼樣怎麼樣。」我在那裡,嗯嗯,要恆順眾生,但我心裡想,very dangerous(非常危險),危險出現了,他會染著了。他這個行為已經是些微的什麼?炫耀了。所以你看念頭很細,所以禮教為什麼重要?它防微杜漸,「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所以印祖《文鈔》裡面也都有感嘆,很多當代的出家人,那個慧根,一聞千悟的根性,最後都出事情,那就是他可能一個念頭沒守好就完了。所以為什麼我們說,還沒有開悟不能離開善知識,甚至於最低標準,是非、善惡、邪正、利害都能分辨了,才能夠離開。黃念老他有講,我們這個世間不好修,為什麼佛要一直勸我們往生西方?不只是「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更重要的那邊沒有退緣,你去了就圓證三不退了。你去了之後教主殊勝,同參道友殊勝,國土又殊勝,每天聽阿彌陀佛講經,又跟文殊、普賢菩薩切磋。然後躺在那裡,躺在水裡面的時候,還有鸚鵡、迦陵頻伽在跟你說法,是吧?「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不可能退轉。

可是我們這個世間退緣很多。但是假如會修,這一生也能修到實報莊嚴土,到西方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去,要有志氣。遇到淨空老法師,目標要鎖定在哪裡?上品。你不要說我下品下生就不錯了。大家立志要小心一點,「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取法乎下」,你就下品下生,一不小心不就沒拿到了嗎?那還得了,無量劫來稀有難逢就lose(失去)掉了,就沒掌握住了。

黃念老說,我們這個世間進一退九,進了一步就退了九步了。我們進入中年的人體會就很深,真的是初發心成佛有餘。成德現在回想起來,比起剛到海口去的那個願力都差很多了,那當然要趕快再提起來。第二,就是這個世間一個人進步,九個人退步,這個是指修行的人,一個人進步,九個人退步。還有第三個意思,進步一步,當下就同時隱藏著退步九步的危險在其中。所以禍福相倚,修行人為什麼戰兢惕厲,為什麼要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一不謹慎,四大煩惱常相隨,這個無始劫的煩惱它就上升了,不知不覺。

你看「我愛」,一切人事物,什麼時候開始有貪愛?不知道啊。你比方說,認識一個人,跟他關係很好,突然有一天鬧點彆扭,很不高興,看到他也覺得很煩,有怨恨心了。這個怨恨心從哪裡來的?從愛來的,所以愛跟怨恨是一件事,都是情執產生的作用。所以黃念祖老居士講,「定須習」,我們修戒定,需要練習。所以李老師說簡單的事情重複做,重複的事情用心做,用心的事情,(持續做。)好,你們回應得很好,不然我有可能去打小報告。打小報告也是無始劫的習氣,這個要當場覺照,要放下。因為西方極樂世界是普賢菩薩的法界,普賢菩薩的法界只有讚歎,沒有打小報告;只有讚歎,沒有批評、沒有毀謗。所以我們跟西方的頻率要接上,就像看電視,你要看三十二台、四十八台,是吧?要按準,就接通了。所以要把極樂世界接通,「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什麼時候接通?Right now,現在吧。接通最基礎的,「禮敬諸佛」這句法藥,這個藥要不要吃?吃下去,看一切人都是菩薩,禮敬諸佛,那還有沒有看不順眼的人?沒有。趕快吃藥了,這法藥很重要。

所以師長老人家講經,剛剛成德講的這個都是師長老人家在「菩提心貫注在整個生命中」裡面教導的。這一片碟是安排在後面的課程,這個把知見講得太清楚了,大家可以好好多聽幾遍。所以這次我們四十五天的課,大家覺得聽一兩遍夠不夠?不夠。回去要多聽幾遍,這些也都是在師長老人家重要教誨當中精選出來的。師長老人家的法語重要,你看這些開示,以前的祖師沒有開顯過,但那個理都是相通的,貪心的核心是情執,所以情執要放下。瞋恚的核心是什麼?傲慢。傲慢一起就是瞋心,「一念瞋心起,火燒功德林」,不能再傲慢了。

其實我們看釋迦牟尼佛那麼謙卑,看到他的學生年紀大了,在那穿線穿不過去,穿針,穿針線穿不過,他老人家很自然的馬上拿起來,把它穿過去,這麼謙卑。你看釋迦牟尼佛見到小朋友那麼恭敬,小朋友一看到他,高興了,拿了一堆土,土塊,是吧?供養他。阿難在旁邊,要去制止,佛陀馬上比個手勢,阿難就止住了。不然阿難可能脫口就是:「你們怎麼可以拿這個給佛陀?」是吧?但重點在哪?因為佛他的境界是見性不著相,他見到的是孩子的什麼?真心,他沒有著那個相。有一隻狗看到觀世音菩薩很高興,就拿屎去供養觀世音菩薩,牠馬上就解脫畜生身了。假如你在旁邊,牠就供養不成了,你打牠個半死。因為狗改不了吃屎,牠是去供養,所以大家不能著相。

所以就有一個公案,也是師長老人家表演給我們看的,有一次安排一個人坐在師父旁邊,因為她說想親近師父,當時候悟行法師就給她安排。結果她一來說:「你怎麼給我安排這麼近?」「妳不是要親近嗎?」所以法師也很慈悲,讓她最近的位置。那當然第一次見面坐那麼近也是會緊張了。結果她一坐下來,看著師父,「哇,師父,你真是天生麗質。」結果坐在對面的護法說:「什麼天生麗質,法相莊嚴啦!」這個護法這句話一講,本來那個天生麗質一講,大家笑得很開心,突然他那句話壓下來,大家不知道怎麼接話了。

所以師長老人家又有一句法語,「別人錯的也是對的,我對的也是錯的」。其實這些法語都得在心地當中去觀照,那個法味就出來了。其實人那個對錯很強的時候就是慢心,對錯不就是高下見嗎?對啊,所以你說要調伏慢心,談何容易!但是不容易也得幹,不然要輪迴。所以這個非帝王將相所能為,那要下大勇猛心才能過得去了。

結果你看,大家都不知所措的時候,師父馬上笑著說:「天生麗質就天生麗質嘛!」師父一講,大家又笑了。所以這一位同修她剛接觸佛法而已,在她的詞彙裡面最高級的讚歎就是這四個字了,她又沒有聽過法相莊嚴,所以她用她所能想出最高級的讚歎,所以她的讚歎已經是圓滿的了。所以佛門就是說,你盡心盡力了就是圓滿,不是在相上的。不是佛法這樣,我們中華文化可愛也可愛在這裡,所以有一句話叫莫以成敗(論英雄)。你看這句話多可愛!

所以你一想到忠臣,想到誰?諸葛亮。「孤臣無力可回天」,可是他圓滿了,他精神長存。可能又想到岳飛,是吧?所以中國文化為什麼跟佛法這麼相應?它也是重實質,不是重在表相當中。所以師父這些法語真是太珍貴了,「如貧得寶,改往修來,洒心易行,自然感降」。我們改往修來,業障就能消掉。業障一消掉,「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你有什麼願就會很有感應。所以成德也看有些同修他對治煩惱下很大的功夫,後來他的這個緣走得就會愈來愈殊勝,這個都是很自然的。

所以修學從哪裡下手?夏蓮居老居士說的,「習重者」,習氣重,「習重者業重」;「習淨者」,清淨的淨,「習淨者業淨」;所以真心學道的人,「必自去習始」,一定要從去掉習氣開始。所以俞淨意公,這個就是給我們最好的一個教誨了。他是以身給我們表演,來供養我們,他有他負面的部分,還有他後面修學得力正面的部分。

師長講到的,貪心的核心是情執,瞋恨的核心是傲慢,愚痴的核心是懷疑。剛好同仁這個問題都有提到了。但大家要注意,我們這個修學的一個慣性,修學重要的是舉一反三,聞一知十,修學重視悟性,不重視知識。但是你不要又偏到一邊,「不重視知識了,我經也不用看了」,是不要去變成求知欲,欲是什麼?貪。我們是解行相應,「子路有聞,未之能行,惟恐有聞」。這些都是很有成就的十賢人之一,他們的一些修學態度,其實都是我們能否修學得力的關鍵。所以我們要學佛陀、我們要學孔子,我們也要學十大弟子、還有孔門十哲,是十個,對,十個,我剛剛講錯了,講成十二個了,十哲。我們有這個態度了,你再去翻《論語》,一翻到顏回,眼睛就瞪大了。不能只有顏學長眼睛瞪大,大家也都要瞪大,大家要知道顏夫子他們都是心包太虛的。其實我們的血液當中,難道沒有朱夫子的加持嗎?難道沒有顏夫子的加持嗎?難道沒有范公的加持嗎?都有吧?對啊。

所以上一次有一個學長來,他的好像是爺爺輩的,有一個是方苞的後代,一個是姚鼐的後代,我一聽對他肅然起敬,這是桐城派的後人。師父就是因為在廬江,還有桐城派的餘風,是不是?老人家才接觸到私塾。所以面對桐城派的後裔,我們要不要念恩?要啊。所以其實我們面對每一個學長,他們的祖先都對我們有恩,所以我們都要很恭敬他們。所以恭敬他們的子孫、護念好他們的子孫,就是報他們的恩德。所以中華民族太可愛了,已經是所有的祖先都對我們每個人都有恩,他們都留名青史,他們的精神都照亮著我們一代一代的炎黃子孫。

有同修就問到了,如何發現、對治傲慢習氣?其實有時候寫問題,你假如寫得更具體一點,可能在探討或者回答的時候會更具象,當然你不是很具象,那也沒關係。而我們學習要打破一個慣性就是知識的學習,其實幾乎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學習的慣性大多偏知識,不知道大家認不認同?因為我們都是小學讀完讀初中,初中讀完讀高中,高中讀完讀大學,讀了十幾年都是灌輸的記進去,記,在哪裡發揮?考卷。所以無形當中就會:問一個問題,標準答案是什麼,這個慣性出來了。

所以有一個北大的博士,他在實驗室裡面老是出一些很低級的小錯誤,他那個教授也算很有涵養,就跟他說:「這一位同學,你都一而再再而三犯這個錯,那我們總得想個辦法提醒自己怎麼不犯?」結果這個北大的博士說:「教授,這樣好了,我把我的錯誤抄一百遍。」這個處罰方式在哪裡出現?我們當老師的人一聽完這個故事,我們假如用過這個方法,可能有斷人慧命的嫌疑。為什麼?你方法用錯了,讓他對學習產生什麼?厭惡。所以「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個孩子厭學,什麼時候造成的?可能好幾年這樣一點一滴,老師不對的方法,慢慢就讓他產生恐懼、產生學習的厭惡了。那我們不是知識學習,也沒有標準答案。馬學長,您這個問題現在還有疑問嗎?

馬學長:學生在法師昨天和今天的授課當中,有一些體會和思考,但是感覺還沒完全吸收和消化。跟法師報告。

法師:好,謝謝,阿彌陀佛!

馬學長:阿彌陀佛!

法師:曾經我們也是剛好在師長老人家身邊的時候,就有同學遞一些問題,然後師長老人家在回答其他人的問題,我看這個其中有同修他的表情都很緊張,然後都沒有放鬆,其實聽著前面人的回答,都已經回答他的問題了,可是感覺他好像沒什麼受益,然後都一直在那裡「還沒到我的、還沒到我的、還沒到我」。所以你問問題,有時候你執著,我一定要問誰才行。其實你把身心都放鬆的時候,有時候你可能在讀《俞淨意公遇灶神記》,「砰」一下你就明白了。

你們有沒有經驗?哪個時間段最容易把事情想通?早上,尤其剛醒過來的時候,啥也還考慮不到,在那刷牙的時候,昨天在那想不通的事想通了,昨天還在那,算了算了,先睡覺吧,想不通。因為你剛醒過來的時候,還沒有很多念頭,或者一些煩的事還沒有湧上心頭,這時候心比較清淨,容易把事想通,或者讀經、或者念佛的時候。你可不要聽完這一段,「好,我念佛的時候好好想一想,好好想一想」,那又錯了。你硬去想,那就愈不清淨了,念佛就是要什麼都不想,萬緣放下,然後你念得愈專注,突然有件事就想通了。所以這個叫自性是本有的,智慧是本有的,有時候它會閃出來的,甚至於它會保持一段,甚至於會永遠不變,那就開悟了。

我們其實剛剛已經講到了,哪些念頭是傲慢?對錯、高下,高己卑人念,你看恩仇報復念,這個也都是瞋心。或者誰你看不順眼,那個都是傲慢,你看不起誰,都是傲慢。你甚至於說:「拜託,他修行都多少年了,他還比我早接觸佛法呢!」那這個話裡有沒有傲慢?有。所以佛法是內學,一切人事物都是善知識,都在提醒我們,我們還有哪個念頭、還有哪個習氣不對。所以為什麼我們要把那個看最不順眼的人,要供在佛桌上?他是我們最大的善知識。我們聽師父講經聽了十幾年了,還沒找到最嚴重的習氣,他一出現就找到了,強者先牽,最厲害的馬上「砰」就出來了,你十頭牛都拉它拉不回來,那該不該感謝他?他的出現讓我們今天沒有空過,因為「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於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步可進」。

所以師父老人家說,你會修從哪裡開始修?怨親平等。這是真想成就的人,一定這麼幹;不想成就的人,「這先放一放吧」。那重點來了,我們面對師長老人家的教誨在做什麼?揀擇。這個聽起來舒服先做,那個聽起來不舒服,以後再說。請問大家,我們跟誰學?(習氣。)你們說的,不是我說的。對呀,你真跟善知識學,那你要老實、聽話、真幹。所以我們能察覺到傲慢這些念頭,你察覺到了,那就要想辦法對治它。這個對治的方法那就很多了,很多教誨都能對治。馬學長,妳自己有沒有常常用哪一句教誨來對治這個傲慢?

馬學長:比較能夠提得起來的就是法師昨天有講到的,就是「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因為那個傲慢習氣一起來的時候,就是外界的人事境緣是不順己意,心裡面就會有那種對立或者是情緒,這個時候的話就盡量調整自己,坐下來,我哪裡出了問題?我為什麼會起這個情緒?然後盡可能的回過頭來,來沉澱一下自己心裡面的一個念頭是怎麼樣的。

法師:謝謝!

馬學長:謝謝法師。

法師:那這個就是受持老法師的教誨。老法師說他最佩服老祖宗的是哪一句?「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是心法,直接從這一句受持,那哪一個煩惱不能對治?這是根本法輪,你任何煩惱這一句都能治。其實「一切法從心想生」,所有的境界都是自己心變現的,所以境界哪有問題?「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而且我們常常想到,佛哪有傲慢?孔老夫子哪有傲慢?你看「昔仲尼,師項橐」,項橐幾歲?七歲。項橐知道的,夫子不知道,都謙卑的向他學習。

這一本弘一大師《晚晴集》,裡面弘一大師挑選《大藏經》、祖師語錄挑了一百多句。還有,它有兩個部分,另外一個部分是《格言別錄》,從《格言聯璧》裡面挑出精華。成德自己的感悟不一定對哦,感覺是不是大師洞察我們接下來的學子們,因為社會環境變化太快了,沒有大家族了,一個人的人情事理,這幾千年來在哪裡學?七八十人,兩三百人住在一起,都是人情事理。可是我們整個社會家庭結構變化快不快?太快了,真是空前的速度。那人情事理還是要學,可是已經沒有那個環境了。大師慈悲,在《格言聯璧》當中挑最精華的人情事理。那誰有福報?肯珍惜他老人家用心的,就是有福報的人,就是知福、就是惜福的人,就是知緣的人。

所以對治傲慢這個法藥,這些祖師大德都給我們舉了,其實他也是用普賢菩薩的境界,《華嚴經》的這些供養。你看《華嚴經》裡面講的,「我若多瞋及怨結者」,脾氣大、會埋怨,其實這個瞋心也都是傲慢,多瞋及怨結者;「十方現在諸佛世尊皆應見我」,自己觀想一下,十方諸佛都看著我;「當作是念」,就是這佛菩薩都在想著;「云何此人欲求菩提」,這個人不是發心要成就菩提道嗎?要成佛嗎?要往生西方嗎?這個人發這個願,怎麼「而生瞋恚及以怨結。此愚痴人,以瞋恨故,於自諸苦不能解脫」。我們自己已經被傲慢、瞋恨給什麼?糾纏住了、障礙住了,我們自己都自身難保,還能求菩提、還能度眾生嗎?「何由能救一切眾生?」那成德當時候念到這一句的時候,佛菩薩都看著,你怎麼這麼弄呢?這麼搞呢?覺得很不好意思。所以每個人都可以就你聽到的法,時時以這個你最相應的這一句來觀照自己,不斷觀照,那個警覺性會愈來愈高。

先回答一個問題就好了,我想其他的問題,可不可以寫上來的人,就我們這幾天快兩個禮拜的修學,你們自己把它解開來,然後我們再交流一下。因為又有一句話叫解鈴還須繫鈴人,有時候其實很多問題,你一靜下來一反思、一思惟,很多問題會解開來。不要把問人也變成了一個習慣,習慣了就變成一個執著。所以有一句話叫一執成病,一有執著點出來就是病了,一有執著點出來,法藥就變毒藥了。

這個說到這裡了,我們王學長提了一個問題,我看她聽了師長老人家在「十年因緣」裡面說,「錯的也要聽」。接下來師父是不是說,去哪裡找?還是怎麼說?找不到了。錯的也要聽,找不到了。大家有沒有聽完?哎呀,對呀,找不到了。這個善知識有時候講話,是要把我們的什麼喚醒?羞恥心、責任心喚醒。你讓一位講經六十年不中斷的善知識,在我們面前說「找不到了,沒有學生了」。假如你在場,你會怎麼做?大家有可能會遇到這一天。這個時候我們就要發願了,是吧?馬上趕快怎麼樣?不行,好,我不說了,不說了,「話說多,不如少」。

我們剛剛講到修學強調舉一反三,聞一知十,是吧?可是你看孔老夫子又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你說,孔老夫子怎麼不教呢?我們佛門,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佛氏門中,不捨一人,那孔老夫子怎麼可以不教呢?不復也呢?完了,完蛋了,你一起這個念頭,再看孔老夫子的東西,會不會有障礙?所以不能懷疑孔老夫子,他可是至聖。慈悲為什麼?本。方便為門,他就是一個方便的方法。因為舉一隅不能三隅反,他的悟性還沒有什麼?沒有開。你一給他講答案,他不是領悟了,他是什麼?記了這個答案,所以你講上句他也能接下句,但那不是他的領悟。

所以禪門不是有「一指禪」嗎?然後那個學生看了他以後碰到人了,人家問他佛法,也在那舉。而且你看「不憤不啟」,這個是隨緣,就是人他的心很積極、很想學,但是還不能悟通,這個時候你要啟示他,但是他要有這個心,你一講他就受用。這個「悱」,這個悱悱是口悱悱,就是他有一點領悟了,但是表達不出來,這個時候你給他一下,哎呀,你怎麼講的就我心裡想的。那個契機點。所以這個是啟發式的教學,不能把人的悟門給堵住。

所以李老師曾經講,我們學傳統文化的,有兩個情況,第一個就是乖乖的,還有一句叫呆呆的。他那個被灌輸愈多的,他已經變成一個慣性了,他又變成不會思惟了。然後還有一種是什麼情況?就變成台上跟台下打成兩截,就變成把傳統文化也當作一個職業了,就是講課的而已了。

其實外面講課的人多不多?多,而且收費貴得要死。成德在二十一年前,有上過課,三天五萬五台幣。告訴大家,這個課是我們主辦的,我也造了不少孽,所以現在要贖罪。三天上完了,錢也花了,家庭問題出現了,因為老婆太激動,刷卡去上課了,結果錢就每個月要付款就出現問題了。但是三天上完了,該怎麼煩惱還怎麼煩惱,所以你看三天五萬五。結果師父的教誨是究竟圓滿的法,不用錢。所以人生總在遇緣不同,這個非常重要。所以不能變成職業,這個絕對行不通。

而且大家要注意,我們假如修學跟所講課不一樣的時候,我們是在花佛陀的福報、花老法師的福報,因為不是我們的威德能夠有這樣的因緣的。佛門有一句很嚴重的話,叫裨販如來,就把如來的法拿來賺錢,拿來謀名聞利養了,那這變以身毀謗佛法了。所以我們絕對不能走這樣的路,也不能做這樣子的人。

我們自己跟團體,假如學了之後變呆呆的,那不行,這個把悟門給堵住了。所以我們從事教學工作,也要領會到孔老夫子那個拿捏因緣,啟發式的教學,這個重要。不然我們也有慣性,我們都是接受灌輸的教育。你說我特別不喜歡灌輸的教育,可是請問,我們真的教別人的時候,用的什麼方法?你沒有警覺性的時候,察覺不到。

我認識一個朋友,他當時候還沒結婚,他說:「我爸爸小時候打我打得很凶,亂發脾氣,我以後當父親,絕對不這麼做。」若干年以後,有一天遇到我們,哭著講:「我現在打我的兒子,也像我爸爸一樣啊。」大家要知道,有一句俗話講,也是提醒我們高度的警覺,「學好終年不足,學壞一日有餘」,而且你不願意學,你還是學了。為什麼說孟母要三遷?環境很重要,它潛移默化。

所以從理上講,佛門,最徹底的心理學。諸位假如對心理學有興趣,拜託大家,要學佛門的心理學。我當時候幸好是學佛了才去讀師範學院的,不然我也會人格分裂。我也是感謝師父,先給我打了底。我們去師範學院讀書,有一本書高度推崇叫《愛彌兒》,西方的一個好大本,教育理論。《愛彌兒》的作者連自己的孩子都不教,你說這樣的人在我們中國的社會,不給人家唾棄就不錯了,他還能夠樹立在那個領域的頂尖,我也搞不清楚。

所以孔老夫子,世間有五不祥,五種不吉祥,你看最後一個天下為什麼不吉祥?「聖人伏匿」,聖人的經教沒上教科書;「愚者擅權,天下之不祥」,你看那個都是在大學殿堂裡面的,經濟學裡面講,「企業唯一目的,賺取利潤」,這個都是大學教科書的。若干年以後都不知道多少人奉為圭臬,幹了好久了,最後社會很亂,這個公司把我們黃河哪一個地段都污染了,最後不行了不行了,「企業有社會責任」。你看我們不聽聖人的話,聽還有分別執著人的話,付出多大的代價!

所以李老師當時候在二OO四年,我們辦傳統文化課程,二OO四年七月份開始辦,她是金牌主持人,每一次都是她主持的。每一次她講一句的時候,我們的眼淚都忍不住,她也是很真心,她說:「讓我們一起,請我們的父親孔子回家吧。」所以她那時候也是很切,覺得社會這麼亂,其實只要聽孔老夫子一兩句話,啥問題不能夠解決?所以現在這個社會現象確實危機很大,你看像我們幾位學長,他們已經從事教職幾年,看到孩子們他們也都很心疼、很著急。

那一天我聽一個個案,有沒有跟你們講?一個小學生,小學一年級考八十九分,成績單拿回去給他母親看,他母親很生氣,八十九分,你怎麼不多考一分,九十分是優,八十九是甲而已。他媽媽很生氣,拿充手機的電線把他給勒死了,太衝動了,結果她自己跳十一樓自殺了。你看這個世間的悲劇,多慘!可是他母親可能是一九九O年代的、一九八O年代的,我們是失去傳統文化的這兩三代人,這些現象會愈來愈多出現。

所以大乘佛法「大悲為根」,這就是擺在我們面前,中華炎黃子孫的現況,甚至於是全世界的狀況。所以我們去體會到現在的迫切性,社會的嚴重程度,我們就能領會,為什麼師長老人家九十三歲了,他這樣不疲不厭在跟這些大使們講。老人家的境界,中國人是眾生,非洲人也是眾生,平等平等,他要盡他的全力去救度苦難眾生。所以俗話有講,這個也是物理學裡面強調的,你真正找到了一個支點,你可以把地球給什麼?撬起來。地球很重,但是你找到支點、找到竅門,可以把地球撬起來。

我們祖國大陸的經濟是怎麼起來的?怎麼起來的?不是我們鄧小平先生到了深圳畫了一個圈,不是這樣嗎?是你們在大陸長大,還是我在大陸長大?我有點不是很轉得過來。這個時代是做實驗的時代,你講什麼沒用,你說得再清楚都寫成書了,人家沒耐性看。所以為什麼傳統文化不能夠弘揚開?因為示範點、榜樣太少了,你一個領域有一個榜樣,它就起來了。所以海南省監獄系統一個榜樣,他們的教科書,司法部就發向全國去做了。剛剛我要出門的時候,李老師還說,「好消息,我們海南孝廉的同仁已經進入戒毒所,給女戒毒員上課了」,好像還九十多個人。這是公安系統,不是司法系統而已了,進入公安系統了。

所以我們什麼時候把道德學問成就?昨天。聽不懂?定弘法師以前不是說,他有一個教授跟他交代作業嗎?「教授,什麼時候交?」「昨天。」你們要舉一反三。意思就是太急迫了,馬上就要成就,你不能還說以後再說了。菩提心要發出來,菩提心具足一切法,那個發心出來,具足一切功德。就是觀世音菩薩給我們表演的,觀音表慈悲,「上與十方諸佛同一慈力」,跟佛菩薩的慈悲同心,「下與六道眾生同一悲仰」,他們的痛就是我的痛,同體大悲的存心。這個心一發出來,不是我們有能力,佛菩薩、古聖先賢都加持我們。

所以當時候師長老人家就說了,要辦一條龍,不辦一條龍災難不能化解。我們一聽,當然要表態,馬上跟師長老人家,「師長老人家,我們很願意承擔」。師父看著我說:「不是你承擔,是佛菩薩跟祖先承擔。」這個講得當頭一棒,這怎麼是我們的能力做得了的?我們最重要的把心用對,就可以了,心對了,加持力就進來了。我們畢竟是從小沒有根的一代,可是我們從此把私心去掉,念念為他人想,念念為苦難眾生去付出,那佛菩薩跟我們就沒有分開了,當然我們的潛力也很快就提升起來了。

所以回到剛剛講到師長老人家說「錯的也要聽」,這個就是修學裡面要有一個觀念,四依法,是吧?「依義不依語」,他這句話真正的義理在哪?對你依止的善知識,不要有懷疑,你要百分之百信任。好,那這個問題我們談第二個重點,我們接著說,我們現在第一個,「隨順聖賢佛菩薩教誨,不隨順自己煩惱習氣」。

「廣學原為深入」,這一句話在五經、十三經都有,《孝經》有沒有?有。「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你養成這個態度了,就像師父守李炳老幾年?十年,最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他已經入模子培訓了,他養成習慣了。自自然然合道,頭頭是道,左右逢源,問題是要扎這個根。佛門都強調五年學戒,所以師父說的那個都不是他發明的。

包含在《論語》裡面,「子張問善人之道」,子張請教孔老夫子,善人要學聖賢之道,應該如何來修持?孔子說:「不踐跡,亦不入於室。」就是你一定要效法聖賢人走過的足跡,學習他的一言一行。所以師長老人家給漢學院的學長們的一個期許,內學釋迦牟尼佛,放下貪瞋痴慢疑。這是不是踏著三教聖人的足跡?我們今天學《太上感應篇》,不也是踏著老子,太上老君的步伐去提升嗎?所以一開始一定是都依照他們的表演、他們的言行來做。

明天是佛誕日,明天大家也是要出去爬山。有沒有人說,終於可以解放了。大家要知道,「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閉關行乎閉關,素爬山行乎爬山,「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不然你不這樣學,你去爬一次山,回來坐下來,每天上課就還有三天才能爬山,還有兩天才能爬山,那就麻煩了。

明天是佛誕日,我們學到這一句,隨順佛菩薩教誨,我們就不多,就佛陀開悟第一句就好了,哪一句?「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唯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我們願不願意照這句話做?願不願意?願意哦。你們不願意,我就不講了。願不願意?(答:願意。)你們是入定了嗎?我下一次先拿個引磬來,要問話的時候,「噔…」。告訴大家,黃念祖老居士說,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都是從這一句流出去的,這四十九年所說法,最後還流回這一句。所以這一句是大教之源,萬法之本,一切經論都是註解這一句話。其實這一句話就解了我們所有的煩惱,也解了剛剛馬學長的煩惱。你真的相信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你還會因為自己有煩惱在那裡懊惱嗎?「本覺本有,不覺本無」,又看到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我不能再隨順妄想分別執著,這種妄心糟蹋我自己,讓我枉受輪迴,不幹!

所以有一次我坐在春花對面,我就問她一句:「春花秋月何時了?」後來我就給她接了一句:「所做已辦,不受後有。」這句話就是不搞輪迴了,這一生就要了脫生死,要去西方極樂世界了。所以以後你們,叫沉定(新名字)好,假如叫春花,就要想起「所做已辦,不受後有」。

這一句就把我們的根本煩惱,就是愚痴,愚痴的核心是懷疑,這一句話下去了,不懷疑自己也不懷疑一切眾生,除非你不相信佛說的話。真相信了,心境就不一樣了,「信為道元功德母」,我們的很多善根就因為起了這個信,就湧出來了。自受用,不糟蹋自己;他受用,看到每一個人替他著急。就好像你遇到一個,他本來是千萬富翁的兒子,那個錢就藏在他們家那個床底下,他不知道,你知道,他還在那裡討錢,「好心人,給我一分錢吧。」然後你知道,你會怎麼做?你趕快告訴他,對人只有一份成就的心,不會有其他的心念。所以這一句是萬法之源,大教之本。

所以遇到佛誕日,也是提醒我們,不能糟蹋釋迦牟尼佛無量劫來的行菩薩道成的佛果,來成就我們、來護念我們。不能讓他老人家白白跑了八千次,這一生絕對聽他老人家的話,絕對把這一句話時時放在心上。所以這個時候我們的言語就沒指責,言語只有信任、只有體恤、只有理解、只有善巧方便。你說,我跟他講很多次了,他都不聽。那你的疑心又起來了,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所以又有一句俗話說,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沒有教不好的學生。

第二,我們學習的觀念心態,就是老實、聽話、真幹。第三,聖學是內學,這個觀念就很重要。我們接觸一切經,接觸一切人事物,都變成什麼?善財童子,馬上向內觀,就會有受用處了。再來第四,學習要主動,不能被動。所以《論語》說的:「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吾末如之何也已矣」,翻作現代話就是那我也拿他沒轍了。意思就是你具備這個態度了,孔子才有辦法教我們。這個「如之何如之何」就是說你很主動,該怎麼辦?該怎麼辦?該怎麼深入?該怎麼解決問題?比方說我們去請教上師,你不能每一次都是要答案。這個問題我首先思惟過,我會怎麼做?你的心理思惟都展現出來,那你的上師很有經驗,他馬上就可以指導你,你馬上可以提升上去。他不知道你的心理狀況,不了解,他也沒有辦法指導。

再來,這個主動當中還有一個佛門強調的,主動對治自己的煩惱習氣。你不能一直放任它,「一日無常到,方知夢裡人」,就被這個習氣帶去輪迴了。所以六度的精神都是主動的,布施度什麼?慳貪。忍辱對瞋恨,禪定對散漫,這都是對治。

第五點,要有恆心,有恆為成功之本。夏蓮老他的教誨當中是引《華嚴經》的精神,比喻我們修行像鑽木取火。你要鑽木取火了,什麼時候才能放鬆?要火出來。這個火表什麼?智慧。還沒出來,手酸了,停一下吧,停了;再來,又酸了,停了;「未出而數息」,休息了,停了好幾次,「火勢隨至滅,懈怠者亦然」。修行不能懈怠,得要真幹,不能懈怠。而且這個恆心,還要有毅力,甚至這個恆心還要一定修到什麼?究竟。修到性德彰顯了,不能得少為足,這又是一個修學錯誤的心態,就覺得我這樣已經不錯了。

所以湯王那一句話特別好,對我們修學是關鍵,「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苟日新,就是下定決心,我這一生一定要成就,我不再搞輪迴了,這就「苟日新」的意思。我也要作佛,就像六祖大師去見五祖,你來幹什麼?我來求作佛,苟日新。「日日新」,每一天都要有進步,不要知少為足。「又日新」,提醒我們不能半途而廢,一定要有恆心。所以你看《論語》裡面又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所以道德學問,那是愈深那個味道愈濃,然後其深無底,其廣無邊,不能知少為足。

第六,不能畫地自限。這個其實就是剛剛講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我們不相信這一句,懷疑自己,我不行。所以《論語》裡面冉求說:「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孔老夫子馬上點醒他:「力不足者,中道而廢。」力不足是走到一半,走不了沒體力了,你現在是還沒走,「今女畫」,破掉這個畫地自限的執著。孔子給我們表演,不斷提升境界,「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所以師長老人家,人家問他:「你為什麼學佛?」你看他老人家的回答:「不斷提升自己的境界」。

第七,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只有自己是學生。這個是很重要的心態。

時間已經超過了,今天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22年3月18日11:38:24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65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