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德法師分享 2021/4/22 英國威爾士蘭彼得 檔名:18-085-0016B
侯同學:法師好、大家好,學生結合現在的修學情況,向法師和家人們做如下的匯報,並向法師求教一個問題。學生最近這三年都是在微信群組當中做護法義工,和學長們一起共同學習《無量壽經》,每天就是讀誦《無量壽經》,聽師父上人跟法師的教誨,晚間就念佛共修。通過這一次的共學,學生更加的堅信這樣的修學方式是諸佛菩薩的慈悲加持和安排,所以就更加的珍惜。
因為這次共學當中糾正了學生的幾個執著點,第一個就是學生的這個分別心。之前一直著在這個相上,總是覺得弘護正法是要有實體的道場,或者是有一群人在一起,落實師長的一條龍,或者是培養法師,諸如此類的一些形式。但是通過法師非常細緻的開解,學生認知到,其實都是自己在著相,任何一種對於正法的弘護形式都很必要。尤其認知到當下其實微信共學的這種方式是很普遍而且很便捷的,也是大家非常歡喜參加、參與的一種形式。只要在這種形式當中,能夠認真、老實、聽話、真幹去落實教誨,這個就是弘護正法的一種方式。
第二個就是認知到修學是在境緣當中去修心。所以現在也非常的歡喜,因為在微信群組當中有十幾位共修、共學的家人。師長老人家經常會提到說,在境緣當中去修,人事境緣是最好的一個修學的環境。所以在這個當下,能夠放下自己的分別、執著,通過共學,放下控制、好為人師、我執我見,還有放下自私自利,培養為大眾服務的一種精神。
第三個就是這一次確確實實非常感恩、無限感恩諸佛菩薩加持,因為這麼多年修學《無量壽經》,總是覺得還是功夫不得力,究其原因就是沒有重視扎根的修學,這一次法師非常慈悲、細緻,很多次的去開解扎根跟一門深入的關係。學生也認知到,之前其實也會有一些修學的障礙,想向法師求法,就是在這個微信共學的這種網路道場當中,如何去落實扎三個根的修學。之前總是自己給自己預設很多的障礙,覺得大家不在一起,不能夠同步學習。通過了這段時間的學習,學生也認知到,是自己給自己來預設障礙,就是有未來煩惱。一切以修身為本,只要自己能努力做到,放下控制要求,不要求他人做到,首先要求自己做到,依報隨著正報轉,相信大家都能夠在這個扎根共學當中受益。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學生通過這一次的共學,感覺心定下來了,安住當下的一些因緣。現在的因緣也特別特別的殊勝,也能夠守在父母身邊,落實孝道,然後也能夠堅定師承,在共學當中降伏自己的習氣,努力找回真心。這次對於真心的理解,也感覺非常的圓滿,就是這五心是一心,把菩提心落實在生活的每一個當下。這個是學生的一些學習心得體會。
另外想向法師求教的就是,我們經常會去講說「厭離娑婆,欣求極樂」,學生仔細的去思惟,這個厭離娑婆,好像自己在修學過程當中是很多的情緒、情執在裡面,就比如說可能身體當下不太好的時候,或者有一些人事對立的時候,煩惱起現行的時候,就覺得娑婆世界不應該待,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但是學生覺得這個問題不能夠自欺,因為它不是一個真實的出離心,反而是一種情緒的這種情執在裡面。學生就想向法師求教,如何培養真實的出離心?
當然在這個方面,學生有以下三個思考,向法師匯報,也向法師求證。第一個就是還是要一門深入,透過《無量壽經》的修學、薰習,然後生起對西方極樂世界的欣求,因為欣求西方極樂世界同時其實跟厭離娑婆它是一不是二。第二個就是修學《金剛般若》,對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裡面的一些教誨,要非常深入的去了知,了知宇宙人生真相。第三個就是老實聽話念佛,恢復清淨心,然後觀照每一個當下的無常,這樣的話可能能夠培養真正的出離心。以上就是學生的匯報和求教,感恩法師、感恩家人們。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謝謝侯同學。感覺他這一次學習很用心在領悟,首先他有反觀自己有分別心。所以也跟大家在交流,境界沒有障礙,境界也沒有問題,問題是出在我們的念頭。所以《華嚴經》四無礙法界,《無量壽經》是中本《華嚴》,它都是相應的、相同的。明明告訴我們四無礙,那為什麼我們的念頭裡有那麼多礙?那我們既然已經遇到《無量壽經》、遇到《華嚴》了,那我們應該把《無量壽經》、《華嚴》變成我們的人生劇本。既然是事事無礙,那我們就要去過上事事無礙的生活,往這個方向去走。比方說現在沒有辦法聚在一起了,那我們就是覺得一定要聚才能修學了,那佛菩薩慈悲,就安排我們聚在一起用網路,效果還不錯。那我們一開始都預設了,預設立場這個也是我們很容易起的念頭。那當然,真的有聚在一起,那還是很好的;假如沒辦法了,那我們安住當下,只要是真誠的心,效果都會很好。
而且護念大眾修學不簡單,因為要護念好別人,自己首先得護念好。能護得住自己的心念,不去分別、不去執著,我們才能帶動團體的人不去分別、不去執著。所以當領導者要修身為本,「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包含做微信的群主。所以這句「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用現在來再延伸開來,連當微信群主都要修身為本,不然就像剛剛侯同學說的,會落入好為人師了。
而老法師也提到過,沒有扎三根就一門深入,比方說讀《無量壽經》,一直讀一直讀,這樣行不行?老法師說,可以,但是時間會比較長。所以就是說扎了根再一門深入的人時間短,沒有扎根就一門深入的時間會長。但是這裡有前提,沒有扎根卻一直在讀誦《無量壽經》的,他還得一直全神貫注認真的讀下去。不然我也見過,都讀了兩萬、三萬以上了,可是他的慢心已經起來了,因為他沒扎根,所以人家一讚歎他了,他也受了,他變得在指導別人了。所以沒扎根要一門深入,也得是真正沒有一些習氣現前,不然一現前了,那想要真正得力也不簡單。所以依我們一般的根性,還是要扎根會比較好。
再來,我們真的要多了解佛菩薩的心。比方說父母不會嫌棄我們,佛菩薩也不會嫌棄我們,不管我們以前做錯什麼事,他加持我們是平等的。這個你們相信嗎?不然我們就會自己冒一個念頭,我以前做錯那麼多,佛菩薩管不管我?其實這個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這個講的不是別人,我們常常幹這種事,用自己的想法、感受去衡量佛菩薩。所以老法師受了具足戒,為什麼李炳南老師要說「你要信佛!」所以哪怕我們以前做了很多錯事,只要當下信佛了,願意依佛菩薩教誨做,都歸佛菩薩管,佛菩薩安排,自己不操心。往往你的當下就是對你弘法利生最重要的,這是我的觀察。
比方說我們的同仁,父母身體不好,回去照顧父母,回去照顧長輩,這我看都是佛菩薩安排的。你一個弘法的人連孝道都盡不了,弘什麼法?不可能的。「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我也是補這個課。要補到什麼程度?恢復父子有親。所以我後來大學畢業工作了一二年才回到家,後來在家住了幾年,真的,父親一講什麼我就體會到他的心了,溝通一點障礙都沒有。後來有恢復一點了,海口的緣就出現了。所以剛剛侯同學說心定下來了,這個特別重要,身心安了道才能隆,你才在修道,你才在辦道。
好,那你剛剛提的這個點特別重要,我們往往都是在遇到生病了,遇到人事挑戰了,我不想在這個娑婆界待了,那個是討厭,討厭也是情見。喜歡是情見,討厭也是情見,愛憎的心。你身體強壯起來了,你還會很精進修行嗎?人事境緣順你的意了,你還會這麼想求出離嗎?孩子不孝順了,你在念佛了;孩子突然對你比較好了,你還是一樣精進念佛嗎?所以不管是好事還是壞事,只要會放在心上了,那就代表我們在留戀娑婆了。怎麼檢查?你晚上睡覺躺下去,你還會想著那些事情,其實都在你的心中了。明明也沒有情境,它怎麼自己跑出來了?放在心上了。所以很多人在服務大眾,可是心愈來愈不清淨,陷到做事裡面去了,睡覺也睡不好,琢磨這個、琢磨那個。所以修行要先求清淨心,你工作已經讓你愈來愈不清淨了,適度的調整。有時候我們會覺得沒有我不行,有時候這個念頭也是一種障礙、也是一種我見。有這種念頭,有可能身邊已經有適合的人,但是我們自己不放心、不肯授權。這個我也都有在觀察。其實我們往往自己當領導的時候,旁邊有比我們適合的人,可是就被我們自己的心境、態度障礙住了。所以歷史上也找不到幾個鮑叔牙,人家把管仲推薦出來了。
好,那侯同學分析的這個怎麼樣讓自己的出離心更強,他三個角度都非常好。因為我們多讀《無量壽經》、多聽《無量壽經》,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愈來愈了解、愈來愈嚮往。這個是理明信深,願就切,願切就是我很想現在就去了,願切了。但是理明信深在前面,所以多讀經、多聽經好。自己應該有感覺吧?一打開老和尚講《無量壽經》,當下就會覺得趕快去了、趕快去了;然後一沒有聽了,又遇到一些事了,又著在這事上面了。所以一有空就聽經,馬上就提醒我們了。所以現在很方便,現在都有一個播經機,走到哪聽到哪。但是人家要講話了,趕快關起來,不要又產生執著了,讓別人跟你講話有壓力,你還在那裡聽,人家就不好意思跟你講話了,隨時看人家可能有事商量了,趕快就把它關掉了,心要敏銳。
第二,就是能常用般若的智慧來觀照,「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為什麼老人家前些年他要講《金剛般若研習報告》?就是為我們念佛的人講的,因為覺得我們還是不夠看破,然後就有很多放不下,這個念佛心不清淨了。所以這個般若還是很重要,所以常常提醒自己,用《金剛經》裡面的句子提醒自己。《無量壽經》也有,「觀法如化,三昧常寂」,包含「捨離一切執著,成就無量功德」,「亦無希求不希求想,亦無彼我違怨之想」,裡面還是有般若相應的教誨在。
第三,要多老實念佛。老法師也說,「世味哪有法味濃」。對世間還會留戀,有可能是法味嘗得很淺,有法味的人,那世間的東西引不起他的興趣了。「稱名時即遇光時,珍重此時莫空過」,這夏老居士講的。你能感受到,你念佛的時候,就在整個阿彌陀佛的佛光之下,你身心很輕安。「無量光壽,如來世尊,光明普照十方世界,眾生有緣遇斯光者,垢滅善生,身意柔軟,所有疾苦莫不休止」,我們念佛的時候確實是這樣,「一切憂惱莫不解脫,如是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諸佛所不能及」。有嘗到這個念佛當中一切憂惱慢慢都淡了,那你就會很歡喜念佛了,就把念佛當第一了,其他不去罣礙了。所以這三個方法都很好,也謝謝你的供養,阿彌陀佛。
趙老師:下面有請汪學長。
汪同學:法師好、大家好。非常感恩這次學習的機會,學生也鼓起勇氣向法師和諸位家人做一個報告,把自己這段時間的一個學習收穫報告一下。
首先就是體會到正知見的巨大威力。以前沒有認識到,後來發現原來法師在講課當中,其實都是在幫助我們建立正知見。這次課程當中法師有講,如果想要善根能夠持續增長的話,就需要不斷的鞏固和提升正知見。
另外也認識到面子的危害,也希望自己能夠放下面子,做一個不自欺的人。因為發現自己的認知有很多問題,就是說會用合法掩蓋非法,這些常常自己還不自知。所以也要通過不斷的薰習,來在境界裡勘驗自己。
第三點就是要常常歸零,放下傲慢和懷疑。因為自己以前懷疑父母、懷疑老師,也懷疑經典,甚至懷疑因果。今天的課程是「因果教育挽救人心」,那學生就想到自己經歷的兩件事情,也是傲慢、懷疑造成的。事情大概發生在十年前,那個時候因為自己不明理,就是有點像盲修瞎練。大概也就是春夏的這樣一個時期,學生突然有一天早上起來覺得胃很疼,後來想了一下,應該是一連四天五夜沒有吃飯,就是一吃東西就吐,哪怕喝點紅糖水,馬上就會吐出來。當時在一起學習的老師也有點緊張了,就去請教一位善知識,這位善知識就回覆郵件說,這個小汪要懺悔腹誹的過失,現在就要好好放下萬緣,一心念佛,歸命淨土。當時自己還不理解,就覺得我還不至於臨命終,就讓我放下萬緣,歸命淨土。現在就體會,真善知識都是有大因緣,在這種情急危急的時候,能夠幫我們樹立正知見,提起正思惟,是很難得的。後來就有反省自己的問題,就是心口不一,嘴上說一套,行動上做一套,所以就是腹誹的這個果報。
後來過了大概半年多的時間,因為好名、好面子,又遭受了一個果報。當時是自己的外公剛剛去世,因為外公是擔心外婆餘生的一個生活情況,就把自己積蓄的十萬塊錢放到媽媽這裡,因為對媽媽特別信任,外公病重的時候就是媽媽這邊照顧外公,那這筆錢放在媽媽這裡,媽媽的兄弟姊妹是不知道的。當時就發生了一件事情,就是自己收到一條短信,告訴你中獎了,然後你要給對方的帳號匯款。它就像一個圈套一樣,讓妳的欲望不斷膨脹。當時我是好像匯了二到三次,一共匯了不到十三萬塊錢到對方的帳號。後來發現這個事情不對的時候已經晚了,當時還報了案,但是對方動作很快,已經找不到這個線索了。後來自己經歷這個事情,最初的念頭就是佔人便宜,就覺得沒關係,先把這個錢匯到對方,大不了我還有比如說外公的十萬塊錢還可以保底,當時是這樣想的。後來這件事情發生之後,學生的父親就說,外公留下來的十萬塊錢不能動,那個是留給外婆的。然後我們欠的這個錢,因為當時的這個錢是一個團隊的,相當於是四方財,一個團隊的這樣一個錢財,因為當時學生在負責這個工作,爸爸就說我們把這筆錢還上。當時自己就覺得被父母融化了,因為一直懷疑父母,就覺得父母一直讓我做這個事情,有點看不到未來。那父母後來因為有這樣一個,然後學生才能走到今天,所以就特別感恩,體會了這種父子有親,確實是在自己最無助的時候,其實是父母給了自己第二次生命。後來把這筆錢還上了,後來學生也體會錢雖然是還上了,但是這個德行確實是缺失了,都是自己的一個貪心、好名的心,在前面種下了一個種子,遇到緣是會結果的,就是自己有這個因,遇到緣才會結果。所以剛才前半堂課法師也有講到,「惑道者眾,悟道者少」,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待會也想請教法師給予開解。
自己第四點體會就是這個情執深重、偏憎偏愛的這個果報。因為學生這次的因緣比較特別一些,在家裡面這邊和爸爸媽媽一起照顧爺爺,就體會到,如果我們不學習聖賢的教誨,沒有建立很好的生活習慣,包括認知,就會產生很多錯誤的想法和見解,到最後的話也很難再給予導正。尤其是這個懷疑,以前聽說是罪根,像爺爺這邊,因為爸爸照顧爺爺的因緣也感覺是佛菩薩安排的,因為爺爺和奶奶生前的時候就比較喜歡叔叔,一直都特別希望叔叔能夠照顧,但是現在因緣不湊巧,就是叔叔沒辦法來到跟前。所以就有體會,就是佛菩薩特別慈悲,給我們這樣一個機會,媽媽也說這是給我們種福田報恩的一個機會。但是也有許多做得不如意的地方,就體會也是在這個過程當中,一點一點去安住當下,落實教誨,就是佛菩薩在安排,周圍的這些境緣都在變。
所以通過這次學習也特別希望能夠期許自己,即使課程結束之後,學習不能中斷,這個正知見的態度一定要,就是說以前聽「寧肯碎骨粉身,終不忘失正念」,就覺得那個好難,現在覺得如果不是這樣的話,可能就沒辦法出離輪迴的這個循環。以上是學生的匯報。
因為剛才舉手比較早,我們袁學長也有給學生留言,想代為請教法師另外一個問題,就是袁學長說這次課程安排得很好,他自己非常受益,那麼如何讓自己的家人、同仁也能得到利益,請教法師我們應該怎麼做?以上有不妥當的地方,還懇請法師和各位家人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成德法師:好,謝謝汪同學的分享。修行首重發菩提心,進而要建立正知見。因為隨時遇到境界,都得是正知見來指導我們,不然我們的想法、看法、說法、做法會偏掉的。知見要建立起來,那得老老實實跟著善知識的教誨,因為善知識他會掌握綱領。我們真的要珍惜福報,不然人在福中不知福,老人家真的講得很圓滿,又都是提綱挈領。你看五心、五個行,我們隨時可以觀照,心: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行: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所以這個知見要建立起來。
再來,有體會到自己面子重,發現自己過失叫開悟,都很難得,進一步去改正。然後也反省到自己有傲慢、有懷疑。我們要靜下心,事實上六塵都在給我們說法,一個人的身體狀況也在跟自己說法,甚至於自己臉部的表情,常常照鏡子,裡面都有我們的心,因為相由心生。我們有時候太粗心了,所以病都現前了,我們知不知道原因在哪?以後要練到能觀照到自己的根源。汪同學是有福報,還有善知識點化她,說自己有腹誹的狀況,其實就是埋怨。所以俞淨意公講的不是別人,講的是每一個修行人,或多或少,不可能沒有他這些情況,「意惡太重,專務虛名」,剛剛汪同學分享的時候,都是這個重點,腹誹是意惡,面子是虛名;「滿紙怨尤,瀆陳上帝」,那就是我們常常對人事都會有抱怨。不再造新殃,抱怨一起來又造新殃了。抱怨也是留戀娑婆,為什麼?把那些事都放心上了,就是留戀娑婆了。
那真的也是佛菩薩慈悲,她的父母在她被騙的這個因緣,奮不顧身在愛護她,幫她解決問題,把她那個對父母的懷疑打掉了。所以要能體恤父母、信任父母,我們進一步就能體恤老師、理解老師了,因為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佛在經上有說,「世若無佛」,世間已經沒有佛住世了,要「善事父母,事父母者,即是事佛」,所以侍奉父母的功德跟事奉佛是平等的。所以有時候是我們父母、老人說不定是西方極樂世界來點化我們,讓我們修福、修慧的。
那當然,在這個侍奉的過程,都是歷事練心的過程,我的柔軟夠不夠?我的設身處地夠不夠?我付出有沒有不求回饋?我有沒有見父母的過?見過了會有情緒,見過了會起懷疑。都是歷事練心,練出真心來,在照顧父母、老人當中練出真心來。
那妳問到「惑道者眾,悟道者少」,這裡就突顯了弘法人才的重要性。我們自己觀察看看,學佛的人,能夠不愈學愈分別、愈學愈執著也不容易,強者先牽,他本來容易分別、執著,結果佛法是好的,可是也變成他的分別執著的增上緣。所以為什麼昨天王老師要提醒?當然他都是講自己了,說學了傳統文化,就有一把尺子了。那其實是本來我們容易見人家過,容易傲慢,並不是佛法造成的。但是這個假如沒有人點出來,他自己也察覺不到。所以老人家講得很清楚,但是每一個地區假如還有人依止老人家的經教去修行、去宣講,那這一方人有問題會去請教他,那這一方的知見就穩定了。所以老人家為什麼這麼重視弘法人才的培養?當然弘護人才都重要,因為沒有好護法,這個地方弘法也不穩,人才是關鍵。
現在要護念大眾,你會講課還不夠,你得實修;實修了,你真正把自己放淡了,人家一問你問題,你能夠感受到對方的心,你回答他的問題才契機。我們一般學傳統文化的人,回答人家的問題都是背一堆自己記得的經句,而且一講話,理多事少,人家一聽,你講得有道理,那到底該怎麼做?我們冷靜下來觀察自己講話,觀察我們學傳統文化的人講話,都是理比較高。所以有時候我跟著同仁在散步,比方說有一個同仁問一個問題,我就請另外一個同仁,你怎麼看?然後另外一個同仁一回答,我說人家問怎麼持戒,你為什麼跟人家回答禪宗的法語?你不契人家的機,是吧?那為什麼你回答都老是不契人家機?那代表這個隨時能感受別人的心,這個功夫沒有練出來。聽了一大堆經教,但是這經教的核心是什麼?慈悲,大乘佛法是慈悲為本。念念為他人著想,在哪?在別人一問你問題,你可以馬上感受他的心。感受不到了,那還是自我感受強,我執我見強,不然你馬上可以感覺到了。所以很多地方都能勘驗自己的,我們不能心粗眼翳。所以弘護人才重要,我們要培養自己,也要護持一方的弘護人才。
汪同學剛剛還說,以前覺得「寧肯碎骨粉身,終不忘失正念」,好像覺得很難。其實修行難也得做,不然我們要退到哪裡去?所以看到經句不能產生畏難,又是一個檢查,強者先牽。積極向上的人一聽到他更有勁,那為什麼我們聽了反而是畏難?而祖師的話也是很可愛的,為什麼我們都聽成害怕?你們覺不覺得佛菩薩跟聖賢人的話很可愛?「莫以成敗論英雄」,你看這個話多可愛。「兩文錢是圓滿,幾千兩是半」,超級可愛的話。所以其實我們自己一些心態自己要看得到。人家夏蓮居老居士說,「不計成敗」,是吧?不計成敗很可愛,你會進進退退的,很正常的,不要去算了,你看多可愛的話。所以修道之人也確實是要有這種勇猛心,要衝過去,不畏艱難。
有同學覺得這一次課程自己受益,然後也覺得希望自己身邊的人能受益。首先隨喜這一位同學的這一分利益人的心。假如我們沒有起這個心,那我們過去生可能是修小乘的。這個都要檢查,有沒有把親人、朋友、有緣的人放在心上?不然你遇到好東西,鐵定會跟他們分享。那我們這個課程播放的內容,這個都是可以對眾的,我們再請同仁看用什麼方法再提供給大家。大家庭心與心交流這個也可以,不過首先要你們同意,因為你們的廬山真面目都有現了,我得徵求你們的同意,不然到時候張同學又生煩惱了,我都講那個了,這樣不好意思了。所以大家假如覺得還是不要的,可以跟我們家長反映一下,我們會做處理。你不能說好,好東西,推出去了。考慮事情要周到,有一百個人,九十九個人拍手好好,一個人在擔心,也要顧慮到這一個人,這個才是《群書治要》的精神。所以大家安心,不要擔心,你們家人的事也是我們的事,我們不能去分別、不能去執著。好,我們請下一位。
趙老師:下面有請王學長。
王同學:尊敬的法師,尊敬的諸位家長、老師,下午好!從二OO三年,就是知道法師一直在講課,學生也是一直在螢幕前,或者是在電視上、錄像上能看到法師。這一次的學習因緣,是因為張校長她帶學生來一起學習,也非常感恩她,這次雖然還是在電腦前跟法師交流,但是可以能真正的看到法師也特別的開心。在這麼多天的學習過程中,有很多的問題已經解決了,學生現在就是有幾個事情要請教法師,請法師開示的。
是這樣,第一個就是在聽法師過去的講課中也曾經提到過,就是您在讀書的時候,也並不是很喜歡這些古文、古漢語這一類的學習,您工作又那麼忙,後來就是聽師長的話,來學習這個古文。但是學生在後來聽您的講座,就是聽到您可以那麼熟練的來運用那些經句,出口應對都是經典,無論是四書五經,還是儒釋道,還有各家的經典,您都可以是信手拈來,而且是在二O一O年的時候,您就可以講文言文了。很顯然,就是這樣,您是已經可以熟背這些經典,才可以引用得這麼的熟練。我想第一個問題就是請教法師,您是怎麼在短短的這麼幾年內做到從不喜歡到非常的喜歡,然後到非常熟練,到可以講這個文言文,這樣的學習是怎麼樣的一個程序?學生想跟法師請教的,這是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就是在聽法師講課過程中,您也說過,就是有好的導師,我們已經有師長老人家;有好的老師,有法師您來做我們老師;還要有好的同參道友,現在在青島,就是我們確實也有一些這些同參道友,善友為依的在一起學習。也就像剛才侯師兄他講的那個,他那個是微信群裡邊學《無量壽經》,我們也是有一個微信群,二O二O年,張校長回來以後,我們一起做這個,想著就是把這些同參道友,就是喜歡這個學習,然後也認同法師和我們的師長老人家的經教的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我們也是通過微信在一起學習。現在的學習就是我們成立了兩個班,第一個就是叫做扎根班,這個扎根班目前有一個因緣,是我們大同的路老師在帶我們學「做孩子一生的貴人」,這個大約是從去年八月份,到今年的八月份差不多就學完了。後面的課程就是三個根,第一個就是《細講弟子規》,法師您講的《細講弟子規》,然後在學的過程中,我們就讀誦《弟子規》,然後就力行這個《弟子規》,後來會學《太上感應篇》和《十善業道經》這幾個內容,後邊接著就讀。這是第二個問題,就是我們做為扎根共學的這個基礎班,就是應該按這個程序來學習嗎?請法師開示,這是第二個問題。
第三個,就是在青島還有一些有一點點古文的基礎,發心想一同學習古文,來做師資這種學習和培訓的。在師長老人家和法師的開示中,我們經常也是聽到英國漢學院,學生也是心嚮往之,但是現在無論從年齡還是從家庭,今生可能都沒有這個緣分去參與這個學習。如果我們這些同修在一起,在學習,我說的這個班大約有二十幾個人,這幾個愛好古文的這些同學,我們在一起學習,我們應該按照一個什麼樣的程序來學習?要學習哪些內容?這個也是請法師給我們開示,來指導,來做一個課程的安排。
我說的這兩個班,第一個是個扎根班的,大約現在有五十多個人,我們現在是週二、週四的晚上七點半到九點,在釘釘群共修,就是視頻共修,現在是路老師給我們做指導。如果這樣,大約是三年的時間,定的是三年的時間,這是剛才說的這個扎根班。這個師資班的這些,師資弘護班這些就是從扎根班裡邊這些內容,一邊學,又增加了這個古文的學習。就是想請教法師,這兩個班我們應該怎麼樣的學習?就是這樣,好的,感恩法師,謝謝您。
成德法師:好,謝謝王同學。首先第一個問題,佛門講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心是根本。以前學不好是因為不想學,為什麼不想學?因為都是考試,學得很痛苦。後來是因為老和尚的教導,知道說老祖先很慈悲,透過漢字文言文把五千年的智慧傳下來了,我們要珍惜,不能糟蹋了,這個珍惜的心一起來了,好像那古文就沒那麼難了。然後再加上教學相長,確實是趕鴨子上架,「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因為成德這十八年教學任務都沒有斷過,所以逼著自己隨時一有時間就要學習、就要讀書。而勸別人一次,那個對自己提醒的效果可能比自己聽十次還來得深,所以跟別人講的機緣,最重要是勸自己。為什麼說是勸自己?因為自己講出去了,假如沒做到,那給人家看笑話了。這個心態我是從去教小孩,教六年級,你每一個做人做事的道理一講出去,三十五對眼睛就看著你了,這很有鞭策的力量。那再來佛經也告訴我們,我們的耳根很利,所以我不用動腦了,可能在整理環境,或者做一些事情,我就會放讀誦的經典,多聽多聽,對這些經句就熟了。然後在講課的時候,有一點很重要,就是你在聽老和尚講經,或者你在讀經的時候,這些義理你要貫通,你不是硬把它記下來,你是了解那個道理,然後特別認同。
比方說舉個例子,「敬重尊長」,這《了凡四訓》的句子,「敬重尊長,家之父兄,國之君長」,你看這個經句裡面都有從內而外,家之父兄,國之君長,「與凡年高、德高、位高、識高者」,我們在念的時候,因為我們已經成人了,我們都是了解那個義理,然後多聽,你就背起來了。你可不要去跟那個五六歲、七八歲的孩子比記憶力,那自己給自己找麻煩。我們現在先理解了,哪怕記不起來,你理解之後,也要提醒自己要照這樣去做,你愈做你的解就愈深,你的領悟力就會跟著解行相應而提升了。那身心要放鬆,不要一直在那裡「我要趕快多背一點,我要趕快能夠引經據典」,都不要有這些心態,都要隨時身心是非常安定的,你就容易貫通道理,有時候急於要怎樣怎樣,反而適得其反。
然後剛好二O一O年左右,老和尚說古文很重要,我又激動了,「師父,弟子來講」。其實我的古文也不怎麼樣,我都是趕鴨子上架的,都是很感謝大眾給我一個學習的機會。有人可以講,你勸請別人講,我們隨喜功德;沒有人講,我們肯去承擔。態度好了,我們有多少供養多少,不一定是說我要能講到什麼都是引經據典了,然後人家才能得利;你真心去講了,人家就得利了。大家有沒有注意,王偉傑老師他第一堂課,你看他有沒有引經據典?好像沒有,你看那麼多人感動。還是我後面幫他引經據典,因為我引經據典的用意是說,他講的雖然是分享,都跟經典相應的,因為可能聽眾裡面有很喜歡研究經典的,就呼應一下。所以娓娓道來,都能觸動人心。
再來,妳剛剛說我們有依止老和尚,那我們有同參道友,同參道友不要去拉,同參道友要自自然然的,道不同不相為謀,不能硬拉來,大家志同道合了,很自然聚在一起。你們那個扎根班這個是挺好的,首先是發心,「眾生無邊誓願度」,接著就是扎根,「煩惱無盡誓願斷」,是照這個次第。當然妳可以看「做孩子一生的貴人」,那個是要讓父母、老師的心發出來。妳也可以用其他的經典,比方說《勸發菩提心文》也可以,沒有說一定要用「做孩子一生的貴人」,我沒這麼講。《勸發菩提心文》,把心發出來,然後發了心一定是從格物、煩惱無盡誓願斷開始下功夫。有這個弘法心願的人,一方面在扎根,一方面也教學相長,只要我們講學的心態對了,你邊講都是在鍛鍊。我們看老人家也是三十三歲出家就開始講經了。成德也是三十歲剛好遇到機緣,也不是說已經飽讀詩書了我才開始講。有那個緣了,別人都是監學,就自己是學生,然後確實自己的印象最深。
那就形成一個弘法團隊,一個人去講,其他的人給他意見。這個時候給他批評是愛護他,你不要一個人講完了,所有的人都很好、都很好,那他就不知道他不足在哪了,所以這個時候不說不夠朋友。像我昨天晚上就跟王偉傑老師打電話了,跟他夫妻商量一下,哪些部分可能我們要調整一下,我也得護持他走弘揚文化的路,「善相勸,德皆建」。而其實我們在講古文的時候也跟扎根分不開的,哪一篇古文離開了五倫八德?人無倫外之人,學無倫外之學,說不定社會大眾是學了古文,他才知道五倫八德重要。所以老和尚說國文補習班,這個還是要辦,大家長期深入老祖宗的教誨。像辦七天班,那個是播種,他一接觸了,他覺得傳統文化很好,進一步去學。每一個地方都有長期講學的平台,這樣大眾就可以依止這個平台來學習。所以也隨喜我們青島這麼多志士仁人的發心,阿彌陀佛。
趙老師:下面有請李學長。
李同學:尊敬的法師吉祥,家人們吉祥。接下來想向老師報告,一件在建設那天發生的事情,一個就是向法師匯報一下自己這方面的修學情況。最近學生面臨到講堂的一個搬遷,過去都是有一位孩子的家長護持了七年,現在就是這個家長他們人家這個幼兒園的緣分有變,所以講堂需要重新選址。然後上了一天(已經搬動就緒,從選址到裝修,現在已經可以開始上課),就是這些同仁們、家長們都很發心,這幾天學生都在上課,都是他們在自己做,我下課之後去看一下,做得都非常的好。
原來是先生的發心,現在的房子就需要花房租,先生發心每年一萬五的房租,自己這個家庭還是可以承擔的,就是一直因為自己也有工資,兩個人的工資是可以一直在有生之年來承擔的。所以就是在一起學習的這些家長孩子們他們其實生活都比較一般,所以不想讓他們在這個方面去花費,但是就是大家知道了之後,這幾天學生就陸續收到了將近快有,大家有這個發心,原來就說不要收,但是也覺得自己如果拒絕了大家的這個發心,沒有隨喜也不合適,所以現在就把這個錢收到大約快兩萬塊錢,就是一年的房租是一萬五。可是就是學生在這裡也知道師父老人家說過,我們要放下自私自利,所以對於大眾的這個錢,我是一分也不想沾的,但是大家又這個發心,我拿到這個錢,就是如果要用來將來以後的房租,但是是先生我們自己家要發這個心,就是在這塊學生希望能夠不要有一點點的不如法,所以想請法師指教。
接下來學生匯報一下,就是按照師長的理念和方法,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讀書千遍,其義自見,然後要遵守師承,自己在這兩點方面的一個修學,就是自己的一個修學。每天下午會從三點鐘,每週一到週五就是聽師長老人家講經,還要念一個小時的佛號,從三點到七點。上午學生會學習「貴人」,因為感受到老師講的「貴人」,可以更好的把師長老人家講的法跟生活結合在一起,而且在念頭上,比方說我們要放下貪瞋痴慢疑,這個放下傲慢,老師在「貴人」裡面就講到這個下手處,放下傲慢,這就比較好下手,學生就覺得在修學方面比較受益。學上「貴人」,學完之後也就跟大家把自己學習的心得,因為有孩子們、有家長,就希望把家長要培養孩子的這分責任心要發出來,所以要跟家長們來分享自己學習的心得體會。
在分享的時候,學習的時候是按照四個程序,一直先放老師講的一片光碟,希望得到大家的信任,就是述而不作。然後第二次就是把老師的文本用PPT做出來,然後再跟大家學習文本,然後把裡面的重要理念把它一條一條的摘出來。這一塊在學的時候,因為「貴人」,學生明顯感覺到,如果要把它全部的消化比較吃力,所以就把它分成了六塊跟大家來分享,每一講的文字分成六個部分,每一部分摘出十五條重要理念來,這是第二輪的學習。第三輪的學習就是一個理念的運用,把摘出來的這些理念,然後在生活中我們能夠運用到的,然後結合自己跟家長們學習的一些心得和記事卡,來加以把它深入。第四次再整個把老師這一講裡面講的「貴人」的義理把它貫通。就是根據這四個步驟來進行學習,一講大約需要半年的時間。
為了讓大家隨順聖賢教誨,能夠有這個信心,知道我們為什麼學習,然後配合了《了凡四訓》的學習做為一個助力,也得到了法師的護念,大家也非常的高興。這就是這邊的學習情況。在晚上學習《了凡四訓》的時候,孩子們也在聽課,大約每一次約有二十個左右的孩子在同時聽《了凡四訓》,因為這個課是在週日的晚上,孩子們也可以跟家長一起來學習。
上面就是學生關於自己學習的一個匯報。因為跟家長們分享的時候是學生自己學習的一個體會,所以每次上課沒有負擔,也覺得很歡喜。以上就是學生的匯報,不妥之處還請老師指正。謝謝老師、謝謝家人們。
成德法師:謝謝李同學,也隨喜他們在一方教化,那也是善心相感,這麼多人願意來共學。談到這個房租的問題,我想二OO二年,剛好當時候跟幾位法師、同修一起去吃飯,結果有三位居士跑去付錢,其中有一位就把另外兩位的手都按下去,然後就說今天就我出了,就硬不讓其他那兩個人出錢了。後來他們三個就回來了,一個人比較高興,兩個人臉很臭。李同學妳看這怎麼辦?
李同學:應該是要隨喜大家,大家一起來發心。
成德法師:對,好。所以一切都要恆順因緣,不要產生執著點。你比方說不能自私自利,不想沾,妳不想沾,妳沒有要利,可是有時候會變成執著一個不想沾。所以別人很願意的,妳隨喜他,讓他出,妳有發心的,那再看哪裡緣分成熟,妳再去做就好了。事事無礙,大家不要出現這個心念上的固執就好了。尤其我們學大乘佛法,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種事常發生,我看了不少。因為那時候我還年輕,也怕說錯話;假如是以後了,我一般在這個情況我就會過去了,笑著對他們說,你們都做普賢菩薩,不要在這裡推來推去。你比方說有個年輕人盛了一碗飯給這個長輩,「我怎麼能夠讓你盛?」然後兩個人一碗飯在那推來推去,我們在旁邊看了都很怕這一碗飯會不會翻了。然後我就會過去了,你就接受吧,你就隨喜他的功德,然後他也廣修供養,你們兩個都做普賢菩薩比較好吧,你們兩個在這裡爭來爭去的、推來推去的,還製造我們的緊張。所以都有可以圓滿的做法,大家不要執著就好了。
另外其實我們在安排學習的內容,有一個很重要的原理原則就是得不得利。我一定要怎麼安排,結果學下來也不得利,那又變執著了。所以老法師在講解四依法講得特別善巧,「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什麼叫了義?一般的解釋就是能當生成就的叫了義,可老人家進一步延伸,你學了能提升的叫了義,能受用的叫了義。不然他說這個般若智慧好,我學般若,學了半天都聽不懂,他還繼續學,那就不契他的機了。所以妳覺得妳上午聽這個「做孩子一生的貴人」,妳有受用,但妳也要看大家受不受用,不能是我覺得受用了,所以你們也得學,那這個又形成一個執著了。
我為什麼跟你們舉那個廣欽老和尚的例子?廣老他開悟了,那他學禪宗的,可是我從沒聽過他叫哪一個四眾弟子,來,你來學禪,好像我沒聽過,都是教他們好好念佛。那妳用的方法還是這個原則,要看大眾受不受用、效果好不好,妳不能是說成德法師點頭就好,那我就害了妳們那一方了,是吧?我一點頭了,成德法師說一定要這樣,那該調整的時候妳又沒調整,那我不殺伯仁,伯仁就因我而死了。所以教學的人也都是要看大眾的學習效果來做適度的調整。有時候妳放光碟,妳是想說讓他們有信心,可是他們已經對妳有信心了,妳也不一定要放光碟,是吧?這個是活的,不是死的。可是縱使是我自己講,那我也是複講,但是我是消化了以後複講的,而且我也是用我的語言,我熟悉的語言很順暢的表達出來,還帶一點山西味,很有味道,是吧?人不親土親。大家沒看到我,我尤其假如我回台灣的話,那閩南話會講得更多了,會引這些讓聽的人歡喜。而且妳的安排裡面,特別可貴的就是強調一個解行要相應,妳不能只是去解,妳還要行。所以今天一開始跟大家提醒,我們現在修學的人逐末不求本,就是學在相上了;好多不好精,喜歡學很多,求知欲很強,可能年輕的時候是學霸。所以重在深入,要學得精,一經通一切經通,要把它學透,要真的每一句要去落實。
對了,我現在回應一下我們王同學,我差不多十年左右都是講《弟子規》,哪裡邀請,哪裡有緣,都講《弟子規》。後來遇到老和尚說文言文很重要,我就開始講了,我也沒有刻意去準備文言文。我今天要講「出師表」、「陳情表」,我當然事先也要充分再了解,但是一經通了,其他的你不管講古文,還是講《群書治要》,它通的。而且以前講《弟子規》有一個好處,因為《弟子規》是行經,每一句都是要做的,所以以後講古文或者講《群書治要》也習慣了,一講完理,事怎麼做?所以我自己是很幸運,被我碰到了,我其實自己也沒想說我要一門深入,但是我的因緣就是一直講《弟子規》,最後體會到一經通一切經通,少分體會到這個道理了。然後我自己也是佛家就是接觸老和尚,就一直跟著他老人家教誨,我也嘗到了這個一個老師的好處。好處在哪?你遇到任何境界就想,師父怎麼教的?你跟人家一對應話,師父是怎麼講的?很自然就浮起來了。好,所以這個很好。
孩子能學《了凡四訓》非常好,因為稻盛和夫這個也算企業界很有成就的人,他推薦給年輕人都是《了凡四訓》。他先明白有命運,又懂得斷惡修善,又懂得立志,又懂得謙虛。其實《了凡四訓》也是扎根的教材。你學完《了凡四訓》了,從哪裡做?從《弟子規》、從《太上感應篇》,都是具體要去做的。都是相通的,不要去分別,都是貫通的。
今天時間超過了,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