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第二集 劉素雲老師 第二次複講 時間:二〇二〇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地點:六和小院 来源:净宗学院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
阿彌陀佛!
從今天開始,我們正式開始第二次複講《無量壽經》。
我非常高興地告訴大家,我寫第一集講稿的時候,又一次感受到了諸佛如來威神之力的加持,這種真真實實的切身感受,令我歡欣鼓舞,信心倍增。
我堅信:有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的慈悲加持,有龍天護法和諸護法善神的慈悲護佑,有道場看得見、看不見的護法團隊強力護持,有廣大同修的鼓勵和支持,第二次複講《無量壽經》一定會圓滿成功。
以此講經的功德給師父老人家迴向,祈願師父住世度眾生,這是我第二次複講《無量壽經》的最大動力。
今天開始講經題。
這個經題,我們在二〇一八年第一次複講時已經講過,這次還要講,為什麼?不但經文無量義,經題也是無量義。這個無量義,就是講無量劫也講不盡。這一次,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另外一個層面來解釋這個經題,目的是讓同修們對這個經題有更豐富、更深層次的理解和認識。
對於經文,有深講,有淺說;對經題,也照樣有深講,有淺說。這樣,各個層面的、不同根性的眾生,都能有所收穫,從中受益,不會空手而歸。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這個經題獨具特色。
獨具,就是獨一無二。特色,就是與眾不同。
特色一:
本經經題是會集而成的。此經經文是會集的,經題也是會集的,名副其實的會集本。
特色二:
經題會集的水平之高,令人歎為觀止。會集得自自然然,天衣無縫,真是神來之筆。
《無量壽經》一共有十二種譯本。夏蓮居老居士,把宋譯的經題《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經字不取,取它的別題《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再取漢譯的經題《清淨平等覺經》。合起來就是《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這個題目取得多好!十二種譯本,漢譯本是最初的,宋譯本是最後的,把這兩種譯本的名題會集在一起,十二種譯本名題的意義,圓圓滿滿的全部含攝在其中。簡直是太妙了,妙絕了。如若不是再來人,誰能會集出如此精妙絕倫的經題!
特色三:
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在經題裡就顯露無遺。
這太難能可貴了,一個經題就把人吸引住了,這麼好的地方誰不想去啊!這個經題就等於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招生簡章啊!
特色四:
我們所學的、所修的、所希望證得的,全部都在這個經題之中。
讓我們一讀這個經題,就會感到一種親切感。尤其是對於修學淨土念佛法門的同修們來說,你們有沒有一種回家的感覺?
具體解釋一下這個經題。可以分為八段落來解釋:
(一)『佛』
經題中第一個字是「佛」。「佛」是從印度梵文音譯過來的,是梵語佛陀的略稱。
中國漢字裡原來沒有這個「佛」字,佛法傳到中國以後,翻譯佛經,當時中國的文字不夠用,有許多意思是我們字彙裡沒有的,因此造了不少新字,來適應譯經工作的需要。「佛」就是造出來的新字。
沒有人字邊的「弗」字是古字,從前就有的,音很接近。印度人稱佛是大覺之人,所以就假借這一弗字,旁邊加一個人字,就變成「佛」,為佛教專有名詞。
佛者覺也。覺是對迷而言,迷則眾生。三覺圓滿即為佛陀。
佛有「智」的意思,有「覺」的意思,智是體,覺是用。沒有智慧就不覺,沒有智慧就迷惑顛倒。體用不二,用當然包含體。
佛的意思就是一個覺悟的人,是對宇宙人生究竟圓滿徹底覺悟的人。對於人生本體、現象、作用,過去、現在、未來,沒有一樣不覺,沒有一樣迷惑。這樣的人,大眾就尊稱他為「佛」。
換句話說,佛者即三覺具圓的眾生,眾生即未覺之佛。
「覺」有三種:一是「自覺」;二是「覺他」;三是「覺滿」。
「自覺」。
這是對我們凡夫不覺而說的。凡夫迷惑顛倒為不覺。六道凡夫,不僅是人道,也包括諸天。佛經是說有二十八層天,分為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二十八層天的天人,都是迷而不覺。諸位同修們,你們千萬不要以為「我覺,我不迷!」你怎麼不迷?就憑你這一句話,你已經迷到家了。天人尚是迷惑顛倒,天以下的就更不必說了,愈迷愈深!
什麼人才不迷?佛說,證得阿羅漢果位方算不迷,小乘四果羅漢。
大乘法裡通常講,真正不迷是初住以上。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真的不迷,真正覺了。
我們今天把標準放到最低,就是小乘四果羅漢,見思煩惱斷盡了,才算得上自覺,覺悟,不迷惑了。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必須證得四果阿羅漢,才能相信自己的思想、見解沒有錯誤。換句話說,三果都不敢說,我這看法說法沒錯。證得四果羅漢才可以說,自己的思想、見解、言語、行為沒有錯誤了。
可見這個標準實在高,如果我們知道自己迷惑顛倒,知道自己不覺,對於修學有很大的幫助。知過為改過之本,自己會謙虛,知道自己不行,應該認真努力修學。世間人為什麼輕視佛法?為什麼不願意學佛?就是因為他以為自己已經很了不起,他的聰明才智都超出眾人,甚至以為他的智慧能力超過諸佛菩薩。這樣的思想見解,他怎麼能接受佛菩薩的聖教!這是覺與不覺的差別。
《圓覺經》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因迷失了自己成為凡夫。佛說法四十九年,無非教我們恢復本來面目,打破自己的迷惑而已。「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覺他」。
「覺他」是揀別「自覺」之人,小乘聖者是「自覺」,不肯「覺他」獨善其身,為自了漢。心量小,慈悲心少,你若和他有緣找他,他也肯教你;若無緣,他就不幫忙。
大乘菩薩是自覺覺他,為不請之友,心量大,主動弘法,不怕辛苦。自己覺悟了,自己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還要幫助別人,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得到,這是大乘菩薩。他跟小乘菩薩不一樣,能主動去幫助別人,絕對不自私自利。大乘菩薩覺行尚欠圓滿,待圓滿之後即成佛。
「覺滿」。
菩薩雖然自覺覺他,但沒有圓滿,不但覺他沒有圓滿,自覺也沒有圓滿。
小乘人自覺,只是斷見思煩惱;塵沙、無明都沒有破。菩薩雖然能破塵沙,能斷無明,但無明不能斷盡就不圓滿。
無明共有四十一品,破一品就是法身大士。所以嚴格來講,在大乘法裡,菩薩有四十一個階級。四十一品無明破盡了,覺行圓滿。覺滿就證究竟佛果。所以「覺」字含的三個意思,就是佛法修學的三個階段,三種成就。比如現在學校有三個學位,學士、碩士、博士。自覺證阿羅漢果,好比學士;覺他證菩薩果,好比碩士;覺滿,圓滿了,證到佛果,好比是博士。沒有比這再高的了,這是佛門最高的果位。
經題上講的「佛」字,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他證得了究竟的果位,就是自覺覺他圓滿,我們尊稱他為佛。
釋迦牟尼佛是他的名號。諸佛菩薩本來是沒有名號的。「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菩薩哪有名號?
佛菩薩名號的建立,跟我們世間人取名字不同。世間人取名字,總表對自己的期望,希望將來名副其實。佛菩薩的名號是代表他教化的宗旨。就好像學校教學,你教語文,大家稱你為語文老師;你教數學,大家稱你為數學老師。加上名號,就知道你教哪個科目。佛是校長,菩薩是老師。校長要代表整個教育的宗旨。
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也就是他教化的時代,也就是現前這個階段。現前的眾生,沒有愛心,沒有同情心,自私自利。所以佛陀教育宗旨要用「釋迦」。「釋迦」是梵語,就是「仁慈」的意思。
佛教就是教人講求仁慈、能仁,對待大眾要仁慈。對我們自己來說,最大的毛病是散亂,一天到晚胡思亂想。這是要命的病根!佛教育的宗旨,對自己用「牟尼」。「牟尼」二字,用現代話講,就是心地清淨,譯作「寂靜」。「釋迦牟尼」就是「仁慈清淨」。可見佛陀教育的宗旨完全顯示在名號之中。
「釋迦牟尼」的意思我們懂得了,前面為什麼要加上「本師」二字呢?是因為這一階段的佛教教育是他創辦的,他是我們最初的一位導師,所以我們稱他「根本的老師」。從這個稱呼上,我們就要了解,佛教是釋迦牟尼佛對於一切眾生的教育,不是宗教。
《無量壽經》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盡說,注意!什麼叫盡說?就是沒有一尊佛不說。因此,經題中的「佛」字,也表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非獨釋迦世尊一人說也。
「佛」字含義深廣無盡。我們先說到這裡。
(二)『說』。
悅也,悅所懷也。佛以度生為願,今眾生機熟,堪受淨土大法,究竟解脫,以暢本懷。
把上面一段話作如下解釋:
「說」與喜悅的「悅」,在古代是同一個字,就是今天講的多音字。「說」是喜悅。他要是不喜悅,他就不說了。因為他喜歡,他就跟我們說,而且是詳詳細細地說。不是有這樣一句話嗎?「話不投機半句多」,一定是非常喜歡的時候,才會說得這麼多。
「說法」正是「悅所懷」。「懷」是心裡的願望。願望將要實現了,終於盼到了這一天,怎麼能不歡喜呢!
佛的願望是度化眾生,教導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教化眾生是佛唯一的願望(注意唯一兩個字)。老師願意教,眾生不肯學,這就沒法子了。佛想教眾生,有這個好心,但眾生不肯接受,也是枉然。必須學生喜歡接受,老師歡喜教學,這叫作「師資道合」。這是世間最最愉快的事情。這種快樂,不是一般人能體會得到的。古人所謂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樂也。
現在佛看到眾生的機緣成熟了,歡喜接受,特別是能接受淨土的教學,佛真正是無比的歡喜。
我們在《無量壽經》上看到,佛講這部經,在他一生當中,比講任何一部經典都快樂,真正是無比殊勝的快樂。為什麼?因為這部經是「一切眾生當生成就究竟解脫」。這句話太重要了,我們把它分為三段來說,一切眾生(範圍);當生成就(時間);究竟解脫(圓滿的佛果)。不比不知道,一比才知道此經之妙啊,真是妙不可言!
其他的經,解脫不究竟。不要說別的,就是《華嚴》《法華》,是一乘究竟解脫,但是是有條件的,你得是上上根人才行,普通根性的人不能修學。
上上根人修學能達到法身菩薩的果位,不能成佛。如果念佛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他在不久的將來就能圓滿成佛。所以念佛法門才是真正解脫。《華嚴經》要是沒有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嚴》就不究竟。所以這部經在所有一切經中是無比的殊勝。
現在佛看到眾生機緣成熟,可以接受這個法門,佛多高興!無量劫以來,佛就等這一天,終於等到了,他多快樂!「故今樂說」「以暢本懷」,佛的本願達到了。
蕅益大師在《要解》裡解釋這個「說」字。《要解》是《阿彌陀經》的註解。《阿彌陀經》與《無量壽經》是同一部經,因此《阿彌陀經》的註解,也完全適用《無量壽經》。他在解釋經題《佛說阿彌陀經》的「說」字,是這樣說的,「佛以度生為懷,眾生成佛機熟。」和前面所說的「今眾生機熟」比較一下,他在「眾生」與「機熟」中間,加上「成佛」二字,顯示眾生成佛的機緣成熟了。
「為說難信之法,令究竟解脫,故悅也。」蕅益大師說的真正究竟圓滿。在《無量壽經》的註解就徹底明瞭了。念佛法門是對成佛機熟人說的,當然能相信念佛法門的人就少了,難信之法嘛,成佛機未熟的眾生不相信這個法門,就不足為怪了。
看看我們周圍一些人,像不像要成佛的樣子?不像,他們自然不是念佛法門的當機者。念佛法門是對成佛機緣成熟的人說的。我們問問自己,是不是快要成佛了?同修們哪一位像要成佛的樣子?所以這是難信之法,真正難信!念佛法門,相信的人少,是當然的事。
這一生能成佛的人確實不多,但是與念佛法門有緣的人很多,結個法緣,這一生不成就,等來生。要等到什麼時候,就很難講了,也許是無量劫以後才有機會再遇到。經上說,我們是無量劫中,曾經供養無量無數諸佛如來,這樣深厚的善根,現在又蒙三寶在冥冥之中的加持,才有緣分遇到。否則,怎麼可能遇到?所以,我們要珍惜這個機緣,要把握這個機緣,在這一生決定成就。
從今日起,我們要作佛!不幹別的,就是要成佛。不是有那麼一句話嗎?「心想事成」,我們心想成佛,當然就會成佛,想成菩薩就成菩薩。這就是佛法所說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宇宙萬法是從哪裡來的?就是我們想像而現的。心裡想什麼,就現什麼,所以想佛就現佛,想三惡道就現三惡道。
《無量壽經》是釋迦牟尼佛為眾生成佛機熟人而說的。你是成佛機熟的人嗎?
(三)『大乘』
「大乘」:喻也。乘以運載為義。此經所示,能念之心,本來是佛,是能乘大。起心念佛,念念作佛,故所乘者大,強名大乘。
乘,是運載的交通工具。經中的大乘是比喻。「大乘」這個名詞,是不得已勉強建立的,故說「強名」。佛法是平等法,沒有大小。大小乘是從眾生種種分別、執著上假設建立的名稱,使初學的人容易理解。
大乘法是菩薩所修的道法。以救世利他為宗旨,最高的果位是佛果。
大乘是對小乘說的,小乘人只求自利,而對他人無慈悲心。大慈大悲是由平等心生,佛心是平等的,佛對眾生應機說教,佛在世時,任何人遇到佛沒有得不到利益的。
我們「能念的心,本來是佛」。佛就是心,心就是佛。佛的意思是覺,覺悟的心就是佛,佛是覺悟的意思。誰覺悟?心覺悟!心迷了就是眾生,覺悟了就是佛,所以生佛平等,都是一個心。心有沒有覺迷?心沒有覺迷,是人有覺迷。覺悟了,我們的心就叫作佛;迷惑了,我們的心就叫作眾生。其實真心之中,也沒有佛,也沒有眾生,也沒有覺,也沒有迷。常寂光裡無一物嘛。我們細心去體會,「能念的心,本來是佛」這一句意思很深。能念阿彌陀佛,此心即是覺心。不念阿彌陀佛,此心即是迷心。你要問,我的心什麼時候才能覺悟?念阿彌陀佛就覺悟。什麼時候迷?不念阿彌陀佛時就迷了。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古德講,「起心念佛」是始覺,開始覺悟;「所念之佛」(就是所念的阿彌陀佛)是我們的本覺。起心念佛就是始覺和本覺(合拍了)。始覺跟本覺不二,是一個覺,所以說,「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念佛就成佛!你要把佛忘了,就是迷惑,就是顛倒。所以,這一句佛號,二六時中決定不可以暫忘。大師以這個意思解釋「大乘」,圓滿到了極處。能念的心,是「能乘大」。所念的佛——阿彌陀佛是究竟覺,這是「所乘大」。所以古德說,念佛法門是大乘中的大乘,圓中之圓,專中之專。真是不可思議!
(四)『無量壽』
「無量壽」含義無量。梵文「阿」譯作「無」,「彌陀」譯為「量」。這個「無量」指一切無量,智慧、德能、才藝、壽命均無量,都是本來具足的。六祖在五祖會下開悟的時候說道:「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我們所求的無量以壽命為第一,如壽命短,什麼都幹不成,所以,無量壽的「壽」字有代表性。
梵語阿彌陀。阿彌陀三字密語,含無量義。今翻無量壽,是取其中主要一義,是此德號,明法藏因地願行,與果地佛德,極樂之依正主伴。一部所說,攝無不盡也,全都包括在內了。
在經題中,「無量壽」三個字是主,最重要的就是這三個字。
梵語「阿彌陀」,譯為「無量壽」。阿彌陀三個字是密語,就是密咒,是咒中之咒。有人問道,念佛人還要不要念楞嚴咒、大悲咒、往生咒等等?當知「阿彌陀佛」是咒中之王,念阿彌陀佛,那些咒就不要念了,都包括在咒王之中。你念那些咒,不能包括阿彌陀佛;你念阿彌陀佛,把那些神咒都包括在內了,無上的神咒,無上啊!《心經》最後的「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說的就是阿彌陀佛,不要去找別的,彌陀名號即是無上神咒。名號含無量義。
「今翻無量壽,是取其中主要一義。」實際上,阿彌陀佛這個名號裡,無量的壽命,無量的光明,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才藝,無量的一切都包括在裡面。一一皆是無量無邊。在無量無邊裡,哪一個無量最重要?當然壽命最重要。如果沒有壽命,縱然有無量的財富,誰去享?所以一切無量裡,以壽命為第一。
取這第一義,最重要的是真正的無量壽,道道地地的無量壽。也有同修看到經上說,將來阿彌陀佛佛法緣盡了的時候,也入涅槃,觀世音菩薩接著就成佛。這樣說起來,阿彌陀佛的壽命還是有量的。怎麼可以稱無量壽呢?是的,佛在經上確實有這麼一說,觀世音菩薩滅度之後,大勢至菩薩接著成佛。
可是,阿彌陀佛的壽命,你去算算看,能算得出嗎?佛在經中說,假設十方眾生都證得辟支佛果,神通皆如目犍連,共同計算,盡他們的壽命都算不出來。那只好說「無量」,真的是無量壽。
阿彌陀佛是不是真的入滅?本經上說「於此中下而現滅度」。在上根心目中,佛沒有滅度;示現滅度是給中下根人看的。可見滅度是示現的,不是真的,真的是無量壽。所以我們不要懷疑,不要打妄想。
「是此德號,明法藏因地願行,與果地佛德,極樂之依正主伴。一部所說,攝無不盡也。」整個西方極樂世界,一句「阿彌陀佛」都包括盡了,沒有一法能超出其外。這一部經,字字句句也在一句「阿彌陀佛」含攝之中,也出不了阿彌陀佛範圍之外。
不僅是本經,西方,乃至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依正莊嚴,種種萬法都不出這一句「阿彌陀佛」範圍之外。這才知道,這句名號功德利益不可思議。
念佛法門,雖然看起來很方便,很簡單,只念一句阿彌陀佛佛號,一教就會,常念常熟。可是要把它念好,念得一心不亂,念得三昧成功,就很不容易,這要有一個過程。比如我們要拿一根線,把一百零八粒佛珠串在一起,連接起來,不要使它斷線。念佛也要這樣,念念相續,無有間斷。
唐朝有個大詩人白居易,大家都非常熟悉。他對修的念佛法門非常誠懇,他這樣說,我把他說的話原文給大家讀一下:
「余年七十二,不復事吟哦。
看經費眼力,作事畏奔波。
何以度心眼?一聲阿彌陀。
行也阿彌陀,住也阿彌陀,
坐也阿彌陀,臥也阿彌陀。
縱饒忙似箭,不廢阿彌陀。
日暮而途遠,吾生已蹉跎。
旦夕清淨心,但念阿彌陀。」
這就是白居易大詩人的一段話,他念佛就是這麼念的。
如果我們念佛人能夠像白居易這樣,誠心誠意放下一切,持名念佛,沒有不成就的,這叫做念茲在茲,一心念佛。
我曾經讀過一首詩,叫作行住坐臥四時念佛詩。
現抄錄如下,與同修們共同分享。行住坐臥分四段。
(一)
行時正好念彌陀, 一步還隨一佛過,
足下時時遊淨土, 心頭念念離娑婆。
傍華隨柳須回顧, 臨山登水莫放他,
等得阿儂生極樂, 十方去來任如何。
這是行念佛。
下面看住:
(二)
住時念佛好觀身, 四大之中那一真,
我與彌陀非兩個, 影兼明月恰三人。
空房漸朽應難往, 淨土雖遙尚易生,
何日如蟬新脫殼, 蓮花胎裡產金身。
這是住時念佛。
坐:
(三)
坐時念佛足跏趺, 身在蓮台華正敷,
毫相分明隨念見, 金容映現與心符。
事如夢幻元空寂, 理到圓融非有無,
何日池頭捧雙足, 親蒙頂上灌醍醐。
最後臥念佛:
(四)
臥時念佛莫開聲, 鼻息之中好繫名,
一枕清風秋萬里, 半床明月夜三更。
無如塵累心難斷, 惟有蓮華夢易成,
睡眼朦朧諸佛現, 覺來追記尚分明。
我讀這首詩的時候,我覺得說得太全面了,我們每個人可能都能從中受益吧。
無量無邊的法門,沒有一個法門能跟這個法門相比。今天,掛在嘴皮上念阿彌陀佛的人很多;真正對這一句佛號意義能了解一點的人不多,實在是太少。如果真正了解,他怎麼肯放鬆。他不肯放鬆,念念不捨,那是對名號的含義多少有了一點了解。念著念著,忘了;念著念著,不念了。對這句名號的含義還含糊籠統,甚至於一無所知,才會有這種現象。希望同修們好好想想這個道理,我們才會真正把握住,才能真正得到念佛法門無比的、殊勝的、真實的利益。
這一節課就交流到這裡。感恩大家!
阿彌陀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