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第五十三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9-023-0053
請掀開經本第一百二十面,第二行,看註解第五段。
【著相便是三毒,故當離相捨忍以拔除之。行人當知所先務也。】
這一小節是教給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除障的方法。《般若經》我們從開講以來,也講了不少座,對於世尊在本經裡面的開示,多少都能體會到一些。世尊在經裡頭自始至終都教給我們要離相,所以著相就錯了,只要心裡面有絲毫的執著,無論是世法、無論是佛法,著就錯了。錯在哪裡?一著就有能著、所著,於是四相宛然,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全都在。既有我相,一定就有我貪、我痴,《唯識論》所講的「四大煩惱常相隨」,三毒就在其中,所以著相就有三毒。也許你在著相當中,沒有感覺到你有貪瞋痴,那是粗心大意,有貪瞋痴自己不能發現,還以為自己沒有,貪瞋痴都沒有了。如果真的貪瞋痴沒有了,必定是轉末那識為平等性智,你有沒有轉?沒轉過來!沒轉過來就決定是凡夫,既是凡夫就決定是四大煩惱常相隨。佛叫我們覺悟,覺就是般若智慧。這三毒煩惱如何能把它消除掉?離相、捨、忍這三個科目,六波羅蜜裡面這三種。離相是般若波羅蜜,這是看破,真的看破了,般若智慧是看破。看破之後要放下,捨就是放下,布施波羅蜜就是放下;放下之後,心裡面若無其事,那就是忍,心裡面清淨自在,忍辱波羅蜜成就了,這叫真正能夠消業障。
「行人當知所先務也」,行人是修行人,所先務這三個字,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最先下手之處,我們修行最先從哪裡下手?就是要從離相、捨、忍,所以佛在這個經裡面,把這三條講得特別多,特別的詳細,原因就在此地。如果不從這個地方下手,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這一生當中都不能成就。也許同修要問,臨命終時才聞到佛法,十念往生的,他具不具這個條件?具足。他要不具足這個條件,不能往生。臨命終那一剎那,或者是前一、兩天,聽到善知識的教誨,叫他萬緣放下,他一聽明白了;告訴他西方極樂世界的好處,他懂了,明白了,他才肯離相。真的心裡面所有一切憂慮牽掛統統放下了,捨!心裡面乾乾淨淨一念不生,忍辱!忍成就了;然後這一句阿彌陀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所以一念十念能往生。如果不具備這三條,那個佛念得再好都不能往生,這是說臨終十念的人也具足這三條。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你什麼時候具足,你什麼時候覺悟,你什麼時候就得自在。現在你明白了,你肯放下了,你現前就得自在,就得安樂,心裡面乾乾淨淨、一塵不染。佛法修學講效果,實在講太快太快了,世間人常常講現實,說實實在在的話,論現實,世出世間沒有任何一法能比得上佛法現實。特別是般若淨土非常現實,只要你有一分功夫,你馬上就有一分的收穫,確實能夠叫我們得到身心自在,確實能幫助我們往生成佛。所以這是特別強調從這裡下手,看破、放下、忍辱。
【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取相,這個取字用得好,十二因緣裡面愛、取、有;取就是執著,就是我想得到,想得到這個念頭就是取。佛教給我們要發願,發願跟取,裡面有差別的。譬如發願,我們要得一心不亂,我們要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要有這個願心,沒有願心怎麼能成就?願以導行。但是你心裡急著:「怎麼我今天還沒有得一心?我念了幾個月,一心還沒有得到?」那你就著相,那是取相了,那不是發願,跟這個願完全不一樣。人發願是有一個方向、有一個目標,一味向這個方向去走,至於走到哪裡根本不問,心裡頭完全沒有這個意念,水到渠成,他自自然然就得事一心不亂,得理一心不亂,自然就成就了。所以願是方向、是目標,我們這一生有一個修學的方向,有一個修學的目標,一味往前精進,其餘的一概都不問,這個叫願。念念希求,那就是貪欲,那就錯了,不能把取著跟願混淆不清,那怎麼個修法?所以取相,必定就著了四相。
【心有分別,便是無明,便違平等一真法界。】
可見得一定要清淨心才與一真法界相應,一念、一心與諸佛所證的境界就相應;不能有二念,不能有二心。有疑惑不能得一心,有夾雜不能得一心,有間斷不能保持一心。淨宗念佛的標準是淨念相繼,淨是不懷疑、不夾雜,相繼是不中斷,那才會有成就。所以心裡面起念就錯了,古德常說:「開口便錯,動念即乖」,乖就是錯誤,一動念頭就錯誤了。
【故發菩提心者,應無所住焉。】
真正發菩提心,也就是真正心裡面覺悟了,菩提心就是心裡覺悟了。心覺悟了怎麼樣?覺悟了,他心清清淨淨、一念不生,一個妄念都沒有。即使念這一句阿彌陀佛,這個佛號綿綿密密,一字一句都不會念錯,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這裡頭有沒有念?沒有念。念阿彌陀佛、想阿彌陀佛怎樣?想阿彌陀佛還是個妄念。我不想阿彌陀佛,我想阿彌陀佛這四個字怎麼樣?也是妄念。但是這個妄念,如果沒有其他妄念,只有這一個妄念,可以念到功夫成片,可以念到事一心不亂,不錯了,能往生!用別的妄念不能往生。但是不能得理一心不亂;如果到理一心不亂,阿彌陀佛四個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裡面既沒有佛相,也沒有四個字的字的相,真的是「應無所住」,這四個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而生其心」,那樣才能夠念到理一心不亂。當然這個不是我們凡夫能做得到的,我們凡夫今天就是著相念佛,行!這帶業往生,那個不著相就不帶業了,我們現在帶業往生。
為什麼有人念佛還要觀想佛像?原因就是妄念除不掉,念佛的時候妄念還是很多,雜念還是很多,怎麼辦?觀佛像,念阿彌陀佛,想阿彌陀佛的像,因為你專心想阿彌陀佛的像,其他的雜念就沒有了,所以這是過度時期可以用。我現在有這個病要吃這個藥,我這個病沒有了,藥也就不要了。你的心裡面很清淨,沒有雜念,就不要作觀了,不要再想佛像了。如果心裡面有雜念,可以,可以用這個方法幫助,這是一段的時期,不是永遠是這樣的,諸位一定要記住,一定要曉得。初學的人雜念、昏沈,決定免不了,這種方法可以對治,幫助我們對治雜念、對治昏沈,使我們的功夫逐漸逐漸能夠得力,這是好的。再看底下這段經文,下面這一段闡明說法的真實義,這是總結前文,結成無住發心,這段文很重要,請看經文:
經【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經文的語氣,佛是慈悲懇切至極,勉勵我們、勸導我們要發心,勸發菩提心。我們看註解:
【前云:離一切相則名諸佛,是約證果說。】
從證果這一面來講,離一切相那就是諸佛。諸佛的意思前面都說過了,從圓教初住一直到如來的果地,都是諸佛。如來果覺前面四十一個位次,在《華嚴經》上稱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是分證佛,如來這個果位叫究竟佛。分證佛、究竟佛都是佛,都離相,四相都沒有了,四相、四見都離了。能夠離四相、四見,最低限度都是圓教初住菩薩,已經證得分證佛,天台六即佛裡面的分證佛位。
【離一切相以修六度,是約修因說。】
它這個講法,一個是講證果,一個是講修因。證果雖然證得圓初住,分證佛位,可是你要知道,分證佛位的階級有四十一個位次,初住、二住、三住,一直到等覺,四十一個位次;如果不修,上面的位次證不到!所以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要不要修行?要修。如果不認真、不努力的去修,成不了究竟佛,所以他要修。他怎麼個修法?離相修六度。諸位到這裡應該明瞭,離相修六度是什麼人修的?法身大士。他要修多久才能成佛?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是對他們講的,不是對我們講的,我們沒資格。就好比讀書,四年就可以拿到大學文憑,學士學位,四年。四年是對一般人講的嗎?不是,不是對小學生講的,不是對中學生講的,是對大學一年級學生講的。諸位要曉得,三大阿僧祇劫是對誰講的?圓教初住菩薩講的,是對他講的,他再有三大阿僧祇劫,他一定成佛。第一個阿僧祇劫,他修滿三十個位次,一共是四十一個位次,第一個阿僧祇劫他可以修滿三十個位次。第二個阿僧祇劫修滿七個位次,初地到七地。第三個阿僧祇劫,修滿三個位次,愈往上面愈困難。這三大阿僧祇劫不是籠統講的,我們有分嗎?沒分!我們差得遠。幾時我們證得圓教初住,那就有分,從那一天開始,是這麼回事情;所以不能搞錯,這是對哪個講的。
【此節經文即承其義】
這是承前面的意思,前面是講「離一切相則名諸佛」,這是分證佛,分證佛一定繼續不斷離相修六度。離相修六度,也是佛門常說的「無功用道」。我們凡夫修行都著相,你能離得了相嗎?離不了,起心動念都是相。你今天拜了多少拜佛?我拜多少拜佛,我相、人相、眾生相統統具足。你今天念多少卷經?你今天念多少句佛號?不都著了相嗎?我們要問,法身大士他們修是怎麼個修法的?他們根本沒有起心動念,哪裡還有言語好說的,這個境界好難懂。從前李老師跟我們講這一段,他舉了一個例子,可是這個例子大概在中國的人懂,住在外國恐怕都沒有辦法懂,體會不到。外國科技發達,帆船沒有了,但是在中國內陸還有帆船。帆船它快要到岸的時候,那個帆下下來了,阻力就少,快要靠岸要用竹竿撐船把它撐到碼頭旁邊去。可是將要到碼頭,還有個一、二十尺的樣子,竹竿也放下了,統統放下了,那個船慢慢的、自自然然的靠岸。統統都放下了,那個自自然然靠岸,那就是無功用道,法身大士修行就是這樣的,一點意念都沒有,他修六度萬行。我們行船,扯上帆是著相,拿上那個竹竿撐還是著了相;統統放下,不著相了,船還往前面走,比喻無功用道,是那麼個境界,我們無法想像的。所以法身大士修行,我們都無法想像,從這個比喻當中能體會到一點味道。決定不能作意,與道完全相應。什麼道?與自性清淨心完全相應;就是他用的功夫,他修六度萬行,自行化他,絲毫沒有染污到清淨心。絲毫不染就是決定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我們今天修行自行化他,還是有分別、有執著、有妄想,這就是不能證果。我們不能成為諸佛之一,證不到圓初住,不但圓初住沒分,小乘須陀洹都沒分。大乘法裡面,初信位的菩薩都沒分,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初信位的菩薩我們沒分。我們在今天如果真正幹了,也不過經上講的信相菩薩而已。信相菩薩是什麼?幼稚園一年級,不算學級的。初信位的菩薩是一年級的學生,算學級了,有成就了,幼稚園不算,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這才曉得佛法修學不容易,但是信相菩薩念佛求生淨土,品位還不低。行!除這一條路之外,都沒有法子,都不能成就,唯有念佛求生淨土,還可以拿到相當的品位,這是說淨土法門的殊勝。這個地方的經文承前面的意思,
【而結歸到應離一切相而發心。】
菩薩這個時候要離相修六度,離相修六度先要離相發菩提心,不發心怎麼能夠修六度?諸位要曉得,離一切相就是菩提心,為什麼還要叫你發心?這當中有道理的,如果不勸導你發心,你就變成二乘,離一切相住到偏真涅槃去了,變成阿羅漢、辟支佛。菩薩跟阿羅漢、辟支佛的差別就在此地。所以二乘人不發菩提心,墮在偏真涅槃;他要一發菩提心,繼續不斷努力再去修學,去幫助一切眾生來修學,他就入菩薩位,就不是小乘,這就屬於大乘。
【離相發心是法身大士們起修之因,是說到本源上。無論果位、修功、因心,它是一貫的,而離相則始終一貫。】
證果要離相,修行要離相,發心要離相,你要問為什麼?因為離相與清淨心相應;著相,清淨心就失掉。清淨心是自性,與自性相應了。有絲毫分別執著,與自性就不相應;相應是覺,不相應是迷,覺迷差別就在此地。
【則般若為貫徹始終之法門,離相是轉凡成聖之途徑,當可洞明矣。】
這個洞是當清楚講、深入講,你應該透徹的明白、深入的明瞭了。這不離相能行嗎?般若就是講的離相。真正發心修學,我過去在講席當中常常提示,我們這個世間有四個人發心,整個世界的劫難都轉了。一般人講第三次世界大戰核子戰爭,這個世間人要毀滅一半以上,有沒有人發大慈悲心來救這個劫難?四個人發心就能救,可是四個人找不到。四個人發什麼心?發菩提心,組成一個僧團,六和敬的僧團,就有救了,真的找不到!一個人一個意見,兩個人意見都不相同,所以六和敬到哪裡找?僧團最少是要四個人,見和同解、戒和同修到利和同均,有這樣一個僧團住世,十方諸佛都擁護,這個世界劫難就沒有了、就化掉了。沒有人真正肯犧牲自己,不肯發心,各個都是自私自利,說為眾生、捨自己決定做不到,那就沒法子了。所以看到眾生遭這個災難,我們自己能不能倖免,這都不保險的。
我們中國古人常講:「三人同心,其利斷金。」這個話在歷史上有證據,展開我們中國歷史,每一個朝代,那個朝代的興起,的的確確只有幾個人同心協力,他就能夠建立一個政權,能夠維繫幾百年之久,就是開國的時候幾個人同心,不多!展開我們中國歷史,可能每一個朝代都沒有超過十個人,所以只要大家一條心,就能闖大事業。《三國演義》很有名,別的歷史不懂,《三國演義》提出來多少還聽說過。《三國演義》裡頭四個人同心,劉、關、張加上諸葛孔明,四個人同心同德也能建立一個王朝,你才曉得這個「和」多重要!所以想想我們僧團,今天佛教落得這樣的地位,我們實在非常痛心。緣故在哪裡?一個人一條心,兩個人同心同德合作的都沒有,哪有六和敬的團體?戒律再嚴,表面是一樣,心裡不一樣,那個沒有用處,最重要是心裡一樣。為什麼做不到?般若智慧都沒有了,沒人講了,沒人學了,沒人修了,從哪裡同起?當然不同。沒有般若,諸位要知道,必定是妄想、執著、煩惱天天增長,不會減少的,天天在增長,叫三毒增上。那個後面的結果,不說大家就曉得,哪有什麼好果報?這是我們常常想到這樁事情,真正是痛心,真正是機緣可遇不可求。
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創教的時候也是五個人,鹿野苑遇到五比丘跟他自己,六個人同心,在這個世間建立佛法。佛教最初的僧團是六個人,度這個世間的一切眾生。這個我們也只能說說而已,想找誰,誰也不答應,誰也不肯;縱然答應,表面答應了,過兩天又變了心,又要來吵架了。不是真的,不是真心,虛情假意。這說明般若之教,在大乘佛法是徹始徹終,正與前面相應了,不可須臾離也。你一離開般若,一定是墮落,一定是迷惑顛倒。般若就是覺,般若就是一切都放下,一切不執著,這是般若。
【度無邊眾生,令入無餘涅槃者,發菩提心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應離一切相也。】
這是江居士怕我們讀到這一段經文感到茫然,特別就本經經文裡面,舉一個例子來給我們看,讓我們曉得怎樣去做。發心要度眾生,幫助一切眾生覺悟,度眾生怎麼度法?學釋迦牟尼佛弘法利生,弘法利生目的就是幫助一切眾生成佛,「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者」,這就是幫助一切眾生成佛。認真的做,努力的做,不休息的在做,像普賢菩薩無有疲厭在做。雖然在做,「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心裡頭乾乾淨淨若無其事,那就是離相,那是般若。如果做,著相那就錯了,那就不是法身大士,也是菩薩,叫權小菩薩,權教、小教裡面的菩薩,不是大乘菩薩。大乘菩薩是離相的,做而無做,做是事做了,心裡沒做,心裡面沒這個念頭,我們一般講三輪體空,就是這個意思;三輪體空是般若。他舉這個例子好,舉這個例子讓我們明瞭,佛是怎麼做的,度眾生,度無所度,無度而度;佛說法,說而無說,無說而說,四十九年天天說,沒說一個字。沒說一個字,他心裡頭沒有,心裡面清淨,不落一個字;其實佛四十九年天天說,從來沒有一天休息過的。這是教我們應當要學佛,要這樣學法,那就對了。下面解釋:
經【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
這是解釋離相。離相怎麼個離法?離相不是把外面境界相隔離,不是這個意思。外面境界相你說隔離,你永遠隔離不了。你離開都市找到山裡頭,挖個山洞去打坐,那還有個山的相,還有個洞的相,你怎麼能離開?你沒有辦法離開的。這個諸位要曉得,佛教給我們離一切相是離心裡面那個相,叫你心裡頭不要執著,不是叫你外面這個相不要,外面相不要怎麼度眾生?佛的願是眾生無邊誓願度,那你要離相,一個眾生也度不了。不是離外面的相,是離心中執著的那個相,那個相有害,妨害了我們。佛法我們修不成功,我們著了這個相;在世間法裡面,不能建功立業也是著了這個相。這個解釋就好,使我們曉得哪些不能夠執著。
【此節釋成上文應離一切相。發起平等慈悲之覺心,則心生起時,便當擺脫色聲等等對待之塵境,而不應住著。則一切相皆離矣。】
這是先說離相,就是應無所住。因為離相,你的慈悲心才能夠生得起來;著相,慈悲心就沒有了,就生不起來,慈悲、平等都生不起來了。慈悲平等心是佛心,也就是我們講的真心。凡夫所用的心是妄心,有分別、有執著,不清淨、不平等、不慈悲,妄心!清淨、平等、慈悲是真心,真如本性。離一切虛妄,我們的真心才能夠顯露。所以不離相,真心透不出來,不起作用。佛在此地教導我們,我們心生起來的時候,我們常講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時候要在哪裡用功夫?要把所有一切相對的塵境把它去掉。六根對的是六塵,如果不去掉,這個裡面就生六識,六識就是煩惱,妄想分別執著統統起來了。所以,你一定要捨掉根裡面所對的相。
這個說法恐怕大家很不容易體會,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如果對法相唯識有一點基礎,我講這個話就很容易懂。譬如我們眼,眼見色,眼是真正見到色;我有沒有見到色?我沒有見到。如果我要真的見到色,給諸位說,那叫法身大士,那不是凡夫。怎麼說我沒見到色?這個花擺在我面前,我不是明明都看到了嗎?確實沒見到,你要是說你都看到了,你迷惑顛倒,你自己錯了都不曉得。我們見到這個花,這個見是從哪裡見的?眼根接觸外面色塵,產生眼識。眼識裡面有四分:見分、相分、自證分,證自證分。我們能造業的,能夠分別執著打妄想的,以為是我的,那是什麼?第六識。第六識的見分緣眼識的相分,這樣見到的。就好像我們現在電視台一樣,這是現場,我們看在哪裡?我們在電視螢幕上看到的,沒有看到現場。我們今天所有見到外面一切境界,這兩個眼睛是攝影機,就像鏡頭一樣,照進去了,裡面有相分,我們第六意識就是緣那個相分,所緣的境界感覺得跟外面境界完全是一樣的;從這一點你也能體會到,《華嚴經》上所講的大小不異。我們眼識裡面,那個小螢幕裡面現的相,使我們感覺到跟外面這個相是完全一樣,這個大相小相沒有了,所以芥子納須彌。芥子比喻什麼?比喻我們第六意識那個相分,須彌是須彌山,我們第六意識緣眼識看的那個須彌山,跟外面一樣大。須彌山沒有縮小,我們眼識的相分沒有放大,大小不二,性相一如。這個理就講得比較深一點,事實真相說出來了。所以一切萬法裡面,哪有大小?大小是你的錯覺,長短也是你的錯覺。事實真相是萬法一如,萬法不二,那才是事實真相。
從這個地方體會到一點味道,然後曉得我們這個心生起來的時候,離什麼相?絕不執著眼識的相分。其實講眼識的相分,我們還是講得不徹底。真正再要是講的時候,事實真相不是那麼回事情。那說起來我們就真的太可憐,佛說眾生可憐憫者,這一點不錯!我們還沒有看到第一個電視的畫面,我們看到是什麼?是從第一個電視再轉播傳播去的,看另外一個電視的畫面,那個畫面是第六意識的相分,是從眼識的相分轉播成第六意識的相分,第六意識緣眼識相分,自己變一個相分,第六意識的見分是緣自己的相分,這才看到了。轉播的,不是直接的,眼識造成的相分是直接的,第六意識從那裡接收過去變成第二個相分,是轉播的,不是直接的。我們把這個東西當作認為我真看見了,這天曉得!沒有接觸到外面的世界。諸位要曉得,我們永遠躲在一個殼裡面。像現在的汔車,永遠在車裡面,從來沒有爬出來一步,你所見的透過幾層玻璃見到外面,不是直接見的。我們伸手去拿一樣東西是真拿到嗎?沒有!這個手是機械的手臂,不是自己,自己沒有摸到,是利用這個機械手臂去摸到。現在做工,機械手臂很多,挖土,那個人坐在那裡操縱機器,怪手出來抓土。是他抓到了嗎?沒有!我們今天自己坐在那個身體裡面,沒出來!這個機械手臂是怪手,確實沒有直接抓到東西,還感覺到自己摸到了。唯識學好,唯識學可以說是世間最高明的心理學,我們讀了唯識經論之後,再看大學裡面講的心理學的課程,一翻開不想看了,胡說八道,在胡造謠言。我們才略略曉得一點事實真相。
所以一切造作全是虛妄的,自己從來沒有接觸到外面真正境界過,哪裡是真的?所以佛教給我們不應住,是不應住我們八識五十一心所,五十一心所都有四分,不著那個相分,不是外面的色相,是教我們不著八識五十一心所的相分,那就行了,那就能轉識成智,轉八識成四智。如果你還著這個相分,那你怎麼能轉得了?你一天到晚用什麼?一天到晚所用的八識五十一心所,你用這個東西。這個東西在佛法叫妄心,那不是真心。我們在六道裡打滾,誰當家?妄心當家,妄心作主。也就是說心心所作主,心心所當家,那怎麼能見得了性,怎麼能夠轉?般若是直截了當,叫我們跟心心所的相分、見分脫離關係,我不用它,這樣才有能力轉識成智。如來果地上的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跟眾生起一切作用的時候,叫成所作智。成就,所作的是什麼?令入無餘涅槃,這是佛菩薩所作的,這是終極的目標。如果把它分成階段:令眾生信、令眾生解、令眾生行、令眾生證,都是成所作智,沒有智慧怎麼行!智慧從哪裡來的?離相。離心裡面一切執著的相,妄想執著的相要不得,統統離掉。所以離不是離外面境界相,外面境界相要,那屬於事。《華嚴經》上說得很好,你們對《華嚴》都很喜歡,《華嚴》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那個沒有障礙,障礙在心、心所。心心所的見相兩分是大障礙,你必須要認識它,必須要把它放下,恢復到自性清淨心,那就行了。
這就講色聲等等對待的塵境,而不應住著。不應住著色,眼不住色,耳不住聲,鼻不住香,舌不住味,身不住觸,意不住法;不住就是轉識成智,不住就是捨。交光大師在《楞嚴正脈》裡面,這是《楞嚴經》註解的權威,《楞嚴經》雖然有一百多種註解,一般人都認為古註《長水疏》是權威,新註就要推交光大師的《正脈》為權威,權威的註解。交光大師在《楞嚴經》裡面,說了些什麼,會被大家這樣的推崇?他就說出捨識用根。他教人的這個話一點都不錯,完全符合《楞嚴經》的教義,比長水高明,長水還是沒有離開天台的三止三觀,但是三止三觀依舊是用意識,還是沒有離開心意識。交光大師完全不用天台家的止觀方法,直截了當就捨識用根,在日常生活當中,不用識用根。根是什麼?根中之性。告訴我們,我們見不要用眼識見,凡夫用眼識。菩薩用什麼?見性,性是清淨的、是平等的,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個地方就是捨識用根。你如果能見色,在色相裡頭沒有分別、沒有妄想、沒有執著,你是見性見色性,那就不叫塵。塵是污染,它不污染。見性見色性,聞性聞聲性,不但轉八識成四智,轉十界為一真法界;色性、聲性是一真法界裡面的,不是十法界裡的。十法界是塵境,不是性境,那一轉就轉到一真法界裡面去。
《楞嚴經》什麼人修的?還是法身大士修的,不是普通人。普通一般人在《楞嚴經》可以得到很大的啟示,能夠開解,所以古人講,開悟的《楞嚴》。《楞嚴經》的確可以幫助人開悟,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那只是解悟,不是證悟。證悟,那用交光法師這個方法行,捨識用根。捨識用根的方法,跟《金剛經》上講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完全相同,理相同、方法相同、境界也相同,只是說法不一樣,意思完全一樣。這是說了上面這一句,下面是應生無所住心:
【但應生起於所有對待的塵境一無所住的心,乃是菩提心也。】
菩提心,菩提心是什麼樣子,說出來了。於一切塵境裡頭都無所住,這個心就是菩提心。諸位要記住,並沒有離開一切對待的境界,境界在面前,心裡頭若無其事。不但在境界裡面不起貪瞋痴,順境裡面不起貪愛之心,逆境裡面不起瞋恚的心,你在境界裡永遠保持著平等心、清淨心,這就是菩提心。順逆境界現前,順境起了貪愛,逆境起了瞋恨,那是輪迴心,那是搞六道輪迴的心,不是菩提心,那是染污的心,這個我們要搞清楚、搞明白。這菩提心還真難!我們常常掛在嘴裡說發菩提心,就是兩片嘴唇在發,除這兩片嘴唇,其他都沒有,那是假的不是真的。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裡面跟我們講,「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淨土,這個心就是大菩提心」,跟《金剛經》的標準細細的比較一下,一樣不一樣?一樣的。一個人一心一意只有一念求生淨土見阿彌陀佛,除這一念之外統統都放下了,與這個相應不相應?相應。我們念佛為什麼不能一念相應一念佛?我們念念都不相應,原因在哪裡?我們念念之中夾雜了無量無邊的妄想雜念,所以跟佛不相應,還自己以為念得不錯,好像功夫還很得力,拿到經典來一比較,就完了!
念佛法門叫易行道,也不是你想像那麼容易!所有法門裡面比較起來它最容易,你不要太看容易了,太看容易了,這一生去不了。跟其他法門比較,它是最容易。實實在在講,也要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你這個念才相應。還有世緣放不下,還要擺在心裡,那個念佛沒用處的,一定要放下,一定要一無所住,我們往生真有把握。這個事情說難不難,說不難很難,為什麼說難、不難?世間之事只有一樁事真的難,佛也講難,「求人難!」那是真難,不是假難。這個事情不求人,求自己!自己肯就不難,自己不肯那就難,這不是求人的事情。我們當初接觸到佛法,知道佛法這麼好,可惜沒有人宣揚,真正可惜!許許多多學佛人問他,佛是什麼?不知道。你說這個多遺憾!為什麼會造成這個樣子?宣傳的人太少了,我們自己才發心出來幹。我不發心,勸別人發心,別人不答應,別人不肯;勸別人不行,只有勸自己,自己來幹。真正明瞭佛法的好處,真正知道這個佛法能夠利益一切眾生。我們不知道,那沒有話說,真的知道了,就有責任要來弘揚,要把它發揚光大。不知道,那沒事情,與我們不相干;知道而不做,我們天天念迴向偈豈不是自己在罵自己嗎?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打妄語!念一遍就打一次妄語,那個心多難過,那個心跟刀割一樣,這叫自己騙自己,自欺欺人!我們還說是在做功德,一天到晚都在造罪業,都在欺騙眾生、欺騙自己,欺騙諸佛菩薩,幹這個事情;一點慚愧心都沒有,還自鳴得意,你說這怎麼得了!所以勸別人不行,求別人不行,回過頭來自己發心,自己認真努力去幹,拼命去幹!想想佛在因地修行,受多少折磨、多少苦難,「為求半偈,剝皮為紙,析骨為筆。」你想想那種捨身求法的精神,我們能做到嗎?叫你讀經,多讀兩個鐘點,「累死了,我疲倦了,我受不了!」他就受不了。這還沒割你的肉,沒剝你的皮,你都覺得受不了,你能成菩薩,你能成佛嗎?
讀經要向這些地方去體會。所以讀了經之後,我們真正生慚愧心。讀《無量壽經》,你們念到法藏比丘信解明記,我為什麼沒有?我跟他沒兩樣,他能具足信解明記,我也應該有!我的信解明記到哪裡去了?被業障障住了。什麼業障?天天打妄語是業障,天天自欺欺人是業障。「我沒打妄語!」沒打妄語,那個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就是打妄語。不給你說穿,你不知道,還以為我每天念佛迴向,還做了好多功德。我給你一說穿,才曉得打妄語,哪有功德!說明什麼叫菩提心,就是一心一意念佛求往生也是大菩提心,與金剛般若決定不違背。
【生心時即是無住時,無住時即是生心時。】
這兩句話完全是事實真相。我們舉一個現成的例子,我們在這裡講經,我在這裡講你們在聽,我講你聽都生心,我講的時候生心在講,你們也是生心在聽,專心在注意聽,這是生心時;生心時就是無住時,我說而無說,說沒有作意去說,沒有去想想我要怎麼說,那就著了相,說是自自然然吐出來的,沒有一絲毫意思在裡頭,這就說跟無說合成一。你們聽也要聽而無聽,無聽而聽,你才會開智慧。你要聽,把我這些話牢牢的記住,糟了、完蛋了,你住了相。你要能夠聽而無聽,無聽而聽,生智慧。為什麼?清淨心。聽了沒有住,這前面講「不應住法生心」,法尚且不能住,何況非法?不能住,你聽經就會開悟。
我這幾十年講經說法,入這樣的境界不少年了。最初學講經的那幾年,那是作意,到以後都沒有了。我講東西沒有講稿,從來沒有準備,這裡是還有個經本擺在此地,許許多多地方連經本、講稿統統都沒有。人家出個題目給我講,限定我時間,出個題目叫我講一個鐘點、兩個鐘點,我通常到外面講演,臨時你叫我講什麼,給我多少時間,我上台就講,剛剛好講到那個鐘點就沒有了。下了台之後,你問我講什麼?我不知道,不曉得我講什麼,下面還在鼓掌。有的時候我也好笑,我不知道我講些什麼。有一些人從錄音帶整理出來,送給我看,我看,這是我講的嗎?我怎麼會講得這麼好?真的不曉得。這就是生心跟無住有點相應了。如何能得這個相應?這是從前老師教給我的,我不吝法,我都傳授給你們,「至誠感通」。沒有別的,真誠之心,就能與一切諸佛菩薩感應道交。所以上了講台,你們怕上講台,上講台沒有東西,實在講我跟你們一樣,我上講台也是什麼東西都沒有。怎麼說出來的?我不知道;三寶加持的。你沒有真誠,你就得不到三寶加持,真誠得三寶加持。平常看的這些東西,年輕時候看的,年老學東西是困難,年輕時候記憶力很強,看了這些法相名詞還能記住,所以上講台看看什麼地方,它這個東西自然還能記得起來,信解明記。年輕的時候,法相名詞要多看一點,多讀一點,因為這個東西不能講錯。經義決定不要去記它,經義是悟處;你年年月月都不一樣,你境界不斷往上提升,悟的是愈深愈廣。所以經典展開,長講、短講、深講、淺講自在,就得自在了。
我是凡夫,業障深重的凡夫,我能學得出來,你們為什麼學不出來?你們造的罪業沒有我造的重。講五逆罪裡面我都犯了,我犯了破佛身血,我相信你們沒有做。佛不在世了,我怎麼出佛身血?等於破佛身血,就是破壞佛像。我們小時候,念小學的時候,小學生頑皮,寺廟的佛像拿來當玩具,玩完就把它糟蹋掉。不只丹霞燒佛,我們把木頭的佛像肚子挖開來,裡面什麼東西?裡面有符,還有不少東西藏在裡頭;這是破佛身血的等流罪。因為那個時候環境不一樣,抗戰期間,我們學校就是寺廟當作學校,所以有機會去拿佛像出來玩;不像現在,現在學校建築都富麗堂皇,現在人有福報。殺生,我年輕的時候喜歡打獵,天天殺生。我打了三年獵,所以造的罪業很重很重,我沒有得到惡報,這個功德是講經。這是從前甘珠活佛,也等於說給我印證,是在他圓寂前一年,我們在一個法會裡面見了面,他告訴我,他說:你的業障很重,一點福報都沒有,而且短命。我聽了點頭說:佛爺你說得沒錯,我都知道,我不是不曉得。他說:你現在不一樣了,你現在不但長命,而且福報很大。都是這些年弘法講經的功德。我有沒有求?沒求。我什麼都不求,我就覺得弘法利生是我的責任。我為什麼這樣做?為什麼把佛法搞清楚?不懂我就可以不要做,懂得就不能不做。懂得,有人做,我就不做了;有人在做,我何必去受這個辛苦?沒人做就沒法子,自己不能不做;有人做,我何必這麼辛苦,到處去跑?就是因為沒有人做,逼得自己沒法子,無路可走。覺得這是自己的義務,自己應當要去做的。
這是說明生心跟無住同時的。不但講經、聽經生心無住同時,一切時一切處,在我們日常生活點點滴滴都是同時的,你能夠入同時,那個境界就好!同時是不二,入不二法門。《維摩經》上講「入不二法門」;《金剛經》上講:一如、如來者諸法一如。菩薩入得深,我們才淺淺沾一點邊,但是就很有受用,就很自在、很快樂。你不真幹,那個邊都沾不到。你們要問我:我有沒有入不二、一如境界?我告訴你沒入。我要入我就成菩薩、法身大士,沒有入!雖沒有入,沾到一點暖氣,好像那邊生了一盆火,我沒有接觸到火,我在這邊,暖氣我接觸到一點。我今天這個境界是這個,沾到一點暖氣而已;入那個就是不思議解脫境界,沾到一點氣分。這一點氣分,如果在佛法裡面講,這叫加行位。四加行,這屬於加行位。這個加行,不僅僅經上講的,像《楞嚴經》上所說的,《楞嚴經》上講六十個位次,《華嚴經》上講五十一個位次;它講得特別詳細,它講的有四加行。這四加行擺在哪裡?十迴向後面,初地前面。其實四加行,每一個位次的前面都有四加行。譬如初信位,初信位前面有四加行,這才能證得初信。初信到二信當中還是有四加行,每一個位次當中都有四加行,這是事實真相。
【如此,則有即是空,空即是有,空有同時。在在處處,無一非中。所謂圓中,則我法雙空,四句俱遣,乃無相之極致,方為發離一切相之無上菩提心。】
這個地方就講得很具體。說生心,生心是有,無住是空。生心時就是無住時,無住時就是生心時,實在就是《心經》上講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空有是同時的。空有是同處的,不但同時,是同處的,同時不同處也不行,同時同處。所以「在在處處,無一非中」,這個中叫中道,中道是什麼?就是同時,就是空有同時。無一就是沒有一樣不是的,樣樣都是;穿衣也是、吃飯也是、喝水也是,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無有一法不是。《金剛經》上講的,「大而世界,小而微塵」,沒有一樁現象不是空有同時的,你只要仔細去觀察,你會見到、會發現。
發現了,這就解悟,你明瞭了,事實真相明瞭了;明瞭之後你肯放下,不再打妄想,不再分別,不再執著,你就入境界,你就入進去了。我法雙空,我執、法執就離開了,這個大乘般若方法是高明,完全用高度的智慧,把這些複雜的問題分解掉了;而不是勉強去斷,勉強去捨,那個很難捨。像忍辱,勉強的忍,那個太困難,那個太苦,你了解能忍所忍俱不可得,都化掉了,那個就自在了。能夠見到一切法皆如,一切法皆空,一切法不二,哪裡有什麼能忍所忍?忍這個念頭都沒有了;念尚且沒有,哪有事?這雙空。四句:空、有、亦空亦有、非空非有,這叫四句。從四句再變化,就變成百非,所以四句百非。這都是妄想、都是執著。四句俱遣,就是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這統統沒有了。乃無相之極致,這是無相,也就是無住達到高層次,這不是低檔的無住,這是高檔的無住,這才是發離一切相之無上菩提心。這個心一發,給諸位說,最低的位次是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金剛經》的境界,是住地菩薩的境界,住是初住,圓教初住,別教初地,我們簡單的講,叫住地菩薩。以後諸位要是看經、看註解,聽到住地菩薩就是這個意思,這四個字裡面講的是圓教初住跟別教初地,他們的境界。我們如果要做到這個,那也是住地菩薩境界,也就達到這個位次。
【當知清淨心,即是本性,所謂本來面目是也。】
禪宗裡面常常參這個話頭,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是什麼?這個不能猜、不能想,一猜就錯了,一想就錯了,不能猜、不能想。禪宗的話頭是提起這一句話頭,把所有一切妄念都打掉;因為心裡頭沒有這個話頭,他又起別的妄念。由此可知,我們念佛人,一天到晚注意這一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也是個話頭,在禪宗裡面講就是話頭。可是禪宗必須開悟才能出得了三界,我們不悟也行,不悟也可以帶業往生,這個話頭比禪宗的話頭好得太多了。他那個話頭要參破才管用,我們這個參不透也管用,好處在這個地方。用一個念頭止一切妄念,用意在此地,目的也在此地。
【十方法界所共具,故又名一真法界。】
這是講清淨心,所以念佛直接修清淨心,前面講義裡頭說過。除淨宗法門以外的法門,用般若、用觀想來修行,那個方法總名詞叫智念,轉識成智。我們凡夫的念頭是情念,帶著感情的,愚痴、痴情,修行人用功夫把情轉成智,所有一切的方法都是智念。我們念佛,念阿彌陀佛這一句,這個不叫智念,也不是情念,叫淨念。淨念跟清淨心,那個關係更密切,所以智念還不如淨念。我們這是淨念,直接修清淨心;清淨心就是真如本性,清淨心就是真心,就是禪宗所講的本來面目。十方法界所共具,實在講它是十方法界的本體,所以叫一真法界。十法界從哪裡來的?就從一真法界變現出來的。我們一打妄想,就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一有人我是非的執著,就在十法界裡面又製造出六道輪迴出來。由此可知,如果沒有煩惱、沒有執著,六道輪迴就沒有了;沒有妄想、沒有分別,十法界就沒有了。十法界、六道從哪裡來的,我們要曉得。我們現在天天在幹的是什麼要清楚,還要打妄想,還要生煩惱;換句話說,我們在造輪迴業,我們用輪迴心造輪迴業,這個不得了!這個要想了生死出三界,沒指望!
真的要想在這一生當中了生死出三界,我們不要再用輪迴心,不要再造輪迴業。應該怎麼去做?依照佛菩薩這個方法去做,「無住生心,生心無住」,可見得在事上沒有兩樣,在事相上,佛菩薩過日子跟我們過日子分不出來。佛菩薩每天也穿衣吃飯,我們也穿衣吃飯;佛菩薩每天也在做工,我們也在做工,沒有兩樣,用心不一樣。我們是做了真做,他是「做而無做,無做而做」,他跟我們不一樣在這個地方。也就是說他無論過什麼樣的生活,無論做什麼樣的工作,他心清淨,他心裡頭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人我是非,永遠保持清淨,這就是佛菩薩過生活,這就是佛菩薩在幹事。我們要在這個地方認識清楚,要學習,一點一點的放下。一下放當然是沒有辦法,做不到的,慢慢放。要不斷的有進步才行,不能退步,要真幹。開頭得要咬緊牙根,開頭因為習氣太重,放下當然是很苦,這個關口要突破,要精進,決定不退轉,就有成功的希望。怕退轉!進不容易,退是太容易。你們同修學講經,要想把經講好,要想把這樁事情做成功,天天要講。沒有人聽怎麼辦?對著鏡子講,不能中斷,這個要知道。你們從中國來,中國武術很出名,外國人都很羨慕,那個練功的人天天要練,不是說表演再練,不表演就不練,不行!天天要練。你看唱歌的,歌星唱歌,不是上台才唱,不上台每天在家裡都練都唱,拳不離手,曲不離口。講經的人三個月不講,就生疏,就完了,就退很大的地步;三年不講就退到谷底,沒了,那還行嗎?沒人聽,對著鏡子講,天天要講,再短我也得講十五分鐘、二十分鐘;總而言之,一天都不間斷,你才能成功,不肯講是決定不能成功的。底下這一段文很長,我們就講到此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