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第三十八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9-023-0038
請掀開經本,第九十一面,第四行,從小註十四段看起:
【但用此功,防墮偏空。故須圓融,性相圓融,無礙自在。言是名而言非者,是明幻有不離真空,相非性而不融。故雖不壞相,亦不可著相。言非又言是名,是明真空不妨幻有,性非相不彰。故雖不著相,亦不應壞相。而後乃為無礙而圓融。】
我們看這一段,這個文字雖然不多,把性相、理事這些真相,都為我們描繪出來。我們在生活當中,修持就是生活,如果說修持跟生活沒有關係,生活不是修持,那就錯了,用功也是在生活當中。生活能夠與事實真相相應,這就是好境界,就是佛菩薩的境界;如果與事實真相相違,那就是六道凡夫的境界;由此可知,與事實真相相應不相應關係最大。世尊在本經上教我們用功,是兩邊不著,空有兩邊不著。
但用此功,像前面跟我們講的大前提、大原則,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生心是防墮偏空,如果無住而不生心,那就落空,與事實真相還是相違背。凡夫著有,這是墮落在欲界、色界;欲界、色界都是有。如果凡夫著空,有不執著了,有放下了,執著空了;四禪的無想天是著空,再往上面去,無色界的四空天也是著空。由此可知,著有、著空都不能脫離六道輪迴。這就是佛在經上,為什麼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的勸導我們,要空有兩邊都不著,這樣才能夠超越六道,這樣的見解圓融了,這樣的行持也圓融了,不偏於一邊。
「性相圓融」,性是體、是空;相是有。體性一定會現相,體性要不現相,這個體性就沒有作用,有體一定現相,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因此,相不能滅,相不能斷,十法界依正莊嚴只是相在轉變。諸位要知道,相會變不會滅,正因為這個相會變,所以佛教我們生心;我們生善心,相就變得好、變得莊嚴。道理在此地,為什麼教我們要生心。性相圓融,那就自在了。《華嚴經》上說,佛與法身大士,法身大士是大菩薩,都是見了性的菩薩,用此地的話來說,都是性相圓融的菩薩;性相不圓融不能見性,圓融就見性,見性就圓融。我們念佛法門裡面講一心不亂,性相圓融就是理一心不亂;證得理一心不亂,一定是性相圓融,名字說的不一樣,意思、境界完全相同,沒有絲毫的差別,你就入無障礙的法界。無礙就是《華嚴經》上講的不思議解脫境界。清涼大師在《華嚴》裡面,跟我們講四種無礙:事無礙、理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所以叫做不思議解脫境界,也叫做無障礙的境界,這就得大自在。我們念《心經》,大概《心經》每一位同修都念過,而且都念得很熟,《心經》第一句「觀自在菩薩」,自在!觀就自在。觀怎麼樣?無障礙。如果我們不會作觀,那就有障礙。如何作觀,我們在這個會裡面也講得很多,所謂作觀是轉變觀念,把我們從前那些錯誤的觀念、舊觀念,依照佛的開導,依照佛的指示,把它轉過來,觀就是這個意思。要轉凡夫的觀念為佛菩薩的觀念,這就對了,要跟佛菩薩的看法一樣。
所以在這個經文裡面,「言是名而言非者」,即非、是名,這樣的字樣在《金剛經》裡面看到很多很多句,前面也曾經介紹過,這種字樣裡面含義很深。說「是名」是從相上說的,說「即非」是從性上說的;佛為什麼用這個說法?處處顯示性相圓融,無礙自在,句子是顯示這個意思,所以意思很深很廣。說是名又說非,這是說明「幻有不離真空」;「是名」是有,有是幻有。我們凡夫必須要等待事情過去之後,才知道假的,夢一場,那個覺太遲了。真正要覺悟的是現在,現在是不是作夢,是作夢一場,現在不住。我們這個經後面,佛講的三心不可得,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三心不可得的意思是說什麼?就是末後那個偈子「夢幻泡影」,實實在在是如此。過去是作夢,昨天是不是夢?想一想,昨天是夢。到講堂來之前是不是夢?過去了,過去永遠不會再回來了。在過去當中你得到了什麼?什麼也沒得到,不但環境裡面那些東西你一樣得不到,身體都得不到。現代科學家很聰明,知道我們身體細胞新陳代謝,舊的細胞死了,新的細胞生了,代替了。我們從大門口進來的時候,在這裡待了兩個小時出去,進來我這個身體跟出去我這個身體不一樣,你知道嗎?這個科學家曉得,為什麼?裡面細胞換了不少,不是原來那個樣子,換了很多。科學家告訴我們,我們人身體細胞整個換掉是七年,七年全部都換掉了,一個舊的都沒有,剎那剎那在那裡變化。七年變一個新的身體,你每隔七年是不是會更年輕一點?這個要注意,就好像一個老房子一樣,房子壞要換材料;聰明人怎麼樣?換新的,你的房子永遠常新,笨的人換舊的,愈換愈糟糕,你們懂這個意思嗎?你如果不是一年比一年健康,一年比一年容光煥發,你換的材料全是換舊的,你沒有換新的;你如果換新的,一年比一年年輕,相貌一年比一年好,換新的,不要換舊的。懂得佛法的人就會,不懂佛法的人,都找舊東西、找便宜的東西,那就搞錯了。這是說明幻有不離真空。佛法學了是真管用,絕對不是說學了沒有用處,馬上就用得上。
「相非性而不融」。如何性相圓融?圓融這個意思,前面跟諸位說過,實在講多說幾次也不妨礙。為什麼?你沒有圓融過來。一就融了,二就不融。性是性,相是相,那就沒有辦法圓融;什麼時候你覺悟了,性跟相是一不是二,就融了。像《心經》上講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是講性,色是講相,性就是相,相就是性,是一不是二,那就融了,真的融了。我們今天不是如此,性不是相,相不是性,空不是有,有不是空,怎麼都融不起來。世尊在《金剛經》上,苦口婆心告訴我們事實真相,真相是圓融的,真相是不二的。《金剛經》我們念得很熟,但是就是圓不過來,還是把它看作兩樁事情。幻有為什麼不離真空?它是一樁事情,它怎麼離?空有是一。因為幻相的體是真空,所以性相就圓融,這是講相非性不融。如果它體要不是真空,那每一個相都不能相融,怎麼可能到事事無礙?事事無礙的境界,這是《華嚴》最高的境界;理事無礙是性跟相相融,事事無礙是相跟相相融,那是真正不可思議的境界。相跟相為什麼能夠相融?因為相之體都是性,同一個自性,所以相跟相也能相融。我們在經論裡面,看到諸佛菩薩,身土交融,特別是在《華嚴》裡面所看到的。一毛孔,毛孔是正報,一毛孔汗毛孔很細,裡面能容大千世界,毛孔沒有放大,世界沒有縮小,它怎麼相融法?因為性相融。這是《華嚴》上講的事事無礙境界,實在說不只芥子納須彌,那是小事;毛孔含容無量無邊諸佛世界,這個才真正不可思議,道理就是因為同一個自性,性相同,所以事事無礙,這是得究竟圓滿的自在。因為事實真相如此,所以相不能壞,雖不能壞,不能著。為什麼不能著?它體是空的,體是空寂的,相是幻有。相不能壞,就是因為相不會滅,只會變不會滅。所以相不能壞,也不能著。
「言非又言是名,是明真空不妨幻有。」真空是性,真性不礙現相。這兩句,幻有不離真空、真空不妨幻有,世尊在楞嚴會上講得很多,用了很長的經文,說得非常詳細,值得我們作參考。「性非相不彰」,彰就是很明顯、顯著。性是空的,如果它不現相,性在哪裡我們不知道;因為它現相,我們就發現了,原來性在這個地方。這一樁事情,如果我們很難體會,我們可以舉個比喻來說。大家都會作夢,夢中的境界,剛剛夢醒的時候還很清楚,還都能記得。夢從哪裡來的?是我們的意識心變現的,現在人都知道,這是我們下意識變現出來的。沒有作夢的時候,意識心在哪裡?找不到。一現相的時候,我們就發現了;其實不作夢的時候也現相,什麼時候現相?打妄想就現相。是因為你太粗心了,你沒有留意,打妄想就現相。你想一個人,一個人的相,想一樁事情,有一樁事情的相。真正有功夫的人,你跟他面對面坐著,你心裡在打什麼妄想,他都知道。他怎麼知道?因為那個相出來了,他看到了;他看到你在那裡妄想,現那個相。所以妄想有相。我們現前十法界依正莊嚴的相,前面跟諸位說過,這是阿賴耶識的本質相分。我們感官裡面的現相,是帶質境的相,稍稍學一點唯識的會懂得,那是帶質境的相;外面的境界相是本質相分,都是幻化的。本質相分就是阿賴耶的相分,我們起心動念對於一切的感覺的世界,是第六意識、第七識跟五十一心所相應的相分,心心所都有四分,都有相分,這個說起來非常微細,要用現代的話來說,這是屬於心理學。所以性必須現相,這個性才很明顯的表現出來。
「故雖不著相,亦不應壞相」。性是空的,不應執著,它能現相,因此也不必把這些相破壞。實在講,不可能破壞的,沒有法子破壞的,這個一定要知道。「而後乃為無礙而圓融」,要緊的是要徹底明瞭事實真相,徹底明瞭、明白了,我們生活當中就會非常自在,完全與真性相應。我們佛門裡有所謂「稱性起修,全修即性」,修是什麼?我剛才講了,生活。我們的日常生活,與真心自性完全相應,這就是稱性起修,這就是全修即性,那個多自在!這就是轉凡夫的生活,變成佛菩薩的生活;轉凡成聖,轉煩惱成菩提,轉生死成涅槃,就在那個轉,經上跟我們講的作觀,作觀就是轉。再看底下這一段文:
【以上是不壞假名,會歸性體。】
六十四到六十九節,這一段所講的就是六十四到六十九節最精最要之義。六十四段講什麼?我們要把它記住,經文是:「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則非般若波羅蜜。」六十五段所講的:「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換句話說,前面的經文教我們怎樣受持金剛般若波羅蜜,佛在這個經上告訴我們三樁事情,你才是真正圓滿受持金剛般若波羅蜜。第一個要離名字相,第二個要離言說相,第三個要離境界相。這個境界裡面有細相,細是微塵,微細相;有大的相,世界,三千大千世界這是大的境界相。佛又非常慈悲,最後說不能著身相,這是教給我們,身心世界統統都不執著,這叫做受持《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這是最精最要之義。
【若不明此義,便非真解,如何能行。】
你要不了解這個意思,你怎麼能夠受持般若?怎麼能夠修般若行?般若要離相,身心世界要離,空有兩邊要離。由此可知,受持《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絕對不是講把《金剛經》當作課誦,早晚念它一遍,我們就受持《金剛經》,不是這樣,那就錯了,完全錯了。世尊在這一段經文裡頭,明白為我們開示,就跟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教給我們的意思完全相同,馬鳴菩薩教我們:不著名字相、不著言說相、不著心緣相。他講了三個,離名字、離言說、離心緣相,跟這段經文完全相同。而這段經文,把心緣相講了三樁事情,就講得更圓滿了。外面境界,小而微塵,大而世界,再說到自己的身心,這統統都屬於境界。境界是凡夫心所攀緣的,離心緣相就是我們一般講的放下身心世界,就是這個意思。
【雖勤苦學佛,必不能得大受用,甚至走入歧途而不自知。】
這是講你對於般若沒有真正的了解,不知道真正受持,受是學習,你不曉得怎麼樣是真正在學習,那你是決定得不到受用;不但得不到受用,還怕產生誤會,走入歧途而不自知。這個誤會、歧途裡面,最大的是惡取空,所以走到斷滅空去了,那就壞了,走到撥無因果,那個不得了,那變成魔。「反之,則一日千里,受用無盡。」反過來,就是你對於佛在經上講的道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修行的方法又能認真去做,你的進步一日千里,進步的境界可以說天天不一樣。得什麼樣的受用?得無礙自在,得這個受用。像《心經》前面觀世音菩薩所說的,「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那就是你得真實的受用,一切苦厄都沒有了。
【當知般若,是人人本具之智。】
金剛般若不是從外面來的,不是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的,從哪裡來的?是我們自己真心本性裡面本來具足的。禪宗六祖惠能說得很好,「何期自性,本來具足」,金剛般若波羅蜜也是本來具足的,無有一法不是本來具足的。雖然本來具足,可惜我們迷了,無始劫之前就迷了,以為沒有;今天遇到世尊,世尊為我們一開示,我們覺悟了,這個原來我們自己有。有,當然可以證得,當然可以恢復。有而不能現前,原因在哪裡?有障礙,這個障礙我們講業障,你有業障,把你真心自性的般若智慧障礙了,如果把業障消掉,你自性的德能就恢復,又現前了。我們再看底下這一句:
【即是清淨心】
般若就是清淨心,清淨心起作用就是般若。我們想想前面,我們才念過不久,應該還能夠記得。江味農居士跟我們說明,通途修行的方法,改變我們的觀念,用止觀的方法,那個方法叫智念,智慧。轉煩惱成菩提,這是一般的方法,總而言之,都不出這個原則,把我們的妄念轉成智念。淨宗念佛的方法,它不是的,它把我們的妄念轉成淨念。他又說,淨念比智念還要來得親切。我們再看這幾個字,你就更能體會,「般若是人人本具之智」,那就是智念,就是清淨心。我們今天念阿彌陀佛,專修清淨心就是淨念,淨念比智念還要來得親切。親在哪裡,能不能體會得到?如果心不清淨,哪來的智慧!由此可知,一般的法門是從智慧修清淨心,淨宗法門是直接修清淨心裡面生智慧,所以它來得更親切。心跟水一樣,佛法裡常常用水來比喻心。你看我們供佛,這個我跟大家講過很多次,你們家裡面有佛像,供養佛,沒有香花不要緊,一定要供一杯水。水代表什麼?代表心。水要清淨,水要平,不起波浪,看到這個水就想到我的心清不清淨,我的心平不平。供的水,不是給佛菩薩喝的,他不要喝,是給我們自己看的,常常提醒我們自己,用心要清淨、要平等,就是時時刻刻想著,要修清淨心,要修平等心,那一杯水是這個意思,這是修行的關鍵。供花,花代表因,開花後面就結果,花代表六度,果是代表三乘果報,聲聞、緣覺、菩薩、佛,代表這些,它都有意義的,不是供給佛菩薩看的、佛菩薩吃的,是時時刻刻提醒我們自己。譬如供燈,油燈、蠟燭,它表什麼?表捨己為人。我們佛弟子覺悟,我要犧牲自己,要服務社會人群,能夠捨己為人,是燃燒自己,照耀別人,它取這個意思,意思都好得很,可是現在很少人懂得。認為我這是供養佛菩薩,佛菩薩喜歡就保佑我,你說糟糕不糟糕?全都變成迷信。這麼好的教育意義,都變成迷信,使社會上對佛教產生很深的誤會,你說冤枉不冤枉?我們佛弟子不能不懂,人家要來問,我們說出給人家聽,他就明瞭了;不但不誤會,反過頭來佩服。所以修清淨心重要。
【此清淨心,住處無方所,用時無痕跡。】
不清淨的心,給諸位說,就有方所,為什麼?他心裡頭著相,你住在哪裡?我住在某路門牌多少號,他住在那個地方,你說他的心多小。清淨心是沒有界限、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有絲毫分別執著,心就不清淨。清淨心是盡虛空遍法界,人家說你住在哪裡?無所住,應無所住,佛教給我們的。有住就壞了,有住心量就小,無住這個心量才大,盡虛空遍法界那都是我的住處,哪有一個地方!住處無方所;起心動念就有方、就有所。用時無痕跡,我們凡夫用的時候有沒有痕跡?有,阿賴耶裡頭落印象,那就是痕跡。佛與大菩薩起心動念沒有痕跡,也就是說他阿賴耶裡頭不落印象,乾乾淨淨、一塵不染,所以佛菩薩用心像鏡子一樣。我們每天早晚都要照照鏡子,佛菩薩用心跟鏡子一樣;我們凡夫用心,像照相機的底片一樣,照一下,裡面就有痕跡,他有個印象在,所以無始劫以來天天在照,心裡頭一塌糊塗。你晚上睡覺作夢,做些奇奇怪怪的夢,那是什麼?那就是阿賴耶識的種子起現行,亂七八糟。你就能夠發現,佛講得沒錯。聖人用心像鏡子,不但照的時候清清楚楚,去了的時候不落痕跡。正在照的時候,何嘗落痕跡!不但是去了不落痕跡,正在照的時候都不落痕跡,那才叫清淨心。事情過去了,不再想它,那都不是清淨,那哪裡是清淨;清淨的時候,確確實實不落痕跡,那個心才自在。
諸位真正心到清淨心了,你的相貌永遠不會變,你二十歲學佛,你過二百年還是二十歲。為什麼?他心沒有變。我們人為什麼會衰老,相貌會變?那個念頭在變。你有念頭在,你用的是生滅心,清淨心是不生滅心,生滅就是不清淨。所以要曉得,清淨、平等是不生不滅心。所以它沒有方所,它沒有痕跡;也就是我們常講的,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這個心才叫清淨。諸佛菩薩的相,我們沒有看到佛菩薩很老的相,沒有看到。我們畫無量壽佛,把他畫成一個老頭子,那是人畫的,無量壽佛不是那個相。你們去念念《觀無量壽佛經》,《觀無量壽佛經》你看看阿彌陀佛有沒有長鬍子,沒有!那是我們眾生的虛妄分別,這個一定要曉得。
【本是把不住、取不得的。所謂心月孤圓,光吞萬象。】
這兩句是禪宗的話,來形容,形容真心本性,形容清淨心。「把不住」就是六根緣不到,攀緣不到,言語達不到,所以言語道斷;我們怎麼想也想不到,所以心行處滅。「取不得」就是決定不能執著,決定不能分別,決定不能執著。禪宗用這兩句話來形容,「心月孤圓」,後天是閏八月的中秋,心月就圓了,滿月的月光非常亮,照遍了大地,萬象就是森羅萬象,都在月光明照之中;這就是:你的心清淨,你的心平等,盡虛空遍法界,依正莊嚴的境界,都在你自己般若智慧光明照耀之中,比這個意思。
【《圓覺經》云:有照有覺,俱名障礙。】
障礙在哪裡?你們想想,障礙就是分別執著。他說:我有覺,我覺悟了,我有照!其實他沒覺也沒照。說自己有覺有照,那是假的不是真的。我有一年在洛杉磯講經,洛杉磯佛教裡面大概很多人都知道,說有五個年輕人開悟了,是密宗的仁波切給他授記的,給他做證明,這幾個人開悟了。我正好在洛杉磯講經,這五個人也要我給他授記,給他證明,說他開悟了。他們跑到我面前來,我說老實話,我不打妄語,我搖搖頭,我說:你們沒有開悟。他們很生氣說:仁波切上師都說我開悟了,法師你怎麼說我沒有開悟?我就跟他說:我沒有開悟,你來找我,你一定沒開悟。自認為開悟,還貢高我慢;開悟的人,四相沒有了,你看他那個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貪瞋痴慢都表現在面前,那開悟了嗎?那哪裡是開悟的樣子,簡直被人騙了。所以說有覺有照,你有就錯了,有就是分別,有就是執著,這就是障礙。有是障礙,那無呢?無又墮到無明裡去了。你說無覺無照,還是障礙,墮在無明裡去了。有無都不要,有無怎麼不要?有無是一不是二,那就開悟了,只要把有無當作兩樁事情,你怎麼也悟不出來。宗門常講「萬法歸一」,這句話的味道很長,什麼時候你歸到一,你的問題就解決,你就沒事了。如果你還有二、三,那你慢慢來吧!時間還長遠得很,歸到一就沒事了。我說這個話很容易,做起來那就真難!它真難,沒法子,那就老實念佛求生淨土,帶業往生,靠得住;除此以外,沒有第二條路好走。第二條路,一定要做到萬法歸一,你就歸歸看,你還行藏落二、三,那就完了。
【佛說般若,本令人依文字、起觀照、證實相。】
佛說般若這幾句話,不是單指這一部經,如果你單指這一部經,你又落到二、三去了。世尊一生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字字都是般若,他的目的是教我們依文字,佛當年在世依言教,依釋迦牟尼佛的教誨,要去做;觀照就是做,你要真聽話、真照做,然後你才能證實相,宇宙人生的真相,你自己才能夠證實。宇宙人生真相就是前面所講的性相圓融、無礙自在,那是真相。說到這個地方,諸位必須要曉得,唯佛與大菩薩、法身大士入這個境界,在娑婆世界證得法身的人很少,希有!大部分的眾生,還是不斷在搞六道輪迴,苦不堪言。佛菩薩是可以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可是在日常生活當中,還是循規蹈矩,好像樣樣都還很執著。釋迦牟尼佛穿衣整整齊齊,表現穿衣的樣子;托缽,缽托得端端正正,不是隨便拿一下就可以了。為什麼還要表現這個樣子?這叫大慈大悲,為一切眾生做一個樣子。你們沒有到這個境界要守規矩,守規矩對你們有好處;斷惡修善,雖不出三界,不墮三惡道,這是佛的大慈大悲,這一點我們要深深去體會。我們樣樣都守規矩、樣樣守法,嚴持戒律,是做給眾生看的,給別人做個好樣子,是這麼一回事情。我們學佛,說實在話,自己還沒有契入這個境界,戒律一定要嚴持,自己沒有到解脫境界,解脫之後還嚴持戒律,那就是教化眾生,做樣子給別人看的,完全是利他而不是自利,現在沒有開悟之前,我們這樣做自利利他;悟了以後,圓融之後,完全是利他,那沒有自利,自利圓滿了,完全是利他了。
【但恐人存有照覺之智,其下者甚至向名言中覓般若。】
這是錯誤的。世尊說這段經文,也是防止後來的佛弟子,聽了佛這一段開示之後,沒有能夠了解真正的意思,把佛的意思錯會了,這個錯會是有的,不是沒有。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朋友當中常常談話,都引起對方的誤會;他聽了之後,把意思聽錯了,我們不是這個意思,他把意思弄錯了。佛講話大家聽,也常常出這個毛病,願解如來真實義很重要,可以說許許多多人是誤解如來真實義,曲解如來真實義,那就很糟了。佛法殊勝的功德利益,不但他得不到,還要造罪業,謗佛、謗法、謗僧,這就是錯解佛的意思。如果存著有覺照之智,就是前面講:我有覺,我覺得我覺悟了,我覺得我明瞭了,這個都錯了。錯得更大的,般若在哪裡?般若在《金剛經》裡頭、在《大般若經》裡頭,那更糟糕,更錯誤了。經裡頭沒有,言說、文字裡面都沒有。般若在什麼地方?般若是你自己真心本性裡頭本來具足的,那就沒錯了。哪裡在外頭!
【故特於奉持之所以時,曰般若則非般若。】
這是防止,怕你以為般若智慧是在般若經裡面的,所以佛說般若則非般若。這句話是防止這個誤會,告訴你般若不是在般若經裡面,但說老實話,也不能離開般若經。
【如此一說,直使奉持者心中不留一字,不沾跡相。真是快刀斬亂麻手段。即此便是金剛般若。】
這個金剛般若就顯示出來了。可見得金剛般若也不在文字裡頭,是釋迦牟尼佛用的手段;我們要能夠體會,要能夠認識清楚。我剛才用最淺顯的比喻,諸位要能在日常生活當中,時時刻刻讓它來提醒自己,就會生智慧。佛前供的這一杯水,學佛的人要懂得這一杯水的意義;不是佛前面我們看到的水,也要作如是觀。不能說它不是佛前水,大概就不表法,那就錯了;一切地方見到水就表這個法。佛前供的花,提醒我們要修六波羅蜜;任何地方看到花,都是提醒我們修六波羅蜜,這才對。甚至於人家穿的衣服,衣服上印的花,我們看到,也是提醒我們要修六波羅蜜,這才行。看到油燈、蠟燭,一見到,燃燒自己,要照耀別人,佛前面我們會想到,任何地方見到都提醒自己,這才叫修行人,你才真正懂得佛的意思。只是在佛堂、佛像面前,離開就沒有了,那你修個什麼?完全把佛的意思錯解、曲解了。
經,經也當作鏡子講,它的意思很多,《華嚴》講十種意思。我們每天照鏡子,就想到《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照鏡子是臉上有骯髒擦乾淨,馬上就想到金剛般若波羅蜜這一面鏡子是照心的,我們心對於法相、非法相,對於空、有,還有沒有分別,還有沒有執著;若有分別執著就是骯髒東西,要把它洗乾淨。每天早晚照鏡子,就是受持金剛般若波羅蜜,不這樣修行,不這樣用功,你怎麼會得受用?由此可知,佛經在哪裡?盡虛空遍法界,一切依正莊嚴哪一法不是?哪一法不是般若?哪一法不是金剛?法法皆是。在一切法裡面我們都有警覺心,在一切法裡面我們都回頭,這一回頭,心就清淨,清淨心裡面就放智慧光明。這兩句話很好,「直使奉持者心中不留一字,不沾跡相」,這就是金剛般若。
【即一切法,離一切相。】
即一切法,沒有離開一切法。過去我過的是什麼日子,現在還是過的這個日子;過去我做的是什麼工作,現在還是幹這個工作,沒有變樣子,這叫即一切法。離一切相,那跟從前不一樣。從前生活做工著相,現在明白了,生活做工不著相,這就是修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生活工作不著有,心地清淨不著空,空有兩邊都不著。兩邊都不著,豈不就是佛所講的,「應生無所住心,而行布施」。我們每天生活工作,就是而行布施;心地清淨,不分別、不執著,就是應無所住,這兩句圓圓滿滿的做到了。什麼時候做到圓融,你就見性,要在這裡頭去練,練到圓融,練到性相是一不是二;什麼時候發現是一不是二,那就恭喜你,你就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了。如果你見到一切法還有二、三,決定沒見性,要繼續不斷努力,向哪個方向努力?空有兩邊不著上努力。沒有別的辦法,就在空有兩邊不著;換句話說,就在應無所住而行布施上用功夫。這個而行布施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大家千萬不能夠搞錯,而行布施就是我們整個的生活。這叫離一切相。
【復能離一切相,行一切法。】
離一切相是應無所住,行一切法是而行布施。
【果能如是奉持,方於世出世法,究竟達其本末邊際,謂之波羅蜜。】
本是講的體,性體;末是講的現相;邊際是講的作用。《華嚴經》大方廣三個字表體、相、用,本就是體,末就是相,邊際是作用。究竟通達,究竟圓滿的通達,沒有一絲毫的障礙,這是圓滿的見性,圓教如來果地上境界。「波羅蜜」是功夫到家,達到極處、達到圓滿,波羅蜜有圓滿的意思。怎樣才能達到?果能如是奉持。這段經文上所說的,不著名字相,不著言說相,不著境界相,境界相是小而微塵、大而世界,不著身相,這是佛教給我們的。還得而行布施,這個才行。單單不著,沒有行布施,就落空、就著空,那也錯了。
【般若無言無說,境智一如,非實有一法。而法法皆般若之意,以明諸法一如。】
這個意思愈講愈深、愈講愈透徹,我們要從這裡面去體會,然後把它變成我們的生活行為,就得真實的受用。世尊在無言說裡面為我們說出來了;雖說出來,要知道說而無說,那你真正般若智慧現前了。釋迦牟尼佛講般若經,把你自性裡面的般若引發出來;如其不然,釋迦牟尼佛雖然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你沒有得到真實的利益,你的心還是閉塞的,本有的智慧德能還是被業障障住,不能現前,不起作用,這是真正可惜。「境智一如」,境是色法,智是心法,就是《心經》裡面講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境是色,智是空,它是一不是二。前面曾經跟諸位說過,心境是一樁事情。智是阿賴耶的見分,境界是阿賴耶的相分,見分跟相分都是自證分裡面變現出來的,所以見相同源,它是一不是二,確實是一如。「非實有一法」,一法叫單一,絕對沒有東西是單一之法,沒有;盡虛空遍法界,十法界依正莊嚴,森羅萬象,決定沒有一個單一之法。一切法都是從一個自性裡頭變現出來的,所以法法皆般若之意;哪一法不是?法法皆是。像我們剛才舉的比喻,我們看水,水裡頭是的;花,花裡頭是的;果,果裡頭是的,沒有一法不是的。只要你通達這個意思,統統都是;你不通達這個意思,你就樣樣都不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擺在你面前也不是。這樣子說明諸法一如,諸法一如就證圓滿的佛果。本經佛說:「如來者,諸法如義。」你要證得諸法一如,你就是如來,你就成了如來。
【若悟得細而微塵,大而世界。】
這是境界相裡面的大相跟小相。
【緣生無性,當體即空,皆是假名。】
這樣你才能把境界相它的真相看出來。真相是什麼?小是緣生的,大也是緣生的。緣生無自性,正因為它無自性,所以小可以入大,大可以入小,事事無礙。我們現在現前,為什麼大入不了小?這個障礙從哪裡生的?從我們妄想、分別、執著裡頭生的。我們以為它是真的,以為它是實有,不曉得它是幻有,幻有沒有障礙;誤以為是實有,所以障礙生在這個地方。我們這裡有一道牆,就沒有辦法穿過。為什麼沒有法子穿過?你認為它是真的有,就壞了,你就過不去。如果你分別執著的念頭沒有了,這個牆你就走過去了,沒妨礙,這是真的事,不是假的事。圓瑛法師距離我們不遠,我們底下客堂裡還有老法師寫的一幅對聯在。圓瑛法師在《楞嚴經》序文裡面,就說了他自己一樁事情,證明事事無礙。他在寮房裡面打坐,心很清淨,大概突然有一樁事情找他,他就下了座,出了寮房;出寮房之後,他忽然想起來,我門沒有開,怎麼就走出來了?回頭一看,門果然關在裡面。他為什麼能出來?他那時候沒有想到這個門,沒有想到障礙,他就出來了,再一起這個念頭,門他就再進不去了。這是老法師自己親自的經驗,他寫在序文裡頭。我們今天牆壁為什麼過不去?有個牆怎麼能過得去,這就過不去了;如果把它忘掉,你一走就過去,就走過去,就這麼回事情。
可見得事事真的是沒有障礙,障礙起的分別執著,這個沒有法子。凡夫無始劫來的習氣,不想自自然然它就生起來。過去我在求學的時候,我們老師教我們一個方法;有時候你作夢,有的時候知道自己在作夢,夢是假的。他說那個牆壁,你走走看,看能不能走得過去?一走果然走出去了。為什麼?知道那是夢,不是真的,牆壁居然就走出去了。所以教給我們可以從夢中來證明。如果你有執著,你在夢裡頭被人家關起來,還是出不去。你要懂得這個道理的話,我現在作夢,夢是假的,我為什麼走不出去,那一走就出去了,就沒有障礙,道理在此地。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個非常奇妙,不可思議,裡頭有真正的道理存在,不是沒有理論依據的,有道理存在的。緣生無性,這就是它的道理;當體即空,它哪有障礙!都是些假名、假相而已。
【則塵塵剎剎,莫非般若。】
塵就是微塵,境界裡面最小的;剎是佛剎,三千大千世界,是境界裡面最大的。說個大,說個小,裡面統統包括在其中,哪一法不是般若?所以見了性的人,我們在禪宗語錄裡面常常看到,「頭頭是道,左右逢源」,真的一點都不假。
【所謂坐微塵裡轉大法輪,於一毫端建寶王剎。】
這些是佛在經裡面常說的。微塵是依報最小的,在一粒微塵裡頭,轉大法輪就是佛講經說法,佛的大道場,聽眾人數是無量無邊,那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肉眼所看的,看得很少,凡夫肉眼只能看到幾個凡夫坐在這裡。佛要在這個地方講經,天龍八部、鬼神、十方世界的菩薩,我們在《華嚴經》上看看那個會場,你們常念《地藏經》,《華嚴經》念的人少,《地藏經》念的人多。你看《地藏經》分身集會品,世尊講《地藏經》的時候,十方世界諸佛帶著他的侍者都來參加大會,那個會場殊勝莊嚴。哪能容得下?大小不二。所以維摩丈室,能容十萬師子座。他那個一方丈的房間沒有放大,人家的師子座沒有縮小,這就是坐微塵裡轉大法輪,於一毫端建寶王剎。毫端是毛端;寶王剎,寶王是佛,佛剎,佛剎是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在哪裡?在毛端上。這是說的事事無礙的法界。
【盡十方世界是自己光明。又曰,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
十方世界是盡虛空遍法界,盡虛空遍法界是自己,是自己的光明,光明就是法身,光明就是自性,光明就是真心,我們的真心自性,是含括十方世界。《楞嚴經》上,佛做了一個比喻,佛把我們的真心本性比喻作虛空,把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剎土比作雲彩,從這個比喻上,我們就曉得,我們的心性是多大,真的是無量無邊。佛經裡面常說,無量無邊諸佛剎土,都是我們真心自性變現之物。心性是能變,十方世界是所變,能所是一不是二。所以十方世界就是自己的清淨法身,就是自己的般若智慧。又說「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這一句是講諸法一如那個境界,到諸法一如的時候,這個境界就現前了。末後說:
【皆境智一如之義】
凡是經上講到這些句子,都是一如的意思,諸法如義。上面是總結境界相裡面微塵跟世界,末後這一段總結身心。
【三十二相一節,是明般若無智無得。】
無智無得是講到最究竟、最圓滿。《心經》到最後的結論,無智亦無得,可以說是講完了、總結了。
【般若非般若,正顯般若正智。】
言語裡面顯示,這是不得已用這種句子,若不用這個句子,決定顯示不出來。為什麼?般若不能著相,也不能離相;著相不是般若,離相也不是般若。說般若,這有相;非般若,離相,豈不是空有兩邊不住。說般若是有,非般若是空,這一句話裡頭空有兩邊不住,這才是真正的般若波羅蜜,著了一邊都不行。說般若是有相,說非般若是空相,必須合起來說,空有兩邊不住,它的意思在此地。這一句話當中顯示覺性圓明,圓是圓滿,明是光明、明瞭,無能覺,無所覺。
【清淨心中,不可有境界相也。】
心裡頭還有境界就不清淨,無論是言說的境界,文字的境界,微塵的境界,世界的境界,三十二相的境界都不行,都錯了,決定不能有境界;連一個什麼都沒有的境界也不行,那你著了空相。怎麼辦?在一切相裡面若無其事,就好了,就沒事。一切相裡有相,若無其事不著相,那叫即相離相,這就對了。
【總示當即相離相以奉持而已。】
這麼長的註解,給我們說明奉持這兩個字,就怕大家對奉持這兩個字發生誤會,所以囉哩囉嗦講了這麼多。如果誤會,我們《金剛般若》就白念、白聽了,在日常生活當中,確實得不到它的利益,得不到它的受用,一定要講清楚、要聽清楚,不能有絲毫的差錯。確確實實用在生活上,用在工作上,用在處事待人接物上,沒有一樣不自在。再看底下這一段經文:
經【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
佛說這個經,每說一段之後,都來做一次較量受持的福德,顯示出受持之人他得的真實利益。善男子、善女人,這個「善」字,比前面所講的善男子、善女人,程度提高了。這個善男子、善女人是真正奉持之人,也就是前面所說,他確確實實能夠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而行布施之人。他得的福德有多大?佛先說一個大前提,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我們看註解:
【寶施,是外財。】
前面講大千世界七寶,恆河沙數恆河沙數的大千世界七寶,那些寶施是屬於外財。
【今以身命施,是為內財。重於外財遠矣。】
外財是身外之物,那個容易捨,不難!捨身命布施這個難,這是內財。一切眾生把身外之物跟身體兩個做一個比較,沒有一個不把身命看得重,外財看得輕。所以捨身比捨外財,那個福報功德當然是更大,這是一定的道理。
【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
一個身只有一條命,哪有那麼多命?恆河沙的身命布施,這就說明不是一生,是生生世世。
【可知其生生世世,常以身命布施。】
有沒有這種人?有。我們在佛經裡面看到,許許多多的菩薩常常修這個法門。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過去在因地的時候,也曾經長劫以身命布施,真有!不只是割肉餵鷹,捨身飼虎,常幹的!
【其為難能也何如】
難行能行。眾生向菩薩索取的話,沒有不施捨的,要什麼都捨什麼,都給。如果不到一如的境界,做不到;要到一如的境界,就很容易做到。為什麼?對身不執著,知道「身相即非身相,是名身相」,所以他捨身,真的就像我們脫一件衣服給人一樣,不難!我們今天沒有入那個境界,把身體、身命看得非常之重,一絲毫也不肯捨,這就是堅固的妄想、分別、執著,不知道事實真相。
【能捨,其福德之多也何如。】
這一定的道理。肯布施就得福報,以身命布施那個得福就太大太大了,三種福報都具足,財富、智慧、健康長壽,三種福報必定具足成就。
【然施相未忘,仍屬有漏,不出三界也。】
他布施,布施沒有能夠破四相,我以身命布施,我布施給什麼人清清楚楚的,這個相存在,只要有這個相、有跡相,前面講「奉持金剛般若,心裡面不留一字,不沾跡相」,他這樣布施還是有跡相,心裡頭還有,這種福是有漏的福報。果報在三界,將來作大梵天王,大概就是修這種福報的,不出三界。
經【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諸位讀《金剛經》,這些句子重複很多遍,從經開初到經末了,大概有七、八遍的樣子,我沒有仔細看,應當有七、八遍之多,有這麼多次的比較。特別要注意的,這裡頭「受持」兩個字,要沒有這兩個字,那就變成有漏的,就變成著相修福。受持《金剛經》的人,決定不著相,決定不留痕跡,每天認真努力在做,為一切眾生,心裡頭若無其事。真的,就跟照鏡子一樣,清清楚楚、明明瞭瞭,鏡子裡頭確實沒有一絲毫染著;不但照完之後,鏡子裡頭沒有染著,正在照的時候就沒有染著。我們要學這個本事,這是諸佛菩薩用心。我們用心很糟糕,著相、留痕跡,著相。著相就造業,一般人還留個紀念,還要回味回味,每一次回味就又造一次,造得真多,不斷在造,這是我們讀《金剛經》才明瞭。
【受持四句偈,勝過恆河沙身命布施,此何理也。】
這是什麼道理。前面的經文,三十六節裡面「因甫生淨信」,那是講剛剛生淨信,信心清淨。第五十四節裡面「因解慧增長。皆以寶施校勝。」先是三千大千世界七寶,然後是恆河沙數的恆河,再恆河沙的七寶布施。你看看,生信心,到以後真正了解,那個福報就增上。這個地方意思就更深,這個地方到受持,真正能夠奉持。
【此則解義更深,已開金剛智,知斷妄念而捨生死根本。】
他為什麼能夠捨身命?那樣很容易就捨身,他知道身不是真的,知道身也是緣生無性,「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就跟在夢中作夢一樣。夢裡面夢的有一頭老虎要吃你,你忽然想到,我這是在作夢,我就學菩薩,老虎吃我,我就歡歡喜喜,我來餵你,不就沒事了嗎?你知道是假的,夢裡頭遇到一隻老虎吃你,嚇得一身冷汗,嚇起來,醒了還心有餘悸。那怎麼回事情?把它當真,不知道是作夢,如果曉得作夢,何不慷慨大方一點?就這個道理。我們把現實看成真的,不知道眼前這個境界相全是假的,「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你要是真正了解真相,你活得多自在、多快樂,得失心沒有了。今天賺了很多錢,也不會生歡喜,假的,「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今天輸了錢,被人騙了一大筆,笑一笑,假的,沒事了。你怎麼不開心?怎麼不快樂?所以人就不會老。天天在患得患失、憂心忡忡,憂能使人老,你怎麼老了?天天憂慮,人就老了;沒有憂慮,人就不會老。你想得太多,憂慮太多,不但會使你老,會帶給你許許多多的疾病,病也從這兒來的。心地清淨,不但人不老也不生病,你說那個多快樂。得失不關心,與我根本不相干,要做到這一點,一點關係都沒有,確確實實沒有關係,不是勉強叫你做,事實如此。你說有關係,你搞錯了,那不是事實。事實確實緣生之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個與事實真相就相應了。相應就自在,相應就無障礙。這是知斷妄念而捨生死根本。
【其功行視前更為入裏,故以內財校勝。】
沒有法子再比喻、再比較,用內財來比較。今天就講到此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