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第一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9-023-0001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同修:今天我們有這樣一個殊勝的因緣,在貴林演說《金剛經》。在佛經之中,部頭最大的就是般若部。佛說《般若經》,在說法四十九年之中,世尊用了二十二年的時間來講般若。由此可知,般若是整個佛法的中心。佛當年前後一共有十六會,中文譯本《大般若經》有六百卷,聽說西藏文中有千卷之多。由此可知,這樣大部的經典,讀誦已經相當困難,何況受持演說。正因此,世尊在第九會由博而約,特別宣說《金剛般若》,這部經在中國前後有七種譯本,流通最廣的就是羅什大師的譯本。羅什大師把它翻成一卷,又加上魏譯一小段,將來我們在經本裡面會讀到,總共只有五千八百三十七個字,用現代人的看法,這不算是一篇很長的文章,不到六千字。不但般若的精華、般若的宗旨盡在此經之中,我們得到這一卷,可以說整個佛法都在自己掌握之中。
這一卷經是般若的綱要,般若是一切佛法的總綱,也正因為如此,所以必須通達一切佛法,然後才真正可以說通達《金剛般若》。為什麼?古人有個比喻,「因網乃得綱」,這個比喻是說打魚的魚網,總綱就是網的頭,因網你才能夠抓到綱領。可是網與綱,關係非常密切,實實在在分不開;換句話說,必須要對《金剛般若》義趣深解,而後一切佛法才能夠頭頭是道,左右逢源。為什麼?「綱舉則目張故」,這是說明它是互為因緣,就是佛法的綱要與整個佛法的關係。這一卷經既然是整個佛法的綱領,它的重要性由此可知,它義理的深廣、條理之繁密,也由此可知。
本經確確實實是少文,文字很少,而含無量義,字字句句都含無量義。在唐朝時候,禪宗五祖忍和尚、六祖惠能大師極力的提倡,所以《金剛經》在中國早已是家喻戶曉,流通不絕無過此經,用現代話來講,佛經裡面知名度最高的無過於《金剛經》。有很多人不知道《阿彌陀經》,但是沒有人不知道《金剛經》,這就是古德的提倡。由這個地方我們也能看到,由於經典流通得廣,讀誦的人多,我們國家的國民得佛護念加持,這也是必然的事實。
這一次我們採取的經本是江味農居士校正本,跟一般流通本稍稍有一些不一樣,在此地我必須向諸位做一個簡單的介紹。江居士一生讀誦、受持、為人演說,他根據敦煌石室的寫經及古大德註疏十幾種,一個字一個字、一句一句的來校對,這樣才訂正全經的經文,可以說現代我們所看到各種《金剛經》的本子,這個本子是最好的版本。諸位可以參考江味農居士《金剛經講義》的校勘記,我們這一次印送諸位的本子,後面都附校勘記。看了之後,你就曉得他這個本子跟一般本子不一樣的地方。過去台中蓮社李炳南老居士講經教學,都採用江味農居士的校正本。我過去跟隨李老師學習,《金剛經》也講過好幾遍。晚近在各個地方專弘淨土,所以這個經大概總有十幾、二十年沒有講了。但是在二十年前曾經講過幾遍,也是依據江居士的校正本。
江味農居士,我們順便在此地跟諸位做一個簡單的介紹。他出生在民國前四十年,說中國年代大家概念比較模糊,我們說公元,他出生在公元一八七二年。他的祖籍是江蘇江寧,江寧距離南京很近,在南京附近,因為他的祖父在湖北作官,所以全家就遷移到湖北去了。很小的時候,他跟他的祖父,祖父每天讀誦《金剛經》,所以他從小就讀《金剛經》讀得很熟。於是一直到他一生,一生每天讀《金剛經》都沒有缺失過,再忙的時間他都要把經讀一遍。光緒二十八年,就是一九0二年,他三十歲中了舉人,在那個時候是功名,他中了舉人,雖然中舉人之後就可以作官,他對於官場興趣不濃厚,也就是對於功名相當的淡薄。在這個時候他的夫人過世了,這個對他學佛也是一個增上緣,他感到世間無常,對於學佛就更認真、更努力了。
民國七年(一九一八年)正式皈依佛門,依止禪宗大德微軍和尚為老師,受菩薩戒,這是他在一九一八年的時候。同時親近諦閑老法師,這是天台宗一代的大德,聽老法師講《圓覺經》,他每天聽講都寫筆記,寫了之後第二天就送給老法師看,請老法師給他印證,以後這個書就出來了,叫親聞記。這個書流通得很廣,想必有不少同修見過,《圓覺經親聞記》就是江味農居士寫的。同一年他又接受教育部的邀請,替教育部整理校對在敦煌石窟裡面發現的寫經,唐朝時候人寫經一共有八千多卷,他用了兩年多的時間來整理校對,這對他等於說是深入經藏是一個大好的機緣。
民國十年,就是一九二一年,在前一年他辦了一個「佛經流通處」,印經流通佛法,從事於弘法利生的事業。一九二一年他請諦閑老法師講《大乘止觀》,也是每一堂都寫筆記,他是很用心而且費了很長的時間把筆記整理出來,請諦閑老法師校正過,這就是現在諸位看到的《大乘止觀述記》。雖然是諦閑老法師講的,老法師很客氣,裡面很多重要的發揮幾乎都是江味農居士他的心得,他的領悟、體會,所以諦閑老法師講:「這個不應該用我的名字,用你的名字才對。」學生當然一切都歸功於老師,實際上《大乘止觀述記》是他寫的。一九三○年,他將《大乘止觀述記》講了一遍,差不多講了一年多才講圓滿。
民國二十三年,也就是一九三四年七月,在上海省心蓮社講《金剛經》,可以說老居士在晚年完全成熟了,契入境界了,我們佛門裡面講的信、解、行、證,他真正的證入金剛三昧。講這個經,因為他晚年體弱多病,一個星期講兩次,從一九三四年七月到第二年的九月,這部經講圓滿。他說《金剛經》,確確實實有許多地方是古大德註疏裡面我們沒有見到的,真的是有獨到的見解,有超越古人之處。譬如在經的一開端,他告訴我們,世尊往往說一切重要的大乘經典,都以放光現瑞來發起。像我們過去在此地講的《無量壽經》,《無量壽經》發起的因緣非常希有殊勝。唯獨《金剛般若》,《金剛般若》是整個大藏經的精要,而發起在穿衣吃飯,入舍衛大城乞食,這樣發起的,這個用意非常之深。世尊表演給我們看,至高無上的佛法,究竟圓滿的智慧,就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沒有離開生活。換句話說,江居士為我們點破,學佛學什麼?佛菩薩生活在究竟圓滿智慧之中,表演給我們看。我們凡夫很可憐,一天到晚生活在妄想、煩惱之中,苦不堪言。我們要學佛,如何把我們從妄想、煩惱的生活裡面突破,也要獲得像諸佛如來、像大菩薩一樣,生活在究竟圓滿智慧之中,這才得到真實的受用。我們這一會也不要辜負江居士給我們的啟示,當然更不能辜負諸佛菩薩的加持,希望在這一會當中,得到真實的受用。這是他說經善巧之處。
通行本《金剛經》,前後兩周的問答,經文上都作「云何應住」。在一般的本子多半用昭明太子的三十二分,前十六分是前半部,後十六分是後半部,諸位仔細看經文你就曉得。江居士根據敦煌的寫經,根據唐朝以前的古註來校對,發現前後句子不一樣,四個字完全相同,組合不相同,前半部是「應云何住」,後半部是「云何應住」,意思不一樣。句子字一顛倒,意思完全不相同。他為我們說明,前面問「應云何住」,就是我們的心應該住在哪裡?這個意思是這樣的,口氣是這樣的,應該住在什麼地方?這是問「發菩提心要怎樣安住,才能夠叫心神集中,不至於分散」,明明是為初發大心人所說的。而後半部是講「云何應住」,「云何」是為什麼要這樣住?這個意思當然不一樣,意思確實是不相同。這個是問,前面世尊解釋得很多,教我們離一切相發菩提心,於是乎不能沒有這一問,既然說要離一切相發菩提心,菩提心為什麼單獨它應住呢?如果要是不住,菩提心也沒有了。所以後面這一問,發菩提心那個人是不是住在發菩提心上?疑問在這個地方。佛是不許我們住,那發了菩提心要不要住在菩提心上?不住菩提心上,那就不發心,那就沒得發。究竟是怎樣降伏其心,問的意思在這個地方,換句話說,這是為已經發心、已經修行的人而說的。像這樣深入發明,古大德註疏沒有見過,他對於《金剛經》的妙義,發揮得精彩、透徹,像這樣的地方很多很多,這是我們在《講義》裡面能看到的,他的《講義》寫得非常詳細。介紹的這些文字,都在「江居士傳記」裡面,在《講義》序文裡面寫得很清楚。
民國二十七年(一九三八年)五月十八日往生,他往生的時候,自己告訴大眾,金光遍照,佛來接引,這是決定往生的。他看到佛,看到佛光,最後的遺言,勸導大眾修持以普賢行願為最要。江居士一生所標榜的是「教宗般若,行在彌陀」,所以他是念佛往生的。這位大德可以說是清末民初,在家學佛成就最殊勝的,是我們一個很好的榜樣。他在《金剛經》真正用功夫大概有四十多年,小時候會念不懂意思那個不算,到他真正下功夫研究,四十年的時間,將《金剛經》整理一個完善的本子。他的功德不在夏蓮居之下,夏蓮居為我們整理一個《無量壽經》會集本,他以十幾種版本來校勘,訂正一個最好的、最完整的《金剛經》本子。這都說明我們這一代學佛的人有福報,有這樣不可思議的大德來給我們選擇版本。這是前面簡單介紹的話,底下請看《講義》。
《金剛經講義》很長,現代的人喜歡簡單,怕麻煩。這一次講經,我們的《講義》也印了三千冊,恐怕《講義》大家不願意讀,分量太大,於是我用一點時間,把《講義》裡面精彩的部分節錄下來,寫了節要,《金剛經講義節要》,裡面的內容都是江居士所說的。《節要》的分量大概還不到《講義》的十分之一。這個書現在在台灣印,大概到月底,到下個月打佛七的時候,書那個團他們會帶來,再贈送給諸位同修。現在是先把卷一卷二印出來,但是這一個月不知道能不能講得完。這一次同修們要求希望詳細講,詳細講這個節要,至少我看要三個月到四個月的時間。這一次講一個月,下一次來我們再繼續講,採取這個方法。
請看綱要,綱要就是一般經裡面的玄義,江居士也是採取天台的五重玄義,先說綱要。
【大乘以自度度他為本,自度度他以六度為本,六度以般若為本。】
這是說明般若部在整個佛法裡面,它所佔的地位,它的重要性。我們學佛、我們聽經,首先要問問自己:我為什麼學佛?為什麼要來聽經?首先要把我們的目標、方向搞清楚,決定不能夠含糊籠統,這樣才能得到佛法真正的受用。學佛,有一些人是為升官發財、平安長壽,為這些;為這些學佛,得到的利益太少太少。實際上要是為這個目標,不學佛也能夠得到。學佛,經上講自度度他,什麼叫「度」?度是個比喻,像過河,從這個岸我們坐小船度到那一邊。這個「度」跟三點水的「渡」是一個意思。我們這邊這個岸,是生死、是輪迴、是煩惱,我們要從這個岸度到諸佛菩薩永遠沒有生死、沒有輪迴、得真正自在快樂的彼岸,這是我們學佛的目的。換句話說,如果要不把目的訂在了生死、超越輪迴,我們這一生學佛就一定空過,那才叫真可惜!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不能不清楚的。
諸位同修今天能夠在講堂坐上兩個鐘點,世尊在《無量壽經》上講過,在《金剛經》裡面也講過,不是凡人,不是普通人,都是過去生中曾經親近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都是善根福德無比深厚,你才能歡歡喜喜在這裡坐上兩個小時。你要不相信,外頭馬路上走的人,你叫他來坐,看他坐得住、坐不住?他坐五分鐘,他就要跑了,他就坐不住了。我們要問,既然無量劫來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為什麼今天還落到這個地步?還當一個苦惱眾生呢?這不能不問問自己。那就是生生世世學佛,都沒有下定決心要了生死、要出三界,沒下這個決心。由此可知,無論你修哪一個法門,無論你修學哪一個宗派,修得再好,要是不能夠超越六道輪迴,都不能算成就。為什麼說不能算成就?想想我們現在這個狀況就明暸了。我們無量劫供養諸佛如來,豈不是生生世世在修行嗎?修成這個樣子,所以說不能算是有成就。但是要想在一生當中有成就,一定要求生淨土。江味農居士自己雖然是一生研究《金剛經》,講解《金剛經》,他是念佛求生淨土的。
去年我們佛七圓滿,這邊有一位同修,台灣也有兩位同修,他們來找我,希望我把《金剛經》能再講一遍。我聽了之後,我覺得也好,什麼原因?我這麼多年專講淨土,不想再講別的經,都放下了。為什麼這一次又把《金剛經》提出來?這是看到許許多多念佛的同修功夫不得力。為什麼不得力?第一個是看不破,第二是放不下,雖然念佛,怕不能往生,又空過了這一生。想想《金剛經》不錯,《金剛經》講一遍,幫助我們看破,幫助我們放下。真的看破放下,自然就老實念佛了,所以我們講《金剛經》目的在此地。這個目的要搞清楚,幫助我們看破、放下,老實念佛。要曉得,自度一定要了生死、出三界,換句話說,凡夫我們只當這一生,來生要作菩薩,決定不作凡夫,這才叫做自度。
自度,我們也要幫助別人,自度度他一定要修六度,本經特別側重在六度,把六度變成我們日常的生活行為,六度是菩薩行。佛法的殊勝處,就在自己本位上,就在自己本身的行業之中,就修六度萬行,就修菩薩道,就成佛了。任何一個行業都是菩薩行,都是菩薩道,《金剛經》為我們說出理論、方法。而《華嚴經》末後一品「普賢行願品」,我們一般也稱為《四十華嚴》,這裡面最著名的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尊佛,那五十三個善知識是佛,《金剛經》裡面稱「諸佛如來」,那是諸佛。他們所示現的,有男女老少、各行各業,都在本行,沒有改行,都在自己平常生活環境之中,他就懂得怎樣修六度萬行,怎樣修菩薩道,怎樣學普賢行,一生圓滿成就。《金剛經》講的是理論、方法,《四十華嚴》是諸佛菩薩做榜樣給我們看,把它表演出來,《金剛般若》跟《華嚴》是一不是二,所以理論、方法的要領在這個經上。世尊一開端,他不用放光現瑞來發起,就在日常生活當中表演給我們看,看看諸佛菩薩過的是什麼樣的日子,什麼樣的生活,我們要向他學習,這就是自度度他以六度為本。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度以般若為主,換句話說,就是佛教導我們,希望我們能夠生活在究竟圓滿智慧之中,那就是佛,那就成了菩薩。
【般若攝無量義:性體空寂,我法俱遣,情執盡空,得無所得。】
般若是智慧,裡面含無量義,這是真實的無量。般若之體是空、是寂。空不當作「無」講,為什麼叫它做空?因為它沒有形相,我們眼睛看不見;它沒有音聲,我們耳朵聽不見;它不是形體,我們摸不到,不但摸不到,我們起心動念去想也想不到;它有,它不是沒有,它真有,所以就用空字來形容它,說它的體是空。寂就是定的意思、清淨的意思,絲毫都不染,一塵不染。不但裡面沒有「我」,也沒有「法」,就像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所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本來無一物,這句話說得非常之好,本來無一物就是「我、法」兩邊都離開了。離就是不執著,也就是《金剛經》裡不住的意思,應無所住,不住的意思。遣是放下、捨棄。
情執盡空,「情」是起心動念,貪瞋痴那就是很嚴重的情執。微細的情是動念,起心動念是微細的情;貪瞋痴,太粗了,太粗淺了。「執」是執著。這兩個字,實際上就是世尊在《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情是妄想,執就是執著。可見得情執就是妄想跟執著。妄想執著去掉,自性就恢復,就是禪家講的明心見性。所以,為什麼要把情執放下,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我們今天變成凡夫,在生死輪迴受這樣的苦,就是情執不肯放下。為什麼不肯放下?沒搞清楚,不知道它是什麼事情,其實情執是假的,不是真的。佛在這個經上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情執也是虛妄,不是真的。但是你把假的當作真的,堅固的執著,這個虧吃大了。
得無所得,佛得無所得,菩薩得無所得。試問問,我們有沒有得?我們還是得無所得,你自己以為有得,錯了!那才真正叫情執,迷惑顛倒。得無所得是真的,我們要從這個地方覺悟。
底下這兩句說得很好,「生知」,生是眾生,眾生的知見,眾生以為「諸法緣生」,這也是佛常講的,佛不講眾生也發現了。現在西方很多科學家發現一切法是緣生的,他們將一切物質分成分子、分成原子、分成電子、分成粒子,曉得這個東西是因緣生法。他不叫因緣,但是跟佛法因緣講的是一個意思,他懂得。但是「未見本性」。近代的科學家比上一代要進步很多,譬如近代的科學家曉得根本沒有物質存在。物質的現象是什麼?愛因斯坦認為是「場」。場是什麼?中國人翻作「場」,是能量集中而產生的一個現象,也有科學家說這是一切物相波動的現象。這些說法,跟我們佛法相當接近。佛在大乘經裡面告訴我們,物質現象從哪裡來的?《唯識》經論說「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無明就是妄想;「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發展為十法界依正莊嚴。物質是從無而有的,換句話說,「有」是從「空」裡面變現出來的,它的體是空寂的,所以「有」不是真有,有叫幻有,在佛法裡面叫妙有,不是真的有這個東西。科學家雖然講到「場」,講到波動,還沒有見性,還是凡夫知見。凡夫「逐相而轉,迷而不覺」,這就苦,所以他沒有辦法超越輪迴,這個輪迴的界限很難突破。
佛知道,佛知「緣生性空」,他見性了。他知道一切現象,緣生的現象,體是空的,沒有自性,沒有自性就是沒有自體。「有即非有」,有跟非有是一不是二。《心經》上常講「色即是空」,色是色相、是物質,它就是空。不是說色等於空,不是的,本身就是空。
「當體即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這個話很難懂。你要是真正懂得,那你就很自在,就很快樂,你好多煩惱都沒有了。我們沒有法子,還用比喻來說,《金剛經》最後教給我們修行的方法,「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佛舉這個比喻教我們觀想。我們都有作夢的經驗,兩個人睡在一起,各人做各人的夢,同床異夢,兩個人沒有做一樣的夢。當你作夢的時候,如果你是學佛的,學佛學久了,佛法的印象比較深刻,在夢中忽然想到,我現在在作夢,夢裡面那些現象,問問是不是當體即空?確實。拿《心經》上的話,「色即是空」,夢即是空,空即是夢,空跟夢是一不是二,你從這裡去體會,真的。常常這樣子想、這樣觀察,然後再看看我們現前這個花花世界,一切眾生,就跟作夢沒有兩樣,一樣的。
一切萬法,當體即空,有即非有。有跟非有,空跟有,是一不是二。我們今天在佛法裡最難明瞭的,就是把色跟空看作兩樁事情,兩個怎麼合都合不來,不曉得它根本就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金剛經》裡面發揮這個道理的經文很多很多,所以要曉得當體即空。當體即空,你就不迷,你就不會隨著境界去轉。換句話說,不會受外面環境的誘惑。因為外面境界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你就不會受它欺騙,不會為它所轉。換句話說,不會去為它做牛、做馬、做奴才。世間人真是可憐,佛看到,「可憐憫者」,都在那裡作夢,在夢中造業,苦不堪言。佛跟眾生,對於宇宙人生真相覺悟不一樣,所以眾生在迷,佛覺悟。
【因迷而成六道,因悟而有三乘。】
六道輪迴從哪裡來的?迷來的,迷了這就有六道。為什麼會有六道?迷有淺深不一樣,迷得淺一點是天人,天上還有天,天有二十八層,迷得輕的在天,迷得重的就往下墮落,最重的就是地獄,六道裡面都是迷。覺悟也有究竟、不究竟,換句話說,覺悟功夫也有淺深不一樣。究竟圓滿覺悟的,那是佛,少分覺悟的是聲聞、緣覺、菩薩;覺悟一乘比一乘高,不圓滿,所以覺悟有三乘。這就說明十法界是怎麼來的,佛常講十法界是依迷悟淺深不相同,而說三乘六道,三乘是聲聞、緣覺、菩薩。
【本經綱要:遣除妄想執著,念佛淨心之樞要。】
本經的目的非常顯明,是幫助我們破妄想、去執著。這就是前面講的情執,情執要是破除,念佛就不難,功夫就很容易得力。我們常講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都不難達到。底下我們解釋這兩句,列一個簡單的表解。
【無始無明】
什麼叫無明?無明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我們完全不明瞭,這叫無明。諸位要知道,宇宙人生真相我們本來是明瞭的,現在不明瞭了,現在就無明了。我想一定有同修會起疑問,本來我們明瞭,為什麼會不明瞭?幾時我們不明瞭的?現在我們依照佛法來修行,把無明破了,我們又恢復明瞭,恢復明瞭之後,會不會哪一天又不明瞭?總有人會有這個問題。其實這個問題在佛法裡面,叫做根本大問,可見得不是小問題,根本的大問。世尊當年在世的時候,富樓那尊者就提出這個問題。他聽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眾生本來都是佛,既然成佛,本來是佛,為什麼會迷了當凡夫?幾時迷的?現在修行成佛之後,將來會不會再迷,會不會再當凡夫?就是這個問題。這個問題我在此地不解答,諸位要想明暸,在《楞嚴經》第四卷,富樓那尊者問,釋迦牟尼佛答覆,你看看他老人家怎麼解釋的,你去好好的讀那一段經文,看看會不會開悟。開悟,那你就成佛了。
無明無始,無始這兩個字非常妙,無始不是說很久很久以前,說不出時間,這個話不能這樣說,怎麼會說不出?這個無始就是沒有開始。你要不相信,我問你一個很淺顯的問題,你能不能答得出來,「你晚上作夢,你是幾點、幾分、幾秒開始作夢的」?這是很近的問題,你連這個問題都答不出來,那就不要問了。夢也是無始,為什麼?心裡頭本來沒有夢,夢哪有開始!有始有終,它就真有這個事情。既然當體即空,你怎麼能說它是個事實?無始,徹底就是假的,它根本就沒有這個事實,哪來有開始?有始有終是真的,真有其事,那才叫有始有終。無始的深義,就像一個圓一樣。一個圓,你說哪個地方是起點?從哪裡開始?圓沒有開始。因此破無明就不難,無明真有開始、真有結束的話,那我們怎能破得了,那修行還能有成就嗎?正因為它無始,所以只要你心清淨,不再執著,不再去想它,無明就斷了,就沒有了。
無明裡面有兩個現象:一個是妄想,一個是執著。這就是剛才我舉的《華嚴經》上,「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妄想是什麼?分別心。執著是我執跟法執,執著可以分為這兩大類。一個是執著這個身是我,執著能思惟、能想像,思想見解是我,《金剛經》上講的「我見、我相」,所有一切煩惱都是從這裡生的。我執演變就是煩惱障。法執是認為、以為,都是誤會,誤以為所有一切法也是真正存在,不知道一切法也是當體即空。不曉得!於是就變成所知障,所知是你應該知道的,本來知道的,現在不知道了。現在這個障礙障住,就不知道了,這叫所知障。有這兩種執著,這就成了六道輪迴。
底下,「惑、業、苦」就是輪迴的現象。兩種障這是迷惑,迷惑就造業,造業就有果報。苦就是果報,六道輪迴是果報。受果報的時候又迷惑,迷惑又造業,造業再受報,這就是輪迴的現象。從這個現象裡面,諸位要知道,我們來生會不會比這一生更好?你們想想會不會?愈迷愈深,造業愈造愈重,所以後來的果報是愈來愈苦。六道裡頭住不得,太苦了!一世不如一世,這是事實。所以覺悟的人、明白的人,要下定決心,在這一生當中,決定要超越六道輪迴。
妄想,這是分別心,能變境界,佛在大乘經上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十法界依正莊嚴就是從心想生。我們明白這個道理,真正能夠體會,佛教導我們的方法,自然就相信了,不會懷疑了。為什麼?從心想生,想佛就變成佛,就是佛法界。所以佛教我們念佛,念佛是什麼?把這個觀念轉變。我們現在的念頭是在念三惡道,念三惡道將來的果報是地獄、餓鬼、畜生,苦不堪言!假如我們現在念頭轉一轉,我們念佛,念佛將來就作佛,念菩薩就作菩薩,念什麼就變什麼境界,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連作夢都如此,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你那個情執很深的話,晚上它也會作夢,夢境現前,這個證明佛講的沒錯。我們現在每天晚上作夢都夢不到佛,什麼原因?佛這個念頭太淡薄,這個印象不夠深刻。晚上作夢都夢妖魔鬼怪,這說明妖魔鬼怪那個觀念太深刻了。為什麼?眼睛所看的都是妖魔鬼怪,你看電視,電視是妖魔鬼怪,報紙、雜誌全是妖魔鬼怪,所以晚上作夢就是亂七八糟的。能夠把佛所講的東西,在生活當中體驗、證實,然後才知道佛講的方法正確,只要我們一心專念,能變境界。
【情執我見,實為愛根。】
這句話要牢牢的記住。為什麼?佛在經上常說,「愛不重不生娑婆」,娑婆就是六道輪迴。愛不重不入輪迴,入到輪迴,愛很重,不是好事情,一定要覺悟。
【愛根不除,心何由淨。】
貪、瞋、痴、慢都是從愛裡面生的,這個根要是不拔掉,你的心不能清淨,心不清淨就不能生淨土。我們念佛,念佛為什麼?要你清淨心。《無量壽經》上講得很清楚,經題上給我們標示出修行的總綱領是「清淨、平等、覺」。而我們的功夫就在清淨上,心淨則佛土淨,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要靠清淨心,清淨心就變清淨佛土,是這麼個道理。如果心不清淨,口裡面念阿彌陀佛,沒用!一天念十萬聲佛號,心裡頭還有貪瞋痴慢,古人講得很好,你喊破喉嚨也枉然,這一點都不錯!所以我們念佛就是要恢復清淨心,用佛這一念,把我們九法界那個念頭都把它轉變成佛的念頭,這才叫念佛人。
【般若是自性本具正智。】
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般若是佛法的精華,我們不能把它看作太深太玄,好像高不可攀,那你就把它看錯了,是我們自性,自性就是自心,自己的真心本性裡面本來具足的。六祖惠能大師說得很好:「何期自性,本來清淨。何期自性,本來具足。」這是什麼?就是佛在經上常常講的「無上正等正覺」,梵文稱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我們真心本性裡頭本來具足的,不是從外面來的。學佛首先要知道這個事實,我們學佛沒有別的,恢復自己本性而已。「照見事實真相,此即佛之知見」,《法華經》上說「入佛知見」,就是這個意思。唯有自性裡面真正智慧現前,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完全明暸了,這叫「照見」。可見它不是分別見,不是妄想見,它是照見。像明鏡、像鏡子照物一樣,照得清清楚楚。我們看第二頁:
【老實念佛,則能一心不亂。若不斷世間一切染緣,攀緣不息,何能老實。】
老實可貴,老實很不容易!由此可知,我們從無量劫來,雖然多劫長時供佛修行,可惜從來沒有老實過,所以落到今天這個樣子。如果老實早就成就,早就出了三界。沒出得了三界,不老實!為什麼不老實?攀緣,這是常講的放不下。這樣也貪,那樣也愛,這就壞了,壞在這裡。又想要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地方金銀財寶又不肯放下,那怎麼行?這才搞到這個地步。所以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亂,沒有別的,老實,老實就是身心世界一切放下。為什麼放下?因為身心世界都是因緣所生,都不是真的,正是經上所說「當體即空」。所以佛教給我們放下是正確的,放下是真實智慧;不肯放下還有貪戀,這就是情執,這就是迷惑。本經大主意就是幫助我們看破、放下。這是般若的總綱領,我們介紹到此地。
底下請看經題,本經的經題,「金剛般若波羅蜜」這七個字是別題,後面「經」字是通題。經題七個字可以分為三段。金剛是第一段,是比喻。金剛是物名,金中之精,就是金中的精華,金中最精之物,稱之為「金剛」。「最堅最利。能壞一切物,一切物不能壞。」這是先說明這個物質,它的名字叫「金剛」,因為在一切物質裡面,它最堅固、最鋒利,一切物不能夠破壞它,它能破壞一切物,它比其他的五金都要堅固。
「金剛寶光明能照數十里」,這是希有之寶物,我們現在這個世界已經見不到,許許多多的寶藏我們都見不到了。為什麼見不到?眾生福薄。一切眾生福報大的時候,這些許許多多的珍寶都自然出現。實在講,這也是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依報隨著正報轉。依報就是我們生活環境,隨著正報福報的大小;福報大的自然七寶現前,福報沒有了,七寶就不見了,就隱沒了。這都是心轉境界,證明佛在經上所講的這些原理是真實的。
因此世尊用這個來比喻般若智慧,「喻般若正智,能破煩惱重障」,這是取它堅利、鋒利,能破煩惱。「徹見一切凡情妄相」,這是比喻它的光明,能夠照破無明。「照破無明」,宇宙人生的真相你就完全見到了。所以用金剛來做比喻,金剛的特性是「堅固、鋒利、光明」,三個特性比喻般若。
「般若」是梵語,這是音譯過來的,它的意思就是智慧。我們不把它翻成智慧,還用般若,這在從前翻譯體例裡面,叫做「尊重不翻」,對這個名詞尊重,所以用音譯,再加以解釋。「義為自性本具之正智,所謂佛之知見」,佛與大菩薩對於宇宙人生一切事理、因果,他們看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瞭,這種能力就叫做「般若正智」。
「就理體曰覺性」,般若之體就是覺性,覺性就是真如本性。本性、本能就有覺的意思,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又名實相般若」,實是真實,決定不是虛妄的。這個意思就是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般若是真實的,般若不是虛妄的;這種能力是真實的,一切現象是虛妄的。這都是講它的本體,講它的理體。「就作用曰正智,即觀照般若」。有體就有用,實在說我們在淨宗法門裡面來講,它的體就是清淨心,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正智,就是照見。我們現在的心不清淨,我們現在的心是被污染,佛常說「五濁惡世」。五濁惡世,從事上講是講我們生活環境,從理上講就是講我們的心。濁是污染,五種嚴重的污染。因為嚴重的污染,所以這個心起作用就起惡念,起貪瞋痴這些惡念。因為有惡念,才會有錯誤的行為,才會有苦報。我們現在的話叫「惡性循環」,輪迴不息的原因。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正智照見,宇宙人生的真相就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叫「觀照般若」,觀照般若是實相般若的起用。
「體用一如,覺照一體,故皆名般若」,這個要曉得,體跟用是一不是二。清淨心是體,清淨心起作用是照見,體跟用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這是諸位同修必須要曉得的,學般若,學大乘,要從這個地方去體會。
「佛為一切眾生,開示大乘,使令悟入者,名文字般若」。眾生在迷,自己心性裡面雖然本來具足、本有,但是不知道!人人的心都清淨,哪個人的心不清淨?真心都清淨,不清淨的是妄心,假的不是真的。我們都有一個真心,真心被迷了。雖有,不知道。在不在?在。佛告訴我們,佛講得很清楚,佛說我們眼睛看外面的色相,耳朵聽音聲,第一念是真心。我們眼看耳聽,第一念是真的,真心。為什麼?第一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不能說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你沒有看見。看見,清清楚楚,沒有執著、沒有分別,真心。第二念就迷了,第二念起分別,這是花,這是紅的、這是黃的,這很美,我很愛它。完了!這就完了,墮落在妄想、分別裡面去了,這就迷了。諸佛菩薩有本事保持第一念,不墮在第二念,他們的本事,他們用真心。我們怎麼樣?第一個念是真心,二念、三念就完了,就變成妄心。妄心作主,真心不管事,不起作用,這叫凡夫。能夠保持第一念,就是佛與大菩薩,法身大士,那不是普通人。佛把這個事實真相、這個道理跟我們說清楚,後人把佛的話記錄下來就變成文字。佛當年說法那是般若,那是言說,現在記錄下來成文字,就叫「文字般若」。所以文字是幫助我們開悟,幫助我們認識宇宙人生真相。雖然說三種,諸位要曉得,一而三,三而一。
【梵語波羅蜜:義為彼岸到。】
這是印度梵文的文法,跟我們中文文法恰恰相反,我們中國人講「到彼岸」,他說彼岸到,我們依原文的意思來翻,就是到彼岸的意思。
【所謂離生死此岸,渡煩惱中流,達涅槃彼岸。】
這就是到彼岸的意思。涅槃是不生不滅,也就是一般宗教裡面所講的永生,以後再也沒有生死,這叫涅槃彼岸。涅槃也翻作圓寂,圓是圓滿,寂是寂滅。滅的是什麼?滅的是念頭。諸位要曉得,生死輪迴的根本就是念頭,念頭是生滅,前面念頭滅了,後面念頭生了。有生滅就有生死,就有輪迴。涅槃的意思,沒有生滅的念頭了,心真正達到清淨,心裡頭一念不生。不生當然就不滅,這是真心完全現前,妄心沒有了。妄心沒有了,給諸位說,生死輪迴就沒有了,這個現象就沒有了,所以叫「了生死、出輪迴」。這是把這個道理為我們說出來,只要你心裡頭生滅的念頭沒有了,輪迴就沒有了,生死就沒有了。輪迴生死都沒有了,諸位想想看,你還會有什麼老、病?當然沒有了,生、老、病、死都沒有了,這些完全是真實的事實。
【波羅蜜又有到家、究竟、圓滿諸多義。】
這一句梵文裡頭含的意思很多,它有到家,到彼岸、也有到家。到家是功夫做到圓滿,我們稱到家了。像這幾天我來了,看到這邊許許多多名書法家寫了很多字,字寫得很好,「某人這個字寫得到家,功夫到家了」,印度人叫「波羅蜜」,波羅蜜就是到家了。畫畫的功夫,畫到最好就是到家了。你會炒菜,炒菜炒得功夫好,色香味具足,也叫波羅蜜,到家了,功夫到家了。它有究竟圓滿的意思,稱為波羅蜜。
【梵語涅槃:義為不生不滅,所謂本自不生,今亦不滅。又翻圓寂。】
這是解釋前面講「達涅槃彼岸」。實在講,涅槃有不生不滅的意思,不生不滅就是真心,就是本性。禪宗裡面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見性就是不生不滅。所以大家千萬不要誤會,認為涅槃就是死了。如果涅槃就是死了,不要修,每個人最後一定要入般涅槃的,所以不是這個意思。涅槃就是真正證得不生不滅,證得清淨心現前,就叫證得涅槃。所以涅槃跟死完全不相干,死了不是涅槃,死了就麻煩大了!死不能解決問題。所以不可以死,死了就不得了,就麻煩大了!決定不能死。學佛,我們就是要在這一生當中,真正證得不生不死,真的是了斷生死,就是要證得不生不滅。這是翻圓寂。
【因見思煩惱,而有分段生死。因塵沙無明,而有變易生死。】
佛法裡常講生死有兩種,一種是「分段」,分段就是一段、一段的。粗的現象,像我們現在這個一生、一世,這是一個大的階段。小的階段,一年比一年老,一年是一個階段。再細分,一月是一個階段。再分,一天是一個階段。你每天晚上睡一覺,等於死了一次,昨天再也不會回來,永遠消失了。諸位想想,你要是頭腦再清楚一點,再明白一點,剎那、剎那就是一段一段。人不是一天一天的老,不是,是剎那、剎那在老,這叫真正覺悟,真正明瞭了。剎那、剎那,這是分段。「變易」是變化,變化,從幼到少,從少到壯、到老、到死,變化,這是很明顯的變化。微細的變化在心裡,心裡面變化。如果我們冷靜一點,細心一點,也不難覺察到,迷悟的變化,情識的變化,貪瞋痴慢煩惱的變化,無量無邊!那是變易生死。在佛法裡面講變易生死,主要的意思是超凡入聖,他的境界不斷在改變。菩薩,剛剛證得初信位,初信到二信是一個變化,二信到三信是一個變化。就好像我們在學校念書,我們從一年級到二年級,這是一個變化,一年變到二年,二年變到三年;小學變到中學,中學變到大學,這叫變易。菩薩有五十一個位次,就是五十一次的變易,這叫做變易生死。
變易跟分段不一樣,分段裡面有煩惱,變易裡頭是破無明,一個是從煩惱障來的,一個是從所知障來的。因為有兩種障,所以叫兩種生死。塵沙無明跟見思煩惱,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兩種生死都斷了,這叫圓寂、叫圓滿、叫清淨寂滅。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