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論語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五OO集) 2020/4/5 台灣 檔名:WD20-037-0500
諸位同學,大家早上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論語講要》,〈微子篇〉第九章。
【大師摯適齊。亞飯干適楚。三飯繚適蔡。四飯缺適秦。鼓方叔入於河。播鞀武入於漢。少師陽。擊磬襄。入於海。】
「此章所記」,這章所記載,「如孔安國注」,孔安國的注解:「魯哀公時,禮壞樂崩,樂人皆去」。「魯國三家執政,禮壞樂崩,所以樂人皆離去」,樂人就是當時的音樂家,禮壞樂崩,所以這些音樂家也都離開魯國了。
『大師摯適齊。』「大師即太師,是樂官之長」,在樂官他是第一個,長就是第一個,就類似我們現在樂團總指揮。「摯是太師人名」,太師就是這個樂官之長,他的名叫做摯,「他離開魯國,前往齊國」,他就到齊國去了。
『亞飯干適楚,三飯繚適蔡,四飯缺適秦。』「據《白虎通.禮樂篇》說,天子一日四餐,諸侯一日三餐。」古代天子一天吃四餐飯,諸侯一天吃三餐,吃飯的時候,「餐時須以音樂來勸食」,就是用音樂來引起天子、諸侯他們的食慾,讓他吃飯有食慾,所以「每餐各有奏樂的人」。四餐飯,第一餐,第一餐奏樂;第二餐,第二餐奏樂;第三餐,有第三餐奏樂的人;第四餐,有第四餐奏樂的人。所以天子、諸侯用餐的時候必須以音樂勸食,每餐各有奏樂的人。「亞飯干,是第二餐的奏樂人,此人名干」,他的名字叫干,離開魯國,「他往楚國」。「三飯繚,是第三餐的奏樂人,此人名繚,他往蔡國。四飯缺,是第四餐的奏樂人,此人名缺,他往秦國。」「此處有四飯樂人」,這個地方有四餐飯奏樂的人,「則知魯君也是一日四餐」,魯國的國君他一天也是吃四餐,「《白虎通疏證》以為,魯為周公之後,得備天子禮樂,亦得備四飯樂官。」根據《白虎通疏證》這個注疏說,是因為魯國的國君是周公的的後代,所以要備天子的禮樂,所以也要每一天準備四餐飯,四餐飯都有四餐飯的樂官來奏樂。「又此處不說有一飯樂人」,沒有講一飯,只有講二、三、四,「古注以為,或一飯之樂由太師掌之」,第一餐飯這個音樂就是由樂官之長(太師)他自己來奏樂,「或有一飯樂人而未去」,這是古注注解是這樣。以上就是四餐飯四個音樂家都離開魯國,到其他國家去了。
『鼓方叔入於河。』「鼓是擊鼓者」,擊鼓的人,「此人名方叔」,他的名字叫方叔,他也離開了,「他入居於河濱」,靠河的旁邊,他也離開了。
『播鞀武入於漢。』播搖小鞀鼓,這個我們看人家賣糖葫蘆搖的鼓,就像那個小鞀鼓。「播搖小鞀鼓者,此人名武」,他的名字叫武,「他入居於漢水之濱」,也是他就離開魯君,到漢水的河濱去住。
『少師陽,擊磬襄,入於海。』「少師名陽者,擊磬師名襄者,他們入居於海邊」,到海邊去了。以上講的四個音樂家,還有擊鼓的、播鞀鼓的、擊磬的,他們都離開了。
「古注或據《漢書.禮樂志》,說這八人是殷紂王的樂官,或據《漢書.古今人表》注,說是周平王時人等,其說不一。」古代的注解或者根據《漢書.禮樂志》,說這八個人是殷紂王的樂官;或者根據《漢書.古今人表》這個注解,說是周平王那個時侯的人,說法不一樣。「《白虎通疏證》說:孔子嘗語魯太師樂。又曰,師摯之始,關雎之亂。若是紂時,無緣歌關雎之詩。說《論語》者,自當為魯哀公時人焉。」這是根據《白虎通疏證》這個考證說的,孔子曾經語魯太師樂。又曰,師摯之始,關雎之亂。如果是紂王那個時侯,無緣歌頌關雎的詩。說《論語》,自當為魯哀公那個時侯的人。這是根據《白虎通疏證》的一個說法。這章書主要是說禮壞樂崩,所以這些音樂家也都離開魯國。禮也壞了,樂也崩了,也沒有了,不按照禮樂來做,所以他們就離開這個國君了。
好,這章書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