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十集) 1983/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8-004-0010
請掀開經本,八百二十九面第三行,這是第三個小段,「王民身」,王是指的國王,民是指一般民眾:
【應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現小王身而為說法。應以長者身得度者。即現長者身而為說法。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身而為說法。應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宰官身而為說法。應以婆羅門身得度者。即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
這一段這是講我們世間的人道。『小王』就是人間的國王,人間國王為什麼稱之為小王?比起天王要小,比起轉輪聖王也要小,所以稱之為小王。這一段可以說在世間、在社會上都是有相當地位的人。也能夠看出我們一般人的志趣是不相同的,像此地講的國王、『長者』、『宰官』,在今日之下來說,都是從事於政治工作的人,就是從政人員,他對於政治上有愛好,喜歡從政。從政也是服務於老百姓,孫中山先生說得很好,政治是服務於老百姓的,是以這個為目的。我們中國自古以來所謂政者正也,為政以道,為政以德,就是以道德來治理國家、來教化老百姓。
人王,實際上講他是包括轉輪聖王。但是本經裡面講的是小王身,小王似乎不包括轉輪聖王,就是專指世間的國王,像現在民主國家裡面的總統、元首,指這樣身分的人。如果有人發心想做一個全國的領導人物,觀音菩薩也能夠幫助他達成願望,那就是也示現國王的身分。示現一個非常仁慈的國王,來給他談論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希望他能做個有道的明君,將國家治理好。這是現同類身來為他說法。亦有人發願,今生是不行了,身分、地位都沒有辦法達到那麼高,有些學佛的人,甚至於還有出家人,我就遇到過一位法師,他告訴我,他希望來生做國王,今生這個修持希望來生能做國王。他說,我做了國王,我才能護法。
確實佛法的護持,你看釋迦牟尼佛在經典裡面都是囑咐於國王大臣,沒有國家的力量來護持,佛法沒有辦法弘揚光大,可以說當年在印度都是些國王護法。佛法傳到中國來,可以說從漢朝一直到清朝,也都是帝王來護持,歷代的帝王都是皈依三寶的,都是三寶弟子。所以佛法對於我們中國文化,早就融成一體,這個影響是太深遠了,有這個道理在。如果要想,就是來生要想做國王護法,也不是像我們這樣散亂的修行就可以,要真正發仁慈之心,要與眾生廣結法緣。現在是民主社會,不是專制,專制又好辦,那個皇帝你投生到他家裡,做了王太子,就可以繼承王位,現在不行。現在做總統要全國老百姓選舉,你要跟這些老百姓沒有緣分,他不投你的票,所以你要廣結善緣。你緣結多了,你有意思出來從政,大家擁戴你,都來投你的票。可見得現在社會制度跟從前不一樣。
我們那時候在台中,跟李老師有的時候也說笑話,當然李老師不至於去從政,去競選台中市長。假如老師要是願意從政,競選台中市長,只要在家裡點點頭,說一聲「我想幹市長」就行了,就會被選上。為什麼?我們蓮社的同修,就是他的學生,在台中有二十多萬,一個人拉十票,保險當選。他還不要出去坐車,不要出去喊什麼口號,拜託拜託,用不著,在家裡哼一聲就行了,就當選了。這就是什麼?法緣結得太廣。你們想想看,今天哪一個競選的人,他的基本人數能夠有二十萬人?這個力量太大太大了。他不幹,他要幹真正是很容易。這是菩薩也能幫助人成就帝王的德業。
長者,印度的長者跟我們中國稱長者有點不相同,它的條件很多。佛經裡面講他必須具備十個條件,才能被尊稱為長者。哪十個條件?第一個,他是貴族。我們曉得,印度自古以來階級制度就非常的嚴格,這在我們中國是沒有的。我們中國常有布衣宰相,貧賤的人發奮努力,一樣可以能夠做到宰相,可以做到大富長者,可是在印度不行,印度階級限制得太嚴。從政,在社會上居領導地位的,只有剎帝利跟婆羅門。所以他的出身一定是貴族。第二,他在社會上要有相當高的地位,這個地位就是做的官做得很大,是個高級官員。貴族出身、高級官員,還要有財富。我們中國過去做大官的、做宰相的,家裡很窮的人很多,是貴而不富。你們在歷史上看到,好多宰相真是做的清官,真正是替國家、替老百姓辦事,不要錢。你看宋朝,這是我們歷史上著名的宰相范仲淹,范仲淹死的時候連棺材都買不起,你就想像他清廉值得我們尊敬。他有五個兒子,兩個兒子做過宰相,有一個兒子做御史大夫,那個時候的御史大夫相當於現在的監察院長。五個兒子當中曾經有兩個兒子做過行政院長,有一個做過監察院長,老頭子出將入相,死的時候連棺材都買不起,你看這一家人多麼的清廉。
我們印光大師讚歎我們中國有道德的人,說中國自古以來只有三個人,家業一直到今天不衰,傳家久遠,這是憑德行。第一位就是孔子。你看孔子到今天後代孔德成,無論在國際上大家對他都尊敬,一聽說孔老夫子的後代,沒有人不尊敬的,你就想孔老夫子的德行。所以一個人積德要緊。第二位就是范仲淹。范仲淹子子孫孫都能保持著清廉的家風,一直到民國初年家道不衰,真是所謂忠厚傳家遠,能傳這麼多代,多好!第三個就是清朝初年,滿清入關的時候,順治年間有個葉狀元。姓葉的,名字我記不清楚了,諸位看《印光法師文鈔》裡頭有,他老人家說過,一直到清朝末年,三百年家道不衰。在我們中國歷史上找傳家久遠、代代興旺而不衰的,就是這三家人家,值得我們讚歎。
而後的,就有一家就是曾國藩。曾國藩的後代,今天在台灣的曾寶蓀就是曾國藩的後代,也是社會上知名人物。這是一、兩百年他家風能夠保持,你看看曾國藩的家書、家訓,你就曉得他治家多嚴。雖然是富貴,可是子姪輩都非常的勤勞,絕對沒有什麼公子、小姐那些養尊處優的情形,沒有。曾國藩在世的時候,他那個官做得大,這是清朝有史以來只有他一個,地方官他做四省的總督。在清朝開國以來,一般總督只管兩個省,他曾經管四個省,等於小皇帝。他家裡面,粗重的活都是他子姪做,不叫家裡佣人做。家裡各個人要學勤勞、節儉,所以他能傳這麼多代,這個不偶然。
有一點小福報就趕緊去享,享完了就沒有了,我們看這個世間,許許多多的人連一生都保不住。年輕的時候飛黃騰達,到晚年的時候貧窮潦倒,我看得很多。自己一生都保不住,底下一代完了。你們讀古文,韓愈有一篇文章記載的「圬者王承福傳」,你們去念念,那篇東西真是很有哲學意味。那是個泥水匠,他常常去做工,給那些達官貴人去修理房子。可是過一、兩年去的時候,房子換了主人,這一打聽怎麼樣?不是犯了罪就是抄了家,就完了。有三年、五年敗了,很少人保到第二代,保到第三代就不容易。傳家久遠這是人人羨慕的,可是一定要修德。所以長者他必須富足。
第四個條件,他有威嚴,人家見到他的時候對他敬畏。第五個條件,要有智慧。第六個條件,也得有一點年歲,不能太年輕就稱長者。在我們中國古時候至少要四十歲以上,太年輕不能稱為長者。第七個,行淨,就是他的生活非常的清淨,身心清淨。第八個條件,他非常有禮貌,絕沒有傲慢的習氣,對待任何一個人都很謙虛、都有禮貌。第九,在上位的人讚歎,上位當然是國王,讚歎他。最後一個條件,就是一般老百姓尊敬他,都聽他的,都依歸於他。具備這十個條件才能稱之為長者,所以他把長者擺在宰官之上。宰官,宰是包括宰相,官是包括一般的官吏。所以長者不容易,有一點像我們現在稱國家的元老,很有這個意味,是國家的元老,我們今天稱黨國元老,這才有資格稱之為長者。如果有人願意做一個長者,在這個世間,年高德重,眾望所歸,觀世音菩薩就現長者身給他說法。說什麼法?說布施波羅蜜,廣結法緣,仁民愛物。才能為全國老百姓所擁戴,國王大臣對你讚歎,這是國家的善人,國之寶。
下面講到『居士身』,此地講的居士,不是我們現在佛門所說的居士,不是的。你看這居士也在宰官的前面,居士到底對國家、社會有些什麼貢獻?他有很大的貢獻。你看我們《二十五史》,你打開來看看,傳記裡頭有一篇叫《隱逸傳》,我們一般稱為高士。他是讀書人,有學問、又有品德,而且非常能幹,多才多藝,他不做官,不出來做事情。如果他生活勉強過得去,他一天到晚遊山玩水,交結這些有學問、有道德的,多半以出家人或者是以道士做朋友,成天幹這個。我們歷史上要給他立傳,我們問了,他對國家、社會有什麼貢獻?他的貢獻很大,這個貢獻是什麼?是教你知足常樂、不求名聞利養,社會上免除很多的爭執。他所表現的就是「於人無爭,於世無求」,你說何等的清高!他不是沒有能力求,不是沒有能力爭,他有的是能力,有學問、有能力、有才幹,他可以爭的,他不爭。所以,這個在社會上有潛移默化的功德,就是教人要知足常樂,教人放下名聞利養,於世無求,於人無爭。他那個是身教,他不是言教,他是一生做出榜樣來給人看。這個影響力非常之大,對於一個國家長治久安有不可磨滅的功德。所以,歷史上要給他作傳,道理就在此地。我們一般稱為世外高人,但是他並沒有出家,他也不是佛教徒,也不是修道的,是隱士一類的。此地稱的居士就是指這一類的人。所以他是身心清淨,平常的時候他們喜歡玩的就是文學、藝術。
像清朝中葉的時候,也許你們有聽說揚州八怪,那就是隱士,他們常常聚在一起以琴棋書畫、遊山玩水,幹這個,各個都有學問。那是放蕩不羈的,好像是瘋瘋癲癲的一樣,成天沒事情幹,在外面吃喝玩樂,搞這個。這些稱之為居士。這些人給諸位說是真正懂得人生的人,他這個一生是十足的享受,雖然有的很貧窮潦倒,他的精神生活非常豐富。物質生活他雖然沒有錢財,精神生活太豐富了,是真正懂得人生。在今天來說,那都是很富有哲學意味的,要是歐洲人的看法,那是哲學人、哲學家,哲人的生活。菩薩也能夠幫助他們,給他們講清心寡欲、潔己修身之法。
下面講到宰官,宰是治理的意思,我們今天講統治;官是公的意思,開誠布公,官是這個意思。所以我們中國古時候的宰相,你看唐朝的宰相、漢朝的宰相,他的名稱叫同平章事,他這個職稱上是這樣稱法的。同是什麼?同皇帝,皇帝是統理這一個國家的。這些皇帝、宰相辦的什麼事情?平,平是公平,處理政事、對待老百姓要公平。章是什麼?章就是公開,沒有祕密,章是明顯,擺在那裡大家都看到,要公平、要公開。這樣辦事才叫老百姓心服口服,大家能夠信任政府,能夠擁戴政府。你看宰相他這個名稱多有意義。官就是指地方官吏,像現在的省主席、縣市長之類。如果有志於治理國家、輔佐政治,為國為民、移風易俗,菩薩就給他現身,給他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這些道理。菩薩也教政治學,這個就是教政治。前面天大將軍那是教軍事,菩薩真是多才多藝,無所不能。他現大將軍,他是軍事家,教這些宰官,他是政治家,他也現宰官身來教他們處理世間一些政事,菩薩真正是無所不能。
後面講到修道的,『婆羅門』,婆羅門在印度是屬於宗教,婆羅門教。佛陀在世的時候,它這個宗教的歷史比我們佛教還要久遠,佛在世的時候他們就傳了好幾百年,這是印度古老的宗教。印度在從前真是宗教之國,它宗教教派非常之多,釋迦牟尼佛在經上就給我們講有九十六種。九十六種大概還是知名度比較高的,人數比較多的、勢力大的,小的那就不算。所以經上常講九十六種外道,婆羅門是其中勢力最大的一派。他們修行的功夫也相當之高,功夫好的能夠修到無色界天,他們修四禪八定。所以佛出現在印度是有道理的,我們中國文化水準雖然高,但是比起印度還是差得很遠。譬如印度人他修四禪八定,他對六道輪迴情形他看得清清楚楚。我們中國文化只到人道,只講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只到個人修養,還不能夠跟六道往來。而在印度那邊已經普遍的都可以跟六道往來,由此可知,他們這個水準比我們要高。所以佛出現在那個世間,給他講宇宙、講六道的情況那非常容易,他們很容易接受。到我們這裡來講,我們就很難接受,因為我們境界達不到,光聽你說,我們自己沒有看見,總是要隔一層。
婆羅門這是外道,他有志來出家、來修學這個宗教。婆羅門是梵語,翻成中國叫淨意。因為他們自稱是大梵天王的後代,所以經裡面常常也用另外一個名詞,叫梵志,梵志就是婆羅門。梵是梵天,他們這些人的志願就是求生天,希望將來死了之後能夠生大梵天。生大梵天,當然他要修禪定,所以他們對於定學是相當的重視,真正有成就。釋迦牟尼佛也現外道身,這裡要注意,我們如果對於其他宗教、外道要批評,說人家是魔,那就錯了。也許諸佛如來在那裡當牧師、當神父,是不是?你怎麼可以說他是魔?不能這樣講法的。所以,佛法是平等法,他對我們不平等那是應該的,我們對他不能不平等。因為我們曉得,諸佛菩薩滿一切眾生的願,眾生有什麼願望,菩薩就現什麼樣的身,現他同類身。所以我們對於一切宗教徒、傳教師,我們都要一樣的尊敬,我們如何尊敬佛菩薩,對他們就如何的尊敬,這是絕對正確的。有分別心、有執著心是凡夫,離開分別執著,這才是個覺悟的人,分別執著是迷惑顛倒。
我們自己首先跟他劃一個界限,我是佛教徒,他是基督教徒,他是外道,他說我們是魔鬼,好了,這怎麼能往來?怎麼能溝通?這樣分別堅持下去,這個世界上怎麼會沒有戰爭?自然就有戰爭,人類的災難就這樣來了。我跟這些外教的宗教師們相處就非常好,為什麼?我從來沒有這個分別界限。記得有一年,我在台中,住在慈光圖書館的時候,東海大學有幾個同學那時候帶了一個美國的神父,到圖書館來看我,來跟我討論佛教。他們也是有一點興趣,對佛法也沒有深入的研究。所以我當時談話當中,我就舉了個比喻,我們在小客廳,小客廳有個圓桌,我就舉個比喻。我們端一杯茶給他,我說基督教就像這個茶碗、茶杯擺在桌上,佛教就像這個桌面,佛教包括你,你不包括佛教。你要怎麼樣子跟佛教一樣?你把杯子打破了就一樣,去了分別執著原本是一個。如果佛教也要執著,那佛教也是一個杯子,那兩個好打架了。他聽聽我這個話好像滿有道理。
那位牧師很有趣味,他見了我之後,跟我談一樁事情,他說他在香港道風山住過兩年。道風山是基督教叢林,我去參觀過。他說我雖然在那兒住過兩年,我沒有參加破壞佛教的工作。道風山的目的是幹什麼?專門勸這些出家的法師還俗,去信基督教,到它那裡去。因為從大陸上逃到香港的時候,出家的法師沒有地方住,沒有人收容,生活苦得不得了。他們來收容,來做這個工作,所以叫做基督教叢林。裡面也有佛堂,也有佛像,也有經書,就是說你是個佛教徒,你很自由,到那裡隨你怎麼樣修行,你的衣食住行所需要的我們都供給你。時間久了,總是有感情,慢慢就轉移了。我到基督教叢林還有兩位法師在裡面,但是都穿著在家衣服,現在都是虔誠的基督徒了。那個時候我見到這位牧師的時候,我還正在台中求學,還沒有到過香港,但是這個基督教叢林我聽說過。他這麼一說,立刻就提醒我了,我也沒有問他不曉得,他這麼一說,我說你們這個工作做得很好,我們佛教希望你多設幾個基督教叢林。我這一說就把他搞迷糊了,他說為什麼?提出這個,佛教徒應該非常反對,說你們造了罪業,你們破壞佛教,將來要下地獄。一定是這樣說的。我反而大大的讚歎了一番,把他讚歎到五里霧中,莫名其妙。最後就問我為什麼?
我說佛門傳法傳到這麼久遠,難免有許多垃圾、敗類,我們自己沒有辦法清除。你這個基督教叢林是我們的垃圾站,把我們的垃圾都清出去了。當然我這個話他一定會報告到上面去,我們這個叢林失敗了,原來收容的都是佛門的垃圾,佛門的精華沒收容到,皆是垃圾。後來在我旁邊聽的同學,他說你怎麼這樣說?我說我這個說法有效果,如果我們要是給他毀謗、說他壞話,那他說我這個叢林有了效果。我這樣一說,就沒有效果,沒有效果算了,不要辦了。現在是有名無實,現在不辦了,現在已經變質了,去做陶瓷工藝。我去參觀的時候他們在做陶瓷工藝,已經不再收容。這樣我們談話多融洽、多愉快。這是他萬萬都沒有想到的,我們絕不批評人,絕不毀謗人,反而加以讚歎。破壞佛教我也讚歎你,我覺得你的工作做得很對。真正有道心的怎麼會被你轉移?寧願餓死也不會轉移。凡是被你轉移的,當然是垃圾,這還用得著說嗎?不用說的,我說的也句句是真實話。
所以,佛菩薩示現外道的身分也非常之多,我們在《四十華嚴》五十三參裡面就看到五個,是示現外道身的,那都是菩薩。所以,也給他講那些方法,教他怎麼修禪定,甚至於教他練氣,教他修行,達到他生天的目的。他志願如此,都能夠滿他的願。此地以婆羅門代表這個世間所有的宗教。再看底下一段,「四眾身」。
【應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得度者。即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而為說法。】
這是說男眾、女眾喜歡出家的、喜歡學佛的。『比丘,比丘尼』是出家人,『優婆塞,優婆夷』是在家學佛的,我們今天稱之為居士,是指這個,是指優婆塞、優婆夷。註解裡面說,「男女好學出家,持諸禁戒」,這是現出家的身分來說法。「樂持五戒」,即現優婆塞、優婆夷身。出家不是樁容易事情,出家人的責任就是發願一生做個職業的教員,是發這個心。出家人,大家曉得一般稱之為天人師,是老師的身分。世間的老師還是有報酬的,從前教書的老師,報酬沒有一定的標準,是隨著學生家裡面的貧富而送一點禮給老師。以前是這樣的,並沒有固定的學費,所以老師是非常的清高。只要你有志於學,你去跟這個老師,實在家裡清寒,老師還要幫助你,從前教書是這樣的。富有的人家,當然照顧老師的生活,所以老師收入是沒有一定的,不穩定的,真正是清高,值得人尊敬。
現在國家有了制度,你做老師每個月有薪水,有俸祿,在生活上有了保障,退休的時候還有一筆退休金,還可以養老,比起從前做教師的好得太多太多了。但是,出家人雖然天天講經說法在教學,我們教育部不承認,我們在這裡上課,教育部不給我們鐘點費,也不給我們薪水。所以我們今天的教學還跟古代一樣,是大家隨喜供養這個道場。由此可知,出家人要肩負弘法利生的責任,要自行化他,對於「師」這個字才名符其實。否則的話,譬如一般人我們見了面稱你老師,罵你。你從來沒有教過書,稱你作老師那不叫罵你嗎?侮辱你。你是個老百姓,平常人,我們見你:總統你好。那不是罵你嗎?是不是?那是罵人的!
所以這一出家,人家看到,某某法師。這句話聽到之後,你想想看心裡什麼味道?真正自行化他,我當之無愧;如果我們根本工作沒有做到,天天人家這樣稱呼,自己要反省。你一出家,人家就稱你法師,你要自己不努力,將來要不能稱一個法師,你怎麼能對得起人?在一切稱呼裡面就是鼓勵你、激發你,你要有道心,你要努力,否則的話,你將來的後果不堪設想。我們決定不能夠麻木不仁,這樣醉生夢死真正是玷污了佛門,那就是佛法裡面的罪人,這個罪過就重了。世間什麼飯都好吃,為什麼跑到佛門來吃這碗飯,來造這麼重的罪業?這是在我們初發心的時候,就要了解、就要想到。
縱然自己沒有這個天賦,實在說,講經說法也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得到,多多少少與前世的善根福德因緣都有連帶關係,最低限度要發心護持道場,所謂做什麼?做內護。就像一個學校一樣,它有教員,還有辦事的人員,這學校裡有校長、有教務主任、有訓導主任,還有些做其他的工作,這些職員他不教書,沒有這些職員,光是統統都是教員,這個學校也辦不成。所以我們中國自古以來,道場裡有執事,你就要發心做執事。好像在一個學校裡,我既然不能做教員,我做職員。職員是內護,護持道場,配合教員,把佛陀的教育發揚光大,這也勉強能說得過去。所以,一個是學弘法,一個是學辦事。學辦事,那就要正大光明、公正廉明,將常住的事情做好,使發心弘法的人沒有後顧之憂,能夠安心研修、教學。這是講出家。
在家的責任,是以護持為第一,以弘法為次之。在家人也可以弘法,也可以做法師,不必出家。他做法師,他等於是兼任的教員,出家是專任的教員。在家人一定要護法,沒有在家同修護持,出家人不能生存,所以一定要有在家人護持。護持,諸位要曉得,最重要是什麼?是護法,這比什麼都重要,那個道糧、四事供養還在第二,最重要是護法。譬如今天海內外提到佛教沒有人不感嘆,佛教裡頭沒有人才。為什麼沒有人才?就是你們居士不護法、不栽培,人才從哪裡出來?這個意思我也講過很多很多遍。一個法師的成就,是要靠居士天天去找他麻煩,把他逼出來的。出家人也是凡夫,不是佛菩薩再來的,所以要逼他。怎麼個逼他?請他講經,當然講不好,這一定的。初學講經,哪裡一上台就會講得那麼好?除非是佛菩薩再來。
台中李老師,我親近他,他就告訴我,他是台灣一光復他就來了,他來得早,三十六年他來的。他懂得一點佛法,在大陸上學了不少,在台中有幾位老先生曉得他懂得佛法,請他講經。他在台中法華寺講經,他告訴我,頭一天講經的時候,有二十多個人,到第二天就剩三個人,到第三天就剩一個人。他還是講,講了之後問他:你很難得,你一個人還來。結果他說,他就住在那裡的。李老師告訴我的。如果沒有道心的人,這樣講了講了,人都講跑了,那麼就算了,這不行。這個弘法的人他真的有毅力,一個人,一個人也講,也很認真的講,講得很起勁,這行。這種人少,太少太少了!多數的人是需要人逼的,你們聯絡幾個人,請這個法師講經,方法就是跟我平常告訴你,就是叫他講一部。我們這些人就喜歡聽《彌陀經》,請你法師來講,逼著他非用功不可。一個禮拜請他講一次,他就得準備二、三十個鐘點,一個禮拜忙得不亦樂乎,來應付這一場。他講得再不好,我們也得忍受,為什麼?我們是栽培他,護他的法。這一部講完了:法師,從頭再來,我們講第二遍,我們還想聽第二遍。二遍講完了,還想聽第三遍。這樣能夠把這個法師,你要是有耐心的,逼他個十年,他成功了,這叫護法!大家都能這樣逼著法師,那法師非講不可,不講不行,不講居士一個都不來,講了他就都來了。你把法師一個個都逼上道,都成就了,後來的人才有經聽,才有法師講經。
你們今天聽一個法師上台講得不好,掉頭而去,法師們都灰心了,不要學了,學這個沒有用,學了講了,他也不聽。到後來怎麼樣?後來就沒有法師了,你們要聽經沒地方聽。護法要這樣護法!要護初學的,已經成就的法師那不必要了,那無所謂。特別要照顧新學的法師,要發心做他的聽眾,要忍耐,他講得不好都要忍耐。他看到有那麼多人,天天有這麼多人聽,他自己以為大概我還不錯,他這個氣才能提得上來。所以你們天天看到經裡面講護法,你們都不懂得法怎麼個護法。法師就是這樣培養出來的,不是這個辦法,我看沒有任何辦法能夠訓練法師。所以今天訓練法師、培養法師的責任,在你們優婆塞、優婆夷的雙肩上。你們要了解,你們對於佛門所負的責任非常重大,等於是法師的保母。
對生活上的供養決定不能多,多了就害了他,這是要記住的。他沒有東西吃,送一點吃的東西給他,沒有得穿,送一點衣服給他,千萬不要錢送太多,叫他在銀行裡存款愈存愈多,愈多愈捨不得,那就壞了,那你就是走的是魔道,是破壞佛法。他發心出家,你又把他從出家人把他拉回來,又叫他還俗;形式上沒有還俗,心還俗了,心裡面留戀名聞利養就還俗了。所以,供養不能太多,夠他用就行了。尤其不能供養道場,我蓋個廟送給你,他本來出了家,沒有家了,現在你送他一個家,又把他入了家裡去,這個壞了。那個法師還說,這是我的大護法,他對我真好,你看看他供養我房子。其實那是魔,你發心出了家,他送個家叫你又入進去了,這個不得了!供養住處是什麼?借給你住,所有權是我的,借給你住,這個可以,這樣可以。所有權不能給他,給他怎麼樣?他就還俗了,形式上沒有還俗,心還俗了,他現在又有家、又有業了。可以借他住,沒有地方住的時候可以借他住,借給他修行,借給他弘法。
所以從前在印度,釋迦牟尼佛當年在那些精舍,都有主的,《法華經》在靈鷲山講的,《金剛經》、《彌陀經》在祇樹給孤獨園,在那裡講的經很多,許多重要大乘經典都在那裡講的。那些地方這個精舍都是居士的,居士所謂供養佛,供養佛弟子,供養是借他住,不是把所有權給他,不是的,那佛不要的。請他來住就叫供養,這個供養法,不是把所有權給他,請他在這裡講經弘法,在這裡修行。佛法傳到中國來之後,所有接待出家人、供養出家人的,多半都是國家建的寺院。所以,你在大陸上看到寺院裡頭匾額上「敕建」,敕建是皇帝下命令建的。不是拿國庫的錢,就是地方政府的錢財,這樣建立的,所以產業都是屬於公家的,沒有私人的。所以寺院裡面,佛門寺院裡真正是民主,它的住持是選舉的,住在寺院的大眾大家推選的,選舉住持。住持選出來之後,底下這些執事,好像等於是內閣一樣,那是由住持來任命。任命也是輪流的,一年請一次,一年就換一次,因為這種工作彼此大家輪流做,那是做內護的工作。所以,民主制度在三千年前在佛門裡就徹底的來實行。佛門講「羯磨」,羯磨是印度話,翻成現在就叫會議,重要的事情大家在一塊開會來通過。你看羯磨裡頭,白四羯磨,那是最大的事情,好像議會裡面四讀通過。你看我們現在立法院重要的案子,三讀通過,佛門裡頭四讀通過。最重要的事情是四次才能夠通過,叫白四羯磨,羯磨就是會議。民主制度非常完善是在我們佛門裡面,特別是在叢林當中。
所以我們曉得護法應該怎樣的一個護法,要懂得,否則幹了破壞佛教的事情,還自己以為是大護法,顛倒了。這些道理要不搞清楚,真的,我們在佛門做了好多錯事,造了好多罪業,自己以為做了好多好事,做了好多功德,你不是顛倒嗎?所以,應當幫助出家人向上,幫助他定、慧的增長,絕不能障礙他,更不能夠破壞他,這是優婆塞、優婆夷的責任。護持工作做得好,無量無邊的功德。
這種事情做起來,給諸位說,實在講不難。培養一個法師,請他來說法,自己家裡就可以。邀個五、六個、十個八個真正熱心的、正信的佛弟子,自己的同修,一個禮拜請一個法師到你家裡來講經,這樣培養他,因為你沒有大的場所。你要說找一個寺院,我要請一個法師來練習講經,那寺院一定不答應。在你家裡講,講個三年、五年,差不多,這位法師訓練差不多可以上台了,咱們再想辦法找個道場,請他登台表演。先把他訓練好,這個辦法。台中李老師最初訓練學生就是在家裡,有好幾個居士家裡,星期一在他家,星期二在那個人家,都是固定的,每個人家講一部經,學生是這樣練習的。到以後有了蓮社、有了靈山寺,這才有比較大的場所來練習。不是這樣經常不斷的練,出不來。
我們在前面講過,前面經題裡面特別給諸位說過,釋迦牟尼佛在久遠劫以前因地當中,大通智勝如來的王子,從複講奠定的基礎。所以,不講決定不行。講,當然有聽眾,聽眾就是護法,聽眾就是老師,真正的護法。這樣才把一個新學的法師把他逼出來,不叫他懈怠、懶惰。他學個一、兩年,有點基礎,信心也建立了,他講一次預備的時間逐漸會縮短。初講總得要二、三十個鐘點預備,講了兩、三年,預備一次大概十個小時差不多,這時候怎麼樣?一個禮拜請你講兩次,因為講一次你會懈怠。就是不讓你懈怠,一定要逼著你一天到晚去忙,硬把他逼出來。
有志於學佛,無論在家出家,觀音菩薩一定幫忙,能夠滿你的大願。這些名詞我都不解釋了,什麼叫比丘,什麼叫優婆塞,諸位不明瞭的去查字典,這名相是可以查得到的,咱們為了節省時間,都省略掉了。再看底下一段,第五小段,「婦女身」。
【應以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婦女身得度者。即現婦女身而為說法。】
小註裡頭說,「內政立身,以修家國,即現命婦賢媛等身」。婦女是主內的,這是講過去,如果佛在這個時候講經,當然就不這麼說了。佛講經是在當年那種社會制度之下,女子主內,男子主外,內外有別,這樣才能夠治家、治國。實實在在講,這個制度不是不好,的確有它的好處。今日之下,雖然我們在意識形態各方面都有很大的改變,婦女也離開家庭,也在社會上與男子一樣的競爭,甚至也有從政。可是你們有沒有想到後果?夫婦兩個都出去做事情,好了,小孩丟在家裡叫別人去看管,結果到後來家庭就出了麻煩。小孩自小失去了母愛,那就很少走向正道的,你有一得必有一失。到了你的小孩當了太保、太妹,做了敗家子,那個時候麻煩就來了。誰造成的?自己有責任,不能把責任推給別人、推給社會、推給教育,那不行的,自己要負很大的責任。從前做母親的人,她們的貢獻,比現在的婦女對社會、對國家、民族的貢獻,在我認為是大得太多。因為她們是國家、民族的保母,國家的賢人是她們細心培養出來的,真正了不起。如果她也出來參政、出來做事情,她這種責任盡不到。所以女主內有道理。這個理很深,諸位要好好的去想想。
我們今天這個社會為什麼青少年問題這麼多?古時候哪裡有?你在歷史上去看,找不到,根本就沒有!為什麼原因?做母親的都盡到責任。今天這個社會,青少年問題這麼嚴重,換句話就是母親都離開家庭,都出去做事,才會給國家社會帶來這麼大的災難。青少年時候他就學壞了,將來他成年,你想想這個國家還能太平嗎?大家還有好日子過嗎?還能有長治久安、安和樂利的社會嗎?所以今人眼光的確沒有古人那樣的長、那麼遠,古人想事情想得周到、細密。我們今天什麼都看表面,不曉得後果的嚴重。
所以菩薩發心做女人,是國家唯一的安定的命脈。國家有沒有賢人、有沒有聖人出現,就看母親有沒有盡到責任。這是說菩薩為什麼要發心,世間人也有人發心,真正發心為女子身,就是為國家、為民族、為整個人類培養賢人、培養聖人,將來能夠造福社會、教化眾生。這種責任何等的神聖,我們怎麼能夠輕視?所以,女人的責任是相夫教子,這種責任比什麼都偉大,這是主內的意思。沒有內,哪還有外?今天這個時代變遷了,但是我們不能不懂這個道理,真正懂這個道理,你的思想自然就起變化。
我們中國人聰明的還是不少,我就看到,在國內外都看到。夫婦兩個在沒有子女的時候,兩個人都工作,一有了小孩,太太就在家裡教小孩,不工作了,寧願生活苦一點,不工作,正確!母親自己照顧小孩,比什麼人照顧都好,她將來兒女能夠成立,能夠成為人才。自己目前捨得一分工作,收入少一點,生活清苦一點,小孩教好了,下一代好。這是真正有智慧,眼光遠大。更發大心的,我要叫我的兒女好,不但為我家庭裡面將來是光耀門楣,而且希望這個小孩能夠成為社會的賢人,將來能夠為社會造福,能夠為一切眾生造福。小孩成為聖賢,你是聖賢之母。今天我們提到孟子,哪個人不想到孟母?她教她兒子費了多少苦心。我們提到岳飛,岳飛的成就他母親教的。沒有這樣好的母親,我們國家哪有這麼好的賢人?由此可知,女人的責任原本就比男人要重得多,她是培養國家民族的幼苗,男子不過就是勤奮工作,是幫助她、輔導她,真正責任是她來負擔。把這樣一個重大的擔子捨棄掉,去搞一個輕鬆的工作去做,捨本逐末,得不償失。
由此,諸位也能聽出我一點意思,我不贊成女人出去做事情。你沒有結婚可以,沒有兒女可以,有了兒女,出去做事情,絕對不是好事!你家兒女將來能夠成好、能夠成為一個人才,我都不太敢相信;你說你的家庭將來會興旺,我也不敢相信。縱然你今天有很輝煌的事業,到你退休也就完了,後繼無人,你的老運還是不佳。你要能把兒女照顧好,你晚年有福好享。不要在年輕的時候把福享盡,到晚年就受苦,那就很可憐了。你們要不相信,仔細看看今天的社會,你會覺悟的。下面一段:
【應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現童男。童女身而為說法。】
小註裡面說,「眾生不壞男根,即現童男。不求侵暴,即現童女。侵暴者,謂女不貞淑。以行多露,乃為他人之所侵暴也」,這個意思我想諸位一看就明瞭。在古時候,譬如色情的案件我們今天在報紙上幾乎天天看到,古時候沒有,看不到這些事情。為什麼?不暴露,服裝都穿得整整齊齊的,手都怕被人看見,不容易,大家見了你都尊敬。今天怎麼樣?今天穿露背裝,整個暴露出來。所以色情案件才會多,有道理,不是沒有道理。由此可知,我們中國古人那些教育、那些規範,的確是防非止過;儒家的禮跟佛法的戒律是一樣的,防非止過。以社會來說,是社會安定的根源;以修道來講,這是道業的根本,才能夠得到身心清淨。
男、女當中的確有發心的,不過發心的人也不多,所謂說一生抱獨身主義者,有。這一類的人多半對於某一類的工作,他有特別的興趣。你看我們看到很多老師教育、教學,他一生從事於教育工作,他不結婚。他對工作上他有興趣,他能夠專心,把這個事情辦好。這些都不是指出家的,出家,前面有比丘、比丘尼,那說過了。這是指在家的,並不發心出家,但是歡喜抱獨身主義,喜歡清淨自居。菩薩也現同類身來為他說法。
經文到這個地方這是一個段落,這是什麼?都是求我們自己心願所求的,菩薩都能應,這是順求。向下這是逆著求,求什麼?求捨離,現在自己有苦,希望能夠離開,前面統統是希望能夠得到。我們看底下一段「八部身」。
【應以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為說法。】
這個小註諸位自己看就可以了,他這註得很簡單。這是講八部鬼神,八部鬼神他有他的苦處。說到鬼神有苦處,我們能夠理解,可是這裡頭有『天』,天人他為什麼也不願意在天上過他的好日子,他也得要捨離?他捨離到哪裡?到人道來。這裡面有一個道理。天上樂多苦少,樂多苦少修學就有障礙,所謂是「富貴學道難」,向道的心不容易激發。如果他要想出離三界,證得聖果,天上修行沒有人間來得方便。所以諸佛示現成佛必定在人間,你看看一切經上,沒有聽說哪一尊佛示現在天上成佛了,沒有,六道裡頭,都在人間,這就說明了人身難得而可貴。可貴在哪裡?就是人中修道最容易、最方便,諸佛菩薩教化成熟的眾生都在人間。所以天人有一些覺悟的,發心學道的,在天上修學不方便,希望到人間來。他要有這個意願,求觀音菩薩,觀音菩薩幫助他。幫助他離開天道,降生在人間,給他說無常、苦空、無我之法,滿他的願。
第二就講到『龍』。龍在佛法裡面講有四種,第一種是守護天宮的龍。第二種所謂是興雲降雨的龍,我們世間人稱為龍王。第三種就是開渡江河的這種龍。第四種是守護寶藏的龍。所以,種類有許許多多,稱之為諸龍。龍牠能夠變化,在平常多半是變作人形。可是,牠在出生的時候、在睡眠的時候、在瞋恚的時候、在死亡的時候,一定恢復到牠的本形,這也是牠的苦處。除這個之外,牠平常還有幾個煩惱,也是痛苦。第一種,龍的鱗,鱗很骯髒,牠沒辦法清除,常常感覺到好像有熱沙燙自己身體一樣,牠有這個痛苦。另外一個就是風能夠吹壞龍的宮殿。第三個就是金翅鳥是以龍為食,常常要來吃牠。所以,牠也有很多的苦處。
《阿含經》裡面說,這一類的眾生,牠是屬於畜生道,在畜生道裡面靈性很高。在先世修行,牠的福報很大,龍王的福報很大,多半都是瞋恚心太重,犯戒、鬥爭,但是牠也修福,以這樣的業因才會墮在龍這一道裡面。因為從前有布施,所以牠有很大的福報,牠的宮殿也有七寶莊嚴。就在人間你們諸位也能看到,北港媽祖就是龍王,你看多少人去供養牠,多少人去祭拜牠,大概在本省所說的媽祖都是屬於龍王。牠有苦,牠有苦處,牠也很想離開牠那一道,再回到人道裡面來修行證果。如果牠發這個心,觀世音菩薩一定會幫牠忙,就現牠同類身,現龍身來給牠說布施、持戒,說忍辱、柔和,說仁慈、謙讓,牠就可以離開那一道了。為什麼?這種德行與牠那一道不相應,牠就可以脫離。
諸位要記住,聽了這裡頭要有啟示,你德行標準超過這一類,自然就出離了。正是孔子所說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你跟他德行不同類,自然就離開。你要跟他差不多,都是一樣的,那怎麼能離得開?離不開。我們覺得人,做人太苦了,是真苦,中年以上的人都能夠體會得到,做人很苦很苦。我們把我們的品德、我們的修養提昇,超過人道,那就超越了。一般的超越超到天上去,那還是不究竟,那還是麻煩。所以佛叫我們修淨業,那就是把我們提昇,提昇到西方極樂世界的標準,我們能夠脫離娑婆的六道,能夠取得西方極樂世界,這是最好的一個辦法。所以我們看到這些鬼神,我們應當要覺悟。
『夜叉』,前面我們曾經讀過,梵語夜叉要翻成中國意思叫疾捷;換句話說,他的速度非常之快,有很大的速度。也翻作勇健,他的身體很強壯、有力氣,動作非常的快速。佛經裡面講他有三類,有地行夜叉、有空行夜叉、有飛行夜叉。這些鬼神也非常喜歡佛法,所以護法神裡面一定有他們。既然信佛法,當然知道他自己的苦難,他是以暴、惡墮落在這一道,也很願意離開他這一道。只要他發心,願意捨棄夜叉身,觀音菩薩就現夜叉身,為他說持戒修福、柔和忍辱之法。與他那一道人的德行不相類,超越了,他自然就離開。
離與合是個很簡單的道理,就是他志趣相不相同,志趣相同,志投意合,他就集合成一起。志不同、道不合當然離開,這是必然的道理。菩薩怎麼樣叫他能夠擺脫?就是把他的志趣提高,把他的道德提高,跟他那一類不一樣、不相合,自然就離開了。同樣的方法,佛教給我們離開六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這麼個道理。我們娑婆世界人心散亂、污穢,佛教我們修一心,修一心就不散亂,跟這個世間人心不一樣。心地清淨了,這個世間人心染污的,不一樣了,一不一樣當然就超越了。佛法講道理,不迷信、不盲目的。觀音菩薩句句話都合情合理,沒有一絲毫勉強,這麼樣離開的。
『乾闥婆』也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叫香陰,陰就是五陰的陰,香就是我們燃的香,香陰。他是鬼神的一類,經上說他是帝釋天的樂神,像歌伎一類的,我們常講天樂迎空,天人演奏音樂就是他們演唱的。他們對香非常有興趣,一聞到香他就高興,他們就會作樂。所以帝釋天需要有演奏音樂的時候就燃香,他聞到香他就來了,所以稱為香陰,尋香而至。他要想離開他這一類,菩薩給他現同樣之身,也現乾闥婆身,為他說離欲、放逸;他想到人間來,要叫他修五戒十善,才能夠感得人身。
『阿修羅』也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叫非天。在《楞嚴經》上,佛給我們說,阿修羅的種類很多,有天上阿修羅、有人間阿修羅,畜生跟餓鬼裡面都有阿修羅,各如其類。如果單單提阿修羅,多半是指天上阿修羅,因為人間的跟人道合併為一類。實際上只有五道,沒有六道,說六道就把天阿修羅分出來,這樣稱之為六道。所以我們在經裡面也常常看到,五趣輪迴,你一看到五趣,怎麼六道少了一道?說六道,怎麼比五趣多了一道?要曉得那是開合不一樣,它合併了,把它分開來。六道是單指天阿修羅,天阿修羅有天的福報,但是沒有天的品德,他過去在人間修的福報太大了,到天上去享福去了。天阿修羅,佛經告訴我們,男子相貌都很醜陋,女子是非常之美,所以天人都想娶阿修羅的女子做太太。阿修羅的男子非常的凶惡,常常跟帝釋天打仗,所以作了玉皇大帝也不太平,也有人找他麻煩,也有這一幫人在作亂。人間苦,天上也好不到哪裡去,這是我們要曉得的。
佛給我們說,這些人在因地,就是在人道因地修行的時候,他雖然守五戒,雖然修人倫,可是他的性情是懷疑、猜忌、好勝、逞能,他有這些習氣。所以縱然修善生到天上,他這些壞習氣還是改不掉,墮落在天修羅道裡面。如果他要覺悟了,曉得這個煩惱很苦,阿修羅沒有人在的時候自己也會發脾氣,這個東西就很麻煩,他這個心是定不下來,得不到清淨的。佛現阿修羅身,給他說慈悲、忍讓、謙虛、恭敬,給他講十善法,幫助他出離。
『迦樓羅』這也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金翅鳥,我們所謂大鵬金翅鳥。這個鳥身體很大,是以龍為食,就是吃龍的。佛經裡面講得很多,有一次龍王找到佛陀那裡去,說金翅鳥要吃我,我沒有辦法,我的子子孫孫都被牠吃光了。佛就叫金翅鳥要發慈悲心,不要傷害眾生的身命。金翅鳥就說,我要沒有龍吃,我自己就餓死了。那也不行,佛兩面都要救護。所以才施食裡面,你看我們佛門裡面施食,施食偈子裡頭有「大鵬金翅鳥,曠野鬼神眾,羅剎鬼子母,甘露悉充滿」。為牠咒願,使佛法裡面的布施飲食牠也能得到一分,不要再傷害眾生的身命。佛菩薩現同類身,為牠說仁慈,愛惜眾生的身命,幫助牠脫離這一道。
『緊那羅』也是屬於帝釋天的樂神,這一類的神,緊那羅也翻作疑神,我們人看到會懷疑。因為什麼?他那個樣子跟人的樣子一樣,就是頭上多了一隻角,長一隻角,樣子像人一樣。所以說像人他又不是人。唐朝的時候翻作歌神,如果帝釋天要請佛菩薩到他那裡去講經說法,諸位曉得,在講經說法的場合必定有音樂,像我們講經之前,先唱讚、唱佛號,講完之後唱迴向偈,都是音樂。負責演奏這些音樂是誰?就是緊那羅。他們演奏的音樂,完全是屬於佛法裡面的樂章,清淨樂章,不是世俗的音樂,這是與前面不相同的地方。乾闥婆所演的是世俗的樂章,我們一般世俗的音樂,他負責來演奏;佛門裡面的梵音,由緊那羅來演奏,梵音樂章的演奏能夠叫身心得到清淨。他要發心離開他的同類,佛也能夠現身,現他同樣的身為他說法。他是個學音樂的,當然佛就用音樂這個法門來度他,把他音樂這方面的才藝、這方面的修養更提昇。
由此可見得,佛陀教化眾生因人施教,你在哪一方面有愛好,哪一方面有特長,哪一方面有願望,他就在這方面來教化你,把你的境界提昇。你希望提昇到什麼境界,菩薩就能幫忙你達到什麼境界,真是有求必應。你們不念觀音菩薩,那有什麼辦法?你們應當口念、心憶、身要禮拜,真正有求必應。果然三業虔誠,感應非常的快速。
今天時間到了,後面還有『摩睺羅伽,人非人等』,這個兩句我看明天上午我們再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