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8集)jingkong老法师主讲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八集)  1983/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8-004-0008



play-sharp-fill

视频下载MP3下载

請掀開經本,第八百二十面第一行,我們接著看,第二句開始:

「自惑為愚,惑他為痴,愚痴多者,邪畫諸見,撥無因果,謗毀大乘,於諸諦理,不能明解,過於漆墨。」這是解釋三毒裡面愚痴。三毒,貪、瞋那個相雖然很猛厲,實在講還容易斷,唯獨愚痴難斷,所謂是藕斷絲連,最不容易把它斷乾淨的,就是愚痴,愚痴就是無明。佛教給我們的三無漏學,就是對治貪瞋痴三毒煩惱,特別是我們初學,不能夠不注意。以戒學來斷貪,以定學來斷瞋恚,以慧學來斷無明,所以智慧不開,無明就沒有法子斷。這個地方給我們說明,什麼叫愚、什麼叫痴,自己迷惑就叫做愚;也叫他迷惑,那就叫痴。是不是有意?不是有意的,甚至於還是好心的。自己走錯了路不知道,別人來問路的時候,指出這條路讓別人去走,所謂是以盲引盲,這就叫痴。所以痴裡面才造業。愚只是自己有障礙,痴就是帶累別人,特別是邪知邪見,自己的見解錯誤不曉得。所以,為別人指路相當不容易。在佛門裡禪宗公案,大家都很熟悉,像百丈大師他所遇到的,錯下一個字的轉語,墮五百世野狐身,那就是愚痴所遭的果報。貪、瞋造的罪重,殊不知愚痴,路走錯了,延誤了他人的法身慧命,這個過失尤其是重。所以在六度裡頭,唯有般若智慧才能夠破除愚痴。

這一條在三毒裡面也是最難的,貪、瞋非常明顯,容易覺察,愚痴往往自以為是,並不感覺到自己是愚痴,自己曉得愚痴那就有救了。所謂是自以為聰明,我們俗話說,「聰明反被聰明誤」,就是這麼個道理。佛在經典裡面告訴我們,千萬不要信自己的意思,這就是避免愚痴造成的過失,不要相信自己的意思。到什麼時候才能相信自己意思?到證得阿羅漢,才可以相信自己的意思。為什麼?阿羅漢可以稱之為正覺,他的見解算是正確的,沒有錯誤。何以呢?我執斷了,破了我執,沒有自私的見解,沒有自我的見解。換句話說,見思煩惱未斷之前,我們所有的知見都不正。正因為自己知見不正,修學就好比是不認識路,沒有眼睛,佛教誡初學才以「四依法」,四依法是原則、是綱領。「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語就包括文字在內,要依裡面的道理,不要執著言語、文字,「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這都是講的教。最後一條是叫我們自己用心,「依智不依識」,智就是理智,識是感情。我們自己要依理智,不要依感情。告訴我們這四個原則。

於是乎修學一定要親近老師,要親近一個真正有修、有學的老師。當然有證果的那是最好的,但是這種人不一定能遇到,可遇不可求,他有修就好。有修、有學,他的德行、學術我們都可以跟他學,就是學問與道德他都能做我們的榜樣。這是第二等的老師。第一等的老師是證果的,這是最好的老師。不得已要求其次,就是他自己有修有學,也就是所謂的解行並重。在佛門裡講,對於一切經的道理他理解,他又能去做,真正用功修行,找這樣的老師來領導我們,那就沒錯。實在找不到,有解無行也行,只要他解的那個理解得很正確,我們接受過來自己修行,他本身修不修我們不要理會他。換句話說,我們只要他指路,不要他帶路,就是他有很多的行為我們不跟他學,他講的道理很對、方法很對,他指路,他指的路沒錯,可以。這個老師,這是第三等的老師,都屬於善知識,對我們初學來說非常重要。

過去我們講過《阿難問事佛吉凶經》,這部經也講過十多遍。佛在經裡面教誡弟子,第一個條件就是要親近明師。那個「明」不是有名氣的名,那個明是光明的明,就是有學、有解、有行的,要親近這樣的老師。實在沒有老師,找不到這樣好老師,那是自己沒有福報,這個的的確確。好的老師所謂是可遇不可求,是你前生所修的緣分,沒有這個緣分那有什麼辦法?在這種情形之下,我們自己真正要發心,那唯有什麼?求古人。古人怎麼個求法?為古人私淑弟子,就是求古人的註解。這個自己要是沒有把握,譬如《法華經》有一百多種註解,你總不能統統都找來修,那也是麻煩就大了。同樣學《法華》,每個人知見不一樣,你學誰的?換句話說,法華會上,你拜哪一個做老師?你得要找個老師。如果找到古人,天台智者大師,那當然是《法華》裡頭第一把交椅,他的文字太艱深,我們初學的人讀起來非常困難。老師雖然好,他教的程度太高,我們不是他教學的對象。好比那是大學教授,我們這個程度才是幼稚園,找到那個老師好是好,沒用處,他那個課堂裡講的東西我們聽不懂。所以,又要找到好老師,又要適合自己程度,這就不容易了。

找到之後,就跟定這一個老師,不能換第二個,這是非常重要的原則。我們古人所謂師承,才真正能出得來,要在這個老師座下開悟。開悟之後,才有資格參學,換句話說,才有資格親近其他的善知識,才能看其他人的著作。為什麼?悟了以後,你智慧開了,你有能力辨別邪正,有能力辨別是非。你博覽、多聽,聽人家講的,哪幾句對的,哪些地方講錯,你曉得。對的你能夠採取,講錯了的你不接受,換句話說,對你統統有好處。當你沒有這個能力的時候,你要是多親近幾個老師,麻煩大了。這個老師指一條路給你,這個路好,那個不對,那個麻煩。好,跟他學這個。再遇到一個老師:他是胡說八道,還是那個門道好。一個老師一個路子,親近十個老師十條路,不曉得走哪一條路好,把你學佛的信心都喪失掉。所以,現在佛學院裡出不了人才,原因在哪裡?老師太多了,老師的見解又不能統一,學生一進去之後就等於是什麼?聽每個人講演,各講各的,聽了之後是無所適從。不但得不到利益,滿腦袋裡充滿了矛盾,不要別人去勸導,自己知見就成了問題,就充滿了疑惑。這是今日之下,教學裡面所犯的過失所造成的障礙,而這種障礙對初學人來講,先入為主,很不容易把它清除,換句話說,害了一輩子。

真正好老師,他所教的學生,他決定不准你聽別人講東西。沒有經過他同意,這個經書、註解決定不能讓你隨便看,就是《大藏經》擺在那裡,你不能隨便看,你想看哪一部分,老師要同意。老師教學,對學生負絕對的責任,指導你一條明路,指導你一條捷徑,幫助你開悟。開悟的關鍵是在一心不亂,看多了你的心亂了,難在這裡。所以,什麼叫好學生?跟著那個老師,不開悟不離開,對於老師教導百分之百的依從,這叫學生,叫師資道合。所以我們講求學,先要問問我們自己,有沒有做學生的條件?我跟這個老師學,別人講的東西我還要去聽,不夠學生的條件。在今日民主制度之下,老師又不能說,說了什麼?這個老師太專制、太跋扈了,只有他的對,別人都不對,還要毀謗老師。老師看到你這樣,點點頭,隨你去吧!給你結個善緣好了,不教了,為什麼?沒有法子指導。所以師承重要,聽多了、看多了,清涼大師講,增長邪見,增長無明。所以我們中國自古以來,無論是儒家、是佛法,都講師承。你是跟哪個老師學的?跟某人學的,你是某人的弟子。他老師只有一個,不會好多。

所以現在大專講座,大專講座不錯,是我在台中,李老師我們這些人發起的。現在怎麼樣?現在不辦了,也就是已經變質了,變成什麼?講演比賽大會,意義失掉了。從前在台中辦大專講座,的確是有師承,雖然它的科目有六種,也有六位老師來教,但是那六位老師,除了李老師之外,那五位都是李老師的學生。一個思想,一個方向,這樣的教學有受用,不離譜。到外面請一個人來,思想就分歧了,就困難了,困難就來了。所以這些年來,我們寒暑假這個講座所提倡的,一本,就講一部經,一個人講,確實容易得受用。諸位真正想成就,我看沒有老師恐怕是不行,這是我們修學第一個必須具備的重要條件,要有一個老師。

我學佛,也算大概是過去的善根,沾到一點師承的邊緣。我一開始學佛就是一個老師,其他的人講我都不聽,為什麼不聽?不服。那個時候貢高我慢,眼睛長在頭頂上,瞧不起人的。這個老師我要是不佩服他,我根本就不聽他的東西,他寫的東西我看也不看他的。親近章嘉大師,每個禮拜天到他那兒兩個小時,這樣跟他三年,一直到他老人家圓寂。圓寂之後,這個沒有法子,所以那時候得朱鏡宙老居士,就給我介紹台中李老師。我到李老師那裡去了之後,李老師就問我過去看過些什麼經,親近過哪些善知識,我是一一給他報告。那時候我說我看過《藏經》,《藏經》還沒出完,我自己請了一部,每個月寄一本來,我就把這一本略略的就看一下,大概看了半部;看過一部《太虛大師全書》。所有疑問都是請教章嘉大師,沒有親近過別人。李老師怎麼說?他說,好了,你今天來跟我學,你從前所看的,章嘉大師給你所講的,一律作廢,我統統不承認。到這邊來,全部從頭來起,完全聽他的。沒有經過他同意,任何人講經不准去聽,沒有經過他同意,任何經論、註解都不准看,限制這麼嚴格。我在他會下十年,我得了利益,那就是我們聽話,他怎麼說我們聽,絕對服從,絕不敢有異議,專心跟他學。

學了差不多有一點基礎了,這才出來講經。這一講經,接觸的面就很大,有時候常常回台中,我都勸老師,現在佛法,佛教人才缺乏,要多多的培養幾個人。我大概總是勸了有二、三十遍,老師每一次聽了:是啊!是沒有人,我們是要來培養。到最後大概聽得不耐煩了:這樣吧,你替我找學生好了。以後我再不敢講,從此以後我一句話不敢講,為什麼?我找不到這個學生!就像找我這樣子,肯聽話的,就找不到。現在的學生都不聽話,現在的學生意見多多,邪見多多;不能叫意見,他哪有什麼意見!邪見多多。無明障重,邪見多多,那有什麼法子?這就講到愚痴!

真正善知識、諸佛菩薩,哪有不教導學生的道理?遇到一個學生,恨不得把自己所有的趕快傳授給他,老師對學生的愛護。不是法器,那有什麼辦法?他不能接受。所以求學唯有誠敬兩個字,印光大師講的,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親師、訪友你能夠有幾分成就,完全在你有幾分誠敬之心。老師的教學看起來是非常的專制、非常的跋扈,不講理,其實那裡頭有大道理,是我們不懂。他是真講理,我們誤會了,以為他不講理,那就是我們自己愚痴,有理、無理搞不清楚,把有理的當作無理,把無理的還當作有理,這不是愚痴是什麼?

老師這種教學,就是怕的什麼?怕邪知見滲透進來,對你的修學造成障礙,道理在此地。他用一個方法、一條道路,督促你向這個方向去走,等到你開悟了,我跟你說只要你一開悟,你再想老師座下多留一天,他都不要你,為什麼?你有資格了。就好像學校一樣,他念書畢了業,畢了業的學生還想回到學校裡去,我再去讀幾天,學校不要你。你已經畢業,畢業就出去了,出去什麼?參學去。那個時候就什麼樣的人物你都可以見,什麼樣的書你都可以看,什麼約束都沒有,為什麼?你已經有正知正見了,你這個正知正見就是在老師那裡培養的。所以我們在《華嚴經》裡面看到這個例子,善財童子的老師文殊菩薩,文殊菩薩教他就那麼專制法。等到他智慧開了,文殊菩薩不要他了,把他送出去,他到外面去五十三參。可見得老師不專制!我們沒有能力辨別邪正,怕你走錯路,不得不防範。有能力,就是智慧開了,你不愚痴了,隨你到哪裡去,決定沒有限制,這是教學。

「邪畫」,邪者不正,畫就是分別。「見」就是見解,就是你心裡面起許許多多的見解。再給諸位說,凡是見解都是錯誤的。諸佛菩薩高明在哪裡?他沒有見解,他心才清淨;他要有見解,那個見解必定是邪見。真如本性裡頭哪來的見解?迷的時候才有,悟了沒有。你看《楞嚴經》裡面說的,「知見立知是無明本」,此地講邪畫諸見,就是《楞嚴經》裡面所說的知見立知,立是建立,畫也是建立的意思。下面這幾句是邪見裡頭最重的,也可以說愚痴至極了。「撥無因果」,不相信因果報應,不相信生死輪迴,不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所謂是不是不報,時辰未到,時節因緣沒成熟。

「謗毀大乘」,他不說小乘,為什麼?小乘人毀謗大乘,小乘人愚痴。拿今天世界上佛法來說,南洋小乘國家就毀謗大乘,不承認大乘,所謂「大乘非佛說」。為什麼?他們沒有見過大乘經,以為大乘經不是佛說的,其實大乘經都傳到中國來了。佛出現在世間的時候,他主要弘法的幾個基地都在恆河流域,泰國在它的東方,錫蘭在它的南方。大乘佛法從西域,從現在的新疆,那個時候的西域,流傳到中國,中國人的根性適合於大乘的教學。經典,大小乘的經典都到中國來了。但是在南洋,只有小乘經典,沒有大乘經典。小乘國家只相信,佛只有一尊釋迦牟尼佛,除釋迦牟尼佛之外,他不相信還有佛。他們至信只能夠修到阿羅漢,就算到了頭,再沒有比這個更高的,乍聽大乘佛法他不能接受。所以,你們到泰國去看,泰國的寺廟建築得金碧輝煌,裡面佛像非常的多,幾千尊、幾萬尊佛像,都是釋迦牟尼佛,就是一尊佛,沒有第二尊。西藏是大乘佛法,中國是大乘佛法,佛菩薩形像就非常之多。這是講毀謗大乘,不但包括這些不學佛的人,甚至於一些學者,也包括了小乘在內。

「於諸諦理,不能明解」,諦理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真理,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理,他不能明白、不能了解。這個不明、不解,程度是「過於漆墨」,漆是黑漆,漆跟墨都是黑的,拿這個來比喻無明、比喻愚痴。我們怎樣來破愚痴?這是最重要的一樁事,先修戒、修定。戒與定,跟諸位說都是福報,都是修福,如果定要開成智、開成慧,從定當中開慧了,戒定就變成功德。如果戒定不開智慧,這個戒定是福德;開了智慧,那個戒定就變成功德。所以功德包含福德,福德不包括功德。由此可知,我們修戒修定,目的是開智慧,修戒的目的是得定,修定的目的是開智慧。所以你不能住在定中,一住在定中就錯了,那智慧怎麼能開?所謂住在定中,就是分別定中的境界、執著定中的境界,智慧就不能開,那就住在定境了。

所以於一切法,不但是色法,連心法,定中境界都不可以分別執著,功夫才能向上提昇,才能夠逐次去漸進,漸漸的進步,不然的話就造成障礙。愈是往上境界愈細,自己愈要留意,要像《金剛經》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個心不能住。這個功夫,如果根性利一點的人,從初下手就可以做,一方面依靠經典,一方面不住經典。我們依照經典理論、方法來修學,這個境界來修學,很努力的去修學,可是心裡面怎麼樣?心裡面是不分別、不執著,即相離相,這樣我們的進度就非常之快,這在佛法講善學,很會用心,很會學,他學的進度非常快。如果裡面有分別、有執著,那是不善學,不善學把無上的佛法都變成世間的福德、因緣,修世間的福報去了,不善學。

這個說起來也相當的微細,我們總得要慢慢的去體會。譬如我們修戒律,諸位曉得,戒律是根本法,不在戒律上奠定基礎不會有成就的。好像蓋房子一樣,沒有打地基,沒有地基的房子只能蓋個茅蓬,絕不能蓋樓房,一蓋樓房就倒了。換句話說,你要是捨棄了戒律,不認真的修學,你的成就將來就是小茅蓬的成就,就如此而已。那是什麼?人天法。人天,大概那個天也只有欲界天,色界四禪都得不到,都不夠資格。所以可見得戒律的重要。這樁事情,我們要對它真正認識清楚,說實在的話,相當相當不容易。為什麼?我們一般人怕約束、怕戒律,聽到戒律就討厭。聽到經,經裡講的道理滿不錯,喜歡聽;提到戒律,頭就痛。

我過去跟章嘉大師三年,章嘉大師對我也了解得很清楚,我那個頭腦也相當頑固,不太容易接受人家的見解,不太容易接受,又非常的傲慢。他們肯教我,就是我那恭敬心具足,就這麼一點好處。所以這些老師見到我之後肯教,雖然極其傲慢,還是可以教,還是不肯放棄。我在二十一、二歲的時候,我也發表過一篇文章,文章裡面講到我自己求學的態度,我要念一念,把人都嚇到了。師天地,老師是天地;法自然,取法乎大自然;友古今聖哲,像釋迦牟尼佛、孔老夫子,給我做做朋友可以。你看看這個口氣多麼狂妄!我這篇文章,達拉斯他們都看過,狂妄得不得了,目中無人,連孔老夫子、釋迦牟尼佛、穆罕默德、耶穌,只是我朋友而已,想想看。所以你們這些年輕人說是自大狂妄,我覺得還沒有我那個程度,比我還差得遠。但是我對這些老師的確非常恭敬,所以他們肯教我。

老師在三年當中,每次談話完了之後,送我走的時候,會輕描淡寫帶一句,似勸勉又不像勸勉,提一句什麼?「戒律很重要」,總有這麼一句話。這句話大概我聽了恐怕總有五、六十遍的樣子,所以印象非常之深。可是始終就沒有把我喚醒,提這麼多次,我都沒有重視過。因為那時候腦子有個觀念,這個戒律是生活規範,生活規範就跟我們儒家的禮節一樣。我們儒家的禮,三代之禮就不同,古今之禮不同,中外之禮不同。我們研究它的道理就好,懂得它的原理原則就好了,何必要去過三千年印度學那個古老的生活方式?沒有必要,那不就太愚痴了嗎?我覺得他們太愚痴。所以那時候我學佛,看到人拜佛,我就在那兒笑,愚痴,太愚痴了。我們生在這個時代,禮是講恭敬心,儀式是隨時代而變的,我們今天見到總統,最敬禮三鞠躬,我們見到佛,最敬禮三鞠躬就可以了,何必趴在地上磕頭?所以我跟章嘉大師三年,沒有拜過章嘉大師,沒拜過,見面都是脫帽一鞠躬,章嘉大師對我那麼客氣。我看到人家見大師在跪拜,我在旁邊都笑笑。大師還是不捨棄我,真正是大慈大悲,他曉得我的毛病。

到他圓寂了之後,他在北投建了一個塔,在那裡火化。那時候我們有一些人,多半都是他的弟子,主要的就是甘珠活佛,在這邊他的一個學生,唯一一個學生。在那邊搭了兩座帳蓬,我們守在他靈塔的旁邊。甘珠大概在那裡住了有半個月的樣子,我在那個帳蓬住了三天。我三天日夜的在那裡想,這三年當中跟大師,他教了我些什麼?我在那裡反省。這一反省,就是「戒律很重要」這句話印象很深,大概總是有點意思,要不然不能說這麼多。這才回過頭來認真的對戒律留點意,這一留意的時候就忽然發現了一個道理。世間的禮,是我們凡夫的生活規範,這個生活規範是會隨時代、地區不同而有改變的。戒律是凡聖的分水嶺一樣的,不能改變,一改變就是凡夫了。於是我發現這個道理,才肯定了戒學的重要,這才不一昧專門去蒐集經論,凡是關於戒律的東西我也蒐集了。這次印的《梵網經直解》,也就是在那個時候,沒有出家之前所蒐集的。但是蒐集之後也看,看得還是不甚認真,沒有讀經那麼多,也沒有讀經那麼樣的勤。

我學佛到現在三十年了,民國四十二年開始。講經也有二十四年了,整整二十四年,連頭帶尾,這七十三年,要算二十五年,整數是二十四年。在今年才抉擇法門,確定了修學的方向。在佛菩薩面前拈鬮來選經,因為那個經,實在講大乘經典放不下,還是放不下,老師一再教看破放下,還是放不下。每部經都好、都喜歡,但是曉得再這樣下去之後,真的是誤了自己,也誤了眾生,也誤了別人,這裡面意義都很深。所以這才佛菩薩面前拜了一個星期,念了一個星期,把自己所喜歡的經論一共十幾種,別的都捨了,這十幾種很難捨,擺在面前來抽籤做一個最後決定。抽到《四十華嚴》,但是我這十幾種經論裡頭都沒有戒律,沒戒律在裡頭。抽到了《四十華嚴》,有感應,我在台中跟李老師學經,第一部經就是「普賢菩薩行願品」,頭一部學的。現在隔了二十多年在這裡抽籤,抽到的還是「普賢菩薩行願品」,真有感應。

所以那時候道場決定的就是兩部經,一部《彌陀經疏鈔》、一部《四十華嚴》,《四十華嚴》就是「普賢菩薩行願品」,其他的統統都放下了。講這部經是特別為你們大專同學打這個佛七,才破例講這部經。我們道場是不講另外經的,只講《彌陀經疏鈔》,一個道場就是一部經,《彌陀經疏鈔》、《四十華嚴》。這次就是特別求觀世音菩薩為我們消災免難,不但我們自己有災難,整個世界都有災難。所以印祖勸我們念佛的人,每天在早課完了之後,加持一千聲觀世音菩薩名號,為整個世界祈求和平。我們這次這個佛七,意思就是在此地。

當我們決定行門之後在此地開講,我們館長要啟請講《梵網經》,我這一想,這個事情忘掉了,她一下給我提醒了。這是章嘉大師三年當中常常嘀咕的,唉呀!這個要緊要緊。如果沒有《梵網經》,《四十華嚴》跟《彌陀經疏鈔》都落空,都要落空。所以這宗旨才確定,我也是費了好幾天的時間想這個問題,確定了宗旨「依梵網菩薩心行」。《梵網經》在佛法裡面它也是屬於一乘法,一乘的經典只有三部,除了《華嚴》、《法華》之外,就是《梵網》。這是古大德判教,這三部是一乘經典,還在大乘之上。所以決定,依梵網菩薩心行,「入華嚴不思議解脫境界」,就是無礙境界;用這個基礎來入《四十華嚴》,《四十華嚴》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有依、有入,後面是住,「住彌陀寂光淨土」,四土我們要取最上的,凡聖同居土不甘心,我們要取常寂光淨土。

諸位要曉得,不容易!這麼多年,等於說是一切大乘經論裡面都涉及了,到處都好像遊歷、觀光,到處都看了,現在找一個適當的地方我們安住下來去養老了。處處挑選,選的這個路子,這個不是盲目的,是三十多年的經歷,抉擇這個道路。所以,開智慧你就曉得有多麼的難。

講席當中是開智慧的一種方法,但是如果這個裡面有摻雜名聞利養,就變成障礙,那麼講經就不會開智慧了,就得福報。在一切福報當中,是最大的福報,弘法利生這是最大的福報。可是怎麼樣?不能開智慧,不能斷煩惱;換句話說,不能了生死,甚至於都不能往生。那你想想,這缺什麼?就是缺戒律,戒律就是叫你放下;經論叫你看破,戒律叫你放下。你有經論,看破了,但是沒放下,不行。小乘人他有戒律,他放下了,他沒看破,所以他是守在定境當中,他也開不了智慧。由此可知,三學相輔相成,才能夠真正的開智慧,破愚痴煩惱。

所以我勸諸位,在過去我也是主張,在在處處主張學東西一門。這是多少年來,我五十六年在佛光山教書,在佛光山的時候就提倡,「一門深入」。但是我自己修的是淨土,可是涉及的經論非常多,非常廣泛,哪一個人要請什麼經,馬上我就給他講什麼經,只要有時間,來找我的我都答應。現在來請我講經,一概不答應,只有什麼?講《四十華嚴》、講《彌陀經疏鈔》、講《梵網經》,我只答應講三部經,其他的一律都不講。所以總是勸人一門深入,一門深入決定有成就。

譬如十年,十年你學一部《法華經》,你就是《法華經》的祖師了,沒有話說。十年我學十部大乘經,你那個十部大乘經,部部都不及格,為什麼?樣樣都懂一點,樣樣都不通。譬如兩個人,一個人他十年當中學十部,一個人他十年當中攻一部,十年之後,兩個人懸殊就非常之大,一個有成就,一個沒有成就。學還得會學,就是你學的時候,一部註解,不准看第二部註解。我一九七七年在香港講經,香港有個首楞嚴王,海仁老和尚。我去拜訪他的時候,他那時已經九十三歲,這已經圓寂了。他那個教學,跟他做學生不容易,他的學生只讀一部經《楞嚴經》,不但讀《楞嚴經》,還讀一部註解。他用的註解是蕅益大師的註解,《楞嚴經文句》,《蕅益大師全集》裡頭有。他的學生必須把這個經跟這個註解統統要能夠背。《楞嚴經》也將近有一百種註解,我曉得的註解的名稱就有八十種,還有我不曉得的,我就不知道了。這麼多註解當中他就取一家,把這個註解背得很熟很熟。所以他的學生個個都能講《楞嚴經》,都講得很不錯。他是全部的精神、功力用在一部經上,人家成就了,出人頭地。我那一年也是在香港講《楞嚴經》,所以碰在一起談得很投機,老法師非常慈悲,跟我討論《楞嚴經》裡面的關鍵。

所以,這個貪瞋痴唯獨愚痴難破,那就是自己的成見、自己的見解太堅固,不容易捨棄掉。就是遇到一個好老師,你看我自己本身是個例子,這麼多年的修學才覺悟。老師那個時候為什麼不給我講?講了我絕對不會接受的,不但不接受,還有相對的抗力;換句話說,對我自己覺悟這個時間還要延長。所以他就輕描淡寫點一點,連勸都不勸一句,真正是大慈大悲。就是提醒你,叫你自己心裡有這麼個印象,到後來才覺悟。可見得一個善於教學的人,那種善巧方便不是我們平常人能夠想像得到的。老師恩德之大,沒有他的指點,我們怎麼會有成就?怎麼會覺悟?怎麼能夠接受大法?

再看底下這一段,這一段是大師引用《楞嚴經》上的一段話來解釋。「銷塵旋明,法界身心,猶如琉璃,朗徹無礙,能令一切昏鈍性障,諸阿顛迦,永離痴暗。痴由妄塵所蔽,無明所覆,銷塵則無蔽,朗徹則無覆矣。無盡下,結」,這是指前面的經文。這段《楞嚴》上這幾句經文,前面兩句,也是說明菩薩反聞聞自性的功德,能夠銷塵旋明,銷是消除,消除所緣的妄塵,就是六塵。六塵都是虛妄的,他能夠捨離六塵。六塵裡面,最重要的就是法塵,法塵是什麼?法塵就是邪知邪見,就是見解。他能把這些妄想、見解統統捨掉,自己的心清淨了,就跟六祖所說「本來無一物」了。這才回歸到光明,就是回到心地清淨。清淨心就是光明的,像水一樣,水沒有波浪,在平靜的時候,它就是光明的,它就起照的作用。

「法界身心,猶如琉璃」,這是相。法界是盡法界,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宇宙。整個宇宙與自己的身心圓融了,沒有界限、沒有障礙,像一片琉璃一樣,透明的、潔淨的,一塵不染。這個世界就是《華嚴經》裡面講的一真法界,清涼大師所講的無障礙法界,理事無礙,事事無礙。觀世音菩薩以自己證得的根本智,加持一切愚痴的眾生。昏是昏迷,鈍是遲鈍,以昏、鈍為性的這種障礙,這個障礙能障智慧,能障智慧的就叫做愚痴,菩薩以神力來加持。能令這些眾生,連「諸阿顛迦」,阿顛迦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就是沒有善心的人,那是愚痴到極了。所以說沒有善根、沒有善心,這是講愚痴、迷惑特別重的人,邪知邪見,撥無因果,都叫做阿顛迦。愚痴極重的人,他要是能夠一心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菩薩的智慧光明、威德神力也能夠加持,幫助他開智慧,永離痴暗。這是菩薩有這種智慧、德能,幫助貪瞋痴三毒煩惱特重的眾生,也能夠離開三毒。

前面跟諸位說了,十二大願是以這一段為中心。因為三毒要是離了,前面七難自然沒有了,後面二求當然圓滿,有求必應是一定的道理。所以這三毒,這一段經文是關鍵的所在,我們要特別的重視。經上告訴我們,要「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下面這是這一段的一個結論,佛說的,佛叫著: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饒益。】

『益』是利益,『饒』是最豐富的,豐饒,最豐富的利益。

【是故眾生。常應心念。】

你看看,免七難著重在口念,口業,到了像離三毒,這個要意念,意念的力量比口念要深得多。口念能跟觀世音感應,免除你眼前的災難,三毒是根本,沒法子拔除。所以,你要想離三毒,要意根受持菩薩的聖號,才能夠得到感應。由此可知,清涼大師在「觀自在」那一章裡面的註解,也不是他自己在那裡胡造謠言,他有經典做依據。我們讀了之後,「依法不依人」,清涼大師講的話,經典裡有依據,那就是佛的開示。底下「應二求」,請看經文。

【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眾人愛敬。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力。】

二求就是求男、求女。諸位要曉得,這是命裡頭沒有的,命裡面有的何必要求?命裡頭沒有子女的,能求得到。在一切祈求當中,特別提出這樁事情來,可見得在世間人一切祈求是以這個為最大,以這個祈求為最普遍,人人關心的。求名聞利養,有的人他不喜歡名聞利養,講到子女,沒有一個人不要子女,沒有一個人不要好的子女。所以特別舉這個做例子。我們看法師的註子。「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兩句話在我們中國固有文化裡面,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教條。「無子則絕嗣矣」,中國的社會是倫理的社會,倫理社會裡面最重要的就是祭祀。所以我們打開《禮經》,五禮裡面第一條就是「吉禮」。如果你沒有後嗣,你沒有子孫,誰來祭祀你?這是我們文化的特色,是我們文化的根本,我們必須要知道。自古以來,你看做皇帝的,他要是得到政權了,所謂是得到天下,今天的話來講,他把前面一個政權推翻,他得到政權,做了皇帝。第一樁大事是做什麼?建他家裡的家廟,太廟,他要祭祀他的祖先。皇帝的祠堂叫太廟,老百姓的祖先叫祠堂,這是第一樁大事。與這個同時的就是典章制度,制禮作樂,這才成為一個朝代。

民國建立之後,把滿清專制政府推翻了,但是我們沒有繼承中國的文化建太廟。從前皇帝是一個人做的,太廟就供他一家的祖先。所以,我多少年來想著這個問題,民國建立,應當建個什麼廟?百姓宗祠,多少年來一直在提倡。我們這邊供的,我是心有餘而力不足,這邊的牌位照百家姓寫的。我們每年清明、中元、冬至,我們祭祖先不是祭一個人祖先,我們祭「中華民族百姓祖先」。民主時代,我們整個民族是一家人,不分彼此,都是兄弟姐妹。所以國家的祭典一共是有三個大祭典,第一個是祭祖先,這是根本;第二個是祭老師,祭老師就是祭孔,現在政府這幾年提倡,祭老師;第三個就是祭忠烈,對國家、民族有貢獻的人,他死難了,為國家、民族而死難,我們有忠烈祠,三種祭祀。三種祭祀是以祭祖先為根本,諸位想想,如果說連祖先都沒有了,祭老師是假的,不是真的。他父母都不愛,他愛什麼老師?其餘的記憶,那些意義都差多了。所以祭祖先是大根大本,我們應當要建立百姓宗祠。百姓宗祠主祭的人,在一個國家裡面那就是總統,或者總統下命令,由行政院長來做代表,代表全國的。一個省裡面有一省的百姓宗祠,一個縣市裡面有一個縣市的百姓宗祠。我在國外都提倡,凡是有我們中國人所在的地方,應當在那個地方都要建一個百姓宗祠,是我們精神團結的象徵,是我們中國文化的代表。慎終追遠,想到我們的祖先,我們就不敢做壞事,我們做壞事對不起祖先,意義非常之重大。希望我們同修都能注意到這樁事情,我們要盡心盡力把這樁事情促成。

此地講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無子則絕嗣矣。云何獨標女人耶?蓋女人以無子為苦,為夫所棄,婦之所輕」,這個婦就是她婆婆,她的公公、婆婆瞧不起她,「傍人所笑也」。所以女人沒有子女確實是相當痛苦的。這個在過去,因為特別重視子嗣,這個問題當然更是嚴重,現在在民主時代,有幾種觀念都逐漸改了,有兒子沒有兒子已經無所謂了,不重視。現在也沒有禮了,民國以來一直到今天,我們國家沒有制禮,沒有制禮作樂,現在的樂只有一個國歌,其他都沒有。所以任何場合裡頭,我們沒有統一的樂章,沒有;婚喪的時候沒有一定的禮服,這國家沒有規定。所以現在有很多人用的這個禮服都用清朝的,不是中華民國的,用前清的。在過去不行,每一個朝代有每一個朝代的禮節,它代表一個朝代。

在從前尤其還有一個觀念,多子多孫。哪一家人子孫多、兄弟多,沒有人不羨慕,兄弟少了感覺得孤單。所以不但要有兒女,而且還要多兒多女。現在社會人口多,提倡節育,從前沒有,從前是鼓勵生育,沒有節育的。雖然政府這麼樣的鼓勵節育,還是有很多人反對,從前方東美先生在世的時候,教育部有些官員對這個問題向他老人家請教,剛好那個時候我也在座,我就聽到方先生答覆的。他們那些人問,政府提倡節育,兩個孩子剛剛好,老師你的意見怎麼樣?方老師聽了之後說,我不以為然,我覺得還是多子多孫好。他老人家還是這個觀念,他都不以為然。所以在過去這種觀念之下,意識形態之下,女人沒有子女,的確是非常痛苦。所以在一切求願當中,特別提出這一條來。這是個普遍的求願,人人的求願,提出這一條來說,意義非常之深。

下面講到,『福德智慧之男』,『端正有相之女』,註解裡面也有簡單的解釋,在第五行。「福慧男者,若有智無福,則位卑財窮。」這就是你聰明,他有慧他就聰明,人雖然聰明,怎麼樣?在社會上沒有地位。你像在從前,我們很容易看到的,我們拿古時候例子講,所謂窮秀才,秀才什麼?他聰明,但是他沒有功名,只是秀才而已,沒有地位,又沒有財富,貧賤一生,這就是有智沒福。「有福無智,則識劣見淺。」有些人有福報,他做生意發大財,或者是也做官,糊塗官,但他有福,他有福報。他見識很淺,沒有智慧,處理事情常常顛倒是非,什麼都請教別人,聽命於別人,自己沒有主意、沒主張的,他有福報,他沒智慧。像皇帝當中,你們曉得三國的時候阿斗就是,有福報,他做皇帝,他沒智慧。他是碰到一個好的幫手,諸葛亮幫他,如果不是諸葛亮幫他,他早就亡國了,他有福報。所以一定要福慧具足。但是福慧具足的確不容易,又有福報,又有智慧,這個很難得。經裡面也引用《楞嚴經》裡一段經文,我們念一念。

「十二者,融形復聞,不動道場,涉入世間,不壞世界,能遍十方,供養微塵如來,各各佛邊,為法王子,能令法界無子眾生,欲求男者,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觀世音菩薩這些大願,就跟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一樣,願願都會兌現,可是你要懂得求的方法。經文裡面明明告訴我們,八百二十頁倒數第三行,你們看看,「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所以,有求於觀音菩薩的時候,要修禮拜。你如果要疑惑,我求我心裡念就好了、口裡念就好了,我何必要禮拜?釋迦牟尼佛明明叫你禮拜,那你要問,這個事情你去問釋迦牟尼佛就好了,我也沒法子答覆你。佛教你這麼做法,你就這麼做法就對了,就沒錯,「依法不依人」,佛教給我們的。你要懂得這個道理。無論是求消災,還是求消業障,離三毒是消業障,或者是求一切的事物,最好是口念、心憶、禮拜統統都有,則萬無一失。這是我告訴諸位修行的方法,一定要這麼修。拜佛確實消業障,而且還是很好的運動,對於我們身體強身,不必去學太極拳,學那種,沒意思,多拜拜佛好。

所以古來的這些大德們,學佛的,每天總要拜上幾十拜、幾百拜,確實有好處,拜佛在養生之道裡面是最上乘的。身是一個機械,需要運動,不運動就老化了,身要運動,拜佛是運動;心要清淨,拜佛的時候心淨,一心憶念觀世音菩薩聖號,這個心多清淨,這個修法非常之好。我那個時候肯拜佛,就是這個道理搞通了,這才肯拜佛;道理沒有搞通,叫我拜佛,辦不到的事情,決定辦不到。所以我學佛的時候就影響了很多很多的人,我那個時候在我們機關做事,我們同事裡有三百多人,我學佛了之後,他們每個人觀念都改變了。因為什麼?大家都知道我是個老頑固,老頑固學了佛,這個佛教一定很有名堂,要不然他怎麼會去學?所以這影響很多人。註子裡頭我們把它念一念。

「求男生男,是大士融形涉世,遍事諸佛,為法王子之力,加之使然」,這是求生男的。這一段,圓瑛法師在《講義》裡,在《楞嚴經講義》裡頭,他把世間人恐懼沒有兒子大概有三個理由。第一個是年老的時候體力衰了,沒有人供養,沒有人伺候,那是很苦的事情。所以有兒女,兒女孝順,老年是享福。我們中國的教育,給諸位說,是福德智慧的教育。童年、少年的時候奠定智慧、福德的基礎,中年服務於社會,造福人群,晚年是享福。這是我們中國人生,晚年享福。如果沒有子女,晚年就苦了。第二個理由,就是他的家業沒有人繼承,他的家族、他的事業沒有付託之人。第三個就是祭祀,祭祀必定會斷絕。所以,自古以來重男,道理在此地。因為我們中國自古以來的制度是男子繼承,特別是嫡長,就是長子繼承。你看在古禮服裡面,現在有些人不知道、不懂,穿孝服,孝服是麻做的,粗麻做的,那是最重的孝。孝服不縫邊的,不縫邊叫斬衰,什麼人穿的?長子,長子、長媳他們兩個人穿的。次子穿的孝服就縫邊了,就有邊,叫齊衰,孝服就減一等了。為什麼長子有這麼重孝?長子繼承家業。這是古禮裡面非常重視的。現在也是很馬虎了,不太講究這些,年輕人都不知道。

本經裡面只教給我們求菩薩的方法,沒有說明菩薩加持的神力的來源。菩薩能力的來源,《楞嚴經》上講得很清楚,「融形復聞,不動道場」,這兩句是說菩薩修證的功夫。他能夠銷融四大之幻形,旋復一真的聞性,證入不生不滅的境界,這就是不動道場。所謂是「一乘寂滅場地」,也就是《華嚴經》講的「住不思議解脫境界」,或者是淨土裡面所講的「常寂光淨土」,就是這個境界。所以他能夠以無量無邊的分身,或者我們講化身,親近十方諸佛國土,「遍事諸佛」,為佛的弟子。這「法王子」,佛稱法王,佛的學生就稱法王子。但是稱法王子也不是隨便能稱的,是要真正稟承遺教、流通大法。就像世間子女一樣,繼承父親的家業,把它發揚光大,榮宗耀祖,這才是好兒子,好兒女。佛弟子也是如此,稟承佛的遺教,將佛法發揚光大,弘法利生,這是佛的法王子,諸佛如來之長子。觀世音菩薩代表的弘法流通,那當然他不是法王子誰是法王子?用這種力量加持那些無子眾生,他們有求於觀音菩薩,有求必應。圓瑛法師在《講義》裡頭說他自己一段的故事,他就是他母親祈求觀音菩薩而生的。不過他,說起來也是滿可憐,他五歲的時候父母就雙亡,就成一個孤兒,他是他的叔父、伯父把他扶養長大的。以後出家為法師,弘法利生,確確實實是不容易,也不是個普通的人物。下面一段,這是講求生女的。

「女人端正,七德之初」,七德前面有,我沒有念,諸位看看就曉得。「但端正無相者,則容惡形衰;有相不端者,則早孤少寡;今貌與相相扶,彌顯其德。端正則招寵愛,有相則招錄敬,故云眾所愛敬。」這一段大意是說明,女子必須有相,也要端正,就是端正有相,這才能為人既寵愛又尊敬,在德行上這才完備。我們看底下,《楞嚴》上這段經文,這個意思就更明顯了。「經云:十三者,六根圓通,明照無二,含十方界,立大圓鏡,空如來藏,承順十方,微塵如來,祕密法門,受領無失,能令法界無子眾生,欲求女者,誕生端正福德柔順,眾人愛敬有相之女。」我們把文統統念下去,這時間快到了。「求女生女,是大士圓通含界,承順如來,受領法門之力加之,聖力甚大,無所不與也」。下面這是這一段的一個總結。

《楞嚴經》經文裡面所說的「六根圓通」,圓是圓融,通是通達,也就是前面所講的「一根返源,六根解脫」。圓通的意思前面說得很多。這個地方我們要明白的,就是經裡面所講的「明照無二」,這是說六根靈明的照用無二無別。所以「立大圓鏡」,也就是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這是果地上轉的。我們曉得六、七是因上轉,五、八果上轉。有這種能力才能夠「承順十方,微塵如來」,特別說明一切「祕密法門」,這個裡面就含著有坤德的意義在裡面。「含十方界」,能夠含裹十方諸佛世界,他能夠領受諸佛的法門,所謂是大小、權實、顯密都能夠受持,而不會忘失。承順就是女子的德行,受領就是閨門重要的條件。所以說這麼多,與求女都相應。這樣加持法界無子眾生,要是求女兒的,觀音菩薩能夠以威德神力加持他,能夠滿他的願,他能夠得到,就是誕生端正、福德、柔順之女。外面所謂說是品德、容貌端正、莊重,這就是有福,內裡面性情好,性情柔順,我們中國人所講的貞靜幽嫻,這叫有德。有福,大家見到就喜歡,這有福;有德,人家見到敬重。你看,既喜歡又敬重,真正是難能可貴。如果說人家喜歡不尊重,這個也不完全;尊重又不喜歡,那也不圓滿。是既尊重又歡喜,這女德才圓滿。觀世音菩薩能滿眾生之願,這是我們應當要求的。

好,到這個地方,這是把「二求」也介紹完了,這是一個段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8集)jingkong老法师主讲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20年3月5日04:58:15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61623.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