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論語 悟道法師主講 (第四六二集) 2020/2/27 台灣 檔名:WD20-037-0462
諸位同學,大家早上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論語講記》,〈季氏篇〉第十二章。
【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於首陽之下。民到於今稱之。其斯之謂與。】
「今日吾為你們講書,若隨意聽,不得利益,不論預習或複習都可以。看書不起疑不會進步,中國的學問,一看就能有所發明的人很少。看不懂還好,還可以往其中去研究,就怕自以為懂了,便看過去。你們沒有參過禪,讀書便吃虧,學禪學淨也不懂其中的原則。」
「淨土宗全在願字,無願,念到一心不亂也沒用,必須具備三項。不信,有什麼願?不願,誰能行?信願行三事是一種舉動,一種舉動有三分的力量,缺一種便不成功。日本真宗、東本願寺、西本願寺,注重願字,注重四十八願中的第十八願,這就壞了,疏忽信與行。如一把扇子有竹、紙等構成,若只說紙便不行,紙並不是就是扇子,條件不具備。」
「禪宗第一要緊是疑字,因為禪注重結果必須開悟,必須證,淨土宗不悟證也可以。悟從何而來?不疑不悟。願疑,將疑解破,不疑了才是悟,若不疑如何悟?今日研究佛學,學三天便看不起儒家,這與九思的疑思問有關。今日對西坡或許有疑惑,疑還可以,惑就不可以了,惑是迷惑,疑可以思問。往後吾講書,你們要先看,講完再溫習,吾以禪家、佛家的方法講,一字不錯過。」
「吾看經文,也看注解,注對的吾採取,不對的吾也知道。注子中有十之七都不對,這與佛經不同的地方在哪裡?」
「注解佛經與儒家書者不一樣,佛家注重後來的証果,所以不問禪淨密律,都求斷惑,不說空話。注疏大體不離斷惑的辦法,都注重後來的結果,如《彌陀經》的結果在當生成就,不能成就便白幹了。」
「儒家的注疏,東漢以後的各各注解,對經典人物沒有說壞的。唐以後這樣的注解就少了,但大體往證果上走。漢以前吾不敢說,後來儒家的注疏都是走升官發財考狀元的路,孔子之道在這裡嗎?走世間的知識,所以器量淺薄,到南宋改經,人人敢動手。佛家的注子,不論好壞都往證道上走,沒有多大差別。若是孔子之道,知道的有幾人?知而能去幹的又幾人?能照孔子之道去幹的則都去學佛,學佛才能真懂孔子之道。」
「這一章沒說是某人說的,究竟什麼人說?若孔子說,為什麼沒有子曰?考據吾不信,不信考據,吾就無法為你們說,但是吾也沒辦法,這是周朝時代的事情,須有考據。研究儒學,有訓詁學、考據學與義理學,宋儒講義理,講義理是注重微言大義,以微言大義說這章,注得太雜亂,但是有對的,也有不對的。他還不知訓詁,如何懂微言大義?吾講《禮記》便選著講,因為其中的飲食起居都與今日不同。例如《史記》,樊噲來,項羽跪起,古代的坐法與現今的坐椅子不同。漢代度量衡與如今也大有差異,藥方講幾斤幾兩。所以有些考據又不可不知。往後你們不要呆板,疑思問,古書有錯簡是當然的事情,可以闕疑,宋儒卻為闕漏處補上,甚至移動經典,妄作聰明。」
「這章已經不知道是什麼人問的,只是舉出兩件事來說。人做事,不在有勢力、地位,在乎有道德,與人民、國家、社會有利益。佛家有上報四重恩,因為大家對我們有恩,應該報答。如何報答?有能力、錢財便以物質報答,否則以身體報答,辦公家的事。如早晨起來掃街,街道是公有地方,掃乾淨便對得起大家,也不必叫人知道實情。自己做為端正的人,可改一方的風氣,功德很大。」「這一章書大意如此,其中有的考據吾不講。」以上雪廬老人先說出,講這章書,考據方面他就不講了。
『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
「齊景公是一國的諸侯,齊是大國」,齊國是大國。「兵車有千輛,一輛有四馬」,就是一輛兵車有四匹馬,「千乘就有四千匹馬,王畿以外附屬的還不論,很可觀。齊景公又是諸侯,又有幾千匹馬,但是他死的那一日,百姓沒有讚歎他一點好處,沒有人會想他。稱者,讚歎他。齊景公有地位有什麼用?」就是齊景公他這個國家可以說很富強,但是死了,老百姓沒有讚歎他一點好處,也沒有人會去懷念他,去稱讚他,這是齊景公有這個地位有什麼用?「德,有作得的」,道德的德,有獲得的得這個字來解釋的。「為這個字,兩派打官司。用德字比較好講」,用道德這個德字比較好講。「也有兩字通用的調和派」,也有一派,這兩個字都用。「德,道德,與民有好處才是道德。」
『伯夷、叔齊餓於首陽之下,民到於今稱之。』
「再舉一個反例」,反面的一個例子。齊景公死了,他是富國強國,但死了,人民並沒有懷念他,沒有去讚歎他。反過來看伯夷、叔齊,「伯夷、叔齊為孤竹君的兒子。從前家有長子,國有大臣,孤竹君的意思是要叔齊繼位,伯夷看出來,便藉事離開孤竹國。叔齊也知道父親的心意,以及兄長的意思,繼位是對不起大哥,也走了,去找伯夷。二人離開故國,在山野自己耕種,最後在首陽山」。「首陽山考據有五處,各有道理,吾不去考,只論事情。」雪廬老人在這個地方,他就不是注重考據這方面,只評論這樁事情。「周武王伐殷紂王,伯夷、叔齊扣馬而諫,以為臣伐君是不對的。武王軍隊想殺害他們,姜太公以為兩位是賢人,命令人放了他們。周得天下後,伯夷、叔齊不食周粟,餓死首陽山,這說法不一定,有人說沒有餓死。」「這裡經文只說餓於首陽之下,沒說餓死」,沒有說餓死於首陽之下,只說餓於首陽之下,「所以吾今天也不說」,雪廬老人也不說他就是餓死了,因為這個不確定。餓,有遇到挨餓的時候,但不一定是餓死,是餓一段時間沒得吃,所以雪廬老人他就不說了。
「餓是窮的緣故。和齊景公比較,他們是沒有錢財」,貧窮沒有錢財,挨餓。「子貢曾經問孔子:伯夷、叔齊何如?孔子說:古之賢人也!」「周初」,周朝初年,「到孔子的時候,人民到了如今還稱讚伯夷、叔齊。兄弟讓天下,又孝又悌,能長養好風氣」。
「你們不要爭名利,縱使得了全球大總統,也不能再活七十年;縱使再活二百年,死後也像齊景公,到三途去還債,無間地獄八萬四千大劫,那可長壽了。」這個地方,雪廬老人勸我們不要去爭名利,縱使你做了全地球的大總統,還能再活七十年嗎?縱然再活二百年也是要死,死了之後也是像齊景公一樣,沒有人會懷念他,而且生前造的惡業要到三途去還債;若到無間地獄,八萬四千大劫,那可長壽了。
『其斯之謂與?』
「還有一句:其斯之謂與?沒頭沒尾,也有人講解,吾不講。」這句沒有頭尾,雪廬老人他就不講。但是也有人講解這一句,雪廬老人他的態度,沒有頭尾的、不能確定的他就不講了。
這章書主要告訴我們,主要要有道德。有名利、沒有道德,死了之後沒有人會去懷念他,沒有人會去感恩他,縱然做到了全球大總統也是一樣,沒有人會去想他,而且造的惡業還要墮地獄。好,這章書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评论